刚刚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感受挺多的,感觉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人性的。
主角感觉在剧中篇幅很多,但是只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主要是围着两个派别来进行的。
可以把剧情分为几层意思吧 首先第一层,“反战派”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国民的钱花在不切实际的战列舰上,还有就是让造船公司公报私囊而叫主角来推算战列舰费用。
第二层就是推算出了建造价格,设计师平山以国家不为了让其他国家发现建造超级战舰而用的障眼法,差点推动了大和舰的初始建造。
不过后来发现设计存在致命缺陷而告停了。
第三层就是最后推动了"反战派"航母计划的诞生。
但是山本的目的确是为了将超级战舰隐藏起来,让其他国家看不到日本的野心,再通过航母当跳板去侵略其他国家。
当时欧洲列强在忙着打仗。
日本受到了美国的制裁,所以说把美国有生力量打掉,坚持一年以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中国澳洲等地方有了战略资源再回头去攻打美国,再北上苏联,以达到瓜分世界的目的。
正去剧中山本说的一样,我只喜欢的他的数学能力。
主角帮助山本实现了他的计划。
第四层就是,平山找主角谈话要公式。
主角是对政治没有概念的人,反而平山是看透了一切,他明白不管是哪边中标了都是用于战争目的,而最后都会失败,因此需要用大和号沉没使人民保持理性(这就有点扯了,日本建造战舰是为了沉没的?
)因此主角告诉了他公式。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反战,但是有些地方说不过去,很符合日本人拍的二战片的思维,对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只字不提,只是着重对美宣战相当于以卵击石。
可以说,他们拍的反战片只是在于对二战的过程反思,并没有在大的战略上,根源上进行反思,是值得我们要警惕的。
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见谅
最近很迷苏打,就看了很多他主演的电影,今天刚刷完这部最新的《阿基米德大战》就想着写两句个人的感触。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2019年最好的漫改电影,还是一部典型的反战电影。
影片改编自三田纪房的同名漫画,故事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苏打扮演的天才数学家櫂直,被山本五十六等军官征用,用以计算建造战舰的真实费用的故事。
苏打透着股孤傲数学天才的憨憨,柄本佑则是有着耿直随从的可爱。
两人作为男主和男配表演得十分到位。
片中的一众老戏骨也把日本军部高官的狡诈和阴险演绎得入木三分,可以说选角十分到位,甚至超越了漫画原作人物的神韵。
影片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了战时日本军界内部各方势力间的权利角逐,和对战争发动的各种筹谋规划等。
也尽可能多地带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剑走偏锋地用数学家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侧面描绘了大和号建造的来龙去脉,让人像读野史一样窥视了战争的另一面。
电影名为《阿基米德大战》顾名思义是用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来比喻櫂直惊人的数学才华。
但普通人再有才华,再怎么为国家着想,也避免不了被权谋者所利用和玩弄。
櫂直因对日美两国间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一旦开战日本必败。
为了阻止战争的爆发,櫂直从一开始的反对建造战舰,到最后变成了不得不妥协帮助建造战舰,而这艘最后被建造出来的战舰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和号战舰”。
而影片最大的反转就是建造大臣平山告诉櫂直,因为日本人不懂得认输,很可能战到只剩一兵一卒,而亡国灭种。
为了悬崖勒马,才要建造一艘象征着日本的战舰,一艘豪华精美的巨无霸战舰。
这艘战舰一旦被击沉,所产生的巨大幻灭和绝望,可能会让对战争狂热的日本国民清醒过来,从而恢复理智。
他说要让日本人对这艘战舰赋予全部的希望,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战舰永不沉没,让他们期望,再让他们绝望,这就是它的使命。
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结尾处,櫂直望着天边璀璨的朝阳,嘴角带着一丝凄凉的笑,眼睁睁地看着大和号缓缓驶入远方,泪水滑下眼眶。
他知道战争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战败,也知道一切都是日本自己咎由自取。
一个国家的兴亡他早已知晓,惟愿自己的所做能够警醒世人而不至于让国家就此覆灭。
所以影片在开头处就给出了这艘大和号战舰悲剧命运的结局,在电影结尾处才点明了建造大和号的深远用意,电影的首尾相应,并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烘托出了一种绝望而悲壮的美感。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本民族的性格特征。
众所周知,日本人崇拜菊与刀,崇尚一言不和就切腹的武士道精神,甚至可以说,热爱发动战争这一举动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大和民族最深处的性格内核。
也就是说日本人特别不怕死,即使要死,也要像樱花飘落一样绚烂美丽。
即使要以卵击石也要试一试,明知道会失败也妄想着胜利。
与其认输,不如自我毁灭,确实是像死不认输的日本人所能干出来的事。
但战争就是战争,再怎么被美化,都掩饰不了其残酷的本质。
因为战争的齿轮一旦开启,就无法避免地会成为碾压血肉的机器。
电影着重刻画了日军与美军作战的血腥场面,由于日美两国实力悬殊,日军伤亡惨重,最后“大和号”被击沉后冒出了滚滚黑烟,既象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湮灭,也侧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然而正如平山所言,日本人确实是死都不肯认输。
大和号被击沉后,日本并没有接受教训,而是直到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才算彻底投了降。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日本人自己强行为战败辩解,但抛开民族仇恨而论,我却觉得能够理解作者的讽刺意味,因为比起死不认输,日本人更有名的就是死不认错,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纯属杜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被对被侵略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伤害。
但比起日本教科书上的恶意篡改历史来讲,这部电影真是强了不止一星半点了。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优点就是,它直面了战时日本军阀的残暴野心,没有洗白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山本五十六等一众战犯。
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冷静的视角在描述后世日本人对二战战败的反思,甚至是弥漫了一种浓浓的反战意味,可以说整部电影的精神主旨都是在毫不留情地讽刺“ 好战而至死不屈 ”的日本军国主义精神。
尤其是影片中那个设想偷袭珍珠港而兴奋到让人不寒而栗的山本五十六,其野心昭然若揭,一下子就把日本军阀骨子里对战争的狂热,和对胜利的异想天开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讽刺的同时也让人感慨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虐与疯狂。
所以本片绝不能以洗白军国主义或是支持和平来划分,它只是反映了后世的日本人对战争的反思而已。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部敢于直面本国战争失败的电影居然是一部漫改电影。
反观国内电视上的一众雷人的手撕鬼子剧,显然更像是供现代国人意淫的垃圾产物,让人感到莫名地悲哀,我觉得我国也应该直面真实的历史,并且牢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
居安而思危,为国民的发展与教育做更加长远的打算,而不是让后辈们在嬉笑怒骂之间,忘却了真正的历史。
觉得有必要写一段评论。
并不是因为电影好看。
而是明明是被扭曲的观点但是让人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叙述形式让我很难接受。
电影一开始的故事背景介绍角度就很迷。
影片对侵略中国只字未提,却完美的阐述了背景。
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日本为了恢复在世界恐慌中疲软的国力'。
这句完美的阐述了其实日本是世界恐慌大背景下的受害者。
而这位受害者极力想回到应该有的国力。
第二句'1932年宣布建立满洲国'。
这句话也没毛病,人家恢复国力嘛,所以就建立满洲国喽。
合情合理呀。
再来看看第三句'(日本)与同样打算进攻中国的欧美的对立加强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欧美也是要进攻中国的。
日本先打入了中国,所以欧美眼馋不爽,于是与日本对立加剧。
做后一句'日本退出联合国,陷入被孤立状态'。
只要留意这段叙述,就能发现电影叙事观点及角度。
首先电影没有对战争有歉意。
电影的观点是,中国弱该被打,我(日本)不打你,欧美也会打你。
我打你有完全正当的理由。
在国际动荡的时代,我要维护国力,保证国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选择扩张。
明明很不合理,但是你又挑不出毛病。
之后blah blah 讲述一个数学家如何被感化并加入制造命中注定悲剧的大和战列舰的故事。
但事实是,1.日本最早知道航母的优势,但奈何日本海军高层还一直迷恋大炮巨舰的时代(日俄海战残存的优老旧观念)。
2.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日本是想通过偷袭,短时间获得压倒性优势以此来弥补长期生产力较弱的劣势。
3.大和在战时并不是象征日本海军魂的船。
日本因为保密根本没有对外宣传任何与大和有关的消息。
而大和在海军内部是被叫做大和旅店的。
大和魂完完全全是战后塑造的。
看看电影叙事角度。
1大和设计师早就知道日本会输 2日本人不认输(这点符合历史)3设计让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大和目的是,在其被击沉时,能唤醒不认输的日本人,从而拯救日本。
冲突点:1日本战前是否知道会输。
2大和是否是用来警醒后来日本人的。
观点;日本战前不知道自己会输,日本知道美国是最大威胁,自己可能不会赢得很轻松。
电影一直说实力悬殊,可是开战前日本海军实力完全碾压美军。
至于航母下饺子完全胜负局已定之后的事。
大和完完全全是落后思想的产物。
保密做的这么好大和被击沉后人民才知道。
请问事前不宣传,事后真的能警醒人民吗?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思维方式,我倒觉得那两颗原子弹对人民的警醒度更高一些。
愿祖国永远强大
看完有些迷茫,像是后人给这艘寄予了厚望的船的沉没编了个悲壮的理由。
就好像是“啊!
我的船沉了!
但是我造它就是为了让它沉的!
它是为了大和民族沉的!
”这种感觉。
有点战争合理化的意思,虽然男主反战。
而且我很好奇他这九年都在军队干嘛了。
感觉从头到尾櫂直都在被忽悠,说到底两边对他说的话我觉得都不能信。
两边对他说的都是很理想化的部分,然后这个数学天才也就信了。。。
就像山本这边也是想发动战争,我觉得藤冈那边也就是想把自己的船造出来。
而且这种片子根本脱不开立场,一直在说不能发动战争,这个时候明明正在和我们战争中啊!!
没在你们那片地方开战就不算战争哈?
气得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全程翻白眼。。。
一直在等着原子弹啥时候来结果没拍啊。。
然后除开一堆眼熟的老演员,还有鹤瓶桑的惊喜出演,我就觉得苏打那个写公式的长镜头好NB啊,这得背多久。
如前文所述,你在想什么,你看的电影就在反映什么。
1、櫂直,当然是天才,但更厉害的是,执着,坚定的信念,我接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甚至有些不择手段。
当然,对手更加不要脸。
2、造假战列舰造价的人,和反对造战列舰的人,自己内心都坚定的认为,只有我的主张,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选项。
3、1933年左右吧,日本已经在造航空母舰,差距啊。
4、櫂直和他的上司,成功地证明了造价的造假,但却没能阻止建造“大和号”的举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被说服了。
5、大家都知道,无论怎样,都会走上战争扩大的路;大家都在想,如何更好的走;而没有人想,这条路到底对不对。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政治正确!
大概,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关于偷袭珍珠港之前的,日方的决策吧。
大家都在追求政治正确,绝不能站到对面去,反正有人会反对的;东条英机也是,反正天皇会否决的。
不料,天皇也要政治正确。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昨晚看完了一部日本电影阿基米德之战。
片子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军部内部对于主战还是主和,海军武装往航空母舰还是豪华军舰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商界军界政界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争论不休,暗流涌动。
一位年轻的天才数学家抱着数学能改变世界,避免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沼的憧憬,用了七天时间通过实地测绘,自学造船知识绘制出了本应是机密的军舰的设计图,并在东京市场信息被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对造船用铁量的有限信息创造出了用于计算军舰制造费用的完美函数。
同时,找出了之前军舰图纸的设计漏洞,并给出了平衡性能和安全度的最优解决方案。
他的计算证明了此前预算被人为压低,并希望以此能否决建造华而不实的军舰的方案。
而最后事情的真相是,当说希望能阻止战争的山本其实早已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当军官政客和商人从庞大的海军造船项目中争相牟利的时候,看似迂腐的长者实际有更深邃的考量:他故意压低造船费用是为了不引起欧美国家对于日本参战意图的注意从而提早防范。
尽管如此,他却坚信若日本和美国交战,日本必败无疑。
所以,他要造一艘豪华而绚丽的超级战舰来代替日本国沉没,他要让日本人见证这艘代表着日本荣耀的战舰悲壮毁灭的结局,他要毁灭日本人心中对不败帝国的虚幻构想。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使人清醒,清澈,让人认清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现实,从而负重前行。
阿基米德大战,尽可能直面客观地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界内部正在筹谋战争的各方势力间的折冲及其深层考虑。
战争的车轮一旦启动,就无法刹车吗?
至少很困难。
片中翻转很多,苏打作为男主自然将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设定毕竟是孤傲的天才,旁边有个非常耿直可爱的柄本佑当随从,都有点超出现实。
所以前半段山本五十六的扮演者十分亮眼,平山少将则后发制人,最后二十分钟从刁钻的角度把事情说圆了!
日本海上自卫队也赞助了本片。
因此本片绝不能以好战或支持和平来划分,只是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并不回避二战的最终结果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无论投降是因为片中的理由,还是原子弹,这段历史真能成为未来的镜子吗?
当今正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多少人又想搞事呢?
不仅要警惕,更要放眼长远,早作图谋。
《我如何泡到财阀家的大小姐入学帝大空降成为少佐并在十天内设计出大和号》战列舰派和航母派的斗争只是军事理念的斗争,与好战/反战无关。
所以电影前期给人感觉过于儿戏:阻止建造超大型战列舰就能避免战争?
这跟皇道派和建制派的争斗一样。
无论哪派得势,都无法改变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前进的势头。
无非是对外扩张的方针,战争的时机的区别而已。
所以最后的两次反转算是把故事给圆上了:航母派“阻止战争”的口号只是开给主角的空头支票。
而大和号设计师平山中将的真实想法才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核心:建造一艘能象征日本的巨舰,代替日本沉入大海,唤醒失去理智的国民。
这个理念给人感觉蛮拧把的,谁能get到谁get不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影片本身三星吧,看在难得有一部反战不反战败的电影,给个四星。
不过这部影片的反战,说到底是以列强争霸的视角:日美国力相差悬殊,战则必败,因此反战。
相比之前以受害者的视角反战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但还是希望后面能出现一部能真正站在加害者视角的现代反战电影。
当然了,毕竟是架空的漫改故事,理念先行,各种起承转合戏剧性过强,导致故事整体还是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至少我看过的日本二战题材类的电影,都是充满了反战主义思想。
《男人的大和》与这部《阿基米德大战》都复活了大和战舰,日本人心中国家的象征,随着战争沉入海底的碎梦,成为心头永远的遗憾。
战争在一些政客心中是煽动是操控,在普通国民这里就是牺牲是死亡。
时刻思考: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事前漫天的叫嚣(洗脑)和颅内高潮,事后的民族悲剧(炮灰)和家破人亡。
历史的轮回证明,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经验教训。
20200824更新一下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还把这部电影当反战片,那我就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反战:战争是地狱,所以人类应该避免未来的战争日本战后叙事:战争是地狱,所以战争双方都不是好东西,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别批判谁反战败:明知道打不过米国公你还要打,你们是傻X吗?
就这么简单——————————————————许多评论将本片归为反战片,但我个人的观看体验:这部电影并不是反战,而是反战败。
而反战和反战败,完全是两回事。
国内的宣传很误导人,动不动就右翼崛起,一刀把日本人分为了承认战争罪行的左翼和否认战争罪行的右翼。
事实上,对旧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最了解的并不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毕竟是日本人吃了几个月的燃烧弹和两枚核弹。
对旧日本军头们的狂妄和愚蠢最了解的当然也是日本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旧日本军头们是蠢货”的日本人认同“侵华战争是在犯罪”,这一点很重要。
反战,和反战败,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
实际上我接触到的普通日本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而功利主义是"旧日本军头们蠢就蠢在吃掉了东三省还不停手,没有和美国人签订协议。
"注意这里的协议,99%的中国人应该都不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罗斯福因为优先欧洲的战略试图和日本人达成协议稳住太平洋局势,协议的内容基本上是:原则上承认伪满洲国;承认日本人对朝鲜半岛的占领;维持美日石油贸易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日本人停手,不再扩张势力,那么美国人愿意亚洲局势维持现状,并保持美日石油贸易不中断。
但是这个协议最后被日本人拒绝了,决策流程后人不得而知。
后面的历史就是我们熟悉的美日矛盾激化,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日本投降。
这就是最普遍的日本人的想法,侵华战争是没错的,毕竟从朝鲜开始到东三省,日本人就是靠着夺取海外资源发展起来的。
错就错在吃了东三省之后还不停手(下级军官独走,上层军官实际上是反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错就错在明知道打不过美国人还要打。
换句话说就是:我去抢劫没问题,毕竟我就靠抢劫发家致富,错就错在没有及时收手,错就错在明知道洋基佬我打不过他,还要惹他。
这就是本片给我的观感。
发动侵略战争不是罪行,只是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决策。
九一八不是侵华,只是扶持了伪满洲国独立。
至于侵略朝鲜在本片则提都没提,日本史学界甚至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是帮助朝鲜王朝从清王朝统治下独立的“义战”。
“义战”的结果就是朝鲜被纳入日本领土,朝鲜百姓要学日语改日本姓名,全盘“日化”。
军头们瞄着世界警察预备役美利坚做战争准备也都是群蠢货,因为根本打不赢为什么要打。
要是打得赢的话嘛...............那道理就不然自明了。
这就是我说的,反战和反战败是两回事,不应该混为一谈。
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反感旧日本军队(尤其是陆军),但他们并不反战,只是反战败。
本片的思想也是如此,反对和美国人战斗只是因为打不赢,而没有触及到为什么要和美国人打、为什么会和美国人打、为什么美日矛盾会激化。
(题外话,旧日本帝国发家全部来自于对外侵略和掠夺,从甲午战争入侵朝鲜,到日俄战争,到侵略东三省,再到全面侵华,再到珍珠港后全面入侵东南亚。
从民族情绪来讲他们必然会承认侵略的正当性,因为如果承认侵略是一种罪行,那么请算下来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人发家以后的一切都是“赃物”。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民众作为一个集体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认同本片的主题是“反战”。
另外说回这部电影。
日本人特别崇拜天才,特别喜欢捧天才,影视作品中也特别喜欢塑造天才。
而且这个天才还不能是个正常人,那样不够有味道。
必须得有点怪癖的天才才是天才,例如不喜欢洗衣服的秋山真之。
因为狂热的追捧天才,还出现了辻 政信这种可以模仿秋山真之,装成天才的旧日本军官。
我想日本人大概特别没法接受历史唯物主义。
本片实际上就是套了个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背景的天才片。
男主角是个有点怪癖的天才,完成了一项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最后也一定是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成为了一个人世间彷徨的孤独灵魂。
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这个日式天才片的套路。
我个人一直不是很习惯比较夸张的日式表演方式,不过本片显然值得仔细看一遍,但是不值得仔细看好几遍。
没有题材加分,所以按我的标准三星。
另外我再多说一句题外话,旧日本海军用更贵的小船拉低大船报价实际上是真事,我记得没错还闹出过公案。
根据我以前看的资料,大和号的具体造价是没有准确数字的。
因为造船不是一锤子买卖,建造过程中币值也在改变,额外继续追加投资是很正常的情况。
男主的算法也不可能直接得到过去造船耗资,因为没有计算通货膨胀。
也不存在航母派和战列舰派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撕逼,的确是有对资源的争夺,但是不存在造战列舰就不造航母的零和博弈。
实际上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九段作战计划就是要航母配合战列舰出击,1937年的丸三计划决定两艘战列舰(大和 武藏)和两艘航母(翔鹤 瑞鹤)。
因为大和级是一造两艘,自然也不存在“建造一艘独一无二的大和号,让它成为日本的象征,然后被击沉代替旧日本死去”这种美好的想法。
超棒,即保留着漫画的热血感,又有着正剧的严肃感,通过一个计算战舰造价的故事诠释着山本五十六和平贺让的军事理念之争,数学家以为数字中隐藏着世间的真相与正义,却在最终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棋子,以保家卫国名义建造的巨大武器事实上才是促成战争的“元凶”,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大和号建造的意义就是最终被摧毁,战争这场游戏,没有输赢,只有代价。
奥本海默计算原子弹距离地面几米爆炸对人体的杀伤力可以达到最大,日本空军需要更轻更快的战斗机才会帮堀越二郎完成他的梦想,桌直和平山做大和舰,是为了唤醒日本不要走向沉没的深渊?这种类型电影的最终命题是反思天才对科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会给人类打开潘多拉魔盒。把反战主题强行绑在战争机器之上,要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凑两亿日元,要三千水兵陪葬,要无辜平民百姓陪葬,来代替日本去死,桌直和平山,你们怎么不第一个去死?劳民伤财制作军国主义的意象,又借敌人之手摧毁之,以唤醒被军国主义迷惑的人们,山崎贵,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在拍什么?
张智霖用两个小时解了一道小学应用题。
是国民驱动着日本走向灭亡,还是军国主义者推动日本走向灭亡?用一艘战舰的沉没来替代整个国家的灭亡,警醒整个国家,听起来很悲壮,真的只是说说而已。日本想称霸全球的野心根本就没有隐藏,不是用军事就是用经贸,可惜,小国寡民,终究是镜花水月而已。做一件事情,天才的努力只是长官们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并不影响大局。在长官的心中,天才也只是工具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三十年代初日本海军发展理念的空母和战舰之争为历史背景。计算战舰造价这种看似枯燥的主线剧情硬是讲出了数学救国的热血,然而无论是櫂直眼里函数公式中的正义和优雅,还是山本五十六眼里空母势必取代战舰之真相,以及平山忠道作为设计师的诚实和匠人尊严——这些理想主义再迷人,终究在爱国救国名义下的穷兵黩武以及其中的欺诈和背德面前不值一提。“打造一艘象征国运的战舰,在那场必输的战争中代替日本去沉没,期望以此唤醒沉醉在帝国幻梦中的国民。”这个逻辑真的太昭和太中二了。日本人对战舰大和的执念已经脑洞到如此程度了吗,此外岛国的慕强心理可见一斑。菅田将晖和在濑户内海里判若两人,滨边美波很可爱。
商业剧本写的真不错,后三分之一尤其出色。山本少将和平山中将人设丰满,演出精彩。工具人苏打演的像只暴躁的公鸡,工具人美波瘦的越来越像只猴子。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最后表白苏打。
馆叔叔太赞了!
202003
那么,公式到底是什么呢
好无聊…
制服上身,两个都英气逼人,无所不能
拍这类电影时,如果不事先给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正确定性为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那么怎么刻画都是歪曲历史的无耻行为。“不这样那样的话就要发生战争了”,说什么蠢话呢侵华战争不是早就发生了吗?何况战争不是自己发生的,从来都是被人为发起的。东宝真的是不要脸的无耻公司。给这种电影好评的中国人已经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了,而是缺乏最起码的历史常识。
披着科学家反战的外衣,到底还是反战败的军国主义
看得我满头问号 对漫改历史战争片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看看菅田将晖的脸 看看片头的cg 也就差不多了 其他都是自己都顺不过来的歪理嘴炮 各取所需开心就好。不愧平成末年 拍的个啥。与历史无关的时代服化道当代喜剧。
主角光环重,工程造价万能公式那么容易算出来,一大堆bug已经无力吐槽。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认为日本必败的原因是“和美国国力悬殊”。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时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
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战”,而非“反战败”,这一点真是难得。苏打稳,柄本佑更稳,至于美波,负责可爱就好了。
日本人很擅长和谐历史。虽然本片也带有一些“反战”的元素,但归根到底是对失败历史的一种美化。以反战派的“预见”来诠释和定义后来的战败也确实是脑洞清奇。尤其片子还把山本五十六洗为反战派……不过作为电影确实蛮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