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里至少看了 3 遍 这都是 2021 年的啦?
时光飞逝,不喜欢吴磊,以及章子怡比黄磊老,扣一星,第一单元就是💩,吴京简直快进我黑名单了拍的东西就是打打杀杀毫不动人,李可乐里也是尬,第二单元除了章子怡比黄轩老的雷点简直封神,第三单元导演舒适区装壁中年爹味俗男毫不意外作喜剧消磨时间还行,第四单元 吴昱翰是爹的悖论 并且做机器人捏脸笑的动作这个情节设计得好 有点感人 李雪健老了就别出来公鸭嗓吓人了吧没啥必要啊第二单元小时候演员也是哥哥年纪大没有年下 海清陈道明也可以 就 海清宇航员闪回小演员捡起废纸诗篇倒计时火箭发射那段简直荷尔蒙爆棚了 震撼但是两年过去了也就淡了那首诗很动人但是后半段又绕到俗气的传宗接代上去了?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自由,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此生永远无法和繁殖癌和解 说的就是你 最好的相遇 智障都不放过 这种基因有必要延续吗
《我和我的父辈》我对这个世界的片子很深刻,是因为我生日正好在国庆,然后前两部都看了,这一部没有在国庆期间看,然后突然又觉得三个系列少一个系列会有一点遗憾。
第一个章节中看到日本的敌机的形状,就想到起风了,一时间真的五味杂陈。
短短的这么一点时间,20几分钟左右,把父与子的这个关系还有相处细节交代的非常明白。
我觉得算很厉害了,但是我对于最后一场战争骑着马,然后我觉得这样牺牲会很大。
当然,这也是我一个愚昧的疑惑,因为我不懂如何作战。
第二个篇章,章子怡导演的作品。
无论现在有好多种声音去怎样说她,质疑她,但是我看过她的很多作品,我觉得她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觉得她就是有演技的实力演员。
这个篇章我很喜欢,镜头会讲故事的,镜头光影也很好,夜幕下的场景,我觉得都非常浪漫。
我喜欢这个篇章最后的诗。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徐峥导演这个篇章公交车上的广告这一段真的很精彩。
沈腾老师这个篇章我自己觉得最好的点在于最后父与子好像身份是一场转变。
我知道了,你让你穿越回去成为我的“父亲”。
我看过之后的感受,就是这一部影片的前两部分,我非常的不喜欢(╥﹏╥)虽然我哭的一塌糊涂。
后两部分我觉得还不错,就是非常的有意思,所以说为什么会得四分,纯粹是因为前两部分扣的分。
虽然是我哭的很多,但这纯粹是因为音乐的部分煽情了,配合着画面音效强行煽情。
这两部分的影片就是你看到了开头,你就知道了,结尾就是叙事的部分,也是完全没有一点点波澜,前两部分就是没有艺术性,如果他是在一个框架当中的话,那他只是在框架当中在写八股文。
他在当中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高大全的人物,找不出共鸣,你无法在人性的草蛇灰线当中来去得到共鸣,因为他描写的就就不是身边能够出现的实实在在的人,他描写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人性,它是存在于特定传统影视作品当中的传统人物。
你可以看到这些传统人物中,他们都是一个面孔的一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形式做派的。
到徐峥导演的那一部分就是人人都是英雄,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我在看前两部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为什么英雄就是那些特定的,有那种特定的职业的人,而徐峥就是将这种想法给落地了,我觉得徐峥真的特别好,徐峥在上一部分我和我的祖国里面,在描写那个老师的时候,我就非常的不喜欢,上一部电影就是充满了做作。
但这一部他的在店在这个公交车上做作的在念广告词,我就觉得非常的有趣,处理的非常的合理,这种反差让人觉得格外的好笑。
就算这种是一个命题作文,他也是完成度非常高的了,包括沈腾的那个,我一看沈腾,他是导演,然后章子怡,他也是导演,能做到这种水平,他们都挺不错的(≧∇≦*)再看前两部的时候,我外甥都要睡着了,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就是完全不喜欢这种战争片,这种类型片,而在沈腾还有徐峥的时候,这才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一个,喜剧片,这才是大家合家欢来看电影的目的。
我想如果是单纯拿出,前两部的话,我估计还是不会去电影院去看,我为了为了什么来去看,还是因为沈腾,有很多的观众在电影院看到了沈腾就哈哈的大笑了,但是这次徐峥也表现得非常的令人惊喜。
现在是60多的票价,是整个是三个小时,我感觉这个整体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他有了这么长的一时间,我去电影院的时候也没有带手机,也没有办法分身去做其他的事情。
最后的电影的结尾,我觉得非常令我不适,他上头说,这个盛世,如你所愿。
这是对于影视文化产业的极大的讽刺。
我觉得现如今的社会文化治理有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影视行业的打击来说,这个真的如影视文化从业者所愿的吗?
他们从事者这种艺术创作,现在很多的影视从业者连糊口都不行,大量的影视从业者出逃,影视行业现在是最艰难的寒冬。
今年的国庆档甚至拿不出几个特别像样的作品来,最起码除了在微博上还能够看到长津湖这个作品,其他的作品我都是闻所未闻的,我不是说宣传不到位,我是说他的质量不行,我一开始你像是这种我和我的这种系列,他是不是就是我们国家的顶尖导演所能够拿出的顶尖作品?
但是你看这个完成的质量,他完全是不能够称作是顶尖的作品,如果是受限制的话,永远都拍不出好的作品,这句话是我小外甥说的。
这是最基本的,最浅显的道理,而现在的限制越来越扩大化。
你比如就举咱现在这个例子,张天爱他在太子妃当中惊艳的表现,你看他还有机会再出演一部同样类型的作品吗?
不会了,因为根本就不会再有同样的创作环境了,张天爱只能在里面出演一个扁平化的女性工具人,在里面饰演一个孕妇,她爱吃,她照顾孩子,她当兵,她在里面贡献出了撕心裂肺的生产的场面。
她一个大美女现在就只能是在里面,在里面努力的争取去拿到这么一个,不怎么样的角色,这是一种程式化,格式化,扁平化的角色,我不是说张天爱表演的不好,张天爱表现的非常的好,可圈可点。
我们不是去评判这个角色的道德水准,我们是去看她的艺术水准。
这种影视作品是对于以往看到影视作品的有套路有章法的一个重复。
这对于创作者的发挥也是有着极大的限制的,因为你只能去这样子去拍,你想有一些突破吗?
不行,这样子会让你自身充满了风险。
所以他们宁愿拍这种中规中矩的完全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作品,起码他们还在挣饭钱,还可以养家,而不是说突然一下子饭碗就没了。
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父辈》,一年一度的拼盘式国庆献礼片多少让观众陷入了一些审美疲劳。
于是在进入电影院之前,我便打算只是去看“一部电影”。
看完后,有惊喜,也有失望。
吴京的《乘风》单元,是主旋律痕迹最浓重的一部分。
故事在身为冀中骑兵团团长的父亲为了保护转移的群众,而选择将日军引向在远方等待发报的儿子乘风时,瞬间达到了戏剧张力的顶点和情绪表达的沸点。
直到后来父亲知道儿子牺牲后躲在田间失声痛哭,整个故事的节奏都还相对沉稳而流畅,情感处理也都相对克制而饱满,但后面骑兵团和日军正面刚的战争群戏,却画风突变,让叙事有了一种断裂感。
场面固然磅礴激昂,但这种对于“燃”的过分强调,却也使影片“含京量”飙升,陷入《战狼》式略显浮夸的英雄主义表达。
此外,主题是《我和我的父辈》,第一视角便应该是“我”而不是“父辈”,这里似乎发生了一点视角偏移。
徐峥的《鸭先知》单元,依旧风格化明显,也依旧讨喜。
借鉴了韦斯.安德森经典的对称式构图及怀旧又明丽的色调,整部短片的视觉呈现复古而浪漫。
故事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支广告的诞生为摹本,冬冬父亲的绰号“鸭先知”则表征了故事的精神内核:一种敢于成为时代弄潮儿的勇气和创新意识。
整个影片张弛有度,励志、温情又诙谐,令人捧腹的“梗”俯仰皆是,老上海弄堂的风情不时唤起“回忆杀”。
可以说,这一单元充盈着令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但细细品咂,又似乎缺席了什么,而无法催生抵达人心的感动。
至于沈腾的《少年行》单元,则多少有些一言难尽。
裹着科幻片的外壳,影片讲了一个“穿越”的故事:从未来穿越来的机器人“爸爸”和小小邂逅并发生了一些列趣事,“爸爸”穿越回未来,才发现自己的研发者原来正是小小的团队。
整个故事的节奏过于松弛,逻辑咬合不够严密,镜头语言也相对粗糙,虽然“笑果”明显,但也多依托于台词和人物行为等表层符码。
内在的情感支撑在前半部分相对匮乏,而到了结尾又骤然强行升华,虽不至尴尬到“脚趾抠地”,但也有降维至情景剧之嫌。
而一开始最不期待的章子怡单元,反而成为最惊艳的一部分。
影片的名字叫《诗》,影片本身也不啻为一首献给父辈的散文诗。
看的时候,我在黑暗的影院里泪流满面——短片如此安静地,便在人心中掀起一阵温热又柔软的涟漪,然后一点点地,汹涌开来。
一个谈不上精彩的,甚至有些“平淡”的故事,何以如此动人?
我想,是因为这个故事是以一种真正诗意的方式,被叙说出来的。
从外层看,贯穿《诗》的一个重要线索,便是写诗这个文学行为。
父亲告诉哥哥,自己是一个诗人,工作是在天上写诗,并决定为哥哥写一首诗。
而他在牺牲前留给爱人的最后的物件,亦是一张写有“诗”字的信纸。
父亲去世后,母亲则替代父亲为孩子写诗。
影片的最后,哥哥拿出了那首珍藏了几十年的诗:“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可以说,“诗”这个符号几乎被嵌入了影片外层的全部纹理中。
写诗是在山河日月间言说人与世界的关系,航天工作则是在星河灿烂中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把航天工作比喻成写诗,这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灵动的、浪漫主义的表达。
但这种诗意,依旧是相对表层的,在表层之下,《诗》的诗性,更是沁入内在肌理的。
陆机在《文赋》中讲:“诗缘情而绮靡”,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诗歌的第一要义是抒情,并进而激发读者的情志。
而《诗》之所以是诗性的,最重要的,就是它是情性的。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多诉诸于宏大叙事,这部短片则诉诸于一种个体叙事。
导演视点不再全然落于科研工作者这一身份,而首先落于平凡的人这一身份。
他们不再只是装点苦难又壮丽的时代的明亮背景,不再只是谱写革命英雄主义赞歌的美丽音符,他们亦是他们自己,真切地存在过的人。
于是,影片并不试图塑造伟光正的典型形象,而是试图让他们身为人的最平凡的爱与怕被看见。
电影甚至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夙兴夜寐工作的场景,而更多将视线投向了他生活中的一隅:比如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向孩子解释自己的事业。
正是在这样微观的日常中,我与父辈的情感羁绊得以生成。
而母亲则是《诗》中最深沉的情感渊薮,她是一个科研人员,亦是大地上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个,于是在她身上,流淌着女性可能遭遇的所有情感细流。
雨夜的那次争吵,是全片矛盾冲突的高潮,更是母亲情绪爆发的高潮。
暴雨涌入家中所带来的张皇,丈夫离世后的悲拗,面对哥哥第二次失去父亲而情绪失控时的焦躁和崩坍,为了迎接第一颗卫星发射而要继续恪尽职守的佯装坚强……这种种最平凡又最深刻的情感,在窗外的雨声与孩子的哭声中,猝不及防地交织在一起,喷薄而出。
而这一次,也是母亲唯一一次“放纵”——她总是克制而坚忍,甚至在捧着父亲骨灰盒时的哭泣,也是无声的。
后来,母亲告诉哥哥自己可能也会死:“对不起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一定有时间陪你们长大”,说这句话时,她平静又怆然,但这种平静中所涌出的盛大的疼痛,却将我瞬间淹没。
在那样一个年代,爱人永诀的伤痛还来不及抚平,就要藏起自己所有的柔弱和破碎,负重前行,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又平常地真实发生着。
《诗》里的父辈没有大义凛然的壮举,甚至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只有安静的热爱,安静的伤怀,安静的恪守,安静的燃烧,但是这份安静却让人如此切肤地共情。
裹挟着悲伤的感动,就这么蔓延开来,那是我永远只能去仰止的情怀——为了共和国的期许,和守望中的那个新世界,他们便可以放弃城市里安适的生活,放弃和家人团聚的平常幸福,甚至放弃生命。
这样自静默与细微中荡开的感动,令我想起《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单元:在工作中遭遇严重核辐射而病入膏肓的小伙,偶遇了曾经的恋人却不敢相认,直到两人在街头被庆祝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人潮冲散。
最后一幕,小伙的双眼里漫溢着缱绻,哀伤,和淡淡的释然,那沉默又澎湃的眼神,让我泫然泪下。
显然,相对于传统主旋律电影以政治宣教抑或价值观传递为主导的“刚性”表达,《诗》里的情感化、细节化、氛围化的“柔性”表达则诗意很多。
此外,影片内部萦绕的诗意,还体现在它丰富的“留白”。
宫林在《中国电影美术史》中指出:“诗电影是指有别于戏剧电影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淡化情节,在银幕上运用诗的语言、结构、节奏所进行的诗画意境的探索,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影片。
”《诗》的留白不仅体现在情节的淡化,更体现在情感呈现的含蓄化。
不同于叙事性强的影片有着错综复杂的情节线,《诗》则主要以人物的感情线索来架构整部影片。
在结构上,影片也相对疏松,没有采取线性、封闭式结构,而多采取场景与片段连缀式结构,这恰恰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涵泳空间,拓宽了其进入人物内在世界的通道。
同时,影片的抒情更是隽永而节制的,没有直抒胸臆的台词,亦几乎没有浓墨重彩的情感剖白。
即便是母亲对父亲思念和缅怀这样情感浓度饱和的场景,也只是通过母亲和父亲一次次并肩走在大漠中,直到最后,母亲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终于消失的片段闪回来完成。
导演还借用了《诗经》六艺中的“比兴”手法,藉由景致或他物来烘托意境,或寄寓情思。
母亲带着哥哥回家的那一夜,墨蓝的夜幕透着幽微的天光,映照在寥廓的荒漠上,延绵至远方,苍凉又美丽,与母亲清冽的脸庞相得益彰。
纵然台词寥寥,母亲的隐忍和坚毅,孤独和悲伤,以及深深浅浅的对未来的期望,还是溢出了镜头之外。
我爱极了电影里孔明灯这个意象。
不仅仅是因为孔明灯和卫星的发射原理近似,这个类比形象又有趣,更因为孔明灯作为民间的祈福器物,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哥哥带着妹妹放飞了孔明灯,是为母亲的平安祈福,亦是为父母愿意为之交付终身的那个梦想祈福。
这样对父辈的致敬,真是蕴藉又诗意至极。
而片尾,东方红一号卫星与神舟号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场景的蒙太奇混剪,则是对于哥哥的那次祈福,最深沉的回应。
航天飞船里的妹妹,用“上天写诗”的方式,完成了对母亲的诗相隔几十年的续写:这里有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有新世界,和父辈不灭的情怀…… 还要表白一下导演漂亮的镜头语言,那几个长镜头,真是美得不可方物。
还有小演员的演技,充满张力又有层次。
对了,还有那首诗。
抱着合家欢剧场的预期走进电影院观看《我和我的父辈》,章子怡导演的《诗》带给我意外惊喜。
细腻诗意,把那个艰苦的年代呈现得温暖动人。
章子怡饰演的妈妈是电影里人物形象最饱满的一位。
郁师傅是航天工程的火药雕刻师,严谨而危险的工作,时常处于生死一线。
为国为家、为妻为母,有艰难的时刻,也有她的闪光之处。
也许因为章子怡是女性导演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有一种别样的诗意。
航天人的爱情黄轩饰演的爸爸施儒宏是卫星制造工程师,他们有共同的理想——祖国的航天梦。
他们是战友也是伴侣,诗篇中所有二人世界的镜头都是在荒漠中一起走过的上下班路,寒来暑往。
他们是初代航天人,风沙中磨砺的爱情,坚韧而浪漫。
同事牺牲后,他们收养了同事的孩子,继续火药雕刻的研发使命;而爸爸牺牲后,妈妈忍着悲痛许下“军令状”,完成火药雕刻的任务。
他们的爱情是为了共同的理想,燃烧自己,薪火相传。
写给儿子的诗整部片子“诗”贯穿全片,开头为了让孩子接受父母危险的职业,爸爸告诉哥哥“我是诗人,在天空中写诗”。
爸爸牺牲后,妈妈一边承受着火药雕刻工作的高压,一边维护着孩子敏感的心。
每天给哥哥带回一首诗,继续编织着诗人这一善意的谎言。
刚开始她选择隐瞒爸爸的死讯,所有的同事也为了保护这个两度失去父亲的孩子,选择一起瞒住死讯。
敏感的哥哥在暴雨夜知道了父亲的死讯,他痛苦他不理解,亲子关系剑拨弩张。
最后她选择坦白,并且言明她和爸爸航天事业的意义与风险。
“妈妈也可能会死”这句话击穿了孩子的心墙,也戳中了我。
我想这是亲子关系中的一次难得的交心吧!
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吧!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这是我听过最浪漫最温情的诗。
1.壮烈,但是没脑子,背着枪不用,拿刀往上冲,“消耗敌人炮弹”?
2.一直把旗子举着,虽然代表一种信念,但是旗子也不能杀人,真有用?
3.一如既往的“以少胜多”,就喜欢玩这种玩意。
还喜欢玩【用敌人的嘴来夸赞主角】,这种把戏假得很,哎呀,“敌方骑兵太快了”,再快有子弹快?
敌人有炮有机关枪,我们拿着刀,骑🐎冲上去,这也能行。
,
四个故事。
吴京的《乘风》,题材挺讨巧的,骑兵的相对奇观化的视听体验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
但父子情铺垫不足,感情比较生硬,后期节奏崩坏。
后面大场面的骑兵与日军交战可以更少些,且那个时代不适合讲个人神话,应该是整个父辈的缩影,吴京骑马跃起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拿破仑,这一点不如《诗》处理的好。
章子怡的《诗歌》,其实有惊喜,没想到章子怡能拍成这样。
后期节奏还是崩坏了,感觉海清和陈道明那一段完全没必要呀,可以在最后一声爆炸后戛然而止,如果献礼影片不适合这种结尾至多加一个众人欢呼,两个孩子看向远方的镜头就可以啦,抒情太过,反而失了之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质感了。
章子怡的表演很动情,前半部分剧作挺扎实的,一次意外爆炸过后,郁师傅告诉哥哥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死,这个细节很动人。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还是更适合大荧幕。
说一下刚才那一点,整个《乘风》是吴京的个人神话,所以一切为了刻画他而生,包括乘风的死。
但《诗》却并没有给牺牲的父亲太多关注,体现了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默默奉献。
光影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徐峥的《鸭先知》,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不会给观众压力。
整体故事非常流畅,最后抒情部分还是有点多。
沈腾的《少年行》,一贯开心麻花的喜剧风格,唯一让我觉得违和的是,小小把机器人赶出去后,就没担心下雨会把他淋坏嘛?
感觉小孩子这里刻画的有些单薄了。
让我惊喜的是这段对于父辈含义的延展。
并不只是父亲,机器人是小小的父辈,但未来小小又创造了机器人,这个设定亮眼,惊喜。
对了,这部影片致敬超多,处处都是梗,挺有意思的。
总体感觉,后两部比前两部更有电影感。
小演员的表演都很动人,部分剧作细节僵硬,混乱。
且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会有抒情喊口号太多的问题,不知是不是审查所致。
经过大家的提醒,又去看了一下。
关于前文提到的“妈妈拜托大家帮忙瞒着孩子是不是插叙”的问题,后面按照剧情逻辑来讲,的确是插叙。
因为妈妈拜托大家瞒着孩子们,父亲们不回家,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开会找爸爸的情节。
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插叙略微生硬,多谢大家提醒。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同时期的父辈们都在奋斗,为他们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代代传承。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父辈们为了保家卫国,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奋勇杀敌,不怕牺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辈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实现祖国军事领域的强大不懈奋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父辈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在强大政策的引领下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出一片天;21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父辈们,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
影片前两个故事让人真的非常好哭,而后两个故事又让人真的非常好笑。
这部电影上座率挺高,我买的快9点的票,散场后11点多,本来以为这样的场次人少点,现实是最佳观影位置满满当当。
说回电影,章子怡的《诗》很催泪很动人,特别是从放孔明灯到结尾这部分,感动到不行。
我看过大国工匠,也稍微了解固体燃料这一段,毫不夸张的说,做这个的人就是准备好随时牺牲的。
所以,就像片尾说的那样,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要特别感谢那些默默燃烧过的人。
徐峥的《鸭先知》是正常发挥,讲了我们第一支广告片的诞生,该搞笑的地方搞笑,该紧张的地方紧张氛围拉满,冲突转折都很到位。
吴京和沈腾的部分是同一个问题,煽情戏不到位,最不及格的就是吴京吴磊父子的谈心部分和沈腾落水后救人谈心的部分,看到这两个片段只想拿出手机刷手机。
不过这两个部分还是有高光时刻的。
吴京《乘风》中的为了转移群众发了信号弹,导致儿子乘风牺牲,真是赚人眼泪。
沈腾结尾回到2050,宣布实验成功后玻璃板落下,玻璃外人们举着红旗挥舞的场景让人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成就,瞬间自豪感满满。
综上,《诗》值得二刷。
电影的寓意自然是积极正面催人奋进的,但是只讲讲看完故事的感受,不上升。
四个单元小故事,看完以后的感觉是,四位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徐峥的《鸭先知》整体比较好。
《鸭先知》的故事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台词的设计加之演员的处理都很出彩。
幽默从很多小细节里生出来,让人似乎猜到了又出了意料之外,比如后半段,被儿子拖着逛了一天的韩婧雅回到家中发现赵平洋背着她在家拍广告,邻居还在疯狂抱怨老公急的连连告饶,原以为她在那一瞬间反应过来之后会先冲老公发火,结果却是替他出了头;看似是在跟邻居认怂,连珍藏的结婚用的毯子都拿出来解决问题,结果紧跟着又来一次理直气壮的轰邻居,这种连续的反差感催生的喜剧效果令人有期待又满足。
沈腾的《少年行》有麻花团队和辣目的加持,搞笑自然是到位的,不过要说是带点科幻色彩吧,又显得勉强,从2050年穿越回来的AI,断手断脚都能自动接好,还能有感情了,但最大的bug是不防水,这上哪儿说理去,而且按照常规设定最后还强行闭环了,那参与AI设计的小小怎么会没想到防水功能,2050很难实现吗,2021我的手表、手机、电动牙刷都生活防水了,2050的AI淋个雨就宕机了多么的不科学……然后,硬上“父子情”就真的很没必要,多少有点生硬。
章子怡的《诗》感性十足,但人物情绪硬伤多,尤其是儿子经历过生父去世,得知养父去世时,以及质问养母为何隐瞒时的情感表达显得格外别扭,尤其在开始,儿子跟其他小朋友打架的原因,是对方说他养父会被炸死,被父母教育的时候他一直是隐忍着情绪,但后面真正发生这个事的时候,他除了闹就是闹,像是得不到玩具就耍赖的孩子,而不像是两次失去父亲的孩子,对照一开始的打架伏笔就显得很违和。
为了切合题意,台词整的过于诗意,夫妻之间的对白、母子之间的交谈都透着一股空泛的味道。
吴京的《乘风》,感动的点在于面对身后为数不少的百姓即将被日寇围困时,马仁兴毅然决然的牺牲儿子乘风以换取百姓的安全转移。
前半段都挺好,后半段交战开始,不太理解的部分是骑兵连突袭日寇的时候为什么用的是刺刀而不是步枪(搜了些文章下看了看,这支骑兵队还是枪骑兵,每人都是配枪的),在一览无余的平原上,尚未近敌人身就已遭狙杀,这个点非常费解,可能是对观众的历史知识储备有要求,也可能是电影里铺垫交代的不充分,最后定格的战马起扬的画面也是符合一贯的主旋律形象,非常艺术化,升华的速度180迈。
陈道明老师和祖峰老师各被占了个“口头便宜”,也算笑点之一吧。
开玩笑的~看了下幕后团队,四位导演只有徐峥参与了剧本创作,多少说明点问题。
国庆档二选一的话,我还是选择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