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周末看了《富都青年》,或许是我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是一个文化、语言和种族都非常多元的作品,讲述大城市最底层的偷渡外劳的故事。
孤儿的身份设定,还有监狱里的控诉,都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何以为家》。
如果那部电影中的Zain长大了,就会是《富都青年》中的阿邦,生于阴沟长于阴沟,仰望天空,也不一定可以看到繁星——毕竟,吉隆坡和贝鲁特的上空都是摩天高楼。
与《何以为家》一样,这也是一个突破了传统的国境线,没有传统意义的国家语言,非血缘关系的家庭故事。
阿迪和阿邦还有钱的类“家庭”结构,甚至是非heterosexual的,不过,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却是人类的本能,也让人不以血缘和婚姻关系组建家庭。
感觉拍这个故事的王礼霖,投这个故事的李心洁,选这个故事的吴慷仁都很“电影人”。
如果说文艺作品是为大众服务,艺术要源于而高于生活,那《富都青年》讲的就是支撑起了整个亚洲的繁荣生活的蝼蚁们的故事。
编剧,摄影和剪辑无一不好。
吴慷仁出现在菜市弓腰驼背推小车的模样,就真的是个民工的样子。
与此同时,好莱坞在拍《crazy rich asian》王家卫在拍《繁花》,我们还自嗨地纷纷对号入座。
当然这也是文艺。
可是我始终更喜欢那些能用艺术表现最真实的人生的作品。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想从制片人的角度问一下,因为(《富都青年》)也是算是 2023 最重要的马来西亚影片之一,那么如何让慷仁进入剧组中?
这个过程是什么样?
张炜珍(制片人):就是说演员为什么会用的一个台湾的演员,然后到马来西亚去拍片?
跟大家介绍一下,也跟老师报告一下。
就是说我跟导演在过去合作的案子,其实我们就是因为马来西亚的中文的电影的市场极小,那么所以一个比较好去跟另外一个市场做连接的方式,就是说我们扩大那个合作的契机跟缘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最早我们开始做《分贝人生》的时候,我们就跟张艾嘉——张姐合作,请她去演一个马来西亚的妈妈。
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有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
那当然,因为当那个时候张姐就是完全让我们觉得说,哇专业的演员其实真的不分哪个地区都可以驾驭这个角色,那当然胆子就大了。
然后又拍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电影。
那其实所以后来到《富都青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不是第一次就是这样。
那为什么会是他呢?
这个其实有一个小故事的,就是说我们最早也是带这个案子去参加一个创投会,创投会就得做简报,简报就得放一个人物参考的形象,那个时候导演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慷仁,他的形象样子挺像这个故事里面的哥哥阿邦,那我们就在我们的简报里面就放了一个形象参考。
不晓得大家知道一部电影叫《狂徒》吗?
《狂徒》的监制那个时候听了我们的这个案子之后,竟然比我们还早就立马打电话给慷仁,然后就说慷仁你知道吗,我刚听了一个案子,当时什么什么什么说完之后,所以其实蛮有趣的,其实我们好紧张,因为反而是说我们吓到了,因为我们其实还没ready,因为创投会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然后还很前面,但是其实很早的时候慷仁就知道这个故事。
反而是说他就想说有一天他突然间有空了,他就打电话联系上导演,他说导演,我可以跟你约一下吗?
那个时候导演超紧张的,就问我说我要去还是不要去?
要不要去,就是也挺忐忑的。
那当然还是去了,去了之后双方就是双向奔赴,就觉得就是他了,所以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缘分。
Question:吴慷仁为了这个片子也牺牲了蛮多,这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就飞达马来西亚,然后瘦身、晒黑等等的一系列的故事。
张炜珍(制片人):因为其实如果常常关注他演戏,他应该就是常常会把自己逼的各种挑战。
他来演的时候其实有两个很大的挑战的。
第一个我觉得是瘦,前面的瘦其实还好,但是那个监狱里面的那个瘦,其实在故事里面那个监狱,最后大家看的应该是有时间差的,就是他原来就已经干干黑黑瘦瘦,那最后到要判刑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总拍摄天数就二十几天,我们最后只有三天的时间给他,他必须在三天里面瘦七公斤。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挑战的,因为前面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时间让他开始准备,就是拍摄到一半,三天时间,然后他要进到最后被判刑的时候三天瘦 7 公斤,他是怎么做的?
他其实在还没进入那个状况的时候,他已经开始。
就是他拍这档戏,他几乎不太吃东西的,他都不能吃,所以我们每次就是到了饭点的时间的时候,你就会看他就是走的远远的,然后我们都要很安静的吃,总不能一直在他面前吃东西。
到最后那三天的时候他是断食,而且是咖啡断食法。
那当然,其实我不晓得现场有没有朋友是有这种瘦身的经验的心情,所以他那个时候的最后那个状态,之前他就跟我们说了,希望最后那几天他心情会很糟,他希望我们完全就是离开他,省得等一下,他给我们有一些不愉快,那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那当然那三天的时候,他还是进入一个很极致的时候。
我某一天我也突然间说我也跟你拼了,那你能瘦我也能瘦,我就陪你,我就试着做这件事情。
结果各位我一天我就投降了,我就胃痛了,所以我后来真的非常的佩服他,他真的在瘦的这个部分,他是黑咖啡断食三天瘦 7 公斤。
Question:我们知道王礼霖现在是导演,但是他其实是一个蛮有经验也有很多作品的制片人和经纪人,那么是什么一个契机他要开始转型做导演?
张炜珍(制片人):我觉得其实他想做导演这个事情,我们是在参加了一个创投会之后的隔天的早上,然后我们就两个坐着,他突然间问我一句话,他说我当导演好吗?
我是第一个知道他要当导演,因为我们合作很多年了,然后我想了一下,我就跟他说,好。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其实他当监制的时候,每一个案子的原创原型,每个案子的概念都是他的。
我们的案子其实不太是那个导演的,都是他脑袋里面蹦出一个想法,他说我想拍这个,以前就是这样,然后我们就去找的最合适的一个编剧什么之类,所以我知道他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他有故事,他有他的一个主题的东西在。
我一直觉得他心里面要讲的那个东西,你不让他讲,他一个创作者你不让他表达那是很难的。
所以我那天就说,好,那你就拍,你就当导演。
所以我觉得我是最不意外他导演的这一件事情,因为我觉得每个导演就是内心里面其实就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命题,他强烈的想要表达。
Question:如何选择拍摄地方和场所?
如何和主题进行结合?
张炜珍(制片人):关于这个场景,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最早就已经知道它是实景,真的有富都这个地方,它就在吉隆坡的一个市中心,就等于说可能在最重要的城市上海或者北京里面就有一个地方住着很多社会低下层的人,所以其实这个地方很明确。
那我们那个时候其实有两个地方在选择,一个就是富都,还有另外一个地方。
但是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富都的那个反讽的那个讽刺的意味比较高。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看片名的时候,“富都”,你就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富有的都市、富裕的都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才对,但其实它这个地方的名字以前叫做半山巴,所以你就知道那个感觉了,半山巴就是蛮荒凉的,那后来不都是因为它这个地方的马来名字就叫做budu,然后它就是音译过来就是官方证明为富都。
那富都这个地方在吉隆坡是这样的,吉隆坡早期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华人从中国这边就是下南洋被带到那边去的时候,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就是印度人割交。
那华人就去挖矿跟做生意,其实富都在早年的时候,应该是我们的祖先都在那边生活,然后它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方,但是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之后,那华人就已经迁移离开这个地方了。
所以它留下了很多华人的痕迹,不管是建筑、食物什么之类的,但是里面住着的已经慢慢的就变成说是很多的忆移工,然后还有很多外地没有身份证的人,那还有就是诸如此类很多很辛苦的人们,然后就开始住在一个地方。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个一颗心脏,一颗很老的心脏,但是它就在这个很命脉的地方,在那个缓缓的跳动跟最后的那个残存。
我觉得富都给我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
Question:有两个小问题,我其实很想了解这个片子在当地的反馈怎么样。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没有真实的人物原型?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在马来西亚)已经上映了。
应该说超出我们想象的好,因为我们在不是那个农历过年的期间,我们已经做出了就是贺岁档的那个票房,应该是这样子说。
那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初我知道那个我们有一些政府的官员,马来西亚当地的,还有就是那些警察局长要去看片的时候,其实我那个时候我在国外,我知道他们开始有这些场次,我小紧张了一下。
但是我没想到他们都给予这部片大量的肯定。
应该说其实如果你细看的话,我们并没有很强的想要批判或者控诉,我们没有在做这件事情。
我们只是说那个制度就长这个样子,那我们就让大家看到他们所面对的真实的他们的辛苦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马来西亚我们也蛮讶异的,很多的不管是来自官方的,然后有关单位的政策法律的,还有就是警局的,他们来看片之后,他们都给予这部片高度的支持肯定,我们也得到了马来西亚的影视局的主席(的肯定),他们就觉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拍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其实社会都是进步的。
我觉得人的心其实都是暖的,只是说很多时候是不是有人出来开始说为他们来做一些发声?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发声它未必能够立即的反映在这个制度上面,可以做怎样的一个调整,但是至少他们知道我们都有看到了。
这是回答第一道。
第二道,有非常多的真实人物在里面,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它是非常多人的真实的故事。
我先说慷仁老师非常的认真,慷仁老师还有我们的监制心洁他们对于这个人物的设立的那个过程是做的非常多,必须带他们去拜访很多人,让他们知道说这些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里面有一个三个小女孩就是差点要去跳楼的那件事情,是真人真事,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事情,然后我们把他们放到电影里去。
Question:为什么两兄弟华人没有身份证?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很好理解的。
在马来西亚来说,你只要不是合法的婚姻生出来的小孩,那孩子就没有身份。
我举例,因为马来西亚其实有非常多的那个移工来自很多的周边的国家,那很多移工,也许他们跟当地的人在合法婚姻以外生了的小孩,那只要没有去报户口,他其实就没有身份证了。
那当然还有一些就是外劳跟外劳之间生下的小孩,其实也有可能没有身份证。
或者是你的父母当初在结婚的时候,只要没有去报户口的话,基本上就没有这个身份,其实这个情况还蛮多的。
Question:我会觉得这是通过这么一个一直在帮助他们的女人,一个社工来去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这个改变,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就是会设置说是佳恩这样一个一直帮助他们的一个社工的一个死亡来去做一些改变。
一般是通过误杀另外一个坏人,而不是说一个好人。
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是这么设计的?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其实在其他的地方上映之后,有蛮多人很愤怒,然后甚至我有一些朋友也会特别私信我说佳恩怎么可以死呢?
其实我回答这一题的时候可能未必是你想听的,但是我必须很真诚的跟你说我们真实在创作上面的想法。
我想回问的是,好人就不会死吗?
我因为我们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它不是蓄意的,它是一场的意外,如果你细看的话,它本意不是真的要对她做出什么,他是希望她离开。
因为他一直在跟她说“我找到你的爸爸了”那一段的,当然这个是暗藏那一个爸爸是他不想认的,所以其实前面有铺了几次,他挺抗拒用这个方式跟他爸爸相认去得到那个身份的。
所以其实他是想要叫她离开,你要是再不离开的话,你要小心。
所以后来的时候才会有这场意外。
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好人会不会发生意外。
有时候其实你的本意是好的,你反而遭到不测,这是很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然我们在做这部片的时候,我们就让这场意外发生。
这个没有谁真的很希望她这样,但是现实的世界中它就有可能发生。
所以这个是我的回答,我不晓得这样有没有回答到。
很抱歉,但这个就是我们其实想传达的某一个议题。
那我再补充,你可以真的都不用原谅,就是这个弟弟,因为我相信他也不会原谅他自己,所以他最后的时候其实他做了很大的一个改变,他这一生可能都需要背负这个东西,然后带着“哥哥希望他活下去”这样去活着。
但是他的活着其实应该不会是很坦然的那种方式,你可以不要原谅他。
Question: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它首先是一个马来西亚跟台湾地区合作的一个片子,然后又涉及到一些移工的问题,所以我还挺好奇:您觉得在就是在制作这边电影过程中让您觉得比较大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什么?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我们最大的挑战好像不是发生在演员的这个部分,因为你里面看到的就是片里面有大量的很多的外籍的移工,他们真的是外劳,但是他们合法。
我要说我没有去找非法或者滞留的外劳。
因为他们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找他们来拍这个片的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协调他们的工作,然后就看到他们真的挺累的,他们可能工厂刚下班,然后又得来配合我们拍摄。
其实他们不用太大的调整,因为他们就是素人演员,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演员部分)没有太大的难题。
你看到前面赏巴掌的那个坏人的那个大哥,那个他是马来西亚的马来影帝,他就是一个专业的演员,然后那个煮咖喱的那一个有对白的,他也是一个演员。
除了这几个演员,其他都是素人,我们的难度应该是要去协调他们的工作。
但是他们真的非常的令我们敬佩,他们非常非常的专业。
我这个案子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这个部分,而是一开始我们打算拍这样的一部电影的时候,在筹资的上面跟其实是很辛苦的,应该是那个部分。
Question:我想问的就是弟弟在那个逃亡的时候跟哥哥说我很怕这件事情。
他后面有知道,其实哥哥不是为他去负罪这件事情吗?
张炜珍(制片人):我先讲他很怕的这一个点,他是真怕。
因为我就像回到前面,他那个时候不是蓄意的,这是一场意外,他做错的事情,但是他本意不是要真的要去伤害她,只是他非常的希望她离开那个地方。
然后像弟弟这样的一个孩子,我相信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的这个成长,他所经历的事情导致他可能在当下的时候他是这个反应的,所以那个时候他是真怕。
后来的时候,当然其实到了律师所的时候他有去谈,那就已经有告诉他那个证据,其实就知道哥哥真的就是有做那件事情。
这个问题是这样子的,因为他应该前面有好几个小事件,我们都看到他很抗拒,尤其是他听到找到他的爸爸的时候,他很抗拒。
他当然办身份证这件事情只要他的爸爸出来,因为他爸爸如果是有马来西亚的国籍,他是马来西亚的公民,他出来说这个孩子是我的,那可能他就有机会拿到(身份证)了。
但是因为他的背景是一个被弃养的小孩,当年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没有认他,所以他没有原谅这件事情,所以当然以他的角度来说,他可能有他自己以为更好的方式可以取得身份证的,所以他会去做很多的坏事,他尝试要找赚钱,他尝试要去买假身份,他有这样的一个企图,所以应该是说他觉得他有其他的方式的话,那他就不会想要见到当年弃养他的这个父亲。
Question:他们(阿邦和阿迪)是否有一种跨越亲情的那种情感?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导演本身一直想拍的东西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可能就是真的会为对方牺牲,或者跟对方的相依为命吗?
我觉得导演在很多场的时候,他一直在提的就是人最纯粹的这种爱,尤其在疫情的这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些事情,那这个事情是什么支撑我们可以去面对人生很多的苦难,其实很多时候导演会希望大家心里面有个爱,不管那个人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子,但这是一种扶持。
那我回答第二题就是说他们之间有那种情愫吗?
我们在剧本出来的时候曾经也跟导演讨论过这题,包括我们的监制问过导演,你有要跨过那条线吗?
那我可以跟大家透露,我们没有要跨过那条线,导演的选择是没有的。
但是当然我们也听到有一些人跟我们说,真实男生兄弟怎么可能这样?
因为我们知道电影就是导演本身(透过)他的眼睛,他看的这个世界,他看的人。
那我只能说这个是他觉得会有这样的一个兄弟,这个是他的解读,他觉得会有这么温柔的兄弟,可能有时候我们就觉得,哇太温柔了,我们受不了。
但是这个就是导演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本质上面我们并没有要去做一些跨性别还是说有一些其他情愫的电影,我们没有。
沁透汗水的背心,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一双不便劳动的拖鞋。
这是阿邦经年不变的形象,也是这座市场上最典型劳动者的样貌。
他们终日干着最辛劳的工作,拿着最低的报酬。
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要面对雇主毫无缘由的克扣工资再一次面对被压榨工资的菜市场老板,阿邦只能选择沉默。
一方面是因为他聋哑人的生理缺陷,另一方面是无法面对失去仅有的收入机会
而他的好兄弟阿迪,却截然相反。
他染着一头黄毛,游走在灰色地带。
本以为可以靠着偷运印尼劳工赚钱,却不料被警察追捕。
侥幸逃生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蛇头的计划。
在他的世界里,时刻都要面对死亡和恐惧,但是阿迪无所谓。
他只想继续这种“潇洒”的生活。
于是拿到酬劳的第一时间,他忘记刚刚被追捕的惊心动魄,转而投入到女人的温柔乡
面对生活,阿邦是隐忍的,是沉默的,是心存希望的。
就像他憧憬与邻居缅甸女孩的爱情一样。
阿邦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会改变的。
但是阿迪不一样,他早已放弃的获得身份的念想。
他痛恨自己的过往,更痛恨当下自己面对的生活。
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获得公民身份的想法早已破灭。
他愿意像富都城中,群租房里的替他人一样,或者老鼠一般的生活面对如此现状,两兄弟如同脆弱的鸡蛋,不敢硬刚这冰冷又坚硬的社会。
他们只会延续童年的习惯,把煮熟的鸡蛋,在对方脑门上磕破,开心的吃下一天中最丰盛的晚餐。
此刻的兄弟二人,是彼此的靠山,坚固又温暖
但现实是,作为东南亚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马来西亚拥有数量巨大的外国工人数量,这些工人的劳动力甚至占据全国劳动力的四分之一。
而这其中的三分一工人,全是没有合法身份的偷渡客面对如此两难的境地,马来西亚官方只能定期组织清扫行动,遣返这些无证黑工。
而这样的情节,也发生在阿邦兄弟两人租住的群租房里。
毫无征兆的突击检查时有发生。
稍有不慎,便回沦为阶下囚而这座充斥着犯罪、贫困、肮脏的楼房,却总在不经意间露出鲜有的人间温暖。
这里有为生活奔波的印尼劳工、也有心地善良的异装癖老钱。
他们会围坐在昏暗的卧室里,吃一顿廉价又幸福的晚餐。
也会团聚在一起庆祝生日。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异类,是罪犯。
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也在努力寻求幸福和梦想
只是,残酷的社会,如同一块飞来巨石,狠狠打碎了每个人的白日梦。
因为没有身份证明,无法真正享有国民正常的权益。
缅甸女孩选择放弃爱情,离开阿邦,跟随家人寻求国际援助。
只留下失落的阿邦,手里死死攥着他用辛苦钱为女孩买来的丝巾。
善良的老钱,也不得不选择离开富都巴刹,返回自己的老家阴暗杂乱的富都老社区,如同围城一般,不断吸引着无数外来的渴求谋生的外乡人。
而里面的人,却早已放弃挣扎,卷起铺盖,逃命一般离开这里。
如果按照正常计划发展下去,阿邦想要通过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身份。
阿迪也可以通过抛弃自己的生父,获得本就属于自己的身份但,他们都“不得不”放弃而这背后的原因,便是内心不可消除的绝望。
这种绝望是一次次努力申请身份被拒绝的失望,是在底层社会被屡屡欺压的愤怒,是无数次深夜为躲避警察突击检查,四处逃窜的恐惧,更是被亲人抛弃留下的巨大心理伤痛所以阿迪一把打掉了佳恩手中的资料,一拳抡倒这个唯一关心自己,试图帮助自己的女孩。
而所有的条件反射,便是绝望中的恐惧
面对自己可能犯下的敏感,阿迪惊慌失措。
他想到的只有逃跑,逃离案发现场,逃离这个带给自己绝望的城市。
殊不知,真正杀死佳恩的人,其实是得知真相,赶回家里查看现场的阿邦不期而遇的上门邻居,让本就谨慎的阿邦更加慌张。
他死死按住女孩的嘴巴,眼睁睁看着女孩窒息而亡。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同样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生活中的绝望,施加在两个无国籍小人物身上,最终导致了这场惨案终于,逃亡路上的阿邦,最终选择独自一人投案自首。
他沉默的走进警察局,掏出亲手书写的自首信,把自己交还给这个冷漠的社会。
此刻的阿邦,不愿再做那颗易碎的鸡蛋,他受够了自己经历的人生。
一生胆小的阿邦,决定变成一颗敲不碎,打不烂的石块,狠狠还击这个世界于是,我们看见了吴慷仁饰演的阿邦,用一段接近四分钟的哑语表演,狠狠回击了代表信仰的僧侣,也狠狠痛击了这个冷漠的社会
没错,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那阿邦用尽全身力气,断断续续的说出全片唯一一句台词,我想死这是多么绝望的一声呐喊,是多么绝望的处境,能逼着这一个哑巴开口说话影片结尾,阿迪穿上阿邦为他买的蓝色衬衫。
这是本是准备给他拍摄证件照,办理身份证的礼物。
两人对视沉默,阿邦拿起鸡蛋,再次磕在对方脑门上。
一直以来包容阿迪的他,相信这个男孩如今已经学会坚强,从一颗鸡蛋变为一颗巨石
正如影片开场,引用马林·索雷库斯《影子》的原文有些人只依靠自己的影子生活,甚至不是用整个影子,而是一次的,时而用一只手,时而用一只眼而生活在阳光之下的我们,哪里知道,这些活在自己影子里的人,是多么卑微而可怜
剧本不算太行,但吴慷仁的演技真的让阿邦这个人物立住了。
值得细品。
也不能说是虎头蛇尾,只是高潮部分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刻意波折的痕迹有些太明显。
也可能,是我个人实在不大能接受这样的所谓“救赎”,以两条生命为代价,甚至是故事当中认真生活着的两个“好人”,太重了。
阿迪成为那样的人、犯下那样的事,当然有社会和法律上的结构性问题,不全怪他。
但这结构性的代价由佳恩和阿邦来承担,结局是为了反思、控诉还是只为了令人扼腕?
我不服。
然而吴慷仁的一镜到底也真的太打动人了,那一刻他与观众交流依赖的其实并非手语,而是从眼神到身体流露出的全部信息素。
阿邦不会说话,环境里只有手腕上镣铐敲着桌子的声音。
阿邦原来可以发出声音,最后动物一样嘶吼出的音节走样的几个字,振聋发聩。
所以,被这情绪彻底征服的我,也不由得为人物织补逻辑缺口:就算阿邦的遭遇,是狗尾续貂生硬地给阿迪洗白,又有什么要紧?
就算脚踏实地过活的阿邦,成了遭受良心折磨断崖式崩溃于是选择“了断”的苦命人,这功利的剧情转折,又有什么关系?
那一刻,阿邦就像是一个活生生挣扎到力竭的真实案例,存在即合理。
话说回来,阿邦后期在监狱的一组镜头,从构图到布光都似乎有些神性,不知导演是否有一些宗教方面的考量或暗示。
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线上交流时吴慷仁说,其实拍摄中对于阿邦是否让阿迪清楚知道了自己的罪,有着更清晰的逻辑,但他接纳导演最终剪辑给出的这种模糊性。
很触动我的一点是,分享时吴慷仁屡次提到“我的同事”,后来才发现他说的是那些现实生活中没有身份证只好四处躲藏打着好几份短工的移工。
那一刻,他与阿邦仍为一体。
吴慷仁还说,虽然出名后选剧本的机会多了,但这个角色,真的是他花了心血“脸皮够厚”争取来的。
最后的独角戏,剧本上只有两行,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点一点请教着手语老师,不下30遍改出来的。
感谢他参与了这部戏。
于是,阿邦活下来了。
说实话演员表演还是在线,但编剧太狗血了。
别人女志愿者好心帮他们二人,这哥们竟然要强奸她?
就算后来他哥俩不打死这也是要不得变态啊!
最后二个人还笑?
没事人一样?
看到这里我寒毛直竖!!
这二人尼玛比汉尼拔杀人狂还变态啊。
最奇葩是,最后还是去找父亲了,我去!
我去!
我去!
大团圆结局?
好TM狗血啊!
那你之前杀女志愿者搞毛啊??
也是什么电影啊,啥剧情片啊,明明是犯罪惊悚片啊。
叫什么《富都青年》啊,叫《二个变态杀人狂的爱情》更合适啊。
电影大火,拿奖拿到手软,吴慷仁也是彻底爆红。
故事主要关于的是“非法移民”的事儿,这事儿,貌似是个“全球性”问题,唯独咱这里,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这个笑话,估计有点老了。
当年,好像是某位“大人物”叫嚣自己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呢。
结果引发群嘲,好多网友也是一顿开涮,说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这只是个笑话。
没想到,还是肤浅了。
如今,咱是可以“骄傲”的说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没有身份证”的人,为了一张“身份证”在奋斗终身。
这个问题,在《巴黎浮世绘》中,也有相当的“浮世绘”。
所以,我们还是为我们的生活感到无比自豪吧,至少,咱还有“身份证”。
故事开始 ,弟弟就在帮蛇头。
结果蛇头拿了钱,压根不想办事儿。
弟弟也是想着仗义执言的,结果被蛇头狠狠教训了一顿。
这个世界,拿了钱一定要办事吗?
你这叫“交税”好不好?
智商税也是税。
蛇头之所以这么嚣张,只不过,他是“有身份”的人。
故事里头的这位社工,绝对是一股清流。
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身份证”事业,证明这世上,还是有好人的。
但是,故事也告诉我们了,这样的“好人”,不长命。
自古以来,胳膊拧不过大腿。
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是“干不过历史的洪流”。
至于,为什么“历史的洪流”是这个样子流的,那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吴慷仁对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还是相当碎碎念的。
牛马,一旦失去工作,下场会很惨。
吴慷仁老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指望弟弟也踏踏实实的“认命”,当个苟着的牛马,不好么。
但是,天生反骨的弟弟,怎么可能被这种程度的碎碎念给说服呢。
所以,吴慷仁不得不祭出大杀器——有身份证可以去银行存钱。
这下,弟弟彻底没话说了。
对于这种“不公”,弟弟也是找到根源了。
豪言到,“下次大选,换掉他们”。
然而,下一秒就被大妈反杀。
“你可以投票吗”?
这绝对是个问题。
弟弟大概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他只是牛马,并不配做“群众”。
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没毛病,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群众”。
但是,弟弟就是不服这口气啊。
为什么别人能成为“群众”,我就非得做牛马呢?
这个问题,拿来问已经麻木的吴慷仁,吴慷仁也没有答案。
他这样的牛马,苟着被“有身份证的人”盘剥,他没有怨气吗?
可是,又能如何。
事情的转折,是社工和弟弟的冲突。
原来,弟弟和吴慷仁只是萍水相逢,弟弟还是有希望拿到“身份证”的,只需要弟弟回去和老爸见见。
但是,弟弟对这个没存在感的老爸相当拒绝。
或许,他的内心里,对于自己能成为“群众”而吴慷仁只能是牛马这个事实,完全接受不了。
这只是一次意外。
美丽的社工姐姐,嘎了。
好人不长命,下次别做好事了。
哥俩乘着大巴跑路。
在服务区休息时,弟弟在车上睡觉,吴慷仁下车买水。
然而,大巴此时开动了,吴慷仁因为听力问题,完美的错过了大巴。
这,本来是一次“完美”的别离。
然而,当大巴车开过,弟弟在车下等他。
不逃了。
吴慷仁选择了“顶罪”。
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弟弟还有。
吴慷仁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一个牛马决定不当牛马,大概只剩下这一条路。
那就是把牛马宰了,然后做成肉,贡献最后的“价值”。
故事有一些反转,但感觉貌似也没那么重要。
或许,把该“正视”的问题摆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重视,那只能看“天命”了。
毕竟,那刚上台的大爷,“也不容易”,马斯克花的那些钱,总得给人家一个交待不是。
一提到吴慷仁这个名字或许有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但于我而言,在看这部片之前,我对他出演过哪些作品,抑或是他本人演艺生涯的了解可以说几乎为零。
富都青年 (2023)6.72023 / 马来西亚 / 剧情 / 王礼霖 / 吴慷仁 陈泽耀因为他之前出演过的,像《一把青》、《麻醉风暴》、《我们与恶的距离》、《模仿犯》、《有生之年》和《华灯初上》等等口碑都不错的影视剧,几乎都与我“擦身而过”,这些剧我都听过,但都……没看过。
唯一看过的是一部叫作《此时此刻》的剧,那部剧虽然整体呈现的概念和故事我都很喜欢,但是吴慷仁只是作为主演之一,只有一个单元(不到一集的戏份),而且说实话,当时我在看那部剧的时候,觉得吴慷仁所饰演的那个角色在其中的表现,现在想想,并非演员个人的演技或能力不行,而是真的在那样一个不够饱满、太过单薄的剧本所致,所以当时我整体看完,觉得那一单元的故事相较于其他几个单元的故事,并没有特别出彩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现在回想来值得回味的桥段,但如果你非要说他和小S之间的“对手戏”很有看头,那我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所以,当去年身边很多从事影视行业的圈内好友中,已经看过这部影片了的,无一例外的都在夸吴慷仁在影片《富都青年》中的演技有多么地传神和炸裂,并能看得出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在跟我推荐这部影片,而当时的我听他们的推荐几乎面无表情,看着他们难以抑制的激动的神情,我的内心也是毫无波澜和无法达到共情和感同身受。
因为当时的我,不光对他在这部片中的表现完全不了解,而且对他以往所有主演的作品也完全不了解。
但当我看完《富都青年》(严格意义上讲,这应该是我看过吴慷仁主演的第一部作品),最直观也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和之前推荐我看这部作品的小伙伴们一样,被他在本片中的演技所折服,那感觉就好像一个在废墟中走了很久的人,在走到快绝望之际,突然发现一片“绿洲”的感觉。
而这种让人为之一振、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富都青年》给的,具体表现在:首先,题材以及故事的切入点,我觉得算是蛮新颖且有社会深度的,比如整个故事围绕的就是黑户和底层非法务工人员展开,他们在没有合法身份的时候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担惊受怕地苟活于世的那份心酸,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慢慢地在观众看的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观众,导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后劲真的还蛮大的。
其次,影片中一些运镜和借物指代人物之间关系和命运的处理,我个人是真的非常喜欢的。
比如,前一秒还是叫声响亮的但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大公鸡,下一秒就变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鸡肉,画面一转,上一秒还在呐喊争取公平的没有合法身份的黑劳工,下一秒被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逮捕时,只是在他们面前多解释了一句,就被无情地狠抽了嘴巴。
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好几处。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其实要属吴慷仁在影片快结尾时的那一段用“手语”对社会以及伪善的人的控诉。
让看完影片的我觉得,他因这个角色能拿下2023年的金马影帝,真的实至名归!
7【导演连线映后场】 看之前大家都说是吴慷仁的神级演技支撑着一个孱弱的剧本,看下来觉得确实是很一般的剧本,剧情上也偏向老套。
剧本一般体现在,情节上并没有足够自然又赋有特点的戏剧性冲突,就是,不够自然而然地荒诞。
虽然我觉得女社工的死确实可以作为边缘人走向怀疑和诘问终点的转折,但总觉得,还不够,荒诞。
以及,浪费了很多人物和情节,没有更好地去利用他们去表达主题。
再说优点吧,有意弱化主角身份,让作为社会边缘人的阿邦阿迪money姐作为主要人物,确实可以让观众印象更深&人物形象更容易立体。
以及,比较喜欢那幕带着讽刺意味的“我们是马来西亚子民”以及片中的各种略带浮夸的灯光,把愤怒、冲动、欲望洇开在屏幕上(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导演算得上真诚——虽然我感觉他的回答也并没有为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加分。
不少镜头很美,但也同样形成了故事的空洞,意外的设计实在太突兀且意味不明,演技不过就是选择的题材特殊形成的,我觉得即使这部片让吴慷仁拿了奖,也不是他演技最佳的体现,导演没有任何输出,没有任何意义……所以6分很合适,很中肯不知道说演技的时候总要把情绪的崩溃,流泪放到最佳,同样是无血缘的爱,小偷家族里监狱安藤樱的表现更有力!
同样,在结尾的时候打鸡蛋的两人更有意义,但也反衬的那段对大师的戏份和台词都刻意尴尬到极点,怎么突然就没了爱,怎么突然就没了善念,确实整个电影都是拧巴啊!
报警被发现,和杀人后偿命被发现能一样嘛!
从护工刻意的坚持,到意外发生,都不去确认是否人死透了,就很架空离谱
1️⃣ 本片向两部经典同志电影致敬:《断臂山》的“衬衫”和《春光乍现》的“瀑布灯”。
但对男同关系处理得较为含蓄,阿邦和阿迪这对无血缘关系的“兄弟”之间的情感,要留给观众自行解读。
2️⃣ 作为一部马来本土华人电影,前半部分对吉隆坡富都(Pudu)贫民窟的现实主义描绘,平衡了近年中国内地影视剧对“东南亚”的刻板印象。
然而,影片后半部分转向奇情犯罪的风格,导致精湛的表演和细腻情感被剧情的夸张冲击的支离破碎,部分情节缺乏合理动机的铺垫,让人感到不适。
3️⃣ 吴慷仁本片中的表现可谓“救世主”级别,晒黑、暴瘦带来外形的巨变,仅仅利用手语肢体动作、眼神流动的变化,宣泄无声的情绪。
其表演比周围演员都要高一个维度。
凭借角色击败了《周处除三害》中的阮经天,荣获金马影帝,也可谓实至名归。
前半截是以兄弟二人为主的底层社会问题片,后面变成了情节剧逻辑。中间的误杀戏太抓马了,马上转了方向,包括哥哥回想段落里的补刀设计痕迹生硬。吴慷仁的表演也是偏戏剧性的,尤其结尾。那位跨性别者以及她所代表的群体,没有完全交代明了,沦为符号。
元素过载,情节突兀,冗长且不加节制,人物动机跟情绪铺的也不够,观感不是特别好。个人感觉吴慷仁最后一场戏有点用力过猛,难民/移民以及LGBT等现实社会议题沦为陪衬,比较可惜,各方面都差了一口气。
其实内核很好,劳工阶层糟糕的生存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悲剧性被凝结在两个角色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身份认同、性别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的彻底失序;性工作者、蛇头、流浪汉和黑帮几类成份构成了整个社会粘稠的阴影,如困兽之斗、如蝼蚁苟且偷生,内核本身便可以构成对社会体系的控诉。同时,与其认为富都是一片法外之地,勿宁说是神弃之地、被文明所遗弃之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只可以依靠最基本的道德守则,并依赖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需求,几乎又成功召唤出来性本善,算是另一个积极的面向。但电影从头到尾很灰暗、并没有从灰暗中走出来,连带非政府组织及无私施以援手的人的仁义都被辜负了,可以说,为了叙事而设计出过于特殊的非亲缘关系的兄弟情谊而付出了两条人命这样的超大的代价,容易让观众认为对善的召唤得不偿失、不要也罢。
有时候一个演员的好演技是真的能提升电影的水平,吴慷仁就是证明
8分。为吴慷仁的封帝演技加一分!阿邦是多么善良多么勤劳的一个人啊,但因为是黑户,又是聋哑人,被生活折磨得多难受…不过他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给周围人以阳光,和他做朋友多开心呀!却因为弟弟阿迪的一时冲动酿成悲剧……他对生活的全部委屈在面对神父时崩溃,让我不住地落泪,为什么生活总是不公,对待好人那么苛刻?阿邦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活着却看不到希望。
看了半个多小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实在看不下去了。
哭到无法喘息。吴慷仁已经是顶级演员。
给吴慷仁
比想象中更悲伤的故事。映后吴慷仁说他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哥哥弟弟与money姐三人吃饭的那场戏,那也是片中为数不多属于找不到归属之地的失语的他们真正的温情时刻。生活太难了,空气稀薄,蝼蚁溺毙。
确实很符合现在的金马水准了。
年度最烂。2个小时味同嚼蜡,相当狗血低水准的兄弟情剧本,完全不懂掌控叙事节奏的导演,空洞无物的长镜头随处可见,没有画面信息也没有思考空间,虽然吴慷仁演技不错但这假到吐血的圣母人设太假太空了,触碰到公民身份的社会问题但完全没有一点深入探讨,面对僧人时一顿愤恨输出加我想死就完成了主题的表达,还能再无聊再浅点吗?大马的市井和风情是亮点可以勉强多给一星,这部电影如果好好剪辑一下,压缩到90分钟以内靠着不差的演技和大马的异域风情勉强能拿个3星的,缅甸妹很好看,多截几张图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了
前面还肯踏踏实实表现一点族群议题,中间就开始没什么好说的了,谁看了不说一声女主惨,究竟造了什么孽遇到这俩。所有俗套的戏剧转折配上很有水时长嫌疑的意识流,让人怀疑马来西亚是不是有什么不能拍gay片的条例,导致俩男主只能在兄弟之情的遮掩下欲语还休腻腻歪歪,绿晋江文的情节都比这强,只有表演值得称道(真难得在这一泡当中大家居然演的都很好)。
杀死他们的不是一次意外事故,而是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哥哥选择让自己成为永远消失在泥沼中的人,用最后的力气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托举上去。不太了解大马的户籍制度和底层生活,因此对剧本不过多评价,但现实主义质感的摄影、美术等都很不错。吴慷仁果真好棒,应该就是姚晨所说的令她“目瞪口呆,眼泪滚滚而下,兴奋而惭愧”的表演吧,在狱中用哑语和僧侣对话的那个长镜头表演在FIRST足以封神,希望也能在金马有所斩获。
选题好,但是剧本有问题啊,无身份群体那种在底层拼命挣扎感没拍出来,而且失手打死一个社工这个很不合理!
春光乍泄的走马灯和骨科更配哦
???这个让我一脸问号的剧本一文不值,三星给兄弟俩的演技。吴慷仁有段监狱里用手语质问的戏份,很是精彩!
3.5星。剧情很单薄,人物关系和感情推进有点硬拗,但是好在男主吴慷仁演技好,以及一对难兄难弟(没有身份的非法劳工,都没有家人,其中一个还是聋哑人)的相濡以沫感情有打动到我,说是基情都不为过。
三颗星全给同一个人。你们全体剧组应该一起跪下给吴慷仁磕一个
#2023FEFF在线# 首映瑞士弗里堡获观众选择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乌迪内远东又获观众选择奖第一名(金桑树)及影评人选择奖(黑龙奖)、评审团最佳新导演(白桑树奖),可能是金马热门片子了(出自2020金马创投会议)。可能在Sinophone的意义上算是值得一看的海外华语片,基本就是篇清水兄弟耽美文,但是真的既顺拐又流水账,一个磕鸡蛋梗用那么多次有劲吗?……核心情节真的有点扯淡了(社工到底犯了什么错啊至于这样编排吗?),以及这个迷惑至极的价值观……感觉就是为了让吴慷仁秀一下手语(不过监狱那段5分钟也可以算是秀演技的高光时刻了)。
吴慷仁金马实至名归,但片子属实有点一般,刻板的教条内容,精华在短短的吴慷仁僧侣对话直白给出,社工死亡反转得都莫名其妙,一部表现苦难的片子却除了演技没有任何令人感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