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影都IMAX剧场看的POSEIDON非常的震撼.主要是那个大屏幕,足有两层楼高,以及环绕立体声在进入电影院之前,不晓得是讲什么的原来还是说沉船的.男主角很帅很MAN,有勇有谋,当然还有好身体说不上有多大的意义,多大的感触很不错的画面,紧凑的剧情...有多少BUG,就不说了看电影时,有嘘唏,有笑声想死的却没死,善良的好人却被人抛弃ANYWAY, 不错的消遣片但需要一个很大的屏幕和很棒的音响希望没有做广告之嫌
开场15分钟,船就翻了!
心里嘀咕,这也太快了吧,还没前戏就直接高潮鸟???
还好还好,90分钟,不冷场。
象坐过山车,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
户外俱乐部的哥们姐们都该去看啊,索道滑行,蹦级,潜水,一应俱全!
josh lucas那一蹦,帅啊!
看到老爷爷大伯们都那么能憋气,汗啊连小朋友的肺活量都那么好!
看来每天慢跑半小时不够啊!!
票价十五圆,统一冰红茶三圆,爆米花2圆,自行车前往,省掉公汽费三圆,这银子,花的值得!
比那催眠的什么《密码》值多了!
比几年前的《完美风暴》好看多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还是可以的,就是有点美中不足的就是那个海啸的那个片段做的太少了,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吧,然后我感觉这部电影相对来说总体来说还是可以说用来消磨时间,然后喜欢这个题材的话也可以看的,还是拍的挺不错。
😛😛😛😛😛😛😛😛😛😛😛😛😛😛😛😛😛😛😛😛😛😛😛😛😛😛😛😛😛😛😛😛😛😛😛😛😛😛😛😛😛😛😛😛😛😛😛😛😛😛😛😛😛😛😛😛😛😛😛😛😛😛😛😛😛😛😛😛😛😛😛😛😛😛😛😛😛😛😛😛
海神号 (2006)6.92006 / 美国 / 动作 冒险 灾难 / 沃尔夫冈·彼德森 / 乔什·卢卡斯 库尔特·拉塞尔
如果你曾经被《泰坦尼克号》所打动,那么你不要期待再一次被《海神号》所打动,尽管两部影片有着极为相似的题材“海难”,但实际上在完美特效包裹下的内核却是全然不同。
这也就是詹姆斯卡麦隆与沃尔夫冈彼得森这两位导演之间的差距,如果说卡麦隆是个驾驭大片的一流天才,那么彼得森这位德国人只能算是匠气颇重的二流导演,卡麦隆懂得如何在一个灾难特效中讲一个完美故事,而彼得森却只会不断重复特效与大场面,他的故事则显得千疮百孔。
在大片《特洛伊》上的受挫,倒并没有完全葬送掉彼得森的好莱坞事业,他再一次被选中操刀海难大片。
影片《海神号》选择彼得森来执导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曾经成功奉献了诸如《从海底出击》和《完美风暴》这类海洋题材的作品,有理由相信他在此类影片上驾轻就熟的能力。
从他昔日作品来看,彼得森似乎更善长和热衷于宏大场面的视觉冲击,而不精于人物的刻画与剧情的编排,他多少是个略显粗犷缺乏细腻的导演。
《泰坦尼克号》曾经以一段建立在空前海难上的凄美爱情打动观众的心,导演卡麦隆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讲述这样一个动人故事,然后才开始用海难将故事推向高潮,可谓紧紧牵住观众的心。
实际上卡麦隆将主次分得极为清楚,海难的特效是为杰克与罗丝的爱情服务的,如果没有动人爱情海难也就没有如此地动人心魄了。
而《海神号》的故事从一开始切入便没有任何铺垫,草草介绍完几位主要人物,没有让观众了解详尽的背景便开始让大海发难,一个巨浪将豪华游轮打翻。
随后的故事发展却是呆板而陈旧的套路,毫无新意可言。
观众随着故事的开始便可猜到结尾,即便和片中主人公们共同经历了艰难的历险过程,其间也不曾投入过一丝情感,哪怕最终看到他们逃出生天,也断然无法与片中获救人物之间产生互动的喜悦。
除了在几个声效合一的特效桥段中略感紧张外,一走出影院只怕早已忘了一干二净,彼得森无力带观众进入这样一个电影故事。
影片中人物的空洞表面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明白乔什卢卡斯饰演的这位领头大哥是如何对轮船的构造如此清楚,影片仅仅只用了一句话交代他曾加入过海军,其他观众根本一无所知。
而对那个偷渡女孩与厨师之间的关系更是不曾交代,事实上那位建筑设计师曾因自救将厨师踢下电梯间,因此两人之间本有很多微妙的故事可以发生,最终却什么都没有。
寇特罗素饰演的父亲与女儿及她男友之间的故事实在也很老套,同《世界末日》中的情节一模一样,父亲最终为女儿的幸福自我牺牲。
影片所有的这些人物都是苍白的,所有应该产生的情感也都被弱化,乃至无疾而终,角色存在的必要有时都令人值得怀疑。
一部投资了上亿美元的大制作,为什么在演员的选择上和情节的投计上不多投入一些,难道钱全都砸在特效上了不成。
并非说现在的演员阵容不足以担当起表演任务,而是以寇特罗素这样早已过气的二线明星和乔什么卢卡斯这类不恤不火的演员实在不可能为影片起到多少票房号召力,加之影片本身就象打闯关游戏一样的情节发展,除了在过关时遇险营造出紧张气氛外,缺少必要的起伏和高潮,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
影片事实上在表达主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厨师舍己为人让其他人先逃离,可一遇险便被建筑设计师一脚登下。
虽说这样的牺牲处理也是危难时的迫不得已,然而影片在表达众人暂时脱险后的情绪却又是如此轻描淡写,这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在发生这种情况以后人性应当是相当挣扎的,影片的处理不仅让人物毫无血肉之感,而且也直接让影片产生了道德空白。
况且影片中大部分人都死得极其窝囊,大家都听从黑人船长的命令待在大厅中等待救援,最终船舱进水一命呜呼,死得连个响动都没有。
真不知道影片倒底是想告诉观众,当遇险应该服从船长指挥呢?
还是应当努力自救呢?
同时作为影片另一主角的海神号的戏份也不及泰坦尼克号,说实话海神号这种沉没方式远没有泰坦尼克号来得惨烈,除了在影片伊始对海神号进行了一次鸟瞰式旋转三百六十度运镜外,海神号从内到外都没有特别精彩的展示,船内的场景多集中在大厅,没有给观众一个纵深详尽的直接感受。
虽然在船倾覆后,逃难小分队的路线对船的结构略有提到,但在破败的船体内根本无法展现出海神号的宏伟,而海神号倾覆的沉没方式也没法达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视觉效果,因为海神号是一下子让人全死个干干净净,连个挣扎的机会都没给,而泰坦尼克号则是让人们不停地挣扎苟延残喘,极度刺激观众的情绪。
虽然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方式未免残酷,不过悲情方能打动人,而海神号却没法子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而人们在垂死挣扎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各种本性,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戏的,而《海神号》却让所有的面孔毫无色彩。
彼得森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失败泛味的故事,没有号召力的演员阵容,主题表达的模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彼得森同志没有能够与时俱进,把握住当下观众的口味,仍旧重复着以往的老套手法,不知道在电影科技突飞猛进,被特效狂轰烂炸后的市场已经对大制作大场面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如果仍旧因循旧路,必然会重蹈覆辙。
文:眉间尺
1.改编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现代的造船技术不会那么儿嬉,船体空间之间应该会是密封间隔的,即使船身炸出几个窟窿,也只会部分进水,不会影响整体的,并且片中只是炸了一处2.船身翻转速度并不快,不可能象手掌般一下就翻过来,在大厅那么高的地方都摔不死几个人,在客房/通道内更是不可能把2000人摔死95%以上3.止痛药不是海洛英,那个保安主管小气到把药啃掉撒掉都不肯给手臂受伤的医生,不清楚为什么要把一个男人刻画成这样,可以成为一个船上的保安主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应失理智失的如此白痴,对事故形势的估计那是一个正常人所应有的么?4.老太婆和神父是本片中最勇猛之人,最明显如潜水找出路那段,六七十岁的老太婆和神父打头阵,老身骨说过就过,心脏说来就来说死就死,搞不清楚到底导演想表达些什么?那些年轻人都缩骨到如蚂蚁一样,可能么?而正常情况下,神父都是祈祷等死的主儿,莫非本片要向上帝打炮献礼?5.海军拯救队找到这些幸存者时已经有个相连通的小洞了,再炸个大洞时这帮人应该直接出去就行,也没交代因为通道炸出大洞过不了,为什么还要凼凼转找什么地方来自已炸一番再出去?6.已经看得很生气了,到结尾还要安排一段过家家桥的场景又是为什么?那么宽的一道接驳铁挢,桥本身不是空的还有网,在上面跳房子都行,下面特技弄出来的热浪腾腾似乎并不影响这堆演员在上面演台湾阿婶哭泣式加时赛,对比那么多的老美灾难片一路看来,还是华人对细节的描写合理些,终于理解为什么李安在草地里翻几个身就捧个奥斯卡小金人了总结一下,电影本身对观众和投资商来说确实拍得很灾难,有点象捏泥巴捏出来的电影,帮导演配首主题曲凼凼转,/ 菊花圆,/ 炒米饼,/ 糯米团。
/ 亚妈叫我睇龙船,/ 我唔睇,睇鸡仔。
/ 鸡仔大,/ 捉去卖。
/ 卖得几多钱?
/ 卖得三文六分钱。
ps.请勿与1972年的版本混淆
电影看完了。
没有期待中的好。
可是,我到底想看什么呢?
逃难的场面?
紧迫的氛围?
还是其它?
电影演的是几个人同心协力逃生成功。
一边看一边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办?
任何时刻,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最重要,尤其在紧要关头,可以帮助自己也能救别人。
以及强健的身体。
这个是执行一切的保证。
片子开头没有交代什么,所以没有铁达尼号的效应,可能是缺少情感的注入。
唯一煽情的就是父亲离开那一段,女儿和未婚夫告别之际,父亲悄悄离开。
如果再多一点情节就好了,起码人物可以更丰满。
在电影院我的眼睛有点湿润,因为想起了父亲。
特技也没什么可炫耀的。
如果你看了奥斯卡提名那几个电影,海神号的效果也就那样了。
另外场面也比较乱。
那个船长似乎应该发生点什么故事,镜头一直写他,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
奇怪。
说来说去这部片子吸引我的,一个是主演Josh Lucas,另一个就是灾难片,每次看这种片子都觉得生活在平静里有多幸福。
逃生的过程有猜疑,推测,不信任,半信半疑,父女、母子、恋人的爱,友爱与互助,虽然艰难曲折,不过最后还是获得了成功。
很感动这些。
灾难来临,任何可能都未知不可测,但是,无论任何时候,我都会一直牵你的手,这是看完电影之后最想说的话。
天呐,全都是水尽管此前,来自美国的评论,铺天盖地都对它嗤之以鼻而其北美票房,也的确堪称惨败但带着对沃尔夫冈·彼得森莫名其妙的一贯敬意我还是充满信心地在第一时间走进了空荡荡的电影院(80分钟后……)不到最后一刻,你决不会那么失望透顶是的,失望透顶我万万没想到——它居然那么短!
所以,仓促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短,节奏就要加快办法就是砍戏这一来把塑造人物的空间也砍掉了把两线并行的丰富结构也砍掉了把惊险片必须的张弛有度也砍掉了甚至把最后的高潮,也砍成一堆碎片——最后的几个CG镜头,小里小气、慌里慌张的,看着那么寒碜真是不爽
两人互相帮助,舍命相救,假若他们是恋人,即有一颗银子般的心;假若他们是亲人,即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假若他们是陌生人,即有一颗钻石般的心。
一 前奏在前去影院观影之前,仔细查阅的许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静观事态发展,暂不贸然决定是否掏钱。
结果发现,无论是《看电影》杂志上不高的评价,以及北美票房的惨败,都表意:贬,略胜于褒。
或许我们大家都更易于发现他人的缺陷,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出色的批评家,或许我们总爱对一部片子挑挑剔剔抑或抬高要求。
我们期待着《泰坦尼克》的翻版,我们期待着延续《后天》和《完美风暴》的惯有传统及成就,我们期待着荡气回肠的感觉和坐过山车似的刺激…或许我们不必对这部翻拍的片子要求太高,或许我们不必给导演组沉重的压力,或许我们可以少去计较那单纯的意义…因为我看来,特色,才应该成为新《海神号》立足的根本。
而后,还是去了。
海口的暑期档就这样在沉寂和无味中涣散地拉开了帷幕。
《海神号》的映厅里,充溢着由高考而获得假期的同学们幼兽般的气息。
银龙专门为《海神号》的上映改进了音像设备,企图给人不一般的感受。
在黑暗到来之前,望了望手表,九点半整。
二 开篇及灾难的引入影片在极其正常而无异的气氛里拉开了帷幕。
镜头从水下拉到水上,紧接三百六十度充满立体感的旋转,以跑步男子做线索,拉伸到14米船体全貌的呈现。
背景音乐充溢着神秘而圣洁的气息,衬托出航船的壮观。
新年舞会和谐温馨,觥筹交错。
几位影片主角悉数登场。
不过,似乎影院中的各位对于这些都不很重视。
身旁男孩不耐烦地嘟哝:怎么海啸还没来啊?
这才发现,对于震撼感的期待,成了大伙观影的主题。
孤独是可怖的。
影片运用老教授心情不顺、孤独地走到甲板作为高潮的引入。
果真,当他准备投海自尽而跨上护拦时,一轮美满的圆月之下,多了一道由汹涌波浪构筑的横线。
这个场面的色调设计应算较佳。
唯美之至,且极能引人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此时,看了看表,九点四十六。
从影片的开端到灾难场面的引入,总共只用了十六分钟。
一方面,这使影片消却了史诗性和出众的情节表现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影片能够单刀直入而缺省拖沓,及早抓住观众观影的兴趣和和情绪趋向,不能不说也是一大特点和胜点。
同时,这似乎也正符合上文提及的那位性急的男孩的想法、也许也是许多观众观看灾难大片的初衷。
尽管时代在变迁进步,警报已然迅速地响彻大厅,然而人类的力量却依旧渺小。
巨浪形成一个大口的形状,正仿佛是我们啃食新奥尔良鸡翅一般,从侧面吞噬了巨轮。
倾泻而下,壮观的瀑布一般。
人类 Vs 自然——14米 Vs 56米。
沙漠的伟力与沙砾的智慧的拼争。
简如我们挑逗蚂蚁一般,自然摧虐着人类。
短暂的十余秒钟过后,人不成人,船不是船——而遭倾覆成为了漂浮在海面的一张巨大的龟壳。
血如全涌过后是数不胜数的尸体。
似乎所有的金属材料触碰都必遭电击。
黑人船长故作冷静,但他讲话的底气与影片开头时相比早已大大沉降。
三 影片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情感表现那群充满热血的人儿,那群求生欲望强烈的人们,那群个性鲜明的人们,那群充满爱的、可爱的人们…更重要的是:那群陌生人。
如果说他们之间构筑了友情。
对,不全对。
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在踏过那道“天梯”的最后,老教授生生地用皮鞋将朋友踹下了深渊。
不怪他,也不怪向他发出踹人指令的约翰。
有理由相信那自由落体的先生之灵亦会原谅。
当求生的欲望和友情的高洁折磨着教授受伤的心灵、而又无可得兼之时,他心中的那杆秤最终倾向了生命的保全。
不奇怪么,对么。
而《泰坦尼克》达到了出众的爱情意蕴,本片显然不重蹈其辙。
爱情在片子的设计中略显渺小。
故影片缺省了催泪的效果。
亲情在影片中则成为与爱情相照应又互抗衡的情感。
表现得最为明显的部分即女儿珍妮佛对于父亲及男友的情感交替。
父亲是高尚的,他升华了亲情,但他没能保全爱情。
珍妮佛终究放弃了对于追求浪漫而忽略现实的男友。
倘若这对亲情的表现尚显淡略,科纳和母亲的水下对话则显得格外神圣。
由母亲的嘴型中可以读出You must be strong.的话语,平淡中震撼着脑海,心与心纯正的交融。
无论对于文学作品还是电影而言,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和不同特性的塑造始终是一大难点。
而在我看来,影片任务形象塑造的最低档次,即使观众在观影前便可根据演员的知名度评判谁将葬身。
归总而言,《海神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不算特别成功,但可以说是中归中矩。
死者分三类,首先便是诸多群众演员如同蚂蚁般遭摧残而死,只是作为影片故事发展的大背景;而接下来的两类莫过于重于泰山的死及轻如鸿毛的死。
在表现人物必然的死亡之时,影片不加过多的渲染而自然引入,正反形象设计分明而缺省悬念。
综上,本片的情感基调侧重于表现人类面临灾难的乐观勇敢,以及强烈求生欲望和对生命的激情。
在我身旁的两个女孩,如我,最低沉的情感仅是沉默。
映厅里寥寥流泪的人。
不奇怪么,对么。
四 影片情节设计为逃脱险境,这群习惯了城市的霓裳羽衣的人们被迫走上求生的历程。
他们不断强调着一句话语:向上走!
也确实如此。
千枝万叶并未在仅仅90分钟的影片中衍生。
只是不停地闯过一个又一个拦截生命的鬼门关。
节奏非常迅速——以致于善于计数的我都没能数清楚他们究竟闯过了几关。
这样的设计很实在,突出了逃生的主题。
而导演似乎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设计而带来的对白上的匮乏。
少是一方面,即使如此也并非不可,而关键在于精与否,即能否和影片主题及形象塑造产生共鸣和契合点,而本片设计的对白的必要性——只能说尚待商榷。
总的来说,影片情节设计介于苍白无力和惊心动魄之间。
印象深刻的场景出现在聪明的小男孩科纳在千钧一发之际拧开了螺丝钉。
当“啪”的一声响彻映厅,掌声的爆发成为必然,为众人的激动而感动。
五 尾声在影片的最后,终获解救。
不奇怪么,对么。
男士向天鸣枪,构筑成美丽的橙黄弧线。
“不知道的,还以为放焰火呢。
”身边的女生用浓厚的北方口音说道。
久了的压抑,声音有显大。
引得身旁的观众都微笑起来。
背景仍是一轮明亮的圆月——哦,也许你会注意到,这个背景,在海啸到来时,曾经出现过。
http://bokai.yculblog.com/http://9.douban.com/subject/9006328/
从还没有看到《海神号》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对各路媒体纷纷将其与当年的《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心存怀疑,理由只有一个,《泰坦尼克》的片长将近200分钟,而《海神号》只有不足100分钟。
当然,这样讲绝不等于说短片不能成就优秀的电影,但是对于既要合情合理地推进故事发展、充分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恰如其分地铺排煽情段落,还要张弛有度地安排对观众的视觉冲击的一部灾难片来说,区区100分钟显然是不够的。
最终,事实证明了我的怀疑。
电影中的灾难来得太快了,影片开始仅仅十几分钟,我们还没来得及融入到新年将至的欢乐气氛中,还没来得及看明白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甜蜜、痛苦、愤怒……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们的名字,滔天的巨浪就掀翻了海神号。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影片没有塑造杰克与露丝那样的情侣、相拥赴死的老夫妇,也没有刻画视死如归的乐队,海神号上有的只是盲从无知的一群人和不想坐以待毙的几个人。
在占据了影片大部分时间的逃生段落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表现人类智慧的细节,逃生者不掌握海神号的结构图,也从没有想过穿过一道门、爬过一段管道会不会是死路一条,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水来了就要向高处爬,而不可思议的是命运之神却总是眷顾着他们。
尽管逃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诸如螺栓在最后时刻被拧开、与母亲即将阴阳两隔的孩子在最后关头得救之类过于老套的桥段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今天的《海神号》是根据1972年的《海神号遇险记》重拍的。
《海神号遇险记》当年获得了仅次于《教父》的票房亚军和八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仅捧回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原创歌曲两座小金人。
之所以如此,想必是该片除了在特效技术并不发达的七十年代以逼真的场景设计、当时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获得认可之外,在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导演技巧等方面并没有突出的成绩。
如此看来,三十四年之后的重拍片不仅没有去设法弥补原作的不足,使影片更加丰满完整,反而沿着原作的老路走得更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以为,整部《海神号》就是为了那几个惊险的瞬间而拍摄的。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泰坦尼克》——巨大的灾难源于人类的盲目自大;《完美风暴》——主人公们的悲剧中包含着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身上的那种精神;《后天》——如果人类继续肆意破坏环境世界末日就离我们不远了……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所表现的灾难是一次完全的天灾,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在强烈的视觉冲击背后还要引发观众们深入地思索。
但是《海神号》却恰恰与之相反,海啸是“纯粹的”,灾难是“纯粹的”,数百名死于海难的人们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而我们却能够分明地体会到影片对于利用高科技特效手段表现人类灾难的迷醉。
电影的编导们显然是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事内核缺乏张力、以特技取胜的影片都没有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更何况今天已被视觉盛宴惯坏了的观众。
他们早就通过各种途径知晓了电影特技效果的制造过程,知道了哪些镜头采用了微缩拍摄法,哪些又不过是电脑狂人的指间游戏,所以妄图单纯以特技取悦观众的影片,就像泄了底的魔术和被“刨了活”的相声,毫无魅力可言。
因此,我们真的没理由为《海神号》拍手叫好。
原因很简单,如果灾难片不能让观众们意识到故事中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正在“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并反思该如何避免厄运的再次降临的话,影片就是失败的。
还有,特技是吓唬不了人的,我们见识过“9·11”事件,见识过印度洋海啸,也见识过印尼日惹地震,现实生活或许比虚假的幻想更具有震撼力。
这一两年,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迎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叫好的一律不叫座,叫座的一律不叫好。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沃卓斯基兄弟(现在也许应该叫沃卓斯基兄妹了)捣鼓的「V字仇杀队」赚尽口碑,但是票房折戟沉沙;「碟中谍3」被认为是该系列最出色的一部,但在北美票房高开低走已成定局。
这种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的怪圈直到「海神号」的壮阔起航才被勇猛地打破,一部投资很大、口碑很差、票房也很低的大片,让今年暑期电影的大幕开启得很难看。
当然,本片绝对不是一无是处。
作为一部海难片,一部灾难片,一部号称世界上把海洋拍得最牛B的人炮制出的所谓大片,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还是相当凶悍的,除了导致翻船的那个“疯狗浪”比较像个模型、不太像话外,其它时候看着都像那么回事,毕竟是1.6亿美元砸出来的东西啊。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中的天灾人祸,我们早就见惯不惊,用一股大浪把我们吓得半死,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这部电影究竟哪里不好呢?
我简单地说两点,权作抛砖引玉。
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人性的光芒。
灾难片的魂魄是什么?
不是惨绝人寰的灾难,不是比真的还像真的的电脑特效技术,而是灾难突如其来时,人类表现出的绝地求生的巨大勇气和眷眷相惜的光辉人性。
前不久的珠峰事件——一个登山者濒临死亡时,先后走过的四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施以援手——之所以引起网民公愤,就是因为所谓人性的缺席。
其实媒体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当时的环境下,救人等于同归于尽,既然如此,为什么群众还如此愤怒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也是人们受到了太多灾难片的蛊惑,譬如说几年前的「垂直极限」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刻画。
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做到的,电影可以帮我们完成,在那个影像世界中,人性的美与丑都被放大数倍。
而在这方面,本片无疑大大地本末倒置了,虽然也有对人性的描绘,但非常浅薄,无法令人信服。
具体不再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电影。
其次,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刻画的始终是人物——有时也包括动物,人物能不能栩栩如生地“立”起来,是电影成败的关键,这点和小说基本上是一个道理。
而本片的所有人物,都有平面化的嫌疑。
当然,这也部分因为拍的是群戏,可越是群戏,人物刻画越考究手艺,拜托先看看「撞车」吧。
整部电影有点类似“通关游戏”,过了一关又过一关,所有人的台词基本总结归纳为:“你找到出口没有?
”“啊,我发现这儿有个通道。
”结局早已一目了然,死几个人,活几个人。
对于这样的戏,我们很难跟着他们一起呼吸,一起紧张。
更不可思议的是,全片居然没有一个从某个受难者的视角展现的巨浪扑袭的镜头,导演通篇全景式的拍摄,让人无法体会生死瞬间的绝望。
看着演员卖命地狼奔豕突,作为观众我们不但不能感同身受,反而心态相当轻松。
一部灾难片居然让人如此轻松地观看,无疑是一种更可怕的灾难。
走出影院,我们除了损失了电影票的几十块钱外,其它一无所失,连怅然若失都没有。
最后升华一下主题。
2000年,成都的赵国庆先生在全国首推“五元票价”后,我和老婆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完美风暴」。
那部电影的气势和悲壮至今让我们无法忘怀。
事隔六年,同一个导演,同一类题材,更豪华的巨轮,却像“海神号”一样沉没在大西洋的深处。
继今年的奥斯卡扶正了一批低成本文艺片后,好莱坞的电脑技术图腾再遭挫败,干电影的,看电影的,大家得好好想想了。
应该拍长点的
除了特效一无所有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小时候总是看到片段,没看过全片,终于在昨晚看了。怎么说呢,作为密室逃脱是非常成功,角色的出场与死亡虽然有点套路,但是至少地图哥的死是出乎意料的,没想到地图哥的存在就是负责在第一关做垫脚石。
给特效的……
SHIT X2
徐博跟我租碟看的,那是我们还小~
爸爸死的时候我真是哭死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部电影,why?如果你在梦里将这部电影重演一遍你就明白了,哦,对了,拼了老命爬的人是你哦!
制作满分没毛病,不过剧本就太简单了点。以大气磅礴的硬核军事电影闻名的沃尔夫冈彼得森,来到细腻的人性探讨层面就有点捉襟见肘了。相比泰坦尼克,本片直切主题,开篇10分钟灾难就来临了。简单粗暴不纠结不拧巴,但是人物背景的铺垫就不太够用了,以至于后面建立在这之上的逃难情节没能带来太多的人性触碰。
人人都爱灾难片
父亲那段超感人 给五分给父亲 但是。。dylan救人也太无私了。。而且活下来的人运气太好了。。都太绅士
一流的灾难片,九流的故事片,一个着急的导演,一群可怜的演员。
每次他们一憋气,我也开始憋,事实证明逃生部分还是挺真实的。就是这个出事儿的原因吧……08年菲律宾群星公主号完全复制了海神号的灾难,被台风弄了个底朝天,死了700多人。但人家是台风,不是浪催的……
泰坦尼克号200分钟,这片100分钟都不到,这天差地别的制作和宣传,以及导演级别相差甚远,如果非要对比的话,不如去重温泰坦尼克号。这片很好看,从头到尾毫无尿点,节奏很紧凑,上位上涨,争分夺秒的逃生,电梯里,隧道里,纵身跳火海,各种逃生都描绘得很好,父亲为了女儿和男友选择牺牲那幕很感人,这个男友有点废,迪兰是条真汉子,没有这个领头人的话就是团灭。不喜欢迷雾那种努力换来失败,不努力换来成功的灾难片,很喜欢这种努力换来成功且附带牺牲的灾难片。那个咪咪很大的埃米罗森很好看。
太简单粗暴,角色出场了二十分钟就开始逃生,几乎不算有铺垫,这么短时间对角色还没有移情。所以虽然情节惊险,但是这些角色死不死于我来说确实无所谓,没什么感觉。这部电影也可以证明《泰坦尼克》和〇五《金刚》开篇的铺垫是多么重要。也因为角色没有足够的铺垫,角色死亡名额分配看着怪怪的,比如同性恋老人能活到最后我就挺意外的,本来我看他一个想自杀的人被迫害死了服务员,我还以为他会为了救和服务员认识的偷渡女孩而死,结果偷渡女孩死了……舞厅里等死的人也是,他们的死我没有触动,歌手和船长拥抱也没用。但是虽然除了逃生之外要啥没啥,但是逃生戏确实拍得好,搭景也完美。是时候补一下《完美风暴》和《从海底出击》了。爬通风管道那段我觉得最好看。一条管道能同时有三个危机,值得学习。
在电梯间把那个负责邻路的服务员一脚踹下去那一幕,我一直不能忘,生死关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结尾虽然略显不足,但是又见帅哥卢卡斯,最近总是想起他,心花怒放。
这好像是跟S一起看的么。我竟然不记得了。
除了不断地逃难逃难还有什么?这已经不算是高潮迭起了,而是自始至终的高潮……不到五分钟船沉了,逃难结束不到五分钟片子完了。追求刺激而毫无内涵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