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灾变,是《后天》这部好莱坞灾难电影的警世反思,而震撼的视觉特效则赋予了电影以极近真实的观感,自然之怒带来的浩劫,当飓风席卷而来:当海啸扑面而至,当冰雪的严寒不再给人以任何的喘息,绝望中仿若将观众也凝结为冰,但电影另一面用爱与亲情的情感填充,则如一缕救赎的微光,暖人心房,电影并没有用绝对的绝望塑写悲情,而仍旧笃信着人类终有一天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曾经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过,不是世界上灾难越来越多,而是传媒越来越发达,速度快,覆盖广,受众了解灾难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科技越发展,人类冒的险越多,受到灾难影响的机率也就更大。
但是,有一点我会深深相信,自然不是那么easy going的。
对我而言,我的上帝就是地球,就是自然,他微笑随意玩弄自己的把戏,面对坚强、战而不垮的人类,听着我们的恸哭抑或欢笑,看着我们自我陶醉地相信“人定胜天”。
当环保主义者在街头,在海边,在商场大声宣传“救救我们的地球吧!
”的时候,可曾想到,地球是不需要我们,人类,来拯救的,人类需要拯救的只有自己。
不用担心,人类可以尽我们所能地在地球上想干嘛干嘛,如同地球也在想干嘛就干嘛似的,如果他不喜欢,自然会找到办法解决。
也许,有那么一点可能,人类能够尽可能地在自然的游戏中苟延残喘地活下来,然后再次繁荣,准备投入下一次游戏。
而不是像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等科学家们估计的恐龙灭绝一样,一下子在地球上销声匿迹。
能逃否?
我们要用有限的科学技术力量弄出成千上万的宇宙飞船,逃往其他星球,或者在外太空漂泊,一代又一代,继续繁衍。
看到么?
他又在笑,逃吧逃吧,无论怎样,这是他的游戏,只能是他的游戏,我们只是陪着他玩儿,做主的从来不是我们。
我好奇,他的一次又一次游戏后,下次让我们惊恐哭泣悲哀心碎的游戏是什么,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 Earth will Let Us Know。
PS:相对来说,我喜欢一些美国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无力感,和无力感后那么一丁点的希望,仿佛第二次游戏开始前的音乐响起。
看看吧,不能说是我力荐的电影,但是,科幻的情节常常就是我们的明天。
高中时候老师推荐的电影,知道它很经典,它的海报我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但因为很不喜欢科幻片和灾难片这种类型,所以一直没看。
但看过《后天》以后只有用一个词能描绘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惊”。
我以为是那种很枯燥的纯灾难场景的叠加,但它是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城市的毁灭和一个个小人物的亲身经历的交叠中展示的,我很喜欢这种简单易懂的呈现形式,不喜欢看那种假大空的东西,这也是之前中国的《流浪地球》系列真的完全吸引不到我的原因。
我记得《流浪地球》放映的时候都在宣传它的特效,它的大制作,可是跟欧美发达国家比根本就是完全性碾压,小巫见大巫。
我真的不敢想它是20年前的电影(2004年),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里仍然是能让人笑掉大牙的五毛钱特效,看《后天》的时候我就觉得里面的一个闪电,一个冰雹的场景中国都拍不出来。
可能中国在把握人物细腻的感情等的剧情片上还可以,但像《后天》这种的大规模电影完全不行。
而且我好喜欢《后天》里“末日焚书”那段,有种特别的感觉。
我还发现一个小点:美国人的表达和中国有时候很相似。
里面有段对话是这样的:-“他早就过了画简笔画的年纪了”-“天呐,内维尔已经六岁了”-“小孩的生长速度惊人”,感觉和中国人会借此物说他物一样,是想说没想到灾难来的这么快吧。
不是我崇洋媚外,我是真的觉得中国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都拍不出这样真实这样好的电影。
就像我妹妹说的一样,知道美国发达,但无论多少次,看到它的科技,它的电影,它的方方面面,都还是会很震惊。
看完我才知道我不是不喜欢灾难片,我只是没有看过像《后天》这样真正好的灾难片。
PS:果然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啊😅不然遇到大灾难都想不出办法,也挺不过去。
😂
《后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灾难片作品,也是很多人的灾难片启蒙电影。
我第一次看《后天》的时候是在初中的观影课上。
每次只能看四十五分钟,看了好几次才把一部电影看完了,但《后天》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不亚于在我心里掀起一场八级地震。
影片讲的主要是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地球再次陷入了冰河世纪那样的灾难。
影片的叙述主要从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与美国当局迂回周旋,想要让世界明白气候灾难即将来临。
另一条线是杰克的儿子山姆,他被困于曼哈顿的图书馆里。
一条线展现的是美国政府高层对于灾难的忽视,一条线展现的是普通人在自然灾害下的挣扎。
被困图书馆的一行人,只能靠着烧书来取暖。
很窘迫,很无奈,在人的生命安全被严重威胁的时候,尽管里面的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极为珍贵的藏书,都需要被揉成团塞进衣服里创造保温层,都需要被燃烧来取暖,都需要为生命让路。
电影里有一幕很有意思,美国人正因为灾难气候不断跨越边境逃生墨西哥,但电视上报道的却是墨西哥人不断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明明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政客们却依然想维持社会的稳定,极具讽刺意味。
而所有灾难片都是这样,人命如草芥般一波接一波被收割。
灾难面前,人都像是大海里划水的一只蚂蚁,翻涌的几个泡沫就足以致命。
云雨冰雹直击大地,通往天际的龙卷风席卷城市,滔天的海水漫过自由女神像。
大自然的怒火和咆哮宛如神明的诅咒,诅咒不听告诫的人类,以生命为代价赎罪。
事实上,不管自然灾害怎么发生,气候怎么变化地球都在那里。
地球刚诞生之初,地表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
39亿年前,地表积存大量的水,慢慢组成海洋,地表温度降低,冷却到了70摄氏度。
7.5亿年前, 地球上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短短数千年,地球温度骤降,跌至零下50摄氏度。
在6.5亿年前,整个地球被3000多米高的冰川覆盖。
6.35亿年前, 火山从冰层冲出,地球温度开始升高,冰层开始融化。
6500万年前, 小行星撞地球,地表温度升至275摄氏度。
4万年前,欧洲进入冰河世纪,2500米高的冰墙以每天30mm速度在整个北半球蔓延。
一万四千年前,冰河世纪结束,地球的气候逐渐变成今天这样。
不管气候怎么变,自然怎么变,地球是不会毁灭的,被毁灭的也只有人类。
而人类所要做的只是保护最适宜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仅此而已。
昨天的我们指望今天,今天的我们把希望留给明天,明天的我们看见冰封的自由女神像竟然在向我们挥手,到了后天,地球上就万籁俱寂,人踪悉灭了。
◆回首,看繁华如何毁于一旦◆曾经,《环球时报》上的一则新闻引起我的注意。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领导的一个国际机构“全球人道论坛”发出调查报告称:每年3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而且这一趋势可能持续20年,最终导致全球10%的人口、约6亿人死亡。
如果气候变化得不到改善,因其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人类疾病等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有50万人死亡,其中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
我马上想起这部2004年的片子,尽管看了 N遍,昨天还是接着这条新闻又“温习”了一番。
其实对灾难片一直没啥好感,无论特技做得再逼真,可故事情节还是假的。
就像《独立日》那样骚包臭屁的电影,全世界人民就只能等着美国总统单枪匹马干掉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解放全人类。
哼!
冷笑与外星人侵略地球、怪兽酷斯拉兴风作浪、巨大陨石撞击地球这等玄乎的主题不同,《后天》的寓意更加发人深省。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和掠夺性开发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人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费尽心机试图建立繁华的永久文明,殊不知,对自然造的杀孽越多,自然对人类的仇恨也越深。
总有一天,大自然会将人类对他的所作所为全数奉还给人类。
《后天》讲述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反噬人类的可怕场景:由于格陵兰和北极的冰山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盐度,最终导致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热盐环流完全终止,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因而停止向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结果导致这些地方温度剧降,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代。
有人可能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好莱坞商业大片杜撰出的科学幻想,把上万年的气候演化浓缩在了一天中怎么可能?
确实,出于戏剧化的需要,这部电影中有大量夸张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整体而言,此片中的情节在科学上是讲得通的,而地质学家指出,历史上地球确实发生过在极短时间内温度剧降的事件,其中最出名,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新仙女木事件。
当时的起因也与电影中类似,冰川期结束时,全球气温升高,北美大陆的劳伦泰德冰架开始融化,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时候,冰川融解开始加速,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终止,高纬度地区气温急剧下降,积聚了大量冰雪,洁白的冰雪对阳光反射率较高,造成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进一步降低,而更低的气温又导致冰雪覆盖的面积进一步扩张,如此反复,使得地球在短时间内变得极其寒冷。
不过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气温下降速度并没有《后天》中那么夸张,但确实是极快的。
对于冰芯最新的研究表明,当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可能在10年内下降了20度左右!
10年内下降了两个北京到广州的温差!
电影中出现的一幕幕场景触目惊心!
宇航员们在太空看到大气层形成的庞大气旋;南亚的新德里竟然下起大雪;超级龙卷风肆虐洛杉矶,著名的好莱坞标志牌被吹的粉身碎骨,不顾危险在街头采访的新闻记者被刮飞的巨大广告牌掀走;数量惊人的飞鸟从纽约上空飞过惊恐的赶往南方;滔天巨浪从曼哈顿岛涌向纽约,自由女神瞬间淹没;惊恐万状的行人跟咆哮的洪水赛跑;巨型油轮也被洪水大浪冲上曼哈顿大街;执行救援任务的英军直升机因燃料急速结冰而坠毁,机组成员瞬间冻成雕像,要知道航空燃料的冰点在零下60度,急速结冰的温度更要低得多;只露出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冻成了“冰棒”。
还有一幕场景发人深思: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冲破美国自己建造的防止墨西哥非法移民入境的铁丝网闯入墨西哥境内做起了“美国非法移民”。
以往老美总是指责墨西哥政府对偷渡美国的非法移民监管不力,这一次美国人自己做了“非法移民”,不知其中滋味如何?
那些西方国家总是打着保护环境的幌子批评发展中国家破坏环境。
哼!
每年全球95%以上的温室气体可是以老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排放的。
哈!
这算不算贼喊捉贼?
结合《后天》拍摄上映时的现实环境,它以灾难预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取向。
影片结尾,幡然醒悟的继任总统(影片中这位前副总统相当强势,似乎在影射当时的切尼副总统),向全世界公开忏悔,反省了过去的环境政策,感谢“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收留”了美国难民。
这毫无疑问是针对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讽。
影片最终还是给出了一个欣慰的结尾,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有部分人顽强的生存下来。
儿子终于等到了父亲的搭救。
这个光明的尾巴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在这部非传统意义的好莱坞灾难片里并没有出现单枪匹马的救世英雄,有着一群智者和勇士。
无论是古气候学家杰克,还有他的儿子山姆,无论是英国学者莱逊,还是杰克的同事,他们都是好样的!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
我们并不希望《后天》中呈现的末日景象出现在现实中,但是!
如果人们再执迷不悟下去的话,那个“后天”真的并不遥远……拿什么才能够拯救我们的后天呢?
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后代呢?
趁着现在做点什么吧不然,The day aftertomorrow, where will you be?
依然停顿 “我向我儿子承诺过,我将履行我的承诺。
”“我们刚刚收到预报,暴风雪正在融化。
”当两位科学家爬出帐篷,冰雪下的自由女神像依然耸立,可是却闻到了残破的气息;阳光下的曼哈顿城已经有些耀眼。
是的,冰川季过去了!
影片结束,脑子里依然回荡着这最后的画面。
当微弱的火光给绝望的父亲带来儿子生的希望时,当图书馆里孩子们疲惫的脸被火苗映红时,我们的心依然停顿。
总统在电视里总结这场灾难,人们在灾后回忆时带着激动伴着泪水,而我,思维依然停顿。
(一)科学家最先登场的正是他们。
可是,我却困惑不已。
这些为保护人类生态家园而奋斗的群体,为何是环境恶果最先的承受者?
是他们的研究工作不到位?
还是因为大自然要给予研究它的人以打击?
或者仅仅是我们的导演与科学家过意不去?
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疑惑渐渐解。
科学是严谨的,精密的。
影片中的人类文明已经进展到能自由监测全球风云变化、各大洋水温变化的程度。
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
同时,电脑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已将人解放出来。
有这些不知疲倦,高效与很少出错的帮手在,科学家们可以自在的在一边支持自己的“曼联队”,可以睡到鼾声震天。
可是,为什么灾难却在这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中悄然来袭?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灾难降临的日期与科学家看足球赛无关。
是的,当权威的分析断然得到以副总统为首的强势力量阻拦时,当黑色的汽车尾气在公路上公然肆掠时,当“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口头符号在世上存在时,我们知道灾难的来临是必然的。
而科学家们,如果说他们的责任,我想,应该是他们在政治强势面前力量太弱,在追求经济追求利润的现代社会里太有点超然。
如果他们新发明一项赚钱机器一定会很快一举成名并且名利双收,可是《后天》里的他们不是。
在这里,高的智商与渊博的知识是无法收到太多认可的,为了科学事业牺牲家庭忽视孩子也无法换来过多的称赞。
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的儿子,智商超群,可是在追女朋友时,会在还没上阵就输给一个家里有钱的公子哥儿。
这样的一个社会,科学家呼吁的环保、节能、减排、灾难意识只能是无力的呻吟。
而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太迟了。
(二)灾难中的人们 石头大的冰块将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砸得稀叭烂;摩天大厦、时尚名车、豪华别墅在飓风的临幸之间变成一堆垃圾;国际化的大都市,高素质的人们,智慧的现代人创造的无数的建筑在海啸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时,哀鸿遍野,呻吟片片。
闪电阵阵,雷声哀哀。
整个一死亡之城。
在这个时候,再去讨论人们以前的罪过是不合时宜的。
面对一幅浩劫全景图,我们也只能随着剧情的安排去寻找洪水肆掠过的角落里的故事,要看看灾难中的人们不是为了嘲笑人类之前的无知与愚蠢,不是为了批评他们的罪过,而是为了从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去寻找战胜灾难的痕迹。
是的,在灾难面前,人们是真实的;而人们真实的本质里是美好的、善良的、智慧的与不屈不挠的,这也是人类成其为世界主宰的原因。
看,在巨浪前迎面而上只为救回自己心爱的人;冰天雪地里,父亲毅然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即使全身浸在冰凉的水中,也要给父母报平安,也要替同伴向家人报平安;若大一个图书馆,素不相识的人们共同努力互相取暖,虽然焦虑与恐慌犹在。
只要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火种,就能驱走一切严寒。
(三)我的思索无论如何,我只是坐在屏幕前;无论如何,我们的公路上汽车堵车还没到超过两个小时的长度;无论如何,那样的冰雪世界只存在童话般的梦境里。
电影只是虚构,会有夸张,以达到它的艺术效果。
但是,我却不能平静地在屏幕前待够两个小时。
在现在的社会,“全球变暖”四个字已经像“粮食危机”一样普及,各种会议各项研究数据每年都会频繁出现,人们的危机意识是有的。
可是,总的说来,这些概念还是有些遥远。
能源结构调整已经正在进行,新的能源与废气改造技术都在研究中,无疑前景是乐观的。
虽然我们在强调减少废气排放的指标上依然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个经济全球化下的概念,可是我们应努力迫使国与国之间放下架子,不互相推卸责任,而是各国的科学家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商解决方法。
人类的明天无疑是光明的,但应建立在今天的各国之间,人们之间的互相担待之上。
而普通的老百姓,我们这些人无法像科学家们一样研究出一项新成果去战胜各种灾难,也无法人人都成为政治权威去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人类大计中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
我们多乘一次公共汽车,少开几天空调,少一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举手之劳的小事,可是我们加起来就在干一件为全人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了。
由美国罗兰•艾默里奇导演执导的《后天》是一部史诗般的灾难片,编剧是罗兰•艾默里奇和杰弗利•纳赫马诺夫,主演是丹尼斯•奎德 、杰克•吉伦哈尔 、 埃米•罗森 、达什•米霍克 、杰伊•桑德斯 、 雪拉•渥德 、 奥斯汀•尼可斯 、阿尔杰•史密斯等人, 2004年5月在美国首演,片长124分钟。
和许多好莱坞的灾难大片一样,《后天》呈现给观众这样一个可怕故事:由于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变异,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会造成如下后果: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会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欠收而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
美国创下龙卷风最高纪录,一个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据分析在过去30年里,热带气旋带来的死亡,半数与洪水有关……到2050年,125万种生物将会灭绝;美丽的自然景观将由于气温变暖而消失;由于气候变暖,各种疾病将在这个星球上大肆传播……全球气候异常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一位气象学家和他的搭档经过多年研究后,在一次重要的科研会上向各国政要做出了建议报告,但是这份警告却被各方给忽视了,结果悲剧终于发生了。
《后天》这部影片直观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虚设性,一方面运用电脑特技营造出了一个似乎真实发生的灾难“后天”, 一方面让观众在震惊之余进行思考。
被“灾难片”这个破称谓蒙蔽了,【后天】与现在的灾难片比都能算内涵到爆的电影了。
灾难来临时,人类各种不同的反应才是最好看的,灾难本身刮风打雷下雨有什么好看的?
在中段最窒息的时刻,还会有烧书的争论与“大量美国人‘非法入境’墨西哥”这样俏皮的桥段,商业片导演果然对节奏的把握有一手,也很用心。
一般这种片,最后爸爸找到儿子,然后救援赶到,再给个一行人登机离开的镜头就算结束了。
这片救援队回程时特意给了其他爬上大楼顶部的生还者们一个远景,说明纽约并不是只有主角他儿子这几个人活着,还有其他人和他儿子一样在灾难中抗争、坚持,主题一下升华了,赞!
大灾面前,怎么书写对爱的诠释:父子之情:I made a promise to my son. I'll keep it.父亲带着对儿子的承诺的不顾一切爱情:Sam&Laura,从小心翼翼的暗恋到共患难直至二人心意明了的顺水推舟,一次一次Sam为爱的勇往直前兄弟之情:Jack救子心切,兄弟的仗义同行,兄弟情义尽在不言中。
Frank舍身救友更是把兄弟之情推向了最高潮 博士们的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医生的强烈责任感,不放弃,不剥夺任何一个哪怕一个垂死病人生存的权利大爱无边,大爱无疆
灾难片里的精品,剧情颇为丰满。
故事描绘了类似世界末日的境况,龙卷风、海啸、极寒,统统上阵。
父子两条线同时并行,父亲角色用来渲染好莱坞惯例的个人英雄主义,儿子角色负责表现危机面前信念的价值,最终弘扬家庭与爱的境界。
唯一逻辑硬伤是父亲深入虎穴救子意义何在,反正最后也有搜寻队哎~
不烂吗?
大夏天的看 效果很好
灾难无爱
美式灾难片的剧情套路基本上都能背出来了~
对灾难片不敢兴趣...3颗星
任何的末日,总有人活下去。
科幻灾难片新经典
我看的唯一的灾难片.说实在的.老不喜欢看灾难片了.
相当相当一般的一部悲观主义科幻片。没有什么亮点,画面还行,表演一般,情节很差。
jake
要没有Fiona根本看不下去,脑残型🇺🇸英雄主义
当年堪称科幻灾难力作,现在仍然不错。
就是一场灾难
罗兰·艾默里奇“世界末日三部曲”帷幕:薄弱的剧本,无趣的故事。
冲着小J看的,很棒的灾难片,警示世人保护环境!好遗憾没在大荧幕观看
大同小异的灾难片
3*+ 小猴子蛮养眼
很震撼 人类应该好好爱护环境 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你我做起 父亲很伟大 孩子也很聪明 在灾难中人们之间还是有真情的
灾难片
有这么好吗?羊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