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寒冷的夜晚,实在不适宜看沉重题材的电影,特意挑了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来温暖整个夜晚。
90分钟的电影平平淡淡,故事很简单,却有无数小细节能够打动人,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最让人向往?
爱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像一所秘密的花园,香草果实,五彩缤纷,美满丰盛。
海誓山盟,惊心动魄,可歌可泣……这些应该都不是,我从心底最渴望的爱情就是我能影响你,你能为之改变,若我离开你,你的笑容也不会因此消失,并且活得越来越好。
片中的音乐,不一定十分出彩,却情感充沛,我爱这个故事,不管你年纪多大,生活其实有无限可能,你仍然可以为心爱的人,身边的朋友,心底的自己作出改变,拥抱未来。
序曲:抗拒在很多人眼中,主角亚瑟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先生,对生活有很多的不满,与儿子的关系紧张,连表情永远都保持紧绷,丝毫不放松。
影片没有交代过亚瑟年轻时候的状态,但巧妙用几个小片段让观众猜测,这位老先生年轻的时候该是阳光活力的绅士,偶尔他是冒出几句笑话逗乐妻子,不经意轻哼歌词,还要调皮一笑,尽管是一闪而过,但足以表露他深处温柔的性格。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整个的生活都是充满欢乐与希望。
当你步入晚年,小心翼翼,生活早已为你戴上一重重面具,更何况,你还活在最爱的人随时会离开的不安中,你害怕下一秒将承受令自己心碎的结果。
你干脆抗拒,抗拒一切美好的事物,你害怕失去,你害怕改变,害怕生活不打一声招呼就夺走一切,你变得古怪而没人懂。
面对着重病中的妻子玛丽昂,亚瑟无法感受音乐的魅力,不理解合唱团对妻子的意义,也不打算去接纳,心里的恐惧令他只能用简单的方式去保护妻子,没有人知道他是多么害怕孤单,当玛丽昂住院期间他需要将热水袋放在旁边,感觉妻子还在身边才能安然入睡;当妻子在睡梦中逝世,他马上惊醒,在房间里传来的痛哭声让人无比心碎。
主题:理解合唱团的年轻音乐教师伊丽莎白在片中起很大转折作用,在几次的接触中,伊丽莎白逐渐打开亚瑟的心扉,让亚瑟开始理解妻子的坚持,也开始反思与儿子的关系。
有几处情景我印象深刻,亚瑟躲在教室外面倾听合唱团的练习的专注表情;玛丽昂为亚瑟在草地上演唱,当时的现场气氛欢乐热烈,亚瑟却一脸落寞,回到家后,轻轻叹息,“我好久好久没让你开心过了“,随后像小孩子一样靠在玛丽昂的肩膀上。
爱一个人希望她能快乐,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被遗忘了。
而伊丽莎白所做的只是提醒和引导作用,特别在玛丽昂逝世后,亚瑟封闭自己的日子里,伊丽莎白犹如一道温暖的光融化冰冷的心。
关于亲情的部分,也是影片的重点。
作为旁观者,我们清楚明白亚瑟是爱着自己的儿子,无奈却不善表达,往往一不小心就用言语刺痛儿子的心,葬礼结束后更是逐渐变成陌生人。
人与人之间在相处中,那点距离该如何拿捏好,就是少了一点包容跟耐心,都会给对方心上划上伤痕。
尾声:改变”爱不是小说,爱是可以被改写的童话,爱是末日也是创世。
“我一直觉得死亡并不代表爱情的消亡,爱的力量可以促使人改变和重生。
亚瑟接受伊丽莎白的邀请加入合唱团是改变的第一步,随着训练的时间流逝,亚瑟的心境发生了变化,音乐开始逐渐渗透他灵魂,也让他看清亲情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还有埋藏在心底里的真正的自我,一个乐观自信带给身边人能量信念的人。
改变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亚瑟不是超人,也会有动摇的时候,儿子不能接纳他是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在等待却不停下脚步。
当他引领大家进行比赛大厅时候,顶住所有压力一展领导风范,我们都觉得这老头儿简直帅呆了。
而当他深情地唱起那首献给爱妻,儿子的歌曲时候,我安静地流泪了,越是简单越是美好,没有特别技巧的唱腔安静的旋律听一遍就唱进了心里。
也许他无法说出那么动听的话语将歉意思念表达完整,但他愿意轻哼一首歌将累积下来的想念融化在音符之中,最终换来是美满温暖的结局。
感谢爱,感谢理解,感谢改变。
人在重病之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恰当的医疗自是当然,恰当的休息也是必须,但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让这种热爱和纵情热爱的感觉,消散病痛所带来的痛苦。
男主爱妻子吗?
毫无疑问是的。
但我觉得,他爱得不够深,或者说,他没爱到点子上。
有人说,对于男人,你要去理解他,对于女人,你不用理解她,只要爱她。
我不太同意这句话。
对于女人,除了爱,也需要理解。
对于这一点,本片给予了深入的阐释。
男主爱他的妻子,但他不理解她,所以希望妻子能好好养病,不去参加合唱团的活动,甚至在妻子去世后,对周围的人恶言恶行相向,如果他多多理解妻子,或者妻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更快乐些。
最近碰巧還看暸Gemma噠Hansel & Gretel。
覺得這個姑娘笑起來很可愛。
有點兒像更成熟噠Demi Lovato。
她說英音噠時候明顯更自然。
說說劇情吧。
像我這種容易動容噠人還是早在15分鐘左右就已經繳槍流淚暸...眞噠讓我特別感動。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姥爺和姥姥。
我姥爺也是那種不愛表達自己噠人。
也從不說他有多想念我姥姥。
但很多我都偷偷看見他抱著我姥姥噠照片悄悄噠掉眼淚。
盡管姥姥已經去世快二十年暸。
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因暮年而心灰意冷噠電影。
他處處充滿生活噠希望。
Arthur最終也敞開心扉面對自己感情噠流露。
男人嘛。
無論大小都總喜歡把自己噠感情隱藏起來。
不喜形於色。
盡管Marion噠離去他更變噠脾氣古怪。
但最終在大家和音樂噠感動下。
他看到自己年輕時噠活力。
還有自己在沒有Marion噠日子裏應該如何生活噠希望。
非常感人。
推薦全家觀影。
因为那从不说出口的"爱"因为这部片子...我的眼睛湿了两次...就在那两首solo上....好温馨!好感动!好有爱!!!我承认我已然被深深的打动!!! 不是因为海誓山盟,不是因为轰轰烈烈,也不是因为天长地久...而是因为那日常的点点滴滴..因为那无法言述的涓流般的感情...因为那你与我都必然要经历的日子...因为那从不说出口的"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一直在想用最优美的语句来形容这部电影...但此刻我的脑中已然被某种思绪填满..竟容不下一丝一毫的才思..简简单单的电影..却充溢了满满的感情..静默的夜晚,看一部这样的电影,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
爱在时间的发酵皿中发酵,越能散发馥郁的芬芳。
当褪去了世俗的纷扰,当不在以物质的眼光、别人的标准来评价爱人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爱的只是对方这个人,不关乎其他。
姣好的容颜不在了,对物质的追求的热情弥散了,对社会压力、流言蜚语的置若罔闻,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爱的终极命题:当我老了,你还爱我吗?
当你离开了我,爱情还存在吗?
这是首唯美的爱情赞歌,是献给家庭的最高礼赞。
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多数人屡屡无为。
离开这个经验的世界,什么也不曾留下。
脱离了母体的子嗣,或许能让另一个世界的我们有些许的念想,但这终究不涉及你我本身。
爱情不是一个可证的命题。
或者说,这对老人不是在一方离开自己后停下来思考他们之间的爱情,而是用自己的一生相伴着活出了爱的一生。
我们感叹他们的幸运,能找到托付一生的另一半,而心心念念的时候,却无法不直视这样的现实,一方的离世,将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与惨凄——从老爷爷在房间中的撕心裂肺的痛哭中,我们能分辨出那样的苦涩,源自生命中的一部分的陨灭的怆然。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因为,它试图使我们相信,当两个人真正地结合,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了。
两个人只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中,只有你和我。
当老人深情地唱出那首歌,我相信,天堂里的她,一定,听着落下了眼泪。
Some day we all must go.But lullabies go on and on.They never die.Just like you and I will be.
外婆和外公通过亲戚介绍认识,很快结了婚,那时的外公年少气盛,对外婆并不好,生活也很苦。
但为了孩子,外婆虽想过离婚,最终却放弃了。
外婆总说凑活着过吧。
就这么凑活着一直到孩子大了,他们老了。
我曾经以为外婆和外公这辈子未曾因爱情相识,回忆中又多是痛苦,所以应该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而我因为年幼经历过他们的争吵打架,所以对于外公的态度有别于外婆,透着些许疏远。
我工作之后常往家里买东西,吃的穿的用的,给所有人都买过东西,却唯独没有给外公买过。
有次外婆不经意地说外公很希望你买东西给他,我买回来的吃食,外婆总是先给外公吃,打着“是你外孙女特意买来给你吃”的名义,外公总是笑的合不拢嘴。
这才惊觉我竟然将外公忽视了,而外公远比我想象中更爱我,就像电影中的父子一样,因为性格误会了那么久。
更令我惊讶的是外婆事事想着外公,几乎成了潜意识行为,是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惦记。
而外公对外婆经常无理取闹,又很依赖外婆,一刻也不能离开。
相处模式让人啼笑皆非。
他们跨过了“爱情”这个家庭成立的基本门槛,直接发酵成了亲情,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时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插不进他们中间,虽然我也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最疼爱的孙女。
电影中的 Arthir 是幸运的。
他爱妻子胜似生命,他们之间的感情向我们证明了性格这道坎绝对不是阻挡爱情的原因,他们依旧那么相爱。
一生的浪漫可以分为几段经历:我与你相识相知于是便有了爱情,它是那么美好,我又那么幸福,三生有幸遇见你。
当爱情归于平淡,而我在平淡中与你相守,你知道我所有的喜好与厌恶,我也知道你晚上要要抱着我才能入睡,慢慢地你渗透进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此再不分开。
当我们老了,快要离世了,我想着你还在,便无所畏惧,安然离去。
而我也希望即使我离开,你依旧漂亮地活着,因为我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愿你安好,也愿我安好。
人总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这是一个基准原则,也是大部分人活下去的动力,一旦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了,就容易抑郁。
只要是有一件事情可以持续做着,很多人就不会觉得生活乏味。
生活的最重要的点也是如此,总得做一些事情,总得有一些信奉,如果没有的话,沉沦久了就会彻底的颓废,而最终走向崩溃。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献给爱妻的歌》讲述的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妻子患病丈夫照料,生活一点一滴的过着。
丈夫跟自己的儿子关系不是很好,两个人见面最多的事情就是吵架,于是,丈夫一边渴望见到儿子,一边又对于儿子避之不及。
而在自己的家,丈夫最倚重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因为照料自己的妻子并不仅仅是照顾病人,而是让自己有点事情做,这对于丈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天公不作美,妻子的病情慢慢的恶化了,而妻子此时还在参加一个歌唱团,这对于妻子来说是生活的乐事,但丈夫起初并不支持,拗不过妻子的丈夫后来也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一次演出之后,妻子彻底的离开了,尔后,生活中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丈夫将歌唱团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支柱。
《献给爱妻的歌》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是有时候真诚是一味良药,细节铺满,故事简单同样的可以打动更多的人,因为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我们所或缺的正是片中的丈夫所坚持的。
很多人喜欢忙碌起来,因为忙碌起来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人们往往并不喜欢空闲,虽然嘴上说的最喜欢的事情是啥也不干,但真正的啥也不干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多人喜欢了。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参与,但你放弃了参与生活之后,就如同片中的丈夫在妻子亡故后,沉沦了一段时间一样。
人总得给自己找点目标才能很好的活下去,本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妻子为什么参加合唱团,原因就在于疾病已经剥夺了自己的一些东西,而合唱团是另一种给予。
合唱团虽然无法帮助妻子战胜病魔,但是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比延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思,这就是妻子参加合唱团的真实原因,而这个原因也很好的展开来。
妻子并不是对于丈夫冷落,而是不想要丈夫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已经病入膏肓的自己身上,自己终将有一天要离开,这个时候,丈夫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是最简单朴素的爱。
如果丈夫在自己离开后,没有找到新的依托,那么丈夫的生活彻底的毁掉了。
照顾病人是生活,但这种生活结束后呢?
丈夫需要找到自己新的锚点,这一点妻子知道。
同样的,丈夫也知道生活的锚点很重要,而不善言辞的丈夫更知道妻子对于自己的重要。
虽然妻子并不能让自己感觉到时时刻刻地爱,但对于所爱之人的协助和满足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丈夫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的理解,再到一种羡慕,这就是转变。
很多时候,之所以我们无法转变,原因就在于我们并不愿意尝试不属于自己范畴之外的事情。
生活会给每一个人时时刻刻更新答案,但是答案的更新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生活的转变,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丈夫看到了妻子在参加合唱团的时候,是多么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跟自己呆在一起的快乐。
起初丈夫是羡慕嫉妒的,但后来,尤其是当妻子离开之后,他真正的理解了这种跟人群有联系的快乐。
一群人去努力的做成一件事情,这是多么的有意义啊。
人生就是如此,我们需要去做一些事情,哪怕是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这些事情积攒起来之后,也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寄托我们人生的锚。
人需要给自己找一点寄托,这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这种真实的,实实在在的寄托给人带来的不止是一件小事,而是生活的一种动力,改变很难,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总需要有一些支撑。
丈夫在妻子离世后,真正的找到了这种支撑,唱歌是释放自己的一种过程,将之前压抑的自己完全释放,然后通过接触更多的人来扩宽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边界,最终,他跟自己的儿子和解了。
这就是一种生活理念上的转变,放下之前的执拗,或许生活会更宽阔。
找到一些事情,然后去做一些事情,慢慢的生活会有明显的转变,认识一些人然后去成为一些人,慢慢的人生就会多了很多同路人。
当代社会是讲究快节奏的,快节奏的社会带给每一个人的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更多的同路人,因为有了同路人才会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有了更多的事情可做,生活前进的路途才会更宽阔。
这才是生活,真正的生活。
……你好,再见
这是一部非常打动人的影片。
本片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夫妻情,副线是父子情,就象结尾的字幕“To Family”一样,这是一部感人致深的家庭情感剧。
主线将一对临近黄昏的老夫妻的感情刻画得丝丝入扣,那种发自内心的爱表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反映老年人情感生活的片子很多,比如同是2012年的哈内克的《爱》,本片从艺术性上来讲可能跟《爱》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我相信,从观赏性的角度来说,相对于《爱》那种冷静到甚至残酷的叙事,大多数观众更会钟情于本片体现的这种脉脉温情。
副线是Arthur同他儿子的关系,由于Arthur倔强而又不苟言笑、吝于外露内心情感,结果,除了妻子Marion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James都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造成两人的关系严重对立。
中间有一个镜头表现得很清楚,右边是James同女儿Jeniffer一起玩耍欢笑,左边是Arthur默默地坐在妻子床头、面无表情。
最终在伊利莎白的帮助下,Arthur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自然也就是父子合解、云淡风清。
本片的配乐非常棒,尤其是《True Colours》和《Lullaby(Goodnight my angel)》的翻唱,贴切而又自然,为本片增色不少。
即使上帝给了我一副好嗓子,我也只愿为你歌唱。
在阿瑟的歌声里,这句话反复在我脑海里回荡。
当歌唱老师这么夸赞他的好嗓音时,他一如平常般面无表情、不置可否。
但我想,能让他走进曾经鄙夷的合唱团,甚至最后站上独唱舞台的全部动力,只有她——爱妻玛丽安。
他把几十年的爱意压抑在心中积成了一汪深潭,而在开口歌唱的那一瞬间,积蓄多年的潭水仿佛找到了出口,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冲刷过生活的崎岖,以及,对她的思念。
阿瑟与玛丽安是多么不同,不仅仅他自己,甚至所有电影内外的人都这么认为。
她像彩虹,他则是雷雨前阴沉的天;她像清晨的百灵,他则是黄昏起飞的猫头鹰;她在生命终点依然微笑,他却未雨绸缪把每天过的如世界末日。
但是,他们相爱,深入骨髓。
有她在时,她就是他的阳光,而当她离去,他只有成为她。
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转变不可避免。
亦或许她在身边的日子,已经一点点在他心里种下了向日葵的种子,就是为了能够在自己离去之后,帮他早一点寻到阳光的方向。
看起来他一直在照顾她的身体,她又何尝不是一直在照顾着他的灵魂?
她爱他,敬他,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脾气乖戾不易接近的怪老头,她仍然用满是柔情的眼光望向他。
我爱你,爱你全部的模样。
这才是爱情的模样,对么?
她读得懂他阴沉面色背后浓浓的爱,惟一一次对他发火也是因为他对她的朋友无礼。
合唱比赛的预选赛上,玛丽安的那一曲“True colors”是献给阿瑟的,也是她这一生都想要对阿瑟说的话,她看到了他内心最美的色彩,那是他真实的颜色,她希望他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也能生活地平安快乐,她想要更多人看到他的好。
相伴几十年的阿瑟当然听懂了爱妻的意涵,所以才会心内颇不平静,才会在比赛结束后躲起来抽烟,不是像伊丽莎白所说的,他面对爱妻动情的献唱无动于衷、无话可说,反而是因为被她的歌声激荡起心里层层波澜,惟有沉默。
他最终回应了她,同样用歌声。
“How to talk to an angle”他这样低吟浅唱,答案已经在歌声里,跟他的天使玛丽安交谈的方式就是歌唱,他们的灵魂在歌声里又一次相聚。
亲爱的,今生,我只愿为你歌唱。
人心跟随故事的发展不断产生感情上的变化,对男主人公不解,痛恨,谴责,埋怨,直至后来开始谅解,试图更好的体会他内心深处的爱意。
对女主人公的豁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和美好期许的态度深深打动。
他们彼此深爱对方,没有过多表达。
他无疑是爱她的,这种爱深沉内敛更让人动心。
她无疑也是爱他的,这种爱是包容与理解。
当他勇敢的现在台上唱着献给爱妻的歌,我想,打动人心的不是歌声,是歌声里浓浓切深邃的爱意!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2024北影节第一站
BJIFF 240425 党史馆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