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是女王政权的建立,第二季是政权的巩固和婚姻的维持,那第三季就是王权君主的意义和价值,内涵一下子拔高和广阔了很多。
本是气质高雅的女王,时髦高挑的妹妹,女王比妹妹矮和胖一点,到中年完全反过来了?
女王的面相失去了大气,剩下的是小家子气,像是暴发户,或是刁钻女人嫁入豪门的样子,不免让人出戏。
在煤矿塌陷,女王拒绝去慰问的事不关己的冷漠样子,和第二集女王开始嫉妒妹妹的成就时,不禁感叹,选角面相完全体现了女性的尖酸刻薄和嫉妒,而前两季的女王往往是更包容宽容的那一个,无论是否能履行诺言,但永远答应妹妹在先。
第五集主题是coup政变,一开始还兴奋可以看到内部斗争的竞争画面,结果却是家族内部劝说后很轻而易举的化解,未免太含糊,可能因为政府机密保护吧。
因此,整部剧是重王室生活,轻政治,重要转折点也不是事事提及的,包括如何丢失殖民地,如何加入欧盟等等,对经济危机只是概要提及,更关键的是看对王室的影响,和王室怎么应对(挥霍)的。
最近身体欠佳,所以闲时就选择看剧。
找了半天,《王冠》算是最后一个选择,但也是坚持下来的选择。
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三季囫囵吐完,略有得失。
倘若真要把看完这三季的情绪做个总结,那我也只能说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从大的构架上来说,这部剧算是我理解英国的一个极好的影视材料。
我是读英语系出身,英国的古代史还是学的,但到了20世纪之后的历史,则多数拜影视所赐。
这其中二战的作品尤其多,但可惜的是二战里英国真的不是主角。
后来是追《唐顿庄园》,那部剧所体现的正是一战前后的英国社会动荡与变革。
最新一集的影院版,把镜头拉近到乔治五世时期(1936年之前)的英国,暴露出那个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关系变革。
而说到二战后,《王冠》则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第三季中的女王《王冠》的故事起于二战之后的乔治六世,也就是乔治五世的儿子时期。
乔治六世的故事因为一部《国王的演讲》而让大家家喻户晓。
这位被迫继位的君主带着英国熬过了二战,但也因此心力憔悴,不到60便黯然辞世。
这样的年龄在温莎王室里算是短命了,毕竟他那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哥哥,爱德华八世活了80多。
更不用说他女儿如今已经90多岁高寿,而即便是纵情烟酒婚姻不幸的妹妹也活了80多。
乔治六世本尊《王冠》的主角是女王和王室,其中间固然有不少个人感情的纠葛甚至八卦,但这些人终究属于历史,因此也就逃不开那些硬核的起伏和沉落。
这一方面当然是英国国内的问题。
二战后的英国早已没有了帝国之荣耀,其内部问题日益紧迫。
紧缩政策,配给制度,货币贬值,煤矿矿难,工人罢工……说实话,这些真实的历史再现简直要改写我对英国这个国家的认知。
这哪里还是一个帝国,这真是一艘到处有窟窿的破船。
另一块则是国际关系,这其中又以英美关系为核心,间或涉及英欧。
但无论如何,这些大国之间的恩怨,多多少少也体现了这个昔日帝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
正是在这样国内外交错的历史语境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部剧集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政治人物。
从丘吉尔这种更懂外交不懂治国的首相,到林登约翰逊这样的德州大老粗总统,甚至于工于心计的肯尼迪总统夫人,这些角色无不各有其特色,也各得观众的爱与恨。
女王本人也不是置身事外者。
她也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而斗争,她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当然,在大多的时候她是一个被动者。
这种被动甚至于让她无法应对自己妹妹和儿子的爱情挣扎。
她试图做一个人,但她最终还是一项制度。
当然,这项制度对她有所伤害,但也保护了她。
在无数的风雨旋涡之中,她只要秉承do nothing的这项根本原则,就可以战胜那些无所不用其极的政客。
白金汉宫里来来去去了多少首相、总统,但唯有她岿然不动。
第一季中的女王
第二季中的玛格丽特公主所以说,固然是朱颜辞镜花辞树,她的身躯在臃肿,她身边的人在不停轮换,她的君国也早已不复当年,但也许这只是旁观者和悲观者的世界观。
而我们的女王和亲王之所以能如此长命百岁,能够优雅的顺流而下,这背后也肯定自有其不可复制不可学习的诀窍。
看完《王冠》第三季第五集其实就有点感慨了,英雄迟暮的蒙巴顿勋爵深情朗诵吉卜林《曼德勒之路》,在高度民主化政体下几乎不可能的一次军事政变的假想破灭……到了第六集,查尔斯体会到普通家庭的温情之后迈向母亲房间的一次尝试,结果换来的是更深的失望……最广受好评的第七集,菲利普深夜一个人看登月的激动,对人类共同体面向未知世界迈向一小步的感慨,对宇航员的无限崇拜在和他们的会面中发现对方也是如自己这些傀儡一样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的普通人之后而灰飞烟灭。
科学与信仰,亲王的中年危机等话题被一种普遍的迷失与孤独感奇妙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一部讲述英国王室、历史、政治的英剧竟然从三个身居高位,身处老年、青年、中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刻画出人类深刻而普遍的孤独。
看到豆瓣上都在感同身受的讨论第七集,也算是一种宽慰。
(第四集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那集也相当不错)摘抄第六集中的台词:“一位国王之血肉做成的头颅上面箍著一顶空洞的王冠就在那王冠之中死神设立了他的朝廷小丑就坐在那里对著他的威仪嘲弄对著他的排场狞笑准许他一个短暂的时期一个小小的场面,让他称孤道寡受人畏惧,以脸色杀人给他灌输自私自负的幻想使他生起妄念,以为这血肉之躯乃铜墙铁壁一般牢不可破国王这样胡思乱想之际,死神终于到来用一根小针,在那铜墙铁壁上戳一个孔就算完了戴上你们的帽子不要用这么恭敬的样子来讥笑一个血肉做的人抛弃恭敬 惯例 仪式和礼节你们是一直错认了我我和你们一样 吃面包为生同样感觉贫穷 苦痛 需要朋友有此种种你们如何可以对我说我是一位国王呢?” ——节选自《理查三世》
真的不得不佩服女王,七十年里她做到了一个立宪制国家君主所能做到的最佳范本,不参与,不干涉,做好象征和国家需要她做的一切,维护王室的体面和尊严,她也许被诟病不在人民面前展露自己的情感,太过于完美,就像画像中的帝王一样,在剧里可以看到女王没有一刻不注意自己的姿态,任何时刻都是端庄大方,背很直,笑容仿佛都在控制弧度,她经历了一任又一任首相,都得到了高度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王室中除了王太后和女王,其他所有人都渴望自由,不希望只去做一个象征符号,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民主共和思潮,英国经济的持续衰退,君主制是那么的脆弱,一个不注意就会被连根拔起,但女王从父亲手中接过的责任就是保护王朝,所以每个人都在积极反抗,都在深陷痛苦的时候,相比查尔斯,菲利普,玛格丽特都用一集去描述,整部剧里面只有很短的一个片段,女王对赛马经理说她也许一辈子只想去养马,训马,赛马。
正如最后一集,玛格丽特公主知道这是女王即将换第七个首相时,说到的:我们都如过眼烟云,而只有你屹立不倒。
#第六集#The Crown S3 E06
Prince Charles的Wales一行完全可以写成一部电影剧本,所有的光鲜亮丽的脚跟旁都会有一样大小的默默的影子,他is just a child,他有他演戏的才华,他有想要交朋友的热情和好奇心,他也有霸气的姐姐一起打闹,但他也有一份责任和重担。
或者说,这个演讲稿背后的头衔,他本身可能也不那么需要,这一点是Welsh people很难窥见的。
或许这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差一个注脚。
#第七集#The Crown S3 E07
从前,我们知道人类登月这个事实是从科技发达得一塌糊涂的今天去看待的,课本上的那个脚印呆呆的、板正板正的。
而此刻你要想,当初的人们是从这样模糊的解说和画面中看到的,加之Philip闪动的眼神,这才体会到这个事件多么的震撼、神奇、感人,这是一种不分国界的共鸣。
Philip深深地向往着这个日新月异的新奇感,与他的ambition仿佛心心相印,但是他的责任属于旧世界,他必须踏好他自己的步伐。
这集拍的是亲王的中年危机。
“人活到了某个时间,总觉得在无形中触碰了上限,你发现这辈子只能这样了。
”当菲利普亲王意识到自己也处在同样的处境之中时,他开始改变自己,努力地想去抓住些什么。
他不再去教堂听牧师布道,取而代之的是不停的运动,拒绝自己已经到达上限的事实。
彼时恰好遇上人类第一次发射火箭到月球,白金汉宫里,所有人都屏息看着电视里的宇航员迈出人类在月球表面的第一步。
菲利普亲王也在其中,他守着电视,对火箭的一举一动入神地看着,心里涌起一阵激动澎湃。
女王告诉亲王,三个宇航员有机会访问白金汉宫,一向不问政事的亲王破天荒的请求给自己和宇航员一些独处的时间,他小心翼翼的在纸上写了很多问题。
“当你们在月球上的时候,你们在想什么?”宇航员坐在他对面,回答他“我们忙着检查每一步操作流程,没有太多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月球上的风景不错。
”“仅此而已吗?”“还有冷却机的声音太吵了。
”菲利普亲王兴奋的表情一下子变的失望。
他并没有从宇航员那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他又一次回到牧师的交流会,一群中年牧师聚在一起讨论中年危机,以前的他从不屑于参加这种活动,认为这些人总是在无病呻吟。
他和牧师们说道:
去过月球的三个年轻宇航员,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人类在月球着落的意义到底有多神圣和浪漫。
而陷入中年危机的菲利普亲王,却发现自己一直所缺失的信仰,并不在遥远的月球上,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虽然这一集里剧情并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很缓慢的讲述着一件很平淡的事情。
但是蕴含的道理通过台词娓娓道来。
这一集里,亲王有大量的特写和独白,仿佛是在自言自语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并不需要我们去外太空寻找。
心中所念才是迷茫人生的解答。
不是正经剧评 就是个追剧过程中碎碎念合集)这一季的故事都好好啊E1是皇家鉴画人被挖出特工身份却依然安然退休。
E2是玛格丽特公主的“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日经问题。
E3是艾凡伯矿难和不流泪的女王。
和电影女王表现了类似的limitation of monarchy但又不尽相同。
首相说也许这是一件幸事,不能同意更多了。
最后静止的镜头拍那一滴泪,拍出了后来数年“据亲信所说”女王无尽的遗憾。
E4是Royal Saint爱丽丝公主。
雅典战火里妈妈要卖掉蓝宝石,白金汉宫里儿子忙着镁光灯下展现“价值”。
女王和首相说,Ceremony&mystery是为了让皇室在无尽的曝光之下得以生存,唯有如此才会继续相信。
所以卫报记者会用“皇室圣徒”作为标题,人们希望的是an ideal can be a faith。
所以圣徒本人和儿子说,faithlessness is dangerous faith is more than help faith is everything。
讨论区有个朋友说,爱丽丝公主听着自己儿子朗读报纸上记述的内容,那一幕「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所以哪有什么saint,无非生命经历了更多的苦难。
所以对王室的信任还是很飘摇啊很飘摇。
(菲利普全宫殿广播找安妮真的太搞笑了,伊丽莎白:sweetie不是找我的,darling或者cabbage才是我,笑死)E5 Doing nothing is exactly what we should do. 帮女王祖父和父亲搞赛马的,和镜报领头搞政变的,都叫Cecil。
这里的Cecil被调侃“怕是有150岁了”,那里的Cecil在谋划揭竿而起,interesting。
菲利普好可爱欧。
E6 查尔斯本人就和威尔士这片土地一样。
没想到剧最后也点明了这一点。
E7 菲利普:我房子塌了。
菲利普看着登月宇航员,满眼都是羡慕啊羡慕。
E8 看着爱八给女王那一沓子信,我脑子里居然冒出四个字:其心可诛()。
E9 父子俩对比一下,菲利普魅力四射(。
)E10 玛格丽特是真的惨,有人说她个人性格不好,我想这个皇室里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不太正常吧。
Tony虽狠,却也说对了这个年下小奶狗根本just a boy。
第三季中许多的经典对谈,从首相威尔逊向女王建议去矿难现场慰问,她平静无动于衷的姿态反问道我去只会影响救灾进度,我没必要过去作秀。
完成慰问和面见首相时,女王坦白自己对着镜头擦拭了没有泪水的眼角,自己过去经历的许多悲伤和哀悼的事情都不曾落泪,她不理解也没办法共情,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责备,我完成我职责的同时却还需要像一个演员一样在民众面前扮演悲伤,也许就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经丧失了情感。
威尔逊告诉她:从某种角度说,你情感上的缺乏是一种幸福,谁也不希望国家元首歇斯底里,甚至可以说我们根本不需要人性。
在位几十年对政务处理妥当也使得她抑制自己的个性也失去了作为人的感性,这既是她适应自己身份和时代的结果也是她长久以来屹立不倒的根基,她的职责和身份需要和逼迫着过去那个热爱赛马向往正常生活的女孩,在各种境遇和庞大的事务中快速成长,变成一个冷漠的国家政治机器。
在最后一集末尾女王即将迎来在位二十五年的银禧年纪念日和陷入婚姻丑闻从死里逃生的玛格丽特,各自陷入困境的两姐妹认识到了彼此对自己的重要,两人相互依偎给予对方建议,长期以来微妙的关系暗暗较劲但却在这一刻达成和解。
伊丽莎白对于国家的逐渐衰落自责,向妹妹袒露:“我无用无益”,一向看似放荡不羁的玛格丽特在此刻也给予了姐姐强大的支持:“只要我们把事情做的足够轰轰烈烈,没有人发现周围正在土崩瓦解,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甚至不是我们,是你,你不可以退缩,因为只要你露出一丝裂缝,我们看到的可不是裂缝而是鸿沟,我们都会下坠,所以你得稳住阵脚。
” 典礼上女王和公主的相视一笑,也让我看到了姐妹两人那份独属于各自的美丽和性格上的魅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王冠》第三季,水准一如既往在线,海伦娜原来演的不是女王,而是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啊,人物性格上更合适了(特立独行,魅力十足同时又过于有个性)。
最后一集女王银禧(登基25周年)纪念仪式在即,姐妹俩的对话太真相了:君主制就是这样,他们要做的就是粉饰太平,他们不能崩坏,否则就是一整个塌陷。
女王在剧里的形象就是稳重克己,默默承受一切,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层面,国家层面一方面当好道具工具人,一方面在政府(也总是濒临崩溃)需要的时候做支持;家庭层面,默默给那些喜欢动不动搞事情的家庭成员收拾残局(什么叔叔为了女人放弃王位导致父王走后小小年纪的她就要扛大旗啦,什么丈夫的情人风波啦,什么妹妹过于调皮捣蛋啦,什么表亲要篡政夺权啦,什么儿子过于软弱要步叔叔后尘啦等等等)。
到第三季结尾,首相威尔逊因阿尔兹海默要退位了,那已经是伊丽莎白二世历经的第七任首相(搓搓小手等待女王和Iron Lady同屏),真是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啊。
女王去世之后,不知道这一集结尾的话会不会一语成谶[并不简单],但是绝对算得上一个大的历史节点了,这几年真是天天见证历史。
被本季第七集完全击中了,非常能理解菲利普亲王觉得自己困在牢笼中的心情: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并没有兴趣的事务,看上去似乎永无止境,却又没有逃脱这个系统的方法。
这样的苦闷,当然会对登月英雄产生崇敬和憧憬的心情。
但实际接触之后,却发现心目中的英雄一样关心自己不以为然的琐事,完全缺乏滤镜中给对方强加的品质。
祛魅的过程是痛苦的。
只有真正强大和成熟的灵魂,才能坦然接受祛魅带来的幻灭。
但如果设身处地,其实剧中的奥尔德林才道出了真相:宇航员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开创性和想象力,完成任务需要的是可靠、谦虚、按规章办事。
也许只有菲利普亲王才能在飞行时突破那么多规章而不受惩罚,但他自己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这一点倒和剧中其子查尔斯很像。
他们所厌恶的牢笼,其实给他们提供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特权和优待。
这一点又倒映在如今的哈里王子身上,甚至可以说有了一点一语成谶的味道。
话虽如此,还是狠狠地共情了剧中的菲利普亲王,我有多少时候也在感慨自己手上的自由是那么的少,而受到的束缚是那么的多,甚至有了“一眼望到头”的想法。
我当然可以评判剧中的亲王最终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寄托是一种愚昧;不得不和困住自己的枷锁和解是一种不那么英勇也不那么睿智的行为。
但我自己选择相信“谁知道今后会怎么样呢”这种先验式的执念,又比宗教好到哪里去呢?
或许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就是会萌生许多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像登月英雄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才能获得比较多的幸福和快乐——对他们来说,能在白金汉宫合影就已经此行不虚了。
但人一旦有了多余的想法,就很难割除,这不是一条可以回头的坦途。
已经来到了这个心境,就只能在这条陌路上勉强前行,看看到底能通到什么地方去。
《王冠》这部剧实在是内涵太深邃了,它祛魅的不仅是神秘笼罩的王权、君主制和等级制度,现在还有宗教和英雄主义。
或许只有将这饱受赞美和歌颂的一切都剥离,才能真正地思考人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是否存在这样的“应该”呢。
在我好不容易认齐了所有人之后,换演员了。所有人都在改变;唯有女王屹立不倒。
第一集的节奏好奇怪
She's facing the greatest, the greatest loss of them all.
乏可陈善,说来说去都是王室成员如何力挽狂澜给高贵的君主制背书,而我们一百年前就推翻封建王朝了
沉稳平淡的叙事,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会心一击。女王不再是一个大女主,而成了串联起一系列王室故事的线索人物,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子、蒙巴顿爵士、温莎公爵这几个男性王室成员都刻画得极好。期待下一季撒切尔夫人的出场。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主创根本没搞清楚重点,剧本层面毫无章法。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季女王换了演员,人物也变得保守,死气沉沉,永远垮着脸。菲利普还是吐槽担当,还演了一集更年期中年危机(但并不好看)。最好的人物是爱丽丝公主和安妮公主,非常可爱。玛格丽特公主一开始旅美的一集也很棒。这一季试图洗白温莎公爵宣传原谅,并将其比作查尔斯。但温莎公爵上一季爆的黑料,加上这一季快死了还在会见裕仁天皇幻想挽回名誉,他也从来没有反省或者为勾结纳粹道过歉,跟查尔斯的恋爱没有任何可比性。卡米拉也是脚踩两条船所以才被拒绝,而不是因为出身高低。
第七集简直神作。
保持一贯的水准。除了登月那集看得云里雾里。
Colman阿姨真的是女王本王了啊!!!!!
如果说前二季还停留于着重描绘二十世纪上半叶少女承袭王位后身着华服的独幕舞蹈,那么第三季则轻轻拢上了一层华格纳式的Gesamtkunstwerk:中年危机下是否庸碌无为的担忧、亲人间难以和解的分歧、身处阶层居高临下的孤独,摇摇欲坠走向衰落的君主立宪制——宗教与神学的泉眼几近干涸,伊西斯的面纱已然揭开,人们热切地向象征着理性与进步的思想家们寻找慰藉。君权不再被人们看作需虔诚供奉的神龛,王冠所及之处也成为一道道无足轻重的印痕,却也正是它们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导动机,支配着这部作品的戏剧走向。
谁说看两集就会习惯新演员的?
这季有点无聊,所谓王权和人性的碰撞,都是文艺片的剧情,明贬暗褒,反正就是变着法子吹捧王室
倒数第二集罢工之后到底什么情况。编剧真的很爱女王了。tony好奇怪,他自己可以找情人却不允许老婆找,还以为他这种人无所谓呢。
老太太在经历了人生种种之后,现在还和我们一起经历着这疫情,她的人生真是看到了人世间所有的一切。
第七集moondust最好看 女王本来就乏味 换了演员之后更觉得乏味
几欲弃剧,碎片化比较厉害,故事都连不成线。不过耐下心来当作英国当代史看倒也还不算太差。
I like Olivia a lot, but her gazes, restlessness and the constant pouting here just does not feel right. A bit too "common" for some reasons. 🙊
新的女王演员更平庸了,表演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