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除几乎所有的戏剧铺垫,金基德的这部作品最终只剩下情节本身的张力。
这里举一个例子:影片接近结尾时江道“妈妈”从烂尾楼上跳下前,突然窜出的老婆婆,从情节本身是讲得通的,但缺少戏剧铺垫。
类似地方还有很多,不赘。
这部几乎是导演节奏最快的电影依然较为完整地保留下金氏的基本美学观——世间的残酷,和在这样残酷的人的境遇中爱的复杂性。
全片看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恨才有可能是单纯的,而任何形式的爱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羁绊——因此也许金氏才会选择不相信这个世界。
几个月前看的第一遍,那时片子已经捧得金狮奖,大学以来一直金基德的电影充满喜爱与敬佩,看完这部荣誉最高的作品之后并不是很满意,依然极端,只是方法浅显了些,因为和之前几部喜爱的金基德作品相比,它真的不够好,最多也就是金基德中等水准。
过多的电影内涵不做分析,豆瓣上分析的精准的评论已经很多了。
近来韩国有四部表现“母子关系”的电影,都有“恋母”意味《少年菀得》、《圣殇》、《罗曼史-曹》《《犯罪少年》(可爱的真贤姐姐)。
这次金基德男女主角都有浓妆,男主角的眼线画得好像8090组合里的那些人。
最后女人的坠落代表了金基德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没有选择让女人看到江道的忏悔而停止复仇真正作为母亲去救赎江道,他也没有选择让江道看到女人身后的老婆婆而开始新一轮为“母亲”的复仇,他完全不乐观,他不相信宽恕和救赎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也不全然悲观,他并不认为世界是单纯的仇恨的循环。
金基德看待世界的观点的形成当然是和他自己的经历密切联系的。
金基德自己的青年时期就生长在电影里所描绘的清溪川,在这个工业基地里,金基德作为一个没在学校念过几天书的普通工人,他终日就是和机器打交道。
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人为了几个钱可以活得怎样卑微可怜,他看到了为了生活,人是怎么把自己的人性抽离,成为这个工业怪兽中的工具化的零件,所以他要在电影里刻画这个世界。
清溪川不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大厦,而城市文明似乎也在入侵清溪川,原来的工业基地正在慢慢消逝,电影里的工人们不断说着不久这里也将变成高楼大厦,可是这些繁华与这些工人无关,他们的生活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悲哀与伤痛并不会随着工厂厂房的消失而消逝。
金基德从这里走出,所以他始终带着一种伤痛的记忆。
在《圣觞》中,这些记忆化为了一个又一个借高利贷的人,他们本已经在精神上退化成工具,又因为高利贷而被从肉体上又一次摧毁,这是金基德的悲观和黑暗面,他认为人是极其脆弱的,而且很多困境是很难甚至无法摆脱的。
工人如此,江道也如此,江道的困境是缺乏爱的关怀而渐渐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能力。
所以他是个残忍的野兽,可以毫不怜悯的弄残欠钱的人,但他又是孤独的可怜虫,他的寂寞感和自我封闭甚至让他连叫妓女都做不到,只能一次又一次自慰来解决生物本能的问题。
也是因为他的孤独,当他以为母亲真的出现时,他会表现出无比的依恋。
但他所谓的“母亲”却也不是他的救赎者,只是为了复仇而接近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江道。
不过“母亲”最终用死完成她的复仇我却并不觉得对于江道和她来说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结局。
“母亲”虽然还是没能宽恕江道,可是他和江道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实际上也填补了部分她失去儿子的痛苦,她尽管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计划,以“死"来向江道复仇,可是她在世间留下的并不全然是仇恨和痛苦,她在江道心中种下了爱和救赎的种子。
江道尽管失去了他的“母亲”,又回到了孤独一个人的世界,可是他的人性和感情能力觉醒了,他最终以死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他的死并不是无意义的,因为觉醒后的他不是以一个野兽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的。
江道和“母亲”最终的结局都是选择赴死,可是金基德在这里展现了他对于世界相对温情的一面,虽然是死,但是两人之间以爱为联系,实际上还是治愈了他们在残忍世界中所受的伤痛。
金基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仍然有着一丝信任和期待,他还是相信爱对于人的拯救是有一定意义的,就像那个沉迷酒精,手也残疾了的工人,尽管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他仍有一个可以拥抱的妻子,他妻子轻轻搭在他背上的那只手时刻在告诉他,有了人与人之间爱的联系,对生活还有乐观的理由,而每个残缺的人仍然有着被救赎的可能。
导语: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看着头发花白,犹如苦行僧一般的金基德亮相在红毯之上,用《阿里郎》孤立无援地呵斥那些无耻的抄袭者,心中的酸楚不禁洒落一地。
他愤怒、极端、敏感,眼前的肉体虽然落上了灰,但内核里那颗对社会的逆反之心仍然赤忱如炙阳。
他所要揭示的人性中大面积的恶,以及生活中被侮辱、压迫、欺凌、损害者的复仇,统统在电影中用某种你难以接受的方法去告诉你——原来堕落才是求生的本能。
看过《圣殇》,内心忍不住溢出一股用文字替金基德复仇的冲动。
这是一种个性逆向爆发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不仅驱使金基德在创作中,出色地、不露痕迹地塑造出与自己完全相反的另一种人格,还驱使那些真正了解金基德内核的影评人们抓住这一心理线索,逆向等距地推断出他的现实人格有多远。
然后,延续这份从未被软化过的锋芒,抵消所谓的“主流”,站到与金基德同一位置的“边缘地带”,尝试不羁、另类与野生,揭穿那些残酷、暴力与软弱,最后带着与生俱来的一个身份,即救赎,为自己赎罪,为他人承担一切罪孽。
而这个罪,就是基督教里的“原罪”。
“原罪”是金基德最乐此不彼的话题,无论是《撒玛利亚女孩》中的不洁者成为布道和施赎者,还是《初夏秋冬又一春》中从轮回中参悟喜忧得失、善恶因果,金基德的电影讨论的无非三件事——欲望,堕落,救赎。
在电影《圣殇》中,亦是如此。
何为“圣殇”?
意大利语“Pietà”,意为“圣母哀痛耶稣之死”。
金基德当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塑作品——“圣母怜子像”。
“透过圣母的姿态,我被她哀伤、痛苦的情绪中所蕴含的人性深深的打动了。
”金基德在获得2012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道出了创作原因,也道出了本片的核心,即“母与子”。
“母与子”能讲出什么?
放在别人的电影就会肆意挥发亲情温暖,但到了金基德这里必须是极大的争议,于是乎,在各大网络报刊中,对《圣殇》都灌上了“乱伦”这一刺眼的定语。
其实故事的剧情相当之简单,讲的就是靠高利贷为生的男人,整日以弄残欠债者换取保险金度日。
某日,另一位自称他母亲的中年女子找上门来,死缠烂打都不肯离开男人,直到男人相信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进而产生感情。
至于这是什么感情,因人而异。
就好比,当初在米开朗基罗创作出母与子雕像时,不少人产生非议,认为雕像中的圣母玛利亚太过年轻,但米开朗基罗则认为圣女之身是女人永葆青春的秘诀,这也是上帝用来证明她美德的有力证据。
这种根据希腊以降的古典美学精神,往往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所以,悲伤的圣母不但显得年轻美好,而且表情相当平静,即便她的儿子是个嗜血如命的暴徒。
本想一改往日血雨腥风,但作为暴力美学大师之一的金基德偏偏就要你活在非理想化的残酷漩涡中。
在《圣殇》中,并非是金知云电影中大量的血腥画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意象上讨论欠债者与讨债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不是后者让前者家破人亡,就是前者冒死寻仇,来场人肉撕票。
剧中这些欠债者多半从事自营加工产业,狭窄的空间里满满的机器,仿佛成为了讨债者们最方便的施刑武器,有的人为了孩子砍掉一只手,有的则是两只,为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的生之希望,也不愿这般苟且赖活着。
本身是虔诚基督徒的金基德,每部作品都会充斥着浓浓的宗教意味,从海报中看得出女主角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
她的突然出现,为的就是救赎看似十恶不赦犹如魔鬼的男主角。
但万事万物极必反,看似是魔鬼,实则是耶稣。
从小缺乏母爱温暖的男人在面对女人义无反顾的追随时,从暴力相对,到欣然接受。
在一同出街时,当一旁路人说三道四时,他会气愤地向前争执;在女人被绑架时,他的精神防线也被完全击垮。
此时此刻,男人全然相信女人的出现,就是圣母玛利亚再世。
在漂泊数十载终于得到母亲的关爱,男人依偎在女人怀中,女人爱抚男人的头发,常人眼中的乱伦,放在金基德的电影框架中却异常温暖人心。
当然,金基德还是会在你的胸口堵上一道墙,比如在性处理上,欠债者身心焦虑,唯一的排解方式居然是突如其来与妻子发生关系;而男主角为了证明女人不是生母,毅然决然要求与之发生关系。
简单的脚本里,暗藏悬念,后版本的转折就回避掉了乱伦这个极大的争议部分——人最可怕的不是失去身体某个器官,而是剥夺他原本拥有的爱,神秘女人为了复仇,让男人得到了满满的关爱又失去,那种心里的痛楚绝对远大于身体,当真相大白,男人仍旧自欺自人女人即母亲的假象,在自我救赎的日子里一直走到天黑的路口。
影片最后,女人的堕落代表了金基德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温和以待,即便面对反抗和诋毁,他都是一个习惯用残酷温柔灌溉伤痛的男人。
在这些愤怒的情绪中,耻辱感的刺痛,最为锐利和深切。
生活得再底层,人的内心其实都必然保留着为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情感。
即便是一个混蛋,即便他一直生活在孤独之中,只要他的人性和感情觉醒,圣母玛利亚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一丝信仰和信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就像那个沉迷酒精、手也残废的工人,在如此不堪的状况下,他都会有一个可以拥抱,给予他温暖的妻子。
这就是残缺之人仍有被救赎的希望,无论是被救还是自救。
《圣殇》已然维持着金基德以往的风格,露骨的性暴力,对社会沉重的讨伐,但和过去作品相比,这次算是成熟不少,在看似冷漠与灰暗的内核中,藏着不变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关怀与无限救赎。
这是只属于金基德的老灵魂,作为影评人只要能看到这点,剩下的就是帮他复仇。
8.5/10经典台词:在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往往是测试人心的最佳利器,而人们确实也执着于相信钱能解决一切,只是直至今日,所有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源自于金钱。
片段:男人以示身份,带着愤怒强奸了母亲,毁灭了他对爱的渴望。
最伟大的救赎就是懂得了爱,最后晨曦马路上淡淡的血痕,就是康道救赎之路上的最后一首挽歌。
母性是人类的本能,渴求母性也是人类的本能,施恩者选择死亡来惩罚“儿子”,一种极端却神圣悲悯的方式完成了究极的报复和救赎。
母亲最后隐忍的表情,也是被纷涌的母爱吞没了吧?
过了几年再看,发现还是停留在导演“一个概念形成的故事”的讲述上,没有亲临的观察的那种,深入其中经历的,观察感,真实性,导演真的就像上帝一样在外旁观,但是这样真的做不了上帝,人真的做不了上帝,你就错过了很多真实性直接,扮演上帝的叙述都是自欺欺人的自大,这种把自己的想法哲学推想呈现成影视的都是自恋的沉溺,缺少真实的沉溺和细致的生活的观察。
想探讨钱的问题而展现为了五百变五千的高利贷而不得不变残废的底层人民,对这种“到底是为什么”的背后的生活展现还不够啊。
想探讨的很多,为了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人为了钱,要享受或者取舍什么,这些基本的人情,一个家人不值几百韩元,而这样做的人也很可怜。
都很可怜。
都是给作者电影,这些既然是重点探讨的东西,留给观众遐想是不行的,为什么决定让自己绑行什么的,就像是导演揭开来让我们看到一样,这些过程应该让我们看到,而不是一个答案,我们也是观众,而不是你导演的观众,应该导演也以观众的视角去呈现,那些决定自杀(灵魂的死亡),渐渐变得开心,为什么没有女朋友,恋母情结也只是概念的展现,没有深入一点,人性,为了钱而死,荒废一生,失去一生的人,感受不到荒诞性,能感受到一点,也只是概念性的,没有真的在其中,就受不到震撼,导演差了一个“真的在其中”。
最有钱的男主最后也是选择死亡,不过他的死亡的驱动应该更好地叙述和完成。
圣殇也是比较封闭的一个标题,导演的个人思想最后输出的一个结果。
我们看不到其中的思路,只有去窥探他的精神世界,这样就比较自恋了。
为了三百变成三千韩元这样的原因死掉,感受到了一丝荒谬,但是就像只是听别人讲一个舒适那种浅淡的程度,深入其中的体验,这个人的经历,到底“怎么不值”,这个“不值”的看到是怎样的,期待可以展现。
想说的太多了,但是讲不完,透,只能讲清楚一个故事,一个故事里面包含这些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就是这些人的逻辑太偏离正常生活的人的逻辑了,难以理解每一个角色都难以理解,需要费劲的展现,总之这是一个如果想拍好就得非常费劲的电影,但是这个总的来说也还是半成品居然也还是获奖了。
还不错啦,金基德的镜头语言用了很多,蒙太奇,重在表意,因为一旦用了大家就知道这里可能是有猫腻的,所以一般不太会用,除非必须要用来以假乱真,说明他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用镜头去服务呈现这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只是他的风格是冷漠的局外之神的视角,也没讲action,综合各种电影理论又有自己想法的,一个生长的自由混合体。
而不是为了实现镜头去拍片。
只是有个感觉,我看他的片子,有很多不足,他明明做了很多镜头处理,结果还是不够,应该是他已经觉得“够了”,但是在我看来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放在别人那里可能就更是“还不够”了,就是说无论导演怎么考虑观众做到“我觉得尽可能的够了”,到头来,也是有局限的存在,电影这个东西就还是有局限的存在。
他难以达到满足所有的“够”,在这种篇幅,又要塞个大东西的片子里。
他肯定也反复看了无数遍,觉得这样是够了的,因为镜头语言的处理本身就代表他有action的意识一些,以及想讲明白一个事情,但是我看又觉得有不明白的地方。
一个人的明白也难以笼盖所有人的懂。
也有可能因为是他编的,没有亲历,所以没有用action去表现的意识,他就觉得大家都懂,看无数遍,也就觉得“自己明白了 大家也都能懂的”那种自信。
我虽然能批评他,但我自己的片子呢。
我看无数遍,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会不会也有我自己的局限,是我自己不知道的?
如果这种局限天生就存在,导演就不能突破了。
面对具体伤害自己的人,不去恨这个具体的人,而去怪责背后的社会(金钱或男权)是很困难的。
这个成为了恶人母亲的人也做到了,但是又难以做到,她还是自己跳下去了。
(不专业,不犀利,只是个人感受)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
这是金基德最浅显易懂的片子了吧,接近凡间了。
从这部电影有消息开始传出开始,就一直被关注。
之后获得了金狮奖,就更是将金基德推向顶峰。
他在领奖时唱的歌也是心酸的。
开头就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男人利用铁链将自己勒死,然后就是一声女人的呐喊,电影就开始了。
第一幕就是男一自慰的场景,那是他的欲望。
黑暗的女人裸像插着一把刀,那是他内心最深处的伤,来自一个女人,就是将自己抛弃的母亲。
接着就是男主开始收账的过程。
眼神凶狠麻木,行为残暴无迟疑,只知道一直收账,收不到钱就直接将对方弄残,女人的肉体对他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因为他对女人只有恨,人性的真善美被漠视到在最底处,外人无法窥视。
开头那个女人沾满灰尘的脸和白净的身体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我以为她只是个路人角色。
然后,就看到一个中年女人开始入侵他的生活,卷发,红唇,一身日系搭配,眼神愧疚又矛盾。
帮他打理家务,似乎和他一样不知道什么是肉体上的痛,然后一路跟着他,看着他收账的过程,不声不响,还会恶狠狠的踩受伤的欠钱人的双腿,并恶狠狠的说不准别人诅咒她的儿子。
面对儿子的打骂侮辱,却只是沉默,眼中含泪。
或者还会贴心的问着你今天想吃什么,彷佛只是道家常一样的自如。
其中让我看了比较心疼的地方是,他不顾及欠钱人的母亲在场,照打不误,看着似乎是冷漠凶残,实则就是因为被母亲抛弃的后遗症,这就是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吧。
然后看到他把那个女人送来的鳗鱼养在鱼缸里,盯着看了好久,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鳗鱼上还有那个女人的号码。
收账回来,喝了酒,他终于打过去。
看到这里就会猜到他的心已经开始变柔软了。
第一次打过去质问,那个女人不语,他很气愤。
就又打了个电话,这时候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彻底沦陷了。
就像一块干枯很久的海绵遇上水一样,怎么可能还有多少理智可言,最后那个女人吃了他的肉,那个女人抱着他呢喃我可怜的江道,那个女人一阵嚎啕大哭已经完全俘虏了潜意识里渴望母爱的他。
男主开始默许这个中年女人在他生活里走来走去。
一步一步越陷越深,深到没有起码的求证过程,开始露出微笑,会对欠钱的人心软,倾听他的梦想,还叫他好好活着,唱歌给孩子听。
给这个他从小恨到大的母亲买衣服,想帮她做事情,会担心她因为自己被别人报复,带她去逛街,像普通母子一样的生活。
总之,都是他的真善美开始蹭蹭蹭的冒出来,和之前截然相反。
这些都是他突然出现的母亲带来的改变,爱恨也许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我不得不说,金基德的电影对人性的表现跟时代也毫不落伍。
在他们逛街的时候,有人嘲笑他们母子俩那么幼稚玩气球,母亲愤怒,儿子出面保护自己的妈妈。
然后我看到旁边的一个女生举着手机一边看热闹一边摄像,不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传播消息的方式吗?
很多闹大的事件都是路人的一张相片,一段视频,就这是现在这个社会的浮躁性。
以讹传讹,指鹿为马,断章取义。
之后还有很多细节和矛盾的体现,我不想再细写了,毕竟看电影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感都不同。
在里面儿子寻找母亲下落的过程,我看到很多被他伤害的借钱的人的情况。
有悬崖勒马,看破红尘的,有将自己的恨传播到下一代的,有他心软放过,却还是放弃梦想,放弃生命的。
都是来源于金钱。
关于金钱的探讨一直很纠结,俗话都是钱不是万能的,就像里面最贪婪的那个人,还向自己又怕又恨的人讨钱花。
她的老婆也骂他没志气,看似鄙视不已,可终究还是会静静地抱着他,不离去。
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他们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却过得无比贫贱。
这就是金钱的两面性,人性的多面性。
金基德为什么会将人性看的这么透彻,我敬佩那些思考者,因为我知道自己也随着一些表象浮躁很久了。
男主的心其实是一张白纸,早已因为母亲的一首儿歌,几个微笑,几声嘘寒问暖和拥抱就被收服了,让他到死都念念不忘,甘愿被救赎。
所以母亲才会因为心软而矛盾,因为她也接触到他很美的那一面。
而如果是其他的狗血编剧导演,结局美化一下,就将是别样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啊。
可是结局看到的就是昏暗的凌晨公路上,一条血迹一路延伸,一如金基德以往的风格,但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借用一个蜀黍的话总结就是,“金基德懂得了爱与怜悯,他却依旧信不过这个世界。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女人的坚韧性,特别是母亲,有妈的孩子都是宝。
这部电影我总是没有突入点,但是又有话要说。
可也不愿为了评论而评论,我始终想带入家庭的亲润,血脉的联结,圣母的纯洁,地狱的深渊,死亡的不可逆等种种多样而沉重的情感来表述。
所以,关掉所有无关的事务,再一次放起圣殇的故事,不谈其他受害者的故事和指引,只有李江道和母亲的幸福和圣殇。
一、冷酷?
底线。
李江道其实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孩子。
他坚守着自己的一种底线,不触碰其他女人。
就算女色来临之时,并不乘人之危,宁愿自我感知。
他的行为是他愿意面对自我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内心的硬结需要一个有爱的女人来化解。
所以,当他并不愿接受的母亲到来之时,他不能接受一个陌生女人对他突然的忏悔,他要把这三十年的怨气都发泄出来,用他最狠毒的方式。
李江道报复母亲这一幕,更像是圣母怜子雕塑的一种解释。
在圣母怀里的耶稣是圣母的孩子,但是,我们所有人包括圣母又都是耶稣的孩子。
圣母既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孩子。
他进入母亲的那一刻,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我愿很隐忍地想象这是一种人类的原罪。
伦理之情的逆溯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触及的底线,但却往往在打破之时让人变得更加疯狂和毁灭,当李江道打破了这种底线,来报复消失了几十年的母亲,来打破自我无法抑制的怨念之时,他突然醒悟。
他不能打破这种原罪。
二、识途?
伪装。
为了让江道相信她就是他的母亲,她伪装成一个离散多年的母亲,为了自己当年做出的行为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和无限的痛苦。
最初的江道做出了防御,骂她,打她,侵犯她。
他逼问她他的痣在哪里,逼迫她吃下自己的一块肉。
为了报复这个杀人者,带给他所能感知的痛苦,她伪装到极致。
作为观众,你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一个忏悔母亲找回儿子所能做的一切。
她用一个女人能带给孩子的所有温暖终于融化了李江道。
他们共同经历了报仇者的威胁,更加融合在一起,慢慢她发现江道是如此缺乏安全和母爱的一个孩子,竟也动了怜意,甚至帮他自渎。
有一时间,她甚至就像是在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
可是,当她织好毛衣再次回到自己的孩子家里,依然无法控制的悲伤。
她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所有痛苦的伪装。
三、幸福?
幻灭。
她为他打扫房间,为他做菜做饭,第一次,李江道发现了母亲的好和家庭的爱,原来是这样的温馨和幸福。
他们一起逛街,就像一对让人羡慕的情侣,彼此喂对方吃东西,完成一个孩子玩气球的儿时梦想。
幸福这个词都无法表达一个三十年没有母亲的人突然有了母亲的情感范围,我想只有他在未来受到的那种痛苦才可以比拟。
他有多痛苦,那时就有多幸福。
为什么幸福这个词那么难以衡量?
是因为所有人的幸福都一样?
为什么痛苦的表达就这么沉重无法跨越,像圣殇这个词,是因为所有人的痛苦有无数种?
幻灭的开始有一种预兆。
母亲直白地在江道面前织毛衣,江道对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说的话却全是她心中之痛:“在来找我之前,你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家庭吗?
丈夫或是子女?
我有没有兄弟姐妹?
"她织毛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眼泪不能停止。
江道却再问:你有没有想做的事?
有没有想杀掉的人?
回看时才发现这一段其实是电影的内核之处。
简简单单几句话描述出故事的本源。
母亲肆意地叫喊拉开了幻灭的大幕,等待的这一刻终于来临。
她愿用她所挨的打和作弄,来侵蚀这个人的心房。
她像一个终于积蓄到灵感的画家,肆意挥洒自己手中的画笔。
她对着埋葬自己儿子的那棵树说,他的灵魂马上就要泯灭,可是她却为何这么难过。
四、深渊?
绝望。
圣母承受的爱与苦痛,都是孩子带来的。
当母亲知道自己难以分离内心的复仇和怜悯,她立刻变得伟大。
陷入深渊的她知道,她在用她所承受的苦痛来还击,她将把李江道拉入她所在的深渊。
她,在救赎李江道的灵魂,而不是泯灭。
这个复仇所带来的宽恕和救赎,让我绝望。
生而为人,所承受的苦痛,从出生到死亡。
身体如此,灵魂更甚。
我们最终是带不走自我灵魂的,他们可能存在于世就那么一会儿,就是你在追寻内心时候的那一会儿。
就像母亲痛苦承受儿子的去世并压抑地诱导另一个人灵魂转弯的那一会儿,就像李江道听着母亲的苦痛无能为力并对着遭受伤痛的母亲求饶的那一会儿。
对于这个故事,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那样,我心深处总有一种无法凝结的绝望在身体里灵魂里分散,以至于现在深夜的我变得周遭都像是圣母和耶稣,都像是在宽恕和救赎。
我的灵魂在一旁看着现在绝望的我。
圣母安排他在偷偷地笑。
金基德成了大業。
江道是討債男人, 他的帳簿記錄了很多欠債的人, 他每天在昏暗的工廠區往返, 他每到之處, 猶如惡鬼駕到, 依時把放入信封備好欠金的債務人一心以為清還欠款, 討債人點清鈔票後用力的把信封打在對方的臉, 聲調深沉的說還有利息呢? 債務人痛斥江道是大幅增加利息至債台高築的吸血鬼, 他利用強而有力的手掌逐次的摑打欠債人, 要他們打不還手, 罵難還口, 他明白怎樣羞辱人, 摧毀他們僅有的自信。
黑暗是恐懼絕望的溫床, 男人知道討債鬼快將到來, 他嘆息時日無多, 要女子在工作場地做愛, 女子起初不肯, 後來感到男子的絕望, 苦苦哀求, 她迎合男人擺了後進式體位姿勢, 男人把握不多時間, 不拉脫對手衣服, 寧願不要養眼及刺激性慾的奶白肌膚, 掏出性具, 對正溫熱地帶插入, 及時行樂, 朴贊郁導演主張的暴力美學電影《親切的金子》有同樣鏡頭; 金知雲執導的《我看見惡魔》 亦有同樣取材, 韓國導演似乎鍾愛拍攝這類壓抑題材, 朴、金導演電影男主角是英語教師及殺人狂魔, 一個是作育英才; 一個是姦殺女人的人面禽獸, 師、獸意味高高在上的男人慾火攻心, 不管酒暖菜熱, 或是亡命天涯, 女性都是狎玩之物; 金基德編撰的男性是欠債小人物, 女人是犧牲色相的奉獻聖母, 他擔心債主代理人是否容許欠款可否延期一周繳交? 他了解若不及時發洩, 日後不能健全成事, 所以他不在意於冰冷的工場行淫, 他要在討債鬼拍門前完成樂事, 精華未瀉, 他最不願碰面的人已經在玻璃門窺伺, 他匆忙推開性伴侶, 女子要男子出外, 她跪下, 利用女人最能動男人心脾的淚珠肉體泣求寬限, 惡鬼不要被迫的肉祭, 他搶了保護承托乳房, 也是拒絕男人色心大起的屏障 ― 乳罩, 以掌摑欠債人節奏抽撃女伴玉背, 惡魔鄙視出賣貞潔的女人, 江道經綺夢宣洩慾念, 肉體橫陳, 他憎恨棄了兒子三十年的母親, 陰道是生命誕生必經的管道, 因愛而有的麟兒不是必然的母子相依為命, 陰暗潤濕的性器官觸發了棄子恨, 他選了討債人工作是不用顧忌仇家連累親屬的尋仇, 他抽打女人背部格外用力, 炙紅烙印是他對要盡生兒育女天職女性母親不務其職, 今生不能再見, 把報仇凌辱加諸在女人身上, 他恨那個攆出了大門, 關了門鎖, 單獨對抗魔鬼, 利用肉體救愛郎的女人, 沒有血緣的女人可以履行大義, 母親呢? 她是生是死兒子不知道, 不知哪裡的母親埋葬了兒子正常求偶的功能, 江道沒有性伴侶, 他不看女人裸體書刊及色情網絡、視頻解決性慾, 他惡真實女色, 要在夢裡得到性滿足, 他利用抽打拉扯的血痕提醒金錢是萬物之神, 女人是罪惡之源。
一個自認是母親的女人現身, 江道不以為意, 女人握住活雞頸項, 神情嚴肅的凝視兒子, 交給他, 烹飪是為人母親的職份, 女人先把家禽還給江道宰殺待吃, 她不能貿然進入兒子居室取得主導權, 她首先不干預兒子, 其後女人踹了骨折殘廢欠債人患處數次, 大罵詛咒兒子必有報應, 不得好死的傷者, 兒子覺得莫非這個不明來歷的女人真是棄兒子不顧三十年的母親? 女人帶了鰻魚放在門檻, 江道不屠宰, 他把海產放入魚缸, 掛在海鮮身體以膠袋密封的紙張寫了女人電話聯絡號碼, 江道撥了號碼, 女人入室弄了鰻魚燒烤早飯, 片片魚肉在爐板熟透卷曲, 食具掀翻的熟食是女人算是成功登堂入室, 改變了江道執拗的仇怨, 女人的計劃是這樣的, 她先是哼唱兒歌, 勾起江道失落的母親記億, 接著帶食材, 留下聯絡方式, 給予女人準備入廚盡母親責任的提示, 她備妥食物, 雖然江道不下箸, 然而, 女人留了食物給江道歸家吃, 母親溫暖了兒子的心, 為得到保險金額把欠債人弄成殘廢的惡魔不能成為天使, 但魔可以是體諒人間冷暖的人, 江道在單獨居住的老嫗住房以兔子代替自殺兒子欠款, 動物還是逃不了被汽車輾斃的厄運, 金基德還是以血訴說改邪歸正不能力敵的果報; 江道因為有母親的愛, 魔可以淨化成為主針十字架的羔羊, 架上眼鏡的兒子彷彿年輕數年, 他陪同母親吃飯, 逛街, 母親把街頭表現者製作的可愛汽球送給兒子, 途人嘲笑孩子氣的大男孩, 母親為兒子出頭, 掌摑多嘴的人, 江道在陰霾的狹窄工廠區橫行無忌, 在光照的市集他只是受母親溺愛的兒子。
毛衣上半顏色是近似紅的橘色, 下半是白, 紅是血, 是江道背負未能清還債務自殺者的罪, 母親叮囑兒子澆灌樹苗, 要他承擔一生的罪; 白是母親給予贖罪, 兒子歷經哭泣、認罪、跪下, 探望曾經遭他欺壓殘廢的事主, 人面全非, 他穿上毛衣, 在柏油路奉獻生命, 直線血紅滲透罪與贖的抗戰, 往事如煙, 生命換來的救贖清洗了一切的罪。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12月1日
熟悉金基德的人都对他的残酷和文艺司空见惯,所以哪怕片子早早就把复仇这个主题铺开,哪怕视觉上母亲和儿子一直在乱伦的边缘,哪怕放映的时时刻刻都冷不丁掉跳出些血腥和恶心的桥段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基德”。
这次的金基德把惊鸿一瞥给了结尾,这个结尾是母亲的内心戏,反映她负疚,仇恨和下沉的绝望,是一曲终了时最尖利、凄凉的尾音,这个尾音是“金基德”的,甚至太“金基德”,光这个结尾就配得上金狮。
结尾的妙处在哪?
结尾的妙处在原本一切可以不一样。
母亲可以不将亲儿子埋在树下,母亲可以不将毛衣套在亲儿子身上,母亲可以选择沉默的死去,把复仇这个秘密钉死在嘴唇。
母亲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难以启齿的爱,母亲在计划之初从未想过自己会背叛自己,她无知觉的从因仇恨燃起的绝望出发走到了即便不舍也要舍得的绝望里,她傲慢的从自觉替天行道的上帝视角出发走到了自我否定的顶峰,母亲的心理变化像是被命运蒙住眼睛慢慢踏进无间地狱的的过程,命运不置一词的将一个满怀英雄主义的献身者推倒在她自己的倒影上,这不得不说是不忍直视的悲剧。
母亲通过倒影明了的看见自己内心水火不容的感情,深知无法原谅自己,她最后鼓起勇气选择将复仇这件事和盘托出是因为知道知与不知对江道而言绝不相同。
江道如果不知道母亲是复仇,母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并没有彻底的毁掉他和世界的关联,他赴死时将仍怀念母亲的气息和举止,将仍惭愧于自己所做的一切。
他是作为一个人去死,带着深刻的苦痛和爱意,他是用死来完成救赎。
但如果江道知道这是复仇的话,那一瞬间他和世界的联系是以轰然倒塌的方式结束的,当他内心活动进行到自我嘲笑自己怎以为自己配得上爱开始他将他辜负的全部洗净,他不欠世界的,世界反而欠他太多。
他赴死不是因为任何情感,只是因为这地方不是他家,这周遭与他没有真实的连接,他死去是类似果子熟了要落地的自然现象,他不害怕亦不悲伤,他因为被欺骗已经完成救赎。
江道切断与世界联系的时候也许还来不及考虑母亲的用意,他应该无法体会这种歇斯底里的母爱,正因为这种无法体会配合片子最后长长的血迹更显阴郁沉重,像是布满乌云的天里随时要发出的惊雷。
母亲是将最无可舍弃的解释权从几万英尺的高空中投掷下来,只为它落在缺乏声音的角落里。
她不再求心安,她不再整治恶人,她不再与内心焦灼对抗,只因为她不舍,她动情,只能勇敢的承担起江道死前的哀默,她留给江道最珍贵的礼物是心死。
当然,在这个角落,除了母亲无声的呐喊外,地下也全是失势,卑微的故事,偶尔长出丝毫的倔强与自尊,像是帮助江道顺利死去的妇人,只让整个画面更显哀怨。
金基德没有给谁希望,他给希望着色只是希望绝望看起来更栩栩如生罢了。
母亲抱着怀里死去的儿子,她的眉宇间透着无限哀伤。
怀里的儿子面部平静,胳膊无力地垂落下来,他的姿势表现出死亡时的虚弱和无力。
米开朗基罗22岁的大理石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殇》,又叫《母爱》或者《哀悼基督》,在雕塑中母亲是圣母,怀中的儿子是耶稣。
电影《圣殇》的电影名和这个作品有着相同的含义,电影的海报也是和雕塑作品一样——哀伤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
电影海报《圣殇》是由韩国文艺片导演金基德编导的剧情片,并在2012年上映后获得了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众多奖项。
金基德和主创在威尼斯电影讲述了李康道和他“母亲”之间的故事。
从小就被父母抛弃,一个人生活了三十年的李康道,他冷血无情,每天的生活的重心就是去别人家要账,他通过弄残欠债的人收取他们的保险金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他的生活本是一潭死水,直到有一天自称是他的“妈妈”的女人出现了,他的人生彻底改变。
电影的前面部分让观众体会到了康道的暴力与残酷,他经常扇别人耳光,弄残别人的手、膊、腿,不管是对方老婆的出卖尊严的乞求还是对方老母亲无力的哀求,他都无动于衷。
真的是妈妈吗?
但是后来,“母亲”出现了,他自然是不信的。
不管他的内心是怀疑或者渴望,但是他对母亲的态度只有两种——破口大骂,置于死地之势;或者是他用生命也要保护的人。
他用门夹她的手,扇她的耳光,但从未得到过爱的康道内心其实是动摇的。
刚开始在对手戏的镜头里康道大多数时候头埋得很低,意味着他不敢也不想面对现在发生的事。
“母亲”的突然出现让康道原本麻木的心有了响动,虽然他的行为在赶走她,但相比之下更多的是内心渴望。
三十年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母爱就这样出现,他害怕接受后这份爱又突然消失,因为他害怕所以他对这份“母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所以康道用了几个残忍不堪的手段测试:“是妈妈吗?
不是现在就走。
”说这句话时我相信康道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想听到的回答,他害怕她不会走,他更害怕她真的就走了。
她没有走,就这样康道接受她了,从接受的那刻起,康道真的就一丝都没怀疑过她,这也就体现出康道内心对母爱深深的渴望,他只是给了自己一个理由相信她就是“妈妈”。
都说眼神是骗不了人的,观众可以在江美善的眼中看出仇恨和隐忍,她的眼中只有极力克制的仇恨和哀伤,但是极其渴望爱的康道此刻并不会看出来,没有接受过母爱的康道也不会辨别母亲看孩子时会有的眼神。
这不是一个母亲的眼神有了妈妈之后康道的性格变了很多,他坦然的说出羡慕父母为孩子着想的心,相比之前他变得温和了许多。
对妈妈深信不疑的生活中也伴随着不安,这份不安是因为康道对弥足珍贵的“母爱”的看重:“我害怕你消失,要是再变回一个人的话我真的活不下去。
”在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处于妈妈抬头仰视康道,一个原因是因为身高,但还有某种意义上的亏欠。
因为“母亲”是利用母爱的名义来复仇的。
在她为康道过生日时,插在蛋糕上的蜡烛是高低不齐的,而且这个镜头拍摄是过肩拍摄呈现出蛋糕在康道的面前,吹灭后参差不齐的蜡烛看起来就像用来祭奠的香烛。
看似无意的处理,实则暗含了深刻的含义,这不是生日,而是祭日,此刻“母亲”内心绝对地迫切地希望康道死去,这是诅咒。
高低不齐的蜡烛康道在“母亲”遇到危险时愿意烧死自己,母亲成了他的软肋他的威胁,接着“母亲”便开始实行她的计划。
她假装被仇人绑架,这样康道找遍了他曾经毁害过的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罪恶,看到了金钱带给人们的罪恶,别人骂他是“用钱试探人性的恶魔”。
他帮助被他弄残后出家的的僧人抬起轮椅时,僧人说:“我这辈子太愚昧,视野看到的总是太狭窄,谢谢你。
”他看到了李相久因为钱自杀时写给妈妈的信,一直到最后在轮椅上昏迷时“妈妈”质问他时,他眼角留下了眼泪。
这个过程中除了不安害怕的康道之外,“母亲”一直也处在内心纠结左右摇摆的状态。
她想为儿子报仇,想让这个杀害儿子的凶手生不如死: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康道很可怜,所以她会抚摸他的脸,但是在这之后又为自己的对儿子的“背叛”感到自责愧疚。
四分五裂的冰面在最后打完电话时特写她站着的冰面上四分五裂,就像她此刻的内心的想法一样。
她拿着毛衣去仓库,打开冰箱,她歇斯底里哭了很久,她哭的大部分原因是为死去的儿子感到心痛,但这其中也参杂了她的愧疚,因为她此刻杀康道的心已经有了一丝动摇,她为这个变化感到痛苦,她不想动摇,挣扎的内心和对于儿子的责任让她难过。
故事最后镜头在俯视拍摄康道的祈求和仰视拍摄“母亲”的“表演”不断切换,她跳了下去,演到这里这是悲剧,没有救赎和希望。
出现在她后面想要推她的老太太也深化了主题——母爱,为儿子报仇的心。
观众一定会为最后到底江美善是会跳下去完成复仇还是会因为对康道的同情而选择放下仇恨拯救他。
前文说到她还是跳下去了,没有任何希望的。
其实在电影前半部分“妈妈”放走了兔子后兔子却被汽车撞死,就暗示了结局。
就算她有救赎的心,最后的结局还是死亡。
最容易让我泪目的一句台词是“妈妈”站在楼顶坦白自己纠结的心时说:“康道也很可怜。
”这一句把李康道的命运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仇人嘴里说出的觉得自己可怜,那他真的很可怜了吧。
康道也很可怜在康道遇见“妈妈”并且内心有所动摇去要账时,自杀的那个男子,在这里这是有一个钟表的特写,那个表是倒过来的。
接着最后康道以为妈妈被仇人绑架时,康道家里有一个钟表特写,这时表是正的。
从想要接受“妈妈”开始到真相快被揭开,康道的世界都是倒过来的,是错误的,钟表一开始就暗示这是一个骗局。
倒着的钟表
正过来的钟表导演用心的镜头细节安排为电影润色不少。
她用母爱杀了他,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靠近你,给你温暖,让你彻底接受我,然后毫不留情得离开你。
素材来源于网络盛佳蓝光补标
太過了 好难看
金基德独创,“三虐一体”(施虐、受虐和自虐)的超高代表作!
《圣殇》的主题群可以简单地划为两组,一组涉及金钱社会的冰冷交换逻辑,另一组涉及母子之间的虐人关系。而作为一部金基德电影,它显然没有兴趣往深层部分探索,所有的动机都要扁平化压在一起,追寻廉价的剧情冲突。如果说这种艺术暴力在前一个主题上真的造成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画面的话,那么母子问题的处理上则显得无比浅薄。母亲形象显然不是真实的,她与宗教与救赎有关。现代宗教如何拯救歧路亡羊,这个颇有趣的主题最终没能探讨下去。而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个主题群之间毫无逻辑和诗学关系。倘若把资本主义问题换为任何一个其他主题,整部电影的结构不需进行根本改变。这种简单的互换性对于一部作品的美学价值而言几乎死刑判决。
太人性,吃不消~
看的想吐
一贯的金基德风格作品~~~觉得反而没有之前的有冲击力。。。。
韩国电影,煽情为王。金不煽情,但是装逼。逼装得大,也装得真,装得逼真。
吐。
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靠复仇愤怒残害肢体,而是毁灭他对爱的渴望。内核依然是金基德的残酷救赎,不同之前的表现方式是从《阿里郎》延续过来的写实。爱如梦遗需要在极端苦闷中发泄出来(片中反复强调了两次),其余的仪式化表现又如三人同坟和最后长长的血线,余音绕梁的结尾。可惜真相揭晓得太早
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靠复仇愤怒残害肢体,而是毁灭他对爱的渴望。
韩国人喜欢救赎吗?一定扯上基督吗?一定得黑暗,暴力,复仇吗(《密阳》)
又被我看到一半就猜到剧情
有意思的思路,但是主题没有被充分烘托,有的部分稍微有点假。感觉没有以前的作品那样“金基德的精致”
前90分鐘幾乎是屬於朴贊鬱的故事,冷暴力+復仇。后10分鐘才是完全的金式風格展現。熟悉金基德的人可能等的就是結尾男主角穿上毛衣躺在“媽媽”和兒子身邊的畫面和最後贖罪式的自泯留下遠去的一道紅線這些標誌性鏡頭。我反正不會推薦這部給別人看電影里所有人眼中都沒有希望即使有過也他媽是假的。。
金基德拍得最好的其实都是伦理片,这部也不例外。乍看上去有点观念化的味道更重,但这观念本身并不冰冷,是带着深切情感的,于是也就让人可以忍受了。电影聚焦的是后工业时代的冷酷,但复仇和情欲又充满了人性的原始气味,这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必须要有一个更强大的主题来把握“后工业时代”的美学和人伦特质,否则这个时代,这个环境就是空无的。此外,金是学美术出身的,早年有做舞美的经历。这电影的压抑,残酷以至于令人窒息的后工业风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导演对整个场景的精心营造。由此看来,女主红色的服饰就显得更美也更凄艳了,又高贵又悲伤,仿佛挽歌般的存在,与男主最后留在地上的血交相辉映,让人很难受。
#BIFF# 今天最震撼的一部。勇敢、犀利、残酷的金基德回来了。前半段岗作讨债充满了暴力,很多段落简直无法直面,塑造的是一个无人性的兽。后半段母亲的出现则仿佛要回溯这一切之原罪,强奸母亲和乱伦几幕太disturbing了。结尾也好,罪与罚像魔方般翻转。
妈妈不是圣女是个森女。
很努力。但编造痕迹太重。
够狠够悲桑!结尾高层次的收法让人见识到大师功力。
有些地方完全可以不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