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喜欢这段谈话。
人类被设定为相信the end is a beginningdo you believe thatyes yesdo u?
im not sure whether better for humanmay i be honest with you?
我愿化作虚无(此处用汉语更有意味)有无相生喜欢老子喜欢导演的表达
大概六七年前,b站有一个做电影解说的up团队,叫“看电影了没”。
粉丝不算多,直到23年停更也只有六七十万。
整个大学时期加半个高中时期,我都在这个账号上看电影解说。
解说一期十来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二十分钟,非常适合吃饭的时候消磨时间。
解说通常是两位女士换着来,一位嗓音温柔,一位嗓音略沙哑。
我就在这样的陪伴里,看完了讲小姑娘被自己的情郎送出嫁的《八两金》,讲成年人也可以“I can't”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童年不幸陷入旋涡一路沉沦,但依然温柔的《倒带人生》,讲拉斯维加斯里妓女与酒鬼边缘恋情的《逃离拉斯维加斯》,讲旧上海长三书院妓女日常的《海上花》……还有许多许多。
《杨之后》是自“看电影了没”停更后,我播放得最多的一期。
有时候是在临睡前,设置成“播完暂停”,听着声音睡去;有时候是在伤感时,在搜索栏里敲下“杨之后”,然后静静地看。
结果这么多次,我也还是记不住《杨之后》的剧情。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在坏掉的家庭机器人里发现很多家庭回忆,主角们都被治愈了”的大致印象。
放那么多遍,主要还是沉迷那种伤感和治愈混合的感觉。
像一片冰下的阳光。
此外也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克制的,冷静的。
尤其美香父亲邀请杨品茶那一段,讲喝茶就像在森林里漫步,他迷恋这种感觉。
我迷恋《杨之后》,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有一种韵味在里面。
这种感觉在配乐“盛夏的果实”旋律出来时达到顶点。
电影里是纯音乐,但我觉得带莫文蔚带人声的版本也不错,“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有些东西,以为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存在过,就还可以怀念。
有些东西,在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印象深刻。
“看电影了没”在的时候,我其实不关心背后团队的运营,甚至很少点赞。
基本是当一个电影解说工具在用——点进去,就能播放最新一期的解说。
23年,她们发布告别视频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市场上的解说工具太多,我可以点别的。
只是有一点点疑惑,21年都出专门的app了,怎么还会停更呢?
我以为这个实力已经算得上一家小传媒公司了。
直到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反复点开《杨之后》听。
有时候也点别的熟悉电影听。
“看电影了没”有超过900期投稿,总能找到我想听的。
然后发现她们其实还是在的,只是不会更新了。
哎,那么多年,我至少应该留言说句喜欢啊。
她们停更之后,我就不怎么看电影解说了。
这两年去影院看电影,花钱看了很多烂片后,也不怎么看电影了。
真抱歉,喜欢你的时候没有说。
谢谢你,做了这么多好电影。
黑白黄三色人种组成的家庭 从影片开场便营造着一种疏离感本以为是亲人逝去后通过对其过去的追寻逐渐了解他 并且弥补家庭现有的裂痕的故事 或者本应如此 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完成 所有可以深入的题材都没有实现 最终又似乎落回了表面上的 对机器人感情的怜悯上影片的基调全程如里面的人物般冷漠 所有对话描绘的似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 遑论很难见面的夫妻 对女儿习惯不了解的父亲 对机器人只是视作工具的夫妻 在这样的社会里 机器人似乎才是最有感情的那个 他探求自己的身份 追问茶的意义 尝试理解生死 并且对人萌生感情 这很动人 但也不过只是机器人刚开始的觉醒 有些浅尝辄止然而在全片冷漠克制的基调中 当杨第一次记忆涌现而出时 这份冷漠又短暂地被打破 借助一次又一次的碎片叙事 我们窥探了杨的人生 也能够与之产生共情 可惜这种共情也是短暂的 浅尝辄止的对中国文化的渲染也流于表层 如女孩的名字“美香” 和她蹩脚的中文 只是 或许导演并不想表达对中国的思念 却有实实在在表现异乡客的愁思 如杨对自身中国身份的怀疑 对帮助美香了解中国身份的含义的尝试 以及片中大提琴所呈现的中文插曲 最后呢 机器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离去 对他而言是残忍的 而他自身也开始思考 开始萌生情感 最终简单地离去 夫妻二人在杨离开后才开始理解杨 并且开始怀念他 两人的关系也开始修复 杨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些什么 但又似乎没有 电影所呈现的杨 其存在与作用过于简单与普通 “杨之后”有什么?
依然只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罢了
看完电影,觉得镜头和情绪韵味十足,但总觉得故事上像是吃了一盘 edamame——精心摆过盘,貌似有点味道,但完全没吃饱。
得知剧本是郭共达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 After Yang,原作者 Alexander Weinstein,遂找来原著对比一番。
读完才看出来郭共达都加了什么,去了什么,摘几条供大家讨论。
原著情节简单很多,早餐时间 Yang 出现故障,男主 Jim 开始寻求维修方案,期间介绍了决定领养中国女孩 Mika 以后购买 Yang 的背景。
背着 Yang 出门时撞见邻居 George,并被推荐了维修店。
此时透露男主看不起 George,因为他选择了 clones for kids and paints his face for Super Bowl。
男主先拜访了邻居推荐的维修工 Russ,发现 Russ 对亚裔很不友好。
此时透露故事发生不久以前北朝鲜引发了战争,令美国人无差别地歧视起所有亚裔。
Russ 告诉男主 Yang 没救了,男主不相信,随即去了认证维修店,却被告知同样的结果。
男主决定保留 Yang 的 voicebox (变成类似 Alexa),但没有 recycle Yang 的身体,而是把他带了回来,与妻子 Kyra 和女儿 Mika 在后院为 Yang 办了一场小葬礼。
葬礼结束,男主 Jim 发现邻居 George 在门前放了贺卡,表示他们一家四人都为 Yang 的离开而伤心。
Yang 的人性程度首先留意到的是在原著中,Yang 的人性程度要低得多,差不多只是是给现有的 AI voice assistant 配上了一副身体。
Yang 的所有对话几乎都围绕着 fun facts about China,“His delivery of this info was a bit mechanical”,对话描写确实也有点尬,似乎在任何相关话题 Yang 都能来一句 “Did you know...”接上 something about China。
因此,家人对 Yang 产生了情感这件事,也就有更加强烈的对比。
维修工 Russ 告诉男主 Yang 「死了」之后,男主在开车路上哭了。
他回忆起去年秋天曾经和 Yang 一起扫过落叶,跟 Yang 喝起啤酒的时候说 "This is what men do for the family",然后发现到自己不自觉中已经把 Yang 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最终男主拒绝回收 Yang 的身体,保留了 Yang 自主购买和制作的仅有几件东西,并且给 Yang 办了葬礼,这些事的意义也显得更重。
因为 Yang 大部分时候还很机械,他显露的一点点人性已经足以令家庭成员产生近乎亲情的情感,又与他是机器人这件事产生强烈对比,足以令读者思考人何以为人,人与机器的边界在哪里?
对比电影中,Yang 在沟通上已经与人类无异。
回答 Mika 关于领养的问题时,他用嫁接做比喻,与女主 Kyra 对话时说 May I be honest with you, I'm fine with nothing,这些时刻他的思想性和原创性已经超越了人类。
尽管他对男主表示,自己没有真正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可以令他在品茶时回味起某种意境,但他自己记忆片段完全不输雨后森林的意境。
相比之下,我的确更喜欢荧屏上忧郁敏感的 Yang,这是一个丰富得多的角色。
但同时,因为Yang 太像人了,他获得与人类同等的情感和待遇变得理所应当。
因此原著问题里的冲突也失去了一部分冲击力,电影必须要提出更高的关于人的问题。
郭共达加入了 Ada 这个角色,让她与一家人一同回忆,一同哀悼 Yang,应该是选择了「爱」这个问题。
多年以后,他寻觅到了跟曾经的女主人长得很像的后代,并且选择继续爱下去。
机器人也可以有爱的能力吗?
肉体会消亡,机器却穿越了时代,不断去追逐永远会逝去的东西,这当然是很悲伤的,并且很容易想到《A.I.》里的小男孩。
种族与偏见原著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冲突是种族。
作者特意点明男女主都是 middle class white people with pretty comfortable life,为了回馈社会决定领养地震遗孤中国小女孩,又为了 Mika 的文化传承才购买的 Yang。
中间介绍北韩发动战争引起了亚裔歧视的背景,提到带着 Yang 和 Mika 出门会引人注目,在机场会被搜查: "I realized Chinese, Japanese, South Korean didn't matter anymore; they'd all become threats in the eyes of Americans."男主大概自认 racially aware,这也是他讨厌维修工 Russ 的原因。
一看到 Yang,Russ 就说:"You brought a Korean." 男主纠正道:"He's Chinese."这一刻,男主在纠正一个机器人的种族背景,这点十分微妙。
机器人有种族吗?
什么能定义机器人的种族?
又或许这根本不重要,反正人类一直都会有偏见的,就像男主对邻居 George、维修工 Russ 和克隆人的厌恶一样。
但事实上,George 克隆人一家是充满同情心并且想真心帮忙的好邻居,Russ 看在 George 人情上没有收男主一分钱(但男主更相信的认证维修店收了一大笔)。
男主的缺陷显露无疑,这与他对机器人的感情又产生了对比,值得玩味。
相比电影里,女主是一位非裔,男主变身为茶叶铺店主,男女主家典雅的东方装潢,在家都穿着类似中式传统服装,平时会吃日式拉面。
开场晚饭,小姑娘 Mika 骄傲地说这个韩式辣酱是我亲手做的。
配上 Yang 的韩式脸我差点就晕了,不刚说 Mika 中国人吗,我小时候都不知道韩式辣酱为何物!
看得出来郭共达在尽力模糊种族这个概念,这家人所处的地方似乎是一个真正的 melting pot,各族人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这点处理本身能令观众把注意力放在 Yang 与人类的关系上,而不是种族问题上。
只不过这样处理以后,看到一半听到男主对邻居 George 和克隆人表达厌恶时,我觉得有些出戏,因为这似乎跟男主的人设和主题都很不搭。
结尾 Ada 突然提到 Yang 曾经质疑自己 Asian 的身份,这呼应了原著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但因为前面没有任何铺垫,没头没尾,显得很唐突。
要我说,这块要删就删干净点。
其他的零零碎碎这部电影很美,镜头语言像诗一样,看得过程中我也一度落泪。
但读完原著后,我也更清晰地看到改编剧本的问题,或者说,我个人不喜欢的地方。
郭共达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但哪一个都没有深入讨论,整部电影像是浮在水面的美丽碎片。
电影开始不久,Yang 便出现故障,之后 Mika 一直无法接受,我以为这部电影想讲 grieving。
结果看了一会,男主开始四处奔波维修 Yang,忙碌中与女主的沟通有明显隔阂,于是我又以为他想讲家庭中的情感隔阂与和解。
但继续看下去,又出现了痴迷 techno sapien (Yang 成了一种新物种)的博物馆研究员,想要拿 Yang 去展出。
线索越铺越远,我开始晕了。
男主看回忆触发其他回忆若干,女主开始看回忆产生关于生命的哲思,Ada 出现,Yang 之前的家庭出现…… 前面的开了头的 grieving 最后一闪而过,男女主 somehow 裂痕消失,男主最后突然说还是不要展出 Yang 的回忆了……最后林中漫步突然收尾,留下我措手不及。
将机器人作为家庭成员引入、又突然故障亡故这个设定里有足够的深度和话题,但郭共达想讲的东西还是太多了。
我更希望看到抓住一两点冲突,但把它的内里完全挖掘到台面上的那种故事。
也许郭共达还可以再磨练一下讲故事的功力,但也许他只是想用镜头写诗。
真的很好看,很绝。
其实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在哥伦布的导演拍的,难怪呢,难怪那么多相似之处呢。
摄影很绝,构图很绝,画面很绝,镜头语言,美学很绝,看他的片子真的都是到处充满了美学的享受,太美了。
配乐绝绝子,继在哥伦布之后,又一部让我看完之后去搜OST和相关配乐歌曲并狂听的电影,配乐真的太绝抬顶了,真的犹如天籁般空灵神秘。
然后,那首mitski翻唱的歌,以及片子里出现的lily chou的T恤,居然,居然和岩井俊二的莉莉周奇妙联动!!!
我的天呐!!!!!
我要昏过去了简直。
我虽然还没看过莉莉周,但岩井俊二对我的意义也很绝好吗,他的电影的配乐也都很绝很绝很绝的。
以及,这里有一个奇妙的缘分和巧合,看这部电影时,远东电影节正在举办,时隔我那场梦,也整整过去了一周年了。
一些奇妙的缘分回忆涌上心头,像是时隔一整年后的一次call back。
关于那场梦,我有太多想说的,但现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片子的很多歌跟去年的很多歌给我营造出的意境是太过于相似甚至相同的了。
片子营造的意境,vibe绝绝子。
真的很绝,我感觉这片子其实需要一定观影门槛和审美水平的,真正能看进去不容易的,因为节奏蛮慢的,也蛮闷的。
但这片子真的很戳我,真的。
以及在片中居然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想不起来名字后来一查发现是盛夏的果实,但其实原作是日本的一首歌水色,这是什么样奇妙的体验啊。
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身在这部片子里就找到了很多很多自己文化里面的东西,我太自豪了。
what caterpillar call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 it butterfly.庄周梦蝶,破茧成蝶的文化典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被引用,概念太绝了。
还有茶道,还有老子的有无相生。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文化典故,都让我感到亲切,友好,即使是从一个美籍韩裔导演讲述出来,更给了我一种文化大融合,世界村的美好感觉。
以及这片子还有坂本龙一的曲子,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障碍的听懂了妹妹最后跟哥哥说的那几句话,但电影本身这个时候是没有字幕的,也就是说,如果是外国人的话,这时候是听不懂妹妹跟哥哥说了什么的,只能猜或者去感受,留了个悬念。
但我无比自豪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丝滑的无障碍的理解明白了妹妹最后说的话,我是不是在这部电影里,也重新找到或者回顾自己的文化root呢,我是否也跟着影片,打开了属于自己的memory bank呢。
至于影片的概念也很绝,我都不想多夸了。
影片反映表达的那些东西,我想不是特别难理解,我就不赘述了。
我插句话说说Hailey lu吧hhh 继哥伦布之后,她再次和导演合作,再次和另一位亚男人类精华拍浪漫的拖,我感觉她现在在我心目中快要成为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了🤣🤣🤣而且不是那种肤浅的喜欢啊,她身材样貌什么的在女演员里真的不是突出的,但她有自己的味道诶。
以后要是找老婆其实就想找这种的,真的。
以后我也算是小粉丝一枚了,期待她更多作品。
以及,郭导,我算是彻底入坑了。
我真的期待他之后新的作品,他的电影,太对我的味儿了,绝了,真的。。。。。
A mixed race family with an adopted Chinese girl. 以开茶叶店的白人男主的视角讲述一个“cultural techno”杨的故事。
元素很多:sci-fi, memory/experience, father/son. Is this Orientalism? NOT JUST a techno programmed to share Chinese fun facts, but still in service of a sense of bourgeois identity?影片打开了不错的讨论空间。
杨奇妙地缝合了多重身份:a caretaker who performs affective labor suturing the crack in the family (busy wife and adopted daughter), a storage space for lost memory (make it available for nostalgic gaze), an innocent boyish eye legitimating the male protagonist's voice, solving his middle-aged crisis. 杨陪男主人回忆往昔,为女主人做蝴蝶的百科全书式介绍(ps原话老庄没说过),为女孩弥合与家庭的裂缝。
很美好,也很被动。
They replayed Yang's memory; his prehistory, consume him in the name of care. What makes his Chineseness? 电影不断引用道家,end is beginning;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有无相生。
Did Yang cross the binary between human/techno, or is he trapped in the role of other? 影片仿佛站在一个东西方文化contact zone (its interiorized middle-class US family ver.)的裂缝边上,杨依然在深渊里。
另,文化和科技能否融合到一起,这是否可以算是一个Asian scifi? 还需另想。
因为教授有参与制作主题曲,什么也没多想,就看了。
按照往常一样,不看影评,不看故事简介,用第一感受去接触。
没想到如此伤感,光影调色都是喜欢的,音乐就更不用多说,中间出现的「盛夏的果实」提琴版本非常惊艳,可惜原声并未收入,也找不到音频。
翻找零碎记忆那些短暂的瞬间,仿佛自己也在翻找着,配合教授钢琴曲的那一幕一展开,眼泪一涌而出,就像许多丢失了的回忆,在那一瞬间都回来了。
反而我是羡慕「杨」的,可以随时回忆起那些远去的过往,那些人。
给你爱的人多拍照片多录视频留念吧,还有自己。
唯一最让我看的出戏的是,女儿叫MIKA(美香)~明明设定是中国人身份,为何是日文名字?
不太懂。
也许导演有用意?
「杨」的扮演者跟导演是韩国人,家庭设定也是白人,黑人,黄人组合,是故意让我们抛开这些固有的思想吗?
maybe?
我很喜欢这部剧~PS:很巧合的是,最近我看的另一部「弹子球」也是这个导演的,好有缘分!!
看到电影里的这句台词,想起以前和朋友对话 “下辈子想变成什么?
”“作一只曲子”现在有了更好的理解:“我现在就是一首曲子,不用等到下辈子。
所以下辈子还想作我”因为每个人都是曲子。
理论依据就是:万物皆波宇宙是意识的投影,记忆是以有形的方式被保存下来的意识,星尘弥足珍贵家用和商用机器人,作为在5年内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是各方面因素的历史必然、大势所趋,例如伦理、危险性等阻碍之物必如螳臂挡车。
就像核能一样,人类一定可以将其运用得好使利大于弊。
在哥伦布当时的截图偶然设置作电脑壁纸已经很长时间了,好像从没有其他壁纸如这些壁纸一样长时间不产生厌倦,当时未曾料想
近些年接触不少亚裔导演,像是赵婷、李·伊萨克·郑。
也接触不少含有东方元素的影片,像是陈冲主演的《意》,王颖的《喜福会》。
在华语影迷圈,这样的作品总能引起关注,我们始终在探索民族电影的拓宽与融合,期望能相逢一部令人会心的作品,开凿出东方文化渗透世界的另一条路径。
郭共达这次拿出的《杨之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直击观众:软科幻的外衣披在了古老东方哲思的骨架之上。
影像好比血肉,填充在了衣物与骨架之间,使之不见得干瘪无形,反而饱满莹润。
好似“Under the skin”博览馆中陈列的骷髅艺术品,焕发着久远而深邃的生命力。
杨是一个文化类型的机器人,意味着它被灌输了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它的智慧来自于历史渊远的中华文明。
在未来世界,这是人们为了机器人能更好的融入各式家庭而做的特定输入。
杨有着丰富的中国茶知识,当其与杰克交流茶道的时候,却没有用它丰厚的知识存储道出一些古老的小寓言,而是醉心于茶杯在杰克手中发出的清脆碰撞声,水流从茶壶中倾泻而出的悠扬之韵。
它期盼着能有漫步雨后森林的感同身受,能有与杰克相似的爱上茶道的过程,不仅止于对于茶的客观认知,更渴望主观记忆。
彼时,杨失去了它的思路,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或者说,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本体,应该拥有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这里,镜头非常巧妙地转场:杨面对镜子自我微笑。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
当一个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此时,不该继续用“它”来指代杨,转而用“他”来称呼杨,不可否认的是,杨与杰克的距离愈发接近了。
也许这不是杨的第一步,只是观众的第一步。
郭共达通过存储卡的记忆倒叙层层揭示谜底。
杰克在庞大恢弘的记忆卡星云里寻找线索,Alpha压缩包被解封的瞬时,巨大的生命信息扑面而来,仿佛尘封几世的人生画卷被杰克的一个趔趄统统摔倒在地。
余下,只有对人类记忆的赞颂。
转场依旧来到在镜子前自我微笑的杨,这样的第一步重复了无数次。
身为一个二手机器人,杨很像被嫁接的树枝,不断地与新的家庭进行融合与落根,实现生命的延续和轮回。
说悲欢离合也许太满,说人间沧桑也许太深,杨至少对于生命开始有了认知,不止于镜中自我的外形和轮廓。
他逐渐与中华文化指尖相触,由浅入深,完成了从目的到根源的探索。
由此看来,郭共达对文本结构的掌控是如此精准,通过克隆人艾达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使观众对影片的认知与杨的自我认知产生共情。
喜欢朋友对《杨之后》的引言: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指出,机器人也有直觉。
它们不只是飞快运算的机器,它们也会思考、睡觉和做梦。
看完《杨之后》,你会对机器人有新的认识。
它们不仅具有人类的情感和记忆,还能和你探讨哲学和终极问题。
无论我们称呼它们为智能机器人或仿生机器人或人造人,我们都终将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人”。
(by 追忆)杰克承认了,郭共达用一次互文告诉观众,杰克承认了。
杨准备拍摄全家福,在他视角里的杰克催促自己赶快站过去一起拍照,彼时观众与杰克都表现出一种焦灼感,画面呈现出类似机器卡壳的质感,而事实上,杨确实也是一个机器人。
当杰克用杨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回忆时,他读到了杨脸上停留的一丝恍惚,我们可以赋予此时杨的内心活动以千百种解读,但是杰克与我们都必须承认,那份恍惚是属于人类的精神领地。
他的自我认知始终在生效和发展。
老子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 杨终究到达了他的使用期限,他关机了。
杨是否能重生为蝴蝶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自我觉醒的过程,至于之后的认知之旅,郭共达则用充斥全片的生命指示给出了描绘:天空,流水,树木,鸟鸣所营造的东方禅意世界。
不禁联想到河濑直美作品中的呼吸感,我与杨一起进行着吐吸。
电影文本中引用庄子和蝴蝶的故事。
庄子:毛毛虫的末日是蝴蝶的开始。
与南华经,庄子原文说到的,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醒来后,感叹:不知道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
这两文本意思完全不一样。
前者大概说的是生命的进阶或曰轮回,而后者谈到的大概是平行时空下的无限可能,深度讨论是道,是物我两忘,超越本体的自在之美。
这两者既无高下之分,也不可同日而语。
本片看似借软科幻的壳,未来语境下,以家庭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人/克隆人/机器人的伦理关系,伸延讨论情感与记忆之于人作为生命的定义作用。
人和机器人克隆人之间的确切界限,不以人为参照主体,人并不是AI以及克隆人的梦想,机器人与家庭伦理关系的探讨,这个切入点,很耐人寻味。
顺道,夹带私货的韩国导演表达了自己对中日韩为核心的泛中华文化圈的致敬。
只不过这种致敬几乎都是迎合带有西方审美趣味的对古老神秘东方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印象认知。
本片似是而非的引用东方哲思以及意境审美的若干话术,企图阐述人生某种终极定义,人到底因何为人,人的高贵性,是否不可超越。
经历了类似轮回一般无穷尽人世的机器人,对生命对记忆对生活意义,有怎样启迪的自我觉醒?
影片包括关于茶道审美致敬般的自然崇拜阐述,其自然主义的倾向,电影《绿茶》也有对于茶道的隐秘和某种命运关联的揭示,其实都是对东方审美意象的某种神秘主义的暧昧趣味。
并没什么可称道的地方。
个人觉得,至少在中华文化的强植入这块,是故弄玄虚了。
片子是严肃的,文艺且有深度的。
带有着对主观意淫的东方情调一厢情愿的缅怀和推崇,中国人不需要为此而骄傲,那是一种自我想象的朦胧之美的耽溺。
任何哲学或审美体系,都有自己坚定的阐述语系。
不能因为他人的自我想象陶醉和发挥,而沾沾自喜。
何况,观影体验太沉闷了,我知道你很认真,你也很有自己极度克制影像风格、镜头语言和叙事个性,也带给了观众许多思考和沉浸。
不过,说到底,这还只是一部实验性质的非主流电影。
从个人看片的趣味来看,并不是特别友好。
既没想象力又没意义的零散的幻想。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软科幻外衣下,深度探讨,人和机器人克隆人之间的确切界限,不以人为参照主体,人并不是AI以及克隆人的梦想,本片似是而非的引用东方哲思以及意境审美的若干话术,企图阐述人生某种终极定义,人到底因何为人,人的高贵性,是否不可超越。经历了类似轮回一般无穷尽人世的机器人,对生命对记忆对生活意义,有怎样启迪的自我觉醒?包括对茶道审美致敬般的自然崇拜阐述。片子是严肃的,文艺且有深度的。但毕竟带有着对东方情调一厢情愿的致敬,中国人不需要为此而骄傲,那是一种自我想象的朦胧之美的耽溺。任何哲学或审美体系,都有自己坚定的阐述语系。不能因为他人的自我想象陶醉和阐述,而沾沾自喜。何况,观影体验太沉闷了,我知道你狠认真,你也很有自己风格的镜头寓言和叙事个性,也给了观众许多思考和沉浸。不过,说到底,这还只是一部实验电影。
我对科幻不是很感冒,但是这部非常喜欢。我小时候在杂志上看过类似的故事,机器人保姆,后来离开了,一直想看那个故事的结局却一直没等到。除此以外,还有中国元素,加分。其实电影本身有点闷,我一开始看到英文版的,看到中间看不下去了,因为不是很有悬念。后来看抖音解说才看完的,很感动
让老外硬凹造型,弄的zen zen的,气氛非常诡异。看简介说因为Young的离开,发掘到了家中隐藏的问题,没看出来,感觉就是杨生前的一些碎片回忆。跨物种恋爱太超前,没拍好就像这样,来了个四不像。
仿佛参加了养生中心一场洗涤内心的正念冥想。
#2023SIFF 1st#(4K)伪科幻片和伪文艺质感下讨论中国文化、亲情和爱与被爱的电影,庞杂的主题让观众很易迷失其中,其间大谈哲学,说过的话说了再说,时长虽不长却让人感到冗长难熬,就剩营造的氛围可以一看了。画中画式的架构很是让人反感,与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不同,《杨之后》单纯是为了构建这种感觉而做,削弱了画面原有的纵深感和沉浸感;而且整体调色偏暗,低亮度让“画中画”夜景戏的细节展现更加不充分,配合着LED屏上的字幕,倒显得字幕“亮度过载”
Somehow, it's all in this tea.琐碎的意象很美。
Don't forget to join us.
【Sundance 2022】老子曾说:“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这到底是哪句?PS.这版的《盛夏的果实》真好听
杨的记忆寻回也是一种寻回家庭文化基因。而盛夏的果实的配乐,电影公司也寻回到了ua《水色》
无趣
3.5,一种缓慢隽永的风格,部分疗愈了身份政治的直白,也部分填塞了东方哲学的空洞挪用。另外,本片无疑为在当下国内环境中制作一种观众向的低成本(软科幻)文艺片提供了不少思路,于我这也是加分项。 @望京电影资料馆
有一段时间我坚持四年换一次电脑的节奏,但旧电脑的硬盘总是舍不得丢掉,时不时还是会打开看看。但我不需要等换电脑的时候来反思家庭关系,虽然那段时间她们一直不赞成我玩电脑。如果这个电脑长相和李小龙一样呢?既然这样,他应该会一些武术才好吧~
能不能让拍文艺片的远离科幻片与恐怖片,别霍霍行吗?
非常具有启发性的电影。科幻总让人兴奋。
#R# 4.0分。郭共达一贯沉稳、优雅的视听节奏,其中对于记忆数据库的视听(尤其是听)也算是美而简洁。如果说能联想起《克拉拉与太阳》,区别在于《杨》以人类视角出发切入关系、解读(甚至精选)“记忆”的片段,“干净”到无趣(《克》显然丰富有趣很多);但两段杨与人类夫妻的回忆,不论对东方文化的引用,其机械感的打断-叠放剪辑营造了非人感,切合我对《克》影像化的一部份期待。其实从失去杨的余震出发,前半段更合我意,之后人类试图编织杨的人性与人欲,就有点落俗、节奏上也急促起来(这里大提琴《盛夏的果实》仿佛找补回来一点点?)。最后,这片竟然致敬了《只在此茶中》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最后的最后,贾斯汀·崔好帅好可爱。
略诡异
爱 死亡和机器人
需要警惕一些KID Y在线上电影节观看并给出五星的电影,比如《无依之地》和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