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和配乐超棒,尤其是配乐,成功营造出一个充满未知,神秘的外星人眼中的世界,毛骨悚然的电音配合着超乎想象力的画面,简直就像是Aphex Twins或者Squarepusher的最新MV,这跟导演早年拍摄MV的宝贵经验密不可分。
然而,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
或者说这里面难以让观众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零碎的情节和奇怪的逻辑,都让人难以体验到外星人的心理世界。
如果说是苏格兰版的《画皮》,那更是贻笑大方了,因为所有可供心理分析和寓意延伸的细节统统被导演有意抹去。
只剩下超炫的画面、声响和对比强烈的环境展现,跟王家卫的手法有点近似。
但在Jonathan Glazer这里,却变得难以下咽,昏昏欲睡的感觉悄然而来。
在我看来,这种极其实验的风格似乎更适合拍摄成短片,如果再摒弃掉所有对白效果更佳。
我觉得开头被扒衣服的裸女是上一位用来色诱地球人的外星女一号,因为有了人类的感情所以被斯嘉丽接替色诱工作,并不是什么斯嘉丽用来换皮囊的地球人,电影开头看完如果你不理解的话,看完电影结尾看到斯嘉丽逐渐人化的过程总该理解了吧。
首先看电影开头:摩托男从一个桥下拉上来一个女的,注意大卡车是停在路边的(这个大卡车里没有人,因为司机就是这个女的),我觉得这才是摩托男找到这个女的主要原因,然后摩托男把女的装上了车,接下来电影就切换到了斯嘉丽去换衣服的镜头,他们穿的是同样的衣服(你可以理解为这是色诱的工作服),卡车是她们的作案工具,换完衣服后,有个特写是裸女流出眼泪的镜头,特写镜头肯定是导演给的重点暗示,如果你看到现在认为这个女的是一个普通的地球人的话,继续往下看,电影后面,斯嘉丽从畸形男的丑陋皮囊得到了启示,终于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披着皮囊的外星生物,然后抛弃了大卡车,开始想要变成一个人类,然后去了一个餐厅,学人类那样吃饭,被一个陌生男小心爱护,然后产生了人类的感情,电影这时候也在同步播放摩托男到处疯狂寻找斯嘉丽,这说明什么?
就是产生人类感情肯定会被外星同族不可原谅,就此立即下岗被下一位“斯嘉丽”接替工作,这就是一个女主不断更替的循环,所以也就解释了开头那位裸女流出眼泪的镜头用意,因为她作为一个外星族人,已经人化了,所以就要下岗了,并且她身体上的那只小蚂蚁,也在暗示裸女已经成为地球上的生物这一点。
并且在斯嘉丽完成换装后的下一个镜头是,摩托男把自己的摩托车从卡车后面推了出来(看下图),说明装着外星女一号的那辆卡车是摩托男开回来的,也就侧面说明了刚开始那辆卡车是外星女一号开到桥边的。
这部电影节奏很慢,但是导演传递的道理却是那么珍贵又那么容易忽视,皮囊之下是什么?
是人性,是情感。
然而人类是如此地容易迷恋皮囊,忽视人性和情感,最终走向了毁灭。
正是我觉得最后那个陌生男一开始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并没有多看重斯嘉丽的美貌,而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她,所以最后打动了斯嘉丽,心甘情愿做出了回报,也让人化后的斯嘉丽走向了自我毁灭。
影片超现实的配乐融合充满生活气息的街景,导演不断地让我们从斯嘉丽这个外星女的视角去打量和思考着地球人的世界,去思考皮囊之下的人性,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
“The men lured into the van by Scarlett Johansson's character were not actors. Jonathan Glazer had hidden cameras installed in the van and only informed the men afterwards that they were in a movie.”-imdb(One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Female is actually a Selkie instead of an alien. Selkies are mythological creatures found in Scottish, Irish, and Icelandic folk lore. Selkies are said to live as seals in the sea but shed their skin to become human on land. Selkies are described as being very beautiful in their human form, and as having great seductive powers.)一个被人性的优点诱惑想要成为人类的外星猎杀者,最后被丧失人性的人类所杀。
『‘At the end of the film, we now understand why Laura’s predecessor was crying. She had come to appreciate the humanity in the creatures that Laura will soon be harvesting. Tragically, Laura, who undergoes the same transformation, meets a premature end at the hands of an inhuman human. ’by awsmith 』另,看到那么多完全只关注裸体、主演身材,并且对她的身体评头论足的人,也算是见识到了一部电影衍生的荒诞。
电影《皮囊之下》讲述的是一个外星女如何由狩猎者变成被狩猎者的故事。
造成外星女这种转变的肇因便是她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
为证明这点,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转变过程稍作描述。
外星女必须披着人类的皮囊才能和人类进行简单接触,接触的目的是为了狩猎人类,而狩猎人类是为了获得生存的营养。
她一开始把人类当成猎物看待的,虽然她以色相来引诱男人,但她从不对被引诱的男人主动调情,能被她引到死亡小屋的内的人,都是对她肉体有着强烈欲望的人,那些对她没有表现出这种欲望,或有其他事情要做的人并不是她狩猎的对象。
而且,每次狩猎成功之后,她的面部是毫无表情的,这也证明她根本就不具备任何人性;此外,她对最能引起人们伦理情感变化的救人者的行为也很木然,对这样的人类下手她依然毫不留情,似乎也是她不具备人性的证明。
直到一天,她获得一枝带血玫瑰,沾上人类的血液之后,人性开始在她皮囊之下生长。
她开始认真观察人类,以前对她来说的“色即是空”的花花世界开始变得绚丽夺目,五彩缤纷。
她的眼睛开始变得更美丽、嘴唇也变得更好看了,对猎物给予她的赞美开始报以“微笑”,狩猎成功后,她还不忘涂抹口红,说明她对人类的赞美开始有了情感反应。
然而,她的人性成长,被她那面死亡小屋门后的镜子监视了下来,她受到摩托男(应是她的上司)的严厉警告(他们不用人类语言交流的,她和摩托男对峙的那一幕应当可想象得出),这不仅没有让她“悬崖勒马”,反而让她的人性加速成长。
在对待面部畸形的丑男(丑男对她不敢有非份之想,在以前应不是她的猎物,这一安排正好说明了她人性的增长)这一幕,她开始对丑男主动调情,她利用肌肤之亲主动引起猎物的情欲。
对丑男狩猎成功后,她突然观察到镜中的一切,她的人性增长似乎在“严重警告”的惩罚之外了,此时她看到困在玻璃后的飞蝇,她有了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怜悯。
她放走了丑男。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摩托男的监视镜,于是,她开始逃亡。
她不敢再驾车,她也不愿再狩猎人类,她开始思考如何在地球生活,她尝试以地球人类的食品充饥,可无法下咽;她以为人类都是善良的(她跌倒有人扶,还有以前她看到的救人者),是安全的,开始接受地球人的帮助,尝试和人类交往,但在无法和好心男享受云雨之欢后,她不好再栖身于他家,只好独自漫步于森林。
然而,有了人性的她远没有想到的是人类还有恶的一面,终于,她也成了人类“狩猎”的对象。
人类的基本需要就是过一种群居生活,得有亲人和朋友,然而,她的这种人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她又无法回归她以前的群体,她有了像人类一样落漠情绪,也就说,想和人类交往而非猎杀人类的欲望成为了她致命的弱点;而且,当森林男问她是否一人时,她如实相告,完全暴露了她的可怜的处境,没有像人类那样知道伪装,用皮囊遮掩自己的弱点,这很容易让她的美貌引起森林男的歹意。
当她被森林男侵犯被迫褪下人类的皮囊时,她彻底地成了一个弱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在他们的皮囊之下是充满着欲望的,只要这种欲望被表现出来,那就成了弱点,这种弱点一旦被狩猎者利用,它就是致命的。
皮囊对于人类而言,是欲望的遮羞布,更是自我防卫的武器,褪下“皮囊”,人类也会成为弱者。
披着人类皮囊的外星女的悲烈结局似乎还可以引起我们以下思考:(1)仅有“人性”,无法在这个世界生存。
这里的“人性”当然是指“善”的方面。
对于外星女来说,她只了解人类善良的一面,她皮囊之下增长人性也仅限于此。
然而,她不知道人类某些最人性的基本需要往往是无关善恶的,或者说不受道德评判的,比如人性安全需要。
在人类的价值序列中,安全的价值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只要安全需要受到威胁,其他为达到安全目的的行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举都已无足轻重了。
所以,当外星女露出异类的真面目时,她就必死无疑。
因为人类在安全方面的经验是,来自于同类的威胁程度远远小于异类的,所以,基于安全需要,人类必然会“党同伐异”,消灭掉异类的外星人就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对于人类而言,如果仅有“善”的人性,而没有或不了解“恶”的人性,基于“党同伐异”的人性安全原则,同样他也难以在这个世界生存,至少他的生存会非常艰难吧。
(2)如果影片再作些拓展,外星女逃脱了森林男的追捕,她继续和人类周旋,她不断地增进对人性恶的了解,影片应当还可以更深地展现如下命题:她越了解人,她就会越害怕人。
留给我们的思索是,人类真不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如果你只有善良,不会作恶,或者,如果你只了解善良人性,而不具备甚至不了解恶劣人性,那么,你越了解“人”,你就会越害怕“人”,至少你会越讨厌“人”,这也许就是罗兰夫人临死之前留给世人那句箴言的真义所在:“我见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文/石板栽花 2015-04-01)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外星人以人类血肉为生,但在数次狩猎后逐渐萌生了想要成为人的念头,于是逃避目前的生存状态,但最终被自身与人类的差异而吞噬的故事。
冬季阴暗寒冷的苏格兰为影片提供了绝佳的场景,也跟影片的气氛无比契合。
尼古拉斯·罗依格的《天外来客》和蠢朋克的《电磁人》和本片在主题和氛围上都很相似。
看完本片,这两部电影也是首先被本人想到的。
《天外来客》在剧情构建上的努力尚不至于脱离一般电影太远,而蠢朋克的半自传电影则颇有一些文艺逼格,动不动来个长长长的镜头,而且没有一句台词。
应该说,本片可以看作是《电磁人》的外星姐妹篇。
但这三部电影讲的都是“异人类”与人类关系的故事,基调都是忧伤而疏离的,不同于一般的好莱坞科幻剧情片。
推荐大家把这几部放在一起看了。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影迷朋友往往耽溺艺术的争论胜过确切的结果,《皮囊之下》就很好地提供了这样一个讨论和沉思的平台。
斯嘉丽扮演一位神秘的外星来客,获取了一张苏格兰妇女的人皮后伪装成人,在苏格兰西海岸色诱男人摄取精魂。
她在货车内假以问路的机由,吸引一些贪图色欲的单身汉眼球,继而接受这位黑发美女的邀请上车带路,以此陷入美人的圈套。
导演乔纳森·格雷泽向我们展示了不速之客的歹毒心肠。
然而导演未能在角色和叙述中找到平衡桥梁,致使疲倦的观众逐步错过了影片主旨信息的表达,影片的高潮情节显得贸然而仓促。
作为科幻题材,故事并不需要向观众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外星生物离开自己的物种领域,踏入真实的人类世界,隔膜的相互打破和影响是导演有意突出的,但是实际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表现。
当然,《皮囊之下》还是撩拨了观众新鲜刺激的感官体验,这归功于导演实验性的尝试和窥探。
为了更加简明地揭露科幻主旨的来源,何以为人?
人以为何?
人性的美丽与丑陋,回归女性意识的觉醒,都得到了不彻底的宣泄。
乔纳森·格雷泽的镜头底下,作为人类我们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物种,有勇气,会胆怯,是欲望的本我,也是他人的猎物。
猎物们的沦陷,证明皮囊外的表象比真实的内在来得更有魅惑无法抵挡。
真实即便丑陋,表象的美被无限放大,但最终破镜边缘内在的徒劳软弱昭然若揭,外星人最初没有欲望和情感,也就没有挣扎,显得清明。
后来,慢慢产生了作为人的念头,比如对着镜子欣赏美貌。
要吃蛋糕,要听音乐。
因为有了欲望,它就逐步沉沦下去,一步步导致自己的毁灭。
最后皮囊刨去,化作异国一缕青烟。
存在即杀戮,欲望剥除后是最孤独真实的本我。
通过屠杀获取性命对于斯嘉丽饰演的外星人来说好像呼吸一样的存在。
光影瞳瞳乐声起伏配合无节奏的台词,孤冷感十足。
弱者的存幸在于保护弱者。
对于斯嘉丽的角色来说,让男人误以为欢度美好时光而顺利钻入圈套,诱惑的一面被无限放大。
就像云雨后被吞噬的画面,导演运用十分抽象的手段,男人脱下衣服,在美色的笼罩下逐步陷入沼潭,画面的颜色极致冷静,充满金属质感的配乐,让人想到齐柏林飞船乐队(Led Zeppelin)的摇滚乐。
电影的情节与面画,和音效的结合,确有一种诡异的荒诞感。
与《2001太空漫游》相似,影片还呈现了很多线条和图形,这些如同后现代主义画作的镜语,都将我们拉入神秘主义的黑洞。
构图符号化,像库布里克的太空实验,整部电影风格也非常浪漫主义和极具象征性。
影片充斥了性、裸露、暴力和略血腥的镜头。
问路欺骗的过程流畅自然,当时拍摄的这组镜头中,群众演员都是未提前通知的自然表演。
只是偶尔断接的画面让你对剧情摸不着头脑,更多时候它像想要呼吸想要生命的静物,只是单一重复的画面让人恼怒,有些长镜头冗长瞌睡,若是浓缩成一部实验短片或许更加贴合出彩。
格雷泽用一种恐怖电影的表现方式铺陈出旷远寒冷的冰冻感,斯嘉丽完美诠释了外星人与人类之间差异的细微过渡形态。
置身电影将获得一种奇异的体验和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之浅薄。
影片在向我们诉说,人类最终都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吞没。
发表于《电影世界》,禁止转载。
既然这两天忘不了,那还是随便记几笔吧(并没什么新鲜事)。
影片的上半段充满了流动的液体般的意象。
吞噬男人的液体、将一对夫妇淹没的大海;甚至当它开着货车行驶在路上时,那些由川流不息的马路与行人所形成的流动的世界。
是欲望之流,也是随波逐流。
盛载着它的货车,像是漂流在海上的小船,它与它的船更多地是被欲望或随机的环境推动着前进。
就像影片中的一个场景,当它迎面碰上一群去夜店的女人时,它很顺势地融入在人群的大流里,成为了流动的一部分,行向一个绝非计划之内的目的地。
整个前半段的氛围是混沌的、机械重复的(诱捕过程重复多次)、缺乏智性的。
它只是一具随波逐流的皮囊,没有思想。
后来,它开始怀疑自己的处境,于是就走出了货车(这一小船、隔膜、保护层),暴露在一片大雾的迷茫之中。
离开了旧有模式的它,开始用自己的双腿与大地进行实质的接触、身体力行地思考,它开始审视与深究镜中的自己,探询皮囊之下的东西。
一个男人,是一种让它进一步感知自我的方式。
当男人企图穿过她的皮囊,进入她(某种意义上)的本质时,不和谐之音出现了,她没有洞(...笑场),动作无法被完成。
它的往内探索之路遇到了障碍,于是它又一次陷入了迷茫,穿梭在迷宫般的森林(相较于流动的液体的不稳定,森林是更为实质的东西)。
在森林里,有一个男人把它当做是女人。
她逃开了,不是逃离被侵犯,而是在逃离自己的本质——它开始变得有点害怕推敲皮囊之下的东西,企图避开被揭晓的可能性。
不过,皮囊还是被撕开了,本质暴露在外。
作为外星人而存在的它直面手中人类的皮囊,仍然困惑与迷茫着,在没有找到终极答案前,就遭到毁灭,化为了袅袅青烟的不存。
从不叩问皮囊之下的、那种缺乏自省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或许是较为安全的;企图探究皮囊之下的那些人,处境可能是危险的;而这样一个关于存在与毁灭的故事,当然是迷人的。
————————————————————————————这片子视效上也很棒,一些风格化具独创性的画面让人挪不开眼睛。
总之,摄影,配乐,概念等各方面都有比较不俗的尝试。
很多地方看似不经意,其实是刻意安排的(比如旁边有一辆车呼啸而过,烘托了某种气氛)。
不论怎么看都是挺有意思的一部作品。
《皮囊之下》,Scarlett Johansson主演。
寡姐在依靠漫威的角色红之前,真的是大尺度的电影也接啊。
不过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多,依然不知道是讲什么,台词少,画面少,画面有些时候缓慢到,让人以为我碰到了暂停键。
直到最后20分钟,才看出是个科幻片,原来是个女外星人,依靠寡姐的皮囊,不断引诱男性,然后夺取他们的皮囊,给那些男性外星人用。
总体来说,是一部比较荒诞,而且让人昏昏欲睡的惊悚科幻片。
若是身为女人,尤其是美人。
哭,有无数人敞开怀抱。
笑,有无数人鞍前马后。
就连走在一条最普通的大街上,也会因为路人打量的目光而被注入不可逼视的艳色。
她就站在那里,四周为她黯淡,她一动不动,等待有人奋不顾身。
就像一株捕蝇草,不需要多余的奔跑,自然会有猎物送上门来。
但她的猎杀从来滴血不沾身,因为无需触摸,猎物就已经落入陷阱。
你不懂她的游戏。
她只需要对你不坏,你就已经兴高采烈。
她只要不说话,你就以为她对你另有深意。
她只露出锁骨,你已经表露无遗。
最后还未碰到过她的发梢,你就已经成为标本墙上一只风干的蝴蝶。
是的,美人就是这样猎杀。
这是身为女人最佳的消遣游戏。
但她的外表,那么鲜艳,就像秋天红透的浆果,谁也忍不住想要采摘。
这赐予她趣味的皮囊也会成为致命的靶心,不断吸引危险逼近。
她必须时刻提防,哪怕敲车窗的少年也有可能随时产生歹意。
她必须时刻小心,哪怕最简单的友谊也可能源于最原始的冲动。
在她的世界,几乎没有与皮囊无关的牵挂。
这一身皮,能成为雨天路人温柔的黑伞。
这一身皮,能化身他人婚礼上失焦的菲林。
这一身皮,能替代便利店缺席的零钱。
这一身皮,能变成水杯中的迷魂剂。
女人站在远处捕猎男人,男人躲在近处伏击女人。
无论这皮囊下包裹什么样的灵魂,总有人愿意为之煞费苦心。
我有一身画皮,躲在画皮后看人和脱下画皮看人,人就不一样了。
若已身为美人,如何还能简单的生活呢。
连蒙带唬把同学骗来和我一起看这个电影。
她说不想看恐怖的,我说这是惊悚,没有鬼。
她说还是不想被吓到,我说据说这个其实是科幻+porn,有激情戏。
然后她半推半就地妥协了。
我和我同学都是粗人,30分钟过去了却没看到激情戏,本应愤然离席。
然而我们却被配乐结结实实地给吸引住了。
也许是背景音乐把长镜头给中和了,我们竟然也没看得如坐针毡。
间歇性的视觉刺激还是管用的。
比如男人浸泡在胶质里面血肉被吸走后嘭一声一张完整的皮就下来了,凄美地飘舞。
期间三人愤然离场,爆米花都没拿终于,在接近尾声,外星人和大叔准备ooxx的时候,我推醒了已经躺在我肩膀上睡熟了的同学。
然而好不容易和人类坠入了爱河的外星人却发现自己原来是偷工减料的。
字幕亮起的一刹那,放映厅里响起了一声干笑。
然后其他人也都纷纷会心一笑。
我同学说,再也不跟我一起看电影了。
如果硬要一起,她选片。
科幻电影文艺化一般都是灾难
9/10。艺术级别杰作。开场长时间黑幕,迷离的眼孔特写,旋转混沌斑斓的太空与广袤宁静深邃的旷野,人物笼罩在昏暗中的阴森调画面,幻灯片般乌黑闪烁的猎杀室背景,使我浑身战栗和胃部痉挛的声音叙事。借科幻外壳描写平凡人内心:心是孤独猎手,情感令人沦陷。“这电影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 @2014-06-27 10:59:44
我斯本来就是一个肉蛋,你说你们说胖的都是什么心态。
非常不喜欢这种叙事方式,什么都交待的不清楚,一切都是莫名其妙。
这种电影就应该放在某现代艺术馆的视觉展厅,每天循环放着就好了,实验性太强,看几个片段还好。
每个人的皮囊之下,究竟是什么?PS一句:配乐十分牛···
和咱“画皮”没法比
信息量好低的点子电影,有点违背对开场镜头的期待。
画面音乐绝了,美艳、惊悚。缺点是斯佳丽演技不行,没把外星人的转变描述出来。
形式很炫酷(概念并不复杂,概念影像化处理得也很不错),尤其是纯黑密闭空间中的几场戏,很吸引人。PS:很喜欢Scarlett肉欲的身材。
林奇感很强的《日烦夜烦》。
个人表示不是很能看懂导演表现的意图,感觉后半部女主的转变原因不是很明确。有些镜头似乎很有深意,但原谅我完全一头雾水。
【B-】其实这个故事很悲伤啊……用光和配乐都特别有风格,是我喜欢的调调~斯嘉丽脸美,但那五短身材我真心不是我的菜
太喜欢了!!!!!!!
“想看”的2486天。的确是富有深意的科幻高玩作品:视觉上由白(夺衣)、黑(引诱)、红(尸骨岩浆)、蓝(水下皮囊)等单一颜色建造的冰冷未来感与饱和度不足、凋弊萧瑟的格拉斯哥市郊对冲出的奇异的不合;听觉上狩猎多次出现的急促弦乐堪比2001里“发现者”号穿越五彩斑斓的隧道里一般高亢。善以貌取人、物欲女性的男性作为猎物诱杀的外星文明,却在狩猎途中却不断被感化。从置弃婴不顾、放走象人、吃甜品到接纳猎物,担心被捅破的皮囊是“神”成为“人”的差点泄露的天机。佩服导演冷若冰霜的坚持,最终让出走的“神”为破戒而殉葬。灰烬如同雪花一般无辜,最终还是把自己留在这颗星球上。
啊 没看完 就算是斯嘉丽也没用
皮囊真美好……前面寡姐搭讪的对象都是街头随机偷拍的,挺jackass的,但怪面男不是,那位还是经过试镜的。
她终于对着镜子抚摸自己的身体,不再是为了吞噬他人的欲望,而是从心底里接纳自己的躯壳。那一瞬间就动容了。她褪下皮囊,依依捧着自己的脸庞,女神又一次奉上最性感演出。冷而诡异。这个星球上最后一场雪,碰上那个星球的最后一场火。
5.5
6.0/10 分。2023.08.28,初看,蓝光。原著作者米歇尔·法柏生于荷兰,目前定居在苏格兰。作者强调如果把小说搬上银幕必须在苏格兰的高地取景。。。剧情晦涩难懂,勉强给个3星。不适合一般观众。。。最后的我的理解是,外星人太黑了,她想变成白人。。。那个丑男,亚当·皮尔森,他是真的长成那样的,我开始还以为是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