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简介《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诗词的青年教师,告别城市的喧嚣,追求自己诗词的梦想来到了贫困山区任教,在一所只有16个学生一个老校长之间发生的温暖而又励志的故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阿浪酷爱诗词,为了追求他的诗和远方,来到了二郎山小学,开始了他的诗词栽培计划。
刚开始,当村民知道阿浪只叫诗词对他强烈的不满,人们渴望孩子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但是阿浪的教学理念与这里的家长还有孩子相违背,无法理解阿浪对诗词的热爱还有想要发扬中国诗词的理想。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安全到家后,县里要求合并学校,阿浪力争留下学校,带领孩子编排了天籁之音。
最后引起关注,留下了这所学校。
观后感昨夜熬夜看完了《阿浪的远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内容引起极度舒适,也推荐反复观看。
是的,在当今社会,阿浪的远方以乡村教师的题材,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夸张的剧情。
山川之美,人文情怀之美,简简单单的叙述,却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人生。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面临家长的质疑的时候,还有面对苦口婆心教授却不听的学生的时候,在被别人嫌弃,你一个男孩子跑去教书?
每当这个时候都想放弃,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正不正确,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心灵得到了净化,当老师不就是要像阿浪这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孩子么?
所以,如果是同行,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你会得到很多的共鸣,不是同行也可以看看,毕竟这么好的电影,很难遇到。
《阿浪的远方》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工——众——号:剧透360 回复电影名直接观看:https://pan.baidu.com/s/1IWfrOc5YdYZ7B5vt1-othQ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
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
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这是一部情感真挚的电影,尽管许多细节非常机械化,但瑕不掩瑜,反倒应在电影院上映这样的电影。
阿浪哥是名牌大学的文学系毕业生,出了校园后立志当一名弘扬中华传统诗词的教师。
他教学方式极为激进,整堂课整个学期就是讲古诗词。
为什么他敢这样忽视每个学校必有的教学大纲,采取偏激的素质教育方法呢?
因为他笃信作为学生的孩子骨子里就热爱诗词,是敢于同应试教育的考分制相抗争的。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
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
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
起因是什么?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
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
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
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
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
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
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
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
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
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
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
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
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
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
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
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
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
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
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
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
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
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
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
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但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
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
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
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
那又如何?
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
(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
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
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
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
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
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
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
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
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
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
“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
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
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
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
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
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
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
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其实有点尴尬 开头 就知道结尾但是看完之后 小孩子们单纯的眼神一直在回放 清亮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 莫名的感动孩子们唱出来的诗词 真的好美现实和理想 是可以共存的 真的很治愈了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三尺剑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两鬓霜 一客行新绿对酒红七颗星 一袍风尧舜对苍生颜巷陋 阮途穷白叟对黄童沿对革 异对同冀北对辽东天浩浩 日融融弯月对长虹我对你 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关于山村教育和支教,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我的母亲曾是一名山村教师,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她辗转于交通不便的村庄里,从有五六十个孩子学校到后来只有三四个孩子的学校,见证了山村学校的落寞。
其实对于更好教育资源的追求,不仅仅在大城市才有,农村同样存在。
小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大村庄,大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县城,而县城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省城。
老师们也希望去资源相对较好的大学校,小村庄条件艰苦,基本上是留不住老师的。
像我母亲这样自愿往深山里跑的公办教师属于极少数。
我上中学时,母亲所在的那个山村不通汽车,爬山路进村要三个多小时。
村长带着孩子们在村口迎接母亲时,指着远处的山头豪迈地和母亲说:史老师,你放心,用不了两年,我们的路就修好了。
直到四年后,村里不再有学龄期儿童,母亲离开那个村庄时,山路还没有修好。
母亲后来去的那个小山村,路是通的,勉强有三轮车可以进村儿,但出行依旧不方便。
留在村儿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食用水要步行半个小时进山打泉水,母亲每次都背个大水桶,中途休息好几次,才能带回来小半缸水。
学校教室屋顶漏雨,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学校
随母亲步行四小时,进村时拍的照片
这是母亲背水回来的身影,她说路太远,不让我跟着去,我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她瘦小的身影在山路间起起落落,偷偷抹了半天眼泪。
母亲在这个山村里待了六年,送走了村里最后一个小学生,学校也随之撤掉了。
后来母亲去的那个学校也是一个复试班教学的地方,母亲在那里一直到退休,学校最终难逃教学资源整合的命运。
山里的条件确实艰苦,吃穿住行更是不方便,母亲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山村教师,她没有阿浪那样美好的理想,教师对她来说就是一份职业,把孩子们教育好,教授孩子们知识,是她的义务也是她的责任,我从来不认为母亲作为一名教师有多么伟大,甚至在我年幼时是怨恨她作为母亲的失职。
但是,我尊敬她,也佩服她。
我自己也是师范院校毕业,也曾去山区支教,教育孩子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然而生活远比理想更复杂,不是说你有一颗赤诚之心就万事大吉的。
除了诗和远方,我们还要面对的是生活的压力,物质和精神的协调。
我曾经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无私的教师,然而现实确是,熊孩子们每天都把我气个半死,每天要和几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斗智斗勇,也是心力交瘁。
学校食堂的饭菜永远都是老三样,宿舍冬天暖气极差,半夜都要冻醒,村里的小卖部买不到我想吃的零食,每天上完课就不知道干什么的夜晚更加难熬。
支教生活一点儿也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面对着光秃秃的大山,我不禁有些恍惚,如果真的这样过一辈子,生活会不会太无趣?
熊孩子们的课间操时间
熊孩子们送给我的雪人 后来,我没有从事教师行业,支教时带过的孩子们成了我唯一的一届学生。
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我更加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她的环境比我支教的地方还要艰苦的多,可是她却坚持了一辈子。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山村教师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尽管时间短暂,我并没有教给孩子们很多知识,但是孩子们却惦记我很多,在我走后的第二天,孩子们不知从哪里借了电话打给我,诉说没来得及的当面告别,我在电话这头很没形象的哭了。
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可能连名字都叫不全了,依然有几个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我,仅仅为了说一声,老师,我想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年少时我过分苛求,孩子们不可能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段过程缓慢,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我把《阿浪的远方》推荐给我的同学看,她问我是不是类似于《死亡诗社》?
我想了想,一点儿也不像,《阿浪的远方》就像是中国老师的成长史,我们怎样协调教育和教学?
我们怎样处理教学大纲和教育方式?
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理想和孩子们的未来?
我敬佩所有的阿浪们,愿你们怀揣着诗和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带给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毕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也希望,未来我能够重回教师行业。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
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
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
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
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
垃圾又被扔在哪里?
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
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
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
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2018年10月22日
如果说前两天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告诉我生活是用来相处的,那么今天的阿浪的远方告诉了我和而不同的意义。
至于成熟怎么被定义,老师怎么才算是合格,往往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为了世界更好的运转,可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当一个天生多愁善感的人坚信成熟的标志是宠辱不惊是心如止水,当一个天生感性眼角不争气的你误以为流泪是不成熟的象征,她就会变成小花,拒绝做自己。
当你表现的都不是发自内心你将变得空洞,此时你就算得到所谓的承认所谓的成功,又有什么意思呢,东拼西凑的性格又怎么能有灵魂呢。
我不是再说要惯着自己性格的一切,更不是在自己与外界有矛盾时不做出任何改变,而是在与万物相处的达到一个平衡点。
而今天悟到的就是与万物相处不是事事做妥协,不是强行要求自己融入各种圈子,这绝不是和平相处,而是逐渐卖掉自己的“格格不入”变得圆滑无比,是,我承认,这样也许会让你变的刀枪不入在不同的环境都能显得游刃有余,也许再也没人能伤害到你。
就像你在豆瓣里摸爬滚打多年,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最终却变的却不敢为自己喜欢的电影打高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让一些人觉的这是自己的思想跟上先进潮流的表现,爱人所爱,恨人所恨,至于自己,早已变的东拼西凑,面目全非,这已经不是爹妈都认不出的问题了,这是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问题了。
who are you?
初看真的是粗糙,演员演技也确实朴实无华,慢慢呈现出来的故事还是可以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这部影片里完全呈现出来。其实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如果导演或者摄像能用纪录片形式拍出来,可能会呈现更美好的画面。最后的片尾曲是真的好听,动人心扉,大师之作就是不一样。
虽然“刘在石”的教育观过于偏执,但好在他还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剧情老套而且时不时令人怀疑本片是建立在架空现实的基础上,很多不符合实际常理。煽情的手段也很老套,且太过了头。小花的存在以及她前后态度对比,都是为叙述服务,太刻意了。男主的口音让人又想笑又很无语,这是故意而为之还是作为一个演员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校长还是挺有趣的。
画面很好看,那个褪色的书包真是绝了
是学习死亡诗社吗?但是时过境迁,剧情拼凑的有些僵硬,怎么不来个教rap的呢
这老师一开头也太固执了,如果任由发展,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最后的歌真好听,突然想到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巧合”。
看着一点也不尴尬 hin不错
刘二蛋,你就改名叫刘二球吧,哈哈哈哈哈哈
必须5分!
一星加给老师没有壮烈牺牲,以及孩子们最后的合唱不是吱喳喳的我无力欣赏的原生态歌曲。
嗝嗝老师般的师生冲突和学生利益的逆转,只有大海知道般的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只想教诗词的老师这个点太过刻意,种种冲突的制造都不是很自然,这是最大的bug。被最后的声律启蒙惊艳了。
剧本最后还是世俗的标准去衡量。给别人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给的。老师应该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老师所看到的未来。作为支教老师一年了,只能说这电影太假了。学生太聪明了,随便一个给我,我能在梦中笑醒。如阿浪所认同的,我估计会展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让孩子自己判断。(这个孩子有这个判断)
故事有那么一点像放牛班的春天,然而我也没有细看
各方面都很恶心的电影,同时侮辱了教育,教师,诗词和无辜的小孩子
哎
最后的合唱很棒很感动
额,第一次拍电影吗?我是说导演和演员。演技好浮夸,配乐好糟糕!
土味版死亡诗社,很幼稚,不过最后的对仗诗很厉害!2.5🌟
创作上还是幼稚,光有概念确实拍不好电影。唯一值得赞美的是几个小演员都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