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旅行终点

The End of the Tour,旅程终点,当旅程结束时(港),寂寞公路(台),作家上路了(台),大作家有嘢讲(港),旅程末端,两心相依

主演:杰森·席格尔,杰西·艾森伯格,安娜·克拉姆斯基,麦米·古默,琼·库萨克,朗·里维斯顿,米奇·萨姆纳,琳赛·伊丽莎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旅行终点》剧照

旅行终点 剧照 NO.1旅行终点 剧照 NO.2旅行终点 剧照 NO.3旅行终点 剧照 NO.4旅行终点 剧照 NO.5旅行终点 剧照 NO.6旅行终点 剧照 NO.13旅行终点 剧照 NO.14旅行终点 剧照 NO.15旅行终点 剧照 NO.16旅行终点 剧照 NO.17旅行终点 剧照 NO.18旅行终点 剧照 NO.19旅行终点 剧照 NO.20

《旅行终点》长篇影评

 1 ) 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

影片讲述了《滚石》杂志的编辑利普斯基和畅销书《无尽的玩笑》作者华莱士踏上了为期五天的公路旅行。

旅途中,利普斯基为《滚石》杂志采访华莱士,两人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而发人深省的对话,他们讨论了文学、哲学、孤独、爱情以及写作等主题。

改编自大卫·利普斯基的书《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

旅行终点 (2015)8.02015 / 美国 / 剧情 / 詹姆斯·庞索特 / 杰森·席格尔 杰西·艾森伯格

 2 ) the tour

一想到这段关系要维持三四十年,我觉得我的每一种状态他都可以安之若素才可以。

从摩天大楼跳下来的人不是不怕坠落,而是有另一种更可怕的东西逼着他选择了死亡,这种伤害比物理上的伤害严重很多。

你还是在假装自己是个普通人,但是人们看这本书,就是觉得作者是个brilliant的人,或者说希望作者是个brilliant的人。

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很厉害,看透这一切只是幻觉,我比很多人都聪明,另一部分的我却觉得很糟糕,因为看透这些导致我无法正常生活。

现在只有我和你,你的录音机。

马甜甜的孤独真的是活下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生活,不是目的,是习以为常、安然自得的方式。

现代性也好,后现代性也好,我觉得这种人真的越来越多了,这是好事情吧,能思考自己和世界、自己不超过20个人的社交圈,还有自己可以挚爱一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北京冬夜又一个吃撑的夜晚。

 3 ) 越现代越孤单。

看这片得找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起先我一边在网上聊天一边观看,不断的话唠让人兴味索然。

隔天无事,正经的把这片消化掉,意外的感觉到很多来自话唠中的触动。

随着网络的延伸,如果你想要,来自互联网的讯息几乎可以告诉你任何你想知道的。

这就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人几乎可以和神一样的全知(狭义的理解)。

这种优越感左右了我们的情感支配方式,更多时候我们没有察觉自己和上一代的差异,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代沟,时代进步。

实则不然,在讯息时代之前。

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所做的情感支配,是带着迁就和无选择性的,所以人类显得保守和相对忠诚。

而现在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表演自己,主动发现更多的选择性。

在无限空间里,得到的越容易失去的也很容易,我们变得个性突出且毫无忠诚。

我们的迷失是整个时代的迷失,越现代越孤单。

情感这种东西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当自己理解到这种孤单感的原因后,才慢慢理解了作家和他的几乎在矛盾中丧失自我的纠结。

 4 ) You can be me, but not necessarily

HIMYM完结后再看到Marshall的脸是惊喜的 但是这部片子却严肃很多 怎么说呢 着重人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深沉却不沉重吧 非常subtle的感动 如果你不喜欢日出日落三部曲的话痨风的话 这部你可以pass了 但如果你喜欢人性思考不一定依赖于情节跌宕 go watch it.一开始catch到我的是他说 人类的各种进步 各种新颖的设备 各种看似promising的可能性其实都是在适应feel more comfortably being alone 想想是的 PS啦XBOX啦有一台陪伴你可以忘却时间 还有虚拟现实甚至可以在自慰的时候幻化出一个不存在的亲密对象 略荒诞又可怕 社会性是不是会受到挑战 人类是否还需要交流 当时想Wallace想得也够多的 这都是现实要解决的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命题 然后就安静的看下去 感觉对话里充满了不经意的张弛和让我心亦有戚戚焉的很多点 在judge别人的同时也更看清楚自己 有时会心地笑出声来 直到我看到Lipsky流泪的时候 我也哭了 It feels like you are so close to someone's soul once and suddenly all of those special moments just vanish into nothing. You lost it. You can't help applying all those perspective to yourself and judging yourself. You realize how similar you are but you fear that the same time you get the fame you get all those trapped feelings and those parts would drag you into an bottomless hole. 参与这场旅行本身就是矛盾的 你作为个人想离他再近一点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你又要用媒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你个人感同身受甚至为他精神世界里不得解的纠结隐隐作痛 你不想再听下去 但是在感觉overwhelming的同时又雀跃得到了富有争议性话题性的信息 矛盾但还是要动笔把这些复杂的深刻的自白用一种大众希望看到的方式曝光 作为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 你不知是该保持距离还是relax 甚至不清楚你们算不算朋友"I'm not so sure you wanna be me". When David said this to you, you said you don't. 在那一瞬间 你已经下定决心不走这样的路 你意识到会有这样一种结局而你不必选择它 能够拨开那些你所仰望和追逐的愿景 这也许就是这段旅程最大的意义 而假设没有做这段采访日后trap yourself into the same difficult situation 谁来拯救你呢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 他曾经说能读下来1000多页书的人内心毕竟是有点孤独的 我想起老爹说书有的时候毒害人 他反对我读太多书可能就是怕我太感同身受而失去方向吧 思想空灵的人尤其不要想太多 会开始质疑一切的意义 然后不经意间毁了自己 人 毕竟要活着 与其思考虚无 不如踏踏实实游戏红尘还有最近才发现自己这么喜欢arthouse类别的电影 以后要多去电影节了

 5 ) 就这样错过了2015年最好的电影

如果是在上映的 2015 年看到的《旅行终点》,我会毫不犹豫把它排在这一年所有电影中的第一名。

事实上,即使隔了一年,我也等了很久才鼓起勇气面对它。

犹豫可能来自一早得知的结局——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在 2008 年 9 月 12 日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离开世界。

《旅行终点》的开头,便是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另外一位作家,曾经采访过华莱士的大卫·利普斯基——又一个大卫——得知华莱士去世的消息,带着难以置信的沉痛表情,在电台里阅读他的作品,重新找出当年的采访录音,回忆起那段短短数日的旅程。

没有太复杂的情节,不过是一位刚刚进入《滚石》工作的年轻作家,突然听到某一位同行被媒体高度赞誉,“明年的各项图书奖都非他莫属了”。

他找来那本1000页《无尽的玩笑》,想要亲自验证这一切,结果发现这个第一次听说名字的作者真的如此才华横溢,于是决定去采访他。

电影便是整段采访的过程,大卫·利普斯基来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家,陪他去图书签售的最后一站,两个大卫在华莱士的家里,学校,路上,明尼苏达州的旅馆、书店,一路的对话。

两个人的聊天很容易变得枯燥或无趣。

虽然理查德·林克莱特在他的“爱在”三部曲里给出过正面的示范,但对话的对象换成两个男人,并且没有爱情的起承转合,讨论的话题还是写作、灵感、抑郁、上瘾等等并不那么轻松的话题,会认为它好看的前提,一定是愿意敞开内心的某扇门,通往某些一直隐匿于暗处的灰暗的念想。

在采访的一开始,华莱士聊到他名气为他带来的变化,和更多女孩儿们上床的可能,却又让自己感觉像是出来卖的婊子。

而在去往签书会的航班上,他第一次谈及曾经的抑郁,28 岁那年,迷失在写作里,那是他唯一能够获得动力的事情,开始酗酒,和陌生人上床,感觉生活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然后看着另外一位更年轻的大卫,回到当下的生活,他说," David, this is nice. This is not real. "这其实不仅仅是讲述作家以及困扰他的抑郁的电影。

从签书会回来,在经历了一次因误会产生的冷战以及关于海洛因的尖锐争论之后,华莱士来到利普斯基的房间,终于,撕开了内心的某道口子,说自己书里写过的一段,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楼跃下时,是因为在更糟糕的选择面前,死亡成了一种解脱。

他说感觉一生中听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自己什么都不是,一切不过是场幻觉。

你比别人优秀,因为你已然看穿,你也比别人糟糕,因为你已经没办法正常生活。

他说他觉得人是不会变的,那些东西仍旧埋藏在自己的身体内。

大卫·利普斯基躺在床上,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在闪动,我想那是因为我同样感受到的某种刺痛。

“说到根本,华莱士的所有小说写的应该都是这种痛苦。

这位早逝的天才作家还曾经说过:小说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身为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他妈的一种什么滋味儿。

”华莱士的作品中文版不多,此前只有过一本短篇小说集《遗忘》和演讲录《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无尽的玩笑》简体中文本已经翻译完毕,将于明年出版。

上面这段引用,来自书评人比目鱼《刻小说的人》中关于华莱士的一篇。

利普斯基在 2010 年出版了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 A Road Trip with David Foster Wallace ,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旅行终点》便来自这本书的改编,在去年也入选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片单。

在两位大卫的作用下,这部电影试着用一段旅程去讲述他们对于名利,对于生死,对于生命的看法和追求。

华莱士选择了“不那么糟糕”的死亡,利普斯基滚落的眼泪,却是一种懂得。

电影里,利普斯基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小说 The Art Fair 递给了华莱士,希望得到他的评价,但并没能如愿。

结尾时,他在自己的分享会上读起这本非虚构作品的一段,说,当我想起这段旅程,大卫和我坐在他车子的前排,我们都如此年轻,他想要的是比现在拥有的更好的东西,我想要的则是他已经拥有的这些。

我们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将去往何处,空气中有一股嚼烟叶、可乐、香烟的味道,那些对话是我有过的最棒的对话。

大卫认为书的存在是让人忘记孤独,如果可以,我会对他说,那些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并没有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了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会告诉他,那让我感觉不那么孤独了。

镜头留给了正在欢快地跳舞的华莱士,无忧无虑,像个孩子。

但你会知道,有些东西,确实从来不曾变过。

死亡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点,但它也有更深沉的意义,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目的,为此做出的选择,尚未满足的欲望,以及如何了解自己,知道我来过这个世界,我逗留于此是为了什么。

 6 ) Depressed

“我看到David和我坐在前车座上,我们都是如此年轻。

他想要比现在更好的东西,但我恰恰想拥有他现在的东西。

我们都对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感觉就像闻到了烟草,汽水和香烟。

和他的交谈是我这辈子有过最好的一次。

David觉得书籍的存在是让他们从孤独中醒来。

如果我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提醒了我真正生活是什么,而不是从生活中得到解脱。

所以我得告诉他,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

” ——David Lipsky

 7 ) 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ps:文摘之网络)延伸到主人公David Foster Wallace某一访谈的一段对话:“有一位我很喜欢的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小说,它们的任务就是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我想,严肃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读者——那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孤独地放逐在自己的脑壳里的人——提供一种能够接近其它自我的想像通道。

作为人类的一员,忍受痛苦折磨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无法逃脱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验痛苦,当然,那是一种可以感同身受、作为替代经验的“具有普遍性”的痛苦。

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永远都是独自受苦,我们无法真正彻头彻尾地体验他人的痛苦。

但是,假如我们读了一篇小说,而这篇小说让我们对书中虚构人物的痛苦产生了某种共鸣,那么,这种经验可能会坚固我们的信念:别人也会对我的痛苦产生共鸣。

这种体验具有滋养和救赎的效果,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而减轻。

道理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电视节目、热卖的电影、还有大部分的“低级”艺术——“低级”指的是那些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的东西——它们让人感觉更容易接受,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制造者清楚地意识到观众更愿意接受一部提供 100% 愉悦感受的作品,而不是一部 49% 的愉悦附加 51% 痛苦的作品。

然而“严肃”的艺术作品——那些首要目的并不是想从你身上捞钱的东西——它们倾向于让你感觉不安,或者逼迫你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来感受到愉悦,这和生活本身是一致的:快乐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辛苦劳作和忍受种种不便的副产品。

所以,普通读者,尤其是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于观赏那些接受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提供 100% 愉悦的作品的年轻读者,让他们阅读和欣赏严肃小说,他们会感觉非常吃力。

这种状况很糟。

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当下的读者很“蠢”,而是因为电视和商业文化已经把人们训练得懒惰而且幼稚,以至于降低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当代读者充分动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智力来接受你的作品,这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8 ) Where does the depression come from

交流过程中Wallace几次拜托Lipsky,不要把他鸡汤化,不要带立场地quote,甚至不要给他的头巾加上任何因果。

小说家试图唤醒着自己作品里人物的自主意识,却难以把握自我“真实形象”该如何示人。

采访报道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引领都让Wallace浑身不自在。

自我真实形象到底存在么?

我斗胆猜测,这可能是抑郁的一个来源:来源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无所适从。

甚至让我在观影时感到了一丝卑微的共鸣。

在一群人中感到庸俗无味,整日奶粉绿卡;在另一群人中又感到碌碌无为,成天烟酒concert。

打另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看微博上爱国青年诅咒起人来一个比一个狠,身边的一代移民黑起这个民族也是鞭辟入里,there is nothing in between?中间这些人呢?

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闷声发大财?

电影本身也在为过度脸谱化担忧。

对"Wallace不想被portray成任何形象”这个结论的概述,是否也其实是一种概括式的引领?

电影在四平八稳中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身;其实任何概括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如果认为这电影罗里吧嗦无聊空洞,也没什么对错可言。

抑郁或许也来自于对对错的判断,对意义的寻找。

片尾Lipsky偷偷溜进Wallace的书房,拉开窗帘的一瞬间,冬季阳光在积雪折射下,满屋子惨白的记忆;45岁的他想到当年和Wallace分别时,Wallace叫他不要成为自己。

很多事情注定当时是理解不了的,回瞰时只记得那种感觉,一种试图努力去分析努力去规划未来的感觉;最后发现一切选择和寻找都没有意义,你我能做的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

 9 ) 不要成为我

耶鲁师徒(Donald Margulies和James Ponsoldt)携手编导,两位大卫(David Foster Wallace和David Lipsky)贡献素材,犹太双J(Jason Segel和Jesse Eisenberg)联袂演绎。

我这硬拗配对的功夫还行吧?

大段对白当然是全片重点,所以我基本是当做升级版哲学播客看的(比如在追的Sam Harris的《Making sense》)。

两位作家在五天四夜的时间里,谈情感谈孤单谈平凡,虽然所有相聚都可能面对离散……哦不好意思串词了。

我不知道本片的台词有多少来自Lipsky的原著,又有多少来自Wallace本人;可能作家平时都这么出口成章吧,反正我是紧盯字幕才勉强跟上他们思路的。

我觉得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就是:名利很美,让人上瘾,也让人迷失,更不能填补空虚寂寞。

这么一听好像又是名人传记片的常规套路:他出名他挣扎,你普通你幸运。

但Wallace本人确实多年受抑郁症困扰,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对交际感到不舒服,担心自己名不副实,容易受负面评价影响。

当药物和酒精无法消除积蓄的孤独和自卑,他选择了自缢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也是由此倒序)。

片中两人互相欣赏互相羡慕甚至互相猜忌,Wallace给Lipsky的临别赠言是,不要成为我。

正所谓你可能羡慕别人的才华和财富,别人可能向往你的自由和家庭。

光鲜也好心酸也罢,有些事有些感觉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总的来说,剧本中规中矩,台词妙语连珠,看完让人若有所思,但也不至于醍醐灌顶,跟炸裂的口碑稍嫌名不副实。

很高兴看到HIMYM里的马修重回明尼苏达,扮演者Segel证明了他不止能演喜剧。

Eisenberg好像演什么都是那个欲言又止深不可测的味道;他平时给《纽约客》写专栏的经历让他驾驭一个《滚石》记者绰绰有余。

 10 ) 这部电影完全是由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构成的

我没法不爱这种由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构成的电影。

最喜欢的当属heroine那一段和Skyscraper那一段。

唯一的败笔便是那幼稚的隔阂与突如其来的jealousy, refraining me from loving every second of this movie。

太可恨了。

(当然如果确有其事,那可笑的就是我了)David Foster Wallace说话的样子太迷人了;从听过他commencement speech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他了。

固然观赏电影时共情不是必要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我能理解他;或者,在这两个小时中,我试图理解他,今后许多可以想象得到的时刻里,我都会想起他。

想起他无从掩饰的天才、他的观察、他的语言;他的compelling stupidity and confusion as a writer; 他的坦诚和良善,他的social strategy;他过去的、现在的痛苦;他生命尽头的自我湮灭。

《旅行终点》短评

不知道啥感觉 , 反正我不要做这种人 , 也不必深入体会吧

7分钟前
  • ……
  • 较差

很喜欢这样的话唠片,不过很多句子翻译成中文也会失去那种会心一击的触动。我们总是说人生而孤独,但其实最深的孤独往往来自于永恒的社交。我们说话,只是没有真的说话;我们倾听,只是没有真的倾听;我们相信,只是没有真的相信。关掉影片的那一刻,忽然就想哭了。福斯特说,我感觉我的人生在28岁戛然而止。我的28岁有一半时间活在被疫情困住的愚人节玩笑里。

11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body cause you can see how this is just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wors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it's really horrible.

16分钟前
  • 推荐

有没有人也觉得:演大卫的演员也很适合演岛上书店的AJ啊!!!!!!

21分钟前
  • 富嶽百景
  • 力荐

中规中矩的公路片

24分钟前
  • 山那边,还是山
  • 还行

孤独的感觉让人窒息,更可怕的是想挣脱却又无能为力……

2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劇本好 演員差 不如讀劇本 stuart staple 的聲線跟這片兒氣質太合了

29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看了爱在三部曲我以为我能接受话痨片了,原来我只能接受爱在三部曲

30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较差

无感,看完对Wallace Foster并无改观,也没重新拿起剩了一大半的Infinite Jest的欲望。

35分钟前
  • 鼠斩车田万齐
  • 还行

3.5 从社交网络开始,每次看见杰西艾森伯格我都觉得他要走上来,缩缩脖子,苍蝇一样搓搓手。 后半有些失望。

39分钟前
  • 百五言
  • 还行

话唠片不沉闷的关键要靠剧本台词

43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推荐

共情这种崩溃美 谁把我人生过了 随机邀请 fyi(im the kind of person idc if i live😀

46分钟前
  • 🍄
  • 力荐

少不读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老不读三国。

5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两人的对话非常精彩,有那么一瞬我甚至想把成为优秀的写作者当成自己的目标了,果断买了《无休止的笑话》这本1104页的书,《滚石》倒闭是不是因为编辑借采访大肆吃喝造成的?

51分钟前
  • 喜喜
  • 推荐

坦诚、聪明又有哲思的作家太有意思了。但是后续自杀的经历又令人唏嘘,看来只依靠智力水平和世俗成功确实难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两个很触动的观点:一是华莱士说名声与世俗成功只是幻象,他总提醒自己真实生活就只是一个人在屋子里写作罢了;二是他对人类生活的预言,认为未来人类将逐渐在虚拟世界中麻木,并因此“死去”。

54分钟前
  • 成都越
  • 推荐

还不错的看着

59分钟前
  • 南峰
  • 还行

实在无力欣赏这种无剧情的话唠片,大家都给4,5星,你们欣赏水平高,好吗?

1小时前
  • 枯荣大师
  • 较差

那首big ship真是赞

1小时前
  • 古怪因子
  • 还行

喜欢的生活流,和有思想阅历的人对语。3.8星。

1小时前
  • k-pax
  • 推荐

jason segel is such a good and underestimated actor!

1小时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