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如果《乱世安娜》只看开头与结束,蒙眼的猎鹰与自由飞翔的白鸽,伊拉克战争的发动者与智慧性感的服务员安娜,一前一后,强者与弱者,男性与女性,战争与和平,胡里奥·密谭用动物隐喻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张力,赞美了反抗,重点不是赞美反抗的方式而是反抗本身,逃出洞穴跳出宿命轮回。
但是这种表现手法是否过于显白与简单了?
1世界之上我堆起世界,时间之上我加上时间。
我摆脱它们的纠缠,你就整个呈现在我面前。
催眠,不是永久沉睡,有闭眼就有睁眼,一闭一睁之间,安娜说,我必须小心,随时抓住点什么。
2《牛的见证》后密谭作品就有意和政治保持必要的距离,但是并非无迹可寻。
《红松鼠杀人事件》中的医生、加油站服务员,甚至餐厅的女服务员,奇怪的眼神与诡谲的巧合都透着阴谋诡计。
《人间昆虫记》中的制服男,像是对狂人的监视又像是对他的治疗。
《露西亚的情人》中不苟言笑的书商,他几乎就是作家在商业写作与独立写作之间摇摆困扰的唯一原因。
密谭不露声色地隐秘书写着自己对权力的理解。
3如果我们熟悉地接受了密谭的这种“秘传”的创作方式,我们就逐渐熟悉了他的政治语言。
“秘传”不是从不示人或人们传说有、实际上没有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有;且可以公之于世的东西。
真正的“秘传”是,给你看你也看不懂。
“秘传”有两种技法,一种是隐秘的书写——复杂(或相反)中的艰深、繁冗(或相反)中的玄奥,另一种是显白的书写——行文相当浅显,没有你不认识的字眼,但就是搞不懂其真实含义。
密谭的作品追求既神秘又通俗,可谓深谙双重书写之道,但要从中抓住点什么,却并非易事。
4法国艺术赞助人贾丝丁在伊比利亚半岛发现了安娜的画以及未经雕琢的安娜。
来到安娜与德国父亲居住的洞穴,首先谈及就是教育问题,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既是城市对乡村的高傲,也是现代对古老的傲慢。
安娜灿烂的微笑与一丝不挂,无非说明此时她似乎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女。
可是洞穴中如此多的门径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追问洞中的画就是追问安娜“我是谁”。
5“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是苏格拉底的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没有追问而是重讲“洞穴”比喻,断定柏拉图把哲人生活界定为走出存在的洞穴,把西方哲学引向了根本错误的方向,以至最终陷入虚无主义。
可是,洞穴的存在就是政治的存在,海德格尔不谈政治哲学,而谈“存在哲学”、继尔谈作为“艺术作品”的哲学。
如果“存在”就是“洞穴”——当然需要先把“洞穴”重新翻译成“大地”,存在哲学就仍然是一种政治的哲学,作为“艺术作品”的哲学毋宁说是一种政治的技术。
6伊比利亚半岛,现代西班牙语叫“安达卢西亚”(Andalucía),而使用中古穆斯林的命名则叫“安达卢斯”(al-Andalus),后者用意是表露自己“摩尔人”的归属。
身份归属在密谭的作品中本来是重大的问题,安娜穴居于此就绝非偶然,而与摩尔人赛义德第一次见了一面就耍了个朋友,却也并没有随意。
张承志在《鲜花的废墟》说到:“生命树,它是失败者的反省,是叹息者的遗言。
它不易察觉地悬挂在这曾经辉煌繁华无度的宫殿一隅,如一个隐藏的凭吊者,在悄悄地对往来的世界独自祝愿。
”7然而赛义德却突然离开了。
两个热恋的人却不辞而别,我猜想赛义德是听了安娜无意识催眠中的前世今生惊呆了,作为故事他发现根本理解不了安娜的生命,再看她的画作就更是云里雾里,安娜从来没有这样陌生过。
安娜的画不是浅显直白,而是充满了无数封闭的门,每打开一扇都是一次生死。
安娜自己说,我画画是为了忘了自己,逃离自我,我不需要深刻。
门成了每一个想要进入她内心世界的人的挡板,而赛义德的离开则成了成长中安娜的问题意识。
她选择清醒,改选成了有意识的催眠。
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蜉蝣沧海,孤独的人平静地置身于苦难世界之中,就像被催眠熟睡的姿态,被看客和自己围观,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为了抵抗虚无人总要回忆起来一点什么。
安娜见证了自己人生最苦难最幸福的时刻,作为赛伊达她正在为亚希尔生孩子,由此领悟到爱作为最古老的宝藏其真谛就是孕育生命,出生就是存在。
这是女人灵魂一跃的关口,也是安娜同时失去心爱的赛义德和父亲的绝望时刻,她被抛进大海,勇敢地寻找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项链与指环。
9普罗米修斯因为他对人类的泰坦式的爱,必定遭到秃鹰的撕啄;俄狄浦斯因为他过分聪明,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必定陷进罪恶的混乱漩涡——这就是德尔斐神对希腊古史的解释。
正是在印第安人的古址,安娜找到了好人之母奥萨达希亚卡的项链,她知道了不敢直视的真相,劈开她头颅的正是她心爱的男人。
而在街边小店重逢赛义德,安娜取回了赛伊达的指环,她知道自己陷在罪恶的混乱漩涡,她爱上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自己的儿子。
10安娜的生命苦于不能全忘却,穿透历史。
洞穴无非就是铁屋子,催眠正是昏昏欲睡的人们。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在密谭的严肃思考面前,我们还有必要纠结于反抗者为什么是在脸上拉了一坨屎吗?
这是一部充满异色的电影。
之前对西班牙电影一直没有什么了解,但这部『混沌的安娜』实在让我惊艳。
伴随着催眠的倒数,导演巧妙运用主视角镜头的腾挪婉转,把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呓语的梦幻世界。
故事的基本世界观涉及到了欧洲千古以来的魔女(Witch)传说,以及转世的记忆。
然而故事的终点并不在于此,也不在于其充满艺术感的场面和桥段,甚至不在于其最终的结局——抛掉所有的形式,这个故事的躯壳其实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即歌颂那顽强不息、即使时空流转也不会止歇的『生命』本身。
而间或夹杂的各种对现世的思考与批判,也是为了这个核心主题而埋下的精致注脚。
据说这部电影是导演为了其逝去的妹妹所作。
片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绘画作品,即是从她妹妹生前的画作中精选并改良而成。
而我相信导演安排出这样充满魔力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这难以忘却的记念——因为关于『生命』的话题是具有普适性的,不仅能感动所有人,也能给任何人以坚定的力量。
---http://www.leeforce.com
《乱世安娜》●导演:胡里奥·密谭●主演:玛努艾拉·维丝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使观影者一直渴望知道影片的下一个转折点是什么。
整部影片都很吸引人,即使它的片长将近两个小时,你也会毫不疲倦。
———Graham Keeley(《好莱坞报道》)对年轻的女主角来说,个人经历变成惊险旅行是那么令人窒息。
密谭展示了气氛紧张、抽象或曝光的画面,如此炫目、视觉化又概念化,这比密谭以前的作品都要出彩,遗憾的是没有将混沌的疑惑渗入后半程。
———Jonathan Holland(《综艺》)密谭的电影充满臆想的梦幻场景,美感十足的风光和画面,魅力惊人的女主角。
《乱世安娜》也不例外。
一些影迷记不住西班牙导演胡里奥·密谭(Julio Medem)的名字,提起他的作品大家却耳熟能详,其中赫赫有名的当属《露西亚的情人》和《北极圈恋人》,适合入门级的推荐,也适合反复观摩。
跟阿尔莫多瓦有所不同,密谭的电影能让你在邂逅时一见如故:充满臆想的梦幻场景,美感十足的画面和风光,魅力惊人的女主角,被宿命纠缠的人物。
他喜欢尝试不太规则、带有悬念的讲述形式,此外每部电影都会拿一种动物作为主题进行阐释。
《乱世安娜》(Chaotic Ana)也不例外,如同之前的牛、红松鼠、潮虫、驯鹿,这次他在开头就摆放了鹰与鸽,两种性情相反的动物和它们的关系在最后得到呼应,这也是密谭常用的编剧手法。
但正因结尾涉及的政治意图过于直白,大大弱化了《乱世安娜》的艺术成色。
影片讲述安娜与父亲在西班牙伊比萨岛上过着“穴居生活”,一次她被艺术赞助家邀至马德里,获得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
有朋友有恋人,但可怕的情绪冲击随之而来,安娜仿佛与前世的人有记忆关联。
10、9、8、7的数字倒数,正是片中安娜遭遇催眠、释放记忆的行为,它也将故事拆分成不同段落。
电影色香味俱全,散发着伊比利亚半岛的独特风情,密谭的个人特征更是随处可见:他偏爱展示女性的胴体,突然惊现血腥残酷,喜欢从水底往上拍摄镜头。
安娜在马德里和纽约的街头漫步,伸着手渴望与不同的人相触,几组短而碎的镜头极具美感。
女主角玛努艾拉·维丝(Manuela Velles)刚出道,经密谭的打造,散发出异样的能量。
片中安娜完成的画作出自密谭的妹妹安娜之手,她在2001年死于车祸。
片尾用字幕说明影片不仅献给导演死去的妹妹安娜,同时献给他未来的女儿安娜。
名为安娜的人物是密谭多部作品的女主角,她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北极圈恋人》里的安娜有着宿命的悲剧结局,观众强烈抗议,结果密谭只好在《露西亚的情人》里替安娜安排了个happyending。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343862/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8-07/26/content_526542.htm
晚上看了Caótica Ana,细节很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些美仑美奂的插画,安娜在人群里和身边经过的所有人将触未触的手,与得了癌症的爸爸和着吉他歌手的歌声一起跳舞(那首歌超好听,歌词也美)。。。
可是,结构太混乱了!
想说的东西太多,而且主线在我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因为身体里累积许多前世记忆而陷入困境。
这种设置在恐怖片里还可行,在一个貌似艺术的片子里就很难拓展出深度,联系到印地安人啊光明女神啊之类的前世更是猎奇意味浓厚,难道导演对印地安文化有什么深刻了解?
完全看不出来。
至于阿拉伯人那部分,也显得很没有说服力,感觉这导演喜欢大漠黄沙骏马秃鹫的场景多于对当地人真正的关注。
完全是形式至上。
尤其是后边还发展出乱伦、再加点莫名其妙的海湾战争、政治因素(海湾战争还和前部分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整个的不知所云。
最后几幕看得我非常倒胃口,以后临睡一定再也不看“艺术片”了。
说说由影片引发的一些东西。
我看过两遍的《北极圈恋人》(两年前的字),由此得出一个推论,密谭很善于制造宿命的悲剧,然而他的其他作品却无一是纯粹的悲剧。
《乱世安娜》故事过半程,有些预感它会以悲剧收场。
穿越时空,安娜面对不同年代、众多女性的混沌记忆,那些女子无一例外是以死亡告终,无论是出现画中还是配乐基调,惨象骇人。
影片结尾呼应了开头,却稍加改动,总之安娜作为一种不屈抗争、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继续存在。
考虑过多不见得是件好事,越庖代俎往往会生出许多情况。
往前回顾,在《牛》的结尾时候,Peru将被枪决,居然也想像出两种结局,一是常规结局,Peru跟他爷爷一样,怕死,侥幸地躲过一劫。
另一边,想着是不是Peru灵魂出窍,后面的对白太暧昧了,这又是一对姐弟(同父异母)。
密谭每一部影片都有独特的故事环境,《牛》是一片充满魔幻的森林,《红松鼠》里是远离城市的野营地,《人间昆虫记》是闹虫患的葡萄种植地,《北极圈恋人》是芬兰的北极村(ana和otto自我封闭的小世界),《露西亚情人》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海岛。
《乱世安娜》是什么?
诡异的岩石洞穴或是安娜的想像空间?
对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直接说就是谁能告诉我《露西亚情人》里到底有没出现过与剧情有重大关联的动物。
话说,我的记忆错觉当然是蓝色月光下的海豚(《碧海蓝天》……)。
如果两两结对,《牛》跟《北极圈恋人》会是一组(引入的家族和演员的套用),《红松鼠》跟《露西亚情人》又是一组(个人化的叙事方式)。
精神层面上的分析涉及,《乱世安娜》比较接近《人间昆虫记》,但效果似乎截然相反。
密谭的“安娜情结”终于在《乱世安娜》中爆发,对于妹妹的复杂情感固然值得八卦(对不住啊,如果是姐姐就更无语了,可惜sister这词没有语境分不出姐妹,google半天没个结果),联系前作中献给这位、献给那位的致敬字幕,密谭的家族观念远比想像中的严重。
既便如此,还是觉得造化弄人。
如果密谭不安排《北极圈恋人》安娜的那个结局,是不是大家都会好受一些。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335452/
10,9,8,7...想起王菲的那首歌<催眠>.我挺喜欢她,她和曼玉都是我欣赏的女人.到拉萨10天了,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片子.我在忙碌什么?叶子说觉得在拉萨的时间过的很快。
可我觉得时间很慢,才10天,我好象已经做了很多很多很多事情了.我在忙碌什么?《乱世安娜》,这片子有点《暴雨将至》的味道,色调、场景、人物性格、编剧的混乱、政治因素...那些血红色的片断,前世的记忆,不忍触碰。
真的有前世吗?
看见一些画面,心里会莫名的冰冷;听见一些声音,心里会不禁的抽搐。
毫无缘由的泪流满面,那是为谁?
这几天送走了好多人,他们走时都说羡慕我。
其实我才羡慕你们的瞬间震撼,羡慕你们在旅途中不断变换的风景。
西班牙导演的片子总有个共性,西班牙人如他们的斗牛运动一样热情、奔放,在烈日阳光下掩盖着真实的赤裸裸的人性。
其实拉萨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画中人物真实在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惊叹,其实理想那么的不堪一击。
我怀揣着我的小理想来了,可是发现这里已满目疮痍。
安娜,好一个美丽的名字,好一段凄美的人生。
电影中很喜欢的一些细节:1. 安娜的旅途——她自己的旅途,和她承载的回到过去轮回的旅途,当这两个旅途交会而行,她和我们一样在一次次的反复和体验下寻找和迷茫。
2. 安娜的衣服——从洞穴走向都市着装繁复,十分贴切3. 安娜的手——在人群中穿梭,在镜头前触摸4. 安娜的画——“我画画为了忘了自己,逃离自我,我不需要深刻。
”可事实上她逃不出忘不了。
另一方面,作者的姐姐/妹妹安娜的那些刻在洞穴墙上的画,又是开启每一个故事的门。
5. 安娜或者说许多安娜的语言6. 安娜的寓意——鸽子,女性。
对立面:鹰和男性。
这点上,密谭一开始就将这两种动物强者和弱者摆着明显的位置,至于最后安娜的那个身份和在政权者脸上撒的屎,为了补充和应验两者的强弱,作为最后的结局有些突兀,但也许,将一切都又拉回现实,安娜做回了另一个自己。
10、9、8、7、6、5、4、3、2、1 出于对早逝妹妹的怀念和无法释然而塑造的安娜的这个角色,加之异常自我迷恋的影像、情绪创造,如果你是胡里奥·密谭 Julio Medem的影迷或者是个足够多愁善感的人,一定会非常享受其中,并能深切的感同身受。
如果不是,你也可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做作的故弄玄虚。
2008-07-19
Summer IFF的"Caótica Ana", 一齣來自西班牙的電影, 導演是頗著名的Julio Medem, 較為人熟識的前作有"Sex and Lucia"(2001). 不過我一直未看.看介紹後對此片有點期望. 不過也的確看得有點chaotic.一個一生只與父親住在Ibiza山洞裡的年輕貌美女孩Ana(Manuela Vellés), 一天與父親在販賣檔攤工作時遇上一名藝術家Justine(Charlotte Rampling). Justine極之欣賞Ana的畫作, 說服她跟她去Madrid學習, 經濟及食宿都由Justine一手包辦.故事看來蠻吸引. 一個年輕女子揭開人生新的一頁. 有藝術, 有生命, 有愛情. 新生活的衝擊, 一切都充滿新鮮感.電影圍繞催眠, 把故事從10到1, 就像催眠過程把觀眾及Ana帶到另一層次.Ana為何那麼"混沌? 因為她好像正活著多個前世今生的女人的人生. 到了這裡, 個人感覺電影有點, 唔, 又不至於混亂或難以明白或過火, 只是就是欠缺了點什麼. 不夠張力? 不夠說服力? 或許就是有點鬆散, 節奏還差一點點.一切都可以更好一點, 更完美一點.忘了一說演員. 主角Ana演得相當不俗, 值得嘉許. 著名女影星Charlotte Rampling當然不會令人失望, 不過戲份當然不及主角及一眾年輕演員多.原來電影中的畫作是導演妹妹Ana Medem的作品. 那這個Ana是不是導演妹妹的寫照?
鹰与鸽的寓言很久没有电影让我如此着迷了,却得不到合适的字眼来形容。
与其说喜欢这部电影,不如说是被导演流露在影片里的诚挚打动了。
“这部电影有很多很多爱”——在访谈中导演如此坦陈。
然而,爱是无法谈论的,兴许可以陈列在故事里,最好的路径却是体验。
就是一场体验之旅,不是么?
“安娜”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怀念与希冀,导演的妹妹安娜丧生于车祸,他的女儿也叫安娜。
影片中的安娜是位年轻画家,她和爸爸住在与世隔绝的山洞里。
有一天艺术赞助商发掘了她,邀请她到马德里艺术村。
在那儿,她毫不费力地收获了友谊与爱情。
开端总是那么美好,生活还没展示狰狞的一面。
有一天,她忽然晕厥在餐桌上,几乎死去;醒来时,爱人已离去。
面临生命忽然降临的重大谜团,安娜接受了催眠,就此踏上了生命回溯之旅。
安娜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反复的创伤与死亡,究竟要死多少次才能抵达命运的神秘核心呢?
她试图逃避这些噩梦般的感受,航海漂过了大西洋。
在北美印第安部落的石洞里,她意外地逮住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她曾是智慧的女巫,被男人残忍地杀害。
安娜身上混合了众多被侮辱与损害女性角色,体内更潜存着大母神原型,有令人惊骇的巨大能量。
至此,影片制造的悬念已层层解开了,安娜的恋人之所以离开她,因为她曾是他的母亲。
影片充满了观念与理论,有心理分析,有原型积淀,有集体无意识,更有政治压迫,但这一切经过鲜活的视觉形象,并不导致晦涩。
妹妹安娜遗留下的绘画作成了密谭最好的道具,色彩诡异的紧闭之门,抽象岩石画,都绽放着单纯又澄澈的活力,但这是缺乏深度的——导演借艺术资助人之口道出了评价。
深度是悄无声息地降临的,深度意味着与过去相连乃至一种敏锐历史意识,安娜只有看透幽闭之门才真正活了起来。
每扇门后都有一个惨死的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安娜,她与她们息息相通。
长久以来,她们默默承受着暴力后果,在无边的黑暗世界弥漫温柔。
若影片仅止于此,就只是女性的玄妙赞歌而已。
战争以及诸多暴力争端引发的创伤才是密谭不能不直面对的深渊,影片大量影射了现实的不公和暴虐。
他寄希望于女性体内贮藏的静默力量达成对抗,而“安娜”这个名字代表的女性精神则是对抗的极限:是弱者的呐喊,是无力改变却从不妥协的坚韧。
这种抵制在影片结尾终于演化成了冲破牢笼的冒险:安娜化为纽约一家餐厅女招待,她以妓女身份进了“大人物”(伊拉克战争发动者)的房间,调情间她愤然往他脸上拉屎,恼羞成怒的他狠狠揍她,几乎把她活活打死。
这个突兀生硬的结尾瞬间把观众拉回了凄美的序幕:白鸽翱翔在蓝天上,把屎拉到了老鹰头上,鹰冲上去啄死了鸽。
鹰和鸽的寓言张开了邪恶与正义,强力与柔弱的循环对抗,直到结尾的高潮。
没这个狗尾续貂的结尾,影片会更流畅轻灵吧?
恰恰是这个寓意直白化的笨拙结尾,显示了艺术与政治的艰难结合:艺术这回不再满足于充当暴力世界见证人的静默角色,不再拐弯抹角,直接倾泄着对暴虐的愤怒。
是的,密谭没有说出新的东西。
象征意义上的女性力量成了拯救的希望,无依的肉身承载着千年轮回的残暴。
这只是重复了陈词滥调,密谭却使之具备了清新质朴的魅力,使人热泪盈眶。
黑暗尽头也许就是光明,但光明尽头绝不是虚无。
安娜的生命回溯印证着人类意识与经验的累积,更孕育着爱的种子,伴着柔弱的希望生根发芽。
就这样,密谭深情地缅怀,又激情地许诺了未来,那儿绝不是废墟。
几个主角都很养眼,但是这个剧情实在是太混乱太让人疑惑了😦女主最后在政客脸上屙屎那段我真的😨😨😨😨我是谁我在哪?
矫情的影像比矫情的战争更混沌
视觉大餐.
林奕含最喜歡電影之一:以前嚷嚷著爸媽不了解我,他們說好啊,那我們一起看妳在看的東西,我便放了&lt;鋼琴教師&gt;和&lt;安娜床上之島&gt;給他們看完以後,他們說:妳就是太早開始看「這些東西」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從此再也不跟他們說我在看什麼 讀什麼 寫什麼了。→父母能給小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他們相愛。
仅有的就是实在对头尾这样直白的呼应喜欢不起来,回头看到导演是大天平,于是这样的平衡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怎么办我真的好喜欢。
爱是最古老的宝藏
caotico...
有点儿没看明白呀
搞个大便,何必呢?
Ana is incredibly beautiful! IT&#39;s an artistic film; an mix of art, passion, history, revenge, sex, incest, transmigratio, murder, many many things. I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side but not the spiritual tension created. Just too heavy and too much.
因为是《露西亚的情人》的导演,所以我选了这个片子来看,前面部分都还不错,个人风格如出一辙,但是后面不太喜欢,最后十分钟特别不喜欢。可能是我真不喜欢这个结局。
画是为了忘却,所以我坚持那份稚气
其實我還是覺得沒有青春的青春比這個電影要好....不过电影中的各种景致奇观吓死了人...這是多么龐大的一個組吖跑到了世界各地取景...
即使你杀我2000次,我还会重生。我是个好人,我会创造童子军。他们会成为……好人这是我想要的我是希腊人
轮回的陷阱
后面难看
敬畏生命,敬畏死亡,圣母安娜
终于让我爱上密谭的电影。
好幻灭的片,看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