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肉与灵

Teströl és lélekröl,梦鹿情缘(港),梦鹿情谜(台),On Body and Soul

主演: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格扎·莫桑伊,佐尔坦·施奈德,埃文·纳吉,塔马斯·约旦,祖莎·亚罗,雷卡·滕吉,朱丽叶·尼亚科,伊塔拉·贝克斯,伊娃·巴塔,伊斯特凡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17

《肉与灵》剧照

肉与灵 剧照 NO.1肉与灵 剧照 NO.2肉与灵 剧照 NO.3肉与灵 剧照 NO.4肉与灵 剧照 NO.5肉与灵 剧照 NO.6肉与灵 剧照 NO.13肉与灵 剧照 NO.14肉与灵 剧照 NO.15肉与灵 剧照 NO.16肉与灵 剧照 NO.17肉与灵 剧照 NO.18肉与灵 剧照 NO.19肉与灵 剧照 NO.20

《肉与灵》剧情介绍

肉与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格扎·莫桑伊 Géza Morcsányi 饰)在一家屠宰场担任着财务总监的职位,他没有朋友,没有恋人,每天独来独往,早已经习惯了这样孤单的生活。一天,安德的屠宰场里新来了一名质检员名叫玛利亚(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 Alexandra Borbély 饰),虽然安德自认为自己的性格已经足够内向了,但玛利亚比他还要“社恐”,她不仅有着交流障碍,还患有强迫症,对除了工作以外的人际交往避之而不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利亚渐渐吸引了安德的注意,因为表面看似疏离的两人,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每天夜里,他们都会做同样的梦,这个秘密的存在渐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色圣诞节乳汁那小子不可爱公文包犯罪心理:演变第十八季切尔茜有话说卡桑德罗你是好孩子邻居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保密局的枪声鬼哭灵嚎简单易懂魔法科!尼姆岛格蕾丝点暴君第三季不好意思啊,查理大地情深宅门恩怨动物园长的夫人皇太子秘史阎魔堂沙罗的推理奇谈水浒少年钢铁年代战士倒霉爱神中邪谋杀未遂男儿王刑警之海外行动

《肉与灵》长篇影评

 1 ) 另类的故事,真挚的爱情

按:也就是些零散的感受,看过第二天残余下来的。

因为一觉醒来,发现还是这部金熊作品在脑海里的余温最久。

《肉与灵》不是一部很好定义的作品,这里说的并不是类型上的定义(类型上好说,文艺片嘛),而是内容上的。

这一点,看看本届电影节的其他热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普通女人》甚至《好极了》——就知道,和它们相比,匈牙利“妈妈辈”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讲的这个故事,不太好用一两个词概括。

爱情?

人际关系?

孤独?

或者,情欲?

似乎都不太切中要害,所以说,用“另类”来描述这部影片不会有什么差错。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另类的故事。

影片在雪原林海里开篇,杳无人烟,白雪皑皑,画面相当干净。

寂静无声的场景里,任何风吹草动都搅得动我们的听觉神经。

漫无目的地环游了一会儿,镜头切到电影实际上的“现实世界”——布达佩斯的一家“肉联厂”。

光线发白的工厂车间,机器闪着冷色金属光泽,带着胡渣的壮汉把铰链“砰”得一扣,健硕的公牛送上“断头台”……在这里,我们可爱的男女主人公即将相遇。

他们,最终,相爱。

而这中间的两个小时,讲的就是这两人到底是怎样坠入爱河的。

看完电影,我下意识想到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

茵叶蒂呈现故事的方式,像极了《迷失东京》给我的印象——一条河流,水波荡漾的质感,充满了“可知”与“未知”。

“可知”的地方在于人物命运,这相遇的两人,越走越近的最后,不外乎相爱或者分离。

影片开端,敏感的观众顺着男主的目光第一次留意到女主裸露的双腿时,(这个镜头语言再明显不过),就知道接下来该会有什么故事。

不过,电影没有简单拘泥在两个人的相遇上,导演对节奏的拿捏,一点一点弱化着观众对“结果”本身的期待,就像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营造的那种迷离和反复。

结尾如果是男女主冲破牢笼走到一起,那蛮好,祝福他们。

如果是另一种,两人就此别过,我们依然会说这是个美丽的故事。

临近片终,玛丽亚令人心碎地割腕,此时相信一定有观众和我一样准备好了接受第二种结果……而最后的峰回路转,想必也谈不上有多少振奋人心。

在我看来,这正是本片立意和叙事上新颖并成功的地方。

导演一本正经讲爱情的同时,多少抽掉了传统意义上的“剧情”。

我觉得《肉与灵》这部电影,薄“剧”而重“情”,出“戏”而入“心”,在不丢失情节的前提下,尽可能去放大人物内心那部分细微而不好描述的东西。

相比于两个人最后有没有走到一起这个老套的命题,《肉与灵》显然更关心别的:两颗孤独的心能否彼此相触及?

灵魂与灵魂之间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交流?

人是否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和障碍?

等等。

这个爱情故事背后实际上是一段探索灵魂的旅程,而影片中呈现的张力自然也不是由“剧情”而来。

在这段旅程中,茵叶蒂给予了两个角色足够多的爱,没有强施意志,也从不咄咄逼人地评判。

如果说,传统的剧情片探讨对错,揭示美丑,甚至伸张正义,那么这部“现代感”十足的作品,则是抛开善恶追溯美的可能,发现美,歌颂美。

用个俗气的比喻,就说爱情本身,可以是对,可以是错,但终究是美的。

回到影片开头,林海雪原,两头摸不着头脑的鹿,和荧幕前摸不着头脑的我们。

这个画面后来重复再现了多次,半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才知道这原来是男女主角的梦境,而且是彼此共同拥有的梦境……实在是诡异了,我直到现在也不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巧事。

剧本是导演亲自撰写的,她在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的同时,影片也从此时开始进入到某种“超现实”的状态——比现实少了几分合理和逻辑,却又从某种程度上更加贴近现实。

由此也可引出这部电影构思上的第二个巧妙之处,异样与荒谬。

两年前欧格斯·兰斯莫斯的《龙虾》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与黑色幽默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方式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反讽或批判,而是在扭曲人格和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挤压”出人性中那部分“隐性”的东西,和更深层次的渴望。

在一个“后现代”风格的情境下,社会高度文明,人追求极致理性,到最后,仅存的弱点怕也就是孤独了。

与此吊诡的是,孤独又是物质日趋富足和人追求精神独立所伴生的产物。

如何“处置”孤独,如何面对孤独,或许是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理性化”“理想化”的社会所剩下唯一的“感性”元素。

(男主)安德烈虽然肢体有缺陷,但对女人和感情态度诚恳成熟,说着“曾经拥有过,但都过去了”,他过的是富足且外表看似毫无“缺陷”的生活;(女主)玛丽亚,心智异于常人,习惯活在封闭之中,在对外界敞开心扉之前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惧怕孤独本身。

影片并没有粗暴地给我们展示在孤独和欲望面前,人的外壳和伪装会怎样土崩瓦解(因为这在“后现代的文明人”身上不会轻易发生),而是恰恰相反,耐心地舒缓地把个体对孤独的依附和抗拒这般二元对立抽丝剥茧,满怀诚意地为我们展示孤独是什么,孤独向哪里去,孤独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非要说导演有哪些私心和倾向的话,那么在这里,她是真切地希望孤独的种子可以开出爱情之花。

多么理想化!

而且这里不是“理性的”理想,而是“感性的”理想。

我看过之后还不自觉想到中岛哲也的《告白》,和它里面无以名状的紧张感和神秘气息。

冰天雪地里,野鹿鼻尖蔓延着无限可能——梦里你是一头鹿,但却无法由白天里理性的你左右。

导演对环境的描摹,对气氛的渲染,对“形而上”空间的构建,尤其是不吝笔墨把雪海中的“梦境”的再三呈现,通过看似不沾边的意象尝试打通现实和梦境,感官和精神之间的联系,是这部电影让人感觉很有余味的地方。

影片中多处采用极具压迫感的框式构图,和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把焦点聚集在物件的细节和细微的运动上,无不挑逗着观众的神经。

玛丽亚的家居布置极简,电视机前安德烈眼神空洞,电影里的这些画面笼罩在一种恍如“末日”般的疏离之中。

现场观看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电影。

还有那家音像店,感觉也是极不真实,玛丽亚在柜台前毫无表情地听完一大摞CD,说是“寻找爱情”。

这其实也是我眼中这部电影最具灵光也最浪漫的一个时刻。

一般好的电影带你入戏,给你看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爱情。

而特别好的电影绕了一圈只告诉你,这其实不太好用故事讲出来。

懂得感知的人会合上耳机,你听着听着,爱情就回响在耳边了。

以上。

问:《肉与灵》到底好在哪里?

它凭什么获得金熊奖?

答:我不是评委会,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因为什么获奖。

我只知道,如果你恰巧喜欢《迷失东京》的流动性,《龙虾》里的荒诞,或者《告白》中心理与环境氛围的契合,那么在《希望的另一面》《普通女人》甚至《好极了》面前,你会把奖颁给它。

跋:非常主观的感受,勿过喷。

一瓶波尔多酒让我壮胆说了出来,在此感谢她。

再跋:自然界遵从法则,冷酷无情。

人与动物相较,理智与情感是最难得的。

喧哗躁动,蜉蝣于世,我们应当珍视它们。

 2 ) 像我这样孤独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人!

《肉与灵》。

9分。

伊尔蒂科·茵叶蒂编剧、导演,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格扎·莫桑伊主演作品。

像黑夜一样漫长的孤独,习以为常的与世隔绝,两颗孤寂的心不会注定要走到一起,走到一起也并非源于缘分,而只是导演的安排。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有这样的孤独。

《肉与灵》可能是我看过的所有影片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它只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格扎饰演的男主安德是一家屠宰场的老板,中年男性,左手残疾,常年独居;亚历山德拉饰演的女主玛利亚患有严重的交流障碍和强迫症,常年寡居。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玛利亚成了屠宰场的质检员。

因为一次性质不算恶劣的偷盗事件,安德和玛利亚发现他们竟然每晚都做着同样的梦。

因这个离奇的原因,两人开始走近。

就像奇幻世界一样。

故事非常简单,但镜头非常丰富。

导演伊尔蒂科用十分考究的构图、色彩、光影把故事的氛围、节奏的推进以及两人的情感渲染得十分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梦境这种意象的选取上,用树林和鹿表现两人的孤独与靠近,看完令人十分感伤。

女主也很美,美得既让人生怜悯恻隐之心,又心生爱慕。

 3 ) 灵魂能否战胜肉体?

两颗孤独的灵魂,因为相同的梦连结在一起。

以下剧透—剧末,他们没有再做相同的梦女主清理了男主掉落桌上的面包屑以及冗长而乏味的做爱两三个镜头,足已道出爱的本质:相爱前,彼此总能够轻易找出共同点以使灵魂产生共鸣,相爱后,却更容易在生活中发现彼此的习惯差异。

灵魂能否战胜肉体?

或者是否能灵肉合一?

亦或是彼此妥协,值得我们去思考。

 4 ) 《肉与灵》: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肉与灵》,在港台上映时被译作《梦鹿情谜》。

电影宣传词更加露骨:梦里,灵魂相遇。

梦醒,打开身体。

11.24 灵肉交欢。

仿佛观众将欣赏到的不是一部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的艺术电影,而是一部满屏色欲的情色视频。

肉与灵,肉体与灵魂,人的一体两面。

世界上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可以将肉体与灵魂的本质解析的淋漓尽致。

每一个导演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自我的认知。

来自豆瓣短评的一位影迷写到:2017北影节映后交流会。

据导演说,一个春日她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旁匆匆走过的路人说不定也有同感。

于是用两周完成了剧本。

借着这种缘由,如果换成你我,会有怎么的理解表达呢?

白雪覆盖的森林,两只精灵般的小鹿在林中追逐、觅食、饮水。

鹿眼中的空灵清澈幻化成一个人对灵魂的向往。

《圣经》上写道:【诗 42:1】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鹿代表着对灵性的渴求。

而电影《肉与灵》中的鹿,又是代表着什么呢?

屠宰场里,一头头牛挣着似乎看破命运又无力抗争的眼神被赶向死亡之门。

没有了如仙境般迷雾麋鹿的诗意向往,异常写实的镜头追随着一个鲜活的肉体走向生命的终结。

倒挂的牛头,撕裂的牛身,一地的鲜血。

冰冷的机器刀片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将牛分割开来。

牛是肉身,是现实的写照。

鹿是灵魂,是向往的梦境。

手有残疾不修篇幅的男主,经营着一家屠宰场。

成年女儿与自己的疏离,乏味夜里的惆怅,血淋淋不带温度的公司,他从不主动与家人联系也从不主动进入车间,仿佛这个周遭的人和事物只是支撑这了无生趣的余生罢了。

他的孤独是一种入世后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说入世后看破红尘,而是入世后感觉被世界所伤害只留下了孤独。

他年老的身体代表着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用滴水不漏的言语周旋与各色人等中间。

他有家以前经常去吃饭的餐厅,但这种孤独令他多年后再想带女主重温旧味时却不知这家餐厅早已换了老板。

他对自己的肉体并不坚贞,试着喜欢过一个又一个女人,终究还是无疾而终。

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找来一个女人度过某刻的时光,却又在贤者时间催促女人赶紧离去。

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值得灵魂交付的男人。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性格塑造,导演依然认为他仍然怀有对纯真灵魂的追求。

如机器人般冰冷的女主,年轻、社恐、洁癖、在工作规则下不带人情温度的木讷。

这样两个年龄、外表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现实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共同点的可能只有孤独吧。

但这种孤独却又是一体两面的表现。

女主的孤独是没有前言仿佛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

用手去异常的触摸食物来感知除己之外的温度。

她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说出自己的初次例假是某年某日,曾经的传染病接种日期,以至跟他人相处所有的对话。

却唯独将自己囚禁在一个精神的牢笼里。

她不听音乐,但为了所谓的寻找爱的感觉却能在音像店里试听到打烊。

不允许餐桌上有残留的面包屑,甚至洁癖到自杀后包扎伤口时留在桌面上的血渍都要抹掉。

每晚回到家,她都会在桌上摆上玩偶模拟日常与他人的对话,试着将整套语言趋于圆满。

害怕肢体接触,为了改变去试着抚摸动物的毛皮,买了毛绒玩具才敢摸索自己的身体。

她不懂得两性肉体之欢,公园里激吻的同龄人令她驻足,电视里直白的色情片她也能平静的吃着零食观看,甚至故事的最终她与男主做爱时竟也感觉不到一丝的欢愉或排斥。

电影故事的设定就是这么一个异类。

渴望爱,却不懂爱。

在楼上办公室的窗前,男主窥视到女主。

她将被阳光照耀到的双脚挪进了阴暗中,如同她的初心,不见阳光。

一次催情剂的丢失,引来了心理咨询师对全厂员工的心理测试。

而正是这次意外,使得两人竟然发现每晚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个梦。

梦里,他是公鹿,她是母鹿。

在梦里,她仿佛才能鼓起勇气去碰触。

在梦里,他仿佛才找到可追逐的目标。

于是在两人的现实世界里,终于可以找到一个外界的可以交流的机会。

这种奇幻的异床同梦,是一个寓言。

这种突破现实的枷锁,在梦境(灵魂)中的相遇回归现实会怎样呢?

两人相约的同床(同室)试梦,以无法入睡而告终。

这种失败可能源于男主久经人事肯定会有的遐想有关,也可能源于女主虽不谙情事但初次与他人同属封闭空间的不安有关。

但这次失败却带给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改变。

男主以为同梦不过如此,毕竟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女人到了最后终究没能走在一起。

女主以为是因为自我牢笼困锁太久,为此需要尝试改变。

但女主本身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就算她提前在家模拟演示了再见时两人的对话,结果现实中因着意外没有照自己所想象中的愉快沟通,她决定自我了结生命。

对于男主,梦境中灵魂的追求敌不过现实里肉体看似的拒绝。

对于女主,现实中自己做出的巨大改变却仍然不曾出现梦境中鹿鼻相蹭的温馨。

这是肉体与灵魂的差距。

但靠一个相同的梦境依然解不开现实的死结。

梦境相同,灵魂却并不相通。

阳光照射下的女主,像一个精灵。

只是黑夜好像永远多于被光照的时间。

她褪去自己的衣裳,打开播放着爱情音乐的CD。

砸掉玻璃,将玻璃碎片扎向自己的手腕。

当男主可以随便找来一个异性解决需求的时候,女主却将这灵魂梦境的看似破灭当做了现实的结束。

所以,两人的孤独并不相同。

所以,两人对灵魂的渴望也并不相同。

在这心碎的时刻,女主的心里应该就像回到了初识不久后的那班列车。

美如油画般的夜空下,是两个离的很远的两颗心。

血一直滴,浴缸边的地上都遍布鲜红,仿佛那待宰的牛犊,随着无奈和忧伤死去,不再做梦,也就没有了灵魂。

魔幻的一刻到来,女主的电话响起。

当对面的男主唠唠叨叨之时,提着血手腕的女主依然将自己的处境深埋于心,直到那句我爱你想见你时,才赶快想法止血去医院,连夜赶到男主家。

然后是一场最没有激情的性爱,仿佛只是一个任务。

肉与灵的结合。

从异床同梦,到同室无梦,到同床无梦。

第二天,谁也没有想起昨夜的梦。

或许,再也不会有梦了。

灵魂止于肉体。

这是否就是导演所表达的含义?

我不知道。

至少我所理解的肉体单纯的合二为一与肉体灵魂合二为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太过于简单,随便就能实现。

后者太过于理想,几人能够拥有?

 5 ) 翻译|《视与听》评《肉与灵》— 肉与灵中寻找爱(On Body and Soul finds love in a bloody place)

肉与灵中寻找爱(On Body and Soul finds love in a bloody place)在埃涅迪·伊尔迪科(Ildikó Enyedi)有趣又敏感的浪漫故事中,一位害羞到极致的兽医和一位失意的中年男性,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同一个血腥的屠宰场工作,共享一个诗一般的梦境————————Philip Kemp2017 09 27出自《视与听》2017年十月刊————————制片:匈牙利、德国 2017时长:115分41秒导演:埃涅迪·伊尔迪科(Ildikó Enyedi)主演:玛丽亚 Mária -- 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 Alexandra Borbély 恩德雷 Endre -- 格扎·莫桑伊 Géza Morcsányi画幅:2.35:1————————很明显,同时发生的平行的生活总是吸引着匈牙利导演埃涅迪·伊尔迪科(Ildikó Enyedi)。

在她1989年的首部长片,《我的二十世纪》(My Twentieth Century , 1989)里,在爱迪生第一次向众人展示电灯的同一天,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布达佩斯出生了,然而还在幼年的时候他们就被分开了;一位长大成为了狡诈的蛇蝎美人,另一位则成了有抱负的的革命者,两人的生活不断交织,同时以矛盾的方式反映在对方身上。

伊尔迪科的第二部长片,《魔幻猎人》(Magic Hunter, 1994)则讲述了数个在现代匈牙利和中世纪交错的故事。

她的最新一部长片电影,《肉与灵》(On Body and Soul, 2017)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其描绘了两个孤单疏离的灵魂发现对方和自己共享同一个梦境。

然而电影并不是以他们来开场的。

或者换一种角度说,确实是以他们俩开场的。

在一个白雪覆盖的森林里,一对雄鹿和雌鹿在四处游荡,寻找食物,偶尔会轻轻地用鼻子触碰对方。

这两只动物亲密的场景不断穿插在影片中,与之相对的则是在屠宰场里野蛮的血腥的屠宰场景。

只有在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才能从影片里了解到(尽管我们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两头鹿是两位主角——玛丽亚和恩德雷——的精神角色,或者说是灵魂化身,存在于两人共有的梦里。

正是通过心理医生,两人才发觉他们之间这种梦的联系,把他们带到了一起——这是剧情中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就会让人感到厌恶的矫情做作。

然而在伊尔迪科的镜头下,导演将此与两人犹豫不决又未知的关系结合起来,以一种平静的细无声的方式来展现,通常是透过窗看晚上两人在各自公寓中的画面,就像爱德华·霍普的画里一样。

两位主角因为各自的腼腆而磕磕绊绊的关系发展让人联想到了导演早期的作品《末世恋曲》(Tamas and Juli, 1997),其本身源于一种所谓“孤独的人们”(“lonely folks”)的社会喜剧,比如德尔伯特·曼(Delbert Mann)导演,帕迪·查耶夫斯基 (Paddy Chayefsky)编剧的经典作品《君子好逑》(Marty, 1954)。

作为导演伊尔迪科十八年来的第一部长片,电影里的这对奇怪的灵魂分别是,由格扎·莫桑伊(Géza Morcsányi)饰演的恩德雷(Endre),其为一家大型工业化屠宰场的财务主管,以及由亚历山德拉·博尔贝(Alexandra Borbély)饰演的玛丽亚(Mária),一名新到任的质量检测员。

恩德雷是一名左手失去知觉的中年男性,只不过电影里从来没有像我们解释为什么他左手变成了这个样子。

恩德雷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在餐厅吃饭,或者一个人待在公寓里。

他唯一的朋友是一位肥胖的妻管严的人事主管,叫杰诺(Jenö,由佐尔坦·施奈德Zoltán Schneider扮演)。

他们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

玛丽亚则是一位二十岁刚出头的精致金发女生。

很明显她没什么朋友:自己生活到了自闭的地步,缺少一切的社交能力,拒绝所有友好的搭讪,并且讨厌与别人发生肢体接触。

同时她能记住一切事物。

当她被心理医生问到自己什么时候第一次来月经,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1998年十一月5号。

”导演在她建立两位角色的共情时也不忘开一些小玩笑,而这些玩笑通常是由一些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来展现的。

比如当镜头对向玛丽亚的晚餐盘时,我们可以看到盘子里一半是呈完美半圆形的饭,另一半则是四根排列成扇形完全对称的炸鱼条。

大部分笑点都与影片中特征鲜明的配角有关。

比如由雷卡·滕吉(Réka Tenki)饰演的叫克拉拉(Klára)的心理医生,其直接的性格态度与玛丽亚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有她的全红的嘴唇和丰满的胸部,后者使引恩德雷直勾勾地盯着,还被克拉拉抓了个现行。

还有帕尔·马可赛(Pál Mácsai)饰演的不正经的警察,总是嘲笑关于用于牛交配的粉末被偷,使得客人在五十级同学聚会的时候“像疯掉的动物一样互相往对方身上跳”。

当然还有由伊塔拉·贝克斯(Itala Békés)饰演的年老的清洁工。

当然,整部电影还是由两位主演来推动。

莫桑伊虽然在他60多岁的时候才第一次银幕前表演,但他给自己的角色带来了一种可怜的忧郁感,他本身偏长的脸型和胡须暗示他的角色经历了影响其一生的痛苦,一种幻灭。

然而博尔贝伊饰演的玛丽亚才是那个随着故事发展的最多的人物。

当她尝试教自己一些最基础的社交技巧的时候,比如情绪外化和肢体接触,我们能看到她带着填充黑豹玩偶上床一起入睡,去抚摸屠宰场的牛(这在其他屠宰场员工眼里更像是看热闹),将手放入一盘土豆泥里,看色情影片,或者是用乐高小人来排练对话。

可能影片最让人着迷的一个时刻是当玛丽亚在公园里闲逛时,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对躺在草地上亲热的情侣观察后,她自己在草坪上躺下,这时草地上的喷水器开始喷水。

玛丽亚就像冲过澡一样浑身湿透,但她脸上留下了好奇的愉悦的笑容。

这一幕就像整部电影一样,简练,迷人,像诗一样。

————————原文:https://www2.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reviews-recommendations/body-soul-ildiko-enyedi-love-bloody-place

 6 ) Day 8 不能承受的重与轻

你想要的终将都会失去

上周去台北看了第54届金马影展。

出发前心心念念地一口气买了好几场票,除了有《春光乍泄》经典修复版,BL类型《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热门场次外,最喜欢的就非《梦鹿情迷》这一部莫属了,电影曾拿下今年柏林金熊奖,内地又译为《肉与灵》。

其实个人觉得《肉与灵》这个名字比起《梦鹿情迷》更适合电影本身。

因为相比童话,它更像是对现实的寓言。

故事除了“情迷”,更是对自我和他人,拥有与失去,存在与意义的一种探寻或者说是反思。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开头就发生在一家屠牛场里,直接被斩首的牛,伤口处还冒着鲜活的热气,那是关于肉体最直白的写照。

女主人公是新来的质检员,木讷而清冷的气质除了让她和周围格格不入,更吸引到了经理的注意。

一次心理测试中,男女主人公发现彼此一直出现在对方的梦中,但不是作为人类,而是森林中的一对雌鹿和雄鹿来进行交流。

冥冥之中的惺惺相惜,让他们尝试彼此靠近,却最终因此而愈发疏离。

就像是两块同属性的磁铁,因为是同类而遇见,也因为是同类而抗拒。

于是一方选择改变了自己的磁场,甚至不惜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换取精神里的“重生”。

当两个人最终获得结合之后,灵魂的共振却早已消失了。

在故事里,女主人公曾躺在浴缸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放了一首歌,歌词里唱道:“He cut out my tongue,there is nothing to say.”(他割下我的舌头,我却无言相对。

)看似迟钝笨拙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极度敏感丰富的心,这对她是极度痛苦的,如同关在狭小隔断间里等待被宰割的困畜,不断地冲撞和被压制。

当拥有矛盾的灵魂和身体,只有牺牲一方来解脱。

要如何选择?

而她没有死。

当她匆匆裹起失血的手臂,急切地跑去见对方的时候,她还活着,只是把过去的那个自己杀死了,连同那只梦里时常出没的灵鹿一并抹去。

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奋不顾身的追求之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我很喜欢电影在这一部分的细节处理。

直到这里女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她终于不再对肢体接触怀有抗拒,她躺在爱人的怀里,以为已经拥有自己想追求的幸福,这一刻她是心满意足的。

她和爱人相拥而睡,那对雌鹿和雄鹿却再也没有出现在彼此的梦里。

梦醒了。

她是失去了,还是得到了?

电影戛然而止,没有答案。

一切因梦起,梦将他们推近,又将他们隔离,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把这个梦紧紧攥在手心里,却不知道梦是最轻盈,最变幻无常的,经不起肉体的重压,执念的搓揉。

越只想攥在手里,越容易早早醒来,梦是狡猾的,无法解读,感情也是。

镜头最后定格在梦中一片空荡的水塘边。

可以理解为人去楼空的收场,或者也许可以当作是未完待续的开始。

想起辛波丝卡在《一见钟情》里的诗句,“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缘分 将他们推近 分离 阻挡他们的去路有一些迹象和信号存在即使他们尚无法解读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到了早晨变得模糊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从梦境掉入生活,开始躺在同一张床上,却再也不在梦中相见。

与其说是结束,不如当作一切才刚刚开始。

 7 ) 肉与灵 作业3

据导演所说“一个春日,他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同感?

”于是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剧本他之前的几部片子也都是先有感觉,再有故事。

在看了一些她的采访之后,我感觉这个导演是一个非常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人。

而且和别的导演按照顺序写作相比她更注重一种感觉的传递 我感觉这个是很特别的。

她认为电影就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要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作为创作者的能量场。

写故事要写自己会相信的东西。

在搜索本片背景的时候滑到评论区,我很不喜欢他们用“两个孤独的灵魂”去形容男女主平日里的状态。

“孤独”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默认独自生活是一种可怜的状态,带着刻板印象和自上而下审视弱者的优越性。

而片中的女主玛丽亚,我认为她本身的生活状态是自洽的,无需照顾别人感受也能自己满足的。

自身的远离他人,引发的他人对其评价 她也可以完全不在乎。

因为她足够接纳自己。

而她本身的个性也致使她可以在每天面对死亡的血腥的屠宰场后仍“正常运行”。

所以我想她本身若没有遇见恩德雷,这种平静是无法被打破的。

这种状态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莫比乌斯环。

恩德雷也是,他手臂有缺陷但是他有自己的事业,在面对后面女主的主动说“自己带了睡衣”后他反而拒绝了她,可见他“宁缺毋滥”,猜测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选择了独自生活。

两个看起来本身对陪伴需求不大的人,因为在梦中的相遇而慢慢融化自己。

二人之间的感情绝对不是相互依偎和弥补心中空缺。

回到影片本身来说,肉体和灵魂是影片的片名也是影片核心想要探讨的。

导演用超现实的心灵相通般的“梦境”代指灵魂的相遇。

因为鹿本身是脱离人体介质存在的。

在梦里没有外表、没有语言,灵魂是通过鹿本身肉体的行动而显现的。

男女主几次在梦里的相遇本就带着灵性,他们感情在现实中的进展 两人的接触也都通过梦里两头鹿的方位行动 显而易见的交代。

影片开头两鹿的相遇 对应现实中男女主相遇。

母鹿在看到公鹿的瞬间回避、躲进草丛,指代女主封闭的内心和她对别人的防备。

中间两人感情逐步升温,公鹿母鹿从眼神交汇到行动上的前行。

后面男女主约着在男主家一起做梦,却睡不着。

对待梦(灵魂)的重视程度逐渐不及于现实(肉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这我觉得与许多解读相悖,他们在强调“相比于肉体来说 男女主更重视精神上的陪伴”。

但是影片里男女主对于深层心理的交谈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描述他们的现状。

所以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有去比较,他相对客观的描述了每一个阶段对于肉体和精神配比上的不同。

故事发生在屠宰场这个空间也极其有意思。

牲畜因为不会说话或者长相同人类差别过大,人们总是会默认他们没有灵魂,利用他们的肉体去赚钱。

每天面对众多死亡,只显得麻木。

影片中拍摄这些的镜头是极其客观的,大多是固定机位。

牛的死亡、流血对于人类而言并没有什么可惜的,但是唯一产生灵魂的瞬间就是女主用手去抚摸牛身体,它们不再只是一个环境道具。

在一个肉体极度被摆在明面上的地方,女主对于肢体接触的抵触显得更加锋利。

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视听。

感觉他是以一种极度客观的方式去记录整件事情。

构图上多用线和面去进行空间上的分割,玛丽亚和恩德雷在最开始相互存有芥蒂的时候他们之间总有空间构成的线将他们切割,是他们关系的外化体现。

梦中的鹿反而有很多跟随运动的镜头,变得更加主观。

片中的画面大多是冷调的,但是也是在梦中蓝色更加饱和。

现实的客观和梦的主观交织,给人更大的反差感。

其实之所以为什么想起这部片子是因为我感觉我和片中的玛丽亚产生了共鸣也不只是我,我觉得玛丽亚是每一个人,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去所谓正确的方式和别人交往,不断地改变自己,在动物兽性的肉体的和本我灵魂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8 ) 林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

看《肉与灵》其实是18年的事情了,想想都有两年了。

还清晰记得看完时虽带有感悟,却因为片中些许情节让我觉得不足以达到我期望的高度,所以给了三星,随后两三天里一直会回想一些片里的场景,难以忘却,遂又改成了四星。

只能说后劲太强,我喜欢这样后劲足的电影,让人念念不忘。

近期又开始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了,是该复习了。

片里很多情节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在天地间的皑皑白雪与屠宰场的血流成河之间,在一面疏离与一面热情之间,在奔赴与后退之间,各种各种情况下进行着强烈对比的交错,让人动容和深入。

我只能想到一句话:在身体找到对方在之前,灵魂已经相识相知相伴。

如何能够触达对方的内心,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谁都不知结局是会渐行渐远还是相知相伴。

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都是未知的,而对方所感知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也有可能是误解。

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用来沟通的嘴巴,却又给了我们因性格各异的心智和思维,大家拥有的都一样,但是大家口里表达的和心里想的却不一样,怎么消除这些不一样,达到心口合一呢?

我们都在像玛丽亚那样在不断的又笨拙的去学习沟通、学习理解、学习一切,然后感知对方的全部,努力触达另一个个体,摆脱这些词不达意又爱在心口难开的困境。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沉淀。

为爱守候,直到那刻就会明白,爱在双向奔赴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9 ) 这部大尺度获奖片,治好了我的性冷淡!

from 电影天堂“灵魂伴侣”,一个美妙又装逼的词。

人生不易,光活着就很拼命了,还有多少人在乎灵魂的事呢?

或许还没等我们找到灵魂伴侣,自己的灵魂就在日复一日的庸常中失去了灵魂神性的光芒。

能找到身体和生活都契合的人似乎已经不错了,灵魂伴侣就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梦。

如果两个人还没相识,但灵魂已然在梦中相见,该是怎样的神奇?

今天要说的这部东欧的小众电影《肉与灵》,讲述的就是先灵后肉的故事。

虽然豆瓣评分并不算很高,但能拿到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低级的电影故事是故事,构图是构图。

高级的电影,构图、光影、色调都在为主角的心理或情绪服务。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就很高级。

电影开篇,是白茫茫的森林,雄鹿慢慢靠近着雌鹿,雌鹿却走开了。

镜头切换到屠宰场,一头牛最后一次看到太阳,然后就被割头剥皮。

超现实的神秘森林和现实的血腥屠宰场,富有灵性的鹿和接地气的牛,分别寓意着灵与肉。

在屠宰场做财务总监的安德左手残疾,他生活富足,习惯了独自生活,没有主动和世界交流的欲望,直到他看到了新来的质检员玛利亚。

白瓷皮肤的玛利亚与其说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冷淡的机器人。

有社交障碍的她不知道如何跟世界交流,只好封闭起自己的内心。

什么都按照规则不会变通,因为屠宰场的牛比规定肥了两毫米,玛利亚就把牛定为B级。

工作间隙不跟同事交流,吃饭的时候说话也很少,即便说话也是话题终结者。

饭间安德主动跟玛利亚坐到了一起。

没话找话的安德问玛利亚:在这里只要有,我肯定会喝浓汤,你知道为什么吗?

耿直girl玛利亚一句话把天聊死:因为你的手臂有残疾。

这并不是玛利亚心直口快,而是她不知道要怎么和别人交流。

每次下班回家,她都会模拟一遍跟别人的对话,把缺憾变成圆满。

某天屠宰场的交配粉丢了,为了找出偷盗者,心理医生对厂子里的所有员工进行了心理测写,进而发现,安德和玛利亚前一晚做的梦一模一样。

原来那个神秘树林和一雌一雄两头鹿就是两人的梦境。

就这样,每天都确定是不是做了同样的梦成了两个人交流的主要话题。

从“今晚再见”到“我想和你一起入睡”,做同一个梦的两人开始在现实中彼此靠近,两个孤独的人开始敞开心扉。

有好几次,安德在触碰玛利亚时遭到了拒绝,他以为玛利亚的忽冷忽热是在玩弄他。

而为了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碍,靠近安德,玛利亚买了手机,听恋爱的歌曲、感受一头牛的温度、看公园的情侣亲吻、用毛绒玩具探索自己的身体。

经常一身白衣的她开始穿起了红色的衣服,看似冰冷的她有了俗世的温度。

当玛利亚终于可以主动向安德表达心意时,却被安德误会:我们不合适,但我们还可以做朋友。

深受打击的玛利亚在浴池里听着她喜欢的歌曲,割腕了。

等死的玛利亚在接到安德表白的电话后,草草包扎了伤口就去了安德家,两个人终于如愿达到了肉体的结合。

这场迟来的啪啪,没有干柴烈火的热烈,也没有柔情似水的缠绵,他们直视着彼此,似乎要望穿对方的灵魂。

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两个孤独的肉体结合,他们找到了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他们一起醒来,一起吃早饭,两个人的脸上是掩盖不住的幸福。

但是他们发现,肉体结合后的他们,再也想不起来自己做了什么梦。

在神秘的森林里,也再也看不到鹿的踪迹。

或许,当他们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单身贵族坠入俗世,并收获俗世的幸福时,就必然要失去某种神性的契合。

我们总抱怨着生活的庸常,我们总期冀着遇到一个灵魂伴侣。

但灵魂契合的人一定会生活幸福吗?

在电影结尾,手有残疾的安德弄了一桌子面包屑,有洁癖的玛利亚把桌子收拾干净。

生活习惯不同的两人,对彼此生活并不了解的两人,也许并不会因为灵魂契合就什么都百分百契合。

但至少,他们通过靠近彼此打开了自己封闭已久的心。

当玛利亚在柜台前听了一整天的歌,只为找寻自己心中的恋爱歌曲时,当他们为了彼此而离开自己居住已久的茧,当他们对彼此说出爱,冷色调的家变得温柔起来,孤独的人生也充满了笑声。

这本身就是爱啊。

哪怕失去了某种神性,哪怕不再做同一个梦,又有什么关系呢?

灵魂伴侣和生活伴侣如果不能兼得,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10 ) 就讓我們在夢裡相遇吧⋯⋯

我在夢裡是隻雄鹿,在冰冷雪地裡,看到同伴,我輕輕撥開葉片中的水露,讓她也靠了過來,我們一起覓食雪地的枯葉,那晚,我和她在夢裡相遇。

我在夢裡我是隻雌鹿,在寒冷森林,尋找覓食的機會,看見了我的同伴,他細心幫我褪去落葉上的水珠,我們依偎在一起,那晚,我和他在夢裡相遇。

安德烈是屠宰場老闆,因左手殘疾,始終沒有愛情的機會,每當快坦承相見,愛情就會消失,因此,慢慢封閉自己,沒有愛情的希望。

瑪麗亞是新來的食安檢測員,有極度社交障礙,生性孤僻的她,哪怕是一點點肢體接觸,都感到不舒服,所以,她的世界裡沒有愛情。

兩個沒有愛情的人,竟然在夢裡相遇,他們化身為鹿,在夢裡沒有殘疾,沒有交談障礙,他們一起奔跑,一起覓食,在夢裡,靈魂得到愛的滿足。

夢裡,他們靈魂相遇,夢醒,你有沒有勇氣打開自己。

人與人相遇,本身就是極度困難的。

因為穿著談吐,外表美貌,都會影響個人觀感。

何況是有著社交障礙的人與封閉自我的中年大叔呢,兩個寂寞的靈魂要怎麼走在一起呢?

在現實裡,我們都害怕受傷,或是受傷久了,也看淡了自己的感情。

可是,還是會渴望得到歸屬感。

至於,最後他們有沒有勇氣突破藩籬,走向現實中,就讓大家自己去觀賞了。

你有勇氣面對自己了嗎?

《肉与灵》短评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9分钟前
  • ninamonroe
  • 还行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10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13分钟前
  • 颜婉羽
  • 推荐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14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19分钟前
  • inasussi
  • 推荐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21分钟前
  • 虚空巴拉
  • 推荐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24分钟前
  • 暗影翔
  • 还行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26分钟前
  • 发声障碍
  • 推荐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29分钟前
  • Satoko
  • 推荐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31分钟前
  • 睡个好觉
  • 还行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36分钟前
  • 伪清新的一天
  • 还行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40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44分钟前
  • AnJan
  • 推荐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45分钟前
  • 小长芦钓鱼师
  • 还行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46分钟前
  • 舞子
  • 推荐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47分钟前
  • Antonian
  • 还行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48分钟前
  • s.o.e.
  • 还行

北影节英嘉

50分钟前
  • emanon
  • 推荐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53分钟前
  • Cardinal
  • 还行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56分钟前
  • 热爱电影的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