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怀才不遇的导演金东秀(金相庆 饰)每天都流连在戏院前,沉醉在自己的思维里。
最近他刚好看了好友的一部电影,他会觉得电影的情节便是自己的故事。
与此同时。
他遇到了电影中的女主角崔英实(严智媛 饰)。
后来东秀在出席一个电影人聚会的路上,再次遇到了崔英实。
英实正被影迷索要签名,东秀终于鼓起勇气上前问候。
可以隐约瞥见人脑海中瞬间一闪而过的贪婪、欲望、谎言、怯懦、冷漠和欺骗的自私混合体。
也许只有有如此闪念的人才能拍出。
有意思的是它的很多画面背景都脏的可以,视野中遍是垃圾、废物、工棚,人站在这样的肮脏前谈论死亡和爱情,随后又不可告人的躲闪逃避,充满讽刺意味。
洪尚秀的这部刚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力作一改前几部影片的叙事方式,通过“片中片”的形式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出三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剧场前》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电影院的故事。
男主角是《生活的发现》的金相庆,他饰演的金东秀一天在电影院里看了自己同学拍摄的一部电影,当他走出影院时,看到片中女演员崔英实(严智媛饰)也在剧院前走过,对电影剧情有深刻感受的东秀于是开始追求英实,而另一边,他的同学即他所看影片的导演得了重痛有可能离开人世......影片的情感描写延续了洪尚秀一贯的风格,冷静而不失尖锐,主人公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彼此孤独的人总会走到一起,喝酒,聊天,然后发生关系,性爱场景里看不到性感,只有真实,洪似乎把他的各种人生体验都投进了电影里。
影片中的东秀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什么渴求的人,所以当看到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买安眼药自杀的场景时就联想到自己,甚至觉得电影讲的就是自己的故事,是啊,生活中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每当我们被一部电影打动时往往就认为影片讲的就是自己的的故事,甚至当电影结束那种情绪还会围绕着左右,只不过我们没有东秀那样投入,他甚至听电影里的歌曲,迷上了电影里的女主角,令他没有料到的电影毕竟是电影,电影里的男女可以不顾一切自杀,而现实中的导演自己得了病都害怕离开这个世界,女主角在电影里不习惯男人在性爱方面粗鲁的行为而在现实中却希望男人勇猛一些......电影毕竟是电影,而不是生活,也许我们在影片最后也有和东秀一样的困惑,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最近的行为。
洪尚秀在韩国电影里算是一个另类,也很具有开拓精神,他的电影有着现代人的孤独感和游离感,却又不像金基德那样极端,他的电影里的男女彼此都渴望发生关系却又不会考虑到责任,在洪尚秀的电影里,我看到了真实,一种现代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关系。
“观察电影带来的影响很有趣”——拍摄新作中的洪常秀导演原载于《Cine21》2005-01-11 摄影:오계옥,文:정한석 自己翻着玩,非专业人士,应该有错译……原文标题:“영화가 주는 영향을 보는 게 흥미로웠다”——신작 촬영 중인 홍상수 감독 인터뷰,链接:http://m.cine21.com/news/view/?mag_id=28125,http://m.cine21.com/news/view/?mag_id=28126
(首二段略)乍一看依然是重演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但《剧场前》中有很多新的尝试。
洪尚秀首次开了制片公司“田园社”[전원사](说是因为公司前面有一个庭院),将过去平均两年一部的周期缩短了一半,在《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之后仅时隔1年再拍新片。
还打破以前只和新演员一起合作的规则,继《生活的发现》之后和金相庆二度合作,这或许会成为《剧场前》可以预想到的关键词。
另外两位主角李己雨和严志媛饰演了洪尚秀电影中年龄最小的角色。
此外,原来固定的框架现在开始奔放地动起来。
这不是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的摇镜(panning) [注],而是眩晕的变焦镜头(zoom lens)(虽然很难想象……)。
不仅大胆使用大家嫌土气而弃之的变焦镜头,还用了看起来有特色的旁白(voice-over narration)。
洪尚秀的电影之前不讲述人物内心,如今终于有了echo。
译注:panning,将摄影机固定在三角架上,跟着移动中的拍摄对象,让摄影机水平转动。
原来片头这个是洪的制片公司logo,手画的,似乎每次都不一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剧场前》都很有趣。
但不可预测。
因为连正在拍片的他也还有很多事要碰上再说。
“拍电影之前好像说太多了。
如果拍得不好,也有可能是胡言乱语。
”洪尚秀说。
因为剩下约24次的拍摄都是这种发现的过程。
虽然惆怅但也只能慢慢等了。
-因为刚开拍,请大概介绍下新电影《剧场前》吧。
=有时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后,某种程度上,短则几分钟、长则一整天,会沉浸在片子带来的影响之中。
好像感觉那种反复的日常经验有一天会变成电影的素材。
一直有这种感觉。
津津有味地看完很tough的硬汉电影(마초영화)出来,我也曾像主人公那样猛抽烟。
那样的自己挺滑稽的。
就会想:啊,还有这样的啊,其他人也会这样吧。
这次想做做这种东西。
观察片子带来的影响会如何显现,这本身就值得回味,因为随着模仿不断加深,自我重复是有结构的,也很有趣。
我自己对这个结构中最终需要拥抱并表露的人际关系的想法和态度,正在一点点丰富和形成的过程中。
-之前的电影标题与内容保持了距离,只在感觉上有连接,而《剧场前》这个标题则有所不同,比较能预想到内容,更具可读性。
=因为担心被理解为是"Meta电影"(메타영화),会感觉有负担,而且对现有的Meta电影好像也有抵触感。
对此我决定甩开负担感,即便别人是这么看的,那我不这么做就行了。
反正《剧场前》标题里要有“剧场”,想把这两个字放进去。
词汇带来的感觉、读起来的味道,或者以前在哪里读过、熟悉过,残存的词汇音感、韵律之类的,似乎都会影响选择。
我自己想了一下,以前好像有好好读过名为《万岁前》[注] 的小说。
大概是因为这个关联,所以出来了《剧场前》这个题目。
时间上的“前”,剧场前面的“前”,讲故事的“传” [注] 。
像是个好题目,就定了,但直到印刷出来之前,还只是暂定标题。
也有可能会起其他标题。
但就这样吧。
译注:《万岁前》是作家廉想涉192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描绘了三一运动之前的朝鲜社会现实。
小说采取东京-神户-下关-釜山-金泉-大田-首尔的纪行结构,一路上对殖民地社会和时代精神做了逼真的观察。
译注:汉字“前”“传”在韩语中同音,都是전。
故<극장전>兼有《剧场前》和《剧场传》的意思。
-虽然角色还在创造过程中,但希望可以解说下现阶段《剧场前》主人公东秀(동수)、尚原(상원)和英实(영실)。
=剧中剧里的角色是尚原(李己雨饰)和演员英实(严志媛饰)饰演的女子,电影中的现实里的角色是演员英实和电影导演东秀。
剧中剧里,尚原刚开始复读,而英实从高中退学,在眼镜店工作,打算参加高中同等学历考试。
电影中的现实里,东秀的设定是,为了当导演准备了很久,差不多有8到10年,但没有拍出长片。
性格或关系等都是写剧本摘要(treatment)[注] 的时候定的,随着与演员的见面和拍摄,会逐渐变得具体化,所以现阶段说起来有点草率。
译注:剧本摘要(treatment) 是为了让观众明确了解电影的内容和情绪号召力而制作的说明文,省去剧本(scenario)的专业和繁杂,描述登场人物、情节和预算的一种电影制作企划案。
可以出售给电影公司,也可以在拥有企划案权利的同时发展成剧本(scenario)。
-目前为止(你)电影中最年轻的人物出现了。
=虽然也会有剧中剧的结构上的反复,但电影中的现实里的角色东秀也会受到剧中剧的情绪上的反应。
是所谓少年变成男人的视角吗,那种原型故事是什么呢?
会这样思考。
-这是您和金相庆合作的第二部作品,是第一次与同一演员重新合作。
=设定为走出电影院的人后,接着就想故事,想到准备当电影导演的人这个人物的同时,就想到金相庆了。
《生活的发现》结束后还和金相庆保持联系,有信任感吧。
他对我所做的事情表现出共鸣,增进了亲密感和情谊,作为人也有和我相投之处。
以前是去见照片或电影中的演员,以初见感觉到的新鲜感开始工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好奇和合作过的人再合作会如何。
虽然金相庆在《生活的发现》里已经做了非常多,还是非常期待他这次会怎么做。
有些会重复之前做过的,也会发现并混入之前没有展示过的东西。
-有没有想过其他演员?=没有。
剧中剧有一个场面,大纲和《生活的发现》中金相庆演的差不多。
我意思不是说要看完我之前所有电影,可能对观众来说不那么重要,但对我来说(二者)有关联是很有意思的。
《剧场前》剧中剧的这一幕似乎在《生活的发现》的那一幕之前就发生过,可以这么说吗。
那种联系让我觉得很有趣,是说得通的。
-看过《生活的发现》的人应该知道是哪一幕。
=今天要拍戏,能不能清楚地展现出来、到底如何,要拍出来才知道。
-那么可以说模仿和反复的主题(motive)这次也是很重要的?
=我在构造什么的时候,并非因为我觉得模仿或重复是重要的框架而去做,而是活着活着,发现自己在使用那个框架。
解释日常现象时需要一个框架,可以是好莱坞的剧作法(Dramaturgy),也可以是既存社会通用的各种信息和意识形态。
我呢,想在二者之间的自由状态中开始和完成电影。
好莱坞的剧作法往其中插入素材时,好像有种有意无意被迫的意识形态;另外,既存的意识形态不是说它本身好不好,而是先确定后,再把素材编排进去,这样出来的效果不会让我有发现了什么的感觉。
首先,是不是应该从这点开始就自由地采用能解释所谓生活和经验的最低限度的框架呢?
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做结构,偶然出现的框架就是反复和模仿。
试过几次之后,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并不是有意为之。
对我来说,解释生活这块疙瘩的框架是很有用的。
-如果说《生活的发现》感觉像层层反复的结构的完成的话,《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则如你之前所说,是一部“在单线中插入形式”的电影。
这次是像前作(《女人是…》)一样,还是像《生活的发现》一样把几个碎片放在一起,你有决定吗?
=结构上仅就目前的剧本摘要来看,好像与《生活的发现》更类似。
对仗更加工整,更有一种融合在一起而结束的感觉。
稍微不同的是速度感。
会更多使用zoom-in/out,也会加入旁白,剧中剧里的人物的年纪远比我之前拍过的人物年轻,因为这些,会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则是,一开始有某种情况,对此首先立马浮现的是我的情绪反应,接着又对那种反应有点怀疑。
应该重新回味生活中无数次浮现的情绪反应,《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这部电影的起点则有所不同。
某种情况出现时,很奇怪,它自己具有形成完整结构的形态。
这种形态已经具备完整性。
有的电影需要好好选择其中出现的素材,这就是《剧场前》。
当然,如果全部做出来的话,会是一模一样的电影,也会有情绪反应,但在起点上就存在这样的差异。
-从技术上来看,也是第一次尝试变焦镜头(zoom lens)和画外音(voice-over narration)。
=前面的作品也准备了zoom-in但没做,对旁白是早就有兴趣的。
好像是时候实践想做的东西了。
看剧本摘要时也觉得对了。
-为什么不用移动推车(달리,dolly)或轨道(tracking)而是zoom或旁白呢?
=用zoom-in的场面,不管是用cut还是用推车、轨道,现在都没什么排斥感了。
这部作品里虽然用了zoom-in,但我认为也可以用cut。
曾经觉得有区别的差异和态度,像烟雾一样消失了。
如果说以前认为应该用长镜头(long-take),角度(angle)也该扩宽些,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的是既给我紧张感又有趣的话,那么好像从《女人是男人的未来》起就松弛下来了。
而且做得多了当然就想试试别的,可以说已经做够了,感觉在那个角度呆了很久了。
几个zoom-in,可以是像其他电影一样,是为了放大情绪反应,但对我来说《剧场前》中zoom-in的使用90%以上是实用性的。
用zoom-in代替cut。
至于旁白,可以迅速消化你想放进去的信息,缓解紧张感,是动作和台词之外的另一个选项。
-听说镜次(take)的数量减少了很多。
那么导演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作为导演,我对电影的节奏(pace)、演技的鲜明性、察觉不出来的小失误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
但我觉得那都很好。
再拍10次,拍出来的微小差异,在大荧幕上一闪而过时,是不是感觉得出来,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一种浪费,对此我好像有自己的判断。
有的镜头可以拍20遍,而有的镜头没有必要微调。
那么给演员导戏说的话也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说,在没人的地方久久地凝视、欣赏某张照片的方式,跟欣赏电影这样的动态影像的方式是不同的,长时间凝视照片,似乎会产生某种倾向。
这种倾向拍成电影,似乎会让我执迷于细节...但考虑到观众的反应,会很实际地想:‘把精力用在别的地方吧’。
-《生活的发现》是7天,《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是48小时,电影的素材通常设定为有限的时间内的事。
这次也对戏中戏和戏中的现实设置了时间限制,因此很好奇会不会增加其他什么要素的密度呢?
=那也是直观上是那么回事,好像也挺值得分析的。
但是没分析过。
因为电影的时间比较短,这样的好处是日常琐碎的行动可以自然而然地连着走。
想用所谓并不具戏剧性的场景(scene)来解释生活,因此好像电影时间越短越好。
开始构思的时候,应该在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就是这样想的。
人物也是如此,通过人物表现出来的矛盾或困境也是如此,似乎自己有可选择的种类或局限。
不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无聊的时候,我得考虑一下。
(笑)
-你一直对日常中运作的某种幻想性保持警惕,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对人们的影响即是如此。
看完某部电影后受到的影响,就是被其中的幻想性所吸引,稍微丢掉了自己的东西,而这次却以这个过程作为故事素材。
之前警惕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被正面讨论。
那我想知道,这是从日常的角度来表现幻想,还是你转而承认幻想和现实是相互影响的?
=我想可以谈两点。
在这部电影里,电影被称之为一种简单化的幻想,想一下这和电影中的现实里的人物的感受,好像不会采用用台词直接提到的方式,而是,如果人物看完什么电影出来,电影具体的样子和具体的关系就有了。
这样就会出现很多角度的评论。
看了那部电影后,会有常见的评论,也会有以电影中的电影和现实人物之间的具体关系为基础的评论,也会有人在结尾的时候再做判断。
虽然很难说清楚,但这好像是我会收集到的回答。
第二,从幻想和现实的关系来说,我觉得人不可能完全掌握现实。
实质是某种你永远无法了解的东西。
没人能全部了解,不是吗? 对幻想的警惕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如果一定要追究的话,在人生必要的时候打破让尽可能压抑自己,让自己无谓地变得残忍或愚蠢的幻想机制,赋予我们这种能力的不正是文化吗。
电影就是这种东西。
并非所有的幻想都是不必要的。
说白了,即便是庸俗的幻想,但如果它能给那些太辛苦的战场士兵,或者那些只能做苦工的人带来眼前的幸福感,那也是好的。
并不是说幻想本身不好,而要是警惕压迫着人门的幻想。
-有人说,《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之后否定的能量(energy)是不是再次增强了?
那这次电影会怎么样? =目标和原则之类的没有变化。
打个比方,我遇到A后再遇到B,各自会不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有没有这类的差异呢? 有直观选择的素材和由此产生的形式,有演员们,跟着这个形态去尝试,然后从中收集东西。
作为洪尚秀的影迷,看他的每部电影我都带着极其主观的色彩和浓厚的兴趣:突然的拉近远焦镜头,把话筒故意放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梦境和现实的直接切换,还有让人始料未及的做爱镜头等等等,让我叹为观止,无不佩服洪尚秀独立而坚持的品质。
我认为洪尚秀是一个极其尊重观众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里,长镜头的运用,演员生活化的表现,以及导演刻意的拉焦指示,不仅让观众融入剧情,而且能让观众清醒地知晓这只是电影,不可以轻易站在哪个角色的立场上来感同身受,在《江原道之力》里毛茸茸的话筒调皮地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正应证了如此。
《剧场前》与洪尚秀经常在影片里反映男女关系的主题显然不同。
这部电影则瞄准了猥琐文艺男子的独角戏,其他都沦为配衬,连和她上床的女主角也只是生活的一个过客,他进行感受和思考的一个棋子而已。
所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互动,只有体验。
没有互动的体验却是最痛苦最孤独的,因此导演只好在前四十分钟用一个“片中的电影”来铺垫男主人公的情绪,这着实把观众都忽悠了一把,我想,一般观影的观众谁愿意把“片中的电影”男主角的情感体验转接到真正的男主角身上呢?
而也正是这种非主流的转接,也恰恰说明了片中都市人物游离状态。
男主角似乎一直在游离,从被朋友嫌弃,想勾搭妹纸,参加同学会,和妹纸上床,和妹纸诉苦、控诉李导演想并和妹纸一起自杀,妹纸不鸟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对着李导演痛哭流涕。
这一切发生完,又改变不了什么,妹纸还狠狠地告诉他:“我看你没看懂这部电影。
”这不是他的亲身经历吗,怎么会没看懂呢。
喔,也许他真的没看懂。
我们每个人能体验到的自己的快乐悲伤忧愁烦恼,并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我们认为我们很懂自己,而别人看我们的情感体验时,会这样认为吗?
当然,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了。
这个电影我认为是洪尚秀叙事较为薄弱的一部,当然,如果他只是想去讲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心境,我们大可不必怪罪。
也许,洪导演当时正处于一个孤独而焦灼的状态呢。
他拍了一部电影,想告诉感同身受的人们,你们应该好好思考下自己最近的行为了。
既然没有自杀,那就好好活着。
电影 剧场前1.在女性视角中 将“爱”这一字眼作为判断情感的最高级昨天看的美国电影Adam男女主角的分离主要是由于语言学或说词汇学语境语意上的误差 表达上的分歧 当男主角对女主角说我需要你时 女主角纠结于男主角从未对她说过爱 其实 爱又只是一个字眼 然而女性将“爱”这个字理解为情感上的最高审判 电影里男主角口中的“需要” 或许与女主角想要的“爱” 实则是一码事 两人最终的分离 根本上是源于观念上的差异 或具体一点 就是由于表达上的分歧 词语 是陷阱2.洪尚秀的电影世界当中 男性以“死”作为深“爱”与否的判断洪尚秀的很多电影里表达他渴求女性为他死去或与他一同自杀 一种知识分子型的男性虚荣 如洪尚秀一般的男人们判断一个女人是否深爱自己到一定程度的衡量标准就是对方肯不肯与自己一同死去? 但男人们不知道一个女人愿意与一个男人一同去死 其实这没什么 她只不过就是不能够也不再愿意与那个男人生活在一起而已3.当人们在谈死时 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情感上的绝望重复的场景 我忘记是洪尚秀的哪一部影片 洪尚秀电影里的男主角跑到女生家里想要自杀 女生由于正在洗澡还是在讲电话没注意到他爬出了阳台 男主角看女生没注意到他的死亡动机 内心独白是 太冷了 于是 他又从阳台上爬了回来这使我越来越坚信当人在谈论死时 他们实际上是在表达超出自我表达范围内的绝望 而非形体上的消除与生理上的死亡
剧场前
对以往风格的“变奏”之作——男主人公独白画外音 以及(手动)变焦镜头的使用 第一次直接交代梦境 也是在梦境里 第一次正面出现外国女人(长相欧美风却操着一口流利的韩语) 这里的国别属性差异可看作外界(花花世界)的侵扰 外国女人递来的红苹果恰可代表诱惑 而当男主人公面对这种诱惑选择直截了当地把门关上 由此引出现实中的早晨 男女醒来裸体相拥 男对女说“我们不要做爱了 干干净净地死掉” /再根据后面情节男主人公独白想对女主人公公平点 独自打车逃走 这里的侵扰便有了另一层解读即男主人公对于这个世界的污秽的现实单方面的惶恐/而男主人公又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无法与母亲进行真正的沟通当洪尚秀标志性的近似无痕的开启新的一个段落 前半段于是成为了故事中的故事、电影中的短片电影 而关于后半段的主题甚至于整部影片的主题 在翻转中也变得更为复杂——有电影与人生亦有男女两性
本片描述一位男人看了前辈的电影后走出电影院时,在剧场前,偶遇电影中的女主角而追着这位女主角的一天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韩国首都首尔,讲述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对电影院的热爱而结识又分开的经历。
一个想自杀的学生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她决定跟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Tongsu是个平庸的电影制片人,他走出电影院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女人,并且认出那就是他刚 看的这部电影的女主角。
这个年轻人动荡哀伤的生活与先前想自杀的学生产生了奇怪的回应。
本来是冲着金相庆去的,看了半个小时,他都没有出场,我还以为自己下错了片子。
耐着性子看到40分钟后,金相庆才从电影院里走出来。
我想导演又玩“一部电影,几个故事”那种结构了,只是前面那个故事和后面的剧情又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金相庆和真实生活里的英实谈起电影所讲是自己的经历时,我才明白,原来之前那半小时,我都在陪着他看电影。
英实既是电影主人公的名字,也是演员的本名。
过去的金相庆不被理解无人关注,现在的他也处于相同的困境之中。
最后他的困境并未随着电影的结束而解决。
习惯了好莱坞大片男主角最后必定抱得美人归的结局,这部电影只表现人物的现状和心情,不提供解决方法,看起来倒不像是个完整的故事了。
在电影的电影里,他主动和她说要一起去死。
吃安眠药前,旁白说想过一个人把药全吃了,而他没有;时间往前推移,他推着她进了出租屋,而她问他,为什么做这么多次;在更早些的时候,他抛下她一个人去赴死,旁白里说一起去死对她太不公平了——实际上,是他内心里并不愿去赴死——后来康复了,竟然说捡了一条命,很开心;看着漂亮的护士,又想着康复后会和这样美的人谈恋爱——所以爱是什么呢?
不过是原始的冲动。
爱,不过是想做爱罢了;会有一同赴死的爱吗?
会有——不过那必定不是本心——本心,不过是做爱罢了——这是短剧里虚构的导演的想法吧?
在电影里,他跟着她,死缠烂打地拽着她进了出租屋,他说他爱她,还问她会不会再来——可是爱不过是做爱罢了,所以,他一定没有看懂那部电影,却又对自己模仿短剧导演这件事都不敢承认——更何况像临终之人说出“我不想死”呢——又怎么会真的付出什么,甚至为爱赴死呢?
“你喜欢我什么呢?
”一起做爱吧——这是导演洪常秀的想法吧。
这是近二十年前的电影了,一个半小时,与现在的电影比,节奏很慢,却讲了很多东西,角色也塑造的很成功。
真的很喜欢女主呢,像一个朋友——一个可能再也没机会见面的朋友。
在优酷继续看洪尚秀。
83分钟。
看了四十分钟后才告诉观众这之前和男主在一起看电影。
这个电影是男主同学拍的,他现在病入膏肓躺在医院里。
之后男主还对走到现实中的影片女主角说那是他的故事。
与久别重逢的女生相约自杀,他要抽红色万宝路,他们要干净的死。。。
什么是现实?
什么是虚构?
真想说假作真时真亦假。。。
电影一贯的对韩国男人充满鄙视,哈哈。
导演够高。
普遍的中国男人和韩国男人一丘之貉,只有比他们更糟。
那些那人聚在一起表面温良恭俭让,背后也是刻薄八卦捕风捉影。
这个男主也是讨嫌的,他的男主角是不是都是这种颓唐的无用的文艺男?
导演自黑?
女主角虽然只有两身衣服,在剧中电影里一套衣服,在电影里一套衣服,而且头发只随便抓起来,但看起来很舒服,白净干净很有主见清醒的样子。
这还是一场电影,消磨一段时光。
真的是很奇怪的一部电影,但又是导演完全自由了的样貌。
一个想啥就马上去做的人?那应该行动力超强啊,只要思维深度多一点,那一定不会是个loser
。这是啥
身边的人们好像都会那么想,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会说那是自己的故事,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是最重要的。
洪尚秀片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前前后后的反差矛盾犹疑,全是生活中真实的样子。
김상경은 왜 일케 좋아하지 못하게 하는 재주가 있지? ㅋㅋ
你好像没有看明白那部电影
洪尚秀第6部。不喜欢。形式大于内容了。
“你好像没有看明白那部电影。”
跟一个老“丢钱包”的男人,怎么还敢一起吃饭喝酒!
围巾那段细节不错
2011.3.17资料馆再看 加一星
金相庆原来和洪常秀合作过好几次,这次的结构有点意思,但镜头太磨叽。
以后谁也别跟我扯洪尚秀,真受不这种似是而非的叽叽歪歪。
2008.6.27 看不出什么意思。镜头总是推。。。推。。。。推。。。吃安眠药后女主角哭,表演让我感动。后面那个怪男有点意思。
现实爱情如此疲软不给力,戏中戏里床上男硬撑厚颜的再来一次。
6.5/10。看完一大半我才意识到这是戏中戏(还特地倒回去重看了一次)。喜欢戏里的内容,自杀未果的年轻人的迷茫;戏外的情感发展蛮奇怪的,一言不合就上床。整体很粗糙。
看得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是导演的呓语吗,不好懂,后面出场的男主很让人讨厌,可笑中带着幼稚傻气的感觉。也许是导演对自己初入导演行业时的无聊生活的回忆。
(只是我的理解)一个失意的大学同学看到了同学的成功,于是靠着胡搅蛮缠还有点思维粗线,硬生生重演了一遍同学的电影故事,并试图copy paste加上创造出一种“这是我的故事,你用在电影里罢了”的错觉。可惜从头到尾无人信之,就像女主角说的“你根本没懂”。不管我懂没懂,电影还是蛮好“食用”的,看的流畅轻快。MUBI.
“只有思考救得了我”,本片只是这句话的宣言。不过,你从此开始喜欢上推镜头,仍保持每部片里都有宅男福利片段,也是6。逐渐从作家、教授、演员转向导演的故事,电影圈的日与夜;一个人的出游,两个人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