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采取冷色调,非常克制地叙述了一群拆弹少年和士官长之间的故事,没有烂俗的煽情,没有过度渲染战争,中规中矩。
随着少年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地雷区,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小小的海滩,也不断折磨着良知尚存的士官长。
不由得让人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
战俘们有错吗?
我想大部分是有的,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他们确实走上了战场,屠杀敌人,对盟军来说是侵略者、是破坏他们家园的直接施行人。
所以盟军可以理直气壮的,将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仇恨投射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去做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期待他们的死亡。
所以战俘营里往往饿殍遍地,死伤连连,在战俘中,你看到的不是战争结束后的平静,而是仇恨的延续和因为理所当然的复仇变得扭曲的人性。
基于情感,可以理解盟军对战俘的愤怒和报复心理,但这真的是对的,或者值得提倡的吗?
若一个父亲将杀死其女儿的小混混杀死,没有人会不理解不同情父亲,但也找不到任何一条法律,一条公理让这父亲可以不承担锒铛入狱的责任。
战争中,无数军人和平民死去,我们要战犯和战俘负责,那战俘的死去,又有没有人负责呢?
尤其是像影片里那样的少年战俘,终其一生没上过战场,没伤害过一条生命,只因是德国人就要承受盟军的侮辱、敌视和仇恨,甚至因此付出生命。
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要让他们承担吗?
说实在的,标题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知道二战的战俘过得很惨,自己的国家也不敢发声抗议,报复和利用战俘已经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默许的规则,心照不宣的秘密,可我还是觉得,人不应当理所当然的放任仇恨。
片尾字幕介绍,二战后,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在丹麦西海岸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去看二战的影响。
丹麦在二战时期被纳粹在几小时内就占领了,而战败后的德军却沦落到言听计从的战俘,一群涉世未深的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乎,每天都想着回家团聚,可是真正能平安回家的又有几个?
在二战后期,德国后期的党卫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百战老兵,后来的都是被洗脑思想狂热的纳粹年轻人,只是靠着一腔热血战斗。
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但纳粹的野心却荼毒了年轻人的未来。
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
别说是一个大活人,就是只狗,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每天的工作就是未知死亡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送命,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一个个离去,内心的煎熬是无法想象的。
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对于战争的悔悟态度在日本人那里就让人窝火,不管是日本政治领导高层参拜靖国神社还是日本篡改教科书,这些都让饱受日军铁蹄摧残的亚洲人民特别不待见。
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幸而最后的结局没有让这群少年们在异乡结束生命,重感情有血性的士官长放走了他们,希望那是生的希望。
希特勒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
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
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
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
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厘不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七十年的和平时光确实不易,也要随时警惕,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类的野心潜藏在每个人心里,前几天看《希特勒回来了》,喜剧但最后看的我汗毛竖起,细思极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独裁者的影子,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轮回。
借古喻今,电影最好的就是能带给我们思考,很欣慰,我们在一个和平年代。
人性没有答案,道德永远在暴力人的手里和死神的时间背后,我感叹的不是丹麦这个二战中受伤排不上号的国家能拍出这样的反战电影,而是这是一部揭德国丹麦脓疮的电影却是两国一起完成的,我知道很多人想赞扬什么,这种话从小听到大,其实我想说No,待上映的魔兽电影版从2小时40分钟剪剩2小时,就是因为涉及到当下欧洲的难民问题,欧洲的“光腚总局”一样有把爱德华剪刀手,而我佩服的是在二战的问题上他们已经在精神上走出了雷区,我们却还在雷区里面,从《鬼子来了》被禁,到《我是王二毛》的曲线救国,其实我们还在拆雷,从观众到演员
影片有一惊喜,和一个遗憾。
惊喜是第一颗地雷爆炸的处理。
任务开始前的简单集训,没有经验的士兵挨个进入半封闭空间,独自拆除一颗地雷。
镜头忠实再现了每一个士兵进入后拆除地雷的状态,有快有慢,有稳有急,一直吊着心,就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却不知什么时候发生,是哪个士兵第一个遭遇不幸?
终于这个士兵犹豫、害怕,镜头定格在他迟迟不敢下手,怕是就他了,军官走进来催促,怕是要和军官同归于尽了,士兵却执拗颤抖说一定要自己拆除,军官走出来,对旁的军官说捂好耳朵,不几秒,士兵提着拆好的地雷走出来。
心里佩服,感慨处理的简洁诙谐,有惊无险。
欢喜士兵的近景晃过一个人影,另一个士兵去拆他的雷,以为是轻松的恍惚镜头,还在看欢喜士兵和为他欢喜的队友,军官似乎也松口气,要说他的允诺。
砰!
里面爆炸了。
被人忽视的意外。
由于第一次面对这么强烈的对比,我身体不自觉跃起,可能也发出了惊声,泪一直蔓延到中场。
遗憾是双胞胎兄弟自觉选择死亡的片段。
自兄弟遇难后另一个兄弟一直旁若无事,通过昆虫、老鼠观看生命的意义。
这天农场女孩无知走进地雷区,大家奋力解救,他迟迟出现,心意已决,旁若无人走过危险区到女孩身边,镜头慢下来,夕阳格外柔和,只有女孩和他,拆下上次缠在玩偶腿上的纱布绑在头上,让女孩觉得世界多么宁静,大哥哥还有一个对他格外重要的兄弟。
镜头转到旁边,排除地雷的队友刚好到达,女孩被安全送出。
然后是他的背影,未动,我便知道他要选择什么了。
镜头从这时起给了很多队友骚乱和队长及军官的特写镜头,加上他自己心意已决的神态特写,略显拖沓像电视剧告别场景。
接着他转过身走向危险区,不归路,自主选择的凄美与自由之路。
镜头拉远,暖色调沙滩,众人和他分置两侧,他走几步,蘑菇云升起幻化成灰。
遗憾的是,这时为何不给女孩一个特写镜头。
我想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
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
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
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影片的题材对中国人至少是全新的。
战后德国战俘留在丹麦,拆除他们埋下的地雷。
强者变成弱者,以前纳粹别人,现在被别人纳粹。
影片中的小分队都还未成年,貌似世界观还未成立,就来为国家买单。
所以战争结束了,可是结束了吗?
残酷持续,伤痛持续,伤口需要多少年愈合?
就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这显然不是极致之作,但也有惊喜之处,何况题材另辟蹊径,已经俘获很多人的心。
结合最近看的影片,就完整性和动人程度来说,个人更喜欢韩国洪尚秀导演的 《这时对那时错》。
算是友好推荐吧!
故事其实出了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看。
这是个非常无奈的故事,即便没有看,也能知道故事表达的主题。
故事里头,最大的矛盾,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怪谁。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做一个评判。
这让人特别憋屈。
故事主角是一位丹麦中士。
对于丹麦而言,亡国之痛,伤口还在滴血。
对待战俘,中士也没那么讲人权,毕竟,想起战争中的种种,他完全有理由愤怒。
故事里头文质彬彬的长官,利用德国人排除德国人自己布的雷,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长官的“道貌岸然”又着实让人生厌。
可是,他大概也有他的无奈吧。
丹麦作为一个收复国土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别人”。
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需要贯彻?
大概也是需要的。
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能不能“高抬轻放”,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
故事里头的妇人,故意将食物倒进鼠粪。
被“抓住”后一脸的坦然,她经历的伤痛,大概远远大于一次食物中毒。
可是,她报复的对象,其中有没有无辜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不是她能考虑的。
故事精巧就精巧在,妇人的孩子,误闯了雷区。
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展开了援救。
这次有惊无险的救援,是不是能出动妇人麻木的心灵,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在此时,展现了更为震撼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中士在排雷的过程中,和这帮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中士身为战士,对战争罪犯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这些孩子心生恻隐。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是尽量保证孩子们能吃到食物,能有那么的片刻,能享受孩子们的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中士的狗狗触雷。
这还没掀开的快乐戛然而止。
那个“凶狠”的中士,再次“卷土重来”。
在排过的雷区,孩子们用身体趟雷。
这是何其残忍的场面。
故事的“起爆点”完全安排在“出乎意料”。
以为会“爆”的点,基本都没有“爆”,然而,当神经稍微放松,孩子们日常一样拉着家常时,忽然起爆。
一下子就“炸”了。
这种冲击,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故事的最后,故事给了一个数据,2000人,150万颗雷。
一半以上的人受伤或死亡。
这些人里头,有没有“穷凶极恶”的战犯,大概也是有的。
但相信,大多数都是无辜受牵连的。
即便是“战犯”里头,大概也有大部分是被“成功洗脑”的。
这场灾难,究竟是谁之过?
这大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人之祸”。
战争总是因为其残暴和冷酷而被人反复提起。
但在那战火退却的土地上,往往有着丝毫不逊色于战争时期的冷漠与伤痛。
《地雷区》便以其缓慢而收敛的视角讲述了后战争时期丹麦人的心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德国纳粹,看待历史。
在这种多面向的看待之下,《地雷区》挖掘出了纳粹的另一种意义。
《地雷区》的故事非常简单,同时也非常真实,它来源于冰冷的战争数据。
1945年5月,德国结束了在丹麦为期5年的占领,并在丹麦西海岸留下了超过200万枚地雷。
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西海岸,徒手排除了150多万枚地雷。
几乎有一半的战俘因此失去生命,或者被炸成残疾。
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
排雷的工作听起来并没有太多戏剧张力,因为离开了战争正在发生时炮火纷飞的场景,枯燥的技术动作就失去了环境衬托的紧张感。
《地雷区》的故事发生在战后,看起来似乎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丹麦西海岸宁静而美丽。
沙子下面的地雷,几乎是整个影片唯一的行动元,其戏剧张力完全在排雷的动作本身。
同时,它也是几乎是战争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看似宁静的战后背景,成为了排雷行动的反向衬托。
排雷行为,也因此指向了战争遗留问题。
战争在时间线上成为一种无法抹除的过去,它从历史里走过来,走到银幕中的当下生活,也走到银幕所没能表现的未来里。
那些被埋下的武器,以沉默的语言和随时会爆炸的执拗,重复着战争永远不会结束的真理。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几乎把《地雷区》拍成了惊悚片,排除地雷的动作在他的镜头下变得扣人心弦,几乎达到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效果。
我们都知道地雷一定会炸,就好像我们一开始就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看到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样。
悬疑与惊悚就在等待地雷爆炸的时刻产生,这种悬疑惊悚效果与影片整体缓慢忧伤的基调绞合在一起,给影片所表现的战后情绪带去了某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式的心理感受。
当排雷的士兵中有人被炸伤时,镜头以一种冷漠的凝视态度观看着其余士兵的冷漠表情。
在这些去掉了实际声场,铺满了极度情绪化音乐的全景镜头里,士兵们的脸被压制在海滩白色沙子和镜头景框中。
他们也凝视着镜头深处,并不真正关心谁被炸死了,就像在冷漠地观看着自己毫无可能回家的未来。
这群年轻士兵,是既没有未来,也没有历史的人。
在历史维度上,这些男孩是德国战俘。
在民族维度上,他们是德国纳粹。
对于严厉的长官卡尔来说,他们又是随时会出错的下级。
个人的意义,在战时被抹去,成为国家间斗争的机器。
当战争结束,这种个人的意义却并未回归。
排完雷就能回家的许诺成为一种触不可及的期许,这种没有历史的薄弱个人感也对应着他们战俘的身份。
包括这些士兵自己在内,都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的生命。
如果说,片中那些一点也不像纳粹的年轻士兵,像是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孩子;那么,由罗兰德・莫尔饰演的丹麦军官卡尔中士,无疑就是父亲的角色了。
他像个严厉的父亲要求孩子那样,责令年轻士兵们手挽手通过安全区,以他们自己的生命去检测排除过的区域。
他像个渴望儿子成长的父亲一样,对着退缩的士兵狂扇耳光,同时暴怒地吼道,“你要像一个士兵,像一个男人”。
父亲的身份在这样的台词和行为之下不言而喻。
但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卡尔也有着温柔的一面,他会救下被性侵的士兵,也会为饥饿的他们偷来食物,并不惜为此被村民指责。
所以在影片最后,卡尔也偷偷放走了仅存的4名男孩。
这样的放生行动,使得他真正成为了这些男孩的父亲,这种象征性的父子关系超越了上下级关系,也超越了国族间的界限,它甚至还超越了历史意义上的的仇恨。
男孩之一充满留恋的回望,为凝重的影片带来了几缕光明的结尾。
作为一名丹麦人,卡尔是二战和德国纳粹的受害者。
作为一名长官,他是排雷行动的监督者与教导者。
而当他作为一名上级时,他也无法蜕去丹麦人的仇恨。
监管排雷行动的军事任务变成了一项以正义和民主为旗号的战争复仇行为。
而卡尔,就是那个比德国男孩们更像纳粹的复仇者,卡尔的形象设计也对他的纳粹面做出了暗示——他留着希特勒式的小胡子。
如此这般,影片的主题就再明显不过了,它告知了我们纳粹的两面性。
那些年轻的、懵懂的、在排雷中丧生的年轻士兵们,既是纳粹,也是纳粹阴影下的蒙难者。
而以卡尔为代表的,那些因为战争而流血、又在战争过去后抓住一切机会让敌者流血的丹麦人们,既是纳粹屠杀的受害者,也是纳粹本身。
这些德国男孩和丹麦民众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双面纳粹。
而那既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未来中的战争,就是这些双面纳粹的缔造者。
战争在空间上撕裂我们的土地,在时间中截断未来的可能,在国族间划开无法弥合的裂缝。
它充满暴力,却又的确浸满忧伤。
战争自己,就像它所打造的那些双面纳粹一样,充满了矛盾感与自毁性。
这或许是《地雷区》,在一部主流的战争作品之外,最值得被称赞的意义了。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7月刊
地雷区 (2015)8.72015 / 丹麦 德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马丁·赞里维特 / 罗兰·默勒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近期看了很多战争片,其中大多数都是高分电影,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高分电影不代表就是好看的电影,本片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战争片,全片却没有一个战争场面,这也许就是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虽然没有精彩刺激战争场面,但是却诉说了一个发人深省,五味杂陈的战争故事:故事说的是二战德国战败后,丹麦将大批战俘安排在丹麦的海岸线排雷。
二战时期,德国在丹麦的海岸线埋了大概220万颗地雷,而本片说的就是一名身负国恨家仇的丹麦军士长指挥11名德国战俘排雷,而这帮战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
军士长接到的指令是需要这11个战俘需要在3个月内排雷45000颗,然后就可以放这些孩子们回家。
虽然军士长身负国恨家仇,对于这些孩子们异常严格,甚至是可以说残暴,但是在一起经历的多了,总会激发骨子里善良的一面!
这帮孩子在3个月内艰难的完成了任务,可怜的是,11个孩子被炸身亡了7个,最终仅存4个!
即便如此,这4个孩子又被丹麦军方排到别的地方继续排雷,最终军士长大发善心,将这4个孩子们在边界线释放,也算是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比较小众,丹麦更是小众的国家,演员没有认识的,难能可贵的这帮孩子们表演的非常真实,把战争的残酷刻画得真实可信!
这又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又是应该拿奖的战争片,但却不是“好看”的战争片!
推荐指数⭐️⭐️⭐️
疫情下的志愿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战争,即使在已经七十年以后的今天,二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依然层出不穷且经典不断(当然天朝的抗战电影抗战剧不在此列)。
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小国,就是这么个盛产童话和如今国民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在二战结束时,它漫长的海岸线上,还部着德国埋下的200多万颗地雷。
200多万颗,这是什么概念,丹麦的全国人口也不过500万左右。
只是因为德军以为盟军会从丹麦的海岸线登陆,就埋下了如此多的地雷。
有地雷在,就有危险在,就需要把这些地雷排除。
《地雷区》这部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作为战胜国的丹麦,用德国战俘来排雷!
而这些德国战俘,绝大多数都只是些十多岁的少年!
影片的主角是卡尔军士长和他的13位德国战俘少年。
13位少年在这块海滩上,每天小心翼翼地排雷,却没有饭吃,只能靠偷。
而负责看管他们的军士长卡尔,这是一个在影片中不停反转的人,他有时会打骂这些孩子,却又会给他们偷食物;他把孩子们关在屋子里,却又会给他们假期和他们一起踢球、跑步;他是个矛盾的人,他肯定痛恨给他的祖国带来痛苦灾难的纳粹,却又对这些想要回家回到祖国去的孩子的怜悯。
他答应了孩子们,这里的地雷排完了,他们就可以回德国了。
可是,地雷爆炸了,一次又一次,13个德国少年,最后只有4个活了下来。
而等待他们的,不是回去祖国,而是去到又一个雷区。
幸好卡尔军士长的帮助,他们朝着国境线飞奔。
战争,从来是残酷的,可是不论是怎样的战争,最最受到痛苦的永远是普通人。
战时德国纳粹惨绝人寰,战后战胜国们却又趾高气扬,影片莫段那位埃贝上尉趾高气扬的模样,和战时那些纳粹军人又有什么两样?
最后的镜头,四个少年在卡尔军士长的目送下,朝着国境线飞奔,这时候,天空很辽阔,荒野很辽阔,人的心也很辽阔,超越了仇恨,迸发着光芒。
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二战后我们看到太多描写纳粹犯下恶行的影片---当然并不否认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太多这样的影片不管是影片本身所传达的或是客观上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告诉人们二战德军没有一个好人,所有德军都该死。
所以,这都成了固定模式---描写二战德军的必须是写其黑暗面的,但你相信那么多德国参战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好人吗?
或许是得益于德国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态度,至少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德国战后那种态度应得的。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德国单独拍出来的,这比日本单方面拍的有关二战的影片客观多了。
从这方面来说日本根本就没资格享受跟战争受害国拍二战题材影片的待遇,因为日本从来就没客观反思过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
因此,相对于德国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无论日本拍出二战何种视角的影片都不会令人信服。
回到本部影片,它很好的告诉我们战争的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
剧情很好的向世人描写了那一段因为德国战败而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正视历史是德国二战后的态度,也是本部影片的态度。
我相信,本部影片在表达德国二战罪行上比那些正面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片更加有力,军士长对待那帮男孩的态度反而衬托出丹麦的包容和纳粹的罪行,让德国民众看这部影片和主流的描写德国纳粹的影片,你认为德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和反省哪一部?
这是本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同时,它也向世人展示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而这是很难在其他影片中能看到的,这又是本部影片另一可贵之处---客观还原战争所带给德国的危害。
另外,影片能让人深思的是人性是不分国界的,纳粹的罪行并不代表这帮男孩就该死、军士长从痛恨每一个德军到帮助男孩回国、军士长同僚中同样有类似纳粹般不把战俘当人对待的人,这部影片给观众多个视觉去看待那场战争,“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战争很残酷,折磨人性。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驻守在丹麦的德国士兵全部沦为战俘。
而丹麦民众对这些曾经残害过自己亲人的德国军人当然是恨之入骨。
他们先给了这些纳粹士兵一顿痛殴之后,又决定让他们去排雷。
因为战争中德军为了阻止盟军进攻,他们在丹麦境内埋下了15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反人员地雷。
雷是德国人埋下的,丹麦人认为那就要他们自己来拆!
可是,在丹麦的这批德军俘虏中,其实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无法胜任排雷工作。
于是,丹麦军方在这些德国俘虏中挑选出了约2600名德国战俘,让他们去承担清除丹麦境内排雷的工作,这些德国战俘中有很多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些被选中的德国少年们,其实他们都已经被德国抛弃了,当时他们只不过是薄如微尘的战俘而已。
不过,丹麦官方一直坚称参与扫雷行动的德国人,全部都是志愿者,并非是被强迫的!
虽然在排雷工作中动用了一些机械车来排雷,但更多时候还得靠人力去清除!
因此,在这场任务艰巨的扫雷行动中,先后一共有149名德军战俘被地雷炸死,165人被严重炸伤,另外还有167人被轻微炸伤,而这个所谓“轻微炸伤”是指被炸掉一条腿或一只手。
半个多世纪以后,丹麦和德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地雷区》,其实就是讲述的这段排雷历史。
虽然在电影中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基本也算是重现了当年的真实历史。
要知道,在那次排雷行动中,还有52名负责监督排雷工作的丹麦人也被炸伤。
其实,战后这样对待战败国战俘的事情并不奇怪!
而至于所谓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他们对德国人心慈手软,甚至以德报怨,全心全意地帮助德国复兴”这句话,其实和史实是有一些出入的。
要知道,据美国政府自己估算,早在1944年时,美方就从德国战俘身上获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亿至100亿美元)。
纳粹德国投降之后,有很多德国战俘还被遣送到美国本土,以解决美国国内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结果,那些尝到甜头的美国农业州议员们,在美国后来准备遣返这些战俘回德国时,他们甚至公开要求美国政府推迟遣返决定:最好能继续留下10万“德国佬”给我们干活!
所以,西欧和美国在对待德国战俘问题上,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仁慈”,只不过是在表面做法上要比苏联稍好些。
毕竟战争中纳粹在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人的报复,也只不过是在“投桃报李”而已。
欧美自由主义国家,就喜欢拍这种个性解放、回归人性的片,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拍得多了,让人感觉就像同一个研究课题稍微改一下背景啥的变成一个新研究课题一样,看不到太多创意。
他们回去以后怎么看待丹麦人
讨论视角始终停留在主角将士为起点-指射战胜方应以何种方式处理战败德国,德方代表团是一群`被迫害涉战未深的年轻德国战俘。由此题材不算新鲜,剧情讨论单薄,倒是片末将士逐渐认同少年战俘在排雷区上踢球的戏份非常有趣。其余戏份在局限的情境下止于人道-德国兵也是人,何况青年,要让他们回家去。
原本对于战败的国家来说没有公平可言 可是看着这些稚嫩的脸在雷区惊恐无助 还是有点心酸 对呀 错的不是他们 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愿天堂没有地雷。
庸俗好莱坞化的白左反战片
前半部比后半部好得多,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深刻与绝望,德国小哥们都蛮好看的
题材挺好,但是故事讲得一般。
题材挺好的,演员们也不错。就是这个丹麦军官身上反差感太重,看着有点难以接受。人物塑造一般,一堆小男孩我到最后都没记住谁是谁。
孩子总是大人的牺牲品
德国特色的欧陆反战电影。剧情沉闷,只有不知何时会炸的地雷勉强驱散困意——作为电影,间场的戏剧处分想象力匮乏;作为纪实,细节的史料史实又多有避讳:剧本设计不如许多同类型德影经典。创作上似乎本就不打算强调故事性,而是充分调动视听语言强迫观众感同身受与对象共情:很冒险、但很成功,压抑煎熬的氛围贯彻始终。历史原型被称为“丹麦史上最严重战争罪行”:以战争罪行反战不罕见,不寻常的是犯行对象是纳粹战俘——强迫他们处理纳粹遗祸成其为战争罪行,互构使对战争的反思得到深化:对于策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欧陆,也只是在战后由德国深刻检讨战争罪行启动的欧洲政治和解语境中才能成立,与日本的颠倒战争加害者与受害人的“反战败”电影不可等而视之。热评或同情纳粹、嘲笑丹麦,或否定国家、逃避责任,只能说看电影也有门槛的(笑)。
太拖了
看见8分多的电影,心想一定很不错,看完感觉有点失望,讲故事的水平一般,没什么场面,结尾太理想话,个人认为这片顶多也就6.5左右.
还行,市场上不会讨好!2017年10月18日
可能是整部电影太过安静了,所以每一次爆炸就算没有声响也能隔着屏幕把人击穿一样。《感化院》里97小哥两年内的又一部好片,感叹着少年前途无量去社交账号上一翻果然下一部接的就是基片了。
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剧情单薄,主角前后变化太快,对战后的反思也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不记得是乌龙山剿匪记还是高山下的花环,里面有个解放军战士就地一滚直接扫除了七八个地雷的镜头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动作之敏捷,势用之大力直叫人叹为观止,用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之势形容毫不为过。到今天看这部地雷区才猛然领悟原来一雷就把人变没了,还莫说八雷。想起在大学教物理的小姨听我点评完《红河谷》后把头一摇太息道:这代年轻人已经完了。。。
活该
个体面对真相的勇气大多会被舆论血洗,正义身后的龌龊在最后一抹余晖中被朦胧,掩藏在希望之下的恶巧然回归本位,让观众面对清醒后的不安?来点吗啡轻松生活吧,自我谴责是不体面的!让外国人去做恶,英国人又会怎么说?
有空的话周日(2021.10.31)看看其实很推荐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看拙劣的反战文艺作品是怎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