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不开玩笑。
实用是种新式浪漫。
KA计划就是番精彩的扯淡。
她真他妈是个训练有素的骗子!
“警戒的范围有多大?
”“人员都到位了,已控制了整个街区。
这些都是我们特勤局的人,不是你们中央情报局的,放轻松点吧。
”“真幽默,你们竟然也会开玩笑。
”俄罗斯将在旷世大战的废墟中浴火重生,世界将听到我们的声音!
你本该招募他,而不是爱上他。
“还有多少像你这样的特工?
”“像我这样的吗?
没有了。
不过像他那样的,多到你我都无法独自面对。
”
我第一次在豆瓣发帖,也不知吃错什么药了,就把第一次给皮嫂了。
其实这部片子在我这一个夏天看的电影里属于极次要极次要的。
既然起了头了就写下去了。
首先来说动作,我不像各位前辈那么专业,关于什么手提摄像机或是手摇发电机还有凌厉的剪辑或犀利的眼神之类的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不过有位前辈提到动作片最重要的是新鲜感,这个我万分赞同。
回想一下,小的时候看武打片,看的就是打,成龙大哥的那些电影,反过来复过去的看,就是看那些打。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麻木了,记得到了中学的时候,躺在沙发上看金庸剧,一到了武打场面,就像对待广告一样,立马换台,等到文戏了再换回来……当时觉得也许年纪大了,就不愿看这些打来打去的。
后来看甄子丹的《叶问》,说实话也没觉得有多好看。
可是他那个用手不停地拍小鬼子的脸,不停的拍不停的拍的场景却一直很难忘。
就只是那一个场景。
觉得看完整部电影,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这个动作。
再后来看《谍影重重》,到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伯恩在办签证那地儿胳膊扭几下就搞定了一对特警。
(后来听人说他用的是以色列的擒拿术,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指这里,欢迎各位前辈来指正)近些年看了这些动作片后,越发觉得,动作片的关键就是有那么一两个让人记得住的招牌动作。
废话了一大堆,现在才要说到正题,说道皮嫂的这部片。
很多人都提到了,我再说也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论点,不过确实是从皮嫂刚开始逃亡,就产生这种感觉了:太他妈像《谍影重重》了。
不过救我个人而言,里面的动作场面却不如《谍影重重》给人的新鲜感强烈。
我印象深刻的就两个动作:一个是踏墙回旋踢,感觉这招就像是星矢的天马流星拳一样,要用到死,印象中打boss时就踢了两次,只能感叹这个剑齿虎哥哥(我没记错的话他是《金刚狼前传》里金刚狼的大哥吧)毕竟不是圣斗士,不然的话同样的招数就不能管用两次了。
这招虽然够猛够炫,也适合当做主角的必杀技登记一下快捷键,但是算不上新鲜,二十年来《双截龙》踢了无数次了。
第二个就是最后勒死剑齿虎哥哥那一下,真是惊艳啊!
我比较孤陋寡闻,没看过太多电影,至少救我个人而言,这个动作是第一次见,利用了牛顿不知道第几定律,就地取材,先发制人,加上皮嫂的表情,吼声,还有雷人的男人头……这一切实在结合的太完美了,就冲着这一勒,我觉得这部电影作为动作片我没白看。
说完了动作,再来说爱情。
看到一半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爱情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皮嫂做的一切全是为了被擒住的变蜘蛛侠未果老公,好不容易夫妻相见了,然后他二话没说(实际上一话都没说)就便当了。
真是“蛛丝未吐身先死,长使皮嫂内满襟”。
话说我一度还怀疑过他是幕后大boss(原谅我年幼无知时狗血电视剧看太多)。
其实看完之后想一想,还是很赞同导演的安排。
我这篇影评起了个非常纯洁的题目,众所周知,爱情动作片往往没有爱情或是有很少爱情。
虽然爱情摆在动作的前面,但大家爱看的是动作,所以爱情还是得让路。
点到为止,为剧情服务而已。
有的朋友预言续集老公会复活,我觉得不太现实。
就像《谍影重重》里的玛丽一样,这么快节奏的影片,主角的伴侣如果跟不上,就必须要被淘汰,否则就会成为主角的累赘,故事的发展也必然变得拖拖拉拉。
除非他真的变成蜘蛛侠了,不然肯定没他的戏。
然后,希望这么说不会冒犯到演员,就是觉得他的形象跟皮嫂不太配,或者直接一地,觉得他形象不佳。
一开始在人民民主主义思密达国的时候,看到剑齿虎哥哥,我不停地说“这货不是男猪,这货不是男猪”,然后等到变蜘蛛侠未果未来老公出现了,我又后悔了,觉得还不如剑齿虎哥哥当男猪好……关于两夫妻的感情,很多前辈已经分析过了,我也就不再赘述了。
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两句真诚的话够了,感动了,然后就成了。
说到底,这部电影概括起来就是:女版伯恩。
拍续集的意图很明显了。
说一下我个人的意见,《谍影重重》的动作戏虽然很赞,但是我觉得他三部加一块儿都没编出一个吸引我的故事,所以看完之后感觉挺不爽的。
这部戏也差不多,很多人说影片安排精妙,所以动作场面都是服务于剧情,我非常不赞同。
我觉得无论是本片还是《谍影重重》,都是典型的重文轻武,文戏有点就成,就是为了给动作场面一个展开的舞台而已。
然后说一下一些我的疑惑,希望各位前辈能指点我一下,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首先就是,片子一开始,给人感觉皮嫂似乎并不喜欢她老公养的蜘蛛,依我之见,这样的人不应该会花大力气去了解蜘蛛什么的,怎么刺杀总统时就那么准,刚好选的是能毒的他假死不死的。
或许可以理解为爱屋及乌,又或者身为一个特工早就了解了(写的时候突然才想到:也许她作为一个特工,对这些毒物的了解远胜过她老公,所以开场时才会出于善意提醒老公把那只蜘蛛放远点,因为她知道会让人麻痹)第二点就是主角的立场问题。
影片后半部分主角活跃的冬季,是不是得知了老头的计划后她一直打算的就是要阻止原子弹引爆?
那她为什么不干脆点趁早干掉刀疤脸,跟他混在一起又变装什么的,感觉有点多此一举。
其实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看得并不多,完整看下来的就一部《史密斯夫妇》,而看皮特的戏比较多,所以比较喜欢称呼她皮嫂。
希望喜欢她的朋友们不要介意。
我也不会用些很专业的话来评论她,只能从我角度去简单说一点,她真的是个很有魅力的女演员。
期待她能有更多好作品,也期待本片的续作能超越《谍影重重》系列,成为故事和动作都很棒的经典电影。
宇宙惯例,本王的后宫人员,及后宫家属,皆有绿灯可放。
AJ既是后宫人员,又是后宫家属,自然有双重绿灯可放……摄影大哥爱你的嘴唇,我也爱你的嘴唇,但是你怎么变那么瘦啊?
该不是我们小皮跟你抢肉吃吧,生生把孩儿他妈饿成这样,孩儿他爸却肥成那样……小皮你不要这样啊小皮。
咳咳。
说到特工这个职业,全世界人民最先想到的就是007,然后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他是CIA的干活——因为James Bond讲英语嘛。
后来被人严肃地教育了一番,指出我三俗了——007明明是英国特工,是因为在美国拍电影所以才满口美式英语的。
你看人家英国特工,女王陛下的骑士,出门开bmw,戴欧米茄,穿armani,泡sophie marceau,那是如何的风光无限啊。
你再看人家kgb,混到最后能当总统,还被票选上“女人最想泡上手的男人”之类的排名……行了,你也不用看别人了,就看你自己家里吧FBI虽然有一个有酗酒前科的煮饭男(agent Fritz Howard泪流满面)破坏其铁血形象,但人家有bau啊,bau里有360度无死角的扑克脸H大,号称长了一双大眼镜的竹签的天才宝宝Reid。
然后NCSI这个萌物集中营,除了一代白发萌大叔Gibbs之外,还有以色列外援来的异国美女Ziva,意大利后裔花花公子Tony,宠物宅男McGee,更别提那个四十多岁还扎双马尾穿哥特装的大萌神AbbyCSI其实光拿他们的实验室就可以把CIA那幢土不拉叽的大楼轰杀至渣了。
更何况人家哪个组没有一个负责杀必死的老大?
(个人最喜欢Miami的拔墨镜杀必死)就算地方性警局,LAPD有FBI煮饭男的未来警察局长金发碧眼老甜甜,CBI有萝莉心的面瘫女王和腹黑的馒头蜀黍。
我问你CIA作为美国最早被中国知道的特工组织,作为各国其他特工组织的头号假想敌,最为美国其他执法机关的头号假想敌,曾经一度作为“特工”的代名词,你CIA现在惭不惭愧!
还要不要脸!
还敢不敢不给世界人民贡献一两个萌物!
啥……你还在玩冷战主题?
还在搞美苏关系?
CIA你有没有创意?
你不会找火星人神马的做假想敌吗?
你没救了……而且你还不愿意请袁家班洪家班的什么来做武指?
你没看我家AJ瘦成这样,翻两个跟斗什么的问题不大,你让她一拳蒙翻一糙男,你当她是被外星人浓缩改造的史泰龙美化真汉子精装纯爷门吗?
CIA你这完全是低俗、媚俗、庸俗啊,出动我家女神一时半会儿的可以救个票房,但你别做梦拍续集了啊你……小皮你也不看着点我们家女人接片……虽然这本子写得好莱坞也确实没有别的女明星能接,但是真三俗啊太tmd三俗了。
剧本叔请果断地切腹(这神马漏洞百出的情节我真的不想说了)
悬疑动作片,讲述了一名美国女特工绍特被指认为是俄罗斯间谍,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绍特开始了亡命天涯的行程。
有这样一种电影,没什么营养,却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大呼过瘾,这个就是属于这种电影。
真正不费脑子,让人放松消遣的电影。
看过很多特工谍战的影片,觉得朱莉是女特工里最棒的。
当她丈夫在她面前被人活活淹死的时候,那滴泪,她终究是忍住了,由此被人信任,开始了复仇。
我不清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有这样的耐力,大概特工就得如此,不能有羁绊。
双面间谍什么的简直太精彩了,各种反转反转再反转。
剧情紧凑的两个小时忽然就过去了,唯一猜得到的就是最后飞机上那段对话。
然而结尾那句报道的意思是新总统又是个间谍了?!
然而作为战争白痴完全不理解引发战争对他们的意义。
1.之前看片名我还以为是讲关于吃的,后来才知道片中女主叫Evelyn Salt。
好奇怪的姓……2.片子剧情很简单,就是讲一个有良心的女特工背叛师门拯救美国拯救全世界最后流亡的现代罗宾汉故事3.剧情受《谍影重重》影响非常大4.要不是茱莉主演,这片子很可能就被我忽略了5.看完后的感受是如果不是茱莉主演,这片子也就那么回事儿6.茱莉也真行,都一大堆孩子的妈了还这么能打。
片中上蹿下跳又是格斗又是跑酷。
看来以后还能接着打好几年,至少把Salt系列拍完是没问题了。
7.绍特的丈夫,开头留个大胡子我还真没看出来是谁,随后才发现是《无耻混蛋》里的黑衣党卫军少校。
该死的大Q,那个和纳粹蛋蛋告别的少校形象实在是给人印象太深了,以至于片中每次绍特的丈夫一出现我都忍不住坏笑8.最后放走绍特的小黑特工就是《2012》里那个有良心的科学家,难怪他最后会放绍特走,因为绍特也是讲良心的,他们是同路人哈9.片中俄罗斯总统的名字好像叫“梅德维特夫”,我开始期待着他和梅德韦杰夫一样是个小矮人,结果没想到是个怪蜀黍。
大叔控这次有福了10.这位猥琐老男人样的俄罗斯总统留着个希特勒似的大分头,看来导演编剧一致认为即使片中他死了,那也是白死11.绍特用从丈夫那里学来的蜘蛛知识救了怪蜀黍总统也救了自己。
看来民间的所谓“冷门”专业也不“冷”。
《肖申克的救赎》捧红了地质学,本片则说明了生物学也很重要滴(2011届高中毕业生一定要记住)12.培训绍特的“组织”,原本是KGB的项目,苏联解体后居然没垮,还能召集旧部接着搞破坏,其生命力堪比小强13.苏联没垮时,组织成员相信共产主义;苏联垮了,他们信什么呢?
14.组织和俄罗斯政府显然没关系,那么他们只能被称为恐怖分子了,和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COD MW2)里的马卡洛夫匪帮是一个性质的组织。
“For Russia”,看,多么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们向10亿穆斯林射核弹时心平静气。
15.COD MW2里的马卡洛夫比片中的组织强多了,组织费半天劲又是培训又是渗透,最后被个叛徒给坏事儿了;马卡洛夫多牛逼,就靠在扎卡耶夫国际机场闹腾又杀了个漏洞百出的CIA卧底,俄罗斯就和美国干仗了16.好莱坞的编剧居然向游戏索取素材了,唉……17.不过COD的编剧据说老本行是编美剧。
看来和特工绍特的编剧是一家人18.片中最终BOSS的悬念太不成功啦,这家伙在地下室凶相毕露前表现得太一本正经了,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
就跟我朝官员搞腐败似的,廉洁和谐,叫的最响的贪得最多19.片中上至CIA特工下至NYC小警察居然一水儿GLOCK,看来奥地利货很受导演们的青睐啊。
贝雷塔92F和P226怎么不现身啊……20.茱莉DIY土质巴祖卡那段太神了21.茱莉自己收藏的USP貌似从来没用过,她一直使用缴获的枪支。
看来她会唱《游击队歌》22.茱莉“枪杀”怪蜀黍总统时用的是P232,也是缴获的。
这个被抢枪的警员品味不错23.小黑后期用P229,那些政要保镖也用了,貌似也有P228的出场。
SIG不必跳脚了24.片子的武器顾问还是比较有新意的,让组织的打手使用了AK74M。
影片还给了那个大大的膛口制退器一个特写。
不过我想不明白老毛子跑美国用AK74干嘛,有枪无弹,还不如用UZI突突呢25.茱莉全灭老毛子组织时我一直期待的贝雷塔92F终于出场了,但就只有这么一处,而且是俄国人的配枪,可怜的贝雷塔公司啊……茱莉用M67手雷炸老毛子的效果挺华丽26.好像有HK53的镜头,我记不清了。
MP5倒是一大堆27.最后茱莉轰开水泥层打开地堡大门用的是从政要保护组成员那缴获的卡宾枪,居然是——SIG P556卡宾枪!
SIG绝对给剧组塞钱了……28.我知道为什么这片在中国不能公映了,这是讲述一个女共产党员被小资产阶级思想腐化的故事啊……
绍特出身俄罗斯。
父亲是摔跤手,母亲是国际象棋选手,可能算是基因良好的。
但是幼年的绍特就被间谍头子阿尔瓦相中,李代桃僵了她“死”了,她被作为未来挑动世界不稳的间谍来专门培养,新身份是美国中情局特工,新身份的父母双亡。
只是表面掩饰成石油公司职员的她在朝鲜遇到了昆虫学家迈克,二人见面不多感情却很好。
绍特被朝鲜当做间谍抓住严刑拷打,是迈克积极营救才得以释放,绍特对他坦白了身份,迈克还是决定要在一起,二人结婚并定居美国。
婚后一周年纪念日时,阿尔瓦假意投降并在中情局面前暴露绍特身份,同时以迈克性命威胁她杀死到访的俄罗斯总统制造美俄对立。
绍特的上级温特一路说服追铺者她的无辜,其实他也是潜入中情局的前辈特工,绍特抗击打能力出众,在众目睽睽下用迈克的毒蜘蛛“击杀”了俄罗斯总统,事后找到阿尔瓦并取的他的信任,而温特知道绍特的软肋就是丈夫麦克,于是温特借阿尔瓦的手杀死了迈克。
绍特失去了此生唯一的信念和爱人,她把阿尔瓦的基地摧毁并全歼了那里的人。
绍特与阿尔瓦的下一个刺杀目标中间人接头(中间人也是幼时基地的同学),绍特化妆成中间人的跟班混入美国总统军事行动指挥部。
温特一路暴露绍特的行踪,就是为他发动核打击的行动提前找好的替罪羊,一切在俄罗斯总统平安苏醒揭开,温特最后的核打击破产,在击杀绍特时被她用手铐勒死。
而黑人追杀者最后相信她为了替夫报仇会杀光间谍,于是放走了绍特。
开放式结局,比较烧脑,女主光环下的无敌,最后藏的前辈间谍一开始我觉得面相就很沙俄。
美国的特工题材电影大概和漫画电影一样,是存在“宇宙”的。
正如漫画中不同“宇宙”的超人和蜘蛛侠平时见不到面,蝙蝠侠也会在另一个“宇宙”中化身邪恶但一样身手不凡的猫头鹰一样,特工电影中不同“宇宙”的设定也有很大区别。
在《碟中谍》的“宇宙”中,20世纪60年代,可随意卸下的人皮面具已经是特工标配了,而且戴上面具后可随意变作另一个与特工丝毫不像的人,甚至说话生硬,行为模式都可以提前模仿而惟妙惟肖,《邵特》中朱莉的易容术就比较尴尬,像极了本人不说,撕下来还麻烦的很,而且她的声音丝毫不像一个男的。
在《24小时》的“宇宙”中,刺杀俄罗斯或美国总统这样的大件恐怖袭击,是需要一支装备不亚于政府一流反恐机构高科技武器的恐怖分子小组齐心协力,加上政府内应(甚至是美国总统本人)的协助,才有八成把握的,《邵特》则讨了个大便宜,一个被无端端诬陷成间谍并被满城追的四处跑的女子,居然简单整理了一些装备,上网下载几张图纸,就能一举攻破联邦特工和特勤组的铜墙铁壁,射杀俄罗斯总统于眼前(甚至还造了个大骗局)。
和《邵特》的宇宙比较接近的是大名鼎鼎的失忆特工伯恩,但即使是伯恩也不敢在他的追捕势力本土——美国太过放肆,他的单打独斗仅限于在印度,俄罗斯,北非,以及一些欧洲小国,一旦到了美国本土(第三集结尾),还是有一个情报局熟女内应施以援手,方能将整个组织的幕后扳倒。
而邵特在全程中完全没有助手,硬是靠一个弱女子的身躯造成了数倍于伯恩的破坏,摞倒的对手之多(注意,几乎没有用枪)让精通菲律宾武术的伯恩也望尘莫及。
《邵特》的悬疑并不新鲜,以主角身份的忠奸转换来推动剧情在弗里茨•朗的《高度怀疑》中就已经成熟,虽然朗本人并不喜欢那个结局,但当时的美国观众受用的很。
这种手法在凯文•科斯特纳的间谍片《无路可逃》中达到了一个十分出色的效果,之后就有被用烂之嫌。
而菲利普•诺伊斯这次将之设置为一个三段式的转折,虽然本质上仍脱不了传统,但毕竟还是令人眼前一亮,不至于将本片放进“徒有动作,剧情白痴”的分类中。
整个故事共有三处转折,不断叫观众疑惑邵特的真实身份。
一开场,俄国间谍到中情局投诚,邵特遭到怀疑而拘禁,随后脱逃,是一个典型的“无辜的人”式开局。
稍看过美国大片的观众都很熟悉这种套路,一个有勇有谋的主角被陷于不法,要处处逃生且找出蛛丝马迹的真相证明自己清白。
而接下来的剧情大致也是这么走的,邵特逃离中情局之后,又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上演了一场人与交通工具的精彩追逐,终于险险脱逃。
至此我们毫不怀疑,邵特是一个优秀且忠诚的美国特工,她最终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恢复名誉。
但之后的情节就立刻打乱了观众的预期。
邵特被诬陷为要刺杀俄国总统的间谍,她逃离了情报局追捕之后,竟然立刻开始着手实施这个刺杀过程。
这其中当然有一些斗智斗力,但最终当炸弹爆炸,俄罗斯总统从天而降,并最终被确认已经死亡的时候,导演的信息已经完全传达出来了“邵特正是俄国间谍,而且她已经得手了”。
无论我们如何无法相信,甚至对一个反派作为主角产生反感,这个事实都是如此的不可辨驳。
第二次转折发生在邵特和他的俄罗斯接头人会合。
他们庆祝,他们商议未来的恐怖大计,他们甚至处死了邵特的“丈夫”,导演让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邵特的这个新身份,然后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把它撕得粉碎。
邵特突然发难,一股脑端掉了所有俄罗斯间谍,然后对着丈夫的尸体凝视。
在惊讶之余,也给人释然。
毕竟邵特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她也许是俄罗斯间谍,但她毕竟还是与这群十恶不赦的家伙划清了界线,而且,她对自己的丈夫也并不是全无感情。
但是即使到了这里,我们还是不清楚她的身份和动机。
比如,她可能是美国安插的双重间谍,或者,她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对丈夫的感情才背叛了同僚(这一点也有先例《尼基塔》)?
邵特随后的行动再次出人意表,她开始进行刺杀美国总统的计划。
这里算不上一个转折,因为有之前的行为铺垫,观众会把她的行为动机归为前面的第一类,即她并不与俄罗斯间谍们为伍,但她仍是一个反美的恐怖分子。
随着邵特干掉挡路的守卫,一步步接近总统,导演在不断引导我们抱着这种思想,直到中情局高官射杀总统护卫,才揭开全片最大的第三个转折。
这以后,就是简单的正邪对抗了。
但观众已经在视觉上和智力上都得到了满足。
细细分析,这个剧情绝不能说没有漏洞,但导演菲利普•诺伊斯在不断误导观众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以环环相扣的动作场面铺垫,叫人无瑕去专心揣摩剧情合理性,即使是自始至终欲推求邵特真实身份的观众,也会因为太过专心于此,而忘记了片中至关重要的那种毒蜘蛛出现的作用,这样的效果,虽然称不上峰回路转,但也绝没有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爱情在《邵特》中是着墨极少的部分,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闪回片段,交代这两个身份差异巨大,注定是悲剧结局的男女的些许情史。
但在我看来,爱情是这部电影中的重头戏。
邵特作为一个从小受到俄国间谍训练,在美国潜伏十几年,甚至在北韩的严刑拷打下也毫不屈服的特工,必然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但这种意志和信念在爱情下完全土崩瓦解,甚至可以说她在全片中的行为动机无不来自与爱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失去爱情的复仇。
她眼睁睁看着爱人死亡时的眼神交织着复杂的感情,上一次在动作片中看到如此感动我的爱情,还是在《皇家赌场》的结尾。
动作是《邵特》中毋庸置疑的重点,安吉丽娜•朱莉从影以来,从来没有哪部影片中有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即使是她的招牌《古墓丽影》系列,也是华而不实的攀爬跳跃和耍酷开枪多过实打实的伤筋断骨,而《古墓丽影》虽然是幻想冒险片,但夸张程度还不如《邵特》。
菲利普•诺伊斯似乎有些用力过度,我们清楚的见到了朱莉是如何从一个人的角色,转变成一个几乎是神的无敌杀手。
影片开头对动作戏的描绘还比较克制,邵特首次脱逃的过程虽然长达二十分钟,但她自始至终没有和任何追捕势力正面交手,只是一味逃跑。
一边是邵特衣冠不整,赤裸双足,上蹿下跳的狼狈逃亡,甚至连内裤也要脱下来,另一边则是荷枪实弹,装备精良的武装部队,以及情报局无孔不入的监控设备。
两边实力的巨大反差,无不表现邵特作为一个平凡女人的心力交瘁。
她借助马盖先式的道具和玩命的车顶飞跃逃脱追捕时,我们赞叹的是她的智慧和勇气,也对影片的逻辑表现出可信。
但诺伊斯很快就扭转了这种局面,而且借助了一段交通工具的追逐来表现这个扭转。
在片中,邵特徒步跑进堵塞的车流中,追捕的情报局SUV顿时失去了优势,只能一边鸣喇叭一边缓缓的绕过各种车辆,气急败坏的完全追不上邵特的奔跑。
而邵特随后顺手抢到一辆摩托车,瞬间成为交通拥堵中的最大赢家,绝尘而去。
这种大与小的体积对比,又与双方快与慢的速度对比恰好相反,仿佛在暗示邵特虽然孤身一人势单力薄,但之后将化身比整个体制的武装更强大的力量,而之后的剧情也的确如此。
从刺杀俄罗斯总统一场开始,邵特俨然已是一个无坚不摧的杀人机器。
自此她的对白十分稀少,但身手却仿佛有如神助,沿途的纽约警方,中情局特工,白宫特勤组,各个彪形大汉在她面前没有能走过三招的。
邵特极少开枪,制服对手全靠擒拿格斗,100多磅的身体却每每能挥出击碎壮男下巴的重拳,或使出折断对手手臂的力量,偶尔几次,可以解释为偷袭成功,但一路上佛挡杀佛的过关斩将,即使放在一部风格夸张的动作电影里,也实在难以叫人信服。
邵特的对手被刻意描绘成极度专业的政府武装,无论是警方还是特工,在指挥调度和现场行动,互相配合严丝合缝,显示出极高的安保和反恐素质。
但一旦面对邵特,就屡屡犯下低级错误。
比如戒备森严的中情局总部,居然不对一个鞋尖藏着凶器(这种伎俩有多老套)的投诚间谍搜身;抓捕一个刚刚刺杀了俄罗斯总统的极度重犯,只是简单的派纽约警察押送,而且除了手铐,对犯人没有其他管制措施;结尾更是荒谬,已经被当做刺杀总统最大嫌疑犯的邵特,竟能在被逮捕的状态下,施以如此匪夷所思的致命一击,最后用直升机押运时,守卫更是少的可怜。
这些对手之无能,对于把邵特从人变神,可谓是功不可没。
不过好在,不管这故事有多么的不靠谱,我们总是还有点东西可以相信的,比如,这类电影中的黑人绝不可能是反面角色。
请牢记这一点,最起码在未来几十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大家都可以根据这个线索来推断人物的忠奸,必然事半功倍。
文/方聿南
手机党用手机看完的,我之前就在想是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古墓丽影》,看后至少印证了豆瓣评分也不是绝对令人信服的。
那一句简评倒是恰如其分,皮特夫人成为了好莱坞动作片史上又一位打不死的女金刚。
似乎全世界的男人们受够了007和绝色尤物表演的二人转霸占荧幕,又好像是众多腐女的YY剧本撑破了好莱坞制片们的邮筒总之…女特工系列华丽丽地诞生了。
撒花…朱莉扛过了邦德的枪,大方拿美国总统开涮,美 朝 俄…(以后会不会有天朝…)的组合,对于从小看新闻联播长大的国人来说,还是爆点颇多的。
相信随着该系列的增多,会有不少人拿007系列与之比较。
恕我实在对动作片不感冒…我这个不是很爱抠情节的人都觉得此片太不靠谱,只能打低分了。
还有一大半原因是演员,朱大妈告诉女孩们,人不能太瘦,瘦到五官夸张是很不和谐的。
女人到中年还骨瘦如柴,八成是胃病所致…还有那个在2012中成功勾搭到总统千金的家伙,这不是灾难片了,姐实在不想再看您那苦逼的愁容了,他现在很红啊貌似。
《特工绍特》讲述的是一个从小被俄罗斯的间谍部门安插在美国的女特工,但是后来却选择帮美国躲过一场暗杀又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名叫绍特的女特工,她是美国中情局的一员。
故事的开头就是绍特在朝鲜的任务失败被捕,美国政府也决定放弃她。
但是剧情一转,因为绍特的男友的坚持,美国政府不得不进行间谍交换,换回绍特。
绍特也因此而被男友的爱感动,有了一些改变。
回国后绍特与她的男友结婚了。
也许这应该是一个故事的美好的结局了,但是,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绍特与她的男友结婚后的一天,美国中情局有一名间谍来自首,绍特负责审问这名潜藏在美国的间谍,这名间谍却为绍特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有关绍特自己的故事。。。
原来在十几年前的莫斯科,俄罗斯为了安排间谍进入美国,特别启动了一个计划,将美国的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从小就培养为间谍,并在将他们送回美国本土的人家收养。
成为美国人,但实际上他们却是从小被送进美国的间谍。
所有人都觉得很诧异,绍特本人的表现一开始也让我以为她是被人陷害了,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料想。
作为一部相当纯粹的商业电影,它确实很好看。
安杰丽娜朱莉N次的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天字头一号性感打女”的称号。
当然,导演Phillip Noyce对动作场面的精心设计在此是功不可没的。
特别是影片开场不久,安吉丽娜朱莉拼死逃脱FBI追捕的那段长达30分钟左右的戏码,紧张,刺激到让人几乎忘记了呼吸!
但与精彩,华丽的动作戏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影片的剧情部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它根本就没有剧情!
波恩在战斗!
他为生存与尊严而战!
007在战斗!
他为英国女王而战!
而Salt呢?
很遗憾,我实在是搞不清楚。
她为什么而战斗?
她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到无比困惑,当那个几十年前就开始培养她的大胡子俄罗斯间谍顺利的在FBI的审讯室与她接上头之后,她居然就毅然决然的,不顾一切的,像打了鸡血的机器人一样,与美俄“交战”双方为敌!
直到影片结束!
说真的,看到过鬼扯的剧情,没看到过比这还鬼扯的剧情!
原来安吉丽娜这么漂亮,可惜都老了才发现。疯狂而有细腻的salt!
我就爱看Jolie...话说看开头像好人的必然是坏人,这次又这样
安吉丽娜·朱莉独当一面的驾驶愈演愈烈,影片有了她,从头到尾都是看点!
我爸要我下的片= =,大妈主角光环灿烂…八月真是苦逼催的,阴惨惨打了酱油领了便当,据说不同版本里还有不同死法…导演您无聊伐,不过好歹算看到稍微那么阳光青年一点的八月了(但还是很愤世嫉俗脸("▔□▔) )
为什么那些男特工碰到salt只能被四成五除二?因为一个是美利坚产品,一个俄国出口。。
其实我实在不觉得这电影有怎么样,夸张的技巧连接,场景一个一个拍再一个一个联,老套的电影,结尾还清清楚楚的告诉你会有续,就差没弄个大字报写个详见下回分解了
剧情跟屎一样,但一百多分钟无冷场的凌厉场面也算值个四星。美国,你又胜利了,苏维埃已经败了,麻痹还在鞭尸……Liev Schreiber这货果然不是好人脸……
我觉得这是一部美国向俄国宣战的片子,剧情也太扯了吧...当然,看茱莉也是我其中一动力,她的每一部动作片都能出神入化。
单枪匹马、末路狂花!!!其他人都是猪吗?
故事情节紧凑,看得我很HI,但是就在我正HI的时候,他突然结束了……等第二部吧,哎。
这女人太厉害了!
波霸甩你好几条街..这部片刚好印证了一句话:男人都是智障...
我琢磨着吧,这PhillipNoyce是不是觉着《人骨拼图》里把朱莉弄成大花瓶一事有愧于心,于是这次给找她了个能文(贵妇扮相)能武(传统打女)的角色?别说,还真挺适合的。所以甭管这剧本套路有多老台词有多俗,朱莉总归是捞到了一个好角色。但,也就这么多了。
情节简单到极点,最初的逃脱竟然占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剩下的就是马不停蹄的动作。整个看下来几乎没什么故事印象,就是打来打去而已。
美俄总统及其下属安全部门都是山寨货 没有逻辑可言
不得不说。。。 朱莉老了啊。。。 感觉剧情就是这样。。 哎= = 难道是片子看多了没感觉了吗。。?
前半部分:Salt是无辜的!!!后半部分:WTF????总结:Whatever!剧情弱智点无所谓....原声没得说,打斗没得说.已经可以称为一个优秀的爆米花电影了....大家等着看续集吧!!(导演在一个采访上说:"一切只是开始!" ........汗.--!)
看到做炸药的Jolie的时候...不禁想,这是个何等犀利的家庭啊
虽然逻辑上有些硬伤,但论剧情张力,音乐的紧张程度,动作的一气呵成,本片算是一部合格的间谍大片了。而jolie的身手也只能说赞,很有潜质成为第二个borne,拍个三部曲。最让人感觉恐怖的就是,无间道真是无所不在啊,就算美国总统也会被掩饰的敌人近距离射杀,俄罗斯的特务机关真不是盖的。
那句“they took everythin' from me i ll kill them”那眼神,那表情,那语气,omg啊安姐您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