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在哥伦布

Columbus,心灵筑动(港),构筑心方向(台),哥伦布小镇,在哥伦布城中,哥伦布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在哥伦布》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在哥伦布》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唐狄公案之狐影迷案一个人的冬天RedEyes监视搜查班再一次初恋义经1988年的妮可菠萝蜜之谜疾走天堂秘果糊涂英雄传:烈焰圣剑闯入者鲛珠传春去春又回剩女约瑟芬其他怪物偷书贼拆弹倒数分手后第一季借来的100天鹿乃子乃子乃子虎视眈眈所以,我就推你了大叔的哈雷日记恶魔人哭泣之子沙漠情深之五月花开心跳神女残酷青春玩偶急诊男女F20

《在哥伦布》长篇影评

 1 ) 前途将超越李安呀

这才是完美的欧亚文化融合的电影创作。

睿智内敛的东方哲学做底,深沉精微的情感表达为体,小津和韦斯安德森的构图运镜融合得丝滑无缝。

像是在一席丝绸床品中做了个美梦,感官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抚慰。

非常喜欢这位美籍韩裔的郭共达导演。

他可类比当代的滨口龙介,亦或是"韩国"的李安。

同样极具试听技巧和美学品位,但在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表达方面比前两位都更深入。

自然主义的赵婷一直在回避自身的东方视角;《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仅仅想依靠港片戏谑武打和元素拼贴打开新天地也是无以为继的。

如郭共达在两部剧情长片的纬度里,就能达到这样的成熟高度来看,他的成就将无可限量。

隆重推荐《Columbus》《After yang》

 2 ) 这部处女作抛弃人物,却让建筑作主角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始终让建筑站在舞台的闪光灯下,几乎吸引观众所有的注意,甚至很难会想起原来电影中还有人物存在。

这应该是我在本届西宁FIRST影展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的话。

《在哥伦布城中》讲述了的一个发生在“建筑天堂”哥伦布的故事,女孩卡西遇见了归来探望生病父亲的金,两人因建筑结缘,生活也发生了交织,他们也面对着选择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困惑着。

该片俨然是导演Kogonada写给鹿特丹——这座热爱建筑的城市的一首情歌。

我们以为吸引Kogonada的是建筑,他却说吸引他的其实是电影与建筑的关系,我们也能在该片中发掘很多令人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间、自然空间。

Kogonada其实以《在哥伦布城中》做出了一种尝试:把建筑作为叙事主角来呈现,不仅是从叙事、主题上建筑是驱动元素与内容,相应在画面构图上导演都从新的美学角度来呈现。

从几乎淹没人物的大景别、凸显建筑的水平线构图、纵深构图等等,既容纳人物,却让建筑、自然环境作为主角来呈现。

他并不把自然森林与钢筋丛林对立起来,而是以插花的形式将两者搭配起来在画面中呈现。

我们能在影像中感受到人与空间所产生的和谐关系,导演也丰富了“建筑作为主角”在调度上的可能性。

在室内的很多画面,导演比较强调纵深感,人物始终掩映在门框、墙壁所连接的竖直线条中,少有面部的特写将观众拉进主角的内心世界,而是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将主角包裹并保护在线条之中。

通过直观表达,触及到内在的情感并非东方诗学的要义所在,而导演以这样一种比较冷静的形式制造出距离感,移除太过浓烈的情绪,也将空间审美体验在我们感官上拓展赏味期限。

Kogonada以舞台式的追光灯供奉着哥伦布城中的建筑群,它们始终头戴主角光环,而卡西与金则常站在逆光、灰暗的位置探讨建筑的治愈功能与糟糕的生活,人物正面几乎没有补光;偶有侧面机位所摄的画面加入,卡西与金才拥有些许强调轮廓的侧光。

很多时候他都让两位主角站在建筑面前,建筑既是联系着卡西与金的绑带,也是金喜爱却逃避、卡西热爱却难以触及之物。

Kogonada拥有韩裔背景,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卡西身上体现的便是一种伴随在母亲身边不远行的思维。

她热爱建筑,选择留驻在哥伦布城中,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使用。

导演说这是她自己认为作为女儿所必需承担的责任。

她也或许在自我质疑吧,逃避未来,离她的梦想愈近则愈恐惧自己是否能实现、是否能适应新的空间。

而金却认为父亲是禁锢他的锁链与羁绊,与父亲联系起来的建筑自然成为他不愿面对的事物。

他选择迁徙,逃避过去,离父亲越近却越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他激励凯西的过程,同样也是自己释然的过程。

《在哥伦布城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干净惬意,精致考究,导演在其中安置了不少事物,但始终拥有秩序的排列;光线轻柔,不饱和不抢眼;形式上的美并没有淹没画面内部、文本的表达力,两者结合起来构筑了一种不费劲不功利的无为之美。

这是一部关于空间的电影,即使在闭目的黑暗中仍能感受到那种安宁静谧,超越语言的美。

 3 ) 在哥伦布和在哥伦布

去年加拿大签证延误,只好取消去多伦多的行程。

哥伦布离我们不过三小时车程,临时起意,拖上半情不愿的E开车朝南,去打个了卡留念。

这部电影怎样呢?

说实话没有很好看,因为人物塑造和叙事都瞎。

据说应该当成visual essay来看,但我感觉最多是个MV,剪辑太厉害了。

电影里这个诗意的,风格化的哥伦布在现实中看是将城市裁剪到了极致的结果。

亲自来一次,感受天上地下,无法不怯魅。

所以《绝美之城》可以是一封写给罗马的情书,但《在哥伦布》只能写给一个幻想中的midcentury modern utopia(非常中产)。

真要论建筑,印第安纳任意两个小中型城市不会差太大,相似的城市尺度,都能找到相当数量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建筑,其中不乏大师之作。

哥伦布的出众之处不过在于密集,而形制上没有太多独到之处。

的确,Saarinen父子,贝聿铭,Robert Venturi...在这里都有作品,但都不是代表作:看Saarinen不如去明尼苏达,看Venturi不如去PA,看贝聿铭...那就太多了。

真想在中西部来一场建筑之旅,那与其来哥伦布想投机取巧一网打尽,倒不如老老实实从芝加哥出发,先在市里遛一遛IIT的Koolhaas和Ronan,第二天去Mies的Farnworth House,在Plato,开车不过一个小时。

逛完了芝加哥取道Racine,参观一下Frank Lloyd Wright的SC Johnson Headquarter(独一无二,体验非常棒),继续向北两个小时就是密尔沃基,还有各式Wright教堂与私宅,换个胃口可以再体验下Calatrava的美术馆。

这一路,别的不论,吃的肯定比在印第安纳好多了。

打卡

 4 ) Modernism with a Soul

我问自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为什么无法从《Columbus》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似乎没什么道理。

那久久吸引着女主人公并持续给予她力量的建筑物,在电影中仅仅体现为一个扁平的无法走入和感受的图像。

当男主人公质问她一个具体建筑物对于她的意义,她终于给出了一个彻底的私人理由——此刻影像沉默了,观众甚至无法听到她对私人体验的描述,更不必说去实际经历这一体验了。

除此之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关于建筑学的lecture就很吸引,至少对我这个外行来说。

看完《Columbus》,很多人(比如我)大概会对这个现实中的小镇和其中的著名建筑产生实际的兴趣。

我怀疑这部电影是否从公共财政那里获得了支持,因为把片中展现建筑物的空镜头单拎出来,说它们可以组成一部城市宣传片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建筑学知识与它作为故事片的动人之处没什么关联(再加上我对建筑艺术毫无了解)。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缩短同主人公的心灵的距离。

精神性的力量来源永远是私人性的,是他人无法到达的。

这是一部讲述modernism的电影,用现代派建筑讲述现代性精神。

主要人物都是现代性精神的载体。

在电影中没有人相信超越性的价值,无论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还是东亚的家庭本位伦理。

当然,这不意味他们就什么都不相信了,只不过,相信何种价值全部要靠自己决定。

观众也一样。

正如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对她进行关于人生选择的lecture一样,这部电影也拒绝在价值层面对观众进行lecture。

lecture嘛,建筑鉴赏ABC就够了。

上面说的都是《Columbus》的“冷”,它的温度,那种把观众拉进去的东西是什么?

它和观众的共同立场在哪里?

也许是在于影片展现的寻求价值自决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失败。

女主人公说,我【不确定】建筑是否真正疗愈了我。

这是绝对真诚的自白。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败,个体通向他人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人们短暂地转向自我之外。

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观众在永恒的失败中和这部电影相遇。

因此,会被这部电影打动的人,多少带着自恋和自怜。

《Columbus》高过这群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将现代人的挫败转化为现代性实现自身的内在环节,至少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主人公们凭借自己(由全部过去,包括过去的失败定义的人),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某一时刻,做出了面向未来生活,接受全部不确定性的决定。

当然了,影片【不能够】告诉观众如何做出这一决定。

它只是在说:我理解你;你看,跨出这一步是可能的哦。

我很感动了。

 5 ) 《Columbus》截图和关于“现代性”的理解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作为美学观念还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一本书《现代性的隐忧》什么是“现代性”?

觉得这是比侘寂、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美学观念更为复杂、更难以诠释的一种美学观念。

看过很多冰冷的解释都不让人满意,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温暖的释义。

以后有空再思考和归纳吧待定…………

 6 ) The Asymmetrical Balance

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哥伦布城建筑的电影,电影里不少场景(书店 塔楼 银行)都是对称的背景静物和不对称的人物 再加上那个屡屡被强调不对称的教堂,场景与剧情都在暗示:细节处的”asymmetrical balance”. 当建筑不在只是容器时,也就达到了它的美学意义. 电影的取景几乎处处都在暗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融洽,每一处的演员位置似乎都是精心按照摄影安排,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部清新版的《绝美之城》.

 7 )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希望对为建筑而来的同学们有帮助No.1,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 1942)“非对称的平衡”(24',第一次与男主聊天)No.2,欧文会议中心(Irwin Conference Center, by Eero Saarinen, 1950)“全玻璃的银行”(32',第二次与男主聊天)男主提及喜欢当地的卫生中心(Quinco Regional Mental Health Center, by James Polshek)提及 James Polshek 自己出的书是 Build, Memory(2014, Monacelli)No.3,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 by Deborah Berke, 2006)(42',夜晚找男主聊天)女主因此知道 Eero Saarinen,开始去了解当地建筑(58',又一次聊天)提及 Eliel Saarinen(1873-1950) 是 Eero Saarinen(1910-1961) 的父亲男主提及父亲在北区基督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 by Eero Saarinen, 1959)里写作No.5,女主母亲工作的报社大楼(The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 by Myron Goldsmith, 1971)(1h13',又是一个聊天的夜晚)No.20+,哥伦布大会堂(Columbus City Hall, by Edward Charles Bassett, 1981)(1h26',一起吃东西)男主认为这就是父亲笔记里所描述的建筑

 8 ) 节奏,感情,镜头

8.8分。

很喜欢了。

很喜欢这个节奏,本来细腻的感情就是要慢慢说。

倒也不是觉得它慢,因为细想我自己看山看树的时候,心思烦絮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节奏啊。

所以很快被电影带进去,从容自然很舒服。

节奏是我一开始最喜欢的。

现代建筑和对话也很喜欢。

不对称但是平衡。

其实很多很对称的东西目的是什么呢?

大概是视觉上给人很平衡很和谐的感觉。

可是一旦大家都习惯了要对称,大概很少人问为什么要对称呢,如果不通过对称也能找到平衡和谐,是不是也可以呢?

提醒我常常问问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另外一个对话印象很深刻,图书馆学长跟她讨论,什么是注意力。

我本人就是对阅读的attention span 特别短,试过参加培训锻炼阅读,考GMAT的时候卡着表逼自己阅读,曾经很沮丧很自责过,为什么读书无法集中注意力。

归结原因给爸妈过,说他们小时候从不培养我阅读的习惯。

现在听听他的理论,不是没有注意力,而是不够感兴趣,很能产生共鸣。

像这部电影我就一点没有注意力的问题,相反是很享受每一个停顿,细节,音乐的流转。

说到这个事情,另外一个点就是自责。

意识到自己对阅读没有兴趣之后,是否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觉得不是读书的料?

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吧。

但现在我试着去接受。

不爱阅读的我,真的很喜欢电影呢,也很喜欢建筑。

美好的时光如此有限,把精力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是更美好么。

另外很喜欢的点是感情。

男女主人公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一种又爱又恨,又细腻复杂的感情。

男主不care他爸么?

应该是很care吧。

“他从不听我想说什么”,“他从来没有为我暂停他的生活”,我能想象男主,一个小男孩仰望父亲,多么渴望得到老爸的认同。

他是单纯不想在他葬礼上哭么?

我试想他们这么陌生,一年多没有说过话,再下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必须为他嚎啕大哭。

男主或许是悲痛的,但是他们父子联系的方式从来不是这么表面的,痛哭不能代表他任何真实的情绪,他自己很不认同。

但是他又不敢不哭,万一他的灵魂真的由此不能安息呢?

我并不觉得男主的这个犹豫是因为觉得丢人或者压迫于世人的眼光。

我觉得他这个犹豫是很多方面的,很私密的基于他和他父亲的感情和相处方式。

还有爱情。

Elenanor大概是爱他父亲的,当年一个有才的女学生对教授的爱慕。

看她第一幕找到雨中的教师那个亲密劲儿就知道。

Casey大概也是爱Jin的,第二次在停车场见他,想也没想就抛开好不容易发动了的车,跑去找他。

半夜无助想找人说话就跑去他公寓,就算他说晚了不想去,她也不放弃。

试想当年还是孩子的Jin也见过那样的Elnanor来找父亲吧。

她们那么敢于表达自己的爱,Jin是多么羡慕啊。

或许他直接一点地问他爸要那种爱,不怕他拒绝,或许他能更坦荡更幸福?

节奏,感情,第三个很喜欢的是拍摄方式。

Jin在Elenanor房间里的对话,我们都是从镜子里看到的。

Casey带Jin 去她第三个地方,对话也是从车子的后视镜里看到的。

我们在那个空间里,却不在她们的对话中。

她们是在分隔的一个私密的空间里,我们只是路人。

Casey带Jin 去第一个教堂,给他背好的导游解说,Jin说这并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呀,告诉为什么它对你而说特别吧。

然后我等着听Casey的答案呢,镜头切换到玻璃对面,只看到Casey有点犹豫又试着打开心扉的样子,完全听不到她说的原因。

可是原因是什么又为何重要呢?

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个已经开始被Jin 影响的Casey了。

 9 )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在哥伦布》2017这部Kogonada编剧并执导的处女作,入围了今年鹿特丹电影节的竞赛单元,电影讲述了两个不同文化的人在城市建筑中展开的情感之旅。

金和凯西作为一组颠倒的镜像,移置了导演对全球化时代阶级与话语的全新思考,并巧妙地通过建筑的非空间化(平面化摄影,瓦解观众空间体验的生成),独到地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难以化解的矛盾。

倒置的镜像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与当地少女凯因为建筑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凯西向金讲解哥伦布城的著名建筑,随着两人关系的亲密,聊天话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观众从中不断获知两人各自的困惑:金与父亲的关系和凯西与母亲的关系,形成为一组互为颠倒的镜像。

这重镜像关系,不仅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组成,也表现在潜在的身份与阶级的定位中。

金与父亲,凯西与母亲:父与子,母与女;一个病危,一个是已经戒毒的瘾君子;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夜班的清洁工;一个事业有成,一个辍学在家。

外来者与原住民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天平倾向前者,而对后者不公。

两人在相互了解后,重新认知了自身,并从各自的人生困惑中走出:凯西同意了去上大学,而金也开始回到病房陪伴父亲。

具体分析两人的身份反差是需要的。

金在韩国出身,但通过他流利的英语和结交到外国女友这两件事,能够判断出他曾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两种文化的混杂者,金一方面无法脱离韩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父亲病危时必须表现悲伤,当其离世又必须守在身边;另一方面,他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结识外国女友,并且怨恨父亲自小未能陪伴自己(这显然是西方个人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而在凯西这方,母亲是一位现已戒毒的瘾君子,在工厂里做着临时的清洁工,而且还是晚班。

她虽然成绩优异,但为了照顾母亲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她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母亲,母亲便不能很好地生活。

在她与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发现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家庭关系:父辈与子辈通过相互牺牲来维系家庭的稳定。

这在两人离别前夜在床上相拥哭泣的镜头可以明显见出。

这种反常的设定是发人深思的。

因为对于惯常的剧本逻辑来说,像金这样的外来者应该身处美国社会的较低下阶级,接受不太好的教育,在美国社会艰苦生存;而像凯西这样的美国家庭,则应该高高在上,衣食无忧,从事着文化或金融的高端产业。

然后,两人因为种族、阶级和文化的这些差异展开一段不被看好的恋爱,如此这般一部正常的电影才能成立。

但现在一切都颠倒了:原来作为凯西的部分现在被金抢占了去,原本金不得不具有的东西现在被凯西拿在了手上;而且两人间虽然彼此有好感,但未曾发生真正的爱情。

这说明,整部电影不该再按惯常的逻辑来思考,而在这种反常中则能发现导演的用意:颠倒中实则交织着权力关系和话语的转换,以及导演对当今全球化的思考。

影像与文本我们应该看看导演如何在影像与文本间形成为一种协调。

整部电影的摄影极为出色,无论是色调构图,还是对空间的运用都相当让人惊讶,这是视觉上的影像层面。

但与此同时,在影像的表层下却通过隐藏的叙述形成为相当复杂的文本。

这份文本我们已经在上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两人的家庭关系,到自身的困惑引发的文化杂糅,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阶级位置的对换。

这份文本的内涵相当丰富,需要我们深入思索才能发现影像之下隐藏的秘符与暗语。

影像与文本之间其实很难形成为一种协调,原因在于两者作用于不同感知器官。

对于影像来说,是眼睛连接着心力的感知,对于文本来说,是耳朵连接着脑力的思维。

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有两种:1.突出一者弱化另一者:要么突出影像、弱化文本(塔可夫斯基、锡兰),要么突出文本、弱化影像(侯麦、伍迪艾伦);2.割裂影像与文本,也即声画分离:比如杜拉斯的电影将文本凌驾于影像之上。

但在《在哥伦布》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种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

影像与文本两者既没有弱化任何一方,也没有让两者产生分离,而是在加强两者的同时让这种矛盾化解。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原因或许在于电影对影像的使用更着重在建筑层面,而未发展到空间。

至于建筑与空间的本质差别,我们将在下面提及。

《在哥伦布》的建筑空间更像是平面的摄影,因而它能够作为视觉的表层将文本刻写其上,而不进入感知的深度中。

一旦对空间的要求加强,势必更加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在感知深度的跌落中将影响到观众对文本的分析,尤其对于像《在哥伦布》构建出一份复杂文本的电影来说更是如此。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构筑这份文本,导演巧妙地通过简单对话将隐藏的信息不断揭示出来。

更为在意影像间储存的文本信息,而不是影像或文本本身。

建筑,非空间空间,绝非建筑。

两者有本质差别。

一种误区已经发生,即认为电影中出现建筑便是在表现空间本身。

空间,必然建立在建筑的感知上;而建筑,绝不必然构成空间。

可以说,空间以建筑的抽象化为基础,但不止于此。

建筑,是人活动的空间,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每一栋建筑,因每位逗留期中的人所具有的文化涵养、认知深度的不同而不同,但空间却作用于人的先验的感知逻辑,对它的感知是一种先天本能。

我们有时感知不到它,原因不再于一部份人没有,而是后天的经验遮蔽了它,将其隐而未现。

影像中的空间用来体验,建筑更在乎观看。

《在哥伦布》中的影像更多建立在建筑上,而不是空间。

不要忘记,金和凯西之所以能相互结识,进而在这层友谊中认识自我,原因正是因建筑之缘。

金的父亲可能是建筑师或建筑研究家,而他自己对此知之甚少;凯西是一位建筑爱好者,将哥伦布城中的建筑按自己喜好排序,但不是专业的,只是从审美角度欣赏它们。

正是凯西对金的“建筑教学”开始,两人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对金来说,这不仅是认识凯西的方式,也是在重新认识父亲,进而是自己。

对两人而言,既在功能层面使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同时也在审美层面将其认知为某位建筑师的作品。

这些建筑交织着情感、认知的价值,因而不再冷冰冰,而是具有慰藉人心的温度,成为任务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

正是因为导演在《在哥伦布》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是“建筑”这个概念与形象,文本与影像的双重加剧可能产生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如果建筑被上升为抽象的空间概念,那么影像的自主性将从文本的束缚下挣扎出来,成为独立的表现对象,而无法像我们此刻所看到的那样影像仅仅作为展开文本的平面。

当然,《在哥伦布》中有时也出现了一些用来体验的空间,但是不多,比如那个在走道上移动的镜头。

更多是如平面摄影般用来观看的建筑,仍然与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

真正的影像空间出现在贝拉·塔尔、阿彼察邦和弗兰马丁诺等导演的作品中,Kogonada是否“歪打正着”?

——是想表现空间,却因为能力不够只能降格为建筑,但因此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的内在矛盾——我们不得而至;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我们过于清楚它的杰出程度。

 10 ) 建筑在表演,人物在对话《在哥伦布》

作者:cheriechik《在哥伦布》是一部用镜头细腻展现建筑有心跳、有温度、有性格的电影,导演郭共达个人风格极其明显,虽然这是他的处女作。

对话建筑圣城哥伦布哥伦布是个地名,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印第安纳州境内。

不是那个航海家哥伦布,也不是俄亥俄州和佐治亚州的那两个哥伦布。

它是个面积不足七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八万人的小镇。

哥伦布市制造业很发达,全市接近30%的民众受雇于制造业。

它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

市内的许多建筑均由世界著名设计师设计,这个安静的小城镇承载了过百座闻名世界的建筑。

现代主义沙里宁要理解《在哥伦布》的内涵,不得不提及“现代主义”和“沙里宁”。

哥伦布市的建筑群是现代主义的产物,而其中沙里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受到来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巨大的震动。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冷漠的氛围迅速蔓延。

当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因为无法对抗这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孤独。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现实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仿佛超脱了社会、超脱了自然,他们大多数人不会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的场景,但他们的作品却实实在在地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我们看来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电影的开头,女主角凯西口中默念的沙里宁以及沙里宁式的“非对称”与“平衡”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真实写照和现实样板。

这种非对称但又能在整体保持一种平衡的意味像极了我们中国文学中的“散文”精神,而这恰恰也概括了本片的气质和论调。

人物为主角,建筑为布景不管是哪一部电影,我们最先接触并且能理解的都是故事层次,《在哥伦布》也不例外。

本片的故事从一个雨天开始,因为父亲住进了重症病房,男主人公金从首尔来到了哥伦布。

女主人公凯西从四岁开始就住在哥伦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觉自己越来越对建筑着迷。

金的父亲是一名著建筑方面的学者,凯西很希望能听到金父的讲座,可惜讲座开始之前,金父已经入院。

由于场地的机缘,凯西巧遇了金,并开始了二人的第一次对话。

在这里,建筑(铁艺红砖围栏)恰到好处地充当了布景,围栏代表了作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隔阂,而镂空的铁艺则暗示了此二人的隔阂并不厚重,空隙就是他们二人关系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全片为数不多的中景和移动镜头几乎都用在了诠释了这一段短短的路程,这是一种讲述故事最常见的手法,然而《在哥伦布》的画面里,却不常出现。

可见导演的主旨并不在于用一个传统的手法去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虽然是传统的手法,但是这个片段的场面调度依然称得上精彩。

随着对话二人迅速认识了对方,走到围栏的最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定位“陌生人”。

消失的围栏也暗示了这种隔阂的消除,二人很快就成为能沟通的准朋友关系。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

如果要论第一印象,我会认为形式更重要。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里面是更关注人物还是景物——看景别可知。

《在哥伦布》里面最少什么景别的镜头,是特写以及近景。

以下这张是凯西在当地图书馆兼职的一个镜头,是个近景,特写在本片几乎找不到。

加布里埃尔同样在图书馆里面工作,他与高中毕业一年的凯西不同,是一位硕士研究生。

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地点工作,他们的距离很近,但是他们的对话没有在同一个画面出面,二人之间也没有眼神上的交流。

对于自己的私隐,凯西绝口不提,而在金的面前则全然是另一种状况。

在近景里面,观众的主要注意力都会聚焦到人物,他们的五官、神态、语言充斥着受众的视听。

在这里,落地玻璃和书架都仅仅是布景。

建筑当主角,人物当布景只要你看过全片,无论你能不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意味,都能体会到电影强烈的风格化创作。

在构图上,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在景别上,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在摄影上,几乎只使用固定机位;在场面调度上,通常使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另外空镜头的置入也随处可见。

看着这样特征的镜头语言,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台湾的杨德昌、侯孝贤。

本片导演郭共达本身是位影评家,硕士期间主攻电影研究,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

导演本人曾经研究亚洲电影,谈到自己很喜欢小津,在电影美学上的追求很受杨侯二人的影响。

讲到“对称狂魔”,另一位导演不得不提,他就是为广大影迷所熟知的韦斯·安德森。

因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而闻名,凭《布达佩斯大饭店》将对称的艺术追求兑现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

都是执着于对称的形式,给受众的观感依然是不同的。

安德森式对称的色彩追求浓烈效果和戏剧般冲突;郭共达式对称对于色彩的追求则归于平淡和谐。

从光线上来看,安德森多使用人工光,打造童话般的效果;郭共达则倾向于使用自然光,力求还原事物本身的面貌。

从线条上来对比,安德森多运用棱角明显的直线去凸显对称的庄严与规整;郭共达除了运用直线之外、也有弧线、波浪线,彰显对称的柔和与共处。

当景别够大的时候,画面中所有物体都会变成构成风景的元素。

在大远景、远景之下,环境成为画面的造型主体,人物成为零星的点缀。

就如下面展示的这个画面,建筑物充满了整个画面,巨大而严整。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空镜头,请仔细观察这两束光,偏右边的那一束润泽的正在两名主人公。

巨大与渺小之下,映射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失衡的,甚至是扭曲的。

大量使用景深镜头来展示,人物从一个困惑走向另一个未知。

一个由近至远慢慢消失的点,诠释了凯西孤独与独立无援的状态。

豪华旅店里,一层层门暗示了金与父亲难以化解的隔阂。

固定机位向观众冷静地展现这些画面,没有半点移动,没有半点移情。

建筑与人互为布景、角色凯西有一个曾经吸毒的母亲,她为了照顾母亲面临着放弃入学深造的机会。

金有一个只顾工作和学生的父亲,现在昏迷不醒,他甚至希望父亲就此长眠。

在二人的多次对话中,观众从中得知了二人的故事和背景,二人各自的矛盾和纠结像一个摊开的平面与地上的建筑物重叠在一起。

凯西在开头时提到沙里宁设计里面的不均衡,那一种不均衡,有个缺口,人站进去就平衡了。

原来那个空出的位置是留给人去填满的,看看凯西这个站位使得失衡的一边因为她的重量而重新获得了平衡。

金与华丽旅店的摆设融为一体,互为布景。

他与父亲妻子的这段对话,从头到尾只透过房间里面的镜子来表现。

原来继母曾是金年轻时心仪的女孩,罔顾病榻上的父亲,想越过雷池一步。

这是金被拒绝后的一个画面,两人的形象正好显示在两面一大一小的镜子上,宛如两幅能产生对话的画像。

继母的形象更大,金的形象很小,二人这一刻在道德上的缩影。

如果没有镜头中的两个人,整个画面构图的重心都会向右边倾斜。

也许这样就是以“人的缺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所以我们会看到外部的失调、失衡、错乱、无秩序。

原来这只是建筑师的留白,等着站在画面的人们去补充这个失衡。

金和凯西各自生活的烦恼与失衡,依然要靠自己去填满从而达到平衡。

虽然他们不能直接依赖对方去拯救自己,但是却能从彼此的经历中看到参照,从而反观自身。

最后凯西终于作了对的选择,带着满眼泪花与不舍离开了哥伦布,去实践一个也许是关于建筑师的梦想。

金离开了豪华的旅社,在哥伦布住了下来,他终于把翻译工作带到了父亲的病房,蜷缩的身影下,伴着病人的心跳。

外来者留下了,原住民离开了,哥伦布又恢复了均衡和平静。

文章首发:公众号【希丰评论】(wordshowu)温馨提示:请勿抄袭及非法转载,约稿请留言

希丰评论

《在哥伦布》短评

节制的画面 镜头里的建筑与空间相处地很和谐 不会有任何不适感 每一镜也都是一张很不错的照片 两个主人公 大叔与萝莉的搭配让我想起了《迷失东京》 只是这部在视听语言上些许偏执 两个受困于原生家庭的灵魂 在哥伦布相遇 看着同样节制的建筑 大概也是一种孤独吧

6分钟前
  • FerraZun
  • 推荐

四舍五入等于没有情节 全靠画面美在撑 很容易看睡着

8分钟前
  • 较差

矯揉造作

10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喜欢的小资调调

11分钟前
  • Mr.D
  • 推荐

了解了些许建筑知识,很神奇,通过建筑能感受到设计师想表达的情感,与之交流。

12分钟前
  • 圈圈
  • 较差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15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下午和Brice一家逛了下Columbus的建筑,晚餐后,我们就一起看了这部关于当地的电影。关于子女的离开,Brice妈妈聊着聊着还抹了眼泪。这是一座拥有第一流建筑群的小城,但为了学习建筑,女主却要离开这里。家庭和事业真的是两难的选择,即使是在那么美好的Columbus。

18分钟前
  • yokohama
  • 力荐

实在很无聊

20分钟前
  • 飞翔
  • 较差

让语言显的苍白,让情感不言而喻,通篇谈建筑,这是艺术电影中少有的处理手法,让精神世界和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虽然人物内心都有各自的烦恼和苦闷,但文本镜像静谧而舒适,从某个层面来讲,还是赋予了角色以光明和希望的积极态度,平实细腻,通透轻盈,温柔疗愈,如亲身体验了一把万物静默的空灵和美

21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一层是父权母权的重见与和解,一层是建筑与城市对人物关联的外化,轻盈颤动,雁过留痕。

24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B+

27分钟前
  • 弓长忄享
  • 推荐

#第一部郭共达#首作,这也太PPT了,导演还蛮适合拍软科幻的

32分钟前
  • 打家劫舍🌠
  • 还行

畫面美,但作為一個對離開這件事非常冷感的人,這主題真的不是我的菜

34分钟前
  • R
  • 较差

音乐3 画面4 导演3 故事2 表演5 印象3 平均3.2/10 当看到金逼问凯西:这座建筑到底是什么令你感动?正准备洗耳恭听之时,导演却用了自然声加音乐的形式,本应相互触动却一下痿了下来,弃了。建筑+线条的构图有看到用心,但无意义的镜头却只看到摆弄。

36分钟前
  • 终结者
  • 较差

片子格局小而慢,但节奏和对白都很吸引人,镜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对照细致用心,不动声色的建筑和静物竟能这么精彩,真好看。女主演得真棒。

41分钟前
  • RioLiv
  • 推荐

《伯德小姐》的一种独特镜像,都是关于某个特定美国城市中的少女,既想留在此地,又想挣脱出来,两部电影结尾处两个不同角色的对应哭泣非常耐人寻味,究竟这两个女孩谁才是各自电影里的主角呢?

45分钟前
  • James Cool
  • 推荐

2.5星吧。最别扭的地方在于,导演好像不会让镜头连贯和流动起来。建筑是毋容置疑的好看,而吸引我看下去的仅剩建筑本身了,对导演感觉遗憾。

50分钟前
  • Spring
  • 还行

画面很美很舒服,城市建筑巡礼。固定的镜头,微妙的情感,去变化迈入下一个阶段。

54分钟前
  • Leo🌊
  • 推荐

很喜欢开篇那段关于注意力、电子游戏、阅读的谈话。尽管作为电影,这种东西直接就摆出来的方式实在是太憨了。但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去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这种感觉非常古典。

56分钟前
  • 春垓
  • 还行

抱歉没有看出建筑美和人情的交汇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