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在某处

Somewhere,迷失某地(港),放逐心声,某个地方,在何处,在某一方

主演:艾丽·范宁,斯蒂芬·多尔夫,米歇尔·莫纳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罗伯特·舒瓦兹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在某处》剧照

在某处 剧照 NO.1在某处 剧照 NO.2在某处 剧照 NO.3在某处 剧照 NO.4在某处 剧照 NO.5在某处 剧照 NO.6在某处 剧照 NO.13在某处 剧照 NO.14在某处 剧照 NO.15在某处 剧照 NO.16在某处 剧照 NO.17在某处 剧照 NO.18在某处 剧照 NO.19在某处 剧照 NO.20

《在某处》剧情介绍

在某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好莱坞著名的男明星约翰尼(斯蒂芬·多尔夫 Stephen Dorff 饰)是一个终日与酒色作伴的浪荡子,他住在酒店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素未谋面的女儿克里奥(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闯入了他的生活,由于克里奥的妈妈将外出办事,约翰尼不得不暂时扮演回父亲的角色,甚至要带着女儿去参加意大利电影节。在与女儿的短暂相处中他们渐渐建立起了感情,一切都在微妙的变化中,在女儿回家后,约翰尼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 本片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宅未醒另一个故乡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究极浪漫不能说的游戏幸存的女孩Biaz:黑暗吞噬者的诅咒花月独角兽婚姻攻防战之爱要付出孤独的野兽爱与生命之间兰开斯特的天空色,戒新阴阳魔界第二季时空罪恶黑袋行动浪漫睡眠指南红色电波变身售命必殺仕事人2023玩偶奇兵雨之町丑女无敌第一季正义协会:二战诅咒骑士感染列岛超能追爱记杀人牛仔裤杰西

《在某处》长篇影评

 1 ) 于无声无息处——《在某处》赏析

午夜,在这本没有过多台词与情节的影片中,我邂逅了久违的心境。

某些沉积已久的感触又从记忆深处漾开,那颗在世事尘埃中日渐硬冷麻木的心重又苏醒过来。

在这个物化时代,畅销、时尚、商业成了潮流大军,若无清醒的头脑,人只能被汹涌的洪流淹没冲走。

缠绵细雨,午后阳光,璀璨星空成了过往时代的纪念品,鲜有人能静心聆赏品析生活的本来面目。

不过,世间总有智者,总有思考生命意义的人,而这些人会以冷静忧伤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上帝的福音,《在》片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恐怕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真实平淡,如同生活本身。

约翰尼作为好莱坞巨星,有着令世人艳羡的名誉与财富,然而在名利场中混迹多年的他却过着鲜为人知的颓靡生活:在派对上喝得烂醉如泥,从楼梯上失足滚落;夜夜靠着钢管女郎的艳舞催眠;随时随地与不同女子发生一段艳情,却根本记不清对方的名姓与模样……约翰尼对这样的生活满意吗?

索菲亚·科波拉只是用直白的镜头静静地表述:约翰尼整日为某些极端影迷的骚扰短信提心吊胆,外出时总担心有狗仔队或疯狂粉丝的尾随,对于既定的日程表万分疲倦厌恶,甚至在做造型的短暂间隙和做爱的激情时刻也能酣然入梦。

这就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后的尊荣生活。

蒙昧的凡夫俗子总以为做人上人,取得显赫成就,获得尊贵地位,令他人仰视嫉妒便是幸福的全部。

就像我们日日劳碌,以为金钱能给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殊不知我们在追名逐利中早就丧失了享受幸福的本心。

人赤条条而来,空荡荡而归,生死之间不过短短百年,而在空无之间我们只是在寻觅一种叫做幸福的事物。

在幸福面前,我们又都是盲人,何是大象,怕是谁也无法下定论。

约翰尼是幸运的,有一个十一岁的乖巧女儿。

这个甜美的女孩儿克莱奥身上汇聚了许多传统美德,父母离异并未使她性格扭曲,相反,在与父亲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她总是用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融化约翰尼寂寞冷硬的心。

这个是温柔体贴的女孩:约翰尼为追踪者而焦虑心烦时,她会镇定地安抚宽慰父亲;约翰尼去领奖而缺乏女伴时,她会换上简约华丽的小礼服轻轻挽住父亲的胳膊;约翰尼疲倦懒起时,她悄悄烧好早饭静待父亲……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她能跳古典优雅的芭蕾,花样滑冰时轻盈的舞姿恍如天使翩飞;她喜欢音乐,与约翰尼弹电玩吉它时还略胜一筹;她爱好运动,约翰尼住在豪华的总统套房里百无聊赖时,她便在泳池里如鱼儿般欢快地畅泳……从约翰尼平和淡然的微笑中,我们或许可以知悉自身在以往年岁里遗落的美好,并对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了。

这是部比生活更像生活的影片,它完全抛却了故事的陈规俗套,处处透着与生活相似的平静格调,甚至没有叫做高潮的部分,可是在镜头缓慢细腻的推移中,我们却时时都能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张力,这与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的一些作品风格相类,在著名的“四季故事”系列及《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等作品中,都有一种宁静的力量。

而《在》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莫过于,苏珊去夏令营途中默无声息的眼泪,约翰尼见懂事体贴的女儿痛苦扭曲的脸时心疼不已,而得知女儿是因不知妻子归期,没有家的安全感而悲伤落泪时,约翰尼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试图与妻子和好。

只是命运总在与我们开玩笑,妻子还有无法舍弃的自由,生活也永远无法圆满。

影片的结尾颇有意味,约翰尼决定改变生活方式,卖掉了城中的豪宅,开车绕过繁华的都市驶向人迹罕至的郊野,最后弃车徒步走向茫茫前方……这与影片初始时,约翰尼开着豪华跑车一遍遍在赛车道上飚车的场景形成了很有寓意的对照。

你是愿意在滚滚红尘中徒劳无谓地挣扎炫耀,还是愿意远离尘嚣过平凡宁静的生活?

生活究竟在何处?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其实在这部无声无息的影片中讲述了很多。

 2 ) 干吗非要要求张爱玲变成鲁迅呢

我的一个朋友曾形容看Eric Rohmer的片子就像是跟着一个老朋友走你跟着他走 就像顺着水流一路上最好的风景他不用多废话 一个手势你就都明白而最后 那个目的地永远不会让你失望Sofia Coppola就是我的Eric Rohmer!

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虽然有人反映此片题材脱离人民大众 情绪私人而琐碎更有人反映 她从Virgin Suicide开始就一次又一次复制“一段无处遁逃的人生”的主题虽然这些都是实话。

但能总结出来她所有作品共同的大主题,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都是在重复一个主题,比如Edward Albee、Tony Kushner……因为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不把心里的犹疑和恐惧倾吐出来,会死的。

但这些作品每一部其实都是不一样,因为作者的阅历功力风格都在发生变化。

关于题材脱离人民大众这件事呢,Sofia Coppola的确是很私人化的,但将心比心,要是我有一个拍出了全民膜拜的黑帮悍片的父亲,我肯定受够“很Man”的元素了,而且也只有走私人化这条路来超过他了。

其实她的每个片子在阴柔中都透着一股劲道。

Sofia的电影主题看了没感觉的人就是没感觉,但有感觉的人看到简直像是在茫茫无尽大海里独自游泳,快淹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同类一样的感动。

而且Sofia最可贵的一点是她一直都真诚而敏感,不像是很多人一听她的出身就想当然的那种无病呻吟。

而且这些“无处遁逃的人生”的电影并不是表面上所展现的小小的忧伤情绪,她也从不作出结论(虽然每部片子都拍得很唯美,但她绝对不是治愈系),她通过一个个个体的极度空虚来追问人生。

我对人生的概念就是她电影的结构:无头也无尾,中间是一段茫茫无涯的人生,没有解决方案,也没有方向,所有的只是不断出现的点点萤火,和一层粉红色的光晕,像是情欲,又像是母体记忆的延伸。

 3 ) 朴实中散发生活哲理

Somewhere一部带有记录片味道的生活片,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

片子一开头就是一个长长的镜头,一辆法拉利在荒郊的赛道上绕着圈,越来越快,恐怕这也暗示男主角Johnny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只是惯性作用下的混沌活着,没有方向,围着同一个圈绕着。

时间是生命最大的敌人,慢慢吞噬着他,也许曾经的有为思想青年。

终于他的指南针出现了——他的女儿Cleo。

她妈妈把她抛给她父亲一段时间,就是这段父女的二人世界,让Johnny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经典朴实的长镜头记录着这段时光的点点滴滴,真实的就不像是电影,是家庭录像机拍下来的。

前半段都没有像普通电影一样直接表述感情,而是通过他们的活动,他们在一起玩、一起参加电影节、一起打乒乓球。。。。

足够了,可能有人觉得片子乏味冗长,可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在一起还需要过多的言语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眷恋就是体现在平时的言语、行动的细节里的。

我爱死电影里那部法拉力了,一直觉得红色是法拉利的代表,现在才觉得黑色,真正的王者风范,低调、大气、庄重!

这个道具一直出现在电影中,因为这是Johnny身份的标识,也说明他现在是个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病人,空虚的正常人。

其中一个在车上的片段,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Cleo哭了怕妈妈不管她了,她害怕就这样在幸福和孤独中游荡。

Johnny就开车从西部到拉斯维加斯,带她去赌场,其实在赌场那段,也是给她讲述人生的道理,贪婪是人生病的根结。

最后女儿要走了,去露营,Johnny说了再见,但是在他回头,满脸的伤感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心痛,没有勇气说带着她生活,因为他的生活一片混乱,只能在巨大噪音背景下,喃喃的自责。

最后Johnny终于作出了让人激动人心的决定,有个细节很微妙,主人公走进自己的旅馆住房,但是看周围无聊龌龊的一切时,那个眼光都不一样了。

他退了房间,永远的带着行李走了,没有方向,就是在一条通向任何方向的路上开着,法拉利在加速着,他要摆脱过去,摆脱自己。

我想起毕业生的结尾,手法一样,但未来却完全不一样。

想想自己,生活需要激情,要有方向,否则一个风筝永远只是孤独的城市掠影。

只能在高空看着下面貌似拥有,实际虚无的一切。

有时候,能像Johnny那样作出这样一个人生决定很不容易,当局者迷,并且要真正摆脱过去的自己,我们有时候确实要拥有这样的勇气。

PS:喜欢艾丽范宁,以后的娜塔莉波特曼哈!

 4 ) 你丫找抽

今年看的最找抽的电影。

片头2分多钟估计不少人都郁闷坏了,我在那不停地邪恶地想法拉利何时翻车暴炸,结果兜了N圈后出来一SB明星。

原来这就象征了其SB奢华无聊的一生。

然后就是TWINS那两端好素的钢管舞,看的我恨不得想上去抽丫两耳光,太TMD艺术啦。

如果是昆同学当导演,一定设计个类似杀死比尔的变态男人把这两尼姑切个乳屁横飞。

再到后来小萝莉的出现,我在邪恶地猜小萝莉会遇到什么变态,剧情急转直下,结果发现,以下省略1W字。

片尾更是找抽,原以为SB会像当年绝代双骄抢完银行驾车冲下大峡谷,结果却是.......此处省略10W字

 5 ) Sofia Coppola:女权的崛起

2010年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真是个低迷悲催的年份,据统计全美观影人次仅1.29亿,创14年来新低,毫无悬念的提名为2011年的头盘金球奖与开春礼炮奥斯卡都埋下了让人兴趣缺缺的祸根。

失去反思与评判精神的影片在一片回暖的经济中显得格外苍白,卖座不卖奖与卖奖不卖座的两大阵营势必纷争不断,然而暂时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片硝烟中能再次看见女性电影工作者的曙光。

继去年奥斯卡将最佳导演奖破天荒的颁给了Kathryn Bigelow,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之后,年初金球奖又将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执导《更好的世界》的丹麦女导演Susanne Bier,而Lisa Cholodenko笔调诙谐的《孩子们都很好》除却获得最佳音乐/喜剧片之外,还为老牌好莱坞女星Annette Bening拿下最佳女主角一奖,彻底洗清6年无大奖的纪录,但不知该片在83届奥斯卡提名后的命运如何?

事实上在电影编剧的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要高出许多,尤其在20世纪初格外生机勃勃,甚至有超出半数的历史。

但同样看看女导演的生存地位,则令人难以乐观,尽管努力与抗争不断,从政治地位的争夺到经济地位的攀比,电影行业中的男女比例似乎永远停留在九一开或者八二开的阶段,电影投资中的残酷与名利对女性而言本身就场考验心力、耐力和火力的战争,斗智斗勇斗技术斗人脉斗资金斗国籍,甚至还得斗青春斗时间,加之电影圈内部惺惺作态的男性势力操纵,票房与奖杯对于有政府扶持的丹麦、荷兰等小国来说相对显得轻松一些,但对于勇闯好莱坞的女导演们,更像是个海市蜃楼般的奇迹。

“女性电影导演之所以这么少,显然是因为好莱坞这个系统的顶层就是个男子俱乐部,永远是男人们在操纵。

尽管在学校时我们可以一直玩那个叫做‘男女平等’的游戏,一旦毕业,事情就不一样了。

”——Jane Campion然而,奇迹创造者总是前仆后继而来的,Sofia Coppola便是一朵奇葩。

这个自小生长于美国加州的70后女孩雄厚的家族史大约许多人都有所耳闻,简略的画个近代Coppola族谱大概是这样的:祖父Carmine Coppola(美国作曲家)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August Coppola、老二Francis Ford Coppola和小女儿Talia Shire。

老大的主要功劳在于生了享誉全球的超级明星Nicolas Cage,另外两个孩子Marc Coppola 和 Christopher Coppola也栖身于电影事业中;老二是名震影坛的“教父”,也是Sofia Coppola常伴左右出镜的老爸,另外两个儿子Gian-Carlo Coppola与Roman Coppola在电影圈小有成就;至于三姑娘则是先后嫁过好莱坞知名作曲家David Shire与制片人Jack Schwartzman的知名演员,她的两个孩子也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过角色。

每次罗嗦完族谱都要长长叹一口气,一家子雄心壮志全在电影事业上且成绩斐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怕犹如暗黑势力般的庞大电影家族产业和父兄光环足以让任何一个家族后人胸口发闷,尤其是对于Sofia Coppola这一类渴望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导演们,家族里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勋章——例如老爸和堂兄,就是她闯荡生涯里的泰山华山喜玛拉雅山,媒体舆论如影随形,人人都在等着看笑话,就像人们爱看Paris Hilton怎么挥霍青春糟蹋家族产业勾三搭四扮演金发无脑女,看Alison Eastwood(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Clint Eastwood之女)拍《花花公子》的香艳封面一样,在这个高科技新传媒年代,最擅长的就是让糗事半秒传千里,丝毫不在乎她们创造出来的新世界——除非那真的能让人大吃一惊。

因而,过多的遭到传播媒体的关注,对于一个试图塑造自己风格的文艺片电影导演来说,可能是致命的负面影响,因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舆论瞬间发挥智能搜索引擎,联想到你那无所不能的亲戚们。

然而Sofia Coppola似乎很享受这一切,从婴儿时期便被老爸拉进《教父》剧组里的她,三部曲见证了她演员生涯的开始与成长,许是少女时期遭遇的影迷太过苛刻,导致她毅然投身导演行列。

在尝试性的两部短片过后,1999年,一部以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手法讲述5个女孩自杀故事的《处女之死》开始让好莱坞对她有所期待,新颖的故事选材与迷样的表述方式令这部影片格外突出,美丽与残酷并存,昔日女孩的影象与挥洒不尽的阳光似在男孩们阴郁而迷恋的思维尽头游荡,充满了飘忽、迷惘却眷恋的意味。

尽管这部影片没有为她赢得更多的奖项和呼声,但却是她导演生涯最完美的起点。

因为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她关注男孩与女孩的内心,给最微弱、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以生存的力量,你能从中看见青春破灭的过程,单纯,美丽,寂静,迷幻,自私,糜烂,病态,连死亡都像是微笑的嘲弄。

至今这部影片还被认为是能代表美国新人类生活观的影片。

Sofia Coppola所拍摄的每部影片都是带着关于女人的诉求而生存的,2003年拍摄的《迷失东京》令她名利双收,也成为她迄今拍摄影片最成功的代表作,她在影片中竭力挖掘“自我意识”,用平淡的手法描绘人性的隔膜与孤独,也许是与她的情感历程有关,在其中投射了过多自己的影子,令有故事的人变得愈发饱满而真实,也正因此,她也逐渐了解到自己婚姻生活中无法跨越的障碍,在影片拍摄结束上映后,便与老公宣布离婚。

而同样搀杂了私人记忆的原创剧本影片《在某处》也不出意料的拿下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讲述一个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浪荡子忽遇私生女寻父的故事,尽管题材稍显老套,但Sofia擅用的长镜头与含蓄的隐喻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那种充满了迷惘的等待和不安,进退维谷于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变成每个在等待与消耗生命路途中的人的真实写照,这种细腻而质感丰富的触觉并非每一名男性导演可以做到,但作为女性来说,琢磨感性是与生俱来的天分,甚至不需要琢磨,只需要灵感和天分。

Sofia导演历程中饱受差评的《绝代艳后》,尽管被人们打上了低俗而浅薄的标签,但仍旧通过每轮美焕的服饰、场景、出色的美术设计,展示了她身为一名女性服装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审美品位。

也许正因大多数宫廷斗争片所表露出的情欲纠葛、政治丑闻和严肃话题过多,于是她将一段众所周知的熟悉历史拍得如此瑰丽精致、显赫华美,将这刚成年的时尚传奇Marie-Antoinette变得如此活色生香,令波旁王朝的繁华与荒淫、奢靡与艳丽跃然于荧幕之上,像是奶油蛋糕上的樱桃与草莓,像是每个女孩心底最柔软的公主梦,Sofia要说的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而是这段历史坍塌前最为明媚招摇、垂涎欲滴的春色。

这大抵是逻辑思维能力缜密的男导演们所无法企及的。

不是因为审美品位或投资有限,而是因为着力点的不同,有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庞大的线索链以及精密周全的布局,不是人性上的缺憾和英雄主义的完美,仅仅是一点发自最平实生活的温柔的触感,看上去一地散沙,但却能深切感受到她传达的关于女性需要的共鸣。

——已刊载,勿转

 6 ) 无根的情绪

索菲亚·科波拉也许在影片风格上与其父大相径庭,但在有一点上,他们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电影细节的高度迷恋。

虽说大多数电影对于细节都会尽量做到完美,但是在他们的电影中,细节的数量和表意作用都堆砌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这样对细节的刻意求工,如果碰上一个好的剧本,那便有可能造就一代经典。

但是如果碰到一个矫揉造作的剧本,那这些细节也会立刻变得突兀起来,再小的不合适也变得斗大碍眼。

索菲亚·科波拉的前作《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已招致此类批评。

为了表现玛丽皇后的奢华轻浮,她用现代电子乐、轻飘的镜头运动和频繁更换的粉色系古装盛满了整部电影,让这部偏重于女性心理刻画的古装剧显现出了导演的个人风格。

尽管画面美轮美奂,但情节的孱弱已无法掩饰。

如果说在《迷失东京》中,比尔·莫瑞(Bill Murray)的喜剧天赋弥补了情节上的不足的话,那么对于《在某处》来说,它既没有很好的表演来调动氛围,也没有时代剧的服装作为看点,只剩下索菲亚把精确的场面调度用在一场老套做作的父女亲情戏上。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已离婚的好莱坞当红男星,他的生活浪荡而无聊,他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价值,并且他对外界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但是他每周和女儿的相处的那几天,则看起来比较开心。

最终,在和女儿痛快地玩了几天之后,他似乎奇迹般地找到了生活的新轨。

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家庭的快乐能给一个男人带来生活的目标和责任感,但是这个故事无法说服观众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男人?

以及他转变的契机在哪里?

他的女儿又不是现在才在他身边(而是每月都会有一定的时间和他相处),为什么就在这几天,他就豁然开朗了?

索菲亚·科波拉的细心与考究是值得让人称道的地方:比如在景别的选择上,从一开始的多用近景(使人物隔绝于环境),到后来的多用全景(使人物和环境发生某种联系);或者在内外景的选择上,从主人公独处时的内景(单调平面的布光)到父女相处时的外景(光影层次丰富以展现某种自然和谐的状态)。

可惜的是她使用了这么多的手段,却无法对整个故事有所帮助,反而使影片显得雕琢有余。

这位已经离婚的好莱坞当红男星的内心为何会这样无聊封闭?

影片只有暗示(比如职业原因),而没有明确交代。

我觉得这不是导演无意间忽略的一个问题,而是来自于导演自身的某种情结,因为在她的前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不管身处何时何地,现代东京或者法国大革命时代,都显得郁郁寡欢,深味生活的无奈和无聊。

但它们都可以推诿于文化障碍或者历史事实,而《在某处》的无聊情绪则来得像空穴之风,去得也像无根之木,无头无尾,暧昧难清。

影片在结尾处和开头处形成了一种肤浅的呼应。

开场时,主人公开着车子漫无目的地打圈,一圈又一圈,暗示了他的生活没有出路,只能原地打转,结尾时,车子朝着阳光停了下来,主人公面露坚定的神情,下车朝着远方走去。

如果这个故事足够波澜壮阔或者说服人心的话,这两个呼应镜头就是可信的,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导演在技术上把该做的都做了,唯独没有找到和她的技术相匹配的令人信服的情绪。

 7 ) 真不关昆汀的事

这片子很索菲亚科波拉,得金狮没什么大过。

虽然我是中途睡了一觉才看完的。

那种一个人的事情,空洞乏味,上床也只是让人打不起精神的无聊活动。

当然这些跟别人都没关系。

所以像是在看自己,特别无聊。

前半段确实很流水账很讨人厌。

他在女人两腿之间睡着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你什么都有了 那就只缺一个女儿 作为他的救赎 这种矫情 女儿和父亲都会懂总之 我很喜欢 也很想我爸爸

 8 ) 预告片

预告片 索菲亚·科波拉《在某处》预告 萎靡帅大叔与小萝莉 http://i.mtime.com/movietrailers/blog/4499759/

 9 ) 每个人都要面对突袭而来的空虚

我想,这不是一部大众喜欢的电影。

看起来剧情平淡无奇,结尾似乎也是莫名不已。

应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到底是在说明什么?!

在字幕在黑色背景下徐徐升起,我想起索菲亚之前的拍的那部《迷失东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平淡的,而她似乎在把这种平淡的感觉描述出来,而在电影里。

即使你是大明星,即使你开着跑车,即使你在人群里万众追捧,到最后,关上门,面对四面而来的还是止不住的孤独。

电影的开始是一辆跑车在空旷的环路上跑了两圈,似乎是人生的反复,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在重复的一些事。

只不过主角被跑车这个光环定义了;电影的最后他在空旷的路上,停下了车,步行的往前走,或许索菲亚是想告诉我们,即使你带着光环,即使你开的是跑车,内心一样会是空虚的!!

 10 ) Somewhere,sometime

等整个片子放完,才回过味儿来。

第一镜头和最后一个的契合。

开篇只是同一辆车画着圆圈。

我完全被科波拉大姐的预告片给骗了。

或者说那个美丽的loli。

主角扔掉车然后兴高采烈的奔跑,好像已经甩掉了一切。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你选择了在最后一秒中贴题。

你没跑偏。

但是,用了无生趣的98分钟影像来讲述这样一个人生路的故事难道是一种浪费吗?

而且对最关键的也是最后的主题的表达却是如此的模糊。

更糟糕的是,整个电影的表达方式,叙述手法,气质和情绪,和迷失东京并无二致。

以至于这像是一个糟糕版的迷失东京。

如果这是一个40到60分钟的一个短片,那么他会很不错。

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机,父与女生疏关系的体现。

哎,越说越像了——父女的关系简直就是迷失东京里比尔和斯嘉丽关系的翻版。

中年演员的迷失也和比尔如出一辙。

这样想简直让人绝望,科波拉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了一遍自己。

把一个人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因的困惑以及一个突如其来的积极的外因的干扰。

片子里到处都是迷失东京的影子。

她甚至懒得改动,不过是用同一个脚本来讲述不同的两种情绪。

这到底有多么的懒惰。

但是,就算是在如此缓慢的节奏中,你都能感觉到导演有些自恋的对美国某一阶层的描写。

忧虑,苦恼,烦闷,生活失去了信心等等等等。

但是却不会让你有种明星也是人的感同身受的感觉。

只有在主角最后的奔跑让你模模糊糊的大概摸清了他想表达什么的想法。

然后,结束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目标缺失后的自我放逐,对自身价值的迷失,寻找,以及重新定位的再次上路。

这应该是科波拉想带给我们的。

但可惜这个主题显得太过朦胧,或者被前作迷失东京的影子笼罩的过于明显。

让这个主题失去了他应有的魅力所在。

至于何方,我希望我终究会知道。

我喜欢这样的主题,如果不是有这样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的。

会好的多。

《在某处》短评

真实细腻的讲述 纯天然的情感透视 不得不佩服她敢于在当下做这种毫无“添加剂”的返璞尝试。很牛B!

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索菲亚·科波拉新作,获得了2010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基调和风格与《迷失东京》类似,但个人感觉本片的整体水平比不上后者。

7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强烈谴责导演贩卖萝莉的行为

11分钟前
  • Tacitus
  • 还行

剧情拖沓

16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還好,回到那個調調上去了.

20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不如改名为《阳痿时光》,抑或《ED生活》,或者《那个疲软的老男人》。嘿~

21分钟前
  • 冬季向日葵
  • 还行

导演通过一个明星的生活故事混杂个人对父亲的回忆与感情...还是挺感人的...虽然明星是那么遥远...

26分钟前
  • pksky
  • 推荐

生在明星家庭的索菲亚科波拉拍这个简直太对味了,好多定格镜头对准男主让观众陪他一起或煎熬或孤独那高处不胜寒的劲儿还真别嫌无聊,那是永远成不了或以后有可能成星的你我们真没感受过的,粉丝才是多么扯的一件事,有个女儿真好。

31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无爱迷失东京的基础上,继续无爱此片;明白她的用意,但丝毫不喜其情绪转达。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跟看trailer的时候感觉一样

38分钟前
  • 麦。麦。
  • 还行

还挺喜欢的

39分钟前
  • yqqqii
  • 推荐

看完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鼓励自己,看下去吧,后面说不定会有惊喜……结果后面和第一个镜头一样糟糕。

40分钟前
  • 塔奇克马娜
  • 还行

在讲什么?一个厌倦世俗生活的好莱坞当红明星看破红尘的经历?

41分钟前
  • 牙齿冒汗
  • 很差

我用他在酒店房间看钢管舞时的卧姿在床上看完这部电影。当你的心空洞随海浮沉,时间变得很慢,日子变得很长,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可靠的。这样的我,看到她片子里的真实。她真实捕捉了这种虚空。她拍的仍然是生活,是她所熟知的圈子里的生活。那个人,可能是她朋友。那个女孩,可能是曾经的她自己。

43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迷失的是自我

45分钟前
  • 张很乐
  • 推荐

平淡琐碎,但是很美好。很喜欢泳池中的那一幕以及父女在泳池边晒太阳镜头拉远的平静意味。心在何方,人生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而我至今没有认真思考过生活的目的方式意义。今天和@文盛Rico 聊了一会,发了些感叹。可惜自己太懒,感叹完了我也没有信心会真的去思考并且付诸实施。愿日子更好吧。

47分钟前
  • lemoncan
  • 力荐

看睡着了

48分钟前
  • △4v5ki
  • 较差

一边捯饬我为明天将要来到的touch要存的歌曲一边看完的,真心的后悔为何要看一个早就知道口碑差的电影啊= =

51分钟前
  • Squidward
  • 较差

虽然有点炒迷失东京冷饭的嫌疑,但我还是喜欢这种调调,懒散孤独,百无聊赖,放浪形骸,找不到北。。。开篇第一个开车跑圈的长镜头即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原地踏步的无趣无聊人生的故事,但父女俩的对手戏温情有趣,新现实主义,王家卫,蔡明亮。。。繁华热闹是瞬间假象,空虚寂寞是长久现实

56分钟前
  • 慕鸥
  • 推荐

我草我弄了一盘自水果,泡了杯茶,光上灯,准备看科波拉的新作。结果 第一个长镜头致使我只有这个长镜头是全片按照正常速度看的。我就草 连快进都觉得冗长乏味...

58分钟前
  • 皇后大道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