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分太高了,有点过誉。
很明显这是部新加坡政府宣传片,我不是对主旋律刻意反感,但拍的过于生硬了。
1、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发生了种族冲突,冲突的原因不交待,消除冲突的过程很简单。
一对过去很要好的马来人和华人朋友随便解释了几句,矛盾就消除了。
政府的说教更是水平低,不要说和文宣统战力巅峰的早期共产党比,和现在的共产党比都差远了。
2、强调不要造谣很生硬。
不论是当警察的弟弟劝哥哥,还是上门辟谣的政府人士。
3、宣传政府的德政很生硬,不论是人民行动的的党员宣传,还是对公积金和公屋的宣传,一句国家要发展所以要消灭乡村住公屋从没文化的主角嘴里说出实在是没什么逻辑,多的是发达国家存在广阔的乡村,乡村怎么就和国家发展冲突了?
人民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国家发展的借口强行消灭乡村,为此电影还声称乡村是犯罪的根源,李家坡的治国思维真的是完全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
还不提有些拍摄手法真的很落后,比如稽查员和小流氓的打架冲突使用奇怪的特效。
而且50年新加坡建国史一部纪录片是可以讲好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可以拍好的,但是按照时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拍摄真的没什么必要,一部不完就又拍了一部,臭的像小学生的日记言之无物,真不如拍纪录片算了。
新加坡是个成功的国家,但只是在经济上的成功,在科技娱乐文化上毫无影响,在政治上的可以借鉴的并不多,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之处是司法的廉洁,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毕竟他的体量太小,复杂的中国无法抄作业。
(公号: 怅然观书)如果被问到曾经“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有什么电影或电视剧,恐怕一般人都要卡顿一下想一想,是《人在旅途》吗?
是《莲花争霸》吗?
那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了。
《人在旅途》只给人留下同名主题曲,人物和剧情似乎都不记得了。
歌曲后来被电影《夏洛特烦恼》拿去当了插曲:
人在旅途9.1翁素英 / 1990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以前,这首歌可以当做励志之歌,而且朗朗上口,我一看到歌词就会忍不住唱起来;现在,我觉得可以叫它“新加坡之歌”,或者叫“李光耀之歌”:)“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新加坡独立之前的100多年时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到了1942年,向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防守新加坡的军队向日军投降,标志着英国时代的终结,新加坡由此开始三年多的日据时期。
本来1963年已经加入了马来西亚大家庭,结果1965年又被人家赶了出来。
这旅途绝对算坎坷。
但李光耀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恨命运不公。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这“梦中的地方”其实是李光耀们想为新加坡找到一个绿洲,继而让新加坡成为第三世界的绿洲,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绿洲。
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就算是错了,那又能怎样?
因为摆在眼前的选项没那么多,没得选,根本没有时间悔过,能生存下来就不错了。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当初到底要怎样与马来西亚大家庭和谐相处,怎样求同存异,苦恼本来已经很多了,面对马来西亚大家庭的驱赶,无非是再多一次苦恼,如果分出去、独立建国,到底能不能存活?
淡水水源是被人家捏着的,随时可以掐断。
百废待兴,无尽苦恼。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这话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能够说出的话,李光耀曾经在日本战败后想方设法劝说英军不要撤走,因为新加坡需要保护,否则分分钟被灭国。
后来英国因为国力衰弱,不得不撤军时,新加坡不得不加入马来亚大家庭,后因为意见总是不合,干脆被赶出。
分家就分家,如果你看不到我独立以后也能发展得很好,甚至能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你就根本不知道我的厉害、我的好处,更别谈珍惜了。
这话是跟马来西亚说的,其实也是后来跟所有不看好新加坡的众多国家说的。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新加坡别看是小国,联系世界起来,比谁都活跃。
李光耀不但经常参加原英联邦成员国的会议,而且只要是各个地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他都去结交访问,可以说是走遍千山万水。
可是,不管怎样不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新加坡与英国、中国、马来西亚都有着自己心中或外人眼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挣是挣不脱的。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用“热情如火”来形容建国立业时的李光耀们是恰如其分的,那种冲劲和干劲是如今的总理和部长们不能比的。
胸怀天下,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满腔的热忱话语向谁诉说呢?
不用担心,新加坡人从来不憋着,他们历来是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操碎了心,就好像自己是大国一样,随时都可以给各个领导人出谋划策,出的主意往往是恳切、务实、有见地,格局也非常大。
从不用担心没有倾听者。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新加坡的心理状态非常健康,它在与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相处中,不会一厢情愿,太过天真;被拒绝以后,也不会怨气十足。
一个绝对的弹丸小国,毅然决然地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千难万险的旅途上,纵横捭阖,没有被世界各大小国家挤压、踩踏至死,已经算是奇迹,孤单寂寞可想而知,但因为它是真的为烦恼和困境中的世界各地领导人出主意,中肯又实用,它又怎会孤单寂寞?
各个领导人又怎么会不念叨它呢?
人在旅途 (1985)7.81985 / 新加坡 / 剧情 / 胡鹤译 / 吴岱融 向云(《人在旅途》1985,只记得歌名就够了)多年以后,回头看,这首歌仿佛就是为总括新加坡历程而写的,从此记住这首“新加坡之歌”:)不过,如果没听过这首歌,光看歌词,则实在乏味,还是听听看,想必能感受到它的味道。
新加坡的奇迹从根本上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在这点上,我一向赞同地缘政治。
新加坡的位置属于东西方航道的中心,既不会像朝鲜半岛那样始终形势紧迫,也不会像非洲某些国家那样边缘化或长期战乱。
新加坡的位置刚刚好,既不会被忽略,又不会被吞掉,让它保持中立、独立发达,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很有用。
再加上李光耀和他的部长们太过优秀,不断地分析走过相似旅途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学习,时时闭坑,更推高和延长了这个奇迹。
后来的总理继任者吴作栋以及现在的总理李显龙,都只是走在李光耀的延长线上。
经济发达至此,似乎该持续反哺文化才对,但提到新加坡的文化,如果单从影视剧来看的话,那么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抢眼过,后来就被港台剧、韩剧盖过风头了。
莲花争霸 (1993)8.11993 / 新加坡 / 武侠 / 梁胜权 杜南星 陈丽霞 杨锡彬 / 李南星 朱乐玲(《莲花争霸》1993,正规渠道无资源)九十年代的《莲花争霸》根据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改编,同时也借鉴了金庸《笑傲江湖》一些设定,比如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主题曲《江湖路》同样传唱一时:
江湖路8.7罗文 / 1990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谁来结束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每一步风起云涌什么时候流泪不如流血每个人也自称英雄什么是黑白分明是是非非谁人会懂怕什么刀光剑影把风花雪月留在心中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因为我不在乎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谁来结束新加坡的电视剧,据说特别爱把不同作品揉到一起,然后推陈出新,这一点很像新加坡的发展路数。
说到《莲花争霸》借鉴《笑傲江湖》,本来,这部电视剧大部分都是改编自《流星蝴蝶剑》的,从香港到新加坡,在所有《流星蝴蝶剑》的电视剧改编版本中,只有新加坡的这一版加进了“自宫”的设定,我就在想,这自宫的展现,像不像新加坡对于中华文化的处理呢?
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经过双语政策和分流制度以及精英教育,一通神操作,导致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同时掌握英语和华文,其他大部分人客观实际上都只掌握英语。
别看华人在新加坡占多数,但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后悔学习华文,只有极少数人后悔学习英文。
新加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语言教育上,实际上是剔除了华文的生存空间。
我们都知道,李光耀们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让英语优先,是没办法的事情。
后来,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新老领导人都开始积极推广华文,但都有待时间的积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经过上述剔除,很难想象普通民众对于华族文化还能够心生向往和亲近。
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作为基础,也就没有华语文化的市场,可想而知后来以及如今的新加坡文化输出在原亚洲四小龙当中是如何的没有存在感。
当然,或许当初《莲花争霸》的主创并不是有意加进“自宫”的设定,或许只是个巧合,但是,所有这类阴谋算计、王图霸业的故事都是时局和人事的反映。
《笑傲江湖》是政治小说,是十年极端时期的影射;《莲花争霸》也可以看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竞争,为了飞黄腾达,不得不自宫,否则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用一句话说就是:欲练西式神功,必先弃华自宫。
我们的故事2 (2016)8.32016 / 新加坡 / 剧情 喜剧 家庭 / 梁志强 / 陈丽贞 李国煌(《我们的故事2》2016.3,腾讯视频免费看)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部叫做《我们的故事》的电影,眼前一亮,因为它是直接展现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之后普通百姓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一路发展起来的作品。
这是个系列电影,还有一部《我们的故事2》,也同样质量过关,值得看。
在此之前,我集中看完了李光耀的两本回忆录:《风雨独立路》(1923-1965)和《经济腾飞路》(1965-2000),正好覆盖这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相当于是具化了李光耀回忆录的相关内容。
风雨独立路8.3[新加坡] 李光耀 / 1998 / 外文出版社(《风雨独立路》1998.9,绝版高价)《我们的故事》1和2讲的是新加坡建国前后,百废待兴,民众生活困苦。
一个名叫招弟的女人一直生不出儿子,在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赶出家门。
招弟带着女儿们回到娘家,结果被娘家人嫌弃,尤其是自己的爸爸和大弟弟更是对她冷嘲热讽、挖苦讥笑。
好不容易央求着住下来,又不断遭遇苛刻对待。
招弟始终隐忍大度,从不计较,艰难生存,含辛茹苦,也得到过好人帮助,渐渐挺过难关,随即又重挫不断。
故事看下来,真是心酸。
不过,这个电影有个好处:悲伤不过度。
不会像以前台湾的苦情戏那样让人看着难受。
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当初的新加坡是那样的破败和穷困,跟今天的发达对比起来,真是极大反差。
单单是招弟从两个孩子的屁眼里拽出长长的蛔虫,以及招弟的弟弟、友人和救灾士兵一起在洪水中大战巨蛇,就足够冲击你的观感。
他们住的环境,从村庄到组屋;说的话,从各式方言到以英语为主,都展现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国民面貌。
经济腾飞路8.9[新加坡] 李光耀 / 2001 / 外文出版社(《经济腾飞路》2001.9,绝版高价)新加坡之所以成功,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折腾,不搞意识形态纷争,当真是纯粹的“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所有角色中,最具包容心的就是女主招弟了,这个女人躲不开周围环境的迷信、重男轻女和偏见,她自己也打孩子,但从做决策、拿主意和说话办事中的言谈举止,都能够看出,她始终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和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总是以德报怨,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也没有变得冷漠。
她从每一天的实际生活中体悟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那就是要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当然她自己不会这样去表述)。
她周围的人,包括她的至亲在内,很多都是黑洞。
她心中的那种苦楚,始终独自承担,最后终究没逃过癌症的侵袭。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8.1李光耀 / 2013 / 中信出版社明智、伟大如李光耀搬的领导人也同样无法让建国之后的民众免受恶劣条件的摧残,这是百废待兴、白手起家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
好在绝少人祸的侵扰,也算是庆幸。
你可以把《我们的故事》系列电影看成是新加坡版的《请回答1988》,只不过《我们的故事》还是显得单薄了,规模也小,并且《我们的故事2》的结尾开始显出拉胯之势,如凑戏一般,上演狗血戏码。
从这个结尾,也能想象得出这个系列电影的3和4为何那样口碑扑街。
期待这位梁智强导演能更深更广更高质量地拍一拍新加坡的发展历程,而不只是完成一个点到为止的宣传片和主旋律。
这个系列电影是2016年推出的,在此前一年,李光耀逝世。
这一年,新加坡经济首次进入缓慢增长期。
或许是到了缓下来、经济反哺文化的时候了,也或许是到了怀旧的时节,关于新加坡发展历程的影视剧,或许到了文化输出的节点。
看他们新加坡人过去和现在和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时时会想到我们自己,忍不住就会有个对比。
李光耀观天下9.2[新加坡] 李光耀 / 2018 /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光耀观天下》2018.2精装)此外,我还期待有更新更高质量的李光耀传记问世,目前已出版的相关传记都不尽如人意。
他自己的作品还有《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李光耀观天下》可看,但都是政论性质的了,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看过以后,可能会感觉没留下什么。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
名字是假,魅力是真。
[偷笑]电影分上下两部,通过本地华人一家N口人的生活际遇,讲述新加坡这个六十年代一穷二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数十年的演变史。
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真是见微知著,看得人荡气回肠。
据说搞创作的都有这么一个定律,写大人物(事件)要往小里写,写他的日常、平凡、真实。
写小人物(事件)要往大里写,写其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关联。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至暗时刻》中用了大量笔触刻画丘吉尔的老迈蹒跚,暴躁刻薄,抽烟嗜酒等生活常态。
而《阿甘正传》的暗线则直指二战后美国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然而在看《我们的故事》时,会本能地忽略国家,历史,时代这些宏大词汇,它们像一管针剂般悄无声息地注进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再加上导演是一个能带观众玩情绪过山车的高手。
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一般而言,做作的主旋律电影会把你摁在地上强行要你热血沸腾,或是用能炸瞎耳朵的BGM来彰显它的慷慨激昂。
好在这类技法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没有。
但仍旧不妨碍你热泪盈眶,涕泗横流。
我对新加坡的初印象来源于这个国家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鞭刑以及不能携带口香糖这般严苛的律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至于「亚洲四小龙」,「国父李光耀」,那都是很后面的事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才知道原来1977年他们就有高楼,电梯,停车场了,嗯,蛮吊的。
地牛 706 999 种族冲突 x 普通话、闽南语、马来语、印度英语、印地语;大舅乱说话-被抓8个月,关10年8年。
69 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
新加坡工作语言:英文。
大舅火气大、爱抱怨。
开车、公交检票员、洗衣服-豆花豆浆-养猪(农牌); 淹 ngan。
大舅没用,关键时候都不在。
1969年水灾 蟒蛇(改善排水系统)新加坡甘榜。
有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搬出去住。
四叔、阿坤不喜欢大姐。
2-26:24 当人家大姐,就这么命苦。
过年买肉干。
爬大便坑,帮弟弟开卡了的茅厕门。
李小龙《唐山大兄》买台电视机,否则搬出去住。
新加坡 => 48:24 生女或生男,两个就够了;儿子吸毒。
华人通胜(万年历)。
《保镖》一把剑把了三个多月,真被他气的吐血1977年有电梯组屋。
新加坡没乡村???
城市-邻居互不认识唐山-》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称呼。
新加坡拆迁2-大舅火气大、爱抱怨、蛮不讲理、含血喷人、耍无赖;从小被宠坏,大舅闯祸,大姐擦屁股012000 家庭吵架,怼大舅。
夜间开车车祸 华人、印度人、马来人都道听途说拆迁
连续看了1,2两部,作为一个福建农村,且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地方,大概也是感慨很多。
大姐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出来的善良,容忍,甚至有点圣母,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下女孩大多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常常也会听大人说以前肉都是给男孩吃的,女生只能啃骨头,还不能去读书。
然后到了我这个年代,虽然父母已经开明很多,但是妈妈也会跟我们说她生了第二个女孩的时候,流了多少眼泪,村里的人背后总是议论纷纷,说这家没有男孩,当然我很庆幸,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妹妹,我不清楚,如果有个弟弟,我会变成什么样,我是不是就会像影片中的大姐一样,或许也会变成扶弟魔吧。
再回到影片,父亲临死前的感悟,还有大哥的改过,可能都有点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但是大姐劳累了一生,最后还是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体会刚开始的一点甜,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最后也希望素婷可以不和大姐一样,好好为自己而活。
仿佛看到了父辈的生活,当然我的父辈应该比剧里面更难。
而我想的更多的奶奶👵,剧中的阿嬷就是奶奶,永远在细声细语,永远的给爷爷端茶递水,永远的逆来顺受,永远的忙忙碌碌。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继续向前。
“逆来顺受”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刻在骨子里的,根深蒂固了,就像剧中的旁白说的“好像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从小到老的要求就是让、忍。
奶奶的这辈子就是这样,忙碌辛苦一辈子,没有享福没有收获“家人”,女主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每次争吵矛盾之后,她都会忍让,然后主动寻求化解矛盾。
其实家家都是这样,总有着无数的矛盾,而正因为是家人,所以最后都可以不计前嫌。
“活着”这个电影会让我联想到活着,当然活着更残酷更残忍,那个时代更不近人情。
招弟,坚强大度隐忍而苦涩的女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弱小而无助的她总因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和纯净质朴无私无畏的优良品质在让自己在陷落的沼泽淤泥般的人生中绝处逢生,从容言行中闪耀出暖心而夺目的光彩,迎来贵人、迎来惊喜、迎来转机,验证得道多助、理解万岁、信者信之、真情无价;阿坤,拥有被宠溺娇惯换来的安逸人生,却毫无底线与骨气,懒散成自私自利寡廉鲜耻肮脏狭隘气煞人的扶不起“阿斗”,风俗难易、惯性难改、时势造英雄,一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因为不自知,跋扈任性,一个人牺牲与成全的代价却是一生,历史洪流,滚滚波涛,席卷几重再从头,一个家的故事,千万家的哀愁,剧中人人在剧中,人看剧剧如人生,何苦怨是非曲折,叹只叹难解纠葛,时代的心酸,莫明的泪流
刚刚看完两部。
我是闽南人,影片里面的闽南语正是我们泉州的方言口音。
从小到大也会旁听家里长辈提起关于某些亲戚下南洋的故事,很亲切。
影片里面从当地华人的家庭环境观念习俗也是一摸一样。
很感人温情。
我的妈妈也是家里的大姐,她的小时候在家里就因为是大姐也必须承担所有家务以及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因为当地闽南文化的包办婚姻,她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嫁给了我不争气的爸爸。
当我出生的时候,就因为是女孩,爷爷奶奶就没来看过我们。
接着妹妹的出生,可想而知妈妈在爸爸大家族里面的生活情况,充满了歧视欺凌再加上爸爸的不争气。
妈妈为了我和妹妹的成长承受了太多太多。
直到我们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她却又独自在老家生活。
我恨我自己的不孝,不能常常陪伴她左右…爸爸的离去已经让我体悟到人生的遗憾,我不能再失去我的妈妈。
所以,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厦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时常把她接下来一起生活。
感恩!
生活不易,亲情永在!
偶然间看到,连续看完两部,感慨时代下女性的命运是多么的坎坷,联想到我的妈妈,她也是家中的大姐,为了弟妹,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
她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十几岁是为弟妹,成家后是为子女,明年就60岁的她,还不懂得如何为自己活一次,外公外婆在世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不起,没有让你读一天的书”。
我想妈妈会原谅他们的,毕竟在那个时候没有其他的选择,爱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我相信外公外婆很爱妈妈。
我的小舅舅像极了剧中的大舅,曾经也为了钱,三年没有和我妈妈说一句话,好在还是幡然醒悟,现在每天都会和妈妈视频聊天,亲人就是这样。
打不散的!
in this movie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languages appeared in this movie, they are: Mandarin, Cantonese, English, Hindi, Bahasa Melayu. but during these languages nobody use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but Singapore want to better mixed in this global environment, so it choose English as its governmental language.this really helped different nations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more convenient, and it also form “the Singapore English”
回顾新加坡独立后的底层华人的生活历程,拍摄手法和技术有点像八十年代的电视剧。情怀之中,可以看到太多负面的东西,其实没必要传承。华人的生活,总是以hard模式开启,也很让人揪心。其实,最难释怀的还是女主与阿龙一直压抑而纯真的感情。
春节宅家陪爸妈看系列。爸妈挺喜欢,因为太相似。
重男轻女真要命,阿坤要把我气死了,真希望把他演死,可是后来他真的掉进水里,我又后悔了,当他抓着蛇冲出水面时,我很开心,这就是残存的善良吧。不知道阿龙怎么样了,第二部可能会回归吧?
新加披往事....60年代新加坡华人大多为福建人...
《往事只能回味》一响,我就哭了。
整体风格感觉比较朝鲜……用来快速了解新加坡历史还行
政局导致民生、语言、价值观的流动变化,以小见大的民族志。
从角色表演到场景布置画面简陋的有些寒酸。相比较目前主流电影,没有曲折的剧情,烧钱的特效甚至豆瓣目前的观影人数不过一千多人。从华人家庭切入新加坡的建国和发展。故事真诚感人特别是小女孩的旁白让人觉得这些事情的发生就在我们的眼前。虽然最后大姐去世,整部电影以蓬勃的发展给人积极的触动。
家庭伦理(妇女)苦情剧的主轴,将新加披的建国和发展轻描淡写的揉进去。我们的故事更像是我妈妈的故事。片中一直强调的一家人要相互扶持不分彼此的华人大家族价值光芒四射,而华巫印的民族融合不过是个应景的陪衬。像阿坤说的,我们留在新加披,那是以为新加披的华人多嘛。
人物形象很脸谱化的乡土剧即视感。
重男轻女到女性自己也自甘低人一等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
拍摄很写实,情感很细腻,只是画面粗糙了些。
这是他们的故事,我只是一个隔海相望的路人罢了,电影的野心很大,但是个人不喜欢里面的那种过于夸张的幽默……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
我和我的甘榜
勉强三星。主题过大,时间跨度也大,港片曾有一堆讲述类似故事的电影,换个角度可以看成是各种语言以及方言猎奇片,全片透露出资金不足的平庸感和窘迫感。
看看人家的国家主旋律~~~~~~
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哈哈,福建人听着很亲切,很有意思
5是因为有新加坡有印度裔,所以整个片子也一股子印度味吗。。。莫名其妙的慢动作,转场运镜和尬煽的BGM,真的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再论剧情,也真没多出色,同样是主旋律片子,韩国的国际市场无论从剧情完整度,跨越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这部片子。剧里只是脸谱化的描写了那个女权式微的时代里,一个默默承担一切的大姐和大男子主义而迂腐的二弟,剩下还有个奥斯曼,其他的片子里的人物真都没一点特点,也不立体。不知道为啥会有这么高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