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爱情早已悄无声息的完成了变质,“到处都是小心眼的男人和势利眼的女人”,到处都是爱情路上的迷茫者和堕落者。
“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找个安静的男人嫁过去”浓缩了王碧云一生的爱情观,一语道出了这个痴情女人始终怀抱着的爱情愿望——却只能沦为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令人仰慕,让人心酸。
为了陈秋水,她不顾母亲的反对,不顾薛子路的苦苦追求,不顾徐秋云母亲的好心劝慰,甚至不顾自己一生的幸福,一心痴情苦等。
“不,我要等秋水”更是高调集中的体现了她的执着与信念。
若人们都能多一些不计较后果的执着,多一些忘记自我的奉献,多一些痴情等待的勇气,也就会少了许多一生都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也就少了许多自命悲惨的怨妇怨男,也就真的还给了爱情一片最原始最纯真的天地。
然而结局却是徐秋云背着王金娣艰难行走于雪山之上,带有浓重西藏韵味的音乐声响起,几个轻巧的闪回镜头浓缩了两人婚后的生活,当音乐声戛然而止,皑皑白雪结束了一切……王碧云爱他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却是一场空……影片给了人们太多关于真爱的启示和指引,以一个传说般的故事洗礼了人们混沌的心灵,人们的心随着影片结尾处那只展翅翱翔的鹰,自由的飞翔在感动与思考的天空中。
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原本以为会是一部老套的大陆爱情故事套上港台爱情电影的模式电影带着种种的猜疑我还是看完了这部电影一口气看完的 一直守在电脑边上一部不错的电影 虽然是主旋律的爱情 但是仍然可以让人感动一个让人扼腕的故事一段让人伤心的回忆一句让人动容的誓言情节似乎有点老套 但并不媚俗可能是我们看的爱情片太多我们对于这样的唯美的爱情不愿意去相信也不愿意去赞美但是《云水谣》却不同于一般的爱情电影没有那些拙劣的爱情场景 只是单纯的爱 秋水和碧云只是开始的时候在一起。
然而片子的大部分他们并不在一起。
只是两条平行的线,叙述着故事这是不同于一般的爱情故事 :没有过多的缠绵,没有过多的激情。
只是单纯的爱,在一起也只是伴以优雅的歌声 , 美丽的画。
这就是脱俗的爱情,我们稀缺的爱情,也是为什么能打动我们的爱情。
没有那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只是简单的爱秋水和碧云的相遇、相知、相爱似乎很简单。
简单的到似乎有点单薄。
开始觉得这可能是影片的一个败笔,慢慢的发现原来故事都是那么的简单。
单薄不再是单薄,而是一种简约——简单的爱。
没有那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没有那些琐碎的争吵和那些恼人的三角恋情。
有的只是简单的爱,实爱很简单。
只是下楼时那相遇的一刹那,只是在那眼神的短暂交流。
而当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复杂的爱,给爱附加上很多东西,让其不再是爱。
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恻隐,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深思,的确简单的爱是影片的成功的一个亮点。
没有那些虚幻的爱情假想 只是真实的爱秋水和碧云的爱情被有些人评论为虚幻的爱情,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假想。
我却不以为然: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穿越时空的距离吗?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跨越空间的距离吗?
有的人不相信,有的人不相信。
我想借用一个哲人的话:“ 没有经历过生活就不要去谈生活 ” 相同 “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爱情就不要去谈爱情”曾经有个很奇怪的想法:让老人们去评论这部电影中的爱情,他们会怎么去看,我不知道 ?
或许经历了才知道吧!
但是电影中的情节却也击破了所谓的不切实际的爱情假想。
秋水和碧云没有再相会,永远没有再相会 为什么呢?
我想这就是现实!
没有完满的爱情终结。
只是现实 ,六八年的台海不能相见。
但是爱情的亮点,两条不能相交的交点在于金娣的改名。
这个改名让秋水和碧云再次相聚 尽管不是真实的相聚,甚至根本不能用相聚这个词。
但是我想改名是这部片子另人回味的部分。
或许是面对同样深切的爱情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选择那份容易得到的;或许是当爱情以成无法挽回的回忆时,学会一种妥协、一种放弃;或许是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依然记得全是斯人斯事,非要兑现自己的爱情 ,只是换一种方式 ;或许也可能是对金娣的一种褒扬。
应该都有可能吧, 应该都有理由吧 , 但是所有的猜想都以这样的结尾击破了所谓不切实际的猜想 说完片子的主要部分 ,我觉得有必要说说片子的画面,片子开头那个长镜头确实很到位。
以及对陈坤的几个特写,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一张不一样的脸。
还有那迷人的台湾风景,着实与这段爱情故事相得益彰。
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美丽,同样的另人向往。
只是觉得不足的是结尾的那只雄鹰电脑制作显得很拙劣,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前天在男朋友家看的,他吐血推荐推荐再推荐,在陪我看的过程中还潸然泪下两次。。。
可是我看完后连装模作样的哭几下的欲望都没有。。
在我看来。。。
内李冰冰演的王金娣就是个小三,而且还是个坚韧不拔的小三,愣是把陈坤给死拽活扯的娶过来了!
你说内陈坤也是个没立场的,我知道您在大陆受累了,在西藏孤独了,可是。。。
可是您也不能逮着个叫王碧云的就要吧?!那赶明儿我也改名叫张柏芝,叫刘嘉玲。。。
说不定就感动了我偶像了呢!
切。。。
然后,王金娣这个小三就凭借着改名字这一狗血事件成功转正,摇身一变成正室了。
成亲的当晚,陈坤这小子还泪眼婆娑的举着酒杯说:妈妈,您总算有儿媳妇了!
这话说的。。
正牌的王碧云这几年算是白伺候他妈了,闹了半天人家压根没把她当自己人!
看的我那个一肚子火,可是转头一看我男朋友。。。
嗬,好家伙,人家这头眼眶都湿润上了。。。
所以我说,这男人和女人对小三这码子事是永远不能达成共识的。。。
我说你哭什么呀?
至于的么你?
这小三儿转正了你跟着瞎起劲什么呀?
他给我来了句:你丫的能不能宽容点?
这是时代所逼,你哪能理解这种感情啊?
得,还是我太冷血了!
最后看到陈坤和李冰冰遇到雪崩了,我偷偷的在心里说了一句:看,最终这对狗男女也没得善终吧?
哼!
不论是太压抑,还是欠挖掘,或是剧情太易于猜测,但是不少异常美的细节真的很赞。
从秋水离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是一部关于等待的戏。
一方因为一些原因而等待而放弃,一方因为没有原因而守候,一方因为同样的一些原因而等待而令某一方放弃,一方因为一些原因而陪伴。
另外,有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人终身无法明了这世事,还有一些人的状况只得猜测。
几乎所有的人在戏中都在等待。
然而不论是等了的还是没等的,最后的结果都是悲剧。
不论是因为意外的雪崩而丧身,还是因为老冉冉而至然美人暮矣仍独自守候。
等待的人,默默终老,她的彷徨和无望只得用笔描绘。
转身的人,(剧中人绝非玩世不恭玩弄感情者),在痛苦之后才决定换一条轨迹,选择了面前的幸福,却无法摆脱命运的不幸。
都没有责任,却分分明明都很悲情。
等待是一场无需注释的悲剧,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等待的过程永远都是衰老而其最终的终点永远都是死亡。
那么,如果结果都相仿,那么等或者不等又有何区别?
难道真的是死守的人会终成孤独?
那么放手的人呢?
情况一是放手者明白真相,痛心疾首;情况二是放手者如片中人,永世不得真相,骗得几分安宁;或者情况三,放手者不重感情,对此漠然。
然而三种假设纯属胡扯,只有在骗人眼泪的戏里才能一一兑现。
在人人参与的重大剧作——life——这部戏中,爱情不是永恒的主题——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
也许内心不断起伏的当事人会在变幻的关系中有其特别的感受,然而感受永远无法作为硬性的标准来衡量好坏得失,no never。
The knot,英文片名,如此说来,心灵纠结也就是节的一种了,那么解开便是。
不可能解不开的,时间让你想解不开都难。
至于等得到和等不到,这个也是变化做主的,永远没法确定。
一切都是短暂的,也同时是永恒的。
如果有人能写一本书——书名我都起好了,就叫做——《如何避免等待悲剧》——应该会畅销海内外,风靡全球(估计为了防止杯具厂倒闭一定没人会写这本书滴嘻嘻)。
乱世里的儿女情早就是奢侈品然而碧云一直等金水他却有了王金堤最后他死,他眼前浮现的不是碧云的脸,而是共度多年的王金堤,多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不喜欢李冰冰我很矛盾。
这个结局,我没哭,只是难过。
后来在飞机上,有人在看,边看边哭,用了几包纸巾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个老人八十岁迟暮,想见初恋情人他的结发妻子就托人寻找,寻找到了,两位老人在一起诉说当年这是一档催泪弹的电视节目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悲凉,一起共度岁月平淡的发妻连你这样的要求都满足,你却只感念当时初恋的一低头的温柔好像朱元璋落魄时候的一碗翡翠白玉汤多年后王宫里的御厨天天战战兢兢,兢兢业业的为你准备菜品,搭配营养你却只记得那碗翡翠白玉汤寻的之后,又如何,发现不过是菠菜豆腐汤无法下咽这和已经完结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有些感情,当时是爱,多年后早就是蒸发了水分,当时是鲜活如今已经干瘪只是情节有人说,真爱一个人,那舍得与他举案齐眉应该只在午夜梦回,看到他的眉目然后继续和他人平淡流年,讨论吃什么,孩子去哪上学,工资定存还是买股票岁月有水滴石穿的能力,更哪堪的脆弱的爱
结果发现她演的最差.最近看了李冰冰的几部戏,觉得很不赖,真的在用心演.演那种傻布拉吉的角色演得很好/陈坤也演的很入戏,改变了我心中曾经的白脸形象.电影主体采用后人写小说为主线来回忆.老套而不老土,但这mm的一口很不普通的普通话让情节每次返回都显得那么怪异。
总之,这个穿针引线的针实在是没弄好...卡ing...陈昆和李冰冰的有段戏还赚取了点o的小眼泪...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爱情故事。
台北,进步学生陈秋水到王家做家庭教师,和王的女儿碧云一见钟情。
虽然王夫人反对两人的交往并借故辞退了秋水,但碧云还是不顾一切地找寻到了秋水位于偏远农村的家乡。
然而就在爱情之花刚刚盛开,订婚的前夕,秋水因为躲避台湾当局的抓捕而不得不逃离宝岛,一对有情人在雨夜泣别,从此天各一方、两地相思。
秋水在朝鲜战场邂逅小护士王金娣,这个勇敢的女子为了爱情一路追随,乃至最后也到了西藏,而为了告慰爱人那颗思念之心,又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而那一个碧云,在海峡另一边翘首盼望秋水的归来,默默承担起儿媳的责任,毫不动心于长久以来爱慕她的薛子路的关怀。
两个都是好女子,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咫尺,一个纯洁美好,一个勇敢执着,苦苦思念、遍寻不着爱人的秋水终于感动于金娣的一往情深,从此金娣就是碧云,碧云就是我的爱人。
至此,编的人和看的人都是唏嘘一片。
每个人都那么至情至善,薛子路从懵懂小子守候到生命尽头,台湾碧云为了爱情孤老终生,大陆碧云为了爱情可以舍弃自我,陈秋水,你实在不能责怪他,在那样的年代,在生命随时遭受挑战的青藏高原,又是那样一个女子,王碧云王碧云,这个名字就是我忠贞不渝的爱情。
但倘若,薛子路改名为陈秋水,碧云会不会改变初衷而与之结合,答案想必是否;王金娣还是王金娣,秋水过不过得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得而知。
这样说来,女人其实比男人更勇敢和坚持,就像碧云,多年以后得知秋水已然结婚遇难的消息,号啕之后依然选择坚守,坚守和回忆是她的生命和幸福,爱情则是她的信念,带血,不可碰触。
而另一个,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只为了和爱人相依相守,能在爱人的怀中死去,在她而言就是幸福,那么,叫王金娣和王碧云又有什么区别?
毋须置疑,秋水是爱碧云的,至于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哪一个浓烈,哪一个久远,各人心中自有取舍。
但世上多数的男子,没有秋水的一往情深,却喜欢以多情公子面目出现,你是王碧云,我深情款款,曲意奉承,你是王金娣,我又怎能辜负,当自怜取。
至于不求长远,只争朝夕的那些个,这边叫着碧云,那里叫着金娣,亦或嘴里叫着金娣,心里想着碧云,难以取舍固然不会,左拥右抱唯恐不够,女人叫什么只是称号而已,但最好是有执迷不悔的几个,将自我缩至最小,将名字改了,这样夜半醒来,一个不必因为叫错名字费神解释,一个不用听到她人名姓黯自伤怀,如此一来,又倒是好事一桩了。
年初在大栅栏的地摊上错过了一张旧海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痛惜了很久,否则可以和隔壁门上《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他的狗头》相呼应了。
今晚观罢《云水谣》,不再遗憾。
雄鹰从陈秋水王碧云牺牲的雪山旁飞过祖国的名山大川,镜头拉啊拉,直拉出一张卫星云图来,从广袤的大陆摇向一隅的台湾。
顿时,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张激荡人心的海报又浮现在我眼前。
怪不得新闻联播播过两次《云水谣》。
回来一查导演拍过《我的九月》,我最爱的中国电影之一。
时间,你最无情。
开篇的长镜头很有味道,四八年,台北。
穷街陋巷,三教九流的风俗长卷。
但镜头落回秋水和碧云身上,马上打回原型:乏味而平板的偶像剧模式走了一遭,人物服装换一换放在2006年都没问题。
甚至秋水的头发样式和碧云的唱腔这么表面的事都时代错乱。
无论二二八,朝鲜战场还是六十年代的西藏,场面再大都只有一些浮光掠影,游走的符号而已。
完全的词不达意。
看完后,我们还是不了解那些时代,那些地方。
导演也许和碧云一样,左和右都是名词。
宏大话语不是他关注的,那大时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呢?
秋水在朝鲜战场,在西藏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碧云在台湾等待他的一天,普通的一天会是怎样的?
我们一无所知。
我,舔舔和小孩在影院笑得很没有形象。
陈坤和李冰冰搭戏的时候还好,能被后者带起来一些;和徐若瑄的对手戏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以普通偶像连续剧的标准要求,才能勉强及格。
我看得都有点脸发烫——为这种水准的表演在一个坐满了人的影院里展示而不好意思。
不过李mm和秦汉演得很自然,赞。
现在进行时部分的戏也很难说及格。
归亚蕾是个好演员,可惜的是导演在她身上没有放什么戏,甚至没有按惯例给她留一个最后打开的黑匣子。
此外,舔舔注意到,她的侄女晓芮身上显然有没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的ABC特质,让这样一个女子游走中国,寻找一段毛时代的爱情,导演却完全没有表现她是找到了中国,还是没有找到。
他没看到这个问题,正如他没意识到从台湾来的左翼青年与当代中国的滚滚洪流之间必然存在的裂隙。
现实总要超乎人的想象。
真实总比故事更离奇。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会有多少人相信这个苦守六十年的传奇?
有多少人会想到把名字改成和情敌一样去争取爱情?
单单写下这两句已经震动了我。
可唯美精致的电影却让人无奈地笑:这银子砸的,落地无声。
白先勇曾让一群“台北人”在台北那小地方怀恋,复制上海无上的繁华气度。
后来我们知道三十年后,比起台北,上海早变乡下了。
好在二十年过去,他们又是不分彼此。
晓芮明明在上海,却告诉碧云她在台北。
这里比台北还台北呢,晓芮自圆其说。
这时的雄鸡不再焦躁,她望向水中那一片孤叶时很从容,很平静。
当然,这一点不是此片想告诉我们的,却正是它最想告诉我们的。
一个生在破落户的飘零子弟 一个叛逆者一个勇敢的斗士他是陈秋水 他的顽强像我看情感大片《云水窑》的那两个小时 我哭得头痛其实并没有很斐然壮烈的故事 只是预见了我的命运说起来可笑 你不要笑我的想法莫名其妙我自是王碧云 那个画画的王碧云真的 我能预见得到不信 我们可以一赌命运《云》很好 演的好 摄像尤其好我记得那几个仰角的切换 恰如其分 每看完剧 我都会满世界寻找答案我现在不想说话我还没有调整过来我只感动这一幕——如果你要走 请留下一颗金扣子 我会用银链子串起来 挂在胸前PS 因为《云》 喜欢上徐若萱美得像画一样。。。
《云水谣》这样一部贴有爱情标签的影片,本来更适合上情人节档期,但却抢着打响了贺岁档的第一枪,足可见其对票房和口碑的野心。
如今的爱情电影也不同于以往的小我境界,总是透着野心想做大,不能成为《乱世佳人》也要向《泰坦尼克》看齐,爱情必然是存在于跨时空的宏大背景之下,就仿佛一叶扁舟在洪流中起伏方更能令人刻骨铭心。
《云水谣》的故事伊始便从美国纽约开始,象大多数爱情影片一样用回忆展开历史的画卷。
影片在台北的第一个长镜头宛如行云流水,颇有令人惊艳的感觉,取景的画面都相当之漂亮,可见导演尹力的用心。
影片跨越过多重空间,从纽约到台湾,从台湾到朝鲜,以及远赴西藏,这其中尤其以四十年代末期的台湾画卷描绘得最不成功。
究其原因,影片过于明显的政治意图引来台湾当局的阻挠,终究无缘赴台湾实地拍摄,这是一个硬伤。
此外影片所呈献出的台湾风情画是如此空乏的,整个凝重的历史背景被弱化了不少,或许是因为我看过侯孝贤先生的《好男好女》与《悲情城市》,同样是“二二八”背景下的台湾,其中那份悲悯与阴郁却是无从读到。
那操着国语的陈坤和徐若瑄是与台湾实景是如此的不搭调,虽然影片也提到了“二二八”事件,但也沦为服务于情节发展的工具。
陈秋水与王碧云这一对恋人因为海峡分隔两岸,彼此等待着却遥遥无期,这是影片所要表达对爱情圆梦的渴望。
影片中那一段段的爱情故事颇为动人煽情,从王碧云与陈秋水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王金娣对更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的苦追,甚至于薛子路对王碧云的不求回报的付出,将爱情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王金娣为爱更名为王碧云这一段绝对是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一情节安排这部爱情电影也只能沦为千遍一律俗套爱情。
以一部爱情电影的视角来看,影片《云水谣》不失为一部精良的好作品,也完全可以说是大陆爱情电影类型片的佳作,爱与被爱,守望与思念,在这部电影中都可以用心读到。
然而导演尹力的野心过大,一方面想拍出一部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却又强硬嫁接上渴望两岸一统的政治意图,在爱情圆梦的渴望下潜藏国家一统的希望,以小我凸现大我。
最终却未免令原本纯粹的爱情故事不够纯粹,两相妥协搓揉之下使得该凝重地不凝重,该唯美的又虚空,《云水谣》难免徘徊于进退之间。
大时空的跨度,在这几十年间的历史变迁中,有过多少的动荡,陈秋水的人生却突然被抽离出那个历史背景,从抗美援朝归来后便被安排去援藏,他与那运动不断的年代从此便无瓜葛。
西藏就好象是陈秋水和王金娣之间情感的世外桃源,没有干挠和影响,连他们最终的离去都被设计得如此崇高和完美。
这是一段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如何看都象是一个童话故事,每一位存在于这段爱情中的角色,人格都被塑造得完美,连原本陈秋水和王金娣彼此结合衍生出的愧疚也被王金娣婚夜那场戏给消解了。
爱情故事讲得如此完美动情,定能煽下不少人儿的泪水?
可这原本能打造成中国唯美真空爱情的电影,偏偏要纠缠于宏大的历史年代,“二二八”事件匆匆一笔带过,无人能看懂这其中的缘由,连台湾当局也硬是不认同,在朝鲜战场的炮火中没有看到多少血泪伤痛,偏偏却洋溢着一阵阵温情。
何必,何必,这本就是一出动人的鸳鸯蝴蝶,偏要搭上这宏大历史风云,想是导演尹力要的是如《乱世佳人》似的经典爱情,可在影片之中又通通将这些历史事件回避弱化,最终要的只是它们的绿叶功能,好比在照相馆拍照时身后变换的背景幕布。
爱情故事与历史最终是分隔开的,无缘成为一体。
对于观众而言影片《云水谣》是好看的,但却也只能做到好看而已,导演尹力没有能力让影片上升到让人铭记的高度。
如果将影片纯粹当作一部唯美的爱情类型片来看的话,《云水谣》是具有相当不错的观赏性,而且它也绝对能值回票价,有漂亮的画面,有动人的爱情,一切都值得观众走进电影院去欣赏。
中肯地说,不去考虑这部电影存在的伤处,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精雕细琢,这其中影片中追寻与回忆两条索交替运用流畅,层层推动情节发展。
回忆是影片的主线,其中人物的表演都很丰满,性格塑造也较完整,而作为追寻的辅线则薄弱许多,尤其是陈晓苪的寻找显得很空洞。
影片中作为男主角的陈坤在表演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在儿女情长方面他总是灵气大过表演,他是那种天生的小生相。
徐若瑄和李冰冰这两位女主角,各自负责了上下半场的戏,徐若瑄楚楚动人的玉女派风格确实打动人,不过与李冰冰的表演相比稍逊一畴。
李冰冰完全将一个为爱勇往直前的女孩演得极富层次,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讨人喜欢。
与三个主角相比梁若施的这个配角却实在显得失败,一个不知所云的新新人类作家,而同样配戏的几位台湾老戏骨都还不错,其中演徐凤娘的杨贵媚更为出色。
聚集了两岸三地不同年龄层的演员,《云水谣》也算是开启了另一种类型的大片,虽然三千万的投资与以往大片相比不属同一档次,但对于爱情类型片来说也算不得小了。
可喜之处在于中国电影不用总是和古装、动作纠缠在一起,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从这层意义来讲《云水谣》的成功更值得认同。
文:眉间尺
为什么我不觉得假?也许是我滥情。
记得还哭了,陈坤演的很好~李冰冰演的也不错!
最怕苦情片,太假啦。。中国再大,陈秋水也总能回去见她的吧。。
很爱的片 感动了我
被全片一个又一个的短镜头折磨得很烦,镜头太短以至于让我感觉,演员不能将人物情绪的演绎能饱满而充沛的释放出来。全片最喜欢的演员是归亚蕾,看到这个人物设置很容易的让我想到了《自梳》里的她,沉郁,老练,充满沧桑沉淀感。
愛情電影,糾結于兩個女人的男人的故事。戰爭的背景,或許更讓人有了無奈的感情。
从《云水谣》到《画皮》,陈坤怎么老这种角色?
李冰冰最好的一部片子。前半段徐若宣明显装嫩。影片一大特点就是节奏很快,不拖泥带水,没有把观众当傻瓜。(例如李冰冰一边擦窗一边指责陈死等王碧云。)
算不上烂片,也算不上好。
场面镜头什么的就不指望了,故事是感人的。归亚蕾结尾那场无声的痛苦确实是让人揪心不已。陈坤的演技就有点跳tone了。
雷死我了
一般
烂片但竟然哭了
估计是政府的宣传片吧。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女演员,为什么要选两个年纪已经不小的徐若萱和李冰冰来演小姑娘呢。看得人那个别扭,就算脸上没有一根皱纹,但是皮肤的质感,眼神怎么装是装不出来的。特别是徐,演小姑娘时代,十年前的她可以,现在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爱的太假,太矫情,拍的太刻意,太流于表面,完完全全是流水账式的叙述,琼瑶式的狗血。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等待动机很不足,人物形象显得非常标签化,电影既没有诠释他们为什么要等,也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不为其他人动心,剧情处理的非常模式化。2006年的金鸡奖已经没落了,在当时有《天狗》还有《东京审判》,把奖颁给此片,显然是有统战的政治味道。本来想打三星,冲着金鸡奖,打一星讽刺一下。
每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真的太不一样了,一个女人的执着,一个女人的坚守,那个男人凭什么享受两个女人如此深沉的爱。。。
这样的爱情片俺还是很欢迎的!喜欢这样的节奏和画面,相应的更讨厌那些拖沓煽情造作的文艺片了。这么说一定得罪台湾文艺片的拥趸。没办法,口味这种问题,强求不来的。俺看云水谣正全神贯注投入感情感受主人公的分离之痛时,哥哥突然问我: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直觉告诉我这问题是个陷阱。俺想想了,说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叫骂声一片 可是我却哭的稀里哗啦
.........
徐若瑄的那段坚持到老比较让人感动,陈坤和李冰冰就不谈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