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前想象的大相径庭。
讲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很直白,很现实,很残酷。
Laura Linney为什么总是那么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表演痕迹。
承认这片子很好,值得花时间看,但遗憾不怎么好看。
http://jcfan.spaces.live.com/blog/cns!3D69232D84896C2B!2272.entry
在网上跟黄小邪抱怨,好莱坞的电影是越来越不好看了——就最近看过的这些暑期大片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不好看不是说缺少紧张刺激的悬念或者壮观的场面,而是缺乏想像力——在抓住观众的心的手法上,似乎好莱坞有点黔驴技穷,弄来弄去都是老一套,这使得好莱坞的重头大片也显得平庸,比如《X战警3》结尾那个轻轻晃动的棋子就是典型,看完这个镜头,我不由自主的想:又得拍个下一集了。
小黄同志为了打破我对好莱坞的成见和对欧洲电影的过分拔高,不怀好意地推荐了这个电影《鱿鱼与鲸》,按照她的说法,这是一个富有美国鲜明特色的电影,其原创性和风格独特不在欧洲那些富有想像力的电影之下。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去看了。
结果就是,我觉得小黄同志误解了我的初衷。
我想寻找一部富有想像力的美国电影,结果却找到了一部非常小众,也很知识分子的美国影片。
它的故事也好,镜头也好,都很朴素,是一种非常刻意的朴素,电影里弥漫着一小撮精英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调。
故事里的一家子,包括江湖日下又狂妄自大的父亲,多情又爱出墙的母亲,懦弱和努力拔高自己的大儿子,叛逆具有艺术家神经质气息的二儿子……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正在分崩离析的高知家庭。
一方面大人们谈论着高雅甚至冷僻的著作,却呈现着生理上的冲动,另一方面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无法理解成人的举止而变得变态。
ANYWAY,这不是一部让人愉快的电影,你要说它反映了纽约高级知识分子(比如教授们)家庭生活的原生态,我没法否认,因为我不知道。
那是一个小圈子。
但如果说这就代表着美国特色,我有点拿不准主意,充其量它不过是一个小众电影,虽然里面的演员,尤其是大儿子演得非常好。
电影的笔调是冷酷的,冷酷得让我觉得它的确发生过。
但要体会电影里那些微妙的暗示,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介绍上说,这是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半自传体电影,恐怕实情的确如此。
它在反映青春期的孩子们面对父母离婚上的茫然和心灵伤害,简直是精确和残忍。
这个电影得到评论界的如潮好评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拿不准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就整体来说,现在中国人在处理家庭危机上显得更加开放和不钻牛角尖,也许看过了以后你就觉得结婚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我觉得它似乎有力证明了,一个家庭的崩溃对孩子的伤害巨大而深刻,它往往延续很多年,并且远比你所看见的要大得多。
从BR那里拿来了这部片子。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喜欢一部讨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沉闷婚后生活的伦理片。
结果我却感觉自己深陷进去,不能自拔。
没有感到冷场就已经看到了片尾的那头巨鲸和乌贼。
男女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convincing得甚至让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演得这样好,如果没有看Special Features中对他们的访谈,我就会觉得留着落腮胡的中年男子和穿着朴素眼神凌厉的中年女子就是片中的夫妻,就应当去勾引女学生,就应当教唆坏自己的儿子;就应当去偷情,就应当处于他的傲慢无理而无视丈夫的努力。
所以我也就理所应当的更加喜欢小儿子的演员,因为他的年纪和与其决不相符的成熟和符号化,我也就理所应当的喜欢大儿子的女朋友,那样的脆弱,富有同情心从而轻而易举的就俘获了我。
看完《婚姻故事》和《鱿鱼和鲸》,从此记住了电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最大的观后感就是电影拍得好真实,导演好真实,好喜欢这一份真实。
甚至于在真实面前,所谓的画风漂亮,各种技巧已经不重要了,比如《鱿鱼和鲸》这部电影其实论画面的精美和转换流畅等,真的没有,它就是很平常生活,额外的装饰都是画蛇添足,所以就连瑕疵都是完美的一部分。
看到片中的两个小孩,让我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一直留守长大,所以从来没有归属感,不知为何物。
所以小时候的自己一直想逃离那个环境,只能拼命读书。
而我读书生涯,自从初中懂事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便加多了一层远方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我虽身心在此处,而思绪常常飘去了远方,远方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总之不在此处。
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止我一个,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不是活在当下。
而真正活在当下的人是平和的,从容的,有力量的,绽放的。
后来通过练习瑜伽不断刻意练习,活在当下。
我才觉得自己双脚踏在地上。
通过一部电影,对童年形成的行为模式有意识,这很值得庆幸。
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感觉内心很冰冷,根本爱不起来,所谓的对父母负责任,帮家里修房子等等社会枷锁下的事情,我只觉得窒息,是社会强加给我的责任。
现在换个角度看,手术后从床上下来都很困难,让我想到妈妈,为了生两个小孩,身体承受了那么多,冬天为一家人做饭菜,双手浸泡在冷水里,还打过胎,为小孩操碎了心,以至于苍老了很多,想到这些,内心就有爱了,有力量了,有责任了,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是个创造者了,承担者了。
这才是我想要的担当,是由内而外的爱,责任和担当,而不是由外而内的道德绑架,束缚。
还有我的父亲,老实憨厚,虽然脾气也很大,小时候和妈妈吵架那么大声,可是作为一个付出者,承担者,创造者,这一切都是能被轻易包容的很小很小,小如尘埃的事情。
而如果是一个索取者,事情就会被放得很大,会抱怨,会暴力,会破坏,会无意识的找存在感(畸形的行为形态)。
想一想父母也是会受伤害的,他们也是带着他们的原生家庭来的,他们也是经历过社会的糟粕,社会的坑,拼命挣扎走过来的。
我们真的应该要包容,然后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果实
不看烂片原则将贯彻我的整个观影生涯,哪怕那些烂片有我的本命出演。
Jesse早年的片子(此处指社交网络之前)貌似只有这一部评分超过7分(也许在加上那个不会离开的男孩),因而我认为它会是部不错的片子——它确实是!
原本看影片简介是个平淡无奇的家庭剧,直到“鱿鱼与鲸”的比喻彻底吸引了我的兴趣。
片名的由来是Jesse所饰演的沃尔特在六岁时和妈妈去美国自然博物馆看到鱿鱼与鲸的展览——沃尔特说他很害怕鱿鱼和鲸会打起来。
妈妈那时幽默地安抚了她的孩子。
这出现在沃尔特与心理医生对话的快乐回忆中,只是对白表现,直到影片末尾,沃尔特飞奔到十多年前带给他快乐的地方,鱿鱼和鲸的镜头终于给影片的结局以定格。
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很让人舒服的一种,开拍前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
虽说一些情景缺乏一些抓力(可能是情节不够连贯生动的缘故),但粗略的表现手法却很容易让人领会到它要表达的意思。
非常舒服。
当然就情节而言,它真的没啥好概括的——父母都是作家,父亲名声渐落,母亲处于事业上升期,并与其他男人约会。
然后他们要离婚,进而导致了两个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大儿子沃尔特认为他本该是平克·弗洛伊德,并在学校演出中声明《Hey you》是他的原创作品,尝试与姑娘约会并与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年轻女子;而小儿子开始喝啤酒和手淫,并把残留物抹到学校图书馆的书脊上。
怪异,猥琐,但你又觉得仿佛特别能理解,也许是由于人类情感的共通。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过家庭问题,而你做这些时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去做,例如我自己在木然而非失意的状态下想打碎一个酒瓶子来刺激下神经并获得关注,因为陌生人间的友好大多是表浅的。
那些店铺职员冲我微笑,他们只是在做他们的本职工作,吸引我进店。
它一种不明心态的反抗,又不声张,看似温吞的,为了治愈自己潜在的难受心境,虽然我们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更糟。
好在,影片最后的结局,父亲躺在病床上发誓会把猫找到,决意追回母亲,而那位吸引了父子俩的女子搬了出去(没交代其中的过程而只是提出结果,这有点像是短篇小说),这在我看来便是和解了吧。
家庭温吞的失调、戏剧式生活打算努力走向正轨。
不得不提影片原声的出色,《Hey You》贯穿全片,将那种温吞的悲哀处理得非常好。
亲耳朵的还有影片54分时小儿子打电话的那段音乐,影片末尾看鱿鱼和鲸的配乐,以及放出演职员滚动名单时的一首歌和一个曲子,有竖琴和钢琴缠绕。
诺亚鲍姆巴赫_鱿鱼和鲸_20057.7《且听风吟》里面有个故事啊,鼠讲的。
海难发生后男人在救生圈上漂浮,女人在另一个救生圈漂浮,漂到了一起,第三个救生圈上是罐装啤酒。
他们就喝酒聊天、喝酒聊天,女人问:该去哪里。
男人说就这样漂着喝酒,等救援。
女人说不,她要游到荒岛等救援。
此后二人分开,她努力地划啊划。
男人漂着漂着就得到了救援,女人划到岛上也等到了救援。
特别多年以后,两人在一个酒吧相遇,女人说了:“游得时候因为害怕我是错的你是对的,所以一直期待着你死掉。
”《精疲力尽》最后米歇尔对帕特丽夏说碧池,琼那时不喜欢戈达尔,因为不喜欢跳接。
所以悲伤和虚无之间,伯纳德是选择虚无的那位。
这部电影很迷离,我喜欢它多于诺亚鲍姆巴赫导演去年颁奖季大热《婚姻故事》,后者怕是因其社会性展现更露骨反倒引力尽失,本片更真实就在于这家四口都是不爱将伤疤戳透的人。
观影过程十分消沉,像轻飘飘走在路上时周围发生些事情也和没发生差不多,我一边在注视什么东西也和没注视差不多。
皱纹多得爬行在表皮上,我通常不爱用洗尽铅华这种俗气的成语,但暂时也没能找到更准确的形容方式。
沃尔特这个角色能打动我的东西宏大细小都有,他的孤独和懦弱也并存在我身上。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他芦苇一样,会把他人的艺术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爱情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立场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观念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
米兰昆德拉笔下雅罗米尔喊着“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我从小到大也一直是这么相信的。
但电影里沃尔特对于父亲最终还是有两次离开的动作,看到父亲和情人拥攘时的逃出,和为父亲点完病房早餐后的告别。
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我都有那种时刻,独自看着玻璃窗里的前女友抑或是独自看着海洋馆里鱿鱼和鲸的巨大雕塑,鲍姆巴赫导演得以将这一刻准确地展现出来,我能被引致共振也非常感激。
我是先看的卷西(就是沃尔特)的《社交网络》,然后看的他的《鱿鱼和鲸》,感觉卷西好嫩啊那时候,青涩少年😂,他剧里那一件蓝衬衫配白体恤也太好看了,干净。
我感觉伯纳德作为一个父亲,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观点,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也强烈的影响了沃尔特,伯纳德总是讽刺很多东西,实在不是一个好榜样。
琼在还有家庭期间老是出轨。
夫妻两个都不是好榜样,离婚前已经有很多的矛盾了,离婚后更是把孩子进行拉扯,确实是非常糟糕。
沃尔特太深信于父亲,崇拜他,恨母亲,后来医院那一块拒绝父亲,我没太看懂,我感觉应该是在和心理学硕士在谈论的时候,发现父亲其实不是他心中那样的形象,在小时候他就缺席了,或者不是一个好父亲的榜样,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过于盲从,听信父亲的话了吧。
弗兰克,我记不清是爸爸还是妈妈让他喝酒了,孩子才12岁,让喝酒不好吧。
总之,感觉父母的离婚给两个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婚姻已经摇摇欲坠,就算不离,也是不好的影响。
我不知道怎么说了,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四个人都好起来,我也不知道。
没有一个人会拥有完美的家庭关系,也许有吧,就是感觉伤痛这个东西总是会有的,但是还是要做些事情,让事情,人生朝着一个好的积极的方向,谩骂,讽刺终究解决不了问题,直面这种痛苦。
如果用英语来形容就是“Dense”,中文可能用“厚重“比较合适。
这是关于记忆和感情的沉重的伤痛。
虽然情节是两个孩子在作家父母离婚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但同样也是关于两个作家,或者说两个敏感的文人的感情故事。
也许作家和作家的孩子对于感情特别敏感吧,他们习惯于忽略和忘记他们不喜欢的感情。
直到有一刻,他们无法再承受了,于是就会极其敏感地受小事情影响或者变得歇斯底里。
本片的情节是根据剧作家兼导演自己的童年故事改编的,所以相当的细腻。
已经被成功抛弃,自我为中心的父亲。
厌倦沉闷生活的妻子,成功的女性作家。
青春期的Walt深受父亲的影响而在感情上摇摇欲坠。
年轻的Frank则陷入了对于家庭和性的彷徨。
有几个情节特别让我赞叹,Walt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所能够回忆的美好的事情是母亲缓解了他在自然博物馆所受到的刺激,而父亲完全没有出现在这个记忆中。
父亲不断的在街区中寻找车位,诅咒其他的驾车者,将他的失落和愤懑表现的极其出色。
本片不仅剧情细腻,表演也非常出色。
尤其是两个孩子,将他们的敏感和过激的反应非常自然但是又很强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的伤痛。
只是我们已经把他们埋藏在了记忆的角落,而Noah Baumbach却一直记着。
而且把那些痛苦重新激活、放大,使每个观众记忆里的东西又跳了起来。
Ivan从外形到举止都跟David Foster Wallace一毛一样(甚至还打网球嗷!) Bernard对Ivan的嫉妒实际是关于才华的隐喻。
Jesse Eisenberg几年后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演了去采访David Foster Wallace的滚石小记者David Lipsky。
Lipsky对David Foster Wallace的仰慕,像是种从“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Walter对Bernard情感的延伸。
也就是说,在“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Jesse Eisenberg他爸仰慕了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他自己直接仰慕了的David Foster Wallace。
所以David Foster Wallace实际上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Noah Baumbach所敬仰如父的伟大作家。
哇呀我在说些什么...
1.从这部可以管窥杰西为什么能演卷马,你怎么这么擅长演让人想一拳揍下去又让人下不去手的角色啊?
实际上卷的很多角色都有这种东西,我甚至怀疑卷自己就有这种东西,身材瘦削轻巧≠没有toxic masculinity,反而会因为外表缺乏“男子气概”被父权制狠狠规训,配合上他的聪明劲就是一种滑来滑去的直男气息。
这部电影里男孩的成长过程也确实复刻了向往、规训、模仿的过程,只是最后本性突破了规训。
面对雕塑的蓝眼睛特写很动人。
2.影片的节奏很有意思,导演刻意打断了一些起势的地方,比如男人躺在救护车上向女人比手势,女人没看懂,男人解释,本来很感动,结果话没说完就被护工提到车上,男人马上喊着找猫的事。
很有趣,文艺的造作被生活的鸡毛截断,艺术男女也活在地面。
电影本质是个家庭小品。
但这个节奏问题也导致结尾没有升起来,结束得有些突兀。
或许结尾那段应该放缓一些。
3.btw,男人真的是“民主式专/制”的专家,话术用得溜溜的,“我想当网球运动员”,“你不想当网球运动员”,披着自主性外衣强塞训诫。
大男孩因为仰慕之心没有识破,到后面也是强撑不住了——发现了自己被告知“想要”什么,被填充整个人格,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what a nightmare。
当然训诫背后都是脆弱,“you can't do that cause it will hurt my feelings”,唯一的实话。
4.没有写出的女性故事是:女性被内置为家务的承担者,这一方面限制了她的发展,但当你outrun them all,艰难地承受梦想和生活的重量,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
在这个意义上女人远比男人强壮,你的房子就是你的人,女人在发布新书、照顾孩子、谈恋爱的同时家中仍然井井有条,而男人却没能力做顿牛排,没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桌子。
不肯为生活费心,一辈子做个被宠坏的孩子,专注于自己的艺术,这恐怕是男人的奢侈。
而女人必须承受这一切,不是跃居其上,就是被其杀死。
5.我很想说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blabla,把鱿鱼和鲸的寓意领悟下,但思绪散乱。
或许这散乱正适合本电影,没有超越生活的东西,你越过无序的、琐碎的、东倒西歪的一切,找到了自己的心,这就可以了。
不需要其他任何超越来告诉你生活的核心。
艺术本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
好像期待還是高了點,有些有趣的細節,但太想著力營造中產階級的破碎氛圍,對於生活的掌控程度還是沒到那個段數,剪輯的點的選取也略有奇怪
为什么叫鱿鱼和鲸呢
糟糕透顶的一家人
扯蛋!!!!!!!!!神经老爸,风骚老妈,处男哥哥,手//淫弟弟。
“乌贼和鲸的斗争,我总是捂住双眼不敢去看它。” 生活百态
原来只是缠斗而已
睿智的对白
想对片中那个装B的爸爸说,其实《蓝丝绒》也不是什么严肃电影,而且很难看,还没你演的这个片好看。
三星半。
文学女青年,文学男青年养了两个坑双亲的后代。
一家子都太混乱,主题是要说啥
剧本超棒,80分钟的节奏刚刚好,我最爱的家庭危机题材!
又是个没看懂的电影
艾森伯格从小就这么烦人 如果没有他故事和形式都还能看
觉得很一般,故事讲得不是很顺畅。
孩子能从爸妈那偷学继承甚至遗传很多,但不能从Pink Floyd那直接摘抄,还算有品的独立电影。
男人为何长着长着就长成了混蛋,真是好奇怪。
这种电影,跟看的时候的心境有直接的关系。
【130430】冷门佳作!将青少年对性、relationship的困惑把握得太好了。里面每个人物感觉都好真实啊,这才是一流的生活剧本。很多桥段都要把我笑死。【结局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