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类型片真的有十足“泡菜味”,开场就吃着炸酱面的小人物律师,和郁闷了只能吃烤肉喝烧酒的女记者。
它是一般意义上的韩国热血电影,有残酷现实,政权阴谋,犀利对话,鲜明冲突,善恶较量。
但又仿佛不只这些,暴躁的父亲为儿子报仇杀人(我不认为是正当防卫,充其量防卫过当),被父亲坚信不可能杀人的义警偏偏是恶毒暴力的凶手,辞职的正义国选律师为黑社会服务谋利,黑社会被政府背叛而趋向正义,检察官却为政府不正当利益甘愿被处分埋没而无怨言愤怒,记者为单纯地追求职业本质急于报导而生出不必要的插曲……所以人性的多面化,才是电影真正所讲述的内涵。
作为正义化身的两个律师和一个女记者,不管是出于正义的追求,职业的尊荣感,还是单纯相信真相,被企图掩盖罪恶的行为所震怒,他们挺身而出,公然与国家权力作对,只因为坚信正走在正确的路上。
不管是专长不在辩护的金牌婚姻律师,还是只有两年国选经验的地方大学出身律师,和不具有法律知识的记者,他们组成的“非专业”团队,在强权面前更显单薄。
然而真相面前,正义会带来更大的力量,所以最后他们赢了。
相较于《辩护人》而言,虽然电影的冲突强烈,但不及于后者在情感上对人的震撼力大,本片更倾向于理性讲述,而非情绪化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尹继尚迷妹,无论怎样的表演都喜欢。
检察官最后的那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国家就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可以牺牲少数人的机构吗?
多数暴政和少数暴政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维护这样一个暴政体系,难道牺牲是值得骄傲的吗?
看一个国家的素质,就看他们对待女人和孩子的态度。
不就可以理解为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爱护。
如果电影里的少数人不去争取他们的权利,今天为了拆迁,你站在大多数人里。
总有一天你也会站在少数人里。
我们需要政府是因为人性需要管束和引导。
但是不代表政府可以混淆黑白,可以把人民看做操纵的木偶。
如果真的有公平,那一定是时间。
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读到很多充满哲思的小故事。
比如让万民臣服的武王伐纣,随名垂千古,却还是败给了时间。
少数意见除了时间之外,这世间再无公平之物,所以才有那么多追求公平的故事,比如这部《少数意见》。
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带着不可思议的态度:“韩国电影真敢拍。
”熟悉韩国电影的影迷对这样的论调不以为然。
其实很多中国观众在评价韩国电影的时候,都会说起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
看了很多韩国电影,大多数都很好看,但这和电影应该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无关。
韩国电影的好看来源于国内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事件:第一:1998年,韩国废除了电影分级制度,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1999年,韩国电影人发起的“光头运动”,保护了本国电影。
多年以来,韩国电影人一直处于抗争的状态,并达成了两条基本共识:第一:文化不能向经济和权威低头。
第二:没有开放和自由的创作,就没有韩国电影的今天。
回顾这几年广受好评的韩国电影《釜山行》、《小姐》、《哭声》、《辩护人》、《特工》等,可以看出韩国电影最大的特色——混搭。
好莱坞模式+老港片叙事+本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外来文化本土化。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韩国电影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气质:温情,但不世俗。
冷峻,但不单调。
在韩国电影中,复杂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是永不褪色的标志。
电影工业的成熟意味着优质电影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优质并不代表优秀。
很多韩国电影也存在着明显得问题:过度煽情、过分黑化、题材丰富、风格单一。
所以,在整个韩国电影界中,真正有自己风格的导演并不多。
《少数意见》便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得电影。
优点:题材惊艳,演技在线,煽情恰到好处。
缺点:过分黑化,节奏拖沓,庭辩戏火候不够,缺乏张力,整部电影的讽刺力度不够。
韩国电影中司法腐败的题材并不少见,所以要拍出新意并不容易。
《少数意见》有一定的可看性,但远远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标准。
结尾的一句话是亮点:国家吧,总会有人做出牺牲,也会有人做出奉献。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我们看见的恐怕是更多的黑暗。
结束前几分钟,还算是蛮套路的这类韩国电影。
公权力侵害公民权益,并企图隐瞒事件。
来自底层的平民律师和热血记者,不畏强权,奔走呼告,势要还原真相,追求公平与正义。
还少不了以为原本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律师,后来也被正义感召,投入抗争之中。
但影片结束前有两幕场景。
1.再现凶案现场,朴老汉击杀的是前去阻止同伴殴打朴新宇的警员;2.前检察官与镇元再会,一番对话交代,政府是故意通过检察官的自露马脚来将错误推到稍稍远离自己的地方。
这两下,把这部电影向上拉了不少。
三人组是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伸张的就是正义。
而事实上,他们判断的依旧主要是个人感觉,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太多取证、推理这类的过程。
因此,本质上,我觉得和当下中国语境,下意识地将城管作为错误的一方,是无异的。
结尾还原案件现场,还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点。
尽管在他们的主张里,是警察而非黑社会是凶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行凶者其实另有其人。
事件的过程也远非他们的想象一般。
如果如他们的愿望一样,那在为朴老汉谋得了一份有失偏颇正义的同时,也酿就了一件冤案。
问题就是,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是不是方向没错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了。
诸如与证人的金钱交易、没有认真地判断案件(当然这不是律师要做的,但是作为自诩正义化身的律师与媒体人,或许就该另当别论了)、以及无意地制造了冤屈。
可是不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不从一个足够长远的视角来看,谁也不知道方向是对或错。
因而,深深坚信自己代表正义而独行其是的时候,与施暴者有时会异曲同工。
这并不是为公权力拆迁的行为,为公权力干涉司法洗白。
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平民会认为透明公开,公正审判是正义的。
而相对的,政府也会认为维护好本届政府形象,不失民心才是正义的。
不过,影片一直没有解释这么一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拆迁事件究竟和青瓦台有什么关系,而且拉上了在野党也没有很强的舆论造势或者集会什么的。
而且看的途中也疑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案件,检察官警察厅长会出如此多的疏漏。
结尾处算是小小交代清楚了。
检察官是为了政府安然度过危机而自露马脚,把焦点和关注尽可能转移。
另谋高就的前检察官嘲讽小律师自以为是,自夸自己为国贡献,而小律师也是极其不屑地将扔掉对方的新名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追求真相,每个人都只是追求自己心里面的正义。
青瓦台、检察官,不管是不是警察打死了朴新宇,情况怎么样,是哪个打死的,首先都是要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继续执政。
而律师三人组,也没有对真相过多地细究。
一开始就认定真凶,一开始就有了不可动摇的主观判断。
与其说,他们是在为老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毋宁说他们借这件事向公权力开了一枪,,警告他们以后行事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要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利益。
不能说呼吁平权、公正就是对的。
也不能说用尽手段保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自己的政党集团正常运转就是错的。
社会的发展,除了事件的当事人,没有人会太多地关注真相。
这里面只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场。
不是律师就能让社会发展,也不是只要国家维持稳定就能发展。
社会是在,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的博弈里面向前进。
而那些像拆迁一样的真相,要么被淡忘,要么被虚化成某个符号,有了迥异的意味。
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了我近六个小时看完 而且还是分两次看完 而且最后结局的深意还没看懂 要看其他网友的影评分析才恍然大悟 “啊 克里古呐” 好吧 电影后半部分 第二次重新看的时候似乎更有意思 那个女记者是不是‘葩布’啊 说了不让报道还报 真是 简直 帮倒忙 不过看她好眼熟 像谁来着 谁呢?
啊 对了 谭松韵 我说呢 简直就是熟女版的谭松韵啊。
最后法庭上两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痛哭的场景是催泪点 不过看到扮演金希泰父亲的演员还是会让人想到他在《熔炉》里面的变态校长角色(永远都是他趴在厕所隔板上向下望的一幕 噩梦般的存在啊😅)法庭上金秀满出来作证逼得检察官跳起来‘抗议’ 法官很无奈的摘下眼镜用无奈的语气问他“这里对于什么问题你要抗议什么” 问的检察官哑口无言 然后说“抗议无效” 又重新带回眼镜那一幕大爆笑😄 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啊 被打倒的检察官并没有被真正的打到 依然有滋有味 似乎依然在从政 看来国家就是国家 政府就是政府啊 「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定律从来不适用于至上的权力阶级。。。
因为拆迁纠纷失去了两条人命,大叔也站在了被告人席位上。
两名国辩律师(法援律师)和记者,通过自己的调查、会见大叔,加之案发后就清理现场,且律师调取证据,检察官不同意,让三人组觉得案件真相并非目前呈现如此,他们商讨开始“进攻”。
在不断的努力下,真相一点点的被呈现出来,最后一次开庭,律师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拿出了“王炸”证据,企图依据占领正义的领地,虽然证人和录音都证实了检察官引诱证人做伪证,法官还是没有当庭采纳该录音证据。
案件最终判决了,没有认定正当防卫,判处大叔有期徒刑三年,检察官也被迫改行。
最后的真相回放,让我们看到了大叔其实是误认被害人在伤害其儿子,其实被害人在阻止另一人伤害其儿子,正因此,大叔最后陈述我是罪人,并鞠躬道歉。
义警的父亲在法庭上作证,坦陈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出这种伤害他人的事情,结尾证实他的说法的真实性,虽然这种真实性无从证实。
由此,结合检察官的伪善,让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事实真相太难呈现了,国辨律师为大叔辩护,主要是基于同情弱者和立足于职业伦理使然,对于他们而言,除此之外,并不苛求真相,相反期待的是自己能接受的结果。
律师、检察官、法官虽然学习的法律一样,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加之学识、性格不同,职务的功能也决定了他们的倾向性,检察官最后的几句话,让人心悸,好似身为政务人员,为他们心中的国家付出了,就是一切,国辩律师在他们眼里,就如蝼蚁一般,结尾检察官叫人做伪证,只是换了份工作,并未收到什么处罚,让人唏嘘韩国的法治到底怎么了?
国辩律师扔掉了手中的名片,但我觉得他的手中握住了韩国法治的希望,他一步一步走向法庭,寻找他所谓的真相,维护他和他的当事人需要的正义。
虽然真相永不可知,正义一直迟到,但是探求真相的决心不能没有,追逐正义的脚步不能停止!
当警察的父亲坐在证人席上,拆迁户父亲坐在被告席上,同样苍老而疲惫的面容,让人一下子模糊了他们各自的立场,只记得他们无助而伤心的眼神。
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他们无从寻找出路与慰藉,只有梗咽着,被动地接受了他们都是受害者的残酷事实。
这是一个由暴力拆迁与反拆迁引起的犯罪案件,有着韩国类型片惯有的设定:政府与警方刻意隐瞒真相,司法系统内默认人情交易,有着正义感的平民律师迎难而上,希望揭开事件的真相,得到公平的法律判决。
然而,谎言和困难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来自各界的压力集中到了律师身上,让他举步维艰。
最后,影片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想要的“大团圆”结局。
即便检察官威胁证人伪造事实的勾当败露,但“正当防卫”的主张依然没有通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轻处罚”的裁定。
正如死去警察的父亲所说:谁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看到这里,我想影片并不是以“民告官”为核心诉求。
它在渲染了平民与政治势力较量中的孱弱和艰难后,隐晦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尽管真相只有一个,但所谓的正义,却不止有一种。
在结局的倒叙片段中,这起案件的实情得以还原。
在抵抗警察的过程中,孩子为了帮父亲,警察为了帮同僚,都采取了暴力的手段。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并没有杀心。
但是,在慌乱中,意外,成为了这起悲剧的源头。
拿起钝器向警察打去的时候,父亲的心中,也许也只有救孩子这样单纯的念头。
两个无辜人的死去,偶然之中亦有着必然。
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人的理性在什么时候会解体?
是他的生存权力被侵犯,还是生命安全被胁迫,还是看到至亲身处危险之中。
其实,恶魔潜伏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人被极端情感操控时,它便得到了可怕的释放。
那一刻,“杀死”和“保护”这两个词失去了区别。
“杀死”即“保护”,加害者即受害者。
在拆迁户房子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除了1%的资本家,99%的国民,都是预拆迁民。
”而检察官辞职成为律师后,对主角这样说:并没有人指使他这么做。
国家需要牺牲和奉献,是在这个基础上维持下来的。
作为被告的父亲作出的是牺牲,而作为检察官的他做出的是贡献。
男主角听完他的自白,轻蔑地扔掉了他的名片,他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在坚守正义的阵地上竟有这么大的鸿沟。
至此我越发觉得,其实正义,可能真的是一种相对论。
就像两个同时失去孩子的父亲,判他们中的任何一者有过,于情于理,都很难完全站的住脚。
每一种正义的持有者,往往都会认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版本都是赝品。
这是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
它通过流血的方式,在两个年轻生命的身上展现得令人痛心。
政治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我想,阶级利益与阶级正义其实是一体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找到并建立一种不流血的途径,让它们能够相处下去。
刚看完这部电影,开始就很新鲜了,一步反应强拆的电影,这样的国产电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当人民拒绝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国家发展的时候,开发商就联合政府来来牺牲人民。
天朝这类事情屡见不鲜,相比之下,我们更多是直接拿刀砍,甚至还有一些人是在睡梦中被自己房子砸死。
政府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帮助国家稳定人民情绪,当人民小众和国家发生冲突,政府是偏向国家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众,甚至包括政府的一部分。
大家一起拾柴火让国家这团火烧的更旺,但是暖和的只是靠近火堆那群人罢了。
可以看出来导演的用力,但这类体裁的电影对于韩国来说就是流水线出品,实力老戏骨就那几个,体裁大同小异,看过去总是记不住片儿名,再者政策的宽松导致好片儿的出炉率高,反正有钱就使劲拍,总能拍出来比较出挑儿的,比如辩护人、朋友、检察官外传…等等,相比较这些,此片儿呈现的有些弱了,庭辩戏少,没有让人记忆特别深刻的地方,看到底的欲望都没有,但相比我TC,韩国在这一块儿做的真的很棒了。
学法律的,所以对此类电影都比较有兴趣,听了介绍就下来看了。
但,真的很一般般,也有几个不符常理或者说是说不通的地方。
首先,执法现场人死了,肯定找出凶手是第一要位。
在戏中的这个案件来看,肯定是要先找出杀儿子的凶手才对,不然何谈自卫。
但只有父亲说是警察杀的,到底是谁杀的,法庭一直没有查出来,而老师在追究父亲的责任,就有点缘木求鱼,不问缘起,只要结果的嫌疑,不符合一般的办案程序。
再则,父亲在打死警察的时候,另外一位警察也在的,但前面根本没有提,只是在片尾说了原有,像是点题,实际上导致整个电影的失败:原来是导演故意不让我们知道真相,把重要情节故意不说,很有被戏弄的感觉。
三是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青瓦台为什么要掩盖,全文都看完还是没有搞清楚,不明所以。
还有国家赔偿案怎么样了也是云里雾里。
另,不晓得是翻译问题还是社会制度问题,对于警察执法中有那么多黑社会成员参与,不能理解。
就是喜歡韓國的政治法律電影,但這片看完真令人氣憤,一堆混蛋 ????
看不下去…
配乐零分庭审中间穿插的剧情不明所以,有点不太懂导演的证成逻辑
片尾那个因丑闻而改行当律师的前检察官洋洋得意的说出那句“有人牺牲,有人奉献”时,俨然成了本片的点睛之笔:底层人民当然是那些牺牲者,而他们这些手握国之利器的当权者,也当然是维护这个体制的奉献者,而为牺牲者孜孜以求辩护的人,这当然是少数意见。不过比起天朝的拆迁手段,这些都弱爆了!
国家,就是有人牺牲,有人奉献。多么深刻的一句话。
其实有点没有理清电影中的纠葛,最后的两位老父亲都是可怜人
一般般吧,比起其他律政片稍微逊色一点。中间节奏有点慢,高潮也一般。
好题材,导演还是太弱了
韩国近年来这类现实题材的佳片层出不穷,但少数意见并不在列,黑政府黑警察的套路不能是你的内核,人物无法移情,法庭戏也不够精彩,宗其原因,那种绝望和绝境中人性的反抗的东西太不够了。此外,导演的节奏功力也是堪忧。
线索有点乱,闷闷的片子...不过硬刚检察官这种题材,身在墙内真的很羡慕~ 这类片子最推荐的依然是《辩护人》
开头布局太大了,我以为结尾会扯出更大的政府黑幕会有一次大洗牌,然而并没有,结局很现实也很无力,现实和无力到让人想骂街,不过也对如果这样子就能扳倒一些高层那也太容易太异想天开了,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从古至今都是有的屡禁不止,我对政治这一方面不是很敏感也不太懂,两位父亲在法庭上哭泣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还有朴宰浩抱着儿子的尸体说我们回家的时候我真的是控制不住我的眼泪了,韩国的这类电影真的是很不错。开头我还是比较有共鸣的,我家近一年也在和拆迁办做抗争,去年也有发生打人事件头破血流的,今年就是断水断电,到今天为止还是没有结论(声明一下,我们这边没有说要巨额拆迁款,只是想要一房换一房不贴钱的换,然后钱一平方只要赔两千以上就可以接受,我们也不是钉子户,而且也不止我们一户人,有一两百户的人)
“所谓国家,有人牺牲,有人奉献,因此国家才能维持。”喜欢里面法庭辩护的戏。少数意见,片名就很民主法制。剧情没必要搞懂,男主像雷佳音
这类韩国电影已经蛮多了 人物刻画还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这种公式已经看得有点腻了 故事方面也已经不是那么新颖 小律师逆袭 想撬动整个系统 已经提不起劲了 但最后部分案发现场的重演 还是有些不好受
乌七八糟的社会,官民相斗官官相卫,韩国官场真黑
類型片 一如既往地沈重壓抑 這點真服棒子 柳海真戲真是好!
非常沉闷乏味无聊。
无所不用其极啊。
好糟糕啊,节奏一塌糊涂,一件案子东扯西扯,拖拖拉拉讲半天。剪辑生硬突兀,转场潦草不自然,看得人很是窝火,不过末尾的重逢有亮一下。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电影吧。#2150829
这片的节奏在类型化的韩影佳作里算差的,尤其后半段拖得差点看不下去。金玉彬骂人时倒是彰显演技,可整体看完还是有“被花瓶”之嫌,男主男二在表演上实打实地被李璟荣拆迁户给吊打了,可被吊打还是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准。本片最妙当属灰色地带的展示,不论是结尾处的有罪判罚、律师前检察官的相遇,还是双方在取证造伪证上的不遗余力,都让情节推进有别于一般的犯罪或反体制类型片。影像风格不如《辩护人》那么多元而突出,但男主录音笔被“抢”后的不同色调的倾斜构图、法庭最后的消音处理,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