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印刷体
Tipografic majuscul,涂鸦少年秘密档案(港/台),Uppercase Print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Bogdan Zamfir,Şerban Lazarovici,伊万娜·雅各布,谢尔班·帕夫卢,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Valcu Silvian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20
简介:1981到1985年间,时逢独裁者尼古拉.希奥塞古统治时期,当时罗马尼亚为史达林体制最严重的国家,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延续《追拿吉普赛》自多元历史文本取材的手法,导演哈都・裘德进一步将贾尼娜・卡布纳流的剧作改编成一齣破格的“文献..详细 >
伪纪录片,伪舞台剧,那个时候为导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治讽刺题材
咒语般的电影。集体记忆的毒素挂满糖浆,嵌入个人档案,站在舞台中央,用大声疾呼的口号抗辩,终被血红的印章钉入死牢。
[2.5/5.0] 大量的並列,過於冗長。
比起秘密警察更恐怖的是里面穿插的真实电视节目片段我现在打开电视还能看到。(当然学生确实是最理想的,就算罗马尼亚用了东欧最大的牺牲换取了改革但现结果来看还是无法根除centralization,socialism各有各的不幸
三星半。演员在固定的位置上说出台词,如同在演舞台剧一样,同时穿插着各种历史影像。拉杜·裘德的拍摄手法与呈现方式依然让人眼前一亮,但观感不如之前的几部。
呈现罗马尼亚1981年的反标案,取材于秘密警察“当事人的交待档案”与监听记录,背景混剪的当时的一条条新闻简报里则是“祖国一片欣欣向荣”……过于真实!
《大写的印刷体》可以被分成AB两面,A面是穆古尔受审至离奇死亡的全过程,B面则是罗马尼亚在冷战时期虚假繁荣的影像拼贴。个人最喜欢A面,环形的演播室很大程度上借由装置设施还原了戏剧文本的冲击力,并且通过镜头语言完善了叙事。当角色的台词面对观众时永远看向镜头,当人物彼此对话时采取侧脸的特写,并且永远会通过打光和布景突出作为重要线索的电视荧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984》里的电幕,同时也很恰到好处地区分了媒体上的虚假繁荣。除了一如既往对齐奥塞斯库政权的讽刺,对旧有的影像拼贴更是展现了拉杜 裘德的思考和审美取向。比如说在影像中隐晦提及教育资源不公平的女教师和频繁出现在表彰大会上的布加勒斯特地名都凸显了80年代罗马尼亚发展不均物资短缺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电影本身三星,减一星因为现实对照有更多严酷素材
期间穿插1981-1985年间新闻片、各种电视歌舞、访谈、纪录节目等充满活力,与刻意刻板的舞台剧搬演朗读风格成鲜明对比,可惜导演仅流于并置,并未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空、媒介表达、政治意识之间缝隙与张力。不断“打死老虎”和强化刻板印象是智识懒惰,无助于理解过去与现实。但,可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要不断重复陈词滥调维系其运转及“民主自由就是好”的幻觉不管工人阶级有无饭吃房住。想起那部关于波兰拖拉机工人的纪录片里有位老人说:“民主是他们的民主,没人在乎工人阶级”——被摘桃子的波兰工人们。
哇惊喜!另一种方法的《副总统》式用史料进行拼贴讲述的讽刺喜剧。
“我是清醒的梦境”。
6.0 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看完,对素材的使用能力很出色,但对这些事真的没啥兴趣
Humburg 2020 好看!舞台剧+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为了再现40多年前齐奥赛斯库时期的图景引用了’securitate’的档案,再现一场悲剧。既是一个个体故事的引申,也用此讽喻极权政治的滥用。拉杜裘德对舞台剧的运用更偏重“离间”效果,这也与他对历史的整体态度有关。实际上他在避免提及过往的伤痛,而更希望通过创造一种亦真亦幻的超现实风格来反思历史,而非绝对评判。齐奥赛斯库的乌托邦亦是媚俗的极权想象,这一点裘德把握得很精准。
#6900. #70th Berlinale#论坛入围,罗马尼亚点映场+导演-制片人等映后。7分,不算最好的拉杜·裘德,不过倒是他最近创作中对既得影像思考和研究的成果。1981年北方小城Botoșani一起“反动标语”案,由国家电视台在1981-82及1985年播出节目的档案影像,和根据此案改编的“Docu-theatre”的“re-enactment”构成,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舞台纪录片-archived footage纪录片。不过电视影像资料只是用于气氛创造,用了很多齐奥塞斯库的段落,跟案件无关,其实算是滥用了。对案件的搬演方面,因为有“纪录舞台剧”的底子,还是相当不错,很注重间离效果(还有一处暴露剧场机制),对小地方秘密警察的工作方式有着不错的展示。
导演你要表达的我GET到了,可你这种形式有点过了,电影真不是这么拍的
少年穆古・卡林内斯库夜半奔走街头,以白色粉笔涂鸦书写抗争讯息,受到祕密警察逮捕、审问,最终离奇死亡收场
导演一直在试图探索影像的新领域,用各种风格进行实验混搭,只是这次的观感一般
戏剧感与喜剧感包裹的民族历史。德国人要么热烈地跟唱每一首出现的歌,要么沉默地睡得很香。这段历史于我来说陌生遥远,但是谢幕前最后一个标语,不懂语言也能理解,“真正的民主”。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息息相关。
又提到了去德国打工。
是在舞台剧中插播propaganda footage和电视新闻还是在纪录片里插播现代戏剧我已经分不清楚。素材的使用异常自如,洛兹尼察是用历史影像写电影,DAU是用电影再造历史,而裘德在其中找到了有趣的中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