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来说说这部篇子的我得知的由来。
最开始关注到这部片子是因为我是邓婕老师的粉丝,听说邓老师监制(到现在也不知道监制到底干什么)了一部电影,还在国内外大奖中获得很好的成绩,确实挺不可思议的,等到电影正式上映的时候还去看了看电影票,结果就连重庆这么大的地方都只有文联合作的一两个电影院有播放(这里就是电影界的反垄断把),加上还是晚上场的我就没跑去很远的地方看,慢慢的我就把看这部电影这件事儿忘记了,直到昨天我才想起来,于是跑去看了,接下来就是我的观感。
2、观感。
映入眼帘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哪个黄色的背景很是眨眼啊,一般电影都没看见过的。
我看了一遍电影竟然完全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演的具体的点是什么,大概的意思是看懂的,就是一群人对川剧的坚守,但是我还真没看懂具体的很多细节呢,于是我跑去看了电影的来源也就是赵刚导演的民间戏班,我看了纪录片之后竟然看懂了!
好神奇的感觉,看这个电影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不然真的看不懂的。
总之,很迷幻的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没有太多的对白,也没有华丽的情感但是就是真实。
3、感动的点。
剧中赵丽的扮演者也是原剧团的团长赵小利,她一个女性和乐器精通的丈夫以及戏班的其他10来位,坚守传统戏班的故事,也是很不易,其中的苦难可能只有他们懂的。
看电影中遇到的搬迁带来的场地问题,看纪录片遇到的拍戏的各种困难,剧组员工的工钱,夫妻和父母之间的磕磕绊绊等。
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原来我小的时候遇到的民间戏班也是这样的。
川剧最后的倔强。
剧中的丹丹扮演者,也是真实的,赵小利的幺女,据说现实中也是为了生存也离开剧团另谋生路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戏曲是那么的有魅力,我小时候曾经为了看戏跑去剧场和大人们一起看到很晚才回去的哪种。
现在想想也是很疯狂的事情。
剧中哪些很老的,很久的观众也是真实存在的,数十年如一日也是有的,就是两个字:喜欢。
最后说说邓老师让他们本人来演都是正确的决定,不然也不会流露这份真实感以及剧团的整体的力量。
总之,后味无穷。
这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因为有名人的加持,所以它得以被看见,是一种幸运,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误解。
剧中主人公从13岁开始学习川剧,那种在今天可以美其名曰为“热爱”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但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作为地方剧种,川剧终将迎来自己的瓶颈期。
所以,在这个时候,她试图以一己之力挽回一种艺术形式,只是个人始终无法扭转现实的轨迹。
因此在这个挽留的过程里,我们从纪录片式的超写实的生活画面里有机会看到川剧的魅力。
不论是剧团的真实演出,还是梦境式的意识流呈现。
艺术带给人的那种美感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给予的。
这也是那些高龄的观众会成为“唯一的观众”的主要原因,在那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与川剧的朝夕相处让他们看懂了川剧,爱上了川剧,与这个艺术形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所以,哪怕看了多少次的梁祝,他们仍然会流下眼泪。
而我也总会想到《芳华》,想到《百鸟朝凤》。
一个讲述的是一群因时生因时散的艺术团,一个讲述的是民乐的传承困境,东西方音乐的对比……与这部电影有着共同的呼声。
现实不是残酷的,它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适者生存,于自然生命是如此,于艺术形式亦然。
所以,大半生以剧团为中心的人面临的困境并不是拆迁,不是观众的减少,而是自己的裹足不前,不懂革新,是自我的淘汰过程。
当陈薪伊导演说这是一部拍的很高级的电影时,其实作为观众而言,我是不买账的,因为在我眼里它不是高级,只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口里的“底层艺术从业者”,而这是他们殿堂级的艺术从业者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剧种、艺术形式,它们早就濒临绝境,也有一部分不舍它们就这样消失而做出了各种努力去挽留的有心人。
所以,这不是高级,只是我们吃的高级“艺术大餐”太多、太久了,早就忘了同为艺人的他们在经历着什么,那些无法进入到剧院的地方观众,他们在品尝着怎样的“小菜”。
而这也是我全程看下来唯一的一个疑问:如果一种艺术形式不被观众所需要,那么它除了具备历史价值,历史意义外,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带着枷锁劝犯人。
”在川剧濒临灭绝时,它的难处被呈现到了国际舞台上,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种困境。
可是,谁能真正的解决掉一个问题:年轻人确实不爱看。
哪怕你的舞台不被强拆,哪怕你的剧团人不考虑生计问题,可是没有观众,它的困难会因为被看到而得以真正的解决吗?
唯一可以解决的就是这群人的出路问题,但我总想,就像民办教师,他们不止一次被推到镜头前,可真正被关照到的又有几人?
他们作为时代所需的牺牲者,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负过责?!
最后,为所爱执着的他们,值得敬畏。
尽管他们当初也并非因为热爱而选择的,但择一事忠一生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导演选择去“看见”他们,值得佩服。
导演谢飞说:“海南节入围主竞赛单元。
拍摄到位,川戏班子演员们不错,各具特色。
非现实色彩的幻觉视听描绘的插入,有些新意。
后半部还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过猛。
总体仍停留于讲老戏曲面临绝境的现状,未在人情人性层次开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
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应该鼓励。
”
本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聚焦于寻常巷陌里,面临拆迁危机的民间川剧戏班,始于川剧团在推动四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电影。
整体和《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
简单而朴实的文艺片,娓娓道来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
执念了一辈子的传统文艺在岁月的更替、经济的高速发展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多的是面临无人继承,只能唏嘘感叹世事的残酷无情。。。
这种等同于娱乐节目的表演,正如父母这代暂且还能接受流行歌曲四大天王这一批,但到了周杰伦这一批已经接受无能了,总是说RAP的唱腔里含了一颗核桃。
再到现在这一代00后追捧的明星,估计连80后也都已经不太懂了。
更何况电影里的这种只有老年人才会看的传统戏剧。
所以任何事物都会改朝换代,日新月异是可被理解的。
因此,倒也并不觉得戏曲艺术的没落会有所遗憾,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理应淘汰出局,合情合理。
能生存下去的唯有川剧里的“变脸”,确实在当今社会,乃至于国际舞台,老外的眼里,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造就了学习传承之人反而更加源源不断,去个火锅店都能看到变脸的演出,一切都是成正比的。
总之,导演拍出这样一部作品,也算是能供人科普为后人留下点足迹,7分吧!
《活着唱着》,两人的包场电影。
只是刚好想看电影了,避开一些热度高但感觉我并不会喜欢的片子,凭自己的直觉选了它。
当然一开始也没有抱很大的期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在不确定其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生气值的绝佳方法),但是片子却带给了我意外的收获。
嘈鸣的挖掘机器碾进城鄙村镇,巨大的手掌一抡,低矮破旧的房屋轰然倒塌,压碎了一个乡野剧团存活的希望。
和影片《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影片中演出不卖座等情节同样映衬票房惨淡。
但《活着唱着》的镜头更真实,场景生活化,一开始有纪录片的感觉,后面现实与现象交替的场景却很魔幻,手法很新奇。
恰到好处的音乐也撼动着人的神经,凄怆无奈。
里面的几场剧目设计得很好,《梁祝》的触泪哀恸,《杨门女将》的孤勇怅然,所有的情绪都融在了戏里。
有意思的是剧团的观众们也选得自然融洽,他们染上了岁月的痕迹,象征着传统文化坚守的残弱力量,是正在消融的符号。
坐轮椅的王大爷每看一场戏总要哭,有一次一场剧目罢了赵丽走下台抚慰他:“您别当真呀,这只是戏呀!
”结局也很喜欢,有点像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这里的孤独却化作了群演的幻想,也是很有意味的。
也像《站台》影片最后灶台上催壶吹出来的声声火车笛鸣声,是现实击败理想的荒诞回音。
(短评又写不下我啰哩啰嗦的碎碎念)马楠导演有蛮多设计的,有些会让我觉得无感,但有些相似的套路却让我折服😂比如那个反复刷存在感的土地公,我就觉得挺俗套的,毕竟戏剧和电影都是造“梦”的,在这样一部川剧主题的电影中加入超现实梦幻元素的拍法并不出奇。
但赵丽那场戏里的梦中戏(哇,还能套个娃)“穆桂英挂帅”我却特别稀饭,看的时候一直不停在感慨:川剧的表达原来可以这么现代,用时下流行的营销用语应该叫“川剧x布莱希特x弗洛伊德”,酱紫的戏竟然还说木有观众卖不出票,我可场场都想看啊😂这场戏也把前面所铺垫的主角内心的诸多矛盾,一下子形象化表达清楚了。
再比如,我不太稀饭那场煽情的“散伙饭”(拍得挺催泪,却反而没能感动到我)和那场拆迁的噩梦(那场戏中导演有意塑造某种鲜明的反差,画面特意用慢镜表现挖掘机无情破坏剧团的家园,BGM却是巴赫大无的旋律在缓缓流淌),反倒是最后那场“别洞观景”让我很是感触,表面上看是剧团重逢的“大团圆”喜剧结局, 实际上这眷恋田园风光、歌唱美好生活的戏词在城市化废墟的背景衬映下更显荒诞:
盗张剧照有图有真相牧牛童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声音多雅秀,机杼声声出画楼。
尘世繁华般般有,眼花缭乱喜心头,〔乐悠悠。
〕侍儿搭扶手,〔忙下荷叶舟,忙下荷叶舟。
【红衲袄】思量真好怄,未把人胎投。
〕【二流】同哥哥青海撞上修道久,修真养性度春秋。
久有心往人间走一走,奈何哥哥强阻留。
且喜他今日去拜东皇寿,趁此机会往外游。
但则见白鹤在林中走;野花遍平畴;蝴蝶儿穿花柳;鸳鸯眠河洲。
尘世间处处都把人引诱,更比仙府胜一筹。
从今后再不想在蟠桃会上走;再不想玉液琼浆润咽喉。
神仙的苦闷实难受,白鳝再不把道修。
〔啊!
海阔任翱游。
〕话说导演的野心还挺大,片中揉入了许多沉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拆迁,比如传统文化在娱乐至上的社会日渐边缘化,燃鹅导演似乎力有未逮。
没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拍出如此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质感,更没想到这部传统川剧团的故事竟出自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华裔导演之手,确实令我倍感惊喜。
《活着唱着》是加拿大华裔导演马楠的第二部作品,在处女作《老石》获得好评后,他与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连续剧,素材来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
导演马楠对纪录片里的人物很感兴趣,最终萌生出为他们拍摄一部剧情片的构想。
虽说这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是影片中全是素人演员,也就是让剧团演员扮演自己,而在片中出现的剧院就是纪录片里的原型,现实中只是被荒废而没有被拆除。
全赖有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将原本的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起来,现实与魔幻的画面、悲苦与幽默两种情绪全在流畅的剪辑里自由切换。
没有曲高和寡的实验姿态,却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话题。
▲片中的川剧表演影片反映出川剧在新时代没落的命运:年轻人不喜欢看,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的侄女偷偷背着女团长晚上去酒吧表演,而资深老演员则下饭馆为食客表演变脸赚外快。
这些情节尖锐地呈现出川剧日益远离大众,不再是高雅的艺术,逐渐变味甚至沦为娱乐的噱头。
最后只剩下一班垂暮的老人在剧团的最后一天前来捧场,划上哀伤的句号。
除了展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的尴尬处境,叙事主线中更融入尖锐的城区改造和拆迁话题,这个未必是川剧没落的主要原因,却旁敲侧击地揭示出地方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作风。
剧本在讨论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权力和管理的话题,不失现实批判的思考。
影片情节由川剧表演与演员的日常生活组成,再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录片(如真实的观众进场观看),这种真假难辨的质感成为了导演进行超现实表达的巨大空间,比如用优雅的歌剧配上硕大的挖掘机拆毁剧团的画面,或者是在马路上淘气现身和逃窜的土地公,充当起极其绝妙的转场手段。
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为领导排演的一场戏混合上剧团团长的幻想情节,这一幕高潮的戏中戏,轻而易举将全剧所有话题汇聚其中(拆迁、侄女离团、权力机关的态度),挑明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的本质问题。
这个幻想成分最浓郁的情节体现出导演对题材全局的掌控力,与深思熟虑的创作心态。
▲影片中最惊艳的戏中戏场景最大的问题应出在女团长这个角色身上,以她来核心支撑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展示她一根筋地为剧团卖命付出,这更像是欧美剧情片的创作思路,有点不太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但导演用西方思维来诠释驾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却不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时刻,恰好也印证了鲁迅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不光是川剧,中国地方戏曲恐怕都在经历着磨难。
《活着唱着》应该是普遍现象。
年轻人没兴趣,不了解便不喜欢,国家和地方不支持,我能体会到演员们艰难生存,和传统艺术传承困难的现状。
记得我对戏曲的启蒙,就是小时候奶奶坐在炕头,没事给我们讲讲唱戏搭台的那些事。
老一辈的人们都亲自去台下听过戏,亲眼见过戏服行头的华美,扮相的精致,也被戏文唱腔所感动。
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他们仍守着这份传承,几乎是自己全部的精神食粮。
电影中这部分的体现相当充实,但也是太充实,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电影很好看,但是如果能增加川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从这部电影切入,增加释放更多有关戏曲知识的信息,从而使更多看电影的人更了解川剧,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
比如后半段部分,等待局长莅临而迟迟不开演,作为团长的赵晓丽恍惚间成了女将军(穆桂英?
),武戏很精彩,尤其是最后他从拆迁的废墟中站起,败的彻底又凄凉。
但却查不到任何对戏文的科普或说明,有的只是“电影很好看”。
再说回电影,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展现的非常真实,演员们的表现也很自然。
演员甘贵丹(饰演丹丹)的功底也是看得出来的。
相比现实,导演似乎还加进了一些奇幻的东西,比如小矮人和那只孔雀。
电影的结尾我不喜欢,有些刻意加进去一些他们认为观众喜欢看的喜剧,但这和整体的真实自然的风格有很大的偏差。
另外一个,它可能只是一部电影,难道制作团队的目的就只是让观众了解川剧的艰难现状而已吗?!
我对它的期待,恐怕不仅如此。
《唱着活着》在意境和手法上跟陈凯歌早年的《百花深处》有点像,都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但王楠赋予了它更多的魔幻色彩。
在主题上与《百鸟朝凤》类似,都表现了传统文化(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与怀旧。
我认为,这部电影有几个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电影的亮点:第一,突显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王楠给予了那些“失落的老人”以足够的关注,将现代化过程中那些精神世界面临崩塌的老年人的形象塑造了出来,这一点比《百鸟朝凤》更具人文关怀。
王楠让观众不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社会变迁的不可抗力,在传统娱乐项目销声绝迹之后,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他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依托?
社会变迁无法兼顾到各个群体的利益与体验,这让人感慨,或许社会进化论一直都是这个社会的底色。
第二,隐喻和梦境。
这部片子在拍摄手法上交织了梦境与现实,在梦境部分挺耐人寻味的。
比如,那个土地公,我认为它代表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
土地公是传统文化中地仙的代表,他的多次出现其实是在暗喻故土的本体性意义,尤其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把画面定格在土地公身上,其实是在给观众一个圆满的交待;再如导演对挖掘机的特写,其实是在隐喻魔爪;再如女主在梦境中化身演员,上演了一出打斗戏,其实是在暗喻女主内心的挣扎与抗争;还有重归故里时母女俩在拆迁的废墟面前唱川剧的场景,其实是在梦境中暗示大团圆。
第三,川剧桥段。
这部电影的打斗场面很有特色,配乐也很精彩,画面色彩也很有意思。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川剧桥段。
比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挂帅”,《民间戏班》里的“天女散花”,《梁祝》里的“祭坟化蝶”,《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片段,等等,各有各的内涵(详见: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794419)。
如果观众不了解这些川剧,可能无法体会到导演这么编排的用意,也没法更细致地体会到女主的心理线索,这就漏了一大半了。
另外,在散伙饭上,二哥对观众哼唱“不晓得等好久,又得团圆”的场景也很有味道。
这部片子也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是运镜、色彩、情节、节奏的问题。
在运镜上不够娴熟,很多镜头都给得不到位,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情感的镜头部分,做得很不够。
在色彩上虽有很多亮点——尤其是换装部分结合得非常自然,但总体上还是不够。
在情节上问题最大,很多桥段显得突兀,比如,为什么剧团的人会突然撕破脸,这一点很不合理,剧团的翻脸完全打破了“几十年交情”的设定;主人公为何如此执着川剧,仅仅是因为热爱吗,难道与她的人生经历、遭遇没有关系?
这一点应该解释;最后,有多少土著面对拆迁是抱着怀旧和不满的心态的?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抢着要拆迁、闹着要补偿。
所以,本片的设定是否有代表性,很值得推敲。
很荣幸抢到了《活着唱着》的亚洲首映票,今天在现场还看到了电影的主创人员。
女主演技很真实,剧情代入感超强。
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了川剧不只有变脸,希望我们国家的川剧也可以声扬国际,留名戛纳。
再次感谢马楠导演,邓婕监制,主演赵小利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们!
你们值得拥有更多的掌声!
更大的舞台!
预料到的难过,但是没想到,这片的后劲竟然这么大。
倒不是对川剧艺术的哀叹,而且觉得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
纪录片节奏的叙事风格我不在意,戏中戏的跳跃我不关心。
只是觉得每个人物都太真实,真实的就像小区旁边的废旧楼里发生的故事那样,让人难过无能为力。
赵丽和丹丹对手戏,每一场都让人难受的不能呼吸赵丽的川剧戏让我无比开心,因为她看起来也很开心。
我认识那个在时代洪流下无能为力还拼命挣扎反抗的中年女人我认识那个在尴尬的环境下活着的狠心又无比柔软的年轻女孩哪怕她听不进去温柔的意见,面对现实冲击时幼稚和偏执的反抗哪怕她不挺嚷嚷说着离开剧团,却在所有人攻击赵丽时没头脑的牺牲自己我真的被这两个角色触动到难过的要死这时镜头语言对我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纵然它有很多让我碎碎念的缺点,但是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难过,后悔的要死看了这部片子。
【活着唱着】5星⭐️⭐️⭐️⭐️⭐️我可能短时间内都无法避免赵丽那张脸所带给我的难过。
无意中看到这片,有想法,但是表达过于刻意了。反倒是虚幻意识流的部分比较吸引我
百鸟朝凤的升级版,从价值观和意义象征都上了一个台阶。但是每次幻想/梦境段落一出来我都出戏……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从小移民加拿大的人回来在成都拍了一部片。关于传统现代,发展破坏。素人演员在镜头前自然得令人惊讶,后来看了宣传册才知道是由纪录片而来,且演员本就是川剧团的演员,几乎是饰演自己。本土人物语言和环境,以及人物之间天然的联结加分不少。但导演运用的那些象征,中国(四川)元素,超现实元素有些过火,显得刻意。虽不是外国人拍中国那么走样,但隔着的一层还在,是也不是了。
命题作文做成这样效果相当不错了,主创在限定的主题和故事里做了很多尝试,整体效果不俗,摄影部分还算出彩~
好喜欢,是我爱的四川哈!这么好,为啥才6分?!!
一个独自奋战的“斗士”,从她一开始独自奔走就知道最终不可逆的失败结果,最后荒腔走板的川剧群戏,还不是跟身后被摧毁的高楼一样,会被时间遗忘。导演很多桥段都是在模仿,但幸好在都可接受的程度。
马楠导演有蛮多设计的,有些会让我觉得无感,但有些相似的套路却让我折服😂话说导演的野心还挺大,片中揉入了许多沉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拆迁,比如传统文化在娱乐至上的社会日渐边缘化,燃鹅导演似乎力有未逮。
两星半,嬉笑怒骂的川剧团琐事,来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坚守,结尾和《海上浮城》的结尾一样,都是一种不知该如何收尾而简单粗暴的处理。
拍的有点惊悚啊……感觉主题和出发点挺好的,好多人的生活追不上城市化的步伐。”艺术要与市场相结合”, 火锅店变脸之后就开上车穿上雕了~
李怡矾
题材老了,拍的也缺乏新意,煽情过多,有时候为了推进故事,铺垫不足,就容易陷入人物脸谱化的套路中。
一个乡土故事拍的完全不土 电影里小戏台的梁祝看起来比大剧院剧目通俗精彩的多 挖掘机推到戏院白墙的一幕甚至有些水墨写意的美学 受一些东西影响内容没法再往深里拍 最后用荒诞的手法渲染了一下情绪 演员演技太真实自在了 开场那段仿佛纪录片 配乐中有一段弦乐和人声阿卡贝拉 把整个片子衬得很洋气
影片让我想到《霸王别姬》,想到《百鸟朝凤》,想到小时候外婆带着在镇上庙会看大戏的泛黄记忆。不禁思考,像川剧这样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是什么时候悄悄从我们的日常中淡出了呢?在拥有了足够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形式后,是否还应该,又该如何拯救、传承传统事物? 喜欢女主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影片处处传达出的人民群众对美的热切追求,对生活的浓烈渴望。 挖掘机推倒剧团和女主身着戏服打斗的两段戏,颇具张力的刻画了人物内心,恰到好处推动情节发展,正突出了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关注戏班子的生存现状,也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市场。
赵小利和其他群演的乡土化表现、四川话的方言特色、四川人慵懒洒脱的性情和坚韧奋进的品格,都和土生土长于巴蜀大地的我的地域记忆完全契合,这么亲切又细腻的电影可太符合我胃口了。今天看了两部悲剧电影,《小伟》是外部的繁华迷惑人心,《活着唱着》是内部的膨胀碾碎传统,华夏这只人情味富足的“百足之虫”,该如何平衡新与旧、金钱与文化呢?
后面加的一段太啰嗦了,在要来不来的迷惑中梦境结尾多好
三星半吧,其实拍的还不错
其实觉得还好,就是超现实主义那段之后,有点崩坏。
我们还在拍这种东西
用类似伪纪录片式手法讲述川剧团面临拆迁、人员流失、缺乏年轻人的困境。公务员踢皮球不作为,要靠私下关系“疏通”。神秘而始终未露面的“领导”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局长观摩不惜延后演出,空空的“留座”无比讽刺。能看到主创的用心设计,然而相比《火把剧团》这种真实的纪录片,本片就“小巫见大巫”,显得刻意了。尤其是荒诞的“小矮人”非常做作。片尾模仿《人·鬼·情》那样来一把超现实,又被尾声所打断破坏。强行渲染的积极气氛和废墟毫不搭调。两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