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和枪 (2023)8.02023 / 不丹 中国台湾 法国 美国 / 剧情 / 帕武·多杰 / Harry Einhorn Tandin Phubz民主不是什么?
说起印象中的不丹,本身就存在着矛盾的关系。
虽然是一个具有区区数十万人口的极其不发达国家,却屡次获评「全球最幸福的国度」。
这样幸福的国度,需要民主吗?
片中的台词给予了回应:「现代化唯有通过民主进程来实现」。
要想摆脱当下国内的贫穷现状,只能寄希望于动员民众参与民主选举,以期实现现代化。
对于2006年的不丹而言,「民主」无疑是一个外来灌输的概念。
与理想相对应的现实是,国内几乎没有民众真正了解「民主选举」的意义。
倘若贸然进行大选,只会得出毫无意义的结果。
因此,官员决定以一场模拟选举教导民众学习「民主选举」。
这场模拟选举简单地将竞争性政党分为三类:「蓝色代表自由与平等」、「红色代表大力发展工业」、「黄色代表保持传统」。
而满月时的投票结果却得出,98%的民众都将自己的选票投给了黄色。
原因并非三种政党之间的政纲差异,仅仅是由于黄色是「国王的颜色」。
看似滑稽的结果反映,「民主」作为一个舶来品,其进入是需要技巧与时机的,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场大选或许会彻底改变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于是,电影借助「僧侣和枪」这样一对极富张力的矛盾关系,牵动着每位观众的神经,让大家注意到这次深远的改变。
最终,不丹成功终结君主制,正式踏入民主制国家的行列。
不丹的例子或许无法说明「民主」是什么,但它能从反面反映「民主」不是什么。
在绝大多数持朴素价值观的民众眼里,「民主」不应该是纷争四起、勾心斗角。
倘若为了「民主」而失去了原本幸福的生活,无疑是得不偿失。
但转念一想,不丹的例子说服力实在欠佳,样本之小难以体现代表性,而且根本性问题在于——「不丹是一个完全的主权国家吗?
」
是否幸福,可能是一种主观概念,但其测量应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同理,「民主」亦然。
三波浪潮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民主化」的发展路径,说明现实需要。
逆势而动并非理性,而是应该以合适的方式与步伐拥抱它。
《僧侣与枪》是一部以不丹民主化进程为背景的寓言式电影,导演帕武·多杰以黑色幽默的笔触,将传统信仰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专制与民主的辩证关系,编织成一幅充满哲学思辨的图景。
影片通过“枪”这一多重隐喻的意象,以及荒诞与诗意交织的叙事,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的精神困境与和解可能。
一、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枪的符号解构:影片的核心冲突围绕“枪”展开。
枪既是工业文明的暴力象征,也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隐喻。
美国收藏家对古董枪的狂热追逐,象征着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而僧侣寻找枪支的目的——将其作为宗教仪式的祭品埋葬——则代表了传统智慧对现代性暴力的消解。
这种反差在村民用槟榔换枪的情节中达到高潮:物质交易的逻辑被信仰的朴素伦理瓦解,暗示着不丹社会对现代化的本土化回应——用传统精神内核包裹外来文明的坚硬外壳。
影片中,民主选举的推行更像一场荒诞剧。
政府官员机械复刻西方选举流程,将选民划分为象征工业化的红色、自由平等的蓝色和传统的黄色。
结果95%的村民选择黄色,只因这是“国王的颜色”。
这种黑色幽默揭示了民主制度的吊诡:当民主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民众的选择本质仍是传统权威的延续。
导演借此质疑西方民主的普适性——在不丹这样的宗教社会,民主若脱离对信仰的尊重,只会成为水土不服的“新型猪瘟”(村民原话)。
二、专制与民主的辩证:幸福的悖论:影片通过家庭微观叙事展现制度变革的阵痛。
支持工业化的丈夫与眷恋田园的妻子产生裂痕,女儿因父亲的政治立场遭受校园霸凌。
这些细节暗示着:民主带来的不仅是权利,更是价值撕裂的风险。
当妻子质问“我们本来就很幸福了”,实际叩问的是现代化的合法性——在人均GDP仅2700美元的不丹,国民幸福指数(GNH)曾被视为对抗物质主义的乌托邦宣言,而民主化是否意味着对幸福的重新定义?
导演对专制与民主的思考充满复杂性。
喇嘛以宗教仪式埋葬枪支时,既否定了暴力专制的历史,也消解了民主可能引发的冲突。
这种“非暴力过渡”映射了不丹现实:2008年和平转型的背后,是传统权威(国王)主动让渡权力,宗教力量(僧侣)充当社会润滑剂。
影片暗示,真正的文明演进不应是制度取代制度,而是传统智慧对现代性的驯化。
三、宗教的调和:超越二元对立的第三种可能:高僧的角色设计极具深意。
他要求寻找枪支并非为对抗,而是通过宗教仪式将其“度化”——让枪支成为建造佛塔的奠基物,将暴力符号转化为和平的基石。
这种东方哲学式的解决方案,与西方“以枪制枪”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当美国人用AK47交换古董枪时,现代武器的交易链条被信仰伦理斩断,最终两把枪共同埋入土地,完成了对工业文明暴力基因的超度。
影片结尾,选举代表受邀参加宗教仪式,民主程序与传统信仰达成象征性和解。
这种安排暗示:不丹的现代化路径并非简单的传统VS现代、专制VS民主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宗教智慧的框架下,让新旧文明达成动态平衡。
正如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展现的——不丹的雪山、经幡与选举海报共存于同一画面,构成了一幅后现代社会的禅意拼贴。
四、《僧侣和枪》最终指向一种超越性的答案: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制度形式的更迭,而在于如何让变革的阵痛转化为集体精神的涅槃。
当枪支沉入佛塔地基,当村民在月光下完成荒诞却庄严的“民主初体验”,不丹给出了自己的现代性方案——用传统的心灵秩序,为呼啸而来的全球化列车铺设柔性轨道。
这种东方式智慧,或许正是导演对当今世界的提问:在文明碰撞的十字路口,我们是否都需要一包“槟榔”,来置换那些被异化的现代性子弹?
No.1786 剧作的完成度较高,黑色幽默融入其中,完全不觉得乏味。
但换而言之,这种类型片与艺术片相结合本身,是不是也意味着不丹已经走向了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道路。
影片涉及到对印度政治的讽刺,对美国民主的讨论。
枪的意象选取很有意思,在三选一面前,民众变得亢奋、疯狂,甚至有点暴力,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场变革使得不丹变得不再 peace。
最后枪被埋葬,连同外国友人的两把 AK47,虽然外国小哥心不甘情不愿,但至少在这里,白人不再充当拯救者的角色了。
摄影很不错,最后的花海令人印象深刻,导演的观点似乎表达得很明确。
但是,当贴在墙上的佛像变成 007的海报之时,可能过去的那个时代终究就回不去了。
顺便提一句,电视的运用也很有意思,特殊年代之后,我国的德先生也是经由电视传播,不过是大众传媒。
结尾的字幕有主旋律之嫌,最期待的对民众究竟需不需要文明,或者说所谓的德先生,或者说我们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德先生吗?
德先生一定会带来幸福吗?
诸如这样的问题并无进一步的探讨,仅仅是浅尝辄止。
私以为,佛教所能带来的心灵自由,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电影,更像是一次深入不丹这个神秘国度的心灵之旅。
故事发生在2006年,不丹正在推进民主化改革,准备举行大选。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和尚被派去寻找两把枪,以应对国家即将发生的转变。
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趣,和尚和枪,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却在这部电影里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电影里头,你能看到不丹的两面。
一方面,是不丹人民淳朴的生活,他们对喇嘛的教诲非常尊崇,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另一方面,是不丹年轻人的潮流生活,他们用手机,蹦迪,追求现代化。
这种对比,就像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转变对不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电影的结尾,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它用一种荒诞的方式,嘲笑了我们对民主为何失败的浅薄理解。
这个世界,有时候并不按照我们设想的规则来运行。
不丹的民主化进程,也许就像是电影里的那场模拟选举,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生活充满了可能性。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思考,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是也在经历着类似的转变。
我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在失去一些东西。
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与传统告别。
这种转变,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总之,《僧侣和枪》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不丹民主化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信仰与变革的深刻反思。
如果你对这些话题感兴趣,那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它可能会让你笑,可能会让你哭,但最终,它会让你思考。
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给你讲了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让你在笑声和泪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新片首发公号:咖啡君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号!
无偿无套路,不用谢
一“民主是国民幸福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跟上世界的步伐”。
“要民主才称得上是现代化”。
二——激动点,你们是在选新领袖,不是要你们相亲相爱。
大声点,就像你要打人一样,不是真的打,像就可以了,你们要看彼此不顺眼。
再来一次。
——你们为什么要教我们骂人?
我们都是有礼貌的人。
三——您真的觉得这一切值得吗?
——我有跟你讲过,全世界的人都不惜代价争取我们现在的改变。
——是没错,但如果我们并不想去争取呢?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民主。
对我一个小村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的家庭,但自从村子开始出现这些事情,我的家就变得一团糟,我丈夫把时间都花在与我们邻居相争,我妈妈跟我丈夫也为此形同陌路,他们已经很久不讲话了。
就连女儿在学校也受影响,她的同学都不跟她玩,就因为她是她爸的女儿。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才刚开始这个过程,很快就会过去,大家就会快乐幸福了。
——可是,我们本来就很幸福了。
四我对现代的世道一窍不通,也不懂对我们究竟是福是祸,但我们仍要坚持做对的事,佛塔代表了佛陀的菩提心,我们曾经为了救难除障建造了许多佛塔。
现在我们也将建造一座新佛塔,除了为我们的国家消解业障,并护持我们共同度过这个巨大改变的时刻。
我们建造这座佛塔,不但会在塔里装满谷粮以避免饥荒,也会放进药物来对抗疫病,而在最深的地基里,我们必须先埋葬一些象征仇恨、冲突与痛苦的东西,再将佛塔建于上方以象征慈悲与和平终将战胜三毒。
作为世上最大罪恶的象征,我们将要把这支枪埋葬在佛塔的底部。
慈悲与智慧终将战胜这世上所有的仇恨、冲突与痛苦。
五阳具是我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打破二元对立,也让我们更接近觉醒。
六做好事就会有好报,而且这也能帮助你放下心中的执念,我们原本也不是为这些(执念)而来的吧。
故事的开始你会为人们的保守陈旧感到惋惜,他们无视被分享来自文明世界的胜利果实,被时代所遗弃。
过程中,你会无数次揣测喇嘛的用意,质疑嚼着槟榔的侍者;你会把电影想成盖里奇式结尾,那两支AK47就像是两杆大烟枪;你会猜想人们会在蒙昧中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无知之恶,以及在新旧交替之间的混乱中不断滋生的邪恶与残忍;而当枪支被填满的时候,人们在欢呼,你是否在替老实巴交的美国人算帐;而后又开始嘲笑导演安排如此草率的结局,兜兜转转当所有故事线中的人物都聚齐在佛塔之下,竟在片刻之间扔下土块后便纷纷散场;然后猛地一惊,发现这结局是一面镜子,镜中人早已在“文明”中习惯了争夺与阴暗,算计与贪婪,傲慢与偏见,他越是感到失望和不解,越能照见照镜人灵魂的沉重与嘈杂,原来不恰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经验和自我正确的执念,并非外在,一切本来可以很简单...当侍者扛着陈旧的煤气罐慢步走过花海的时候,原野中挥洒的一抹彩虹,群山中升起的一轮新月,简单原始的物质在平等地昭示众生——当下对美的感受便是我们一生所求。
“失效”的民主化仪式 如果要给《僧侣与枪》归类,我可能会选择喜剧。
它的笑点来自于那种习以为常的现代化逻辑在不丹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显示出的种种不合时宜。
为了进入民主政治体制,这个国家要举行一次模拟选举。
电视里宣传的民主现代化让村民疑惑不已,登记选民的时候问出生年月日,他们回答“木兔日”,工作人员也懵了,完全没有现代时间概念的村子,纪年都是独特的。
三颜色代表三个政党,红色代表工业发展、蓝色代表自由和民主,黄色代表保护。
工作人员让村民分成两队,让他们大喊出自己支持的颜色,村民跟着喊完后他们觉得氛围不够激烈,要拿出鄙视对方的气势,这让大伙更加摸不着头脑了,这是在民主呢还是在分裂呢。
好不容易将选举参与率提到了98%,结果发现95%的人选了黄色,只因为黄色是皇族的颜色这场仪式从头到尾都是按照西方的选举进行的一场表演仪式,村民不知道为什么生活的好好的要突然改变,工作人员照葫芦画瓢处处碰壁。
说是天赐的机会,但是没有想过这样的“文明”是否被所有人需要,至少对于小女孩一家,这次选举反而撕裂了她原有的秩序与生活,她妈妈那番话代表的是大多数不丹村民的心声吧“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生活方式活着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一定要民主制来走向现代化呢?
” 同样失效的是资本主义交换的经济逻辑,老村民不知道枪的价值,只是凭信仰和良心办事,美国人开出的高价让他惶恐,和尚的钱收了不吉利。
虽是与美国人相见约定在前,但是受过喇嘛的恩,也毫不犹豫把枪给了喇嘛的弟子——和尚。
美国收藏家要用这笔钱和和尚交换枪,却被一句“和尚不需要钱”堵了回去。
在一个钱横行霸道的资本世界里看见有钱白男拿着钱吃瘪还是很快乐的。
“枪”—现代化的双面幽灵 与选举并行的故事关于“枪”。
和尚受师傅喇嘛的指示在月圆之日前寻回两支枪,没说缘由。
和尚路上看到了电视上播放的007,找到最后才在一户老村民家找到了一支据说杀害过很多藏人的老步枪。
和尚用槟榔换了这支枪。
令人意外的是,在选举仪式的同一天,喇嘛也办了一个建白塔的佛教仪式,那两支枪不是用来镇压或者启动暴力,而是在祈福仪式上用来埋在白塔下,驱散“枪”所代表的就是仇恨冲突痛苦。
为了逃脱走私枪支的罪名,白老哥也阴差阳错成了提供慷慨枪支的慈善人士。
对于白人收藏家来说,“枪”的价值来自于它的珍稀和时间感。
用鲍德里亚的话,那就是符号的意义——收藏枪的不丹村民并不在意枪的金钱价值,他可以“违约”把枪给和尚。
那个美国武器收藏家信奉“占据”和“交换”私有财产的热情,在这个价值体系自成一派的村子里是根本行不通的。
白男的导游哥给和尚解释美国是一个枪比人还多的国家,而且人人都可以自由持枪被写在他们的经文上的民主权力时候,我忍不住默默“黑得漂亮!
”“枪”本身代表着科技的进步,热兵器时代的诞生,同时意味着现代战争与大规模的屠杀。
文明的另一面从来联系着暴力与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必定与残暴与掠夺同行。
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用普行的民主话语和全球化体系,进行更隐秘的控制和不平等秩序的建立。
所以在电影中,那些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超越二元—不丹的选择 忘了是谁说的,可能是喇嘛吧“摧毁二元性,走向开悟”。
民主还是独裁,革命还是保守,都是分别心,就像我一直以为这杆枪是为了枪杀选举工作人员,维护传统秩序。
证明我还是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里思考。
积德行善,摧毁理性崇拜,以不暴力的方式也能步入现代化,是一种想象还是可能的现实。
如果说“变”是不可违逆的趋势,用信仰祈福仪式代替民主选举仪式的不丹是否可能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吗?
以及,风景拍得的好美,想去不丹看看了都。
这部影片以其完全不同凡响的方式戳进了我的心里,这感觉像是一颗子弹戳进来,却又炸出了一朵烟花。
来势汹汹却又以及其温柔非常丝滑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它的盛大和轰轰烈烈。
这种感觉和故事的设定一脉相承,也和故事的名字完全和谐,它所带来的一切的故事,感受,画面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我愿称之为一次“洗礼般的观影”。
故事的开始是细碎的,喇嘛要做一次活动需要一杆枪,所以和尚去找;国王要退出舞台推进平等选举,于是工作人员下乡推行选举的事宜;村子里的人们会因为立场不同引起争端,即使是一个小家庭也被波及;美国人来想要这杆枪,却被要求用两杆AK换,费尽周折搞进来两杆;警察盯紧了美国人,要抓他们,因为不丹这个国家不允许进行买卖……然后在月圆那天,所有人交汇在这场法事里,以最宗教也最平静的方式献祭了所有的武器,和平成为了一切的基石,换来的是平等的推进。
原本被排斥的选举的代表被邀请,原本的武器变成了献祭,原本的坏人被尊重嘉奖,连警察都眼含尊重,而计划中的走私被深埋在土地之下,一切看似是巧合,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这很不丹,也符合一切有强信仰的国家的感受,自然宗教闭塞的乡村和正在发展的国家与公平从来都不该是冲突的,而所有人都该意识到的是百姓最核心的需求是平静的日子,大家期待和平,期待稳定,期待一切都和每一天一样快乐,007在电视上是娱乐,在生活里是危险,在地基里就成为了大家对和平的期待和基石,这是多么妙的事情啊。
一切的美好都应该建立在大家的期待中,从来不是武器的错,是使用它的人希望它的用途。
任何事情都拥有的两面性在这一刻统一为对未来和美好的期待,这是宗教僧侣和一切的开始。
我无法描述结尾带给我的感受,我只是觉得真好,一切都是最应该的安排,也是最符合所有人期待中的美好。
故事节奏缓慢,笑容来自生活的变数,那些期待以外的我们不了解的可笑和被命运安排的意外成为了美好的来源和快乐的元素,我爱最后盛开的花朵和这其中荒诞又真实的一切。
描绘了一个隐匿于世、被神灵庇护的国度——不丹,这里宛如世外桃源,远离尘嚣,保持着原始的纯净与和谐。
在这片未被外界侵扰的净土上,自然风光旖旎,人民心灵纯朴,金钱并非衡量价值的标尺,反而被视为可能玷污这片净土的罪孽之源。
影片中的一位美国角色,其外貌意外地与科技巨头扎克伯格相似,这一设定或许隐含了对资本与现代文明冲击的隐喻。
这位“资本代表”在不丹的旅程中,本欲追逐财富与机遇,却遭遇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波折,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反而险些陷入经济困境与法律纠纷。
这段经历虽未直接给予他心灵上的深刻洗礼,却让他亲眼见证了不丹人民难能可贵的纯真与善良。
随着不丹国内选举的临近,影片也触及了现代化进程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微妙平衡。
选举象征着国家向更开放、更进步的未来迈进,但这也引发了对于如何保持不丹原有纯良本性的深刻思考。
电影通过上师为选举办公室人员举办的集会,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在拥抱世界、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应遗忘初心,应努力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找到和谐共存之道,让不丹的纯净与美好得以延续。
真看不出这是不丹人拍的电影,真的很喜欢这样的世界, 仿佛穿越时空、回归纯净心灵之地的感受,又强调了这是一部深刻反映不丹文化和精神的电影作品,让人心生向往。
只有70多万人口的不丹形象十分矛盾,既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作为为数不多的保留君主制的国家,自1970年代开始,不丹不以GDP(国民生产总值)而以GNH(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和制定政策的指标,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不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同时又很好地保护了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
由于采取极为严格的入境政策,不丹给外界留下了神秘、传统、平和、原生态的世外桃源形象。
不丹导演帕武·多杰的第二部长片《僧侣和枪》立足本国发展经验,由一个小切口探讨了一个大问题: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
故事发生在2006年,政府在国王要求下推动民主化改革,为了确保首次大选顺利举行,大选办公室通过组织一场模拟选举来完成民主教化。
大选办公室负责人泽仁央登来到乌拉村现场督导。
上师通过收音机知道了外界的变化,预感到要有大事发生,要求徒弟扎西在满月之前搞到两把枪,但没有说用枪做什么。
与此同时,导游班吉带着美国人罗恩正在寻枪,罗恩说自己是枪支收藏家,但已经注意到罗恩的警方认为他涉嫌非法枪支买卖。
老农阿布平措家里有一把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流传下来的步枪,扎西和班吉都闻讯赶来。
电影围绕着“模拟选举”和“寻枪”双线并行。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早已在村子里蔓延,出现了卫星天线,彩色电视,可乐,007电影,都是受人欢迎的新鲜事物,有电视的家庭常常围着一群村民。
扎西和尚也喜欢看007,喜欢喝可乐。
但变化也许仅止于此,村子里依然都是简陋的木屋,村民席地而坐吃手抓饭,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无法进行选民登记,女孩为了一块橡皮踌躇良久。
对于西方文明大家的观念并不一致。
电视上反复播放着鼓吹现代化、宣传民主议会制、动员投票的宣传片,从大城市来的选举工作人员抓住一切机会告诉村民只有现代化能造福民众,而想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先实现民主化。
面对村民的疑问,工作人员们都是或学理或宏大的回应。
但大部分村民不为所动,在他们眼里,西方选举的画面就是互相斗嘴、打架,这种制度怎么能引进到自己的国家。
当工作人员安排大家模拟不同政党支持者互相对立的情景,老人不解的问:“你们为什么要教我们怎么粗鲁?
这不是我们原来的样子。
”当然也有人很向往西方。
选举的两名候选人,罗卓代表着传统势力,获得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廷礼是支持发展工业、发展现代化的新派人士,支持者寥寥。
主角一家还因为“政见不同”陷入困扰,丈夫群培支持廷礼,希望廷礼大力发展经济,还能把女儿带到大城市,告别贫瘠的乡下;妻子措姆不关心政治,但小女儿玉培因为父亲支持外人在学校遭到排挤,让措姆非常焦虑;婆婆是罗卓的坚定支持者,对女婿非常不满,也让措姆处于两难境地。
眼看丈夫陷入狂热,一家不得安宁,措姆越来越无法理解选举。
措姆把疑问告诉负责人泽仁央登,泽仁央登说这是国王恩赐的民主,我们刚开始这个进程,一切都会过去,大家都会幸福的。
措姆反问:“可是我们本来就很幸福。
”寻枪的情节更为黑色幽默。
先到达老农家的罗恩出价7.5万美元,老农说太贵了过意不去,几番商讨降价一半。
班吉和罗恩返程取钱,扎西赶到,当听说上师需要,老农把枪作为贡品献上,并且拒绝扎西的钱,只象征性地留了一包槟榔。
班吉知道后无法理解,但也只好追上扎西要枪。
罗恩还是想出高价买下这把枪,扎西则坚定地表示不要钱只要枪。
班吉想出折中办法,买两支新枪换这把旧枪。
在班吉和罗恩眼里,一切只是钱的问题,在老农和扎西的心里,上师和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这段鸡同鸭讲的往来非常直白地表明了两个世界两种价值观(西方/东方,传统/现代)的巨大差异。
虽然双方没有因此产生冲突,而且尽力促成公平交易,但观感上,带着“原罪”的“金钱”依然输给了赤诚的“信仰”。
模拟选举当天,上师举行法会。
来换枪的班吉和罗恩,追捕嫌疑人的警察,选举工作人员,村民,聚在一起,聆听开示。
法师说,佛塔是用来消除孽障,佛塔深处埋葬一些东西可以战胜和镇压邪恶,他要把代表世界上一切痛苦和灾难的枪埋在此处,消灾祈福。
罗恩迫于形势,把两把新枪扔到土坑里,老农的步枪,警察的手枪,儿童的玩具枪,都被开心地抛弃,并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被土石埋葬。
罗恩还受邀参加了夜里的篝火晚会,上师把本地的图腾——一根巨型木制阴茎——送给罗恩,班吉告诉他,“勃起的阴茎”代表消除了对立,让我们离最终开悟更近。
一把枪换了另一把“枪”,不知道外国人此时真实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电影里明显分为两派,支持现代化的少数派,支持传统的多数派,前者认为制度决定一切,改变必然改善,后者保护现有生活方式,反对蛊惑人心徒增烦恼的外来事物,这种局面很像我们近代史上革命派和保守派的斗争。
何为“体”,何为“用”,即便我们已经争论和实践了一百多年,也很难做出清晰的结论。
本片其实是一部有着现实主义外壳的寓言,“僧侣”代表本土、信仰和传统,“枪”代表西方、暴力和仇恨。
电影的倾向性很明显,对于西方世界的产物要审慎对待,本土传统才是立足之本,未来之基。
电影并没有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所谓发达国家的文明抱持着开放态度,因此才会有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改革,有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符号,但恰恰是因为“自上而下”,电影敏锐注意到了“异域文明”嫁接本土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部电影非常适合被禁锢在水泥森林的所谓“现代人”观看,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先进性毋庸置疑,破坏性局限性也越发难以承受,饱受现代性之苦的人,看到电影里前现代的智慧和境界,自然有洗涤心灵、疏阔胸怀之感。
电影最成功也最聪明的设计在于,作品其实是“现代人”的视角,城市来的人是在真诚地推动改革,但乡村多多少少还是被代表了。
当家里买块橡皮都颇费周章的时候,很难评价措姆所说的“我们本来就很幸福”。
如果把本片给片中两类群体观看,城市来的人可以用来反思现代化的缺陷,村民大概不明所以,信息不对称无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小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出自己的村子,春种秋收,幽静祥和,如果留下来也会过上自足安乐的生活。
但现在走出来了,再回去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怡人的田园氛围,但也不再适应时间的停滞和意义的空乏。
想象的乌托邦也许只能作心灵驿站,很难成为可能性的摇篮。
这只是一部电影,无法深入探讨如此复杂的问题,但是当理性计算无法找到最优解的时候,感性的力量可以带来新的希望。
电影最美的画面就在一首一尾。
开场,扎西和尚扛着煤气罐漫步在田野里,不疾不徐,风吹麦浪。
结尾,依然是扎西和尚扛着煤气罐漫步在田野里,不疾不徐,繁花似锦。
幸福的人从来不用思考什么是幸福。
2.5 比之前那部强点,但依旧是相当的空洞做作。
不丹景色挺美的。但是现在地球上真的还存在净土么?文明入侵后,所谓的民主也来了。
看過
风光艺术片,强烈控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后造成的悲剧。失去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后,这些流失的中国人只能活在梦里,被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欺骗,却得不到实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看来,美式民主那套东西真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三星献给那片美丽的风景。可怜了这些藏族同胞了。
两把AK47换了一个红色大🐔🐔
【3.0】
有趣的故事,愿世界和平,所有枪支和暴力都会被埋葬。
把一个精心编排,简单套路的,本该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拍的这么温吞无聊,毫无回味,实在是败笔。PS:美国人的选角也很是失败,太尬了!
不是一个世界,关注的自然不同
虽然很浪漫很真诚,但是,警枪也丢?
除了风光场景之外,故事和表演都很稚拙,稚拙中又没有稚拙时期该有的生气。
7分
选举、僧侣和枪
冲突全靠念白,全员工具人,符号生硬
分数:65 还可以,对于这一类小众影片,猎奇不代表经典。“当政局转变时期,僧侣需要枪…”
构思巧妙,更重要的是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虽笨拙但有深度
看睡着了。以06年不丹的民主化改革为背景,山村迎来政府官员监督、推动的模拟选举。同时一个美国的武器走私商/武器收藏家在本地导游帮助下,要半路截胡老喇嘛征集来的一把老枪。至于喇嘛要枪干什么,是全片唯一有效的悬念——我甚至猜测老喇嘛要血洗模拟投票现场,以示对新变革的反对,毕竟帕武·多杰是赖声川女婿,完全有可能借鉴台湾电影的各种奇葩设定。最终结尾的处理和其它不丹电影无甚区别:虽然官员乐于推动这次表演给全世界看的模拟投票,但当地人还是投给代表不丹王的黄色党派,老喇嘛用枪奠基的佛塔依旧是当地人心理的支柱,投票式民主只是个形式,不丹人有自己的传统逻辑,甚至还能给美国的武器贩子上一课。投票线索里的一家三口,其政治倾向和围绕投票的努力全由对话间接交代,可以说没什么说服力,导致这条线毫无剧力,全片节奏很慢
大笑,自由世界的领袖为民主献礼。
@Cinematheque 线索超级多竟然大部份都能圆回来简直神乎其神,非常机敏地将“民主制度好不好”这样一个让白左和粉红一起红温的问题用一个佛教的命理化解了——幸福的达成不在于zz或宗教的信仰,而是放弃执念
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