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看电影就像囫囵吞枣一样,看下来之后对整部片子没什么具体的感受,但是在片子里体会到的感觉会留下来。
喜欢园子温的片子里主人公大段大段的独白,听起来很有感觉,很难忘掉。
这些“演员”在有偿表演家庭时,每个人身上的那副样子都忘不了,这到底是什么呢?
在沾满鲜血的屋子里,对周围情况视而不见,继续认真表演的那种样子,总觉得在对观众诉说着什么。
青春期少女的实体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人们都会在青春期迷茫呢?
生活是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有人是花,有人是花瓶,有人演狮子,有人演兔子,有人不知道自己在演以为这就是幸福,有人知道自己在演所以痛苦,也有人将这种扮演当作快乐。
可笑的是,自然中的狮子兔子不会角色互换,而人类中,日常扮演的兔子却在付费扮演中成为了狮子,看似弱小的一方确是掌控者、悲悯者,虽然被杀死,但在这场心的博弈上我是胜者。
一些奇怪的倒错,一点斯德哥尔摩情节,爱上成为弱者,爱上被屠戮,爱上一些自私的满足。
关于优香,关于草。
兔子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离开追求自我,优香追随兔子离开追求爱,起初优香是懵懂的,能从角色扮演中感到幸福的。
在优香与纪子的关系中,纪子成为狮子,优香成为兔子,又一种角色的轮转。
后来经历了晚餐之后,她发现姐姐不过是别人的兔子,所以决定离开去寻找自己、连接自己,成为别人的狮子。
生活就是这样,家庭中的狮子是职场上的兔子,家庭中的兔子却在扮演中成为别人的狮子。
被屠戮的人知道自己也同样在屠戮他人。
自此,光子成为纪子,成为自己,感受自己。
不在餐桌上,也不在餐桌旁。
当初完全是怀着看恐怖片的目的找到这样一部电影然后看的,看着看着却发现是一部典型的日本文艺片,幸好我是喜欢看文艺片的人,不然在发现总时长接近3小时,一定会果断点右上角。
一部这样时长的电影其实是略显枯燥的,但是刚好,就那么巧,打中了当时我心中的疑惑:怎样才是做自己?
看着纪子不断扮演别人,看着那些出租自己扮演别人的所有人,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年龄段,不是只有我才被这样的问题困惑,所有敏感的孩子都会。
关于剧情我并不多讨论,我只是想说最后一幕,当纪子在床上醒来,睁开眼,出乎我意料地说出那句“再见了我的少女时代”时,我真的是被击中了心脏,眼泪顿时就掉了下来。
我想,人都是这样,在经历了困惑之后,终会长大,坦然坦荡地对自己说,再见了,我的少年时代。
在似乎是《循环自杀》的另一平行空间里故事线逐渐完整,从一家庭的瓦解看自杀俱乐部的存在和少女卧轨事件,同时补完了该组织的纲领思想:圆--去自愿地扮演受害者角色,促进自然界中生死循环的和谐,纪子们选择成为某种自愿扮演的角色解放空虚的象征关系达到‘自由’,去和自己链接起来---反复出现的台词自杀 通过毁坏肉体触及真实,我无法继续好好活在被规定的秩序之中,我通过扮演身份创造了新身份--摆脱规训---打破象征的想像界---脱离依靠他者而存在的社会生命(和别人的链接,不会被抹去却虚假的存在)---去找到和自己的链接(通过不能被理解的异常行为---一如同创作中的‘异’)但是其实也无关与要去寻找真实的处女地,而仅是反抗被作为唯一真实的社会规则而已,这种反抗作为一个艺术的‘实验’而存在是正义的,因为它捍卫了作为象征与想象的世界的无限可塑性;作为真实的行动付诸实践,则是恶,因为没有哪种可能的想象凌驾于另一种可能上,洗脑后的自愿是逼迫的另一种体现-
54个少女的电车卧轨自杀和彻三杀人后和久美子、光子、优子继续“扮演”家人生活的两段无疑是电影中最为震撼的片段,电影中探讨的部分很多,例如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与重视,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与他们的内心渐行渐远;憧憬大城市想要独立生活的光子在找寻自我中的喜悦、迷失、悲伤;被人遗弃后想要填补内心空缺、沉浸在扮演角色中的久美子等等。
狮子与兔子的追逐,凶手与被害者,不同于动物,人可以转换这些身份,狮子吃兔子,兔子吃草,便形成了社会的”圆”。
我们想成为花,而不是花瓶;我们想成为香槟,而不是杯子。
但不论任何角色,都是被人所需要的。
说到底我还是不太清楚几句台词背后的含义究竟想传达一种怎样的思想,但是却有隐约的感觉,原谅我的词不达意。
喜欢光子在结尾说的一段台词:心是一个小杯子,如果感情倒得太满,眼泪就会流下来。
有些情绪我们可能要消化很久,所以只能扼杀一部分感觉,好让眼泪不要流下。
最后光子也变回了纪子,优子成为了一个无名少女,不知要去向何方,没有交代彻三和久美子的后续,结局比较暧昧,但是电影带来的整体感受还是很紧凑的。
《纪子的餐桌》特别棒……0.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行动线,只有父亲的略显单薄,只刻画了如何悔过。
1.自杀俱乐部其实是一个心理小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欲望本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而心理小组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世界也有人甘愿做被狮子吃的羊。
甘愿接受痛苦,感觉做一只羊,即是自杀。
而在自杀之后,接近了死亡而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我们才复活,成为真正的自己。
2.人物粗糙的演技、粗糙纪实的影像风格=最真实的幸福幻象3.象征性,世界就是狮子和羊,或鲜花和花瓶,人和人之间的权利斗争是很难停下来的,他总是想让她按照他的方式活着,即是痛苦很难停下来。
4.久美子故事线。
因为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扮演角色,不原谅自己的父母,加入自杀俱乐部,看到许多逃避痛苦的人(54个少女为代表)而自杀。
让纪子目睹54少女自杀而让她体会到人在逃避痛苦,应该面对痛苦接纳痛苦,面对父亲和自己,连接自己。
5.电影结尾,镜头平静,人物线到达这个故事的终点。
少女们连接上自己了。
6.混合54人的血液喷溅出来,好爽的,人的痛苦。
这是一个既纠结又纠结的电影。
2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真是让我欲罢不能又坐卧难安。
导演想要在一部片子里表达太多的东西,但是好像光子最后的那句话:心是一个小杯子,如果感情倒得太满,眼泪就会留下来。
电影如果想要表达的太多,我的脑子就会不够用,说实话,写这个影评,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虽然它被分在了恐怖类电影里面,但是在我的字典里,它可丝毫没有任何恐怖的色彩。
我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很喜欢讨论边缘心态的民族,他们很多电影都反映了那一小搓或者自闭,或者疯狂,或者玩世不恭,或者毫无意义生存的人的心态。
也许这和岛国和日本人性格中极为细致的那部分有关系,总之,像类似以自杀心态,残酷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在日本影坛也是层出不迭。
在看到chapter2的部分时,我真的猜测这部电影不是“自杀循环”的姐妹篇吧。
越到后来,才能发现两者本质的区别。
让我努力讲述一下这个故事,虽然那纠结又纠结的结尾我相信我绝对讲不明白。
纪子是家里的长女却与父母一直没有交流,终于有一天,她爆发后直接离家出走到了东京,在那里见到了她的网友久美子。
久美子经营一家公司叫做家庭出租,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家人,她都能为你找到,同时按照要求提供上门服务。
无处可去的纪子加入了公司,同时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离开家乡,到处去看看。
纪子没有断了了妹妹佳子的联系,于是佳子很快也步上姐姐的后尘,离家出走,来到东京,进入同一家公司。
在公司里,每个人都是抛弃红尘过往的演员,她们彼此并不相认,只有在服务中,才演的亲密起来。
纪子和佳子的母亲在两个女儿相继离开后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自杀身亡,父亲却从孩子们留下的线索中坚信她们没死而踏上寻找的道路。
他委托自己的朋友接触久美子的公司同时雇佣久美子,纪子,佳子饰演家人。
在餐桌上,一家人终于“团聚”。
父亲忏悔了自己过往的自私并希望能重新开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泡澡,聊天,喝茶,微笑。
半夜佳子走出房间,看了看父亲睡觉的老模样,穿着姐姐离家出走时的那件绿色风衣,在凌晨6点空荡的街道上,扯掉风衣袖口上的红色线头,向着无边际的街道尽头走去。
而姐姐则在睡梦后睁开眼睛,重新拾起关于纪子的一切。
在我看来,导演在电影中只是试图讲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但是结尾未知,犹如生活。
青春是残酷的,因为我们必须经历成长撕扯的过程。
我们试图成熟却不想接受规则的束缚,于是无可避免的与学校的碰撞,与家庭的碰撞,与社会的碰撞,甚至与过往自己的碰撞。
在鲜血淋漓中长大。
慢慢我们才记住我们这个星球,任何事物都是有游戏规则的,包括成长。
存在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在扮演着别人。
正如那个不知名的男人对父亲说,你联系上自己了吗?
我想问,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纪子,久美子,佳子都在不断的扮演着别人,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妻子,别人的母亲,别人的孙女,面具带的多了,便遗忘了自己,摘到最后,不知道哪张才是自己的脸孔。
伊藤润二有部漫画,叫窃脸贼。
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为了博得一个男生的好感,学会了模仿任何接触她时间长的人的脸孔。
最后,全校师生带上面具,让她无从模仿美丽的面孔,她也因为记不得自己的脸而崩溃。
佛经又云:众生本即佛,然因客尘染,垢净即真佛。
我个人是认同纪子最终的做法,她回归了本质,而佳子,仍未圆满。
死亡与自杀。
久美子成立这个俱乐部的目的本质的意义并非自杀,而是献祭,献祭于这个社会。
正如他们所说,只有角色需要,他们才会自杀。
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想成为狼,都想做最美的花,没有人想做兔子,没有人想做花瓶,那么就有他们来做。
如果你想共叙天伦之乐,ok,我们可以温暖你;如果你想向你失去的孩子忏悔,ok,我们聆听;甚至如果你想杀掉你不贞的妻子,ok,我们愿意承受。
有种以身饲虎,身入地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在我看来,有以偏概全的狭隘思想,但是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还有很多,包括人性,包括空虚,包括亲情。
说到这,突然感到,这部片子可能没有讲述到的就只有爱情了吧。
剧中还有很多隐喻,和前后的支线主线都有联系。
实在不想再剧透了。
因为有循环自杀的集体自杀片段,我还是推荐有点承受能力的人观看。
此外,影片中有大段的LOMO风格的街拍片段,菱形照射下来的阳光,红色的墙爬满绿色的叶子,古朴的铁艺门,慵懒的猫咪,蕴含一切温暖却讲述了一个冰冷的故事。
生命是一个圆,但是因为“π”的无限不循环,因此,生命这个圆永远不完美。
「一份评论」终于也有自己的播客了~第一期节目,我们将焦点汇聚在《纪子的餐桌》,一起来聊聊电影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推荐您搭配我们的节目,一同服用以下评论。
收听来源:[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欢迎订阅!)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自杀俱乐部” ——评园子温《纪子的餐桌》 // 1 / 凌晨到来,天光熹微,清醒的优香最先醒来,并且永远地出走,穿上姐姐离开家时的绿风衣。
姐姐纪子则是缓缓睁开眼,将昨日发生的事情讲述成青春,最终告别了“光子”的身份,再次成为了纪子。
一个谁也不是。
一个还是自己。
导演园子温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一次青春期躁动,却实则让人更加痛苦。
人们轻而易举地转换身份,却又想知道自己是谁。
看似解脱的纪子其实什么都没明白。
而优香则是陷入深渊中无法自拔。
谁都不知道优香会到达何处。
而她会怎么生活怎么思考,也无从得知。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自杀俱乐部。
” 最为可怖的是,人人求而不得。
园子温是一位堕落的导演;有人如是说。
园子温是一个疯癫的天才;亦有人道是。
他的作品钟爱表达暴力、性、以及世俗意义上的变态者。
而《纪子的餐桌》和《SUICIDE CIRCLE》则为他的集体自杀二部创意曲。
由于众人集体跳入车轨这一幕在两部影片中均有出现,人们普遍认为《纪子的餐桌》是后者的延续。
《纪子的餐桌》是一部被定义为恐怖片的电影。
它的剧情切口非常小:一个女高中生囿于困顿而多有束缚的生活,从而迷恋上网络世界加入了一个邪恶的组织,每天扮演着他人的同时还参与策划多名女高中生集体自杀事件。
看似诡谲的剧情实为荒诞,剧中有一幕,父亲不愿意让她去东京生活,对着她说教。
而她,目见烟灰缸中的橘子皮从皱皱巴巴缓缓伸展。
她从而想到了朋友橘子,虽然从事性工作,但依旧笑得像个橘子一样。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
”“我想成为橘子。
”滑稽的对话指向性过于模糊,从而只能被拿来怀念。
无人知其意。
纪子是在一个停电的夜晚溜出了丰田老家,前往东京。
彼时父母陷入惊慌,而妹妹为了探寻真相而开始记下日记。
纪子则在东京上野站54号见到了“上野站54号”,那个出生在地铁站储物柜的久美子。
当时的纪子内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愿景,她和久美子一起倚靠在储物柜上编造过去,把风衣的线头拽下来,把它当作脐带。
她是新生儿光子,而现实在这一刻分离,走向荒诞。
她并不知悉久美子的计划。
她怀着少女天真而富有表演欲的心,加入到久美子策划的集体自杀中。
但她目睹一切发生,产生了畏惧。
纪子和没有过去的久美子不同,久美子可以生活在编造的谎言中,过去对她来讲是是一种“虚幻”,她从未以双脚步入自己的生活,以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度,感受生命的重量,而纪子有着切实的过去,真正存在的家庭,空间与时间的荒诞未曾有过机会入侵。
相较于纪子的“实存”,久美子更像漂泊在半空的云朵,她的生活,是随时可抛,若隐若现的“轻”。
致使纪子家庭崩溃的并不是她的出走,而是她妹妹也随她离去。
妹妹优香留下了暗示,随后去寻找姐姐。
她不爱姐姐,但是她还是要离开。
这种表达方式是属于园子温独特的脆弱:因为渴望爱,无法接受任何残缺的事物,所以就要亲自去寻找圆满,寻找合理性,不计后果、在所不惜。
姐妹二人离开后,父母彻底崩溃。
身为画家的母亲开始重画一家人团圆的场景,照片里下垂的嘴角上扬起来,刻意补偿内心的崩溃,最终也自杀身亡。
而父亲则根据优香所留下的日记,找到了久美子的自杀俱乐部。
父亲和自杀俱乐部的男人在餐馆的争执解开了久美子的阴谋:她的自杀是一种献祭。
场景在久美子的回忆中转到了决坏死前不久。
她说她想学心理学。
她还说“大家都想做香槟而不是杯子,但是世界需要杯子和花瓶,需要有人演”。
后来决坏为了转化自己的身份,扮演了一个出轨的妻子,最后被疯癫的男顾客捅死。
而这其中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她把祭献自己作为实现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
从这一点考虑,电影“恐怖”的本质就渐渐分明。
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但是园子温极端的叙事手法可以让我们窥见,作为一群“思考着人生”的少女,她们正自觉地走向死亡。
《纪子的餐桌》作为一部以自杀为主题的电影,所有的自杀事件统统体现在配角上,某种层面上来说,自杀对于主人公她们三个的所施加的影响,是通过认识人的死亡和自我认知无法解答的矛盾。
她们终究会面对死亡,但是以何种姿态,周围的人业已呈现于她们。
// 2 / 自杀是思考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者与自己本身的界限逐渐明晰,自我被肯定,否定,感受。
自杀给予了人更多的选择,死亡不再仅仅提供痛苦或者喜悦,而是另一种窥见精神世界的方式。
电影中的决坏是被自己的客人一刀接着一刀捅死的,她有无数的机会离开或者叫停。
但她死的很快,什么都不剩,最终坚守了自己信任的意念。
对于生活的操纵与控制已经凌驾于其本身,就在这毁灭中一步步确认,肯定主体。
可讽刺的是,要求少女们献祭的久美子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如果是,她就不会删顾客的耳光,就不会阻拦纪子父女相见,就不会冲疑似自己生母的女人大喊大叫。
如果“家庭出租”的存在是罪恶的话,决坏是原罪,久美子仇恨世界,扩大了罪行。
而其他少女既是受害者也是罪人。
久美子不相信所有美好的事物,眼中充满了七宗罪。
她虽然引导了无数人思考加缪提出的“自杀”问题,而她却仅仅过着她所希望的粗线条的人生。
《纪子的餐桌》作为园子温第二部关于自杀的作品,体现了某种理想层面的物哀:于死亡就像迅速凋零的樱花一样迷人。
可是园子温言不止于此,他向人们展现了生存背后关于活着的更深刻的理由。
电影里四个重要的女人,决坏代表了无人有罪,纪子代表了反抗,久美子代表了用献祭复仇。
而优香则是走向了未知的深渊。
正如影片中所说,生命是一个圆。
这部作品亦如是。
自杀在这里不是问题,只是一个现象,在展开叙述的时刻,我们也同样被直击,没有人能够逃避。
作者:栗树(该作者其他文章见于:《摇滚于我们的时代》)编辑:东南尔审稿:东南尔图片来源:豆瓣、网络
首先让我们来说园子温。
首先我们应该庆幸这个时代允许园子温在电影里发泄,否则他可能会是个连环变态杀人狂魔。
《冰冷热带鱼》是园子温的代表作品,但《爱的曝光》和《纪子的餐桌》也非常不错。
4个小时的《爱的曝光》2个半小时的《纪子的餐桌》体现了浓浓的cult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就算是4个小时也能一口气很轻松地看下来看cult片的人常常看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园子温的电影并不缺乏日式血腥、暴力、色情的镜头不过我认为情怀其实是大于视觉上的刺激的而园子温式的情怀充斥着邪教、信仰、暴力、荒诞、扭曲的爱情观与畸形的亲情。
当这些因素不断扩展到极致,那就是园子温。
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这很难以接受,没关系,长长的进度条会让你慢慢被园子温俘虏。
所以到最后你被信服,开始回味,并发觉出其中的奥妙。
曾经有朋友问我什么是好电影我说看完会让人想些什么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爱的曝光》让我回味了一年多。
我更愿意叫它纯爱片,本是因为满岛光和安藤樱这强大的卡司看的,结果却被西岛隆弘的演技折服。
4小时的时长渐渐会被园先生洗脑,仿佛置身在电影之中,随着情节发展感受主人公那扭曲的纯爱并附上眼泪与欢笑。
变态中带着“纯爱”让你又爱又恨。
为什么我愿意为看下很久的《爱的曝光》动笔。
还是因为《纪子的餐桌》再一次震撼到了我。
同样出自园子温,这次与亲情有关。
纪子与优香是彻三和妙子的女儿。
生活在日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丰田。
因为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又向往大城市。
纪子趁着家中的一次停电离家出走,去找在网络上认识的久美子,久美子是“出身在储物柜里的婴儿”在开一家家人出租公司,纪子便跟随久美子进入公司并化身光子。
光子是纪子最爱的昵称。
随着纪子的离开,新宿出现了54名上学的少女集体卧轨的离奇案件,没多久,纪子的妹妹优香便步了纪子的后尘,加入了家人出租公司。
但优香见到纪子时,纪子已经变成了光子,眼中再无光芒。
优香也变成了优子,优子是优香最爱的昵称。
两个女儿的相继离开使得彻三和妙子慌乱了起来,在努力寻找女儿下落的同时,妙子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自杀。
彻三没有放弃,坚持一人寻找,坚信女儿与新宿54人集体自杀的团队有关,并称之为“自杀俱乐部”。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难的摸索,彻三终于见到自己女儿被洗脑工作的公司社长久美子。
为了不暴露自己又能见到纪子和优香,彻三拜托自己的朋友来向久美子的公司发出订单。
最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儿时。
纪子和优香却只称呼彻三叔叔。
悲痛的彻三没有压住心中的悲痛杀了久美子的公司保镖,没有完全被洗脑的优香提出延长订单多陪伴彻三一晚,这一晚过去之后优香又一次选择了出走,这次她不是优香也不是优子,而是无名氏。
而纪子放弃了光子的身份,回到了纪子。
久美子和彻三这晚之后的去向导演并没有交代,未来本来就是未知的,我们都被融进了电影里,谁对未来也没说法。
中出现了两次纪子的同学橘子,一次出现在纪子还在丰田时,看到同学橘子做妓女,仿佛橘子在正在主导着自己的人生做着真正的自己,于是去东京找真正的自己的纪子经历了这么多后在影片的的最后一章节出现幻觉时又看到了橘子,发觉其实一直以来纪子才是真正的自我,光子并不是。
人类都想做狮子,没有人想要做兔子,都想要做香槟,没有人想要做酒杯,都想要做花朵,没有人想要做花瓶。
所以生命的圆从来不完整,而久美子的家人出租公司正是出租可以当兔子的人,出租愿意忘记自己的回忆心甘情愿扮演他人的人,即使这其中需要死也没有怨言,久美子让纪子现场观看了54人卧轨自杀的场景,希望纪子能够担此重任。
牺牲者的血液喷到纪子与久美子的身上,但是纪子终究没能“摆脱”过去。
所以世界上没有“自杀俱乐部”,不管怎样,试想下,太阳女神出生在储物柜里,文明的倒塌从储物柜开始,所以,你是谁,你连上自己了吗?
于是我们开始在电影中找自己。
这就是园子温,阴暗又变态,温暖又纯情。
关注【瘾态电影】获取更多资讯
《纪子的餐桌》让我想起安部公房。
安部的小说里反复出现“都市人的失踪”这一主题,人物们面临地理、身份、身体上的消失,城市的匿名性提供了无限的迷宫,人们会被轻易地剥夺坐标,消除身份,成为无法辨识的人。
在园子温这部电影里,他创造了名为“出租家人”的新工种,而成为他人,这不也正是消失术的一种吗?
但与安部作品中常见的被动失踪不同,《纪子》中的人物全部是主动消失,她们不断叛逃,扮演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电影的前几十分钟是一个常见的“上京”故事,少女纪子感到自己正受困于故乡的沿海小城,她的身份由学校与家庭构成,而学校与家庭,那是两栋长着深厚根系的建筑,将她楔进固定的坐标。
纪子为小城中麻木的日常郁郁不乐,但像小学同学蜜柑那样,能在麻木的日常中无知的快乐着的人也是值得羡慕的,于是她的郁郁不乐更深一层:为自己的郁郁不乐而郁郁不乐。
当她知道在东京有她的同类,她趁停电飞快的收拾行李,逃离了故乡。
没有任何日本都市能有东京一样的吸引力,它是一切的正中心,你可以在东京找到任何能想到的事物。
它是流动的盛宴,永恒的黄金时代。
随着学校与家庭的消失,纪子背弃了曾经的身份,她在夜晚的东京街头扯掉脐带,成为一个坐标不明的新人。
但就像久美子后来说的那样,她“是来寻找幸福的”,故乡与故乡的记忆--以及故土上结结实实生长出来的朴素欲望,仍旧留在她的身体里,并且永远不能被完全代谢掉。
但如果要实现对自己的想象,成为她理想中的“光子”,便必须把故土的牵绊从骨髓中剔除。
与纪子对照,久美子是个没有一丁点儿故乡的人,作为纪子的对照例,久美子是一个理想状态,她不需要经过叛逃的过程,可以消失的得心应手。
久美子原本是上野车站柜子里的弃婴,她生于都市这一匿名的迷宫,是一个没有身份、父母、名字的人。
与纪子受脐带捆绑不同,她是一个绝对自由的、脚下没有根系的人,她做着“出租家人”这门生意,轻易侵入“家庭”这原本应该紧密顽固的共同体,每次开始时扮演一个身份,结束时便抛弃它,而她自始至终是空的,就像她们说的,是“容器”,她像玻璃容器,把倒进去的东西泼掉之后,看上去透明得就像不存在。
可以说,久美子是没有自己的欲望的,没有欲望也就没有自我,就可以做任何事,这就是消失术。
久美子的同伴,还有那54个少女,她们都在演示着人可以多么轻松的消灭自己--没有长篇大论的内心挣扎,十足随意,心不在焉,甚至不能说是“自杀”,而是瞬间的消灭,湮灭,好像玻璃杯忽然松了一口气变得绝对透明那样,突然失去温度,是附带血肉飞溅的凭空消失。
对此纪子震惊不已。
她从根本上与她们不同,她目击死亡而满眼泪水,这是本能,不管多么想成为“光子”,她终究没能完成久美子所说的“超越”。
从第一次工作的移情与失控,到后来的麻木,园子温省略了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而她叛逃的最终失败暴露于亲生父亲租她当女儿这场戏。
在面对千辛万苦找到东京的父亲时,她大喊“叔叔,我是光子,我是光子!
”但在那次出演中,她原本应该饰演自己的本名“纪子”,她强调自己的新身份,却实现了与现实中的父亲的对话,她的反抗反过来印证了脐带的存在,她的叛逃不够彻底。
于是,在经过一系列园子温式的桥段之后,她有点过分顺利的回归了纪子的身份,她在清晨时躺在曾经的被窝里,与“光子”告别。
但这真的是“回归”吗?
纪子躺着的虽是父亲从故乡运来的被褥,却身处东京租来的一套公寓,尽管被父亲布置得和过去一模一样,但这不是故乡,它是一栋漂流在都市的海面上的小房子。
而久美子这一外来人的侵入,说明“出租家人”的戏仍旧在继续吗?
父亲饰演父亲,久美子饰演妈妈,纪子饰演纪子,妹妹饰演妹妹,他们全情投入于新的角色,新角色已经完全吞没了过去的身份。
这个在东京重新组成的新家庭,成了一个迷宫中没有坐标的地方,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根系,是虚构的。
在同一个清晨,妹妹由佳(在组织中叫“洋子”)像当年的纪子一样离“家”出走了,她自言自语着:“我与洋子绝交了,也不是由佳,我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现在开始上路”。
她故土的家与东京的家皆已消失,她的背影渐渐消失于下坡。
纪子回归于不存在的家,久美子成为他人,由佳作为一个没有历史、没有身份的人出走,她们分别实现了自己的消失。
这是比血肉横飞的死亡更彻底的消失术--她们连尸体也没有留下。
manic and obsession 低成本“大”制作
园子温小时候一定很缺爱。
这么好的一个内核,拍得这么拖沓,我恨不得马上找金基德来翻拍。还有,恐怖在哪里!恐怖在哪里!
所谓鬼才。内心戏多到神经质。我没有把握住情节,只是似乎感觉到了这些感受。
被恐怖片的标签骗去看,感觉就像找咖啡馆结果推门进去是SM俱乐部假如每个鼓吹女人用自残的方式表达反抗的男导演都去吔屎,园子温能包圆一粪车
我们只是想避免伤害而已……
期待父亲举起刀就这么砍下去,结果什么也没有,克制的一部电影
纪子一家和园子温围着餐桌,共同腐烂
欣赏不来,从头发尾都很平缓的碎碎念,剧情一点都不吸引人。。有点故作高深的感觉。其实一星也不想给,浪费时间,别看。
没看完。。。
拍的像精神病,能用不晦澀的方式好好說故事嗎
只是想看54个女高中生手拉手一起跳轨自杀~一部我比较不爱的园子温电影~看不下去~唠唠叨叨~
在自己的世界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看着觉得这很园子温 结果看完一标真是他
卧槽又让我开眼界了!人可以虚构过去,可以切断那不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关系史,彻底地去主体化,掏空自己,像野猫一样游牧,一旦如此,就会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符号性委托。这激进的影像正是“人已死”的后现代身体伦理学!
妹妹长得很可爱,声音也很好听
园子温艺术史上有位置
= -
全片都在讲身份的获取与自我的形成,通过离家实现对社会性身份角色的摒弃,同时变成租借的家人,试图在新的角色扮演中完成对旧身份的凝视与观察。隐约中有种女性反抗父权社会寻求解放的意味,但是园子温这么男权的人怎么可能是故意这么拍的呢……
好奇选择吹石一惠当主角的理由?还是注定就是让她来当炮灰的,以至于亮点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吉高由里子身上,当然最大的核心在我看来依旧是园子温的风格本身,他对情欲和家庭崩溃的迷恋,和奇妙马戏团并列为我心目中最为园子温的园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