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小孩子的感情拍电影挣钱太没有底线和人性了。
强硬插入无关内容,这个电影架构毫无逻辑可言、生搬硬套,电影中歌词无聊,曲调低俗、恶心至极,时时挑战人类忍受底线,耳朵遭到无情强奸,坐在电影院有种深深的无助感,哗众取宠建议对这种恶劣行为定罪入刑,加大整治力度,净化电影市场,促进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影院,她问我电影院是干嘛的?
我说那里是看电影的地方,电影是人类艺术创作和传承的综合载体,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片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
于是三岁的她有了一个小目标,要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件事一直拖到了今年春节我才有时间带她去实现愿望。
因为平时我们家里基本是没有看电视的习惯的,只是偶尔允许她看一会动画片,所以她对于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简直有一种朝圣的态度。
因为人多,开场前要排队,我拿着爆米花(她第一次吃爆米花,零食平时控制比较严格)让她吃,她竟然接过去一口没动,一本正经的跟我说一会看电影时候再吃爆米花。
旁边有个小姐姐在吃棒棒糖,我拿了一个给她,她接过去放在口袋里,说一会看电影时候再吃吧。
我是想不到她的自控力竟然这么强,这才是三岁半的孩子啊!
也真的看出第一次去影院看电影,对她的重要意义。
在此之前,我是意外中看了啥是佩奇的预告片,当时很多人都在询问,到底是动画电影还是真人电影,又或者是一半一半,真人与卡通人物交互的那种影片,但是当时完全没有答案。
不过预计应该是真人和动画穿插的模式吧。
我半个月以前就预定了初二下午的票。
结果初一晚上就看到口碑崩盘,当时心里就凉了,这片子竟然这么差?
转身看到熊出没因为同行的衬托反而口碑不错,心想那咱就换片子吧。
至少人家那个还是完整的动画片,虽然孩子从来没看过熊出没,总是聊胜于无。
于是急忙退票又去订票,结果熊出没初二的位置已经全满了。
找半天也没找到有人出二手票,只好灰溜溜的又回去重新订小猪佩奇过大年的位置。
总之,折腾到初二上午,已经没有退路了。
后来想想,再差能差到哪里去,至少是小猪佩奇嘛,孩子喜欢就好,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出现。
结果影片开始以后,这才叫噩梦的开端。
平心而论,我觉得我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预想的。
他似乎是想拍一部融合了卡通与真人,兼并了爱情与亲情,照顾了社会与家庭并且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国产百老汇歌舞剧。
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猪佩奇,有年轻人较为喜欢的朱亚文,有中老年人喜欢的归亚蕾、方青卓等等,目标观影群体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还包括小朋友们。
形式上载歌载舞,情绪上喜气洋洋,颜色上大红大绿,总之,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杂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过年嘛,谁家饭桌上不是鸡鸭鱼肉挨个上,弄到电影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
于是这才有了我们这些观众为之震惊的小猪佩奇过大年。
然而,理论上似乎是这样,现实里却成了一场灾难。
我在陪着女儿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周围的观众里,大人们都在摆弄手机,小孩子们都在问为什么佩奇还不出来?
为什么这会没有小猪佩奇了?
小猪佩奇什么时候再出来啊?
因为真人戏份太多,而且极度无聊,所以孩子们根本坐不住椅子了。
小朋友们的态度很明朗,他们就是想看小猪佩奇而已,哪怕你一上来就弄个小猪佩奇过儿童节(为什么不是春节?
)也无所谓,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影院里看到小猪佩奇像平时那样第一万次在泥坑里跳跳跳都没关系,只要有就行。
可是真的没有啊!
而且片子里的几段动画片除了最后一段舞狮舞龙放烟火,其他段落跟影片本身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可言,这已经不是骗钱这么简单了,这就是摆明了坑害孩子们单纯的心灵!
一部完整的影片是综合性的艺术品,结果到了这里被完全割裂开了,孩子们根本感受不到一部电影的魅力,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动画片中间加了数不清的莫名其妙的广告。
至于真人表演的部分,我想说真的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上得了百老汇的舞台的。
演员表上的这几位哪个能歌善舞?
一个个勒个大哑脖子连蹦带跳的不尴尬嘛?
而且那音乐旋律写的这个烂,那歌词编的这个烂,简直尴尬到了极致。
我一边看一边都在想,到底是导演有多大的自信以及多低的品味才能选择这种感觉的歌舞段落?
毫不客气的说,哪怕抖音流行的口水歌都比你们搞的这些玩意要高级的多好不?
影院出来我问女儿,喜欢看电影嘛?
她说很喜欢,她想上去表演。
我说今天的电影不太好,找时间爸爸带你看其他电影,她说好,她说她还想看电影。
我很欣慰,也许因为孩子太小的关系,她还关注不到成年人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所以这堆垃圾没有毁了她对电影的喜爱,也没有造成她对影院的反感,这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了。
如果不是没得选,同期压根没有国外的动画片上映,我是不会带她来看国产电影的。
因为这几年我的态度一贯很明确,你每一张为国产垃圾电影送上的票钱,都是在资助他们继续肆意妄为,继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
珍爱生命,远离国产!
顺便说一下,导演在微博上说给他这片子打一分的都是畜牲,这倒是提醒我了,畜牲导演,这里是没负分可以选,你就偷着乐去吧!
作为一个男人,是合格的,作为一个爸爸深感羞愧,一年每天早晚得工作,真的很少时间陪女儿,好不容易春节长假可以带闺女出去玩,闺女喜欢看佩奇,正好有佩奇电影上映(真后悔没刷豆瓣就去看彡( ̄_ ̄;)彡)。
结果进了影院,我了个擦,这是个什么玩意????
佩奇冲破次元了吗???
尴尬的演员,尴尬的对白,尴尬的舞蹈,尴尬的转场,尬尬尬尬尬,我TM是带闺女看舞台剧来了!?!?
一个3周的孩子能看懂吗???
看到那几个演员,我闺女就喊“这不是动画片,你骗我”,编剧还算有那么点良心,好在还有那么点动画,动画部分看的入神,一到这些尬演我闺女就开始不停地问“啥时候佩奇出来,我不看他们”,电影还没完闺女就拉着我走了。。
眼睛里转着泪。。。
最后好不容易去宝贝王玩了半天才缓过来,不然真的是拉进父女感情的机会,反而会变得更糟。。
一部电影,大人看了会沉默,小孩看了会哭泣。
还没上映就告诉崽崽,过年去看小猪佩奇的电影,小朋友那个兴奋和期待啊...,初二如约去看,结果五岁的小朋友看完开始怀疑人生了,真的是应了宣传片的那个名“啥是佩琦”,这还是她们熟悉的佩琦吗?
真的是赚钱不要脸,无底线!
今后,这个狗屎导演的戏一律不看!
,什么?
140字?
好吧,全部用来贡献给这个导演!
我个人表态: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导演张大鹏的戏今后一律不看!
看了啥是佩琦宣传片!
带着孩子到了电影院。
结果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水军更无耻。
被垃圾侮辱了我的智商!
就现在这分数都太高了。
1分以下。
强烈要求退票。
这压根就不能叫电影啊!
7岁的孩子都看不下去,喊幼稚!
这种烂片都能拍出来,真难为制片人了!。
主题没有,中心不明,乌七八糟的大杂汇!
上一个让我坐下来看了十分钟就想走的电影是小时代,看完佩奇后,我觉得之前对小时代这部电影太苛刻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底线也许就是这样一次次推低的吧不是其他电影有多好,而是从小时代后,我已经学会了先在豆瓣上看评分和评语再决定去不去影院了,基本上没有再踩过雷。
可惜这一次,受了预告片的蛊惑,少数的几个点评没能及时阻止我的步伐…一开始,我以为是蓝精灵,精灵鼠小弟,捉妖记之类的模式,很好奇会怎样将这种平面的动画与真人结合呢?
十分钟后,就证明我纯粹是想多了……整个电影就是将平时孩子在ipad上看的动画以家人讲故事的形式放给你看,而且讲故事的家人行为毫无逻辑,情绪尴尬,场景还涉及到了一点婆媳矛盾?
亲家矛盾?
再拼凑一些尬歌尬舞…如此,电影就完成了?
作为一个导演,本片的导演,自己拍出来的作品没点逼数。
还明确表示,打一分的都是牲口。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安排一下。。。。。。。。。。。。。。。。。。。。。。。。。。。。。。。。。。。。。。。。。。。。。。。。。。。。。。。。。。。。。。。。。。。。。。。。。。。。。。。。。。。。。。。。。。。。。。。。。。。。。。。。。。。。。。。。
和刘谦,爱情公寓一样让人震惊,真尼玛蜡吉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看到真人电影,就想骂娘,真不是个东西
年前,6分钟的预热宣传片《啥是佩奇》刷爆社交网络,大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因此被众多网友熟知,不少人认为,这将是2019年春节档的一匹黑马。
遗憾的是,《小猪佩奇过大年》上映之后,首日票房仅以5786.2万排名第七,猫眼评分5.7分,豆瓣评分仅有4.6分。
相比宣传片的火爆,影片票房只能用“惨淡”二字来形容。
网友甚至提出质疑称《小猪佩奇过大年》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用真人拼凑,不是一部合格的动画电影。
按理来说,《小猪佩奇过大年》具备打造爆款的潜质。
据悉,《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营销团队在前期宣发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光是前期物料《啥是佩奇》的制作费用就破百万,远远高于普通动画电影宣传片的价格。
其次,《小猪佩奇》是用户规模最大、变现模式最成熟的动画IP之一。
《小猪佩奇》动画片自2015年被引入国内后便迅速窜红,既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收获了良好的用户口碑。
这部动画片得到豆瓣评分9.2分,累计播放量也已达几百亿。
除此之外,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动画电影在春节档也一直是个刚需,《喜洋洋》走了之后,《小猪佩奇过大年》正好填补低龄的空缺.....拥有如此好牌,《小猪佩奇过大年》为何上映后反响平平,这部电影到底是“毁”在哪里?
“真人+动画”穿插 编排尴尬据悉,《小猪佩奇过大年》由阿里影业与英国Entertainment One合拍,讲述除夕这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与汤圆、饺子一家相聚,为孩子们讲述小猪佩奇去儿童节的故事。
大家体验了传统习俗,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然而,让许多观众没意料到的是,《小猪佩奇过大年》并不是动画片,而是由真人拍摄,主演有爸爸朱亚文,妈妈刘芸,还有归亚蕾、王圣迪、单禹豪等,很多观众都疑惑:用真人拍摄那跟动画形象佩奇有啥关系?
其实,这两者之间唯一的纽带就是每当有人需要哄孩子时,就会说:下面我们来讲一个佩奇的故事,然后屏幕就会毫无征兆地切换到动画片模式,几段动画片总时长加起来还不到半个小时。
这些动画片有不少是《小猪佩奇》动画片里早就演过的情节,七拼八凑地掺杂在一起。
很多观众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部分观众表示:“佩奇是通过讲故事出现,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硬生生融合在一起。
”此外,还有观众认为,电影中出现“奶奶姥姥争风吃醋”、“南北方差异”等片段,不是“能给孩子灌输的价值观”,成为影片备受诟病之处。
至于观影后的感受,片场不少充斥着小孩子的抱怨不耐烦和大人哄“还有还有,动画还有,等一会”的声音。
对于带孩子的父母来说,这部片子看的也十分吃力,基本上每十分钟就要安抚一次。
所以,《小猪佩奇过大年》无论从形势,还是剧情来说,都不受观众的认可,尽管看得出导演与创作团队努力想把小猪佩奇“本土化”,使其受到更多中国家长的喜爱,但生硬且尴尬的编排使得小猪佩奇这部电影变成“四不像”,孩子看得不过瘾,家长也看得云里雾里。
《爱情公寓》大电影的营销套路观众在看完《小猪佩奇过大年》之后,感到被欺骗,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被前期片花、预告片的宣传资料所误导,这种“骗术”已经在2018年《爱情公寓》大电影中玩过一轮,观众对于这类营销过度的影片早已嗤之以鼻。
在《小猪佩奇过大年》的片花中没有真人镜头,预告片和影片更是毫无关系。
在豆瓣电影的宣传剧照里,也全部采用小猪佩奇做动画片的主角,这些宣传物料成功避开了所有的剧情,让你不知所云,因为电影的剧情本身就非常单薄。
除此之外,很多观众表示《小猪佩奇过大年》这部电影并没有《啥是佩奇》这部预告宣传片拍得好。
在《啥是佩奇》中,爷爷用着一部落后的手机,不会上网,更不知道佩奇是什么。
但是,他却可以为这个家创造万物,最终,农村的爷爷为孙子做了一只鼓风机。
最土味的中国式亲情和代表着善与美好的小猪佩奇相遇,宣传片传递出来的真诚和感动,使得我们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但是在《小猪佩奇过大年》这部电影中缺乏了一个类似的核心主题,没有深入人心的东西,所以无法被大众广泛认可。
内容毫无新意 导致票房不佳通过观看电视积累下来的观众基础,可以为动画IP进行改编的电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然而,近些年来抱经典IP“大腿”的动画电影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据网上数据统计,2018年在中国上映的动画电影数量约70部,票房过亿的却屈指可数。
近几年,“熊出没”、“喜羊羊”、“黑猫警长”、“麦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IP动画衍生出一系列电影。
以国产动画“喜羊羊”为例,自2015年最后一部纪念喜羊羊十周年大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后,已经连续四年缺席寒假档。
相比2009年至2013年间5部过亿级票房作品,201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仅获6749.7万元票房,影射了疲软的现状。
有业内人士指出,动画IP进行电影改编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动画片和电影在呈现手法上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是将剧情线拉长放置于大银幕和电影院之内,造成审美疲劳。
对于《小猪佩奇过大年》,动画内容毫无新意亦是其票房不佳的原因。
总体而言,《小猪佩奇过大年》虽然依靠《啥是佩奇》的超强营销而热度十足,但这种“货不对版”的营销方式无法让电影获得好口碑和好票房,一部好的动画电影除了宣发的投入、上映的档期这些客观因素,最为核心的就是内容本身的品质和深入人心的核心主题。
我是上映的时候带着我的妹妹去看的,真的搞不明白这个动画电影的意义在哪?
是圈钱吗?在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我问我妹妹:“这电影好看吗?”她说:“动画片还行吧,但是我不喜欢看真人的那段。
”真的搞不明白命名的时候是不是脑子瓦特了,还是说昧着良心欺骗那些孩子的感情吗?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真心希望片方做点好事吧!
😒😒😒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240425 党史馆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