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圣皮埃尔的寡妇

La veuve de Saint-Pierre,雪地里的情人(台),The Widow of Saint-Pierre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丹尼尔·奥特伊,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米歇尔·迪绍苏瓦,费利佩·曼吉安,克里斯蒂安·查尔梅坦特,菲利普·杜·詹纳兰德,莫里斯·舍维,Cather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00

《圣皮埃尔的寡妇》剧照

《圣皮埃尔的寡妇》剧情介绍

圣皮埃尔的寡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50年,一个遥远的法属小岛发生了一桩命案,醉了酒的渔夫(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Emir Kusturica饰)犯下杀人罪,被判以极刑。然而这里山高皇帝远,没有铡刀之类的行刑工具,于是岛上的官员们求助于法国本部,让他们千里迢迢运来断头台。 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博爱善良的上尉夫人(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饰)相信渔夫是一个本质不坏的人。她自从跟随丈夫来到这个荒凉的小岛之后,就一直料理着花园。如今她让渔夫帮她修整花园,干各种琐碎的家务活。渔夫和上尉夫人一同行善,还得到了居民的欢迎。上尉(丹尼尔·奥德耶 Daniel Auteuil饰)知道两人相处得日渐融洽,甚至萌生爱意,但出于对妻子无私的爱,他只是默默选择让妻子得到快乐。 日子渐渐过去,断头台终于送到。上尉、上尉夫人和渔夫,也迎来了各人命运的转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迟早遇见你拯救嫌疑人不能说的夏天龙女降妖记再见南屏晚钟婴尸幸福的振秀614号逃犯无敌铁砂掌小乃海苔便当古墓诡棺名侦探柯南:水平线上的阴谋蜈蚣求婚大作战铁色高原橙红年代阴影之源格桑花开的时候十五年等待候鸟冒险男孩我的白富美女友哈哈健身房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你的鸟儿会唱歌风中玫瑰秘域灵电博物馆奇妙夜2维和冲锋:绝境求生灼热乒乓妹本能寺酒店

《圣皮埃尔的寡妇》长篇影评

 1 ) 雪地中的爱情

两个男人一个女的故事,上到人类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下到当下流行的肥皂剧,都是惯见的套路。

《雪地里的情人》也是讲述三角类型的爱情,但左看右看不是爱情片。

幸好刘小枫先生为这类电影找了一个更精准的定位——伦理片。

先说丈夫。

上尉丈夫对拉夫人的感情笃定又热烈,伟大的丈夫不讲条件地愿意为妻子付出一切。

善良的拉夫人保存下来一个杀人犯,并且为他能存活下来而行越来越大胆的事情,都是在丈夫的保护下得以实施。

我想,她的丈夫当然不是不明白自己的妻子和这个杀人犯之间的暧昧,特别是当神父告诉他小镇人的风言风语时,他尖锐地反击,正说明了内心的不确定。

与其说他选择对他妻子的信任,莫过于说他选择了对他妻子的包容。

在拉夫人驾小艇送杀人犯出海港时,他盯着妻子热切的脸,说:“一个男人当然知道他心爱的女人在想什么。

”我相信他的聪明,但人有聪明不够,还要有慈悲。

正好,这是个聪明且慈悲的丈夫。

聪明只会成为解构这个世界价值体系的利刃,解构到了最后,摧毁了自己的信念,把世界还原成了无意义的客体,人在世还有何期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世间不乏智者,他们将这个世界的意义摧枯拉朽般拆解,如尼采、萨特,但他们给予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以生的希望与意义吗?

没有。

所以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仁者,如孔子、耶稣,还有那个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他们给予人的信、望和爱,将世间包裹得沉甸甸的。

所以,我欣赏这个选择为爱而受难丈夫。

直到他死在宪兵枪口下,最后一句还是:“他们不可能伤害我们。

”他们伤害不了的,是我对的爱与信。

再说女人。

拉夫人总是一身红妆,在她出现的地方有一束缤纷的康乃馨,或者花棚里的草叶,还有她手中端捧的绿色植物。

这符号象征生命、仁爱、当然,还有欲望。

这与酒店老板娘的那一身清新单纯的黄是不同的。

她最初因善良的本性挽救了一个生命,但善良的尺度又是她能掌控的吗。

——当她与杀人犯在小小的花棚中衣裙摩挲的瞬间,当她在杀人犯与珍妮结婚时失控地痛哭,当她在橙红的灯下一个字一个字教杀人犯念的时候,眼波流转,情迷意失。

导演镜头一转,一个卧室宽大的床上交缠在一起的男女。

这是个长镜头,半分钟之内除了男女交媾的喘息没有任何声音,直到上尉丈夫说话,才知道这俩人是谁。

这半分钟的静默与模糊镜头是有深意的,它即意指拉夫人意念中对杀人犯的情欲,又意指男女之本质,外在所有的名头、职分、责任都是虚伪的,唯一真实的不过是这潜在流淌的情欲之河,波澜壮阔、静穆,实则孕蓄着无限待爆发的力量。

拉夫人在拯救杀人犯时一定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圣母。

她以为自己在行善,但这善行背后夹杂的情欲暗涌在推着她前行,这点恐怕是她自己也不能明了的。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杀人犯的故事,前前后后围绕一个杀人犯展开,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当然,拉夫人就可以跟里面的另一个拯救杀人犯的形象柯秋莎联系起来。

但是《罪与罚》毕竟是古典主义风格,而电影已经属于当代艺术,所以它们在关注人性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气质。

《罪与罚》中的女主角有着古典主义的整饬与肃穆、单纯与伟大,虽然她也与杀人犯相爱,但这种相爱是旧俄式的爱情,两个卑微又遭到社会遗弃的灵魂的碰撞与依偎。

最后柯秋莎用博大地宗教情怀感化了受过尼采超人哲学熏陶的拉斯科纳夫,让他匍匐在十字街口亲吻地上的黑土。

我爱这种旧俄小说的悲悯,在拆毁人性之后,他们总是仁慈地将你稳稳放置在基督教的天穹之中,让你感知到,即使贫穷、痛苦、受难,你都是受祝福的,你是神的爱子。

本片还是不同的,本片的女主角的悲悯背后纠缠着一种个人的情欲斗争,也是一种情欲的冲击,和对仁慈心理满足的追逐,让她终于一步步将自己的丈夫送上断头台。

最后,也是片头,拉太太站在窗前,目光坚定,“我的丈夫死了,我永远是他的女人。

”不知道是不是对内心情欲的一种忏悔。

我想,年幼的我竟然过早地被旧俄小说中的世界深深吸引,托翁笔下的《复活》《安娜》《战争与和平》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格。

除却书中那片白色雪地上黝黑的森林之外,一定还有一种对苦难的唏嘘,以及对苦难灵魂得以救赎的神秘宗教情怀的迷恋。

相较之下,《简爱》《傲慢与偏见》都显得太轻飘。

再说关于个人与政府的伦理冲突。

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体会了,看了刘小枫先生对波兰大导杰仕洛夫斯基电影作品《十诫》的解读,你就可以知道,《圣》不是爱情片,而是伦理片。

两个男人在海上迷失道路,闯入这个荒凉小岛。

电影的开头,两个男人的职业是水手,他们用强健的臂膀把一条目测足二十斤的肥大脂多的海鱼重重摔在砧板上,手执坚刃把鱼开膛破肚。

这个镜头是有点触目惊心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鱼关系,正如强大的政府职能部门与弱小的个体的关系。

两个醉酒的男人游荡到海岛一个居民家中,为这个居民到底是高还是胖这个问题展开争吵,最后杀死了他。

在法庭上,法官紧紧逼问,你为什么杀死了这个男人!

杀人犯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因为我们想知道他到底是高还是胖!

来听审判的女人们不解地尖叫起来。

他们无法理解为了争执一个人是高还是胖竟然至于去杀死一个人!

这个动机竟至于愚蠢到无法让人容忍。

他们宁可是情杀或者抢劫。

但是杀人的动机又何来正当与非正当。

两个醉酒的男人杀了一个无辜的居民,与以共和国的名义杀了一个杀人犯,从杀人的事实和其冷漠的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终止了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不过是理由不同罢了。

《圣经》中“十诫”第一诫便是“不准杀人”。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旧约》中上帝杀人何止一个,动辄一个城池都要毁灭。

比如索多玛。

所以,不是不杀,是不能没有理由的杀。

于是,醉酒男人杀人时没有理由的,故不正当,而共和国杀人是正当的,因为有理由。

但这理由正当与否,又是谁来判定呢?

当然是多数人的意志。

不然怎么会叫做“共和国”呢?

所以政府官员在小酒馆喝酒时,说“不是我们杀他,是共和国杀了他”。

老板娘不客气地询问“那么您就是共和国的刽子手咯?

”官员讪讪地说“不,我不是刽子手。

”是的,就算杀人的理由再冠冕,它也无法抹杀这个结果,杀人,就是让个体肉体与感觉的终结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是和人性深处最深层的本性相违的。

因为我们可以这么想,当一个群体宣告一个人的死亡时,责任灌在群体的名头上,不管这个名头是共和国还是政府。

而刽子手杀人,即使以集体之名杀人,其责任还是落在一个个体头上,这是不堪其重的。

所以电影发展到了最后就是在寻找“刽子手”,政府官员寻找杀人的执行者,以推诿内心深处的自责。

刘小枫先生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正当性不承认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只承认‘人民’这个空洞指称的生命权利,民主专政的教化对人的惩罚依据的是个人生命之外的历史道德,这种道德的教化习惯了对个体生命的冷漠。

”这个说法已经非常精当了。

最为珍贵的是,导演在拍摄这部片子,不是站在一个道德评判者的角度在论断是是非非,而是一直以一种冷峻色调之下的温情眼光在观照每一个个体。

他关怀每一个个体的无奈、呻吟、凄楚、无助、痛苦,即使他们在别人的眼中看来再道德败坏、堕落不堪。

我爱这种论调。

它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自己的痛苦并没有在冷漠的概念下被抹杀掉。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隐约着一股旋律,那是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旋律。

每听此曲,我能碰触到那种寒冷中弥散的雪雾颗粒。

正如这部电影的开场。

雾气朦胧,世界一片洁白。

我生长在炎热多雨的南国,这里除了疯长的草木、就是耀眼的日光,所以从小神往冰天雪地的世界。

浸入骨髓的寒冷,是可以消解血液中奔涌的热情的。

我仿若又回到了那个站在翠文楼大大的落地窗前观雪的大一时代。

我的MP3里灌着贝多芬皇帝钢协第二乐章。

眼见漫天飞雪,随着旋律将天地渐渐覆盖。

我的所有叫嚣、喧哗、浮躁、萌动,也在这一片寒冷中,渐渐匿去。

 2 ) 我们都说些什么好呢

如果是仅仅认为女人的同情和救赎,丈夫对妻子博大的宽容深深的爱和巨大的牺牲就是全部亮点,那我还不完全同意.这个故事我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的,记忆犹新,那篇文章似乎更切我意,还记得里面写道:"手指轻微地碰触更叫人心动而不安,更有狂喜的感觉",当时叫我怔怔了半天,幸好,电影里没有省略这个镜头,他们互视着带着轻微的笑意,囚犯带着崇拜与倾慕的眼神扫过她高挺的鼻梁她风情万种的眼角,她则享受着单纯的快乐,如果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我是不相信的.很不幸,电影将重点放在同情和救赎,宽容和牺牲上,而几乎完全忽视了那隐藏在其中隐忍而热烈的情愫,很明显,她作为一个贵妇人,在最初将她单纯的帮助施与到一个囚犯身上时,她是怀着理想主义情节的,而女人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永远容易将自己想象得太伟大,容易将自己置于一个圣母的位置,容易母性大发,以为自己是男人的救世主,以为凭一己之力可以挽救整个局面,那就大错特错了,事情很快就变地不受控制,囚犯和一个寡妇走到了一起并很快结婚了,她终于流泪了,丈夫以为这是妻子欣慰而激动的泪水,可究竟有谁知道这泪水的成分呢?但是她不可以违背自己当初的信念,她只能继续着伟大,帮助他逃离,答应送他妻子去英国,如果不是有深沉的情感,一个女人会这么做吗,因为女人都是自私的情感动物,只有面对爱才举手投降;那么他呢,难道他可以爱他吗,任何声音告诉他:"不可以!"他只能崇敬她的,所以他除了默默到拼命地干活,除了默默地注视着她快活而忙碌的身影,他还能干什么?他是需要安全感和责任感的,所以他选择了结婚,也选择了卖命地养家糊口(为了挣钱,他为取他性命的刑具而卖力着,悲哀无奈惨淡的人生!),充分说明无论如何他是个好男人,所以最后他明明有机会离开,但他依然选择回来,选择死亡.所以我们后来都知道,原来同情和救赎是不能改变任何事实的,没有谁需要救赎,没有人能救赎任何其人,能真正救赎的(内心),大概只有自己.最后来说说那个最无辜的丈夫吧,他爱妻子,爱到不计较任何牺牲,爱到不惜生命代价,只要她是快乐的,他会赴汤蹈火,他和他的马沉默地在雪原上远远伫立远远观望,即使他内心痛苦,即使他茫然无助,但当他拥抱着她温软芬芳的躯体时,他的激动已经淹没了一切,他需要外表柔弱的妻子支撑起他身体内反抗的力量,这种爱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不是常人配拥有的感情.当他们俩被骗上船离开岛屿接受审判,那匹整日与他孤独陪伴的马狂奔而来,仿佛它已预感到悲剧终将发生,我的心颤抖了......而她当然是爱着丈夫的,只有丈夫的无私支持她才不致于倒下,在众多流言蜚语之中,她才可以微笑面对任何挑衅的眼光,那也是一种深沉而永恒的爱啊,还有什么比爱一个全心爱自己的人更心安的呢?女人啊......两个男人的死亡,在她心里剜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洞吧,她会孤独至死吧,她会怀念终生吧,她会站在那无垠的雪地上或遥想或哭泣吧.但电影仍然是好的,暗蓝的天空,潮湿的泥地,微妙的情感碰触,悲怆的音乐,场面恢弘颇有俄罗斯的大气,一切都是那么迷离而唯美,一切都如雾般地不可捉摸,导演勒孔特擅拍文艺片,是法语电影里不可或缺的风景,期待能看全他的作品.所以呢,对于我来说,看电影不需要更多专业术语的解读,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就够了.

 3 ) 让我呼吸你头发里的气息

头发里的世界让我很久很久的呼吸你头发里的气息,让我将全面庞沉到这底里去,如口渴的人在泉水中,让我用我的手来挥动它如一条薰香的手巾,将记忆挥散在空气里。

你倘能知道我在你头发里的一切所见,一切所感觉,一切所领会呵!

我的灵魂在香气之上旅行,正如别人的灵魂在音乐之上。

从你的头发升起一个圆满的梦,充塞着帆与樯;它容纳大海,在这上面,贸易风送我向优美的国土,在那里天空更蓝而深,大气被果实树叶和人所薰香了。

在你的头发的大洋里,我见一海港,低唱着忧郁的歌,用了各民族的强壮的人们和各种形状的船舶,在垂着永久之热的巨大的天空上,雕镂他们的微妙细巧的建筑。

在你的头发的爱抚里,我又感到那久坐胡床的倦急,在大船的船室里,为海港的不觉得的波动所摇荡,在充满花朵的瓶盎和清心的喷泉的中间。

在你的头发的炽热的分披里,我呼吸那夹着阿片和糖和烟草的气息;在你的头发的夜里,我看见热带的天的无穷的照耀;在你的头发的茸毳似的岸边,我因为柏油麝香和科科油混杂的气息而沉醉了。

让我久久的咬你浓厚的黑头发。

我在啮你弹力的反逆的头发时,这似乎我正在吃记忆。

【法】波特莱尔 周作人译

看到周作人的这篇译诗,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他深深嗅着她衣服的模样。

这般深沉、爱恋。

 4 ) 拉夫人和她背后的男人

(硬着头皮写一次“影评”...)整部片子细节拍摄特别棒。

说起来,其实这个故事放现代文明社会真是有些荒唐,我确实也不同意拉夫人的做法,但又很敬佩她为其信仰而勇敢抵抗,也佩服监狱长对妻子的伟大的爱与不向权势低头的勇气...人们对法律的“践踏”,也是很可悲...这部片子,有它小众的道理,还是有值得深思的点...

 5 ) 无法述说的悲哀

很久没有动笔了,2022年最后一天,有感于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圣皮埃尔的寡妇》,写下此篇观影感。

影片仔细通看了两遍,再次感叹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感情如此复杂、纯粹、深沉的电影。

法国电影是柔和的、孤独的、忧伤的、善良的,即使是这样沉重、阴郁的题材,也拍出了荒凉中的一点红、泥淖中的一朵花和凄苦中的一丝快乐。

法国人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

看完第一遍,感觉很多地方无法理解,尤其无法理解女主角。

我在想导演想表达的应该不只是博爱、良善和对死刑的鞭斥,那还有什么呢?仔细重看了一遍,并反复回味了几处细节,我有了较深的体悟,感觉很复杂也很悲伤。

关于人物 三位主角:死刑犯渔夫尼尔、丹尼尔上尉和上尉夫人,让我尤其感叹的是上尉和上尉夫人。

三人的悲剧,抛开无良政客的冷漠、残忍,尼尔的悲剧是自身造成的,而上尉夫妇的悲剧源于上尉夫人。

尼尔无疑是罪大恶极的,但犯下如此毫无人性罪孽的人却是那么懵懂、恍惚,像个犯错的孩子。

他的本性绝对是简单的、纯良的,这不是上尉夫人所谓改造、感化能做到的。

有些人的一瞬间就是一辈子。

当尼尔捡起刀凭着本能和条件反射捅向牧师的时候,他的一辈子就注定了。

上帝是冷酷的,人人生如蝼蚁,命运由他随意勾画、涂抹。

但上帝也是悲悯的,面对不堪的人类,他至少敞开了天堂。

上尉夫人是美丽的,她的笑容如此迷人,就像她精心培育的那些花一样美好。

她也是善良的。

但她的内心是空虚的,她无法适应这个荒凉、落后的小岛和岛上上流阶层无聊、虚伪的生活。

在这里她和丈夫就是两个另类,他们无法也不想融入其中,他们除了彼此外是孤独的。

但丈夫还有黑马陪伴,而她仅有鲜花是不够的。

因此,丈夫对她如此深厚的爱也填补不了她内心的空乏。

这时候尼尔出现了。

一开始她对尼尔只是怜悯和同情,实质上也是借助对尼尔的帮助、改造来排解无聊的生活。

他们朝夕相处。

尼尔顺从、听话、寡言少语,简单得像个孩子,但同时他却是个极其强壮的男人。

上尉夫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感情,那是母爱和情爱的结合体。

这种感情甚至超越了对丈夫的爱恋,你可能不敢相信,但那就是事实。

当上尉夫人宁愿冒着丈夫被处死的危险也要放走尼尔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是丈夫的爱给了她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是丈夫的身躯为她抵挡了风雨和刀枪,是丈夫博大的胸怀为她创造了无限的自由。

可以说,没有上尉,她只是荒野上的一朵小花,随风飘零。

但就是这样一个深爱她的男人,这样一个宁愿内心深受妒忌、痛苦煎熬也不愿爱人难过的男人,这样一个即便知道她让自己去死也义无反顾、临终只说“我爱你”的男人,被她在关键时刻无情地推向了死亡。

她内心也有挣扎,让尼尔逃跑前,她祈祷风暴来临让二人葬身海底,一了百了。

但我终究无法理解,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是怎样的情感,能让她对给了自己一切的男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当然尼尔最终自己没有逃走。

我经常想,人其实是最可怜的,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已然成为曾经拥有时,曾经拥有的有多珍贵,悲伤就会多巨大。

上尉是整部剧里我最想提及的人,下笔时却不想多说,因为任何语言其实都是苍白的。

我只是想说,这样的男人是人性的高光,女人梦中的极品。

他骑马在荒原上奔跑的身姿是整部影片最瑰丽的风景。

关于影片制作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精致,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和语言。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处镜头画面: 首先其实是一组上尉凝视上尉夫人的画面,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总督家作客,上尉与人聊天却心不在焉,只顾深情地、旁若无人地望着不远处与一老夫人对坐聊天的上尉夫人;第二次是他已猜到上尉夫人要帮助尼尔逃跑,在船坞送行的时候。

上尉目送两人拿着大包东西上小船,深深地凝望着上尉夫人,于是上尉夫人问“这是什么眼神”,上尉回答“一个丈夫爱妻子的眼神”,上尉夫人又问“你看到了什么”,上尉没说什么,只是让她小心点;第三次是上尉知道巴黎的军舰即将到达,自己前景堪忧的时候,站在墙角边静静地看着正与尼尔一起侍弄花草的上尉夫人。

影片多次拍到上尉凝望着上尉夫人,而上尉夫人多次望向的却是尼尔。

人的感情多么复杂,是根本无法评判的。

第二处是雨后法官乘马车到上尉驻地要求上尉维护处决尼尔的判决的时候。

当时,上尉正独自在上尉夫人的花房里欣赏着各类盛开的花朵。

这相信这个时候,他眼里看的心里装的不是花,而是上尉夫人。

上尉摘了一朵粉红的康乃馨来迎接法官,但站得很远,法官不得已只能从马车上下来与上尉走在一起。

法官双脚绑着雪白的裤套,穿着崭新的皮鞋,小心翼翼地踮脚踩过泥泞,与上尉穿着马靴大步走进泥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的法官就像一个养在宫廷里的小丑。

待上尉转身,他马上就把上尉送的康乃馨扔到泥地里。

美好的东西在政客眼里是不值一提的。

第三处是总督一家坐在雾霭蒙蒙的悬崖上野餐,上尉骑马来到旁边悬崖高处俯看总督一家的画面。

总督父亲赞叹上尉英姿飒爽,总督恼羞呵斥,并告诉父亲自己已诬谄上尉煽动暴乱,欲置之于死地。

这个时候,总督老小一家人窝在山石背后,显得那么卑小。

尤其是总督大人,恼怒且慌张。

关于女主角 近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偏爱法国电影和法国女演员。

法国电影是最纯粹的浪漫,法国女演员是最纯粹的美。

比如我们熟悉的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比诺什、凯瑟琳.德纳芙,还有《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奥黛丽.塔图和《红》的女主角伊莲娜.雅各布。

本部影片中,我认为朱丽叶.比诺什扮演得很成功,她演的上尉夫人绝对就是导演心目中的那个人。

这是毫不意外的。

2023.1.2

 6 ) 为了灰烬去燃烧

燃烧可以,生命就是为了被燃烧的,但总得有个理由吧,为爱,为痴心,为理想都说得过去,但要只是为了灰烬,明知万无可能仍旧一意孤行,那又何必?

完全的没技术含量。

从我而言。

导演浪费了一个绝好的体裁,本来可以好100倍,却被他过度的法国式做作给完全伤害掉。

宽容也好,情怀也罢,什么东西若失去了度,掉在一头里挣扎,就失去了尊重与理解。

奥图尔表现中规中矩,比诺什仍旧是没抓到最合理的感觉,好的是库斯图里卡。

 7 ) Veuve,断头台,也是寡妇

La Veuve de Saint-Pierre/The Widow of Saint-Pierre/雪地里的情人/圣皮埃尔的寡妇(2000)国家:法国/加拿大导演:Patrice Leconte主演:Juliette Binoche类型:剧情片长:112minIMDB:7.2麦田评分:7.5圣.皮埃尔是1850年法属知名地它位于加拿大以北的纽芬兰一带这里生活着不多的人有一个上尉爱着美丽的上尉夫人故事即将上演:1.杀人犯尼尔喝醉了的尼尔在黑夜的混乱中杀了人他清醒过来已经是在法庭之上听到法官宣判自己的死刑岛上的人都知道了他是杀人犯但是没有人愿意杀死他因为一直以来圣.皮埃尔就没有铡刀岛上的官员们伤了脑筋只能求助法国政府从遥远的法国运送一把铡人脑袋的工具在此之前尼尔由上尉看守2.上尉夫人上尉夫人是一个善良的美人(当然美了,那可是Binoche 虽然2000年的她跟十年前的她不一样了)她不认为杀死尼尔就能挽救这个灵魂她相信有另外一种方式能够唤醒这个善良的男人她说服了爱自己的丈夫这个岛上军方的最高长官让尼尔听从自己妻子的安排整理那个养花的温室帮岛上其他人家做点杂事这个男人很快和那个寡妇成了一对儿甚至在上尉和上尉夫人的支持下他们成了亲尼尔好事越做越多岛上的人越来越不愿意杀死这样一个人3.上尉我想他该多么爱自己的妻子看看即使那帮阴险卑弱如太监的男人周围的女人们只能通过他来唤回对男性的渴望他依然...多么爱他的妻子他压抑着自己的醋意任妻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在爱情世界里最困难的事情坚定的信仰和彼此的忠贞而且当这个故事围绕着死亡和权利斗争如此美眷如同寒冷风雨中的某朵野花如此美丽,然而总是危在旦夕这个男人为了妻子放弃太多包括作为一个上尉的职责当情与法相互冲突他依然选择了跟权利违背那些阴柔的男人很快有了动作他们利用巴黎的动乱诬告了上尉4.死亡和寡妇尼尔死在阴冷的圣.皮埃尔的监狱中不远处的温室里的花定还热烈绽放他那个曾经是寡妇的妻子成为另一个寡妇上尉面对着一排枪口他依然坚信彼此心中的爱情他的妻子将做他一生的情人直到死亡5.回归在阴冷潮湿的圣.皮埃尔岛上处处隐藏着神秘的忧伤这个远离大陆和巴黎的法属殖民地先天地缺少一种沉重的积淀上尉夫人养花这是不是一个隐喻她其实渴望回归法国而她对于尼尔也怀着一种回归的热切她渴望一个犯罪的灵魂回归本来的善良她渴望刑法消失罪恶驱除,让圣.皮埃尔回归原始然而结局的回归跟她想像的不同可以说她的善良没有解救尼尔的性命还害死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如何来评论这样一个事件的是非曲直只要爱还存在在上尉夫人的心里就永远回存在一个回归的愿望回归到丈夫身边回归到真善美的原乡摘自博客weiyao.blogcn.com

 8 ) 圣母玛利亚,善与恶的较量

个人觉得雪地里的情人这个片名取得没有圣皮埃尔的寡妇好。

原因之一是女主和犯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单纯的爱情。

还记得犯人妻子问到女主和上尉没有孩子的原因,女主迟疑了。

她教他识字,领他向善,很难说这其中没有夹杂着像对待孩子那般的怜惜。

女主一直扮演的是圣母般的角色,她影响这同阶层的公爵夫人们,影响着咖啡店的老板和客人,和她的爱人一起向岛上的民众证明人性中善的存在。

我从未觉得她背叛了丈夫,她只是很自私很无知。

她是一个女人,这反映了大多数女人共有的特点:不识大局,玩不懂政治,无知却天真,善良却无情。

从始至终,她都很爱上尉,上尉理解她,不惜一切地支持她,她们的爱情如此的默契,却注定是一个悲剧。

片中不仅反映了人性的挣扎,善恶的较量,还反映了政治的黑暗和规则的无情,平民的弱小,穷人的苟且等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

背后捅刀子的公爵,心里肯定是自愧不如的。

他一方面嫉妒上尉的正义凛然,痛恨自己人性的软弱和被规则束缚的手脚,一方面又暗自欣喜,消灭掉了不听命令的对手,在上级面前加深了印象。

人性中的善和恶太复杂也太主观,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坚信心中的信仰,为之奋斗,或许为之死亡。

最后说一句,朱丽叶比诺什演的好多角色都让人又爱又恨。

放荡,无情,但又迷人,自由,且具有悲剧色彩,令男人无比怜惜和同情,从而一不小心坠入无底深渊。

比如下面这部:

烈火情人 (1992)7.3199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爱情 情色 / 路易·马勒 / 杰瑞米·艾恩斯 朱丽叶·比诺什不说了,我已经爱上了上尉。

 9 ) 这不叫善良 也不叫正义

什么破烂片子 根本有毒 还这么高的分 上尉也没性无能吧 女主这是啥情况 明知是个死刑犯还能产生感情 尤其感情来的莫名其妙的快 第一次见死刑犯就激动的打碎杯子 一般人见到死刑犯都不敢靠近吧 这女的是有什么偏好吗 喜欢变态杀人犯?

这个死刑犯一不是因报仇杀人或防卫不当杀人或过失杀人 根本没有任何无辜的点 影片明明白白展示了他抓到神父后就粗暴的捅刀子 二他还肢解了被害者 再酒醉杀了人后还不清醒?

还能继续肢解人体?

就算激情杀人也不至于肢解吧 肢解杀人就是比杀人更恐怖更变态 就因为想看胖还是高就肢解 这是多么变态的心理啊,这要不是文艺片,而是犯罪片不早就被解释为男主是个高智商无感情杀人犯,就跟汉尼拔一样,看人就跟看动物一样,所以杀了只为取乐,只为单纯看看这个人的生理结构罢了。

然后后面大家对死刑犯那么热情怎么可能 一般人见着犯人害怕的都不敢接近吧 就问问各位观众你们敢跟一位肢解杀人犯接触甚至上床吗?

怎么保证他不是个连环杀手?

如果是个普通犯人或冉阿让那样的 女主慢慢产生感情可能还可以理解 但这样的杀人犯我真的接受无能 这片根本三观不正从女主放走死刑犯的那一刻,我真的无语了 她叫善良?

她的善良仅仅针对死刑犯一人吗?

她不考虑下死无全尸的神父有多可怜吗?

她不考虑下他的丈夫何其无辜,她前面就说了死刑犯要逃走的话丈夫就要上断头台,她放走死刑犯时难道就忘了,用丈夫的命换死刑犯的命叫善良?

仅仅因为她爱死刑犯,她就完全不顾别人的冤屈和性命吗,这完全是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她丈夫那么爱她,她也不恨她丈夫吧,凭什么私自放走死刑犯让丈夫担责?

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正义,哪怕女主真的可怜死刑犯,也应该争取终身监禁留其一条命,这样还能有一点点理解,而不是直接放了,觉得杀人不偿命还包庇放走犯人这叫正义?

死掉的神父的正义谁给呢,这片没拍神父家人也真讨巧,死掉的神父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从而显得男主可怜吗?

放在真实生活中,觉得神父家人能接受放过死刑犯,理解女主吗?

这部电影真的太扯了,我不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怜神父,大家都可怜男主要上断头台,没有任何其他声音为神父叫屈?

根本就是故意营造出这么个环境,显得神父的死无足轻重,男主则心善可怜。

看的时候有人刷弹幕说骂的女主的人不懂电影,不懂正义和善良,就请问下男主杀人这点哪里无辜了,杀人偿命不是正义吗,法律判处杀人犯死刑不是正义吗?

难道女主不顾性命丈夫放走犯人就叫正义善良?

怎么向神父的地下冤魂解释女主的行为是正义的?

靠,男主被解除职务,女主第一反应死刑犯咋办。

一个人哪来莫名其妙的对杀人犯的爱情呢,没看电影前看简介本来以为他们之前认识,本来以为女主丈夫性无能,可惜都不是,女主和丈夫还挺和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爱上死刑犯简直有毛病。

我向来非常支持女性思想解放,性解放,查泰莱夫人,上帝创造女人,祖与占,法国女人,这些片子移情别恋的玩弄感情的追求肉欲的渣女们我往往都喜欢的不得了,觉得她们敢于追求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但绝对不支持这样的,毫无原则的爱上杀人犯,还害了自己丈夫,女主真是自私冷血的让人作呕。

如果现实都是影片这样,杀人犯杀人后干了一两件好事,就有人爱心泛滥要释放,那是多么可怕,那高智商的人每次杀完人干两件好事就免罪也太爽了吧。

网友平时看个新闻什么车祸的过失杀人都嚷嚷着要死刑,有人虐待动物网友都恨不得这人立马去死,觉得虐待动物心理变态会杀人,到这部电影里竟然没几个人喷这个肢解杀人犯?

这个肢解难道不比虐待动物更变态恐怖吗?

以及爱上杀人犯的圣母女主,包庇犯人是触犯法律的,结果最后她活的好好的,丈夫死了,根本没人喷?

反而大家都很理解女主的爱,就因为这是文艺片?

表现这种圣母利己思想的电影还一堆人叫好?

烈火情人那样的感情我可以理解,哪怕女主最后也间接害死儿子,但爱上一个明摆着的杀人犯我不接受!!

最可怜的就是女主丈夫,一次次维护女主,导致最后丧命。

 10 ) 旧影评

生存或死亡——这不是哈雷姆特的自我诘问,而是对死刑制度的反思。

在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第五诫之关于杀人的短片中,仅表现为律师的困惑 “用抽象的法理知识评判个人性情产生的偶然案件是多么困难!

”在《圣皮埃尔的寡妇》中已上升为控诉。

影片由发生在美国当代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背景设置在1849年法国动荡的第二共和国时期。

法国殖民地圣皮埃尔岛常年风雪弥漫、天气恶劣,两名因大雾迷失在海上的水手幸运地被出海捕鱼的获救,当晚他们喝得酩酊大醉,深更半夜跑去敲船长家的门,为打赌船长是高是肥争论不休。

不明就里的船长抄了把小刀去开门,混乱之间,船长身中数刀死去。

经法国政府派来的法官宣判,动手的尼尔·奥古斯特(埃米尔·库斯图里察饰演)被判死刑,同伙流放。

押送回军营看管的途中,他们受到岛民袭击,同伴被石头击中额头死去。

从法国本土运来断头台之前,犯人由负责岛上治安的上尉勒·凯普特恩(丹尼尔·奥特尤尔饰演)看管。

上尉夫人(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向丈夫提出,能否让犯人尼尔帮忙干活,以生活日用品及食物作交换,她正计划在军营弄个室内花园需要帮手。

深爱妻子的上尉同意了请求,甚至违反规定允许尼尔离开军营随妻子四处行走。

高大壮健的尼尔确实是好帮手,爬上屋顶给村里的寡妇修补屋顶,在迁移咖啡店木屋时还当了一次英雄。

众人拉住活动木屋的绳子断了,刚好是下陂路,屋子直往下冲,啤酒店老板娘仍攀在屋子最前面,尼尔扔下绳子飞奔到屋子前,如螳螂挡车般顶住,寻机抄了条棍子插进积雪下的地里,救了老板娘一命。

尼尔渐渐被村民接受之余,还赢得了寡妇的爱,上尉夫妇给他们作证婚人,大家开始期待尼尔的死刑能够永远都不用执行。

以法官、牧师组织的地方官员不能坐视事态发展失控,挑战他们的权威,不断给上尉施加压力,以促进死刑的执行。

从本地高薪聘请刽子手失败,运送断头台的船正好下来了一家三口的外地人,地方官员游说他接受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不清楚状况的外地人有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需要抚养,急需一份工作及落脚之处,断头台一运上岸就很快投入搭建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第一个应聘将断头台运送到岸的正是尼尔,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同心协力用小船运送断头台的场面仿佛是场划艇比赛。

如果不是尼尔应征的话,其他人是不会接这份工作的,尼尔对陪同的上尉解释道,他希望多攒些钱留给妻子及将出生的孩子。

行刑的日子迫近,当地人开始骚动,上尉拒绝派遣军队镇压,有官员去信法国诬告上尉的行为,在混乱局势上台仅短暂执政数年的共和国政府很快派来新的上尉代替上尉的职位,上尉押送回国,以构成叛乱罪在家中花园执行枪决,临别前他仰头向妻子说“他们伤害不了我们,我爱你”。

尼尔的死刑也如期执行,从此多了两名寡妇。

影片开头以镜头慢慢拉近一身黑衣站在窗边的上尉夫人,屋里的家具仍罩着白布,上尉夫人突然面向镜头控诉所发生的悲剧,给人以震撼。

影片结束同样定格在窗前上尉夫人孤单的身影。

饰演尼尔的是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察,他在影片的表演风格跟他的导演作品一样“虽然揭示的是世界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却绝不放弃乐观与感性,令观者有一种莫名的悲欣交集的感动”(《电影手册》当代大奖卷)。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上尉夫人,意志坚定,她认为是对的事情必定抗争到底,而不去想后果会是什么。

她的生活原本平静而美好,即使物质条件匮乏,却有着丈夫浓情相伴。

第一次面对身形魁梧、满头卷发披肩的尼尔,她紧张地摔破了茶叶罐。

随着相处渐久,微妙的情愫在两人间若隐若现。

上尉夫人教尼尔阅读,桌上并靠在一起的手,手指间似无意地触碰,瞬间又分开。

又或许一切无关风与月。

上尉夫人竭力争取尼尔自由的同时,丝毫没有意识到会带给丈夫什么危险。

她在聚会时,向政府官员当面提出请求,被斥责为:“穿裙子的不能闯入吸烟区”,上尉听闻当即严厉要求对方道歉,官员被上尉的气势所慑,气焰全无道歉了事,上尉夫人以胜利者的姿势挽着丈夫的手臂在众人注目下离开。

无形中给丈夫树敌。

断头台运送上岸,上尉夫人瞒着丈夫半逼半劝尼尔驾船逃离,全然不考虑犯人跑了,负责看管的人罪又何当?

或许正好体现女人的天性,热情而盲目,突然想起最近追看的BBC纪录片旷世秘密专辑介绍的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中,上尉夫人的形象正如画中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神。

丹尼尔·奥特尤尔儿饰演上尉,个子不高,跟朱丽叶·比诺什身高相若。

鉴于当其时距离拿破仑年代并不久远,一身戎装、冷静沉着的上尉不怒而威,有着领袖的风范。

他时常独自骑着马屹立在山岗上,用望远镜遥望邻岛上夫人的身影,让人联想到骑着瘦马、挥着剑向风车挑战的堂吉诃德,区别只在于,堂吉诃德是神经错乱,将风车当成巨人;而上尉是清醒地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怀着对妻子深沉的爱,默默地承担一切的后果。

即使到最后时刻,也想尽办法将对妻子的伤害减到最低,他请求同僚瞒着妻子,假装只是回国述职而已。

如此完美的男人世间不应有,所以只存在于电影里。

犯了错应该受到惩罚,这个度在哪里,谁又有权利决定他人的生死?

文盲的渔民尼尔因醉酒打赌错手杀人要处以死刑,诬蔑上尉煽动群众叛乱罪行的官员又该当何罪呢!

链接:《朗读者》关于集中营的女看守,同样是文盲,麻木地执行自认为正确的职责,致使关押在教堂的300名犹太人被大火烧死,战后被判入狱20年。

而知道纳粹所作所为却选择沉默的一般民众又如此面对心中的罪恶呢?

《圣皮埃尔的寡妇》短评

我完全理解一些感情过于丰沛的人的自我感动,我也非常乐意接受囚犯的忏悔和改过自新,但是、但是——优美的风景和美妙的叙述技巧,或许能让最开始被杀死的那个人最后好像完全隐身了,但是“他”其实是存在的啊,“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啊,囚犯之所以成为囚犯不就是一开始杀了人嘛,忏悔是理所应当的事吧,并不能作为逃避死刑讨价还价的筹码~请继续忏悔,请按时去见上帝,这才是真正的对人性的救赎,这人性不针对囚犯也不是指私欲泛滥的女主和她丈夫,只针对全程被强行隐身了的被杀害者。

4分钟前
  • 山荷叶
  • 很差

平淡无奇,女主善良,世道苍凉!

6分钟前
  • 骨头
  • 还行

演员再牛,也不能让有缺陷的故事完美

8分钟前
  • 还行

贯穿始终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彼此理解并信任;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动摇,爱的伟大,爱的深沉;人性的两面,惩恶扬善,法律的严酷,一定是合理的吗?虽然是19世纪初的故事,还是看到法兰西民族自由和文明的种子。

11分钟前
  • zen
  • 力荐

法语电影真的看不懂,可能语言占很大原因,每次强迫自己看法语电影,最后都觉得看不下去。。

12分钟前
  • LynnTra
  • 还行

情与法,永远无法分得清的矛盾关系,如果一个坏人改好了,就不用接受惩罚了吗?而且在情感面前也要保守自己的界限感,避免逾越!

13分钟前
  • fangny
  • 还行

基于个人喜好就只给三星吧 题材很有意思可是觉得各种动机不足 看得没滋没味

16分钟前
  • 招雨
  • 还行

圣皮埃尔的寡妇都是这么来的吗,嗯?向巴黎政府借断头台给死囚行刑,刽子手还要现场招聘哈哈哈哈😂死囚改过自新但难免一死,运送断头台的船抛锚在海上,死囚应聘水手把船拖到岸边,挣到44个法郎给新婚妻子,她马上再次成为寡妇。影片其实有多处逻辑硬伤,人物动机不足,杀人犯杀人是想知道神父到底是肥胖还是高大,女主毫无缘由帮助死囚改过自新,上校仅仅因为爱全力支持妻子帮助死囚甚至搭上政治前途与自己的命……神奇之处在于,这些东西没有影响到影片的观赏性。不知道拉夫人成为寡妇之后,后悔自己当初帮助死囚吗,还会坚持当初那套在我看来没有说服力的主张吗?

19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推荐

对茱丽叶·比诺什演的女主印象特别深刻。眼神。他丈夫的感情伟大到我有点无法理解...

21分钟前
  • 迷梦
  • 推荐

居然是库斯图里卡演的。。。。

23分钟前
  • WXV
  • 还行

这种贞操在我国要浸猪笼吧?嗯?

26分钟前
  • 提姆
  • 还行

朱丽叶比诺什是天使

29分钟前
  • 野水
  • 较差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背景一直若隐若现。秩序与无政府主义。人与人的无休止的战争,最后留下的是一群圣皮埃尔的寡妇。比诺什不太适合古装,陈景和配乐有英国荒凉滨海小镇和俄罗斯雪原杂糅的气质。

30分钟前
  • 雪树灯昼
  • 推荐

爱情绝不是简单的以身相许,但最高境界是以生命相许。

34分钟前
  • 整理匠默默
  • 推荐

比诺什同学永远坦荡圣洁的笑容,似乎天生适合这种傻逼制度反叛者的角色,包括同年另一部&amp;lt;巧克力&amp;gt;。库导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银幕秀,把一个纯朴善良的死刑犯渔夫演的极man,可惜我觉得按原剧情他应该更头脑简单一点而不是总这么深沉又有魅力。奥德叶的深情丈夫,太帅啦看完真就全然理解这种入髓之爱了..

36分钟前
  • Miaaa
  • 推荐

囚犯居然是库斯图利卡饰演!对上尉的爱高山仰止。

37分钟前
  • 市侩人家
  • 推荐

前面背景铺垫太长都快睡着了 后面挺好玩的。 立冬在法国文化中心

41分钟前
  • 徐嘻
  • 还行

深沉的爱

43分钟前
  • 小光明
  • 推荐

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

48分钟前
  • 哑谜
  • 力荐

按摩的时候随便看的,倒是看进去了…相对什么无私的爱,我更认同上尉是m的设定…

53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