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前半部分,你看着会无比烦躁那个孩子,他有很明显的暴力的倾向,不仅表现在语言上面,诸如死亡,杀死怪物什么的,轻而易举的就说出口。
行为上面,随身带着那些自制射弓、‘武器’,不论有没有真实的伤害到别人,都足够让其他孩子,和学校里的教师,心生警惕了。
毕竟,和平年代,你很难对一个身携武器的人,有好感的。
对外,这个孩子完全不懂得友好的社交,对内,他一再以这种尖锐的态度,使他的母亲频临崩溃。
面对着这个长期失眠、面容憔悴,一头乱发的母亲,他甚至连基本的安宁也做不到,一再以各种事端、尖叫逼迫他的母亲。
是的,到这部分,我观影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赶快把这熊孩子扔出去,让他和她都安宁片刻吧,简直就是一个灾星。
但是,随着影片的推进,在处理自己孩子和外界发生冲突时,母亲的方法,让我渐渐的觉得,比起孩子,更需要治疗和接受帮助的,应该是这个母亲。
首先不讨论关于巴巴杜的部分,影片中,孩子创了第一个大祸,应该是携带武器上学。
学校领导人员,对孩子的不满是正常的。
毕竟在携带武器这件事情上面,他确实做错了。
于是,校方想通过一个一对一的监护人,贴身的指导这个孩子,只有直接、近距离的接触,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哪怕是心里医生,也不过是这样的流程。
校方的立意是好的,就算母亲无法接受这样的,近似监视的措施。
但最少,她应该重视一个问题,她的这个孩子,确实存在很明显,很严重的行为不当。
他的心理上面,可能存在问题,而这些事情,她是无法解决的。
虽然在校方面前,她一再强调,回去后,她会严厉的批评他。
但是,这就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体现。
她的孩子缺乏的不是严厉的评判,最少,他应该接收心理医生的辅导。
当然,在问题严重到,连她自己都开始产生幻觉是,她是怎么处理的?
她一直不相信有鬼怪的,甚至尝试去报警,所以,当她看到巴巴杜的时候,她也知道那是幻觉。
但是,她自己不去寻找心理医生,也没有让她的孩子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她的处理方法是,开镇定剂给自己的孩子吃。
她已经知道自己在晚上无法安睡,长期失眠,甚至出现幻觉。
但她依然不去接受治疗,而是觉得,只要让她的孩子安睡,她就能不被骚扰。
对的,在让他安睡后,她还是无法入眠,整夜的坐在电视机前面,可她坚持让孩子吃药。
其实很多小情节,都一再的凸出,母亲的精神状态,并不良好。
她最要好的朋友,一再的尝试与她交谈,让她放下对亡夫的执着。
而她的态度却瞬间变得尖锐,后来她抱怨朋友聚会上,某个太太的言论,让她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不论那个太太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自己的生活过的如何的好,最少,七年的时间,母亲不应该处于这种,一点就炸的状态。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的幸福,那么不论别人说什么,你都会觉得对方是在故意炫耀的。
当然,在那一次聚会的里面,母亲的挚友也说了出口。
不是我一直在说自己的事情,不关心你,而是你一直不愿意与我谈及的你亡夫,你的这个死结。
可能没有说出口的台词是,我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帮你,因为你的现状,感觉就是一堆乱糟糟的毛线。
有一个小段,说是母亲在商场里面游走,在沙发上吃了一会雪糕。
回过神以后,却突然发现,有10个未接来电。
正常来说,周围的环境再喧哗,10个未接来电,正常人多少也会察觉到的。
但是母亲一点都没有发现,其实在那个时候,她已经恍神的很厉害了。
然后到巴巴杜的部分了,因为看出母亲的精神状态有问题,再加上巴巴杜一直都是没有别人能看见的。
刚开始,我以为那只是母亲因为过大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的幻觉。
毕竟,心理病方面有一个说法,抑郁病患者,不一定会失眠。
但是长期失眠的人,一定会患上抑郁病。
而一个失眠、烦躁,甚至产生了幻视、幻听的人,再继而出现精神分裂,那太正常了。
所以,当母亲仿佛发泄般,说出为什么当初死的不是你,而是他的时候。
我终于看到母亲的心结了,恨的来源来自于爱。
我觉得,她对孩子的恨,不仅是来自于丈夫,更来自于她自己。
这个母亲,她虽然也爱自己的孩子,但她非常懦弱。
于是,面对丈夫的死亡,她甚至无法承认,其实那句‘为什么当初死的人不是你’。
她真正想对某人说这句话的,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
所以,她的心魔,巴巴杜,最后想要杀的人,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
但是,当时她正怀着这个孩子,在那个时候,她怎么能死?
于是,她的心魔也曾要求她,生下这个孩子。
面对这种近似自我惩罚的求死,生下孩子这件事,就好像逃避责罚一样。
所以,由心魔说出这句话,含义就变得,像是,生下这个孩子这种事,是有邪恶目的,不应该发生的。
最后,结束这场失控的事件,却是那个之前被认为是熊孩子,灾星的小孩。
他以他真实的爱,不离不弃的态度,使他的母亲,‘正常’的母亲回来了。
当然,这个时候,母亲却彻底的相信了关于巴巴杜的事实。
因为孩子的误导,她以为那是真实的怪物了。
其实,片中包括孩子从楼梯处被抽离,到房间中被砸向墙壁等,甚至是房间的崩裂,床体的震动等,都可以是母亲自己的幻觉。
唯一真实的,可能只有孩子趴在床上,和抱住母亲后背的举动了。
所以你看到,怪物躲进地下室时,追着怪物跑的是母亲,而孩子是追着母亲跑的。
本来孩子就无法理解什么是精神分裂了,他只会说,你不是我的母亲。
后面母亲自己作出的解释,更符合孩子的幻想,他们两人构建了一个秘密的世界,一只只有他们才知道的怪物。
《鬼书》是一部关于梦魇的恐怖片作为那个大眼睛灵动的六岁男孩的妈妈女主脸上的皱纹都可以当他的祖母了……她是寡妇电视里男欢女爱的画面也会刺激到她于是她使用了振动棒在嗡嗡声中达到高潮的时候被儿子尖叫着猛扑过来那种场面实在是令人又恐怖又滑稽……男孩出场的时候给人感觉就是一个问题儿童自制各种机关和武器而问题的根源是一部关于怪物传说的童话书……男孩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护他神经质的母亲……有时候儿童在看似天真无邪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恶毒而残酷的一面那是语言的冷暴力当被伤害到的时候本能的用肢体去攻击……他整夜不睡是为了保护母亲不被怪物袭击但是母亲理解不了小儿子的用心良苦强迫他服用镇静剂而她自己陷入睡眠不足的怪圈一天天变得古怪暴戾……怪物的形象一天比一天清晰每次出现都伴随着类似振动棒的嗡嗡声响直到幻化出孩子父亲的形象……我们这才明白怪物的由来是他太舍不得妻儿想和他们团聚的缘故真是自私得可怜!
母亲被怪物附身的场景让我明白了为啥女主的长相会这样老丑因为她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根本配不上那个英俊的死鬼……小男孩其实很善良尽管他的善良只有邻居一个患有帕金森氏病的老妇人能懂但是最后他对母亲的真挚爱意驱散了附在母亲身上的怪物只是可惜了那条可爱的小狗……结局他们把怪物圈养在地下室里每天喂食它活的蚯蚓一家子算是和平共处了这也成为母子俩共同的秘密……想来母亲不必再使用振动棒来满足自己了吧……
生日只与自己相爱的人一起,那样满足而轻松的快乐,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
冷冷的色调,孤零零的两个人庆祝生日,却彼此都如此开心,很难说这不是最温暖人心的画面之一。
这个电影有好多情节都很触动我。
电影把绝望、与悬疑,都刻画得极为深刻。
首先,绝望。
女主处于这种特殊的毫无希望的状态,她只是一步一步走入深渊,你看不到她能有任何的出路。
BABADOOK出现的场景其实并不是非常可怕,这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大杀器。
悬疑。
希区柯克把悬疑解释为,“一群人在打牌,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但他们不知道。
你告诉观众有颗炸弹在底下,然后一直“滴答滴答”地走,这就是悬疑”。
这部片子无疑成功地非常悬疑地揪住了我的心。
知道女主之后会杀狗,会杀小孩,于是你一直在等,一直在等,他们是如此无助,几乎就是被屠戮的命,于是你一直揪心地在等待,看绝望怎样真正到来。
我一度真的不想看了,直到看了影评说小男孩会突然小鬼当家上身之后,才继续。
另外,不得不说,这个片子选取了单亲妈妈带一个熊孩子,然后虽然很爱,但同时也很恨,时而甚至想直接放弃的角度,也是非常妙的。
同时也刻画得非常准确。
这样的角度和描述似乎也没在其他恐怖片中见过。
无疑圆满的结局大家会说,早猜到了。
我也觉得这个结局非常得弱,却让我心脏好受了点。
但很多恐怖片都需要以大团圆结局,对这个题材来说,这似乎是非常矛盾的。
其实恐怖片能给人以希望,这似乎也是非常矛盾的。
但却是真的。
米莉亚的丈夫在送其去医院的路上不幸遇上车祸丧生,年轻的艾米莉亚一直无法走出阴影,即便如此她仍然照顾叛逆的儿子塞缪尔。
某天母子俩在衣柜上找到一本叫做《巴巴杜》的故事画册,自此塞缪尔经常梦到一头怪物,他坚信这个怪物就是书中的巴巴杜。
随着事态的越发严重一开始并不相信的艾米莉亚也开始看到奇异的影子,她逐渐明白儿子一直以来的警告有可能是真的,巴巴杜是真实存在的,它已经闯入了母子俩的生活。
《巴巴杜》又被翻译做了《鬼书》,但看过电影后就会觉得“鬼书”这个名字太过直白、肤浅了。
虽然不及《恐怖游轮》等同类型的惊悚片有深度,但《巴巴杜》也展现了它独特的风格。
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导致自己丈夫的死亡,艾米莉亚一直对孩子存有偏见,对丈夫满心愧疚,这也使得赛缪尔从未在生日当天过过生日。
孤僻的母子俩一直生活在自己制造的阴影下,而巴巴杜就是母亲黑化的产物。
母亲越对丈夫心怀愧疚就越冷落、埋怨孩子,终于巴巴杜的出现使得多年来母亲的怨恨都发泄了出来,她需要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对丈夫的愧疚。
巴巴杜其实就是丈夫的外显,是母亲黑暗面的实体化。
因为放不下而产生了母子间的裂隙,巴巴杜总是从地下室、衣柜等地方出现,他的外显形象也一直是西装革履,原因很简单,艾米莉亚的丈夫的遗物就保存在地下室,影片中多次提到过,而她丈夫去世时的衣服也保存在地下室。
巴巴杜就是艾米莉亚心中放不下的怨念,他的外显就是艾米莉亚丈夫的衣物。
影片后半段艾米莉亚在看电视节目,新闻里正在播报一个母亲在她孩子7岁生日的时候杀害了他。
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在影射母亲最后并没有摆脱巴巴杜的阴影而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认为这也是母亲黑化的一个表现,她内心自责与怨恨的怨念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影响到了她的所见所闻。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艾米莉亚对自己的失望造成的,但当她放下过去后,本不应该存在的都一并消失了。
怨念的力量很强大,在日本,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
一个人如果因为生病、嫉妒等产生怨念,那么即使他的肉体还在灵魂也会因为念想太过强大而离开肉体。
所以,只有我们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抱怨,对将来不恐惧,黑暗才不会侵袭我们。
作者:宋涵网址:http://zhenhua.163.com/14/0813/19/A3I53QLF000465TT.html时间就是这么个东西:几年前我在公共场合听到小孩哭闹,都会特别烦躁,能有多远躲多远;几年后,再听到孩子哭闹,我则会下意识地想起我的那些姐妹们,想象她们会怎么应付这样的场景——在我的大学好友QQ群里,当年同宿舍的几个女大学生都当妈了,除了我。
我以为“生还是不生”这样的问题早已不再是问题(印象中十年前的媒体就热烈讨论过“丁克”现象),很明显,这不就是个人选择的事嘛。
可事实证明,一个已婚女人的肚子,仍然会是广大亲朋好友关注的焦点。
说起来我也曾经乏味得很,有时候谈着谈着没话题了,也会对已婚朋友问一句:“什么时候生孩子啊?
”可见毫无趣味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变得面目可憎。
去年8月份的《时代》杂志,再次以“不生孩子”为封面主题,因为美国的出生率已经打破历史最低纪录。
报道一开篇就说了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少女 Laura决定以后不要孩子,因为她目睹妈妈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她的妈妈说:“你将来会改变主意的”,她就一直等待着这个“改变”的时刻。
然而,这个时刻从来没有发生在她身上。
现在她已经50岁了,作为一个作家兼纪录片导演,她一天比一天发现,没有孩子的人生很完整。
国内的关军写了一本《无后为大》,从生命、教育、社会、伦理、环境等角度阐述丁克的理由。
这算是国内第一本真诚讨论“不生”的书。
撇开大环境,对于许多 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起了严重冲突,正如《时代》封面主题的副标题所说:“如果想要这一切就不能要孩子”——“这一切”指的是:时间、自由、职业、兴趣、健身、娱乐等一切个人在乎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没法忍受做“只生不养”的父母:生,谁不会,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加剧了他们“一定要做好父母的”的偏执。
这样一来,冲突就几乎不可调和了: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毕竟都是有限的。
生孩子是繁衍本能,不生孩子是依靠本能之外的反思,所以不生的理由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很难被外人驳倒。
有人生了孩子之后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
”这句话吓了我一跳,但很有它的代表性:与其说是孩子需要父母,不如说父母需要孩子。
但很多大人不能看明白这一点。
我判断一个父母有没有好的育儿观很简单:好的父母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坏的父母发自内心地索取和控制孩子。
身为一个女人,我更关注生育对女人意味着什么。
作为拥有生育特权的一个性别,每个女人都无法逃避这个重大的命题。
可惜,真正快乐的妈妈太少。
所有的新晋 妈妈都告诉我,不要对男人期望过高。
当你经历着身体的撕裂,熬夜挤奶,两个乳头被咬烂发炎而那个男人在身边沉沉睡去,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个叫“B-612” 的星球上。
你问这个星球在哪?
嗯,就是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那么孤独。
而这只是无数个淹没你的小事件之一。
更不要提那些实际的问题:职业的中断,薪水的减少,时间的压榨,和老人的斗智斗勇(中国家庭没几个不需要老人带孩子),亲人的不理解……如果你想学孩子父亲那样每天只需要下班回来亲亲孩子、周末带孩子玩玩、然后把所有的锁事都交给老婆和老妈?
对不起噢,你就是那个叫“老婆”的人。
在社会大环境和男人觉悟都让女人独自承担太多育儿成本的时候,选择不生,有时候是女人的一种自救。
《绝望主妇》里的Lynette无疑是最绝望的那一个:她一共生了5个孩子。
Lynette和一个年轻孕妇的对话非常经典:年轻孕妇:我知道会很忙,但是幸运的是我的老公会尽力帮我。
Lynette:是啊,但是那不可能。
年轻孕妇:你的意思是?
Lynette:刚开始他可能会帮忙,在他的新鲜劲过去前或许会帮忙换一两片尿布。
至于凌晨四点帮忙喂奶,你还是别指望了。
年轻孕妇:你不认识我老公,他不一样。
Lynette:他有奶子吗?
年轻孕妇:没有。
Lynette:那就只能你来了。
你孩子朝婴儿监控器大哭,而你老公动都懒得动。
年轻孕妇:好……好吧。
Lynette: (举起一本女性杂志)我还没有说完呢,你看到这个没有?
你从此再也没机会穿比基尼了。
年轻孕妇:但是你不是生过四个孩子吗?
你的身材看起来还不错啊。
Lynette:你又没见过我裸体的样子,我的小腹就像坨西班牙灰泥,而我的乳房就像放了一周的漏气的气球。
Woman:可是大多数女人都说这是她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Lynette:大多数女人都是骗子!
这是代代相传的谎言,这样她们才有外孙抱。
年轻孕妇:拜托不要跟我说下去了!
Lynette:不,你得听完。
你需要准备好:你的孩子会袭击你,从你钱包偷钱,你老公会随便买份生日礼物打发你,更要命的是:你的余生,常常感到孤单寂寞,但别妄想得到一刻安宁。
年轻孕妇:(嚎啕大哭)。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用心险恶,是的,我就是用心险恶,如果一个女人不能了解做母亲是一场自我承担的孤独之旅,她就是在做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也不能做好一 个母亲。
那些匆匆忙忙生下孩子的女人,特别是文艺女青年,是“产后抑郁”的高发人群---因为她们还没有真正调整好“母亲”和“自我”这两个角色的冲突。
别以为你会牺牲得心甘情愿,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奉献精神。
当你的个人生活不断被压缩,或者当你为了孩子当全职主妇只能伸手向男人要钱,或者当你陷身于家 庭育儿纠纷孤军奋战,你就会变得易怒、委屈,你会发现,你和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欧巴桑”越来越像,还不招老公孩子待见……一个女人一年要产出十二颗卵子,但她要在满足三个条件下生孩子,这颗卵子才用得不那么鲁莽:第一,自己特别想要孩子(不为任何人而生);第二,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第三,能对将来的孩子的生活负责。
想清楚这三点,如果结论是不生,谁敢抱着孩子说你是个不负责的人。
Babadook是什么?
女主在失去丈夫后的七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阴影。
不知有多少个晚上,她会不停梦到那日在医院路上丈夫的脑袋被削下来的场景。
七年,是两千多个日夜。
这样压抑已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恐怕,这已不仅仅是心理压力,更是一种近乎扭曲的心理状况,一种高度压力下近乎神经衰弱的状况。
Babadook的故事书只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Babadook的故事书里说:你无法摆脱我,我将寄生在你的皮囊之下,我将令你恐惧。
这看似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其实只是引爆女主情绪的导火索。
不仅对丈夫的怀念、悲痛,还有对自己的无助,对孩子的无力和矛盾。
正如Babadook的服装,正是地下室中丈夫的衣服,而后来它更甚于直接借丈夫的形态出现。
女主在绝望之中对孩子喊出的:我希望是你死掉,而不是他。
这里面蕴含的是对丈夫满满的怀念和悔恨。
而这些情感的难以释怀,最终变成了附身于自己的Babadook。
Babadook所想要的,无非是女主杀死孩子,而后自杀,这也正好像女主精神恍惚下的的错觉,希望做些什么这样做能改变一切,回到七年前的过去,能和丈夫继续在一起。
片尾,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
她抱着孩子歇斯底里喊出让Babadook离开自己,不要骚扰孩子。
Babadook也轰然倒地,再也无法伤害他们。
而结尾最赞的是:你无法摆脱Babadook。
的确,你的心魔可以被压抑,但是无法被消灭。
即使能看开过去,但记忆重视无法磨灭。
把对丈夫的回忆和感伤连用遗物一起压抑在地下室里也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把那些安放在这里,外面的世界也就是和孩子的幸福、正常的生活。
Babadook不是什么鬼魂,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
============我是分割线=============额外想多说一下孩子,我一直以为孩子是片中最悲情的角色。
因为自己的出生而间接造成的父亲的死亡,即使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但也注定要接受母亲不寻常的眼光。
看见自己就会想起惨死的亡夫,即使不把自己当作凶手,日子也一定是不好过的。
不仅从来没有过生日派对,更恐怕是从来都没有过一份完整的母爱。
孩子热衷于弹弓等弹射玩具,母亲头疼不已觉得难以接受,但后来看来,这些都是孩子心里想要保护母亲的举动。
无助的脸上一遍遍的喊着:我只是想保护你。
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也没有抛弃母亲,而是一直守护,希望用自己的真情来驱走母亲心中的Babadook、希望用自己的真心来守护这个不完整的家庭。
中年失去丈夫并且念念不忘的母亲,带着一个不听话还有点心理问题的小孩子,工作疲惫也不是很顺心,这比恐怖片还要恐怖!
一边大叫一遍喊着妈咪的小孩子,好想一脚踹过去!
还好故事从鬼书被修复送回到家门口后逐渐诡异了起来,后面就全靠女主的演技了,大多是自己吓自己的情节,那种恐惧演的很好!
后面开始精神紧张甚至有点疯癫,那种眼神太牛了!
小孩子正常和疯癫两种状态,女主正常和疯癫两种状态,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国外明星演戏真的信念感很强!
国内恐怖片只会把这种剧情拍成喜剧!
我觉得有一种很有重量的感动压在心头。
丈夫为了送妻子去医院生产,死了。
这对于妻子来说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她宁愿不要这个儿子。
她害怕睡觉,害怕黑夜。
只能靠电视节目来度过夜晚。
这种伤心她控制不了,时而是害怕时而是焦躁,她觉得儿子就是累赘:玩自制武器,弄断表妹的鼻梁,这么大了还尿床……她就像被巴巴杜附体了。
失去丈夫,就是最最悲痛的事情。
我无法想像女主角失去了丈夫的悲痛程度。
能够认同女主的悲痛,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鬼,最可怕的就是心里的鬼,对一些事情的逃避、推脱和无法释怀就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简而言之或一撇而过,你摆脱不了巴巴杜。
If it’s in a word or ti’s in a look,you can’t get rid of the Babadook.这是一部恐怖片。
导演用了象征的手法。
至于其中暗喻和象征的解读,有的文章解读很细致,可以参考。
这里主要从电影拍摄的技巧方面,谈谈这部片子。
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成本不会高,真心不好。
很多看似特效的部分,其实用特摄也能做到。
电影的前半部给人感觉喧闹。
导演放大了小男孩的吵闹声,他的声音经常盖过了环境声,响亮而持续。
这时候母亲的反应冷淡,不去安慰,也不制止,表情烦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
接下来小男孩的表现也特别奇怪,举止乖张,制作武器。
影片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令人恐怖的事物,但是母子之间反常的互动,已经令人感到不快。
反常为妖。
导演巧妙地借助演员的表演,令观众感受到了不和谐。
人们会本能地反感不和谐的事物。
两者之间的不和谐持续到了影片的转折点。
《巴巴杜》一书莫名出现在门口,并被母亲阅读。
本片的不和谐在此达到极致。
导演用了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在母亲怀里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母亲面无表情地念诵着一本温馨的睡前童话。
而后是正常恐怖片的套路,特效和怪物登场。
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主观镜头,借助怪物的视角来观察母亲。
这是一个很取巧的做法。
一来不用打造怪物的具体形象,恐怖的事物单凭想象更加恐怖。
二来,能够大量节省经费。
影片里其实没有出现怪物的具体形象,借助书本和想象,运用声音和表演,营造恐怖气氛。
导演很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特效很少,演员也不多,场景转换也很少。
但是,整部影片,有深度、有悬疑,不仅营造了恐怖气氛,而且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还留下一个有争议性的结尾。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只要导演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团队才能再合理预算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
本片可算小成本恐怖片的教科书级作品。
真应该让国内的导演都学一学,不要再借口预算和审查问题,拍出一部部烂的牙疼的恐怖片。
不能算是恐怖片,只能说是一部心理寓言。
女主丈夫死在送女主去医院生孩子的途中,儿子的生日就是丈夫的忌日。
女主独自一人把孩子拉扯长大,独自承受生活的种种烦恼和压力,没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仍然沉浸在丧夫之痛而无法自拔,更不知道在自己的内心已经把这份痛苦迁怒于儿子。
但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她拒绝儿子对她的过于亲昵的举动,不让儿子谈论丈夫的死,再比如:在濒临崩溃的时候,她对儿子说:宁愿死去的是你,而不是他……巴巴杜与其说是怪物,不如说是女主内心创伤长期压抑无处疏解而产生的心魔。
所幸小朋友的爱最终唤醒了妈妈的理智,战胜了心魔。
关于结局:巴巴杜没有被打败,只是被关起来了,这也说明心魔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
我觉得这一点导演的处理特别好,应对心理问题,不是一味的去否定它压制它,而是尝试接受它的存在,然后试着去和它相处,直至最后自己成长强大到不被它左右。
剧中鬼书上有一句话:你越是否定我,我就越强大。
深以为然
变态的转化过程不充足,较生硬。
故事工整,演员演的相当棒,气氛非常沉重压抑。前面节奏上多增加一些起伏会更好。
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的平庸之作,不过能把一个烂大街的题材拍成这样也实属不易了。
烂片!一个半小时喂了狗!什么辣鸡片!明明就是闪灵0.5
不是很喜欢这种套路的鬼片
完全看不下去啊。
虽然演员炸裂,但是作为恐怖片它居然不怎么吓人。。。
感觉剪辑得很不流畅音效也有点廉价,这小孩真吵(惊吓状演技看的出戏)。
太压抑了 首先太aussie 然后女主还在aged care工作 然后里面还出现了两个社工去审查她有没有虐待儿童 一切一切都像我的生活一样。。前半部分比后半部更压抑 一个是压抑问题 一个是开始面对问题 虽然不一定成功
【4分】借用比尔博的比喻,跟面包上抹的黄油一样被抻长,抻到每一口都缺点滋味。唯一不错的可能是对于表现主义的回溯。
作为10后的片子,实在是乏善可陈,没有任何新的东西
厌童片
3.5女主演的演技实在太强大了!…在恐怖片里,有个演技好的演员胜过无数特效小男孩对妈妈说的那番话简直太戳了,不明白都这样了还有短评说男孩神烦的...我去了,什么时候歧视儿童成潮流了?😅
熊熊:作为一部竟然能让我脑中闪过“以后再也不想再看恐怖片了”的念头的电影,《巴巴杜》无疑是今年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 熊猫:差点没把我睡着 & 从头到尾没被吓到一次!以至于怀疑和熊熊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片子!……声音效果还不错,配乐感觉一般,故事情节设计和剪辑各种跳跃得让我好嫌弃,……
好迷啊!正太熊起来我都受不了…女主居然是费雪小姐!
氛围好美术好演技好 对单身母亲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关注通过无助无形的鬼魅来表现 又吓人又好哭😢
五分之一过后就不好看了…
其实主题是如何积极对抗PTSD,以及何为错误范例。看完才发现全片没背景音乐,不对话不尖叫的时候就很安静,有点creepy。鬼书的立体书设计非常有趣,书页纸张的质感棒极了。前半段铺垫无聊,临近结尾集中爆发却很带劲儿。
真的恐惧
没什么恐怖画面,但有点慎人!结局实际上隐藏在之前的电视新闻里,母亲捅死了儿子献给地下室的巴巴杜,之后母亲被警方击毙!从邻居处得知正好发生在儿子7岁生日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