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无数次,应该说是从小学看到现在,每次想起我都会去看一遍。
每次看我都会感动到哭同时我也会很多的感受。
这部电影最主要讲的是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家庭,一个是爸妈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去管孩子;另一个的爸爸很普通,他不懂得怎么和他的孩子交流,所以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什么他只会用骂或者打的形式来解决。
最终两个孩子都走上了歧途。
导演设计这些剧情我觉得是很不错,剧情简单明了却更加吸引人。
因为这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的问题,很多父母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认为只有工作赚钱就是完全为了孩子好,然而不是这样。
又因为社会的变化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拼命让他们学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在最后,因为一些事他们父母才清醒过来,慢慢的去了解他们的孩子。
而在这其中他们也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有时候我们的一句简单称赞的话,一个欣赏的表情就可以让孩子充满力量,变的自信。
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赞赏,让它为那些最需要赞赏的人们带去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真心喜欢这部电影,很经典很感人。
希望更多的家长小孩都可以看看,让他们了解孩子了解怎么教育孩子,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
人长大后,不再容易被煽情的电影和电视剧所吸引,泪水也变得越来越奢侈。
我们看到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不轻易相信电影中的情节。
可是《小孩不笨2》打破了我一贯的常规。
记忆中,我并不是第一次这部电影。
至少也有两遍、或者三遍了吧。
可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而短暂的,我只记得小孩子要用钱换父母一个小时,其余的也忘记的差不多了。
我以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煽情,容易被电影的拉着走,可是这一次,我真的心心服服地被它拉着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在幼年时,父母因为孩子的可爱和听话而对孩子百家称赞,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给予孩子。
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逐渐在这个世界上形成自己的自我价值,可此时,父母却不如从前一样了。
他们以为孩子变了,以为孩子变坏了,变得不听话了。
在孩子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父母不停在身旁阻挠。
他们把自己认为应该的路指好给孩子,认为孩子只要是这样做就是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好的成绩、好的朋友、好的行为......只要孩子与他们所认为的价值观不一致,他们就采取制止,责骂、甚至是殴打。
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是如此的自然和顺畅。
“我已经管教我的孩子到无可管教的地步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真的给予你的孩子一切他们所需了吗?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认为自己为孩子已经倾尽所能。
可看看你们的孩子,他们还是你们心目中那个小天使吗?
他们是不是已经变质了?
“为什么我倾尽全力,还是没能把孩子教好呢?
”是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所有的给予,都是你一厢情愿的。
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你没有看到。
孩子想要爱,你却用一大把的金钱打发他们。
孩子想要自由,你却用更多的限制束缚着他们。
孩子想要理解,你却用辱骂和殴打教训他们。
孩子所真正需要的,你什么都没有给予。
就像电影里成才的父亲,其实他很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
可是他却不懂得把这份爱传递给他的孩子。
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两种——“辱骂”和“殴打”。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电影的最后,他用自责地告诉校长,自己从小就在别人的殴打中成长,从来也没有感受过爱,也不懂得怎样去爱人。
所以在对待成才的时候,他唯有打。
我可以感受到他有多爱多爱自己的儿子,在看到成才被别人群打的时候,他拖着自己半残废的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抱着那一群殴打他儿子的人。
只要孩子安好,他怎样也无所谓了。
看到那一幕,我的泪水再次流下来了(第一次是看到孩子因为想要借父亲一个小时,铤而走险去偷钱,却被父亲误会的那一幕)。
一个不懂怎样表达爱的父亲,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去传递爱的定义。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同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我真心希望父母能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把真实的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在爱和称赞中成长。
也许你的孩子并不能成为伟人,但他一定是一个懂得爱你,爱别人和爱这个社会的人。
这样的孩子,其实已经是最好的孩子了。
还没看第一部,先看了第二部,那个晚上,掉的眼泪超乎了自己的想像,很感动。
JERRY说要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还记得那个关于烂苹果的说法,切的坏的部分,还是一个好苹果,丢掉了,就完了...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每个小孩里都有一个好小孩和坏小孩,唤醒心中的好小孩,孩子会带给你最好的...也许都是亚洲圈子,那些教育问题,很相似,所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吧,试问我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像TOM和JERRY那样,和父母有过那些冲突呢?
《小孩不笨2》为什么当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开车驾驶需要驾驶证,而做父母不需要资质便可以?
他们爱孩子,但他们不会表达,不知道怎么做,为什么做父母之前不需要进行学习呢?
用生命来教会孩子成长,这个代价真的太大了。
而关于“坏苹果”理论,它是怎么坏掉的呢?
是因为没有人关心,放久了就坏掉了。
那坏掉了,就要丢掉吗?
用刀削去坏掉的地方,苹果还可以吃,但是,扔掉了,就浪费了,便再也没有机会了。
为什么夸赞的话越来越难说出口?
可能你一句鼓励,一个眼神就会改变一些东西,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老师,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的赏识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
我也希望我以后可以为学生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希望以后的我还可以记得我的初心,不被时间消磨掉。
“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可能他只是需要你的一句鼓励,而不是不管做什么都斥责他。
一句鼓励真的有那么难说吗,多称赞人家,看看人家的优点就这么难吗?
————————BGM:《孤军作战》洪俊扬
每个人都有个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每个人都有个梦想,因为梦想就是力量,梦想就像心中的太阳,让世界都绽放光芒,梦想就是生命的方向,引导我们勇敢探索前方。
这是《小孩不笨2》最后结尾时的一段插曲。
从小,我们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梦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了,变了,变得失去了儿时种种的梦想,变得令大人难以理解,变得自己有时候也会看不懂自己。
大人眼中的我们,总是会犯错,做不好该做的事情。
于是,他们总是一次次地谴责我们,却从不给我们辩解的机会,他们总是习惯了指责我们,而这些“习惯”源于“为什么说你总是不听话呢?
”。
孩子终究是孩子,对于大人们的“狂轰滥炸”,我们百口莫辩。
时间长了,抵触、叛逆由心而生。
有时候,我们很需要大人们的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温馨的话语,可惜,这一切,对于大人们来说,都是那么吝啬。
慢慢的,我们心中的那扇大门关上了,因为我们觉得在这世界上,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来安抚自己,还有谁可以做这一切呢?
就像Jerry在最后所说的:“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都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倒了又站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我们的话,在我们长大后,也慢慢变了,门也慢慢关了。
”大人们要明白,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把钥匙去打开他们心中那把锁、那扇门。
大人们也要明白,赏识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必要的。
每每当你们破口大骂,说我们没用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感觉?
难道你们就看不到我们那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优点吗?
事实是,大人们没有看到。
如果大人看得到我们的这些进步和优点,他们也不会吝啬他们的赞美之词了。
“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那么难吗?
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
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的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你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是的,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对于孩子来说,这真的很重要。
家长们,你们学会了吗?
在片头字幕闪现的那一刻,我没有丝毫意识到,这是一部那么童真又残酷,明媚又压抑的电影。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最珍贵的部分,在于他完全让我带入了孩子的视角。
当我成为Jerry,成为Tom,成为成才,我完完全全的理解并感同身受着。
于是我不再是一个大人,那些大人世界的无关紧要在这一刻,是难以承受的沉重。
或许正是因为我这个年纪,25岁。
进入职场后承受着家长一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同时又是一个孩子,为着和父母讲不通而烦恼。
我同时感受着,孩子是弱势群体,倔强又脆弱,不需要多大的动作就能轻易毁灭他们。
父母也并不是强势群体,总是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两难境地,怎么做都是错。
可是,大人既然是大人,就要比孩子有更多的担当。
那些令人绝望的瞬间,不该留给冲动且易处事决绝的孩子。
“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
现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失望是一次次的尝试沟通却被强硬的打断并灌输。
失望是怎么做都是错,取得成就后的兴高采烈被一盆满不在乎的冷水浇灭。
失望是原本的心意和想付出的关怀被曲解又无力辩白。
这么多的失望,终于死死堵上了那扇门。
门内的人,犹如困兽撞的遍体鳞伤,门外的人,徒劳的施为直至精疲力竭。
这部电影的结局,团圆完满。
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不是电影呢,谁来给这些小孩一个完美结局。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称赞!
多给别人一点鼓励,多给别人一点赞扬,多看别人一点长处,这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难
从《小孩不笨2》看待教育问题《小孩不笨》这系列电影是我上初中起便看的,以前看是纯粹的感动,开怀大笑。
如今,站在一个即将从教者来看待这部意蕴深刻的电影,又是另一番心情——沉重。
《小孩不笨2》,应教育学课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谈谈我对其中反映的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得先分析这部电影的一些角色,他们每一个角色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教育者:学谦、成才、Jerry教育者:学谦父母、成才父、华文老师、校长旁观者:成才父友(阿姨)、学谦奶奶教育中介系统: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刊物印刷其中,被教育者三人的学习成绩都不怎么好,却各有所长,分别擅长电脑网络、武术和演讲。
教育者都有一个共同点:爱被教育者,却都有一个缺点,不懂爱孩子、关心学生的教育方式。
旁观者在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角色,时不时在剧中起着提醒作用。
而教育中介系统,如新闻媒体对体罚事件的曝光,殴打学生真相揭露,以及爱情电视剧和黄色CD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在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有负。
其次,我想把我觉得剧中几句特别意蕴深刻的话写出来,以便后面的问题剖析(后面用①②③……代替原话)。
①“——他们的门,应经关了。
”②“——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③“——你最后一次称赞他时是什么时候?
——他两岁时。
”④“——你对孩子说过‘I love you’吗?
——没有。
”⑤“——你为什么不好好跟我学呢?
——你有什么好的给我学吗?
”⑥“——我只想买你一个小时来看我的表演。
”⑦“——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⑧“——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钥匙。
”最后,我来讲讲本剧中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家庭方面:家庭里,父母只顾工作、赚钱,以优越的环境来满足孩子;另一边,常有问题不能解决时,便使用家庭暴力。
从⑥可以看出,作为父母的忽视了家庭环境的营造,一个家的感觉不是拥有饮食的生活条件,而是全家人能平和地坐下来吃饭,家庭成员之间有谈笑聊天的时间。
学谦说“这个家只是供我睡觉的地方”,假如家只成了一个屋子的躯壳,便完全失去了家存在的意义。
做父母的,应该平衡工作与家庭,二者不可或缺,而家庭应该是重心,毕竟你的工作目的也是来维护一个家的,而一个家是你身心疲惫后的避风港。
当工作与家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应先保住家庭。
很欣慰的是,我们最后看到本剧中学谦的父母都抛开了工作专注于修复这个几临破碎的家。
从③、④可以看出,沟通很重要。
在剧中,学谦父母、成才父亲都不乏与孩子沟通。
只是,他们都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进行沟通的。
命令似的语气、呵斥而严厉的措辞、长篇大论不论孩子能不能接受的说教式的灌输等,在与孩子沟通时殊不知将孩子推的离自己更远。
沟通应该是心平气和的,诚心地与孩子平起平坐地聊天或倾听。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忙着马上做出价值观的判断,先把孩子的思想动态,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倾听完,再进行语重心长的教导。
所以,孩子的想法或着某些行为不对,不应一味地说教呵斥,应该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可其行为的非正确性。
作父母的越是唱白脸,孩子越是叛逆而行。
一个爱孩子的父母要敢于赞美孩子的优点,发掘孩子的长处,爱孩子就应该坦白地说出来,不让年幼的孩子有一种错误感“我的父母讨厌我,老师讨厌我,所有人都不关心我”。
从⑤可以看出,家长应为孩子起模范带头作用。
剧中学谦家人接电话一段是很滑稽的,家长对孩子说一套,自己又做另一套。
在孩子面前,家长至少应该承诺对孩子要求的。
“不准吃饭时接电话”这是对人的尊重,既然家长要求孩子这么做,家长就应该带头,否则家长说的话在孩子面前就无信服力了。
家长何况如此,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改正呢?
从②中可以看出,家长的居高临下优越感常会放大孩子的缺点,缩小或无视孩子的优点。
例如剧中的学谦有电脑方面的天赋,成才会“打架”,Jerry擅演讲,在家长的眼里看来却成了“不思进取”、“不学无术”。
家长自身应该改变“学习成绩是王道”的错误认识,在培养孩子学习理论学识外,还应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使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迫使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
还有一点,杜绝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
成才父亲深爱孩子,却以为“不打不成才”,暴力自小给成才留下了一道厚重的阴影。
(二)、学校方面: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情理,老师教育教学方式不当。
在剧中,充当成才父亲朋友的那位阿姨是一个正面的教育者形象,她在与校长对话时常说一句“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剧中学谦受训导处的鞭罚,实属体罚一种,是不合理的。
而这一不合理的规则是从教育部门到学校这一联串关系中错下来的。
因此,教育得当的前提,还需要合理的体制作保障。
那么,教育部门、学校都应该制定和学校实际制度相适应的规章条例。
那个买中文版的“中华字典”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也出现问题,值得大家警鉴。
教育学生,不应该只是批评,和学生站到对立面上。
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学生更不会言听计从。
应像②那样,发掘学生的优点,多③,从鼓励和赞美中给学生亲切感,这样老师与学生不是对立的,而是站在同一行里。
其次,教学过程,学生华文差,却又买了全华文版的华文字典。
学生对华文的学生只会觉得难上加难。
此时,校长对华文老师的提醒是很正确的。
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替学生想想,一本英汉版字典会更佳。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而还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讲讲迫使学生退学的问题。
学生正值受教育的年纪,让学生退学实际是迫使学生走上歧路。
接受基础教育应是义务,学校应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三)、社会问题:剧中出现了几个社会现象:1、是社会混混伸入校园现象;2、是电视剧等爱情题材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3、是黄色刊物、光碟的贩卖对象低龄化;4、新闻媒体的曝光问题。
作为学校一方,应该是关注学生安全,把守好出入学校那关。
禁止非相关人员私自闯入校园,不得在学校附近溜达。
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电视媒体上的取向情况,减少情爱剧,增加儿童、科普、社会实践等节目。
关心孩子身心发展,对于性的知识问题应作正确的引导。
既不能避而不答,又不能扯大谎。
实事求是,用科学的语言组织给孩子听,即使是孩子不懂,也不能欺骗孩子。
以上是我看完《小孩不笨2》的一些感触和想法。
如同个人看完一部电影在往日里写的影评一般。
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我们为它展开口舌之战的。
这部电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表情都反映了深刻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家里,这一点尤其让人震动!
我只选取影片前二十分钟里的一些对话来分析。
学谦和Jerry是两兄弟,学谦念高一,Jerry念小学三年级,他们都有尽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开心,然而他们受到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打击。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
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
很久了,对吗?
”——这三句问句出现在影片一开始,叩问每一位观众的心。
太多现代人失去了真心真意欣赏别人的这份美德。
他们不仅不愿意分出一点精力欣赏身边的人,乃至自己的孩子也无暇欣赏。
Jerry :“我叫Jerry,我上三年级,我一点也不笨,我每科的成绩都拿甲等,可是我的妈妈却很少称赞我,还常常骂我为什么不拿再高一点的分数呢。
”——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JERRY是个优秀的孩子,可是不仅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还被提出更苛责的要求,于是他的心中毫无成就感,反而充满了失落感。
妈妈:“什么厉害?
什么BLOGGY?
写什么乱七八糟的文章就这么厉害?
平时你的作文又不这么厉害?
……65分很厉害吗?
以前我在学校的作文至少都是85分。
唐诗三百首你会几首?
你妈妈我是中文杂志的编辑,你的华文水准这么差,真的丢尽我的脸。
”——学谦能写出好的博客文章,说明他有写作的热情,然而作文水平欠佳,或许是因为他的行文不够规范,用的典故也不多。
学谦的妈妈如果能肯定孩子的创作热情并且鼓励孩子多看唐诗经典,我想,学谦会十分振奋。
然而学谦的妈妈因为学谦没有达到她心目中的要求就诋毁他的成就,又讽刺他学识浅薄,最后一句“丢尽我的脸”让孩子无地自容,不知所措。
诚然,学谦的妈妈希望孩子能和自己一样有优秀的华文水平,然而她没有注意到,她“希望”如此并不代表现实就能自然而然地“应该”如此。
为什么她的孩子的华文水平不如少年时的她呢?
看来她并没有认真地想过。
妈妈:“你要我讲印度话?
华语你不会听啊?
洗澡!
”——试问如果学谦的妈妈在和自己的朋友打电话时被别人用这样的语气和自己说话,她会觉得好受吗?
她也许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恨铁不成钢的她并不把学谦在朋友面前的尊严放在眼里,尽管她看见学谦在开心地和朋友聊电话,依然恶狠狠地喝令学谦去洗澡。
从学谦惊恐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妈妈的敬畏。
他不敢忤逆,但是又不想让朋友耻笑自己像小孩子一样被妈妈管来管去,于是惊慌之中他对电话那边的朋友说:“是我家的女佣……”Jerry :“老师,可以再多给我一点时间吗?
我一直都没有机会跟他们说话。
”老师:“哇,你生意做得大啊?
忙到没有机会跟他们说话?
”——Jerry要参加儿童剧演出了,而且是当主角。
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和兴奋的事情!
老师让Jerry请父母届时观看演出,可是Jerry连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想和妈妈说话都要把话写在纸上,贴在冰箱门上,盼望第二天妈妈能够看到——这是为什么?
是Jerry生意做得大,还是妈妈生意做得大?
成才:“刷卡?
这么酷啊?
里面有没有钱的啊?
”学谦:(得意状)“只够买这个剃须刀的钱哦。
”——作为中学生的学谦已经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用银行卡储蓄了。
他和朋友一起到商店选购剃须刀,把自己所有的积蓄用来购买这个给爸爸的父亲节礼物。
如果你是学谦的父母,你会怎么想?
妈妈:“你爸爸怎么会这样黑黑的?
”Jerry :(熄灯后指着黑暗中的爸爸)“你看,我每天晚上看到的爸爸,都是这个样子的。
”妈妈:“开灯啦,读书就没有半撇,做这些莫明其妙的事情就这么厉害。
”爸爸:“你看啦,这就是你平时没有管教的关系。
”妈妈:“你自己还不是一样没有时间管教他?
”——爸爸妈妈并没有领会Jerry在贺卡上的图画的深意。
Jerry把爸爸画成一个黑影,因为他每天所能看到的爸爸就只有一个影子。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容易能领会:Jerry的爸爸太忙了,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才能回家,到家后最多只能特地打开孩子的房门看一眼准备睡觉的孩子,并没有机会和他们交流,而正在念三年级的小Jerry想念爸爸,却只能看着沉默的黑影……但是在父亲节的晚餐餐桌上,爸爸妈妈只是觉得孩子的做法莫明其妙。
恨铁不成钢的妈妈愤愤地奚落Jerry的把戏——如果你是Jerry,你会好受吗?
爸爸紧接着的这句话把矛盾从Jerry身上转移到妈妈身上。
妈妈听了一点也不好受,马上回击,让爸爸哑口无言。
他们太习惯对别人施加压力,讨厌别人给自己施加压力。
其实将心比心,孩子又喜欢被父母时时施加压力吗?
爸爸:“Jerry,你还有什么厉害的,给爸爸看看。
”Jerry :“好啊!
我会讲故事!
”爸爸:“好,讲来听听!
”Jerry :(立刻站起来)“每个人都有会有梦想……”爸爸:(没有在听,拆开学谦的礼物)“剃须机?
”妈妈:(生气)“家里已经有了,还买,真浪费!
”学谦:“我是用我自己的钱……”妈妈:(打断)“你自己的钱?
你的钱还不是我们给你的?
浪费钱!
”——Jerry认真背诵的台词在父母眼中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小把戏,学谦的心意在父母眼中是少年无知的挥霍行为。
在父母眼中,这一对优秀的兄弟可谓一无是处,如果你有这样的父母,你会快乐吗?
如果你是这一对恨铁不成钢的爸爸妈妈,你会快乐吗?
其实早看过这部片子的介绍,知道它有教育的意图。
当你知道某个影片想要宣扬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会去看的,除非为了宣泄而故意寻找某类题材的影音文字。
我们顽固地认为,我们明白道理,我们已不需要别人的说教了。
表姐过来,想起她曾述说小孩的令人头痛,就介绍她看,顺便自己也看了。
有些场面还是挺真实的,一些对白也很感人,虽然有些直白说教,却说出了我们以为自己也能说的话。
就在只以为是部告诉大人怎么教小孩的电影的时候,听到校长说了这么句:“You are no finished when you lose ,you're finished when you quit.”一部电影可能只为某个人群所创作和喜欢,可是一部现实的电影从来都不会是只对某个人群有用。
每个人都可以从任何一部电影中看到自己可以要的东西。
不是吗?
当电影里问“你最近一次表扬别人是在什么时候,你最近一次被人表扬是在什么时候”,当电影里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当电影里说“你爸爸太爱你,太不会爱你”,我们还只把它看成一部家教电影么?
小孩不笨,会在不知道的情形下自然地寻找表达爱的方式;那么自诩明白这么多道理的我们呢?
有多少人关心孩子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又有谁会 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变烂。谁不想努力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惩罚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真实得如同镜子一般,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其实烂掉的苹果把烂的部分切掉,它还是个好苹果
家长也太夸张了实在
俺老爸老妈炉火纯青的赏识教育。
无病呻吟,假…剧情太烂
至少比第一部要好一点……
高中老师放的,矫情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菠萝是黄梨
大赞…两个男主角也越来越帅…咳咳这不是重点啦重点是教育工作者很应该看这片!!!
开头很好玩 后面很煽情 拍的不错啦 每个细节都可以深思 ps 新加坡的英语口音真心的重 so lame
教育心理学课上老师放的。三星半,制作得太糙了,我还以为是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结果竟然是06年的,中文老师、三位家长的形象塑造得太极端,显得很假,完全没有代入感,好在笑果还可以,不然真要低头玩手机了。
不错,让我感动超过三次!而且很多时候说出了我那时候的心声。虽然细节来说达不到5星,但既然这么有诚意和有感动的电影,力荐也不为过
小男一号很有潜质 感觉简直像是小金世杰啊
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喜欢的一部片子。大赞~~
相对于第一集的顾全大局,第二集仿佛实际很多,而且曾经的小演员都长大了,但是编剧也把这个教育问题搞得过于激烈。又想起Eason的《shall we talk》,沟通真的那么难么?
不习惯里面大量的隐藏性广告
剧情很土诶。。只是因为太贴近生活。有点像借小孩说老人的话。。
和第一部相比多少有些刻意
绝对好片,快喊我爸妈过来围观!!!
喜剧的氛围却实实在在讲的一手好道理,3年前在动车上看哭了,今天看前半段却觉得如此矫情中二与墨迹,但是看到后面还是不争气的又看哭了,奶奶好评,符老师好评,剧中各种伏笔铺垫的太棒。4星
三星半吧。属于比较老套的题材。不过说的道理却是人人听过却总是做不到的。你爸爸他太爱你了,但他也太不会爱你了。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是不会教的父母。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什么时候,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