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断腿乞丐发生对话之前都很好,随后开始无聊,当然无可否认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可整部电影的感觉就像是抹着黑还以为是情人来访,腰一动方知是老夫老妻...
我看到的"救赎",译名唤作"黑帮暴徒"。
其实影片的原名,就是主人公的名字Tsotsi。
据说,Tsotsi本是南非街头俚语,意思是城市中黑人罪犯、暴徒或帮派成员,是街头小混混。
这么看,"救赎"就像是对影片主旨的概括,"黑帮暴徒"却是最符合"原意"的意译了。
"救赎"有点中心思想先入为主的架势,但说实话,对影片的主旨的理解,究竟是否就须钉死在"救赎"上,我是比较怀疑的,至少,这个词儿不足以涵盖我的"观后感"。
或者这样说,如果用"救赎"来定位"中心思想",用“良心发现”来梳理影片中的因果,这部片子只能让我觉得一般般,哪怕是很少见到的南非影片;但如果只把片子当"Tsotsi"去看,感受或许会丰厚不少。
我不想知道人家导演是不是就想把片子落脚到良心发现的救赎上,反正我宁可"理解"得更"模糊"一些。
在社会的撕裂与矛盾的大背景下,人生扭曲的常态化,会使人性陷于怎样的困境和挣扎,这根本不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
这么来看的话,表面上很异域风格的景观和音乐,不再是体味新奇的点缀,那意象,不能算近乎绝望,但也不仅仅是失落和无奈,而且,也绝不那么非洲、那么遥远。
2006.6.18看完被所有媒体都惯名“火爆动作大片”的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心里触发了好久以来没有过的震撼。
说实话,这个片名翻译得够恶俗,而反观其原名《Tsotsi》(《塔提斯》)来得更见名知义,而Tsotsi一词是南非街头俚语,意指城市中黑人罪犯、暴徒或帮派成员。
影片的主人公正是Tsotsi,一个游荡在城市中的黑帮小头目,和另外几个同伙以抢劫与谋杀为生,导演在电影一开场就抖出了一宗车上令人血迅速凝固的抢劫与谋杀,在观众还没反映过来,当时让我马上想到的是南非版的《上帝之城》。
可之后,也由于这场谋杀让他的一个同伙痛苦不堪并发生决裂。
故事的情绪开始转变,大部分时间留个了塔提斯如何在6天时间里由一名毫无人性残暴青年转变。
他一次劫车时,无意中发现车上的一名女婴并带回了家,于是第一次学照顾这个女婴的过程中,善良的本性逐渐被唤醒,最终放下屠刀。
该片的主演表演相当精彩,让我想起去年的金棕榈大奖的《孩子》的男主角,而整个与自己的过去决裂的痛苦过程并伴随童年的回忆在电影里也得到很有说服力的展现。
和其他直接平实的展现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的区别在于《塔提斯》对于自我拯救的过程。
似乎这两年奥斯卡都流行提出问题的电影,而《塔提斯》的高明在于它不仅提出了问题,更解决而问题,虽然这个过程看到最后似乎有点讨好,但毕竟是向上的,相比《上帝之城》对整个残酷显示失真而赤裸裸的展露,导演在直接呈现暴力的同时,更多了一份一股内在的动力控制着电影,演员以及观众的情绪,这种对人性本善的本质的挖掘与自我拯救确实是当今电影少有,也难怪该片击败众多电影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是实至名归。
对于国内引进的第二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一部是《钢琴师》),也是唯一引进的一部2006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而且这种灰色题材一直更是国内的禁区,据说这次却送审过程非常顺利,而且一刀未剪,影片中的行凶杀人、住宅区暴力抢劫的镜头竟然没被删也让人颇感意外。
而题目改成《救赎》也比《黑帮暴徒》来得更实在,如此改头换面闪亮登陆国内市场也值得人期待,对于这样一部描写社会底层的人物命运,救赎与自我救赎的命题永远是电影里可以推呈出新的话题,而本片的引进,不论在当今好赖物商业片狂轰烂炸的空隙里,让国内观众呼吸一口难得的空气外,也为国内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第三世界电影如何以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途径。
《黑帮暴徒》。
7分。
加文·胡德编剧、导演,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里·费托主演作品。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一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格外闪耀。
凭心而论,就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情感渲染上而言,它还远远不够,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普雷斯利饰演的南非黑人小青年阿飞19岁就加入了黑帮,带着几个小弟整天在外面游荡,看到有钱人就上去抢劫,其中有个叫布彻的小弟更是二话不说就动手杀人。
一个大雨夜,阿飞独自一人来到富人区,抢劫了一个黑人富太,在对着富太开了一枪后,他抢了车扬长而去,然后被车后座的婴儿啼哭声惊醒。
从此生活多了一个累赘。
用婴儿的纯净来唤醒恶人的魔性,是许多文艺创作者惯用的套路,这正是本片救赎的主题。
它之所以没有经典到让人痛彻心扉,是因为救赎还有另一种更惨痛的方式——死亡。
其实受伤的心多由恐惧产生,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受了伤之后会产生恐惧,恐惧再受到伤害,恐惧起的是负面影响,受的伤越重,就会越恐惧受到再次的伤害,那么恐惧的负能量集聚的就会越多,这种由受伤转变的负能量就会去伤害其它的人,自己也会陷到一个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以此下去就会越走越远。
这个时候能走出来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当陷入这种极端的时候可能要很努力很努力,还要一个很善很善的环境,再然后还要恢复到一个理性的,对社会全面的认识,才能回归社会。
这两个阶段真的是很难很难的。
把外语片名翻译成中文后依然很精彩且令人信服的,很少见。
但7月份于国内上映的《黑帮暴徒》更名为《救赎》却深得我心,这部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聪明地通过改名绕过了壁垒森严的电影审查,成为惟一一部可以在国内放映的本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支持《黑帮暴徒》更名《救赎》,除了对电影局领导的认真负责表示认同外,更多的原因是,我觉得《救赎》比《黑帮暴徒》更能直观地表达电影主题。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而是一部饱含感情、弥漫忧伤的男性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一部催人泪下的文艺片。
很佩服导演加文·胡德,他了解商业电影应该用怎样的一个开头来吸引观众。
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黑暗色调的小镇,酒吧里随时可以爆发的赌博和打斗,几个黑帮青年在头目的带领下在杂乱的街道上招摇过市,在地铁悄无声息地将锐利的刃器插入被抢劫者的心脏……在影片开始的15分钟内,影片散发的暴力色彩令人心悸,Presley Chweneyagae饰演的Tsotsi个子矮小却目光犀利,充满杀气。
被残暴情绪充斥的他甚至只因为一个地铁行乞的老乞丐不友好地看了他一眼,就尾随至荒野处试图将其枪杀。
然而,在打伤一个女车主抢走她的汽车,并在汽车座位上发现一个婴儿之后,Tsotsi的人生之路因为这个只会哭闹的孩子发生了改变,整部电影由此为分水岭,用一系列温情的镜头来展示一颗曾被暴力充斥的心脏是如何渐渐变得柔软的。
作为抢劫得来的意外“收获”,Tsotsi起初的想法是将婴儿抛弃荒野,但很快婴儿嘹亮的哭声将他换了回来。
在看完整部电影回忆起这个镜头时,我猜想,在他转身奔向汽车后座抱起那个婴儿之前,他的脑海中一定闪过一条雪亮如电的光线,这道光线刺痛了他对自己悲伤童年的回忆,唤醒了他对爱的需要和渴求,激发了隐藏在每一个男性内心深处的父爱,最主要的,柔弱的孩子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黑帮暴徒”身份,而将他还原成一个介于少年与父亲之间的普通男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强者身份不止可以用来掠夺和毁坏,更可以用来给予和保护。
自此,一个中国电影关注熟悉的杀手与美女的故事模式开始了,不过在《黑帮暴徒》中,美女变成了孩子,不过这不重要了,导演似乎更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英雄美女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一个人面对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笨拙的,这种笨拙便于让人发现他的本质。
每次看到Tsotsi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在硬纸袋里拎着走来走去,或者手忙脚乱开一个罐头给婴儿喂食时,我总忍不住想要暴笑,一面看着画面上这个像保护幼崽的公狗一样窜来窜去的家伙,一面在心里讽刺他“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被逼无奈的Tsotsi终于去做了一件看上去无比愚蠢的傻事,潜入女邻居Miriam家中举枪逼着她为自己抢来的孩子喂奶。
善良而镇定的Miriam,躺在怀中的幸福的孩子,让Tsotsi产生了幻觉。
家庭、母爱、食物、温暖……这些他所缺失的东西,仿佛通过那个孩子一一实现。
而Miriam家中的用废玻璃自制的风铃,他认为是垃圾,Miriam却告诉他,风铃可以看到奇妙的闪光,听到悦耳的声音。
对一件事物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使得Tsotsi明白了,贫穷和苦难不是自己施暴的理由。
因为那个老乞丐“活得像狗一样耻辱”,他险些结束了他的性命,而老乞丐只想置身于温暖阳光下的愿望,也让他顿悟,自己以前的黑帮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
在和同伴潜入婴儿父亲的家,准备再次抢劫的时候,他发现了布置温馨的婴儿房,本该在这间房子享受安逸生活的婴儿,却因自己的行为剥夺了这个权利。
痛苦的Tsotsi这时候已经不舍得归还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婴儿,但良心又逼迫他不得不这么做,为此他枪杀了残暴习性未改的同伴,他不愿意在伤害了婴儿的母亲之后,再让婴儿失去父亲。
仓惶逃走之后,他到Miriam家中取出了婴儿,在归还婴儿之前,他拎着婴儿去看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荒野外累积的水泥管道。
Tsotsi在用这种方式和婴儿告别。
在将婴儿送到院门口的时候,犹豫良久,他按响了门铃,警察也包围了过来。
举枪的警察,闪烁的警灯,因为仇恨他而变得无比激动的母亲,在紧张的气氛下,他紧紧地搂抱着婴儿。
最后,被他救过一命的父亲从他手中接过了孩子,而他却悲伤得不能自己。
从影片开始的至暴,到影片结束的至柔,两钟风格的反差,使得影片的“救赎”主题变得清晰无遗。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才完成自我救赎的话,那么《黑帮暴徒》中的Tsotsi,则是良知的复苏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这种救赎同样撼人心灵。
除了暴力和救赎这两个主题,影片还有一条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爱。
一个黑帮暴徒对陌生婴儿的爱,一个有着自己孩子的女邻居对完全与自己无关的婴儿的爱,失去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痛彻心扉的爱……更深一个层次,是Tsotsi对被自己打伤的朋友的爱,是父母对Tsotsi的爱——尽管这种爱以原谅的形式体现了出来,可是谁能说原谅不是爱的一种?
在黑帮电影的幌子下,《黑帮暴徒》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大爱”,一方面驱散了生存之艰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Tsotsi和富贵家庭最后完成了孩子之间的交接,不仅意味着两者的和解,也意味着两个阶层开始懂得互相理解和认识。
《黑帮暴徒》所体现的责任感,使之和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一样,成为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大片。
哪怕比较浅短我还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
片名另一个翻译《救赎》更加能凸显主题。
主角tsotsi我是真看不出他到底多大了,脸年轻的让我总觉得是不是也是未成年小孩。
一些落后地区的常见状态,穷极一生追寻着母亲,摆脱着父亲,主角便是如此,一次抢劫中偶然带走了人家的婴儿,便陷入了与父母精神关系的博弈中。
他原本的名字是David,他给那个孩子也取了个名字叫David,像《完美的世界》一样,他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他想好好照顾好那个孩子,就像他希望小时候父母能如此照顾他一样。
他的酒鬼父亲就是流浪汉口中说的,连狗都要踢的混蛋。
他问流浪汉为什么活的像狗一样还愿意活着,流浪汉说因为他喜欢街上的阳光。
他不理解,在此之前他从未试着去理解过。
在这个充斥着暴力与死亡的地方,生命与希望的存在令他不知所措。
他寻求帮助的那个女人靠做衣服和风铃为生,一半是锈铁一半是彩玻璃,他问这种玻璃碎片造的东西怎么能卖那么多钱,她说那是你没注意到彩色的光洒在身上有多美。
他曾经住的地方是许多其他没父母的小孩住的水泥管,而那个孩子却有有钱的父母和一间舒适的婴儿房,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不如原本的父母能给他的更好,所以片尾他泪流满面还是把孩子送回去了。
一个很简单的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不过主角之后要在监狱里待很久了(结尾后续有点归于平淡了)。
本来没把该片的获奖当回事儿,以为又是评委会对非洲电影的安慰票、同情奖。
其实非常出色。
我不太喜欢“救赎”一类的词,我在红旗下长大,基督教的概念对我没太深刻的影响,一直我也没弄明白这个“救赎”和我生活的联系。
所以我用另外的词来表扬这个片子:同情、谅解和尊严,都是人基本的品质,南非离我们很远,但是他们表达的东西我完完全全懂。
Tsotsi是个家庭破裂、在恶劣的社会环境里长大的人,为了生存给心灵套上了一副冷酷的罩子。
他随意掠夺没有还手之力的人,维持自己的狗一样的日子;没有同情心,不会致谢,没法和人进行平心静气的交流。
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人。
那孩子不是什么圣婴,有什么超能力来改变Tsotsi,当初选择带这个孩子回家是他的一个偶然的决定,但是在抚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人,这是他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渊源。
那位帮忙奶孩子的大姐当然是重头角色,但是其他的人物和细节也安排得很出色。
比如那个在轮椅上乞讨的老兄,Tsotsi打劫他那段也堪称经典。
按中国话说,那老兄是身残志坚的典范,他有自己的朋友、有文化(能看报纸买体彩),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
那些为无家可归的小朋友们遮风挡雨的水泥管子(我们这儿也有小朋友住那玩意儿啊),在Tsotsi去之前就出现了几次,看似闲篇,实则为交待Tsotsi的身世打下伏笔。
Fela,那个当地帮派的大哥,和Butcher、Aap和Boston(Teacher Boy)打牌一段,跟Boston讨论什么是Decency(尊严);他是老混混儿,也有文化,知道拼:D-E-C-E-N-C-Y,还把Teacher Boy噎得没词儿了,后者是个理论家,一肚子酸水,人倒是不坏。
应该说每个角色的表现都很到位,Tsotsi的哥们儿们、酒吧的女老板、警察甲乙丙。
对白简练、朴实,符合角色身份,而且不乏智慧,不是老调陈词、不让人厌烦。
比如小BABY把Tsotsi的窝棚搞臭了,哥们儿来看他那段;还有Tsotsi和临时奶妈的交谈,Tsotsi的状态由紧张到松弛,被诠释得流畅可信。
以前没看过南非电影,这算第一部,非常满意。
很喜欢导演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印象最深的是DAVID和BOSTON说对不起的时候,屋子那么黑暗,窗口投进光线,很明亮,像是另一个世界一样,而DAVID却被阴影覆盖,一举一动都牵着他的黑影伸缩着。
婴儿在沙发上,在黑暗的屋子里显得那么光明。
这似乎预示着这个婴儿带给他的心灵的救赎是多么深刻。
从一开始就走上这等损人害己的不归路,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他的结局会怎么样,还好,编剧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不管是哪个妈妈,穷人妈妈,富人妈妈,做妈妈的DAVID,都被这种初生的力量牵扯。
这种力量足以让每个人付出。
献上的是自己的纯洁,而所有的黑暗,都在这个孩子的咿咿呀呀中消失殆尽。
這部戲觸動了我的神經, 是它所說的人性。
有時候, 我們常為了錢或是工作, 令自己的眼中沒有了某一些的東西, 如對人的憐憫、關懷、生命的意義或是你存在的目的。
當你什麼也沒有, 是否真的什麼也沒有呢。
世界, 不會為你一個而轉, 而是你如何去幫助這個世界去轉, 或是盡你所能去令事情變好而不是變壞。
"只要我的手感受到溫暖, 對於我的人生已經很足夠"
补标,原来的名字不是这个吧。
配乐一星,电影色调一星。色调调的好特别,感觉街道都是搭建的,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至于电影,有点粗制滥造
所谓暴徒我觉得他也没那么坏。
类似的题材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了,但要拍得抢眼出色实属不易,人物的精神塑造还可以,处在内心冲突矛盾的焦灼之地,结尾处理稍弱了,既然决定归还孩子了,通完话放下孩子走人不就得了。
劇場般的光影,卻是黑人區最低賤的生活環境。當大仔緩緩伸起手,良知全回來了。
评分:C-
这是污蔑伟大南非的一部电影,我不信一个世界杯都举办了的地方,居然XXXX
永远记得那个男孩的眼神
呃,又用婴儿来感化匪徒了,已经没有任何的新鲜感了,而且要真是十恶不赦的恶棍也根本就是感化不了的。
BGM,剪辑,摄影不错。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为“救赎”。豆瓣的简介并不准确,应该是“这天他刚刚抢劫并杀了一个老人,差点打死同伙,然后去劫车,打伤车主”。你说这种人会因为婴儿的啼哭而被救赎吗?实在是编剧导演的一厢情愿罢了。最后抱走婴儿,弃车而逃的逻辑也说不通。结尾居然入室抢劫的时候还遇到了婴儿的家人。这种剧情也就骗骗小孩。
那年的参赛影片到底有多水,这样的水片也能得奖。
人物淳朴感情真挚
纠结……
一般般
好吧……为毛还是个好莱坞的框……【2013.04.12于思勉5501和lily~】
以前看过的......
如果我可以抚养自己长大
20090203 @ office
这电影成龙肯定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