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的节奏,情节徐徐展开。
开始是一对夫妻申请离婚,丈夫辞职来到妻子和孩子居住的城市,儿子出示书面表达了对父亲的厌恶,还看不出来家庭里面有啥惊涛骇浪。
剧情逐步展开,父亲坚持每周末要和儿子在一起,尽管儿子生病百般不愿也得跟着爸爸到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关系让人明白了父亲是在什么环境成长起来的,没有尊重,自大,不懂尊重别人,争吵和暴力是家常便饭。
儿子想参加姐姐18岁派对,希望调整下次见面时间,但他的话父亲就像没听到一般。
儿子不断对父亲撒谎,父亲对孩子的任一点动作和行为都会严苛要求,没有温情。
儿子撒谎是为了母亲不再挨打,一家人躲避父亲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父亲答应让儿子参加姐姐派对,儿子把父亲带到三人的住所,父亲见到母亲哭起来的样子很像幡然醒悟的浪子回头。
但在女儿派对碰到异性对妻子的责难里面暴露了他的本性。
而在电影结尾,父亲拿着猎枪半夜敲门恐吓甚至开枪,孩子吓到失聪,母子躲到浴室等警察来的场景,估计就是母子三的往昔日常,恐怖至极。
电影是个平常的家暴故事,但是电影使用的技巧却让人印象深刻,举重若轻。
恐怖暴力的情节,在轻描淡写中展开,慢慢层层推进。
可能就是成熟电影的手法吧。
从一份地图开始,一个人的一生要走过多少道路?
是否像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名为“家”的太阳不停转动?
那种深入灵魂的牵引力,给了我们巨大的保护,同时也被赋予了伤害你的权利。
以爱为名的绑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家庭暴力,不是每个遭遇家庭暴力的人都会奋起反击,这种幸存者偏差让大多数人以为“家庭暴力”的重心不在“暴力”二字。
上一秒他说爱你,下一秒他对你拳打脚踢。
于是,太多人选择了相信,相信刻板印象,相信随口即出、“信誓旦旦”的谎言。
“每一个动手打女人的男人,都有一双会下跪的膝盖”。
经历了一次次的暴力、道歉、再暴力、再道歉……,在循环往复中当事者或许已经疲倦,或许选择放弃,或许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或许以暴制暴换自己一命……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会是好结果。
遭遇暴力不是受害者的错去年底的一条娱乐圈新闻占据好几天的头条热搜榜,女方遭到亲密关系的暴力对待,由于当事人的明星身份,一度让“家庭暴力”成为热门话题。
撇开当事人的高关注度,感情因素不能成为施暴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受到暴力对待。
韩国电影《空房间》剧照在美国,平均每年有500万女性遭受家暴,仅仅是在纽约,当地警察平均每天会接到700通与家暴有关的报警电话;在印度,近3成的妻子遭受过丈夫的伤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她们之中有人认可自己被殴打;在中国,平均每7秒就有一位女性被家暴,受害人在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而就在以“浪漫”名扬世界的法国,一年有50万女性遭受丈夫殴打,平均每3天就有一起因家暴致死的惨案发生。
家暴地图但这些血淋淋的样本,仅仅只是平均数据。
导演泽维尔·勒格朗震惊于自己的祖国法兰西,那个以“浪漫”扬名的国家竟每天都在发生惨案。
他用镜头揭露了一种罪行——“家暴”风云。
《末路丢失》(2013)是他首次执导的短片作品,曾在过百场国际电影节公映,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情短片提名,并赢得2014年凯撒奖最佳短片殊荣。
左:《末路丢失》法国版海报 右:《监护风云》中国版海报6月21日在国内上映的《监护风云》(2017)就是在他的处女作短片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并入围当年九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不仅夺得为处女作而设的「未来狮奖」,更是一举拿下最佳导演的殊荣。
导演泽维尔·勒格朗家暴的伤害不只有一次“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卡森·麦卡勒当导演听到有的女性每天通过听到丈夫的钥匙插进门锁的声音,来判断当晚是否会被施暴时,被震慑的同时也明晰了自己的作品不应该呈现流血的暴力,而是要展现一种持久的恐惧。
影片《监护风云》扩充了《末路丢失》的人物关系,延续了之前的拍摄风格。
大量的主观视角和长镜头,带来一种“我不是在看电影,是在看真实生活”的感受。
长片的故事发生在短片之后,母亲Miriam被丈夫不止一次家暴后终于选择了诉讼。
短片中Miriam受过的伤在换工服的时候赤裸裸的展示在同事面前,她的孩子Julien和Josephine遭受的伤害通过歇斯底里的大叫和默默无言的痛哭传递到观众面前。
在《末路丢失》中,Miriam的同事问到小儿子Julien他爸爸平时做什么,他说:他喜欢打猎,平时会带着他家的狗Sally一起打猎,狗很喜欢,因为一直在叫。
后来他说的那句话让同事震惊并且沉默。
“甚至当爸爸拿枪瞄准妈妈的时候 她(狗)也不停的叫”后作《监护风云》中法官说了一段话让小小导沉默:家庭暴力带来的伤害永远都不是一次。
父亲的暴力伤害,和同为受害者、以保护者姿态出现的母亲强行施加给儿子Julien和女儿Josephine的二次伤害,在孩子心中刻下的阴影是无法被抹去的。
《末路丢失》的结尾那阵犬吠,一度将影片气氛推向高潮,最后的狂奔也只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在《监护风云》中,同样的奔跑情节有了一追一赶的紧迫。
儿子Julien和父亲Antoine对手戏,用非暴力的画面描述了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家暴。
影片中每个受害者的心灵都遍体鳞伤,但没有一滴血,也没有直接的肢体冲突,找不到关于施暴的镜头。
在本片中,没有任何音乐烘托气氛,导演用空间感带给观影者无限遐想,把惊悚揪心的现实变成了影片的气压和心跳。
如果说情感的爆发需要一个收尾工作,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描写是最好不过了。
透过孔隙我们偷窥到了什么?
是他人还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自己?
那声枪响是开始,留下的孔隙是结束。
故事被关在门里,门外的生活还要继续。
《监护风云》推介大使 冯远征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将家庭暴力列为刑事犯罪。
最近频频发生的新闻让家暴浮出水面,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勾连着万千家庭,畸形的爱产生不可逆的痛。
或许沉默有不得已的理由,但别把暴力当做理所当然,别让家成为危险之地。
-End-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电影导演中心”关注,获取更多电影行业内干货
1、说实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觉得片中一家子之所以被家暴父亲逼得四处逃窜,与母亲的软弱不无关系。
即使离婚后,女主被丈夫一而再再而三的冒犯、骚扰、侵犯领域时,竟然只是一味忍让,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自我保护以及保护儿子;儿子明确提出害怕不想与暴力倾向父亲在一起,却还是忍受共同监护的约定送羊入虎口让儿子去生活,WTF?!
暴力就是在姑息中养成了,在一次次的软弱中,家暴男最终选择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用枪来发泄,并且毫无悔意地说“这是我老婆跟儿子,不管你警察的事!
”。
怪谁呢?
想要上帝帮你,起码你也要伸出手来啊?
2、就电影拍摄本身而言,把这种压抑、紧张的情绪把握的很好,尤其最后一场破门而入的枪击戏份,拍出了恐怖惊悚片的效果。
法国的一部聚焦家暴社会问题的影片,题材独特,引发共鸣。
整部影片从一对离婚夫妇争夺亲子监护权的法庭听证会开始,双方各陈述理由。
一个表面上工作优秀、同朋好友评价甚高的男人,在背后可能隐藏有另一面。
从兴趣爱好看,这位一家之主喜欢狩猎,或也暗中指示了他的暴力倾向。
影片围绕小孩的周末监护权之争展开。
父亲的暴戾乖张、强烈的控制欲慢慢展露,正如前妻所指出的,这是一种精神病态,可人们常常忽略于此,以至于家暴被遮蔽。
影片始终维持在灰冷色调,衬托出紧张、不安的人物关系,暗藏阴郁、恐怖的悬念气氛。
叙事冷静,环境音响明显,有一种冷峻的纪实感。
几位主角的表演都十分投入,妈妈一角尤其突出,呈现PTSD既视感。
影片高潮段落近似惊悚片,结束于前夫深夜持枪强闯民宅,被警察逮捕,母子得解救。
画面定格在一扇千疮百孔的门,然后戛然而止,象征意味浓厚。
本片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如果看这样一部电影,只是激起了对家庭暴力的厌恶,是对这部作品的侮辱,更是对导演的侮辱,也说明观影人仅仅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上。
如果观众属于这个人群的的话,那么这部电影不适合你,请移步《速度与激情系列》,不带有歧视的意思,是个认知与阅历的问题,不歧视并不代表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别。
我们从丈夫家庭看暴力因素的根源,首先导演对丈夫暴力缘由是有交代的,虽然只是了了几笔,但是已是入木三分。
丈夫与儿子在父母家第二次吃饭时候,丈夫不断追问儿子不愿回答的问题,且看爷爷的反应。
爷爷数次劝阻无效时差点掀翻桌子,导致丈夫在儿子面前非常没有面子,因此也在此刻爆发。
这一幕说明丈夫的暴力特质是有家庭因素的,爷爷就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在没有能力说服丈夫时采用了暴力,丈夫沿袭沿袭了爷爷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更加糟糕的是,爷爷竟然把丈夫赶出了家门。
如果拍桌子是是浅层次暴力的话,至多是表达愤怒,那么趋赶是深层次暴力。
暴力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最无能的表现,是无计可施后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以达到使对方屈服的目的。
丈夫沿袭了原生家庭的两种特质,1强势,目的必须达成2达不成即诉诸暴力。
而这个家庭中奶奶是缺位的,没有做到劝阻与调和的作用,让本就心灰意冷的丈夫跌到谷底。
从后面情节来看,丈夫是了解到自己这个问题的,并决心克服。
但是,我们看到丈夫妻子发生矛盾冲突时,丈夫还是不自觉的诉诸暴力,可见处理问题的这种方式已经印到他的骨子里。
从这一点上来看丈夫是一个失败者,是值得同情的。
这个家庭里面奶奶缺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女人在一个家庭里面引导作用是一个家庭能否走向健康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上尤其值得每一个家庭反思。
女人应该劝导丈夫温和以待,也应该用暖心的话心去抚慰自己儿子的无助和失落。
如果这样的话,不至于丈夫的失控。
犯罪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家庭因素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能否成为个人心灵的港湾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走向犯罪。
我们再看妻子的表现,妻子与奶奶是完全相反的处理方式,爷爷与奶奶可以共处下去,但是妻子丈夫的决裂在所难免。
现代社会,个体达不成的目的要尽早放弃,诉诸武力会让事情变的更糟。
妻子儿女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他们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不必过于执着。
要对我们的身边人温柔以待。
人应该多关注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才是一个人永远的主题,丰盈他,锤炼他,愉悦他,升华他。
导演用极尽细腻的叙事手法将一个典型家庭问题描摹出来,值得每个人趋沉思。
3.5/5‘家暴问题’作为影片的一个核心指向,导演对于这个关键问题的呈现是有层次且尖锐的,层次感体现在情节排布上对于父亲(安托万)身上隐藏的家暴倾向的逐步揭露,尖锐感则是借由全片的铺垫、积累,在最后一场中汇聚,爆发式地呈现‘家暴’对于受害者母子(米里亚姆和朱利安)所造成的身心伤害,毫无疑问这是我认为的影片优点,也是我觉得它能触动到很多人、让更多人对‘家暴问题’有了新的认知的原因.但我以下想说的,却是关于本片的瑕疵——影片对于现实中可能存在‘家暴问题’的家庭并不具备指导意义,或者说,影片的确尖锐地把‘家暴‘这个问题剖开呈现给了观众,但在镜头之外却没有给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出路,因为在我看来,现实中的一些家暴受害者不仅需要外部的关注和共情,也应该需要内部的指导和自救(注:以下关于影片内容和’家暴‘的讨论都是在认可’父亲安托万的家暴倾向是这个家庭破灭以及母子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根源‘这个前提下的)影片从裁决监护权的法庭之上拉开帷幕,观众都是以一个外部的视角进入这个家庭之中,所以对于朱利安父母的各执一词,到底谁在说谎扮好人其实影片并没有一开始就交代,直到25分钟父亲安托万无视了儿子问他’想要参加聚会,能否和妈妈调换下监护权时间‘时,影片才开始慢慢暗示父亲身上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撇开这一影片叙述所采用的外部视角,而作为看完全片的观众并以母亲或者儿子的视角重新代入时,我其实能从一家人对待父亲安托万的态度和母子在处理和父亲安托万的关系时采取的方式上清晰地预见影片的结尾——也就是在这一家人都了解安托万身上存在的’暴力倾向‘问题的前提下,他们对待他的态度和采取的沟通方式并没有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激化了父亲内心’暴力倾向‘的问题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暴力倾向是父亲自己身上的问题,为什么要家庭的其他成员去想办法缓和‘,因为在影片的语境和现实中很多存在’家暴问题‘的家庭语境中,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正如影片中,在意识到父亲的暴力倾向十分严重、伤害到家人要离婚时,米里亚姆和安托万已经有了子女而且还被裁决了共同享有监护权,此时的语境,其实已经无法单纯地说通过无视或是摆脱的方式去消除发生家暴事件的风险了,因为从法律和血缘的层面,安托万都带着朱利安共同监护人和父亲的身份,这并不像是米里亚姆和安托万的关系一般通过离婚和断绝联系就能切断的一样带着这个语境,当我们回看母子对待安托万的态度和称谓以及儿子因为恐惧和厌恶所采取的撒谎、冷漠、排斥的行为时,片中的多个时刻是让我感觉到不明智甚至是’危险‘的——也就是安托万有可能会对朱利安采取暴力行为的瞬间,虽然说这些瞬间的堆叠引发了最终的惊心动魄是导演对于’家暴问题‘从被隐匿到爆发的一次完整呈现,但让我失望的是伴随着结尾被子弹打穿的门关上,镜头外弥漫而去的是一份侥幸和疼痛感,完全看不到类似的受害者可能的出路在哪中立的态度与合理的沟通如果说儿子朱利安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是让我觉得不明智和’危险‘的,那么我觉得可能能为这样一种需要摆脱的断裂的父子关系提供出路的便是中立的态度与合理的沟通,如果说仅作为12岁的朱利安还没有办法在这样的阴影和环境里去主观地缓解父亲给自己带来的恐惧感并且保持理智,那么这个心理建设其实是母亲米里亚姆应该帮儿子或者说这段父子关系去做的,而不是一味地默许边缘化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他的漠视、排斥,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夫妻关系、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简单地通过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断绝,但在朱利安面临的处境和关系中他不可以,所以我觉得片中的母亲其实是’有孩子但是面临着家暴问题的家庭‘要解决问题时参考的反面例子.中立的态度是说母亲其实可以让朱利安没必要事事都对安托万保持着敌对、冷漠,有些琐事其实是可以拿来交流,适当地在情感上去缓和那样的对峙态势的;合理的沟通是说在不告知安托万他们新家地址和其他的前提下,并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撒谎或者一言不发的冷处理这些方式去刺激父亲安托万因为控制欲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些可能对于一个12岁的朱利安来说很难,但应该是母亲这个角色应该去尝试和考虑到的家庭之中内部关系的完全割裂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
影片开篇的法庭上法官的一句’虽然子女都看似站在‘虽然子女都看似站在你这边,但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幸’一言道出了这个家庭本质的伤痛,固然所有问题的根源指向的是安托万的暴力倾向和无常的性格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米里亚姆和朱利安也都没有采取过积极向的行为,这种积极向的行为并不是指接纳、容忍父亲的这一系列问题,而是指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救,缓和共同监护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并不意味着重塑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而是意味着尽可能地避免这个家庭关系走向极端的割裂、意味着尽可能地避免给未成年的朱利安过多的阴影哪怕说诸如很多倾向严重的家暴者一样,安托万最终的情绪爆发、行为失控不可避免,母子其实也应该把这种失控的程度尽可能地缩小,再而诉诸于法律或是其他外部的帮助,因为在我看来,尽可能地防止这样完全割裂的情况发生,其实就是在内部寻求一个出路、一个自救的途径
凌晨,我终于看完了这部我一直不敢看的电影。
这不是再去揭露伤疤,而是让我直面过去的一种方式。
我想借此部电影,讲讲我自己。
同时,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向所有人讲述我的过往。
这需要勇气,我也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让自己蒙羞的往事。
对我而言,这反而是涅槃重生的故事。
我是一个在家暴家庭里生活了十七年的孩子。
有一句曾经看的台词,我觉得说的很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下面的文字描述的都是我的故事,也许有点不可置信,也许有点残忍,但这些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从小,在我的记忆中听到最多的是父母吵架的打骂声。
看到最多的,是他们争执时我父亲面目狰狞的脸。
闻到就想吐的,是满屋子的酒精味。
刻在我脑海里最深的一次是一幕鲜红的画面,我母亲那满脸是血的脸,和我绝望到崩溃的哭声。
闭上眼就是我妈的眼角和额头被封了十几针的伤痕,她还过来伸手抱我的样子…这不是噩梦,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从小我就记得,最痛的是母亲的头发。
因为每次争执时,父亲总是变成酗酒后的恶魔从床上把母亲的头发狠狠地拽起来扇巴掌。
有一次,母亲的脸被扇肿的像面包。
她想跑却被死死地拽住。
父亲用脏话辱骂她,朝她吐口水。
小时候的我总是挡在母亲面前,却又被父亲用力推到旁边。
父亲总是酗酒到半夜,把熟睡的母亲弄醒,暴力宣泄完以后就把她赶走。
有的时候,母亲只穿了内衣就被撵出家门…那时候的我,总是哭的撕心裂肺。
我的父母打过两次官司,但每次官司都以失败告终。
跟电影中的一样,法院总是袒护被告方,不建议离婚,只会做调解。
让人恶心又害怕的现实…片中的父亲让我看到了同一个相似的他。
他们都是暴躁极端的性格。
不顺从不听话换来的就是威胁和辱骂。
不管逃到哪里,永远都不会放过你,从小家里的门被踹烂过无数回,最后索性就没修了。
我和我妈边哭边躲在屋子里的角落,大叫不要过来,我们错了之类求饶的话语。
毕竟真实情况并不像电影,并没有几个邻居真的会来帮你,也不会有警察真的把父亲带走。
最后总是以家庭纠纷的理由记完笔录就走…小时候的我,110成了一个月必打一次的电话…后来的母亲经常躲去外婆家住,而我会去奶奶爷爷家。
我和她见面逐渐减少,而父亲还是一样,每日酗酒度日…就这样,到了高中毕业。
在我去外地上学俩个月的时候,第一次自杀未遂。
回来的时候就检测出了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
双向抑郁让我痛苦难分,每日每夜的痛苦绝望压得我喘不过气。
心慌、手抖、神经衰弱各种情绪崩溃。
我经历了那段灰暗无边的日子,哭泣、吃药无边无际的想要去死的念头…原生家庭下的阴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自此,我脆弱的性格和悲观的情绪都还存在着。
经过大半年的修养,我开始信佛,自救同时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我的抑郁症逐渐康复。
那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半年,不过还好,总归是挺了过来。
在此还是要再次感谢一下一直陪在我身边的人们,没有你们,或许我也活不到现在。
真的很感谢大家…回忆到这里,我的心像是被揪起来的痛。
再多说这些灰暗的日子其实也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之所以写下这篇血泪文章,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家暴受害者。
坚决抵制,呼吁大家,反对家暴!!!
最近经常会看到女性被侮辱、殴打、虐待的种种视频。
心碎的同时,想告诉这些被家暴的女性,不要心软,不要想为了孩子将就。
人这一生的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为了以后孩子的未来,都要学会自我保护和放手!
离婚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爱的未来!
最后,我想说…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不用再来安慰我。
现在的我,过得很好,也会越发坚强。
每个人的人生,并不像朋友圈里的那样光鲜亮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望和无奈。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知福惜福,将心比心,善良真诚地做自己。
不愧对任何人,保持初心,切记不要伤害他人。
因为…有一颗宽容的心比金子都可贵❤️让我们一起,共同反对家暴!
同樣是拍攝有關暴力和驚慄的故事,一些歐洲導演特別考起觀眾的耐性和專注力,不會像荷李活類型電影那樣講求感官刺激,分分鐘有聲有色。
法國導演Xavier Legrand的首部劇情長片《監護權爭戰》(Custody)就是以這樣不怕悶到觀眾的風格講故事。
為甚麼這些歌舞鏡頭要這麼長?
角色們在畫面中走來走去,重點在哪?
觀眾要耐得住這種電影語言,留心各項聲畫細節,在結局後回想,才會察覺之前看得五里雲霧的片段中一直有故事在發生,只是當時不知哪些細節需要留意。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講兩夫妻分開後,前夫先爭取隔周見兒子的權利,再設法找尋逃避他的前妻。
導演一直沒有清楚交代雙方離婚的原因、誰更可信等等,把篇幅放在「男主角要找前妻說清楚」這歷程上。
懸疑的效果似乎只對特別有耐性的觀眾有效,因為導演往往讓觀眾跟戲中角色一起漸漸沉浸於「好像有事發生,但又不知是甚麼事」的不安狀態中,有一種莫名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對這種焦慮之原因產生好奇。
只是這些長時間的段落和枝節累積起來,或會令觀眾精力渙散,感到疑惑及沉悶之餘,更難留意故事的細節和內斂的推進。
等到電影約最後四分一才急轉直下,讓觀眾知道恐懼和暴力的源頭在哪裡。
彷彿之前一直靜態地吊著的鉛垂,到最後有魚時忽然變成跳下水用魚叉搏鬥那樣激烈。
之前導演在敍事上推延著的壓力在結局一次過引爆,焦慮和懸疑造成的心理張力解開了。
這時觀眾才能理解前文中,各個角色的情緒和反應——如果他們之前沒打瞌睡的話。
除了开头和结尾两处好看点,中间一大段很无聊,完全可以删掉的。
这种剧情最好安排,闹钟一想就会有很多冲突的,故事题材也不错的,但是正片的中间那些情节太差了,所以差评了,一般般了。。。。。。。。。。。。。。。。。。。。。。。。。。。。。。。。。。。。。。。。。。。。。。。。。。。。。。。。
电影没有过多的铺垫,一开场就单刀直入。
米里亚姆和丈夫安托万·北松婚姻破裂后,她向法官提出申请,内容是争取12岁儿子朱丽安的独立抚养权。
开头的这场听证戏长达十分钟,直白平淡的对话,简单而致命。
最终,米利亚姆获得了这场监护大战的胜利。
但真正的“战争”,这时才真正拉开帷幕。
安托万的身份是丈夫,也是父亲。
但很明显,他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安托万就像一道易煮的菜,温度稍微升高,不用花多少timing,就轻快地抵达熟透的阀值。
因此,也就很容易越界。
在片中,安托万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开始暴怒,动手动脚,很少会去考虑别人的想法。
不管面对的是自己的妻子,亦或是儿子,他都不晓得分寸的重要。
只有在周末,安托万才能得到儿子朱丽安的抚养权。
一开始,他还处于很tender的状态,会主动关心儿子的近况,但当他想要进一步通过儿子了解妻子的近况,譬如住所,去哪里,为什么不接电话之类的信息却得不到儿子的回应,他就开始声嘶力竭,陷入失控都状态。
所以这也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儿子对父亲抱有的是恐惧的心情,接受父亲的监护,周末去父亲那过夜,和父亲独处,这些举动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害怕才选择的妥协。
我想可以这样理解,安托万一直想要争取的抚养权更多不是出于责任,而是一种有点扭曲的自我证明。
此时的他处于失业,还没从事业低谷期走出来,家庭关系又经营的一塌糊涂,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生活上十分不如意的loser。
loser总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暴力和愤怒就成了“无用之人”的发泄方式。
就像安托万的父亲说的那样,你总是把一个东西搞砸。
当安托万的母亲无意识说到朋友在公车上见到朱丽安。
而地点并非朱丽安原来住址使,安托万再次被激怒。
他会不爽,是因为他人的行为轨迹超出了他的自有逻辑,说穿了,他从头到尾care的只是自己可怜的自尊,即所谓“父亲的形象”。
他愤怒的起因,几乎无一例外,是在自己的父亲形象受到损害时。
这样的破裂对安托万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耻辱。
当他发疯似的找到妻子的公寓后,上演了一出苦情戏,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渴求妻子重归于好。
我想,一个完整的家庭形象对这样擅长暴力的男人太重要了,一旦脱离了和谐的家庭关系,他就无计可施,无法以正统的“父亲形象”示人。
他其实比谁都清楚,愤怒和暴力并非解决方案,但性格上的敏感和脆弱,使他总是走极端,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这并非为他的妻子米里亚姆开脱,她自然也有问题,不懂得化解家庭的紧张关系,也很少去给予儿子关怀。
她对丈夫的怨恨很大程度是由儿子去替她承受,因为她拒绝跟丈夫的任何沟通,导致安托万只能将怒气倾泻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最惨的莫过于儿子朱丽安,他就像巨无霸里的牛肉切片,上面是油腻的芝士,下面是苦涩的生菜,在父母的失败婚姻中,他彻底成了困兽之斗。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无爱可诉》里的小男孩,在父母吵架的夜晚,他因为害怕哭泣声太大而躲在门后,憋着气小声啜泣。
孩子总是要为父母所谓“破碎的心”来收拾烂摊子。
某天半夜,情绪彻底崩溃的安托万拿着父亲的猎枪跑到妻子的公寓,疯狂地敲门,踹门,要求沟通。
显然,镜头里的这个中年男子,心理阀值彻底爆表,只有复仇,才能重夺自己的权威。
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一个感情上的超级loser在使用暴力上却十足地游刃有余。
这种自私,令人不寒而栗。
电影在米利亚姆和朱丽安获救后便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限想象空间。
导演细心地安排了许多伏笔,使得最后高潮的到来几乎有了一种呼之欲出地效果。
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惊悚,半夜运行的电梯,狂躁地门铃声,走廊的亮灯,这些元素无限放大了暴力的恐怖色彩,精准地展现了一幅家庭关系的横切面:婚姻之殇。
这部片还有一个地方令人印象深刻:全片没有任何配乐。
在定格镜头的搭配下,显得十分冷静,客观,这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情感的推动。
这大概是令我惊讶的原因:完全看不出是一部处女作,泽维尔勒格实在是前途无限,在我看来,这比多兰屌了不知道多少个level。
婚姻是需要家长双方在信任的基础上去建立的,当婚姻发生危机的时候,不是任由一方以暴力的方式就可以解决的,子女教育也是如此,往往始得其反
最后一段跟闪灵似的
家暴男和家庭惊恐的氛围营造得不错,这种即使离婚还是阴魂不散的烦扰确实很真实。只是这方面展现还是不够,最后居然还是邻居先报警才及时制止了暴行,母亲一会儿在派对上颇有气势,一会儿在人身安全上又特别软弱,很矛盾降智。看了个寂寞。
还行吧……没有那么好呀,本以为情节会更转折些,男主头脑简单…
#保利天安门# 蜜汁无聊 浪费宝贵夜晚
一开始还在判断谁说谎,后面就觉得很心疼这孩子
目的不在于对“家庭暴力”追根溯源,而是打造临场感。父子的所有对戏,那种压迫的恐惧都非常真实。父亲“不受控制的情绪”导致家人“永远在惊惧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才是家暴最折磨的地方,所以片子不出现真正的暴力镜头也可以成立
欧洲文艺片着实不是我的菜。前面70分钟很无聊(前面漫长的庭审戏很劝退),哪怕最后的高潮十分吓人(今日恐婚)。虽然逐渐揭露家暴男的手法不错,但是不能理解关于女儿的一些闲笔,女主的性格我也不喜欢。儿子的一些行动我也无法理解。枪支管理真的很有必要!以及,虽然我这样有点道德绑架,但是我很想知道那个法官知道这件事的心情。
三星半。真正把家暴拍成了恐怖片。
虽然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家暴的镜头,但是人物的演绎还是很细腻的,大晚上看还是有被吓到。
最后20分钟引向惊悚类型片,氛围营造极佳
“门”与“视角”。
情绪紧绷到最后一分钟 压抑疯了恐怖恐怖恐怖 我竟然品味到某种感同身受被砸烂踹穿的房门 无法逃避也无法面对的面孔我说不出别的 但是我知道这有多痛苦
2.5 单线条的叙事,也没有配乐。不过从反映现实的角度来说还不错,尤其是孩子长期的压抑恐惧,父子几乎没有交流,孩子小心翼翼怕父亲突然爆发结尾母亲关上弹孔斑驳的门,电影就这样结束
Fuck 什么玩意
【6】本以为是刻画山雨欲来,最后发现是拍满天惊雷。节奏控制失衡,通过法庭调解戏和父亲暴力形象刻画掀开一个口,却全部为了结尾第三幕类型片转折铺垫。结尾颇有《闪灵》的影子和力度。jump scare,不断切换镜头怼拍,暴力游戏的捉迷藏,暴力口与不可调和的到来后沉寂。但惊世骇俗和震死人一大片之后,它只是局部的电影。像分赃不均内讧的团伙,最后被路过的乞丐捡了便宜的电影。
一部家庭监护权纠纷电影,拍出了惊悚犯罪逃亡片的效果。前面的漫长铺垫只为最后的爆发,倾尽所有,无声胜有声。
为了制造所谓冷静的冲突,导演特意选择了体型差巨大的两位主演,以及情况较为特殊的“伪君子”施暴男,在剧作和视觉上占尽了便宜。请问拍这种刻意制造强弱差,甚至不惜给受害人降智的东西,意义在哪儿?明明片头的听证会、女性反击之后的判决等等才是更大的困境。两颗星送给——只会躲在家里气出病的爹,亲眼看见女主正处于潜在危险之中但非常听话地转身就走的新男友,唯一一个硬气地保护女主的人 her sister
故事非常简洁,由一场监护权的庭审戏拉开家庭暴力的序幕,并层层递进角色心中的恐惧感,最终由类似于惊悚片的形式完成了戏剧的高潮,节奏感和压迫感都把握得不错,主题明确,就是格局小了点。
通常对于这样的家庭故事来说上法庭是个结局,这里却作为开端。在不长的影片中带着观众逐渐认识人物、了解这个家庭的故事并推向高潮,也能够让观众猜测几分上法庭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