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新华社说这是它第一次拍电影,其实不是电影啦,是几段新闻记录的集锦,天南海北拍摄的几位第一书记都挺有代表性,涉及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选取了合作社、教育、救灾、异地搬迁等工作重点。
胜在真实。
几段记录汇成一部电影时长的纪录片这个量变,加上在电影院放映这个催化剂,产生的质变太猛了,宣传效果杠杠滴!
字幕出现时观众们自发的掌声表明了影片的深入人心。
听说现在电影的规律是越好哭票房越好?
祝本片大卖,因为很好哭,包括我在内的好多观众看得直抹眼泪。
陈小树《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影片80分钟5个小故事,讲述了西藏、四川、黑龙江、贵州等地的扶贫工作。
个人评分7.5分,值得一看。
先说优点:1.最喜欢第一个西藏的故事,作为去西藏三次环线的人,很能感受西藏的贫瘠与落后。
都21世纪了,贫穷与落后依然离我们这么近。
也值得带孩子去看看。
2.新华社出品,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语言丰富,音乐很赞,叙事节奏快,信息量大,不用担心过于无聊。
不足:1.不够克制和理性,有些地方过于煽情。
纪录片可以带有主观观察视角、但是应该把结论交给观众。
有可能考虑到院线电影的观众接受度和宣发,所以在纪实和共情方面做了妥协,可以理解。
2.关于其中一个故事牺牲照顾家人来成就事业这一点,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值得宣传。
我们宣扬人性的美,但不要抹灭人性。
另一个故事里,对书记老年痴呆的母亲一笔带过就很克制,也很真实。
3.我可能更想看到人物背后的动机和逻辑来了解他们,可能因为短片的时长限制,所以缺乏立体的人物形象。
不得不说有一点遗憾。
朋友约我去看电影,随意选了这部电影,在电影开场前才知道这是一部很“红”的电影,朋友给我递了纸巾说:“先把纸巾备好。
”一开场就感觉到,这似乎不是一部电影,看完第一个故事更感觉像是一个人物访谈或者纪录片。
电影主要就是讲的扶贫,能够想象到的感人与催泪。
第一故事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第二个故事看到那些孩子真的泪如雨下,小孩子衣服脏乱,脸上粘着泥土,目光懵懂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后面的故事就再也忍不住了,后面就全程泪目。
因为电影很短,结束的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在座位上整理心情,却发现都没人离开,直到几分钟才有人陆续走出。
说实话,最近真的很颓废,看之前也是在和朋友吐槽生活,但看完电影之后好像又有了一些斗志。
这是大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电影。
该片以纪录片方式拍摄记录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抓生产促教育、为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不惜牺牲,第一书记们他们是用生命兑现承诺,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影片非常催泪哦,带够纸巾!
#毒舌观影团#
#毒舌观影团#参加《我们是第一书记》电影首映,该片以纪录片方式拍摄记录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抓生产促教育、为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不惜牺牲,第一书记们他们是用生命兑现承诺,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影片非常催泪哦,带够纸巾!
祖国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有贫苦地区,正是有了这些书记的无私付出才得以将他们的生活改善,书记们真的是舍小家为大家,观看过程中被感动了,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是有他们这些心系百姓的人不断付出着,真的希望我们国家不在有饥饿,贫穷,苦难,战争…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愿祖国变得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学有所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破防泪目!
致敬第一书记事迹的电影!
文/王珉作者简介:王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全国部分报刊和新媒体的影评专栏作家,厦门广电集团记者,厦门电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影视剧本学会会员。
导语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让人破防泪目,第一章西藏篇,原本村民们都不信任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成立合作社养羊脱贫的意图,他使出浑身解数才克服了那些困难。
第二章四川篇,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孩子们辍学,点一盏灯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一个都不能少。
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因为这些基层干部对贫困的刻骨铭心,才会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要义。
剧情简介影片真实记录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等事迹,讲述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经历,展现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在脱贫一线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的感人故事,谱写中国新时代党的赞歌。
正文由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精彩时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荣誉出品的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让人破防泪目!
每一组人物故事的黑白和彩色的先后影像,不仅区隔出今昔的对比,也增加了镜头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人看着看着,泪流满面。
这是我国推出的首部新闻纪录电影,相比故事片、文艺片、艺术片、纪录片而言,更具真情实感,它将新闻采访素材进行重新解构,开创我国新闻报道和电影大银幕融合跨界合作的先河。
全片依托新华社从2019年开始的3年“第一书记”系列报道新闻素材为载体,摄制组走遍全国贫困乡镇,通过电影化剪辑,用分段集锦式叙事手法跟拍那些“第一书记”工作劳累的身影,真实记录他们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电影第一章西藏篇,讲述的正是西藏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书记,带领当地村民养羊脱贫的故事。
从他的口头自述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宗措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除了自家那口粮。
在大城市一顿饭几百,他们要好几年才能赚到。
”旺青罗布告别繁华的都市,来到平均海拔高达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宗措村任第一书记。
他面对重重困难,硬是凭着强烈的党员使命意识、过硬的素质本领和火热的工作热情,破解严酷险峻的自然条件和村民的贫困问题。
原本256户村民并不信任旺青罗布成立合作社脱贫的意图,他使出浑身解数找到当地很有威望的索朗村支书,才克服了那些困难。
这里的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他放眼宗措村没有可以养活村民的产业,唯有养殖羊群成立合作社才是出路。
于是,他带领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夜里用牧羊犬驱赶狼群,带领女人们做搅拌,男人们做体力劳动,最终将羊圈建成,仅用2年时间就把偏远村庄的脱贫攻坚号角吹响。
旺青罗布通过朋友圈做成了合作社成立以来的最大生意,第一次分红时,村民们拿到那些红通通的百元大钞都很开心,黝黑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该片对旺青罗布这位第一书记的刻画,故事和人设因真实性让人深深共鸣,他用实际行动,给宗措村和村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使得人们像村名所寓意的那样幸福,向着高原的太阳生活。
看完该片,观众也能深刻认知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第二章四川篇,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博作村的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两人选择到这个最艰苦的地方驻村,尽自己最大努力发展当地教育。
电影中除了胡小明的自述:“闭上眼睛全是孩子们,这里太苦了”。
还有一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胡小明教孩子们布电线安装电灯;胡小明和“逃学威龙F4”斗智斗勇不让他们辍学;胡小明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如果没上学以后孩子发工资都不会签字;胡小明关照一户家中的四个孤儿……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观众可以体会到人生改变的希望。
乡村的美丽不仅在于生态美丽,也在于“点一盏灯照亮前行之路”的文化魅力。
胡小明和罗洪给村里的幼儿园孩子拿好多筐鸡蛋补充营养。
为孩子们煮蛋时,胡小明如是说:“学习成绩好是最好的。
”孩子们剥开蛋壳,天真无邪地笑了。
其中一个孩子笑着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就可以天天吃鸡蛋。
”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不仅在于照亮下一代前进之路,更能找到问题所在。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路上,两位第一书记用文化照亮孩子,小手牵大手,对父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来,孩子们成人成才将文化带回乡村,将释放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的重大价值。
这部新闻纪录电影的力量,围绕诸如贵州扶贫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攻坚事件,展现乡村的先进与落后、贫穷与富裕、传统与现代等多种矛盾,既构筑起乡村振兴波澜起伏的壮美画卷,也勾勒出发展理念不断更新的艰难过程。
表面看,该片刻画的是有如贵州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带领村民从“爬完这座山到另外一座山”的艰苦生活,到出门有电梯的安置房高楼大厦,她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
实际上,电影抒写的是伟大的人在伟大的时代展现伟大的工作。
大时代,大使命,小人物,小故事。
刘恭利在自述中提到,从最开始“老爷子用拐杖打我们,说我们骗他们……”到后来“走走走,去我的新房子看一下……”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刘恭利走的是群众路线,选择的是人民立场。
这些第一书记忠于理想、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离不开政府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支持,这是领路人引领作用和组织振兴保障作用的集中体现。
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个甘于奉献的基层党组织、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刘恭利一样优秀的乡村第一书记。
8年,近1亿人脱贫,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等干部的血汗支撑。
看完电影,很多观众大受震撼,那些生动真实的乡村画卷跃然荧幕烙在脑海。
从藏区到四川,从东北到贵州,从男书记到女书记,旺青罗布、胡小明、罗洪、王路、刘恭利……那么多年轻的共产党员,为了能让中国偏远地区的村民过得好有书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乡村振兴,正是因为他们对贫困的刻骨铭心,才会深刻理解对变化的渴望、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
导演任杰说:“山里的花不在乎你是否看它 是否欣赏它,明年春天也一定会如期开放”第一书记就是开在山里的花,在没有镜头没有人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全国各地做出贡献,超过1800位第一书记牺牲,看到他们没法回家过年,看到他们为了留守儿童过生日却不能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看到母亲受伤也只能在窗外路过……他们是第一书记,是人民的书记,脱贫攻坚不是一句空话,而且他们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的奋斗出来的。
当片尾《奉献》出来时,真的眼泪一直往下掉,都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总有人为你而来”,很幸运我们有他们。
我们是第一书记豆瓣标记想看这部纪录片很久了,不出所料又是我一个人包场看完。
看完之后感动、震撼于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是这么多的第一书记实实在在用他们的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他们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
如果说今年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是用一段战前政治工作告诉我们打赢抗美援朝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一部《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用无数第一书记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的意义何在。
它在于一个国家的制度优越性是赋予她的人民发展权。
走出影院,我特地搜了一下发展权的定义,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
共和国历经72年峥嵘岁月,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到现在,每个人不可否认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但是身在都市的我们也会被周围的灯红酒绿迷离夜色遮蔽视线,忘记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那么多人并未跟我们一样充分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他们不知何为城市化,不知何为现代化,困住他们的是真实存在的穷山恶水和无法被轻易扭转的代际传递的贫困,扶贫攻坚就是照亮这片盲区的光,第一书记们有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不仅带去了火焰,也带去了如何照亮前路的方法。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各种主旋律题材影片,不限影片类型也不限影片题材,但最重要的是,拍摄的人与在其中的人都要有信念感,很多扯着主旋律大旗搭着主旋律旋风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空有口号而无实质,你们为什么拍不出动人的主旋律啊?
那是因为你们不信啊,你们不相信现在的国家就是由一个兼具理想信念的党和一群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支撑起来的,在这些所谓的文艺工作者心中,只有自私自利才叫人性,有信仰有信念不是人性,无私奉献不是人性。
这个国家太多的动人故事,为何无人能好好讲述,终其原因,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话语能量的失语,90年代我们有大决战有焦裕禄有横空出世,为何现在一部《能文能武李延年》就能让我们这些人心潮澎湃,那是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有一群专业的人,能讲好故事了。
感谢各位第一书记们,有你们,人民有信心,中国有未来。
第一次看纪录片的首映,没有失望。
这部影片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山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好的呼吁更多人的关注扶贫,启发更多的人: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让社会更好,让国家更好。
看的过程中就忍不住为第一书记们的机智与负责赞叹,很佩服他们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并改变着贫困人的环境与人生,正能量的纪录片!
我是一个管理咨询顾问,喜欢看纪录片。
有幸参加映前观摩,感谢片方邀请。
从艺术的角度说,这部片子大量剪辑于新闻素材,后期补拍追拍的分量不算多,但画质、灾难场景的视觉效果、人物对白的音质、人物心理表现,都达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近演员级,实属难能可贵。
需要吐槽一丢丢的是,电影配乐还需再修炼修炼。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展示基层共产党员执行力的纪实电影。
党中央下达的任务就两个字:“脱贫”。
但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困难,第一书记们为达成脱贫目标所展现出的智慧、共情力、执行力,真的令人感动和赞叹!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西藏,讲牧民在书记带领下解决困难养羊脱贫的事儿。
印象最深的是,4200米那么高海拔地区的狼的眼睛,和片中那个藏族书记总是乐呵呵的灿烂的笑容。
他的牙齿真白呀!
可惜,藏族同胞的名字比较拗口,没记住。
还有一个令我惊讶且赞叹的是,居然还有女同志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当书记、搞脱贫攻坚。
贵州的山实在太多了,山的后面永远是山,洗个衣服来回要4个小时山路,所以,黔驴才会技穷吧?
政府决定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帮助山里的村民脱贫,可有一户盲人带着两个女儿的家庭不愿搬,原因是担心搬进县城没有工作,活不下去。
在山村里,毕竟还可以种点庄稼,有口饭吃。
女书记和同事们以两个女儿的未来为工作出发点,每天靠两条腿进山,到村里做盲人爸爸的思想工作。
最终,帮助盲人到按摩院学习了按摩手艺。
全家搬到县城后,帮盲人一家开了一家公益按摩工作室。
当看到影片中,搬迁后群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的时候,我觉得好幸福!是的,当我看到影片中那些因为第一书记的工作和帮助而改善了生活、得到了幸福的村民的笑容时,我也觉得幸福。
这是这部影片神奇的力量。
它给我的一直是大力出奇迹后的幸福感觉,和孩子们得到更好教育后的有希望、有盼头的感觉,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距离上海几千公里外,我却通过影片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希望!
最后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城市里的小学生选举班干部。
通过各种拉票心理战选班干部,就好像在演绎田忌赛马,全然忘记了班干部的责任,而仅仅聚焦于当选班干部的好处。
所以,待上映后,真的希望各地的中小学能组织孩子们看一看这部电影,至少让班干部们看看这部电影,从中学习体会该怎么当好一个小集体的一把手!
那些独醒帝都应该去枪毙
纪录片,只要不是自己特意拍烂,就单纯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口述出来都可以泪目。可能有人对特意加黑白滤镜不感冒,但我个人是很受开场就出来黑白滤镜这个画面。他们有的亲人阴阳相隔,有的为了那片土地的人民不分白天黑夜,加上会有一种莫名的苍凉感。而且故事的选材,并不是一味的选最艰苦的山区有广东,有黑龙江,有少数民族区如果说长津湖现在还没下架还在收割爱国情怀,那不如把你们的情怀放到这种真实的影片上。拍摄不易,时间不短。票房很少
很不容易
用白鸽放飞蓝天,用奉献刺破长空。用一次次苦口婆心劝说百姓,获得宝贵的信任,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逆行者,放弃了城市优渥的条件,辜负孩子、辜负父母,孤身一人埋身乡间,埋头苦干,有的一夜白头,有的付诸生命,他们是时代英雄,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将彪榜史册,成为共和国史上最耀眼夺目的群星!
首先先感谢B站的活动让我能有幸赶上全国首映。导演是个很真诚的人,包括出品人,那些为了脱贫攻坚战一线的书记们工作人员们,甚至献上生命的那些可爱的可敬的人们,你们很棒很伟大,感谢。
与其说纪录片不如说是新闻素材的拼凑,但黑白色彩对比确实高级地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感。几次潸然泪下,西藏书记和村民的笑容真挚朴实发自内心,一切就像融冰越峰一样苦尽甘来;四川书记和贵州书记坚持入户动员教育/易地搬迁,我们窥见了入心工作的不易以及互相相信的力量,也看到了舍小家为大家忠孝难两全的辛酸,但贵州片段插入的宣誓部署等画面有些让人出戏,有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之嫌。给高分倒不是因为影片本身,而是他本身记录的故事足够真实动人。没有什么工作是容易的,所以更应该让那些不太容易的工作“物有所值”,马克思时代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想在新时代一点点具象化了。相比他们,我不够勇敢,更缺乏内心的价值支撑。
想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出品人兼制片人,张苗苗总,圈内大佬,曾经在北文操盘过《战狼2》和《流浪地球》,还有像《你好,李焕英》《我不是药神》,再早之前还是索尼的中国区高级总监引进发行了007系列,《功夫》等,可以说是站在行业顶端的狩猎者。如今北文没落,拉着团队出来成立精彩影业单干,上来推出的这部主旋律电影实在让我有些大跌眼镜,所谓新闻纪录片,也太新闻了,而且背景音乐也太满太吵了,好好的故事完全无法共情,找的导演也是一个广告导演,完全没有电影长片的经验,整个呈现简直可以用灾难形容,映后交流也是一副比较装逼的样子,不讨喜。不过最近苗总的另外一部则异常火爆,《雄狮少年》简直要截胡《误杀2》的感觉,和这部电影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很好奇苗总这样携顶级制片宣发资源的人离开大公司后会有怎样的后续表现。
致敬🫡
20220103影院上映的最后一天,有幸在陆上的组织下看了这部影片。从西藏-四川-黑龙江-贵州,展现养殖业(喜马拉雅羊)-教育-粮食-易地搬迁,涵盖藏族,彝族,汉族人民,不约而同的这些干部都是奉献给了组织,对家人亏欠,女书记那句“虽然妈妈没说,但我想我是她的骄傲”直接引到29岁的女书记在上班路上牺牲在洪水中,她的父亲在追悼会上说出“她完成了她的使命,她是我的骄傲”,有所呼应。配乐略有煽情之嫌,但是《拿什么奉献给你》的三连击还是很好哭,有这么一群有理想有信念有党性的书记在一线,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一定也会实现!平凡铸就伟大,无私点亮灯塔,致敬!(但也希望未来我们实现伟大复兴后能让更多这样为人民奉献的公仆也能如常人般陪伴家人。
某些摇旗呐喊的评论比电影还可怕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 独立思考 实事求是是被允许的
象中的西藏是那种家家都有牦牛,然后住在暖和的房子里面的。但是看完西藏篇,书记为了大家的小羊西藏啊多冷穿着棉袄,守了一夜,怕小羊熬不住也怕狼了。这些看起来有点原始的画面,就像西藏给我的感觉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美好。如村名的意思:向着太阳生活,有这样为他们而来为他们付出的书记,太阳的温暖会照耀在每个人身上吧。
我目前不崇高,但我永远尊敬这些崇高的人
扶贫攻坚靠一线
为基层工作者的精神与奉献所感动,怀有深深敬意。但是这个片子呈现效果很难称之为电影,甚至不能算是严谨的纪录片,只能是一个宣传片。其中一点,村里建起了幼儿园,然后很快就出了五个大学生,不知两者间有啥联系……当看到大量黑白画面,人脸特写快放的时候,更觉得是一种“城里人”视角对乡亲们的刻板凝视,比某阴间滤镜媒体还阴间……这个时长,其实讲好一位干部的故事就可以了。
给导演任杰五颗星,最佳纪录片的摄影!戏里戏外都是伟大。
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第一书记都值得敬佩,所以买票支持一下!
故事是感人的,就是拍的不感人
脱贫攻坚工作永远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靠说努力啊奋斗啊实现的,而且用深度思考、身心参与、长期关注,用心智能力和责任感以及所有人所有资源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容易,真不容易!向第一书记们致敬!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总有人在负重前行啊
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