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吗?
那还用说?
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你说呢?
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
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当然是啊。
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
那我也是。
是什么?
是—— 说出来。
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
真的?
那,咱们结婚吧。
电影的开头,便是这段对白,两个阴影。
十几分钟之后,还是这段对白,依旧两个阴影。
只是,男主角有着不同的侧面。
莫名其妙的被这段话感动。
原来女人要的不是男人,而是爱情。
被一个男人深深爱着的,爱情。
这个男人,可以是王学兵,也可以是佟大为。
现在才明白,那年的我,不是爱上他,而是爱上爱情!
漆黑的夜晚,镜头只有王学兵急促而沉重的步伐跑上跳台。
我知道,他会死!
果然,他跳下的,是干涸的游泳池。
那意味深长的一滩鲜血,同时,印证了佟大为闪烁的眼神。
你爱我吗?
也许每个女人都曾问过同样的问题。
而男人们究竟认真回答过吗?
也许敷衍,也许厌烦,也许不在乎。
究竟有多少女人一生都在寻找那个虚无的答案啊?
妈妈常对我抱怨,说爸爸在家什么事都不做,也没有从前那么关心她。
她说,其实并不是真想让他做什么家务,只是想听他说一句:“放那儿吧,呆会儿我来!
”多么简单的满足啊,爸爸却始终不明白。
徐静蕾不厌其烦的问着“你爱我吗?
”本想撒撒娇,换来的却是伤害。
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听到了那三个无力的字,而那一刻,又有谁会相信那是真话!
是和妈妈一起看这部片的,从头到尾我都流着泪,妈妈没跟我说一句话,我知道,她也在哭。
争吵,无休止的争吵,直到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为一句话,为一个动作,甚至为一个眼神。
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生活中又有谁敢说没遇到过!
着实为片中那个倔强的小女人心疼。
她像一把刀子,锋利,却又单薄得要命。
吵闹、撒泼、哭泣、出走、委屈、愤怒……爱吃醋、爱找茬儿、爱撒娇、蛮横无理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时时刻刻感到威胁和恐惧的存在……在她身上,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又一次的争吵后,佟大为说,你在外面不是挺能忍的嘛,在单位上人缘儿那么好,怎么在我这儿就不能忍了呢?
说这句话的男人真的是大笨蛋!
不能在你面前忍,那还不是因为爱你吗?
那还不是你也爱她吗?
那还不是相爱的人之间的特权吗?
张小娴写过——任何人做同一件事,都不会使我受伤,假如是你做,我会受伤的。
所有人都可以对我不好,但你对我不好,我才会失望。
我肯被任何人欺负,但不肯被你欺负。
别人可以冷落我,但你可以吗?
我以为是不用说得一清二楚的。
原来你从未理解,是我一相情愿。
很高兴影片的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只是她已经神志不清了吧。
你爱我吗?
我想她会一直问下去。
他应该会知道怎么回答了吧!
本文摘自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4ae8d14d010007jk
你爱我吗?
那还用说?
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你说呢?
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
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当然是啊。
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
那我也是。
是什么?
是——说出来。
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
真的?
咱们结婚吧。
看这个电影都是在电视里看的不过还算完整哭了很多遍莫名其妙就被那个小女人感动了那个耍性子倔强的小妇人她一闹腾我眼泪就刷刷掉台词记不准了好像是说了一句"离婚也行,给我三年.三年后,我就放你走."我在心里抽自己嘴巴大家都说感情是两个人的说两个人互相相爱才能在一起可是分手呢?是不是也应该是两个人都不爱了才分手?可是应该没有那么巧的事情总是一个人先撤了另一个人就伤了谁说的爱情象拔河另一方松手了一方就摔倒了感情路上缺少了那个人的陪伴是否瞬间就空落了很多徐静蕾的眼泪真切而厚重的砸在我心里咸涩的让人难受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和我一起在哭我知道她是想起了我爸他们就象片中的男女主角一直吵一直吵吵来吵去就变成了背景音乐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妈妈也是就是心酸谁都抗不住爱过的就逃不过这个电影逃不过那些细碎无聊的却激烈的争吵
因为徐静蕾,所以专门找出她以前的一些电影下下来慢慢品味,隔三差五空闲的时候看.幸好她出道没几年,出演的片子有限而且风格又比较统一,虽说拖拖拉拉耗费了尽半个多月夜晚的时间,但还算不错在我眼里老徐不管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是很有些才气的。
《我爱你》的小说前身《过把瘾就死》在上学的时候读过,当时也不知道受谁传染超级喜爱王朔,上课的时候把借来的书偷偷放在书斗里瞄着看,提心吊胆却能一目十行翻着飞快。
那个年龄属于刚刚有点儿感觉却又羞于示人的青涩阶段,文字里跳跃关于爱情的意味好似是明白的,可婚姻中的剑拔弩张却令人对结局有些迷茫的恐慌。
后来看了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电视剧版本,突然感觉泄了气似的好失望,虽然当时这部连续剧炒得很红,但我总有一种王朔被导演演员忽悠了的感觉。
电影版的《我爱你》也不见得就完全切合我心念所想的,只是转眼已然嫁为人妇,只是此刻的心情和境况,因为徐静蕾,所以片子看得比较仔细:发现徐静蕾无理取闹吵架的时候也很执着;发现佟大为发胖后上镜缺失了锐敏却变得家常狭隘;发现住房拥挤朝夕相伴也会成为婚姻杀手;发现恋爱时的天长地久新婚时的肌肤之亲都抵不过平淡日子里的焦虑自私......他们通片里无休止的争吵 莫明却带有些故意的伤害 不成理由的理由 筋疲力竭的对视终于将搭建立起来的围城毁灭成为废墟。
可是废墟的结尾呢,虽然分手必然成为定局,但小桔的精神恍惚和王毅的旧情未了暧昧的令人有更多期待。
离婚后怀孕,记得书里好像不是这样收尾的,但这样的结尾反而更加真实细腻,只有对感情执着敏感而细密的女子才会将生命中的爱情用孩子来延续,因为爱是她唯一的信仰。
看来,只有结过婚的男女才会发现爱情和婚姻其实是两回事,虽然当初我们都曾经如此勇敢无畏地把自己送入婚姻围城中,但平淡的生活与感情的淡泊消磨打击着我们甜蜜的幸福。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的忍耐,但我看来婚姻其实是一场旗鼓相当却又无法避免的对抗,唇枪舌剑 呕气冷脸不是目的,我只是不能让你对我视而不见,只是必须要让你知道,我的这个人,我的态度,我对你的依恋,我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爱着你。
《我爱你》——改编自王朔小说《过把瘾就死》,光听这名字就够让人毛骨悚然。
电影于2003年上映,由张元执导,徐静蕾和佟大为主演。
虽然相对小说来说,电影总是略显单薄,但故事的核心并没有变。
剧情很简单,一对青年男女由相识到相恋,由结婚到离婚,期间无数次的兵刃相接,充斥着令人窒息的语言暴力。
之所以看着难受,因为这是现实生活中无数迷失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人的真实写照。
电影对于两人相爱的最初并未有过多展现,一切轻描淡写,水到渠成。
小说中却是有的,杜梅(杜小桔)第一次出现在“我”(王毅)面前,她像蒸馏水般清洁,一身果绿,清爽而有活力。
而婚后的杜梅在“我”眼中却俨然另一个人。
“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是小说站在男主人公的视角对婚后的杜梅的描述。
令人不由得让想起张爱玲的一段话。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为什么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大概是因为婚姻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天真幻想。
相爱本来就是一场自我迷醉,你爱的是那个你想象中的爱人,爱的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爱情本身,爱的更是那个因爱情而鲜活的自己。
相爱只是一瞬间的眼缘,相守却是一辈子的承诺。
坠入爱河太容易,相守一辈子太难。
不是人心变了,而是我们历经爱情的短暂眩晕之后,终于落在了柴米油盐的俗世里。
剧中的两人总是在围绕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到最后在杜小桔眼里总能上升到“你到底爱不爱我”的层面,在王毅那里却只落个无理取闹的罪名。
在绝大多数男人眼里,这个神经兮兮的杜小桔实在太作,太不可爱。
但在女人眼中,杜小桔太真实,太像爱情中的自己。
只不过杜小桔坚持自己的“作”,我们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懂事。
事实上杜小桔真的想通过吵架来分出高下吗?
只是她的装腔作势罢了。
所以她深夜离家出走之后故意弄响旁边的车子,等着被追上来的王毅发现;冷战之后总是期待王毅主动找她说话,甚至恶作剧地把晚归的王毅关在门外;最严重的那一次把刀架在王毅脖子上逼问他到底爱不爱她,也只是为了得出一个说服自己的定论。
来自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杜小桔严重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偏执,她对于爱情和家庭的捍卫是有执念的。
杜小桔一直苦苦验证王毅对她的爱,可怎样才能证明呢?
说出来就是真的吗,女人没有傻到那个程度,她们不停问你爱不爱她的时候,她们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可为什么要问,因为相比捉摸不定的感觉,语言仿佛是可以真正触摸得到的东西。
爱究竟要如何衡量?
他每天对你说着情话就是爱?
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就是爱?
哪个女人对爱没有执念,只是杜小桔的执念来得格外疯狂,所以任何小事都能把她引向歇斯底里。
她明明知道这样的争吵会让两个人越行越远,所以事后她总是心虚,以至于认怂那个的是她,道歉的也总是她。
这一点上王毅是得意的,也就养成了王毅从不反省自己的习惯。
说到底,这是两个活在各自的世界里的人,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对方如何破译你的内心,何况男人和女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本来就存在天生的隔阂。
杜小桔从未向王毅敞开心扉,甚至连她父母的事情也一直隐瞒。
如果王毅了解了杜小桔过去的遭遇,可能杜小桔的各种折腾在他眼中不再不可理喻。
如果王毅能放下大老爷们的脸面,向杜小桔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粗暴地推开她,也许杜小桔就会多出许多安全感。
可惜,没有那么多也许。
电影尾声部分的两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两人办理完离婚手续,一前一后走出民政局,故作轻松之下透着一股凝重。
王毅坚持送杜小桔回家,两人难得心平气和地谈话。
在婚姻结束的时候,他们进行了唯一的一次自我检讨,不能说心中没有后悔和遗憾。
告别时,杜小桔要了最后一个拥抱,空气中漂浮着一丝尴尬和不舍。
王毅说,我可以做你最好的朋友吗?
杜小桔笑着说,不可以,我不要你当我朋友,眼神忧伤而又倔强。
如果这个时候的王毅问的是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另一个场景是离婚后的某个夜里,开车经过的王毅发现骑着自行车疯了似的往前冲的杜小桔,他跟朋友合力才把情绪崩溃的她架到车里。
在幽暗的房间里,王毅在床头等待着杜小桔苏醒,难过地哭出声来。
我相信这眼泪中既有对眼前的杜小桔的怜惜,又有着对不可预知的人生际遇的感怀。
当精神错乱的杜小桔睁开眼,温情地凝视着眼前的王毅,仿佛从未分开。
很多人讨论说电影中的王毅根本不爱杜小桔。
王毅究竟爱杜小桔吗?
大概是爱的吧,虽然这份爱让他毫无准备甚至心有不甘地步入了婚姻,但是却不足以让他牺牲自我。
而杜小桔却恰恰因为这份爱完全丧失了自我,所以离婚后的杜小桔出现了精神错乱。
两人对爱的要求一开始就有本质区别,杜小桔要的是藤蔓交缠的爱,王毅则是需要有空间的爱。
对生活平顺的王毅来说,爱情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而对孤苦无依的杜小桔来说,爱情就是她的一切。
一开始便是失衡的。
说到底王毅更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根本无力承担起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全部期待和托付。
王毅就算爱着杜小桔又怎样,到底还是自私占了上风。
所以久别重逢的那一夜温存后,他并没有再为杜小桔做什么,直到很久之后从别人嘴里才知道杜小桔怀孕的事情。
他在泳池呆立半晌,让水慢慢没过身体。
镜头切到杜小桔,她笨重地挺着一个大肚子,脸上是从未看到过的平静安详。
伴随着王菲歌声里的叹息,电影和小说一样,到此嘎然而止。
结局已经不重要。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而又并未完全丧失希望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如此,在陌生人面前保持冷静克制,唯独在爱的人面前不可以。
因为爱,所以在乎。
因为在乎,所以失了分寸。
周末深夜,偶然在电影频道看了这张元同学的《我爱你》。
有兴趣看的原因是他拍的《看起来很美》还不错。
看的过程太有感怀了,徐静蕾同学和佟大为同学两个人一吵架,简直就是个人史的历史回放。
可惜了,没在一年前,或是两年前看,那个时候看简直就是纪实片。
时过境迁,成历史片了。
不过,对徐静蕾同学颇有好感原来还是基于同一类型。
她演得很到位。
OVER。
那年过年,我们一年一次的团聚,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他象找到了知己一样,深切的看着里面的佟大为,象找到了一面镜子,指给我看里面的老徐.我们什么都没说,他只反复的说一句话,"天那,怎么一模一样."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还有更多的事情.也许多年后,我们会拍自己的故事……
2003年,张元导演还在嚼着王爷爷朔的遗产,搅拌出一部《我不爱你》2006年,张元导演还在啃着王爷爷朔的遗产,捣鼓出一部《看上去不美》。
半老徐静蕾,造作糟蹋了《过把瘾》中的杜梅,根本不对小说原著的味道,没必要拍电影,有连续剧的珠玉在前。
只不过导演有改编的自由和权利,所以对不对小说味道也是萝卜青菜。
但是看了不爽就歪了脖子朝地上啜两口,也是lz和各位的自由和权利。
正如吃了饭还是会饿,可是这顿饭并不是白吃;吃了第三个烧饼才会感觉饱,可是前两个也不是白吃。
《我爱你》权且当作勇于尝试的张导演又一次test。
恰好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非华娱电视)重播,4月15日播出最后两集:【22:00 国视剧场 8集电视剧:过把隐7 22:57 国视剧场 8集电视剧:过把隐8】。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今晚收看。
可能时过境迁,2003的电影拍不出80年代末90年初的感觉了,当时人物的发型、言行举止跟小说才是一对,王志文、江珊、刘蓓、史可哪个不是角,都靠谱而不会离谱。
刘欢荡气回肠高歌的主题曲《糊涂的爱》,方言(王志文)、杜梅(江珊)犀利的嘴皮子,王志文开的标致505旅行车,他和江珊写在教室改装成的家中满黑板五颜六色的粉笔字“爱”。。
反观电影,人物都使出吃奶的劲头去耍贫来劲,但是佟大为没有刀子嘴表情木讷,徐半老静蕾在糟蹋杜梅的同时也被糟蹋了,突兀的吃干醋满地打滚式的哭闹发脾气,使人疑心编剧们是否安排这位提前20年过更年期,她哭了笑了哭怎么让人起鸡皮疙瘩怎么来,还是去做导演这一比较有前途的行当吧,幸好这娇是撒在2003年,不然如今还不一边看着徐博客一边反胃。
凌晨2点,头昏沉沉的,合上书,关了灯,躺了下去。
万籁已经俱寂了,万念准备俱灰了。
突然手机响起,一枚损友给我电话,电话那头有些哽咽,刚刚大哭了一场似的。
这个时候的电话,这样的架势,毫无疑问,与爱情有关。
我怕把寝室那帮二逼吵醒所以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听他诉说种种琐碎,种种虚无,满头大汗。
还是这样吧,称之为爱情显得太严肃,我挺不好意思的,暂且叫它那什么玩意儿。
我心说那什么玩意儿,实在是牛逼,把我这枚损友搞的都潸然落泪,可不思议。
遥想此厮当年,正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在学校门口的集贸市场中被七八人围着毒打,也无所畏惧,当众小混混散去后他从地上艰难地爬起,拍拍身上的土,一步一个趔趄外加一脸从容地回学校去上晚自习。
他说这次他和他女朋友彻底掰了,掰的七零八落。
是他现提出分手的,他说是没感觉了,我问他什么是感觉,他沉默。
他们的甜蜜我是见过的,我们一伙人出去吃饭,此二人众目睽睽之下调情调得旁若无人,让我们周围几个大老爷们甚是嫉妒。
他们的争执我也是见过的,一个屁大点的事,放到任何两个人身上都可以一笑而过,而到了他们那肯定睚眦必报纠缠不休。
从心平气和到万分焦灼,继而争执不休,脸红脖子粗,翻出一些陈年旧事以压迫对方的神经壮大自己的声势,最后的最后,吵到穷途末路,分手的边缘,两人又眼一红,抱在一起哭,相互承认着错误,相互许诺着永远。
第二天中午,这孙子又给我电话,还是带着哭腔,上来第一句话说,她走了。
一听吓我一跳,我以为训了短见。
然后才知道是人回学校了。
她说来陪他最后一个晚上,早上起来,到处弥散着和谐的气氛,一派和平分手的假象。
说好了中午一起吃个饭,然后他送她走,生活中有太多的回光返照。
中午他回到出租屋,发现她走了,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她留了张条子,一连串平静而充满温情的话语。
这孙子瞬时崩了,回忆袭来,Yesterday又他妈Once more了。
电话中,他字里行间充满了懊悔,像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一副随时跳出好马队伍的样子。
我也深知他们彼此的爱恋,所以决定帮他们一把,给她打个电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回到过去,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啊!
谁知,下午这厮又来短信,说算了,大概意思是自己还是想当匹好马。
我回,那老子不管了,顺其自然吧。
他回,恩。
不知怎么着我就想起了这部电影。
想想王朔就是牛逼,把我们真实的生活诉诸于语言。
想想张元也是牛逼的亲戚,小说改拍电影居然没走样儿。
王义和杜小桔(原著叫杜梅,据说因为张元当时骇的一种药叫小桔,遂改之)。
我特爱看那两口子吵架,真过瘾,特别是那种一句台词赶着一句台词的那种争吵,太到位了。
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或者说思想感情已经定格,不需赘述,只是话赶话。
不可抑制的说话的冲动,快速的,声音由小及大的。
在那样的话语下,那什么玩意儿看起来实在实在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放佛人歇斯底里的根源。
此二人都是我的发小,相识已经十年有余,我感觉两人甚是般配,我还曾经一度说过是他俩的结合支持着我残存的爱情观(估计掺有酒精成分,不信也罢。
)之类的傻话。
我是觉得有机会一定要把他俩约到一起,看看这部电影,让俩人看看把自己的傻逼行为搬到萤幕上的效果,就算不能破镜重圆也算一次行为艺术。
那什么玩意儿想必源自想象力,人们总是以为自己看见的美好只是冰山一角。
到最后发现,哪有他妈的冰山啊?
连那一角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遐想。
以前人们反应迟钝,发现这一点已经时为时太晚,证都领了,效率高的孩子都有了,得!
将就将就,和谁过不是一辈子。
现在,人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当那什么玩意儿刚给了一点脸色看人们就不答应了,一蹦多高,同林鸟化作分飞燕。
人们总说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好聚好散。
但是我这儿却有更加积极地解决办法,激情没有了,使之化为柔情。
爱情没有了,使之化为亲情。
想法总是乌托邦的,但是,不经意抬头看,满目怆然,不免灰心丧气。
蜚短流长,光怪陆离。
没有爱,只有唉声叹气。
与其说我爱你,还不如现实点儿,我,唉!
你
喜欢的国产电影不多,国产大片尤其不值得推荐。
虽是大片,名导制作,手笔阔绰,却毫不深刻,回味很少。
举着打进好莱坞的旗号的期望,大量铺陈绚烂绮丽的壮观画面,苍白虚弱,像被掏空的水果,不知所云。
浪费掉的除了昂贵的金钱与时间外,还有心里切切的期望。
反倒是一些小成本的电影,细处着墨,从从容容地展现导演眼中的人性,社会,风情,很动人,一如我喜欢的生活中细腻的美和动容,幽默,甚至忧伤。
比如《疯狂的石头》,比如《无穷动》,比如《三峡好人》,比如《光荣的愤怒》……,都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地域性,是城市和生活的电影,光这一点,是无论多么经典的外国片子都不能代替的。
说说这部《我爱你》。
个人认为不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导演的把握很好,演员演得生动,看着也会有思考,说不明白是哪里,总觉得短了些。
也许,表达爱情和婚姻的艺术品,无论怎样卖力,也会有意犹未尽的未完成。
命题太大,好表达,但说不清。
一个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恋爱——结婚——失去激情的婚后生活,吵吵闹闹——吵吵闹闹——吵吵闹闹——离婚——简单的珍惜。
两个年轻气盛的人,除了开头和结尾的那么一点温情外,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瞪着眼直着脖子地吵个没完,乒乒乓乓地砸东西。
导演特地处理了一段大约五分钟的静音片断,淡淡的音乐流淌出来,长镜头慢移,指手划脚,横鼻竖眼,无可奈何,天昏地暗。
这是第二次看。
几年前偶然在家里的电视里看到它的片断,徐静蕾和佟大为直着脖子跳着脚吵架的样子看得我直笑,然后很快就翻过去了。
这次看得也是断断续续,只是心里安静一些,安静地看他们乒乒乓乓地吵架,倒更像是看我的故事。
昏黄的北京天空,狭窄阴暗的楼道,不开灯的小屋,镜头慢慢移过去,全是处理得都是灰暗得近乎黑的色调,只在结尾才出现绿色,和阳光下的秋千。
“你爱我吗?
我是不是你最爱的那个人?
……”女人越追问,男人越不耐。
说婚姻是围城的真是天才,望不到另一边,永远觉得另一边的风景更好,男人婚前想结婚,婚后要自由,而女人则越来越多地想要把他捆得更紧些。
他们没有共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或者,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爱。
在婚姻里,爱似乎变成了一件累人的东西,不去想,或许可以好好过日子,越使劲儿想,越负累。
写到这儿,仿佛主题变成去评论婚姻与爱了。
说回电影。
我倒是觉得徐静蕾演得真不错,把个小女人的任性,痴情,脆弱,无奈表达得挺出彩,更重要的是,那样温柔娴静的模样,竟能淋漓尽致地去宣泄那种无可奈何的歇斯底里,女人终究是女人,骨子里都是相同的,我想我能读懂,她说:你以为我想这样三天两头地吵啊。
可男人不懂。
男人不懂女人话外的无奈与迫切。
佟大为也适合这类,自我,同样任性,硬邦邦,小孩子气十足的大男人的角色,像《玉观音》里的杨瑞,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安心,安心也是经过多少磨难才会如此温柔包容好脾气,才会无欲无求,宁静淡泊,凡事以他为中心。
呵呵,扯远了。
尘世夫妻,也许更多的是像小桔与王毅,相恋,到相互伤害,明明也相爱,却执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坚硬任性,互不妥协。
正如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件华美的袍,上面布满虱子。
都是些细细碎碎的琐事磨去激情,小磕小碰搞得疲惫,这点来看,电影永远比电视剧有更平淡却更真切的悲哀,更贴近生活。
影片的最后,两人终于离婚了。
坐在一起喝酒,倒像亲密的朋友一般融洽,谦和努力地检讨着自己的错,拥抱,然后离开。
那个离别的拥抱熟悉得叫我动容,几乎流泪。
只是我不知道,他们如果重新回到婚姻,还会这样吗?
我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
http://hi.baidu.com/beautifulkapok
萧伟的词张东子的曲。
大菲碎碎念。
电影就结束了。
我开始有点儿喜欢徐静蕾了。
以前觉得爱情也好恋爱也好两个人扯在一块也好总是个幸福美满的事儿。
因为遇不见对的人所以就这么干巴巴地以为了很多年,还常常一副苦口婆心满腹经验的嘴脸规劝那些闹别扭的小死党们:别不知足了,有个人就好好爱,闹腾什么啊。。
所以那时候我不明白徐静蕾。
还是西西踢威⑥播的,我就看了个尾巴,徐静蕾要杀佟大为那段儿,觉得,这女的可以拖出去斩首1小时。。
拧巴死了折腾死了让人无语死了。。
那时候不喜欢徐静蕾总觉得她身上小女人的气息过浓,每天就是尖着嗓子怪叫捕风捉影的本事。。
大女人才不这样呢。。
大女人就算叫唤也不会尖着嗓子。。
然后有天忽然就遇见谁了。
然后也开始折腾了。
然后起急的时候也尖了嗓子。
忽然就想起来徐静蕾了。
想起来这拧巴的情节。
又把电影挖出来看。
明白其实。
那折腾不是找事儿。
或许是恋爱的某种状态和无可奈何。
两个人都不确定于是开始彼此折磨。
看对方头破血流的模样然后知道噢原来是真的爱着呢于是赶紧打一巴掌揉三揉地道歉认错赔不是。。
然后享受短暂的和平你来我往和风细雨。。
然后再由谁来挑起新的争端。。
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折腾。。
总有曲解。
总有误会。
总有解释不清。
于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所以渐渐喜欢上了徐静蕾总是扮演的小女人的角色。。
甚至在《我的爸爸》里三水叔记得而我早忘干净了的那句“早结早离!!
”。
小女人折腾但是她们真实。
大女人们都死撑着呢,不露出较真儿找事儿的真实嘴脸只是因为时候还不到。。
到了,哼哼,看谁喊得过谁。。
徐静蕾在电影里撇着鼻腔阴阳怪气儿的模样让人想给她一巴掌还下不去手。。
她大笑的时候毫不掩饰她的四环素牙。。
比上封面上广告时候抿着嘴的样子好看多了。。
女人还是脑袋里有货比较诱人,徐静蕾模样并不是天雷地动的惊人美貌,但是她聪明,她带着柴禾妞的细胳膊细腿儿和吃着零食撇怪声儿抬杠的欠打表情,那一瞬间真是喜欢她喜欢得想拎起来在天上抡两圈儿再放回原地摆好零食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所以佟大为不承认不要紧。
他还是爱徐静蕾的。
虽然他们麻利儿的结婚又麻利儿地分手。
真的。
他们早结早离。
今天问死党。
俩刺猬应该怎样相爱?
这问题我一直没想明白。
可是张东子的歌儿写得好听。
大菲每次一开头就唱多简单爱情。
是啊。
爱情其实一点儿都不麻烦。
所以当我们觉得那简单过于不真实美好得让人无法接受的时候我们折腾着来证明这一切都不是梦都会流血都会疼。
我们彼此攻击。
彼此表示不屑一顾。
彼此伤害彼此道歉然后周而复始。
股票都没有这种走势的。
跟蹦极似的让人回不过神来。
徐静蕾那一把刀只为了一句我爱你。
看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换我,不用王麻子也用双立人。
佟大为没说过我爱你。
你也没有。
虽然大多数折腾的最后结果是我宣称对本次事件负责,那是因为常常我们在对方的火药点的前一瞬间总能找到瓦解敌人坚固堡垒的那一句话。
真的。
我合计了好多次了。
发动折腾的那个在对方快疯了火了的时候总会说句什么,就四两拨千斤大团圆结局了。
其实谁也不认得爱情,不知道TA是男是女何方人士家住哪里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家里几口人有没有兄弟姐妹。
爱情就只是那三两个字眼。
三两秒的细节。
一闪而过让我们总想找点儿方式来证明它存在过。
所以大菲说。
多简单。
爱情。
折腾万岁!
把人逼疯的“我爱你”。喜欢张元+王朔。
电影的改编版本不如电视剧
谁爱谁爱谁爱谁
我爱你嘛勒戈壁!
人物性格是硬伤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夫妻争吵的那一幕堪称经典
吵架戏好玩
桥段看上去就像是8年前的破梗 但是看到现在这主演们一个个物是人非 还挺合衬这电影想讲的那么些东西 破梗也变得有些韵味了
过不够的瘾啊
徐静蕾演技实在一般,长得也不是特别漂亮,就是看起来很舒服,喜欢看她赖赖唧唧的样子。
作死的节奏
很真实的作女
拍成電影看著煩透了。演員那時青澀,徐靜蕾吊著嗓子,假得要命。小說我最喜歡結尾,但是這裡的結尾我看得不耐煩。值得一提的,也就王菲那首歌和王朔的原版劇本吧。
吵个头!
爱情,伤害......
不作死也会死。
欣赏不了..
鸡毛蒜皮的生活,爱情最终也如此吗?
吵了闹了歇斯底里了绝望了还是那句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