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爸不得你快乐(港),颠父人生(台)

主演: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米夏埃尔·维滕博恩,托马斯·洛伊布尔,特里斯坦·皮特,哈德维奇·米尼斯,露西·拉塞尔,英格丽·比苏,弗拉德·伊凡诺夫,维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英语,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托尼·厄德曼》剧照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7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8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9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0

《托尼·厄德曼》剧情介绍

托尼·厄德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Inès在一家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那遥远的小岛奇迹小子镖行天下前传之库丁之谜夜班步步高升世界顶尖的暗杀者转生为异世界贵族火箭震撼擂台全球奇特运动之旅超级翁婿剑侠情缘之藏剑山庄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十一季电锯惊魂章鱼笼咿嘞呜!伊萨卡回忆积木小屋第一神拳世间有她救我第一季维琴河第二季盲舞小镇疑云第二季在世界尽头咏唱恋曲的少女YU-NO甜心空姐我们之后的世界通天塔致命觉醒民间憋宝传说重庆小姐

《托尼·厄德曼》长篇影评

 1 ) 说说现代商业世界和人类情感

和Maren Ade拍的Toni Erdmann比起来,大部分好莱坞电影真是虚假矫情得一文不值。

和很多欧洲片一样,这是一部tell you how things are而不是tell you how things should be的电影。

如果要从今年的电影里找找后者的代表么,其实La La Land就算。

快3个小时的电影,紧凑丰满,时间唰地过去了。

惊诧这个德国女性导演,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幽默感啊。

电影里的幽默很多时候来自尴尬的事态发展,和人物的不知所措。

这种幽默感是来自导演本人呢还是德国人内在个性的一种延伸。

我觉得两者都有。

我喜欢Sandra Hüller演的Ines。

她的冷静,自持,独立,刚强,她对待工作和私生活乃至性的态度,完全就是现代商业世界里无懈可击的职场女性好吗。

我欣赏她小小颗粒的钻石耳钉,她简洁有品味的项链,她剪裁合身的西装上衣,她高高的细跟鞋子,还有她描画的红唇,一切都含蓄而委婉。

她的相貌和身材倒真是标准的德国女性,她对生意和同事的态度老辣冷酷(她说,"I'm not a feminist, or I would not tolerate guys like you."),她对性的态度也摩登随意不拖泥带水。

这种洒脱的女人,在外表看来似乎has everything figured out是不是?

显然不是。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她内里的矛盾和脆弱令人动容。

令我们看到她柔软人性的场景都和她父亲有关,比如她在阳台上和坐上出租车的父亲大笑着挥手,然后大颗的眼泪掉下来;她在夜总会里突然显得不安,然后匆匆离开;她声情并茂忘我演出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她在公园里和扮成保加利亚Kukeri的父亲紧紧拥抱。

她和父亲之间的距离是两代人间的距离,是老一辈人的实实在在温情脉脉与现代商业丛林法则下年轻人的冷酷精明实用主义的距离。

我非常欣赏Maren Ade的一点是她居然拍出了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渗透进个人情感和心智带来的冲突。

现代的商业运作是一部精密的转动着的无情的机器,现代企业里的男男女女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变得冷酷,高效,对人情无动于衷。

Ade的镜头很客观地陈述了这一点。

Ines的咨询公司和油业公司的CEO谈判,油业公司想要把他们的部分生产外包出去,因为这样降低成本,更划算。

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即使这样会使许多工人失掉工作。

谈判会议结束,Ines靠窗给爸爸打电话,镜头移到楼下,是布加勒斯特郊外简陋的居民区,院子里孩子们在嬉笑奔跑,妈妈在孩子和家务之间奔忙。

Ines是坚毅的职业女性,她没有孩子,如果有的话,恐怕是不会做到那个职位的。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那个会议开始之前,Ines的衬衫被受伤的脚趾溅上大块鲜血,于是她和助手换了衬衫。

尴尬好笑又匪夷所思的是,Ines没有说,谢谢你让我穿你的干净衬衫,反倒是穿着Ines浸着鲜血衬衫的助手小姑娘惴惴不安地说,抱歉我的衬衫不够高级,然后也不说任何你出血了要不要紧之类,而是“对我的工作表现你有什么反馈?

” 然后外边又进来一个准备贡献上衣的,被Ines冷酷地打发掉了。

工作场合的Ines多么刚硬无情啊,脚趾头痛成那样子溅了那么多血,穿下属的衬衫不显得歉意也不道谢,一丝一毫的柔弱都不流露。

以前我在日志里写过关于工作的感慨,“对于一个每天要消磨至少八小时的地方,能说些什么呢?

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久了会令人产生抗拒,然而因为那些消磨的时间,你似乎不再是原来的你了,像是那些时间从你身上抽离掉了什么东西。

以前的我不知道现代世界的细化分工对每只终日在自己的小圈子忙碌的蚂蚁意味着什么。

按现在的我看来,在工作里消磨的时间是一只隐形的手,它把我们从生活本身的芳香里拖拽出来,转而放在另一个少阳光而干燥的地方。

”现代企业里的人在职场里呈现出的一面说到底是一种冷酷的角色扮演,人愈发偏离了人的本质。

这也是父亲在商场里开玩笑质问Ines的原因:“你还是人?

”然而Ines也是有多无奈。

家里早餐会之前那番和高跟鞋和裙子的挣扎,一边默念讲报告的说词一边准备一个人的晚餐,以及大使晚会上想努力接近重要的商业客户,却被打发去陪他妻子逛街。

Ade用这一桩事例道出了多少职场女性的无奈,力道含蓄隐忍。

说了一大堆却没有讲父女间的情感,然而这个话题是永远说不清楚的。

女儿会一直挂念父亲,希望他过得好,然而他们只有在他乔装成保加利亚吉祥物时才发自肺腑地表达情感。

长毛怪在公园里边走边哭,这是导演天才的神来之笔。

只有他在伪装之下时,我们才得以对他的内心情感窥视一二,同理,只有他伪装成Toni Erdmann时,他才得以进入女儿的生活。

全片音乐用得很少,然而Ines的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和结尾The Cure的Plainsong都不能再熨贴。

她伴着父亲的电钢琴高歌那一曲让人又笑又流泪。

人生短暂混沌又复杂,父亲临近片尾说的话充满过来人的智慧,我们经历生活中的那些瞬间,经历时不知它们的意义,只有过后回味时才会明白。

比如现在的我,有时陷入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觉得生活残酷又痛苦,然而也许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会笑着想,哦,那时候我过得真幸福。

 2 ) 导演访谈

by 麻赢心导演前些天来了马德里,其中一篇访谈,有几处回答很可爱,顺手翻了出来。

ps, 一边生孩子一边拍电影的导演都是棒棒哒!

[鼓掌][鼓掌]1,完全没有想过电影会在戛纳获得热烈的反应,“因为不合逻辑: 这是一部讨论悲伤之事的喜剧,此外几乎有三个小时。

我试过剪短一点,但是之后我意识到,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它的复杂性。

此外还有节奏的问题:少一些时间,片子看上去更长。

当然也许这只是一个借口,我就是没有能力剪短它。

我喜欢长电影。

2,“故事始于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有一部分是来自我自己的父亲。

他有一种很疯的幽默感,正如片中的父亲。

此外,他口袋里总是有假牙,是我多年前送他的,之后当我出席Austin Powers在柏林的首映时,他又回送给了我。

”3,“我非常可以设身片中女儿的处境。

一方面,我就是在一个男性统治的领域工作,此外更重要的是,她不得不成为女儿、上司和雇员的状况。

她不得不扮演许多角色,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

在真实生活中很难逃开那些社会强加于你的角色,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

因此电影想问:如果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可以重新认识,能否重头开始?

”4,“我们的父母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使我们感到羞辱的能力,哪怕是他们最天真的行为,完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此外,他们有一种希望我们幸福的执念。

幸福这件事其实完全被高估了。

我们可能会更幸福,如果他们不一直如此担心。

”5,“我本来想拍一部喜剧,但是拍着拍着就知道喜剧不成了。

我和我的制片道歉了好几次,说,我骗了你,说好了要搞一部有娱乐性的电影,现在只剩悲伤和消沉。

片子最好笑的时刻都是来自羞辱和绝望。

不过这就是人生,不是么?

幽默来自痛苦。

”6,“我拍电影很慢。

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

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3 ) 真实的伪装

古怪的名字和欧洲人惊艳的幽默,在我看来却是工作内外挥之不去的无聊、父女二人至始至终的尴尬和女儿时刻绷紧的神经,直到那场意料之外的裸体派对惊艳上演。

当褪去一刻也不离身的OL服、高跟鞋和层层伪装,赤条条的邀请吓退了“朋友”、“情人”和“老板”之后,终于在女儿僵硬程式化的面容下看到久违的真实与坦然。

赤子之身方有赤子之心,这样的回归残酷地苦涩着,苦涩地珍贵着。

于我,向来高深晦涩的欧洲小片竟变得如此写实纪录化。

场刊最高分,带来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摄影执意业余化,诸多无意义的镜头勾勒生活的真实粗糙;对白全程碎片化,太多碎碎念就是日常的你我;配乐全面绝迹,自带背景音的那是好莱坞的意淫。

这是否就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高于生活后回归生活?

只是,仍然穿着层层衣服裹着层层束缚的我们还回得去吗?

 4 ) 荒诞地面对永远没有答案的生活

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父母?

如何面对生活的荒诞?

又该在何时卸下自己人生的伪装?

《托尼·厄德曼》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回答。

这是一部令人无比尴尬而又真实的喜剧电影,你不能指望所有人喜欢。

因为有些片段太过荒诞或炸裂,或许有人感觉不适(比如加料小蛋糕和Nude派对)。

影片总体质感有些类似路易CK的喜剧比如《百年酒馆》,不过没那么悲剧,但两者的内核大致是一样的。

《托尼·厄德曼》这类“尴尬喜剧”其幽默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荒诞基础上,以此才能呈现出绝佳的效果。

两者都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荒唐,把主人公置身于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处境,否则就会沦为一场闹剧。

类似一喜里面《父亲的葬礼》,虽然当时全网疯传很多人喜欢,但我看的时候就感觉有种无头无尾的莫名其妙感,似乎只是为了荒诞而堆砌荒诞。

说的直白一点,只是看起来荒诞,但内在有一根很无聊的逻辑贯穿其中。

当然也可能只是我单纯get不到,或者他们疯批的程度还不够。

好像那句流传甚广导致现在听起来已经变得很土的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虽然很土,但确实有它的道理。

(但我也不赞成所有的喜剧都是悲剧或者都必须加上悲剧内核,比如卡姆的幽默就很纯粹直接痛击笑穴,这里就不扯远了)这里谈谈影片中个人最喜欢的几个片段:一是女儿正在酒吧跟闺蜜吐槽已经回家的父亲,结果身后父亲伪装的“托尼·厄德曼”突然举杯站起,闺蜜感觉好玩又非常无厘头,女儿则大受惊吓,一是背后说坏话结果当场被抓包,二是没想到父亲还整了这一出,于是心理防线瞬间被突破,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过于荒诞而)无法开口,只好哑口无言,跟闺蜜一起看父亲演戏。

二是父亲到女儿家后发现女儿正在洗澡,于是突发奇想准备给她一个“惊喜”(或惊吓)并藏身衣柜中(你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但就是感觉好玩,荒唐,而且知道肯定会出意外,于是你开始静静等待)。

女儿洗完澡回到卧室开始换衣服,之后突然拉开柜门。

父亲的声音先从里面传了出来:“请你不要害怕”。

女儿当然害怕的要死(笑死,怎么可能会有人不害怕呢),疯狂后退并尖叫,发现是自己的父亲后上前一通暴揍,父亲脸上还挂着那种似是而非的诡异笑容,看起来已经预料到她的反应但又感觉惭愧。

三是那段非常著名的“Nude派对”场面了,女主因为派对即将开始但是脱不下来自己连衣裙,最后在门铃催促中终于以一种非常滑稽的方式扒了下来,但是没时间换新的了,于是彻底放飞自我临时决定举办Nude生日派对并光着身子开门。

究竟是什么突然唤醒了这个做事条理、规划周密、业务能力极强的女强人的疯批人格,难道仅仅是一条不好脱的连衣裙吗?

小插曲是派对中间有人装扮成一只巨大的毛绒怪兽闯入,吓了众人一跳,但所有人都不知道是谁。

女儿估计隐约猜到是谁,披上浴巾一路尾随,最后跟到公园的时候女儿终于大喊“爸爸”。

怪兽停了下来,父女俩紧紧拥抱然后分开。

就在这么充满着温馨安宁静谧的时刻,父亲扮演怪兽突然又吓唬起女儿,女儿虽然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虽然没多久)但还是被吓到。

当观众以为导演要煽情的时候,老托尼突然又给你来这么一下子。

让你哭笑不得的同时,深刻明白生活中温馨的时刻也是如此短暂而脆弱。

回到开头,这部影片给出的答案不算标准,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荒诞必须要自己直面并体会,不论你是被冷落的父亲,困在光鲜束缚中的女儿,还是影片开头那个送个快递就莫名其妙遭遇cosplay变态的无所适从的小哥。

影片最后女主终于勇敢迈出新的一步,告别了内耗的工作并学父亲戴上了荒唐的装扮,但在父亲拿相机拍照之前还是把它们摘了下来,重新回到了自己平常冷静的状态。

是的,改变哪有那么容易,偶尔疯批一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

哪怕生活再荒诞,我们还是要努力正常去面对。

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你不能大骂自己的老板是傻x,不能质问自己写的狗屁论文到底有什么创新贡献,不能咒骂社会不公与不平等,为什么自己的股票基金全线飘绿,不能抱怨无法改变的环境,不能责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出生在经济上行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正常”去应对生活的不正常,哪怕不正常的真的不是我们,而是其他事物。

但往往不是勇敢,而是这些不断的摇摆与愈发坚固的伪装才真切地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我们多数人也像老托尼一样,在被这个不正常的世界拒绝后,只能戴着那副荒诞的微笑假牙转身摇摇晃晃地落寞离去。

 5 ) 影片父爱如歌——最伟大的爱

父亲 Winfried突然造访作为德国企业高级白领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长期工作的女儿Ines,打扰了她个人在那里显得井然有序的生活(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五星级酒店泳池边提出了“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让女儿无从回答。

女儿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显得非常的不耐烦,而父亲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 Toni Erdmann人物一直在女儿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我的观影感受并不像推荐和介绍的那样的幽默和喜乐,让我发笑。

相反的却是对于父爱女的亲情感怀,有些桥段些许泪目:1、假冒德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在派对上认识罗马尼亚人家中电子钢琴伴奏逼女儿不情愿地演唱Whitney Houston的《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点题父爱);2、父亲身材黑色长毛怪出现在女儿公寓门口,打扰女儿的私人聚会后逃走,女儿赤脚追出去,在公园绿地与长毛怪深情相拥(朱自清的《背影》);3、在德国的祖母葬礼结束,对女诉衷的一段能暖语“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着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觉察......”4、女儿也为这段话而感动,从父亲衬衫上口袋掏出他扮演 Toni Erdmann戴上爬牙(影片开头父亲就以此来糊弄上门的快递员,首尾呼应),表现了对于父亲的接纳(与影片中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

作为观影者,可以在影片女儿角色上找到“共情”:自己的不耐烦、自己的叛逆、自己对于父母的关心少于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

PS.《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的旋律和歌词太棒了,让人回味无穷。

 6 ) 重要的事情

剧情开头,是一个老头,怪诞的幽默,因为身形肥胖、胡渣凌乱,又是独居,与狗为伴,我以为讲的是孤独。

是我的鲁莽、片面了。

我用1.5倍速看完了全片,原来讲的是人生重要的问题。

光鲜外表下,职业光环下的女儿,你以为会“幸福“.No,高压的工作,对甲方虚与委蛇,委屈陪大头老婆购买礼品,却对自己父亲的礼物并不在意。

一次起晚了错过电话,精神紧绷,向父亲咆哮,甚至可能轻生。

可以对生意伙伴陪笑,却不能父亲聊聊人生。

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父亲指责她不是人。

就像上司给她的称号“猛兽“,雷厉风行外表下,内心是脆弱,随时爆发,失控的。

当她把父亲赶走,父亲坐上出租车前对她双手挥手,她笑了,非人状态下终于露出了一线人性的微笑,但随即是痛苦,下个镜头一时奔溃的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抑郁有过接触,她们会无端哭泣,突袭的抑郁感受,让人无助落泪。

以为父亲这“包袱”走了,跟闺蜜抱怨父亲的所作所为,哪知被乔装打扮的父亲偷听。

场面尴尬,我以为会是恼羞成怒的父亲,然后往后的剧情却是父亲拯救女儿之途。

父亲突然闯进自己的工作,被惊吓,被干扰,父亲扮演一个龅牙怪人,与女儿同甲方、同事、石油工头周旋,女儿声情并茂唱歌宣泄,突发奇想地赤诚相待趴,到长毛怪人父亲的相拥。

生活中你忙忙碌碌中,总是丢失了什么,对你重要的事,而故事也将叩问随着开放式静默结局,交待给了观众。

你呢,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事?

 7 ) 不是影评!

关于《托尼厄德曼》

剧情简单,强势利落而又麻木失魂的女儿忽略了古怪孤独而又有趣可爱的父亲,而父亲要帮助女儿找回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简简单单的关于父与女的一首咏叹调… 讲真,如果说全篇笑点很多我实在get不到,也许是德国人幽默的方式很轻巧很拘谨也很神经质,大多数时间都在父女的对话和女儿的工作日常中寻找重点,暗旨要讲述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犀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德国像女主这样无所谓人生意义和幸福指数,只埋头工作以证明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活法占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亦是如此,没有时间去找乐子,性生活只是高级spa,工作压力充斥着每条血管让人空洞乏力,做一个社交场上的行尸走肉,不想真诚,也无所谓坦诚,带着目的去交流去接触,眼神无光,连说话的音调也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天真和单纯的初心对他们毫无意义… 最高潮是最后半个小时,所有的惊喜,讽刺,幽默,荒诞,甚至尴尬都在最后这三十分钟里爆发式递进…从女主不情愿的演唱开始,电影的表达方式一下变得明朗起来,感恩裸体趴体的爆笑释放…当电影快结束时出现电影海报那一幕时,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感情随着女主和父亲长毛怪的拥抱一瞬间喷涌而出,这个温暖的化解终于让之前的一切琐碎的情节有了完美的收尾,以至于我觉得到这里结束也很完美了……记录最后父亲的一段台词: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候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在公交车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 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事 却无法察觉看完电影做了一个很长的深呼吸,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屏幕,跑去客厅陪父母聊聊明天的晚餐……

 8 ) 《托尼·厄德曼》:不要丢失你的幽默

一、

“难过的时候,让我们放声大唱”我们直接进入了电影,直接与它相遇。

没有任何片头字幕,观众毫无预防地遭遇一个对话场景。

微微晃动的镜头对准快递员的后背,他按响了门铃,而前来开门的人即将与他发生一场对话。

这是标准的语言“教学视频”,自然光、直接的环境声、场景、人物、对话。

如同我们在侯麦或洪尚秀的电影中所看到的那样,形式的简约为对话的展开提供空间,为了完成高度艺术化的“法语教学视频”或”韩语教学视频”。

如果说侯麦和洪尚秀仍然需要完成“场景-对话”的传统设置,需要先有一个全景来交代对话所发生的空间,然后才能进入人物近景的正反打(这同样是小津的套路),那么在玛伦·阿德的电影中,场景所起到的呈示作用消失了,不再有所谓的场景(模糊一片),只有对话遗存。

镜头将自始至终以近景/中景的取景方式跟近人物,并根据相互间的对话强度在人物间自然地切换。

手持镜头并为获得自足的形式感(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长度和运动感),原因在于镜头与人物间保持着相对整一的距离,以及恰到好处的剪辑频率。

“小样,在跟谁电话呢?

”这就是发生在《托尼·厄德曼》的情形。

片头所出现的家不再是专属康拉迪个人的家,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居室。

这个居室里同样可能居住着他的母亲、或前妻。

在电影开头通过这位热爱搞怪的父亲的移动所展示的三处家宅中(自己家、母亲家、前妻家),其内部空间并未有太过鲜明的变化,它们只是“家”这个概念的不同形态。

玛伦·阿德并不想为人物提供专属的空间,而是让场景消融在人物间的对话中,并以此令其获得普遍意义。

这样看来,在《托尼·厄德曼》中所实践的正是一种对现实空间的消解。

从德国到罗马尼亚,我们并未能辨别出多大的不同,从俱乐部到舞厅,我们会感觉这可能是地球上的任何一处地方,当然也就有可能是片中提及却从未出现的上海。

空间对于人物确认自身的存在不再有效了,它不再能呈示人物。

二、

“OMG,吓shi我了”在《托尼·厄德曼》中,不仅空间的作用消失,时间也被消解了。

正因为前者,后者才能够迷失。

电影开头的几个场景分别是1、自己家(接快递),2、母亲家(看望),3、学校(伴奏),4、前妻家(探望女儿),这些场景的发生时间虽然前后接续,但我们并不清楚它们具体的发生时间,1也许在早上,2也许是中午……但这多少只能算推测;同样,我们也无法断然确定它们是否在同一天内发生。

导致影像时间的这种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空间预先被消解,另一方面也在于玛伦·阿德并不想为整个故事给我确定的时间脉络。

父亲康拉迪从德国飞到布加勒斯特看望女儿,电影只以两个无甚关联的镜头进行了组接(醒来发现狗死去,在公司大厅等女儿)。

一开始,我们会误以为父亲来到的这个大厅仍然是在德国境内,但很快我们就被告知两人其实已经身处罗马尼亚。

我们不知道这两个动作之间过去了多久,或者这两处空间有何差别。

玛伦·阿德的方法是将其同等化,只有对话才是有意义的。

“论叉子的用法”看完整部电影,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印象:故事情节确实在按线性时间发展,但具体的时间点我们却不能确然找到;人物确实在具体的空间中展开对话,但这些空间具体被安置在地球的哪个位置,相当模糊。

可以说,这是一种均质的任意时间、任意空间状态。

只有人物是确然成立的,他们在这个世界的某处于某时存在着,并面对着他们的困境。

因而,在玛伦·阿德的电影中,真实不再来自于具体的空间与时间,而是角色的表演。

这是真实影像的一种新形态:表演的真实感。

在那场酒会中,女儿伊涅斯与罗马尼亚高层汉尼伯格的对话,是和父亲与汉尼伯格的俄罗斯妻子同时进行,谈话者不断被从身旁走过的人打断的情景展示出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处身于一个真实的聚会中,我们会如何被各类熟悉之人的临近分散注意力。

这是现实生活的密度,玛伦·阿德让演员通过表演还原出来了(同其前作《完美第二对》),以获得一种自然的真实效果(自然声效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三、

“你开除几个,我也开几个,就酱”而在这部电影中,展示“表演的真实感”更深的一层在于表演中渗入的表演。

康拉迪天生的搞怪本性,让他获得了一个叫“托尼·厄德曼”的新身份。

这位戴着一头假发、墨镜、呲着假牙,穿着西装的庞然大物在电影中化身为三个不同角色:一会儿是蒂里亚克的网球拍档,从而得以进入公司酒会;一会儿又是德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女儿是他秘书),得以拜访那位法国女外交官的家;一会儿又是女儿的上级,得以亲临石油开采现场。

这三个身份的变换保证了他能入女儿所属的职场生活,并将源自日常生活的幽默侵入现代社会条理分明的职场规则中。

在女外交官的家里,女儿在父亲的伴奏下高歌的一曲,引发了最为幽默的间离效果。

之前相当感伤的时刻到此瞬间瓦解,这一场景也预示着接下来“裸体派对”的登场。

伊涅斯深情的高歌与她五音不全的嗓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姿态与效果的反差是引发笑点的来源。

人物的僵化开始真正进入游戏之中,而这一点已经由她将父亲假扮成上级去石油的开采现场所暗示。

“乖乖的,跟我走”最后她一个人在家里为生日派对作准备的时候,是女人的身份妨碍了她:连衣裙的拉链必须通过叉子的帮助才能拉上、高跟鞋的难穿让她遽然放弃,还有那一身脱不下来的连衣裙都象征着严酷的生活规则加在她身上的束缚。

而这些只属于女性的经验(当然也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来)。

“裸体派对”无疑象征着游戏真正在日常生活的表层进行:职场等级被破除,性别差异得到消解,那个闯进的怪物甚至模糊了人与动物间的界限。

康拉迪是否知道自己存在的虚无性(由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任意性暗示),因而能够在现实生活的严苛规则下实践他游戏的法则?

他的搞怪不只出于他乐观的天性,同样来自于他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在电影结尾,一向毫无正经可言的父亲向女儿传达一些感悟:只有在回望中,我们才能发现真实发生的瞬间,而在事件发生时,我们是不知道的。

这种“后知后觉”的体悟与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所传达的“人生慢半怕”的感悟如出一辙。

相同的是两位导演都在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后殊途同归,而与是枝裕和毫无介入的观察者视角相反的是玛伦·阿德通过父亲的行动所要告诉女儿的既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如何在严苛的社会规则下不要丢失幽默感(“don’t lose your humor”),这是我们反抗虚无的有效方式。

推荐阅读: “表演的真实感”

 9 ) 不要等到不知所措才无法释怀

14年回国之后,就在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大城市混着。

不想用“打拼”这个词,是想说,就算有忙里偷闲的时候也只是想飞去别的地方度个假,并没有时间给家人,以及自己的感情生活留个出口。

我妈最近刚来上海住了一个月,前天刚飞回青岛。

大家都羡慕说以后早起有人做早饭,家里有人打扫,能把我的生活方方面面过得井井有条。

然而跟长辈一起生活的各种不协调,比如消费观、价值观和作息时间,都让我苦不堪言。

我妈会为了几毛钱的菜钱斤斤计较,而在我看来这种节流屁用没有,还给我徒增烦恼。

我一个缺钱的房奴也是没资格批判任何可以省钱的方式。

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很容易淹没自己。

我老板是个工作狂,MIT毕业的,其完美主义的程度也是常人很难企及。

他可以凌晨两三点还在盯着我改提案的格式。

我的生活也像女主那样慢慢被工作填满,我特别能理解她睡过头了miss掉一个重要的餐会是多么的懊恼,大项目流失的责任我可背不起。

不可避免的,这些工作上的压力会撒在旁边亲近的人身上,在父母面前就容易变本加厉和肆无忌惮。

事后又会觉得愧对这份亲情,而变得想要逃避,只想自己呆着。

这样就不用担心会伤害到周围的人。

然而就算每天这么被工作推着走,钱还是不够花。

看看身边比自己有钱的人,他们貌似更加焦虑。

大家都普遍焦虑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勾心斗角中挣扎出自己的一片天。

貌似你再努力也永远都有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一想到这我会有点绝望,我该如何在这个充满铜钱味儿的城市安身立命。

我不要变成只知利弊不管对错的大人,然而我又不可能一直假装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特别是在面对年迈的父母的时候。

很多深夜我都会辗转难眠。

可能因为工作上的一些杂事儿,也可能因为担心这职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坎和重要的节点我该如何迈过去和把握。

可望着比自己职介高的人,更忙更累,压力更大,便觉得这该死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在这座冷冰冰的城市里,只有自己的事业才最有安全感。

因为这决定了你的圈层,你的际遇,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仿佛大城市的繁华都是属于工作狂的。

像我,稍微一犹豫就好像很多人从后面超过了你。

在精力几乎全被工作占据的同时,面对亲情,爱情,或者友情,都显得很苍白无力。

总是在赶一个又一个项目的deadline,疲于在不同的人之间腾挪,参加不同的社交场合并且带有很功利性的去认识一些人。

与其说麻木了,还不如说懵了。

我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这就是这部片子可贵的地方——永远不要因为对职业发展注入了全部的精力,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的活着。

我本应该在阳光明媚的天气去户外和亲密的人散心,在阴雨迷蒙的天气搂着爱人在沙发上看肥皂剧。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活成事业女强人和男强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浪费时间甚至发呆来缓和下内心的紧张和充实。

尽管这个价值观趋同的社会喜欢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在我们心中的那片自留地里还有什么。

那些纯真的热爱都去哪了。

每个人一想起孤独终老就害怕至极。

然而每个人都在把自己逼成不太能允许他人打扰的模样。

到最后还需要尝试着让别人迈进自己的comfort zone。

这一切貌似都与我们一开始要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初衷背道而驰。

芭蕾舞演员的鞋子永远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可当脱下这光芒看到自己伤痕累累的脚,你是否有那么一点点小私心,心疼过自己,心疼过这些年流失过的,能与身边的人分享的纯真无邪,而又极其简单,容易快乐的时光。

 10 ) 《顛父人生》:做隻快樂的猴子

一年又過了。

2016全年度最好的電影是哪部?

隨著《顛父人生》上映,答案已然揭曉。

去年坎城影展創下場刊影評最高分而名噪一時,未料大熱倒灶僅僅拿下費比西影評人獎——風水輪流轉,近日奧斯卡賽季本片獨佔鰲頭,一路橫掃多個前哨站最佳外語片獎。

《顛父人生》確有機會承襲幾年前《絕美之城》走勢,失利坎城憤而轉向奧斯卡討回公道……扳回一城很好,但老話一句:榮耀是一時的。

這部由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執導的喜劇,描述退休鋼琴教師溫佛瑞,有個事業有成、卻成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女兒伊內絲。

一趟羅馬尼亞之行,不忍女兒被工作吞噬的他,決定另闢分身「東尼厄德曼」,使盡怪招,百般入侵、干擾、繼而扭轉女兒的生活態度。

單就劇情大綱,似個簡單的勵志小品,電影卻扎扎實實演足一百六十六分鐘。

記得當時看完,大受震撼的我隨即上臉書大讚特讚,有網友是這麼回應的:「如果拍成九十分鐘,就會成為經典。

」這句話挺能闢開一個探討本片的開場白:人們眼中,一部好電影的節奏是什麼?

架構又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甚至,一個父女碰面的場景,該燦爛得多俐落,才算美麗?

《顛父人生》開場接近一小時,以不尋常的繁複、叨絮、神經質,試以喚回那些我們記憶中對父輩聲聲叮嚀的不耐,矛盾是,你我忍不了長輩,卻百忍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們看到這位父親溫佛瑞,祭出種種怪招來滲透女兒的工作圈、交友圈,順勢強引出女兒無微不至侍候尊貴客戶這一條戰戰兢兢的副線。

沒轍的女兒隨著父親一路敲敲打打,逆向尋找生活因果——整部《顛父人生》嘟嘟嘟嘟親情信號無所不在,它頑皮、滑溜地閃避你對好片的定義,堪稱自成一格,且自信得很。

劇本扎扎實實走了一巡險棋,每場戲,都試圖以親密手勢,摳挖發癢的笑穴——越到後面,你恍然父親本無意瓦解女兒的生活,而是從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去激撞出新的觀照,去認清可容忍的生活形態,以及忍無可忍的周而復始。

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文質相符地任由片長自由張展,繼而霸氣地對觀眾宣布:這就是親情的真相。

「倒吃甘蔗」是個貼切的形容,然而辨識「這是一部傑作」的關鍵戲,卻是一首惠妮休斯頓的歌。

後段伊內絲面臨身心俱疲的臨界點,被父親逼唱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瀕臨崩潰的她,拍子、音準一概付之闕如。

這一引吭高唱也徹底瓦解了她的生活格律,親情的結界,在「父操舊業╱女兒試啼」的覆蓋下,不再模糊。

看到這裡,我慶幸我有哭,還能哭,這代表我有機會成為一個伊內絲那樣的人。

再看堂而皇之自封電影片名的虛構人物「東尼厄德曼」。

東尼一角的行徑,或許多數時候惡搞成分多過蛻變的期待,卻也誤打誤撞實踐了所謂結構,反過來想,每當東尼用盡十八般武藝,癢癢地拖長每場戲,未嘗不是賜予父女多一點相處時間的仁慈第三者?

一切絕非扭轉一成不變的生活那麼簡單,此外,搞怪老爸那一副超吸睛的上顎假牙、黑色假髮,到全身滿滿長毛的變身三部曲,乍看無厘頭的實驗,卻令人難以忽視它對靈長動物的指涉——我聯想到靈長類動物學知名的「鏡子測驗」,意即,溫佛瑞藉由讓伊內絲看清父親猴模猴樣,來認清自己現下生活也忙得跟猴子一樣。

編導高竿手筆痛快辯證出一款血親彼此模仿的變與不變。

簡單講:同樣是猴子,妳可以做隻快樂的猴子。

片尾,扮成長毛吉祥物的老爸,索性蓋住臉,將「蛻變舞台」讓給女兒,這又是編導將「選擇」全權交給伊內絲的高明安排,說穿了,願不願意改變,沒人逼得她。

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將錯就錯的裸體趴,舉重若輕地將她人生高甩、翻面,檢驗一遍,捧腹之餘帶有不失烤焦味的深深暖意。

尤其當吉祥物離去,女兒迅步尾隨,老爸背影一個讓女兒會錯意的拭淚手勢,竟是疲憊欲摘頭套的喘不過氣,然而當女兒擁抱突襲而至,老爸寧可還以緊擁而不開口求援,一進一退、一攻一防之間,父女一生矛盾的牽繫溢於言表。

末了,疲憊老父終究走向醫院櫃台,懇求櫃員協助摘卸,那身心俱疲的背影,透釋出溫佛瑞對父親身份繳了械的知命與勇敢,當下讓我想起《喜宴》片尾郎雄過安檢雙手高舉那姿勢。

這串戲驚人的場面調度,無疑配稱影史經典。

男主角彼得西摩尼謝克幾年前作品《寂寞心風暴》被夾在一雙女兒中間兩面不是人,這回小有還以顏色之勢。

其表演適收反諷,細細逗引女兒,一方面也爬梳自己,不慍不火,精彩非凡。

十年前以《靈界線》橫掃柏林影后等多項影后榮銜的桑德拉惠勒,比起當年狂放的著魔演出,這回角色「卡」在一個應接不暇、動彈不得的「崗位」,倒也不認輸地昂挺出一股哀傷中不失詼諧的扭曲感,風格獨具。

特別是末段那場生日趴,桑德拉穿梭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進去、又出來,苦澀表情層層掙扎出新抉擇,小衣服也可以演出大隱喻,值得喝采。

看他倆天衣無縫的合作,是隨手撿起兩枚拼圖竟恰恰能拼組一塊的驚喜享受!

再說一次,很難依你我所悉的美學定則來檢視這部片,那麼的化簡為繁,喋喋不休,又超乎語言所堪概詮,偏偏看完身心通暢不已……吃了A食物,拉出B大便。

前幾年,我們曾為《分居風暴》天衣無縫的精準凌厲所震懾,一窩蜂奉它為編劇的極致範本,這回不按牌理出牌的《顛父人生》則為另一搞怪系的驚世傑作,也是極致;因此我敢斷言:《顛父人生》不見得被視為「美學表現」的里程碑之作,卻是新世紀「美學態度」的領跑之作,我們甚至不必在意它於本屆奧斯卡外語片角逐,有多麼捨我其誰、勢在必得,只管赤誠迎向它就對了!

這是一部讓你樂意脫光衣服任它澆淋的電影,兜繞一大圈,只告訴你一個心靈雞湯式的道理。

簡單不過,卻是一生的課題。

轉自http://blog.udn.com/wayne119/87099973

《托尼·厄德曼》短评

一切矛盾还是阶级问题。你国中产阶级审美已然畸形。

6分钟前
  • 怂人皮埃罗
  • 较差

多好的爸爸,想念您

10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一星半,乱入兽与尴尬癌的故事,让人感觉到“沉重”的电影——162分钟,你不累都不行

14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没戳中

19分钟前
  • 夏予川
  • 较差

亲情和时间可以消除隔阂,一件件诙谐幽默的生活趣事让这对父女的价值观逐渐互相认同,看到最后感触良多。

2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场刊史上最高3.8分,只能说文化隔膜太大,只要老头一说话观众就发笑,而我以及问了一圈中国记者都是一脸懵逼,很难get到点。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古怪滑稽的父女关系,片长近3小时。女主闺蜜抱怨:跟中国客户们吃饭,一上来就被灌晕,然后听他们唠了五小时中文,最终居然成功签下一笔单子!

2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部电影,男主女主的形象都令人如此生理不适的还不多见。故事也是。精英女白领有这样一个爸,没被逼疯,没跳楼自杀真是强大。闺蜜聚会,正在吐槽爸爸,爸爸突然出现。吐槽爸爸那一小段,是全片少有可圈点处之一,句句切中要害。

26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还行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由失调家庭情景包裹着的以角色关系状况为中心的剧情片,片中父亲在与女儿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传授给女儿的是放下伪装的真诚,然而托尼厄德曼不仅是父亲为了与女儿沟通创造出的虚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当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在一路打拼的过程中放弃的真诚心灵、生活根基与幽默感的象征

31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三星半。我们多么难以展示真实的自我,必须戴着面具才能接近彼此。那些尴尬的幽默,揭示了生活绝望又疯狂的本质。全球化市场似乎让人们之间的距离更遥远,职场中的女性被男性化了,每次被人群包围孤独就更加凸显出来。英雄主义和父亲的青春一起远去,我们该如何在离别来临前抓住爱的瞬间?

3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为什么这片子会进那么多年度十佳榜单啊我日。又臭又长又尴尬,而且价值观也有问题吧。。

36分钟前
  • 正义B胜
  • 较差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lost in translation,没能领会到德国人的幽默感,除了裸体派对有点意思,其他太琐碎无趣了,从这么平淡的日常生活体会意义,我还看什么电影,坐地铁里听路人聊天都比电影故事性强。

37分钟前
  • 花生酱
  • 还行

吸吸,真素好孝惹~

40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较差

我看到烦躁

43分钟前
  • 薛玉茗
  • 较差

基本跟导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贫推进剧情。无论怎么在剧情上找亮点,都只是电视电影的水平。让我比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绍了企业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还算合理,要知道电影界搞创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业界的工作方式。

46分钟前
  • 小A
  • 还行

讲真 片子太长了 还看不懂里面的笑点 。。

50分钟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还行

我们行驶于大海上,迷失了归去的方向,荒诞是伪装,内心却彷徨。

51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还行

仍然只能看成是自以为有趣的直升机老爸成功地逼疯了女儿,对于深情拥抱完全无法理解。天天让你升职生娃的父母固然可怕,天天追着你灵魂提问你快乐不幸福不的父母也没什么差别。说教这一行为就是令人反感的,并不因说教的内容而改变。只想引用Chandler:每个父母都令人尴尬,你得找个全新的词儿来描述我的感受。

55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较差

近年看过的便秘感最强的电影。转折点是“不要失去幽默感”这句台词,前面是迈克哈内科《趣味游戏》的路子,这句台词一出来180度大转弯往鸡汤路数迈进。鸡汤也就鸡汤了,可怕的是导演制造幽默感的能力完全是零。裸体派对那场戏真是看的我要绝望了。

58分钟前
  • LOOK
  • 很差

啥子哦!你给我说是喜剧...点也太冷了.你不要唬我.

59分钟前
  • Link
  • 较差

一部电影的视点真的很重要:这样一部大部分摄于罗马尼亚的片,女助理是随意使唤的跟班加保姆,男同事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性工具,失业的工人是工作中的一个数据,布加勒斯特的贫困是谈资中的笑柄… 它不仅令我震惊、失望,更多是害怕和担忧,社会各阶层的隔阂,被欧洲的新殖民主义拉得太大了

60分钟前
  • 米粒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