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设定很吸引我,刚出戏院时,阅片无数的朋友忍不住说, “我好像从没见过这样的设定耶。
” 新颖,这是本片在美式喜剧片的外壳下,给人留下最与众不同的感受。
然而它究竟新在哪里?
一位老年绅士和一位年轻女王之间的搭配,并不罕见。
《迷失东京》,《成长教育》,甚至《花容月貌》,都有类似设定。
我看到的“新”,也是本片最让我触动的点,是对这位七旬老人年轻态的展现。
细想此片中,提及Ben过往的有多少内容?
过去的工作、死去的妻子,都用很小篇幅交代了出来,从来不是重点。
它反倒是给出了新的一面:七十岁的人,就必须带着过去生活吗?
就不能拥有新开始吗?
再看Ben的实习生涯,和二十岁的我们刚开始实习时区别很大吗?
认识新公司,交到新朋友,慢慢上手自己的工作,赢得上司的信任……甚至,在公司里谱写了新的恋曲。
这就好像是我们刚踏入社会时所经历的一样啊,一切都是新的、未知的,和他是否年老没有关系,他对生活的热忱,让他仍似一名年轻人一样在探索新世界。
电影中更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意象来代表这个“新世界”,那就是互联网。
这着实是过去的人最不能理解和最需要花时间融入的领域。
因此,这样一个年轻态的Ben,加上代表新时代互联网女性的Jules,才能产生那么新颖的火花。
当然,Ben因为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逐渐熟悉环境之后,反而成为了Jules的人生导师。
这条线路,在电影中几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我遗憾的是没有看到Ben自己的缺陷,更没有看到另几位老年实习生的后续发展。
优秀的Ben是一名特例吗?
还是其他有丰富阅历的人也是如此?
影片好像给出了一点暗示,在另一位老年实习生帮Jules开车开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但海报上的“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又是很普世的观点。
就像“你过的盐多过我吃过的米”,经历,永远是一笔财富。
在电影中我有几个最喜欢的瞬间。
在剧本分析中,我们把这种观众/人物突然意识到某件事的时刻,称之为“beat”。
1.“就是他们,买了街角的那个红砖厂” 影片中段,Jules加班到很晚,而Ben还在陪自己的老大一起加班。
Jules于心不忍,拿着披萨来和Ben套近乎。
两人聊起了Ben的从前。
突然,Jules提到这间公司的所在地,原来好像是一个印刷厂。
下一秒,她的思维里立马有什么连通了!
“不会吧……” 原来,Ben工作了四十年的那个印刷厂,正是Jules公司买下的地方。
那一刻,我忍不住流泪了。
因为我和Jules是同一时间明白这件事的,所以这一刻发生得相当自然。
没有过多的铺垫,也没有刻意强调过【Ben呆了四十年的印刷厂倒闭了】之类的信息。
我才回想起来影片刚开头时,Ben看到招聘启事、和女友人聊天时,心里那种笃定从何而来。
女友人无意搭了一句,“啊就是他们啊,买了街角那个红砖厂。
” Ben似乎若有所思。
接着,Ben就充满决心地在准备应征了。
本来以为这只是孤独老人对生活的热爱所产生的激情(确实也是一部分),此刻我才发现原来事情更为复杂,Ben的形象一下子又变得更立体和正面了。
试想,在时代洪流中取代了你大部分人生中最宝贵物品的对象,你会不会下意识地仇视它呢?
而Ben,他云淡风轻地接受了,并且迎面而上——应该很想看看,现在那个地方的“新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吧!
2.“你到底想和我说什么?
” 剧情的最大转折点,发生在Ben发现Jules的老公出轨的那一刻。
但,这还不是那个“beat”。
因为发现了不该发现的事,Ben变得行事诡异,聪明的Jules自然一眼就看出了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在飞机上,还忍不住开口问他,“你到底想和我说什么?
” 像是女人的第六感。
而她,原来心里有数。
当Ben还在犹豫不决要不要告诉她时,Jules先坦白地开口了,“我老公出轨了。
” 这里,观众预期的“Ben告诉Jules时,Jules会怎样反应”的beat一下子转换成了“Jules原来知道一切,Ben才发现啊!
”的beat。
我们,又被置身到了Ben的位置上。
才发现她想要独当一面地解决自己的婚姻危机,哪怕是找别的CEO来监督自己、拿走自己宝贝孩子一样的公司,只是想要换来家庭和睦的机会。
才发现她每次去幼儿园面对其他家长时那种复杂的状态。
才发现她要求丈夫陪自己出差,丈夫却认真地说自己在幼儿园有事那样的小伏笔。
非常自然,就像真实的我们会做的那样。
这个Beat,也终于贯穿起了整部戏Jules的那条线,“接受找CEO" - "因为我想要拯救家庭” - “找到了看似合适的CEO” - "因为家庭所以违心、放弃心爱的事业?
” - “不。
” 3. 还有很喜欢的一个小beat,是在Ben升职后,Jules的助手突然哭出来的那一刻。
观众才开始正视她,发现原来这个二十四岁、工作麻利的小女生,真的压力爆表了。
她一直那么卖力,都没有得到老板的真正信任。
就像你一直没有正视这个小配角一样。
她的老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小细节,真正让我感到导演满满的人性关怀。
可惜的是,故事收尾有点仓促,靠丈夫的一场道歉演讲来解决Jules的最大矛盾,始终觉得太过简单。
不过这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乌托邦,需要一个happy ending。
为了消解这种不真实的happy ending,导演让Ben带着Jules在最后打了场太极,正如影片开头一样。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阴阳矛盾,循环往复。
七十岁开始的世界,和二十岁开始的世界也没什么不同。
下载完都已经连投影仪看上了,才发现没有字幕.手里的爆米花和 靠枕 两侧的音响都调整好了.并且电脑刚刚下载完就关机了.实在懒得再开机去找字幕。。。
索性就这么看吧.安妮海瑟薇当年那部《穿Prada的恶魔》里,自己还是一个职场新人实习生,给一个从来不用吃饭,从来不睡觉,永远高高在上的女BOSS奴役。
结果现在的这部电影里,她成了一个时尚服装界的大BOSS,从来不用吃饭,从来不睡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看到最后,Jules到Ben家里去找他那个场景比Jules和劈腿的老公和好时更激动。
本来嘛,故事本就是关于Ben和Jules的友谊的。
九个月就实现了投资人设定的五年的目标。
这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带领一家怎样的公司才能做到?!
一个随性的女人,她喜欢在办公室里骑脚踏车。
喜欢随时产生灵感就去执行。
一个有怪癖的女人,她讨厌那些说话谈不眨眼的人。
一个雷厉风行的女人,助理不得不说话如放鞭炮一样才能跟得上她的节奏,总是同时做着N件事情!
一个永动机一样的女人,她似乎不用吃饭不睡觉。。。
当然,她也是一个普通女人,会觉得每天回到那个有着老公女儿等候的家,会觉得幸福感爆棚。
也会遭遇老公劈腿这种狗血事件,而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选择挣扎的人。
另一方面,已经到了70的年纪,头发花白,却还希望回到工作岗位的人,这是怎样一个男人。
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当看到朱儿喝酒了的司机会有所行动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背后悄悄告诉老板,而是给了司机一个选择让他能保留颜面的避开给老板开车酒驾。
一个古道热肠的男人。
他给了同为实习生的小胖一个容身之所,免去了小胖要从城市那边来公司上班的舟车之苦。
他给了Jason恋爱的建议,告诉她,要让一个女孩明白你的心意,你不需要短信、不需要email,不要各种矫情的文字,只要亲自都到她面前,说给她听!
一个Old School的绅士男人。
他每天都会穿着衬衫西服打折领带。
那个甚至比同事年纪都大的公务包,还有当他收容小胖时看到他家各种叠的整齐的衬衫。
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活的有质感的男人。
一个老了却依旧热衷冒险而胆大男人。
七十岁,还能放下身段去一家都是年轻人的公司当一个高龄实习生,你就知道这个苍老的身体里却依然跳动着年轻的心。
去偷老板老妈的笔记本电脑,如果只是出出主意也就罢了,但是他还亲自带着几个小兵小将去上演了那出偷盗计划!
当然他也只是普通个男人!
当金发的按摩师那灵动的双手如带电一般,从双肩震动游走到臀部,小弟弟还是在下面支起了帐篷而不得不用报纸遮掩!
完全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嘛!
可是这样,他们的相遇故事才能有看头!
这就是编剧聪明的地方。
只是两个人性格和阅历上差异而拉扯出来的冲突吗?不是,这是代表两个时代的冲突。
曾经的红瓦印刷厂,对现在的你,只是巨大的开放式的工作间。
但是你不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人待了40多年充满回忆的地方。
曾经的一个个需要记下来到电话簿上的联系人,如今都移到了Facebook,iphone的icloud上。
新时代里我们拿的手机,不知道是谁扔了个礼花弹,手机上炸开了满屏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app,各种通讯工具。
已经渐渐忘记了认真的亲自的和喜欢的人面对面去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身边的东西更新换代频繁至极,今天是ibox,明天是HIFI蓝牙监听耳机。。。
有几个东西已经陪伴了你已经五年十年之久的了呢?
我们忙忙忙,每天脚不停蹄的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不是在公司就是准备去公司的路上。
有谁会知道,有时候慢一点,反而更快。
所以当最后,Jules和老公和好,激动着想把这个好消息要告诉Bend这个实习生兼最好朋友,当一番找寻终于在外面绿地上看到吞气吐呐一般打着太极的本时,本告诉她深呼吸,慢慢来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些特别的、印象深刻的、感动的点:Jules的公司,有个很好的庆祝规则,当有什么好消息时,那个good news bell摇一摇,让大家都知道一同分享喜悦。
当Ben清扫了那一堆垃圾山一样的办公桌时,所有人都在为他鼓掌。
足以看出这是一家大家乐于彼此沟通的公司。
当Bend得知老板不喜欢讲话不眨眼的人,而在自己镜子面前拼命 扑棱扑棱练习眨眼的画面。
太可爱了!
看到Bend衣帽间各种分门别类整理好的衬衫、西服、领带等等!
又想起了王牌特工那种英国老绅士的精致生活态度!
实习生可能是一个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最入不敷出、把热情当干粮吃的一段时间,近年来与临时工一起成为国内犯错与被犯错主力。
当然也有存在临时工、实习生牛x得不行的情况,在中国是北京公交车站协管大爷大妈,在电影里是罗伯特·德尼罗。
近年罗伯特·德尼罗贡献了许多“退休老人”的银幕形象,《奋斗的乔伊》《天伦之旅》《拜见岳父系列》,还有这部《实习生》,以他醇厚的“前黑帮大佬”气质碾压所有叙述主线,告诉观众:记住我的台词就够了。
罗伯特·德尼罗实际上已经71岁了,在《实习生》中的演出更像是他的人生经验而非艺术创造。
他饰演的本·惠特克(Ben)事业有成却退休了,夫妻恩爱但丧偶三年半。
赶了一辈子路,到老还是停不下车轱辘,为了让自己别在家闲着生锈,他去一家卖女装的电商做了实习生。
本智慧非常,来自已经崩塌的保守行业,西装笔挺提1973年的公文包,但他会使用苹果电脑,开车走捷径得意时与年轻人击拳,老派却不保守。
作为个工龄比老板年龄都大的人生赢家,本用自己开着外挂的实习经历向广大观众中的职场菜鸟示范:实习生如何在职场上进击。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朱尔斯就是那个倒霉老板,同样是时装片,因此观众能够在电影里看到些许《穿Prada的恶魔》的影子,同样是工作狂人,为节省时间朱尔斯骑着自行车在办公间里通行,却没《穿Prada的恶魔》里米兰达的鬼畜。
作为一个已婚已育的“创业狗”,朱尔斯随和且容易犹豫不决。
为什么说她是倒霉老板呢?
因为公司发展迅速到她这个老板无法承受需要聘用一个更好的人当CEO,此外因为疏于家庭她的“全职丈夫”也出轨了。
一老一少两代人,同款的成功相似的困境,工作与爱的兼得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
“你有70岁了……那你还记得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吗?
”“你说你毕业后的工作是做电话簿行业……为什么不用谷歌查电话要用电话簿呢?
”“谈谈你的职业规划吧,你10年后预计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这些70、80后提出的面试问题以代沟四溢的方式打开本的实习期。
老板朱尔斯起初根本没想过要给本活儿做——出于对一个老人的照顾以及对一个退休人员的轻视。
世上没有闲的岗位,只有不干活的员工。
看看本是怎么刷存在感的:1、穿着得体:业务也就算了,别让自己“看上去”就很不专业。
本示范:永远的西装领带公文包。
<图片2><图片3>2、守时:以显示严于自我管理,毕竟你守时就给了别人迟到的空间他们会感谢你的。
本示范:与老板约在3点55分谈五分钟话就绝对不能迟到或超时。
<图片4>3、善于沟通:有话好好说,拿出打工仔的“自信”。
本示范:随时。
<图片5>4、积极提供举手之劳:还是那句老话,好人一生平安。
本示范:帮同事推车、发邮件等。
<图片6><图片7>5、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记不住的话对每个前辈都用尊称。
本示范:管老板叫朱尔斯,管朱尔斯的助理叫老板。
<图片8>6、别把好奇心放在同事的私生活上:能说的事儿人家都拿来吹牛逼了,那剩下的你说是些什么好事儿呢?
本示范:看到朱尔斯在哭时,只给帮助不探原因。
<图片9>7、快速学习有利于工作的技能:一个不想当天王嫂的网红不是好卖家。
本示范:注册Facebook,学修图软件、换智能手机。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8、热情帮助你的同事:团队作战更易成功,想想EXO、BIGBANG、TFBOYS、胡歌与霍建华。
本示范:让同事上自己家住,在领导面前夸同事。
<图片13><图片14>9、陪老板加班:操皇帝的心,拿太监的薪,有上进心的员工就是这么表现主义。
本示范:明明没事儿在那里看报纸还要加班到最后,成功吸引老板注意。
<图片15>10、不要对眼下的得失太纠结:活儿要好,事儿不要多。
本示范:被朱尔斯一时冲动调离岗位后兢兢业业地给新部门同事买咖啡,对前来道歉的朱尔斯毫无怨气表示理解,并在她称自知他能胜任更多时,秒赞。
<图片16>11、勇于撬墙脚:不要让不合适的人出现在你合适的位置(此招慎用)。
本示范:发现朱尔斯的司机酒后驾驶,大义凛然果断抢下司机的工作,进而与老板感情激升。
<图片17>12、有无偿解决领导的生活困难的能力:拴住一个男人拴他的胃,傍上一个老板傍他的家。
本示范:接朱尔斯女儿出去玩、发现朱尔斯老公外遇只字不言。
<图片18><图片19>13、在合适的时候告诉老板你还能干什么:看看“邓文迪传”吧,待到山花烂漫时官人我要。
本示范:作为一个实习生,分析公司的运营。
<图片20>14、最好能喝:若你不喝老板怎么嗨,若你太嗨老板怎么下得来?
本示范:在朱尔斯醉后倾听她的心声。
<图片21><图片22>15、保持对工作的兴趣:否则以上一切付出对你都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
本示范:随时。
<图片23>本的成功源于他克己的品位以及开放的世界观,换言之: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与其说他给朱尔斯实习当手下,不如说是朱尔斯在给他实习当老板。
个人生活上,本70岁了但优雅自信,静态时招蜂引蝶,动态时实力撩妹,与公司的按摩师大姐毫不拖沓地终成眷属。
而朱尔斯作为个青年才俊,却因为担心自己成功的事业让自己的婚姻家庭陷入更营养不良的境地,企图将自己CEO的位置让给别人,深深地执迷于自我牺牲的快意与让贤的自我欺骗中。
当她痛哭着声称自己不想离婚以至于孤独终老,要放弃事业回归家庭时,本以一种“活久见”的淡定告诉她:事业不需要你,但你需要这个事业,不用担心离婚。
这是一种父亲的姿态,又是一种领导的姿态,他未必亲临过你的绝境,但他确定一切都会过去。
如果工作与爱情争斗,不必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杀了工作来喂食爱情,爱情亦会食物中毒。
当然最好的期待是遇到合适的人,爱情加持工作,在混沌中捕捉到命运的线索,从此归于安稳。
当然,煲这碗中产阶级的鸡汤过程有些漫长,电影节奏略显拖沓,此外对于许多人来说,“实习生”的身份设定早已脱离他们的自我要求或者耐心,但至少我想片中有一句话是你一定受用的:久坐好比嗜烟。
(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
看的过程是舒适的一部片子。
角度很是新颖。
安妮海瑟薇曾经还在时尚女魔头被压榨到这里已经是化身一个公司的灵魂人物了。
而boss身边的助理则成为了一位年事略高的intern。
从开头老Ben的自述可以知道他丰富的从业经历,再从他的谈吐与自身打扮可以看出这是位秉着传统和良好习惯的gentleman。
在渐渐进入剧情的同时我跟随着女主角开始慢慢了解了这位intern的善解人意、善于观察和独有贴心。
Ben可真是一位迷人的男士呀。
如女主所说这是位已经快濒临灭绝的“man”,而非当下社会里那些普遍的不修边幅只爱宅和游戏的boysJules是个很有自我想法的拥有女权意识的成功女人,家庭也是完美:有个为了她而放弃好工作一心一意当家庭主男的丈夫和机灵聪明可爱的女儿。
当然她繁忙的工作也让我们猜到她终究会在工作与生活面临选择和妥协。
但在最后,故事很美满。
有时候,我时常会想现在的自己在混着什么日子:松懈的生活习惯,毫不紧张的学习,紊乱的生活作息。
虽然日子还是一天过着一天,但我总在偶尔睡不着的深夜被一种抓不住的慌乱刺激着大脑让我难以入眠。
加上片中女主角,那样自信,那样有想法,那样如同Ben所说的“你的想法和决策才是这个公司鲜活的动力”的成功。
女主角的一天工作和时间是相互挤压着的,等同于我两天甚至三天的工作量。
看这丰富的人生,再看看自己,实在觉得太过浑浑噩噩。
也许,我也该在此刻【下定决心】,【说到做到】,不可再枉费这每天都流失的分分秒秒了。
影评写到最后成了自己的感想和抒发了,也是感谢这部片子。
(以下可能含剧透)1. 编剧+导演Nancy Meyers女导演Nancy Meyers曾拍过许多著名的chick flick小妞电影,包括《偷听女人心》(What Women Want, 2000)、《天生一对》( The Parent Trap, 1998)、《爱是妥协》( Something's Gotta Give, 2003)、《恋爱假期》(The Holiday, 2006)。
除了导演、编剧、制作人,Nancy Meyers还是一名出色的家居设计师。
她电影中的场景和家居细节也体现出其设计风格。
2. 时尚女主安妮海瑟薇上一部和时尚行业相关的电影《穿Prada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2006)中,她还是个初涉职场的小助理,小心翼翼地服侍老板梅姨;而现在已经成为200人+的时装公司创始人!
3. 新娘Rachel女主海瑟薇的开场镜头——亲自接听一位三天后结婚的新娘的投诉电话,新娘名叫Rachel。
这里致敬了海瑟薇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Rachel的婚礼》(Rachel Getting Married, 2008)。
当时海瑟薇饰演新娘Rachel的瘾君子妹妹。
4. 按摩师纽约规定按摩师不能和自己的客户约会……所以男主的按摩师女友违反了规定,后果包括丢掉执照。
男主德尼罗大叔和女按摩师Fiona第一次在周六约会,别具心裁地选择了参加犹太葬礼这个活动……但实际上犹太葬礼从来不在周六举行。
周五晚上到周六黄昏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他们在这天不会工作。
5. 太极结尾,男主德尼罗大叔的太极老师是Tiffany Chen,杨氏太极大师William C C Chen的孙女。
大师出生于1935年的浙江,到台湾后1950s开始太极拳教学,现居美国。
6. Jay-Z和De Niro片中,有人要去Jay-Z和碧昂丝家去送服装,向男主咨询注意事项,德尼罗大叔表示不认识Jay-Z,只知道Beyonce。
因为现实中他和Jay Z关系不太好,他俩以前是邻居,但2012年在小李的生日趴上发生争执。
据说是因为Jay Z曾答应给德尼罗录支歌,但一直没有做到,而且还从来不回电话。
SourceIMDB: The Intern
前一半看得正乐,有点新意哈,还有我爱的安妮,罗伯特,BUT,后半段就狗带了然后再也没爬起来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各种不适应,撒狗血,煲鸡汤,各种莫名其妙的暧昧,趴床上聊天那段,我一直以为不会吧,要发生点啥??
价值观都塌了啊,不是那种拍着拍着就平庸寡淡了的那种,是给走岔路了想当作轻喜剧来拍的,结果故事烂了就是烂了,一开始的好新意到后半段都耗光了,再好的演员也拯救不了,这高的分哪来的??
真真看了吗?
这样的卡司,这样的演员,额,,,,后半段打脸可打得还好?
有图且排版更工整的请见十五言:http://www.15yan.com/topic/sheng-huo-zai-bie-chu/4XBCJLdKS0E/I. 职场差不多十年前看了一部电影,让还在读书的我幼稚地觉得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是这样的:女王大人一声令下,助理诚惶诚恐。
女王大人说一,小助理不敢说二。
女王大人说你马上给我过来,小助理扔下朋友家人也一定要去。
在一个老板看来,好的小兵随叫随到,永远待机。
清晨六点接到电话,立即从热被窝儿里跳起来取买咖啡。
永远记得老板的喜好。
做任何事情都带着脑子,不是比老板多想一步,而是多想三步。
不掺合老板的私人生活。
但是当老板遇到困难,要立即像只忠犬,看家护院,保护主人。
十年前,这个小兵得过且过,只是为了在一个知名出版集团攒个经验值,刷个简历,拿到reference letter,去自己心仪的报社。
所以,作为一个局外人,不带脑子地看着“光鲜亮丽”但“毫无必要”的时尚世界——毕竟,她爱的是严肃的新闻报道,而不是劝人去多买一件根本就不需要的夹克衫。
十年后,这个从小兵变成好小兵的姑娘在另一个电影里变成了一个始创公司的CEO。
公司是一个女性成衣购物网站,为那些像她一样没时间去逛街试衣服的女性提供合体的服装,合体、优质、细节是她的理念。
在公司创立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为公司操碎了心,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公司的五年成长目标。
她不眠不休,对老公和孩子的照顾和关心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她看起来平和,骑着自行车在印刷厂改成的穿梭在员工当中,“耐心地”和团队一起开会,敞开式的办公桌,但是其实她和十年前那个电影里她所痛恨的米兰达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员工就只是员工,不应该观察或者干涉她的生活,不应该有建议,需要的时候一秒出现,不需要的时候不在眼前晃,做对事情不需要表扬,没做对事情,马上找替代品。
不记得员工毕业的学校和特长?
没关系,只要说“我知道,我只是刚才一时没有想起来”。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职场励志读物,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员工,要responsive,要punctual,要always in other's shoes。
这些书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好员工,就能更快地在公司里拾级而上,成为人生赢家。
那么问题来了,在拾级而上之后,你会是一个好领导么?
还是又一个轮回,你成为了那个曾经你最讨厌的领导?
这是十年后的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我们都需要有一个人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短暂,只能做自己真正热爱和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情;要发自内心地关心为自己工作的人,尊重他们,肯定他们,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去;要关心自己,因为别人只会在乎你飞得高不高,而只有自己才会心疼自己飞得累不累。
II. 职业精神(professional)大学里有幸遇到了很多非常棒的人生导师,老陆就是其中一位。
他的课排在了大四,最后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说了一个番茄炒蛋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一部小说《美食家》。
一个美食家请朋友们来家里吃饭,只有一道菜番茄炒蛋,朋友们都很诧异,毕竟这是一道太普通太普通的菜。
上菜的时候,每个人盘中间都只有一个带着蒂的番茄。
正在大家都面面相觑的时候,美食家请大家都捏着蒂打开番茄——原来这道番茄炒蛋是把番茄瓤掏出来炒蛋,之后再装回到番茄里去。
食客们无不拍手叫好。
这 可以说是匠心,也可以说是职业精神。
做事前,动过脑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做事了,就踏实的做好,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完事,汇报总结,想下一步。
如同十年前的那个小助理,陪领导去看设计师的当季作品,做好笔记,发现日程超时,默默把接下来相关的行程重新合理安排。
以及摸清了领导的脾性,对领导将会提出的问题有所准备。
也如同十年后的那个CEO,从自己的网站上订了东西,拆开包装,发现并不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最方便也最漂亮的那种,于是上班前去了仓库,指导发货的工人们怎么叠好需要发货的衣服,怎么在盒子里铺上雪梨纸,用什么方式把叠好的衣服放在包装纸里,让消费者在拆包装时就像拆一件礼物——充满幸福。
这种职业精神也体现在言行的细节上。
正式场合着全套正装,反面教材可以参看最近网络上颇为流行的点评中美企业家峰会上中国各企业家的完美演示。
休闲场合穿合适的休闲装,polo衫的领子不要束起来;女生裙子不要过短,否则自己坐立都不舒适,也不用说别人只能注意你的身材,而无法注意你的内涵,当然,不准备以内涵闯天下的另论。
正式场合的初次见面可以握手,和朋友之间才进行的拥抱礼可以缓一缓。
一对一谈话时看着对方,对谈话内容专注、走心,适时回应。
举个很极端的反例,曾经在面试里遇到一个应聘者,见面给我一个拥抱,拥抱的时候手里的咖啡洒到了我的身上。
之后面试全程都在晃转椅,对于我问的问题三遍都没有任何听懂或者没听懂的反应,最后我怀疑是我把自己的音量给关了。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职业精神就是对得起自己这份工资。
在公司里混日子不出活不是职业精神,但是对着这份工资却让自己油尽灯枯却也不是职业精神。
事半功倍,对得起工作,对得起生活,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关心自己的人。
III. 女性在一次晚宴上,一个女CEO在饭桌上说到自己的不易,因为和她同龄的男CEO们如果不管孩子,那么是天经地义的;而如果她出差超过一周,不带孩子去参加学校的活动,那么她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
她说她明白她不应该太在乎别人的评论,但是她觉得不公平,她带孩子去看公司里最先进最酷炫的产品,她给他们看不一样的世界,但是她的孩子仍然认为她是“不称职的妈妈”。
刚刚看了梁朝伟给丸美做的广告。
里面说女人很难,一不留神就很容易被贴标签。
《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米兰达是母老虎(dragon lady),工作狂,不怒自威,拴不住男人;《高年级实习生》里的朱尔斯则是为家庭主妇不齿的连鳄梨酱都不会做的工作女性,每天连轴转,不着家,这些家庭主妇也不为她打破了玻璃天花板而自豪。
“恶魔”米兰达在巴黎看秀期间曾经卸下铠甲,坐在房间哭泣,她对着空气说:“我不过是热爱我所做的事情,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和我一样”。
就算她的小助理站在对面,她也没有指望另一个女人能够了解。
今时今日,朱尔斯在酒店泪流满面,她知道就算万般不乐意,但是要想挽救她的婚姻,她唯一的路就是放弃自己的经营权,把自己开启的事业拱手他人。
两部电影都在讲述同一个这个时代里女性的困局——如何面对工作?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十年前的电影里没有给我们这个答案,我们只在那部电影里看到米兰达错过孩子的表演,一次次错过与丈夫的晚餐约会,最后在巴黎收到丈夫律师递来的离婚消息。
就算如此,米兰达说“拜托,所有人都想成为我”,华丽转身,只留下一个被摄像机和陌生人围绕的华丽背影。
看了《穿普拉达的恶魔》,似乎可以建立一个直线的因果关系:女性如果事业成功,那么必然家庭不幸福。
所以,我们到底要不要成功呢?
在今天的这部电影里,就在朱尔斯泪流满面地说她必须放弃事业,才能挽回她的丈夫,如果不能挽回丈夫,她将孤独终老,死后也只能和不知道哪里来的陌生人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70岁的老实习生告诉她:“事实上,就算你放弃你的事业,也不一定能够挽回你的爱情和婚姻”;“如果你不放弃工作,但是你能在事业成功中变得开心,那么你应该工作”;至于死后如果没有人和你埋在一起,“你如果不介意,你可以和我和我太太埋在一起”。
电影里的朱尔斯很幸运,她知道能让她更快乐的是把这个网站经营好,为更多像她一样的女性能在加班的时候一手啤酒一手鼠标地网购,于是她选择继续做创始人和CEO,而她的丈夫也痛哭流涕地来到她面前承认是自己一时瞎了眼蒙了心,自己还爱着她,还愿意与她继续走下去,如果她愿意。
职场选择不一定是非此即彼。
但是真到了要选择的时候,人生太短,只能选择最能让自己开心的一个。
如果家庭能给人最大的幸福,那么就选择家庭;如果事业能给你最大的幸福,那么就选择事业。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也更不用理会别人的评价。
生命有限,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过好这一生。
祝大家观影愉快!
正如烧好一盘蛋炒饭是看似简单却实则困难的一桩事,如何将一个“老套”的主旋律题材变得妙趣横生也很是考验一个导演的功力。
难得《The Inter》作为一本爆米花电影,却诚意十足的拥有详实充盈的剧本,面面俱到的细节,娓娓道来的叙事,鲜明饱满的人物,含笑带泪的风格,深入浅出的内涵。
一本标准的chick flick影片可爱之处在于雅而不俗,一碗温热的心灵鸡汤可敬之处在于油而不腻,一个俗尘里的寻常事可贵之处在于可见职场、见婚姻、见人生,甚至可只见时尚穿搭。
能让观者多角度的赏玩,各取所需,也不失为一本佳片。
影片中本可单凭颜值就撑起120分钟故事的罗伯特·德尼罗与安妮·海瑟薇,却将两位男女主角演绎的浑然天成,他们每一种表情都自然,每一种状态都自在,我们看到他们所呈现的人物并不完美,有皱纹也有疲态,有大笑时的牙龈也有失意时的糗态,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却让人物变得那么生动真实,真实的就像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当一位老绅士遇见一个大人女子。
[老绅士]这个时代我们用小鲜肉、老腊肉、暖男、宅男、妈宝男等等词汇形容男性,但是却甚少有人再以“绅士”为男同胞们命名。
是的,这无疑已经不再是崇尚或盛产绅士的年代,甚至绅士已经成为了稀缺的物种。
然有幸导演有这份情怀在本片中为我们重现了一枚近乎完美的“老绅士”,让我们忆起“翩翩君子,温润如玉”的男子们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格,并借由这个形象向我们传递了古早简单却渐渐被遗忘乃至不再被提及的人生信条。
70岁的Ben,一位鳏夫,拥有整齐的衣橱,常年着穿西装打领带着正装,随身携带手帕,拎经典款公文包,一出场便是一派Old School的作风。
他进取,人至暮年仍旧致力于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愿意放低姿态到新领域从零做起。
在坐冷板凳时,他化尴尬被动为积极主动,终赢得年轻人的尊敬。
他得体,仍旧坚持不能比老板早下班的信条,面对他人隐私守口如瓶,提醒身边人通讯App终无法代替面对面的沟通。
他圆融,愿意原谅他人的过错,细心留意周围人的所需并知适时的提供帮助。
他长情但不守旧,面对亡妻一句“42年的婚姻尚不够久”令人动情,而当新的情感来临亦知如何善待。
最重要的是,他拥有“骑士精神”,天然的善待女性,比起为女士递上手帕等形式上的优先,更令人感到窝心的是当Jules面对家庭与事业的抉择时,他持有的态度是“我只希望那是对你好的,我希望你能开心,因为你值得”。
Jules感概为什么这个社会上的男人们从杰克·尼克尔森、哈里森·福特这些“Men”变成了“Boys”,但幸而还有Ben这样的男子汉。
继而Jules对Ben说“话也说的这么动听,事也干的这么漂亮,人也活的那么完美,这不科学。
”是的,像Ben这样完美的人存在么?
或许确实并不存在,但正如影片中Ben身边的年轻男同事也开始耳濡目染穿上了正装,用上了经典的公文包,我们有理由相信绅士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旧事物终究是要被新事物所取代的,正如老牌的电话簿工厂倒闭,新兴的网络公司就地崛起,然旧事物中美好的精髓值得被延续,能够再现并传承美德比这些人事是否真实存在更具意义。
片头里有句台词:“佛洛依德说爱情与工作是生活的全部。
”片尾时,Ben不仅在人生的暮年获得了一份新的工作体验,也赢得了一份新的爱情。
那个性感的熟女按摩师给予Ben高度的评价:“终于遇到了一个我愿意与之并肩携手的男子。
”少女时代,也曾幻想与这样一位Gentelman共此生,当然,在遇见心仪男子之前,我们要修炼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人女子]“大人女子”是最近遇见的一个很喜欢的词,来自阮筠庭老师。
她以“是不太大,但也不小的女子”来定义这个词。
正如影片中的Jules称自己为“A Big Girl ”。
古时流传一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在当今社会,即便如Jules这般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女性,却还是会被苛责没有扮演好“母亲”与“妻子”的角色。
女性不但没有办法“无才”,而且更是即要拥有绕指柔,又要配备好百炼钢;即要奔波于城市的尘灰之中,又要投入进柴米油盐的熏陶里。
只有面面俱到才可得认可才算是功德圆满,偏颇了任何一处都得不到完满的肯定都会遭到来自不同人群的否定。
在工作中,女性首先必须衣着干练,妆容得体,脚踩高跟鞋,身形挺拔,走路生风,这般光鲜亮丽实则是战斗之姿,即使遇到来自性别以及资历上的不公平歧视在人后黯然神伤,人前依旧要戴上墨镜遮住失落神色昂首挺胸。
在家庭中,即便知道丈夫出轨,也没有办法让自己放低身段“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忍字头上一把刀,不争不吵独自承担,给予丈夫时间与机会,希望他将心中的妖精关回瓶子里。
这是大人。
而在酒醉微醺的街头,Jules靠在Ben肩膀上的那刻,与其解读成“脆弱时寻找依靠”,我更相信那只是在可信赖的长者面前终于可以收起盔甲,容许自己有一点点懈怠,给自己一点点偷懒的时间。
一如在出差时的酒店里,Jules穿着睡袍,卸下妆容,左手红酒,右手零食,盘腿坐在床上与Ben聊天,那是全片她最放松的时刻,她说着说着自己的心事捂脸哭泣,难过的说“我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被埋葬”。
过去女子对“长相守”的期许在于“瓜田李下”,在于“花好月圆人长久”,而今时,女性对伴侣的定义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与重心,而更倾向于只是互相陪伴,她们更害怕的是孤独。
倾诉完心声,Jules收敛好自己的情绪,以婴儿的姿态窝在枕头里,听着旧日里缠绵悱恻的情歌,沉沉睡去。
这是女子。
Ben对Jules的丈夫说:“她值得拥有开心。
”当然,因为是女子,我们必须有理由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人事物,而不是妥协与屈从。
正如《布鲁克林》里的那句台词“摆出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的样子”,而到底我们要去向何方?
与其标榜实现自我价值,或是所谓的证明自己,不如说,同为女子,让我们“Enjoy Life & Enjoy Myself”。
(文/杨时旸)看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妮•海瑟薇对戏,无论故事如何,这阵容也能吸引一批观众。
实话讲,安妮•海瑟薇在这部《实习生》中表演得实在一般,无论最初亮相时展露的商界女魔头和内心小女孩混合体形象,还是后来的温婉女人心,都中规中矩。
某种程度上说,她成为了这部都市戏中的“时尚担当”,每次出场的服饰搭配都颇有心意。
倒是罗伯特•德尼罗把这个真人版的“大白”演绎得熨帖人心。
他甚至没有什么大段大段的台词,都是细微的面部表情,适可而止的微笑,通晓一切的眼神,充满慈爱,又懂得距离与进退。
他演绎出了那种女性幻想出来的、完美的父亲,男友,闺蜜,精神导师的混合体。
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本曾经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一家新兴的在线销售的服装公司正巧招聘老年实习生,这是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式的,半实验性的点子。
他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遇到了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公司创始人朱尔斯。
两个人从试探变得熟识,本不但帮助朱尔斯理顺了很多工作上的事务,也让她懂得了该如何处理生活与情感。
这是一个崇拜年轻,鄙视年老的时代。
所有人都成为了用后即抛的方便装,似乎只有20岁才是有价值的,经验的效用被取缔了。
全世界都在讨好年轻人。
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如此,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服装公司,遇到了一个曾经负责印刷和销售电话簿的老人,会有怎样的碰撞?
在这个公司里,每个人都个性彰显,穿着T恤,头戴耳机,只有本,作为一个70岁的实习生,仍然保持着一个老派职场人士的样貌,西装,领带和公文包,要求自己不能走得比老板早。
这个故事,最初强调的是对立和冲突,最终收尾的是融合与和解。
开始的时候,谁都没把70岁的实习生当真,朱尔斯自己一度将其视作一个成真的恶作剧,一个负担。
但是,本用自己的安静的力量融化了这一切。
当他默默地帮着小自己40岁的女总裁收拾了那个堆满邮件和杂物,却一直无人整理的桌子,帮她在开车的时候准确找到合适的路径的时候,隔阂在慢慢溶解。
其实,《实习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于年纪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你对世界保持着最基本的好奇心,对于陌生事物保持着最基本的学习态度,你就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
我们见过无数暮气沉沉的年轻人,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70岁的年轻人。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个梦幻般的存在,一个成熟男人,有着骑士精神,却又毫无大男子主义的倾向,他乐于施爱,也懂得尊重,这一点在当今似乎已经愈发稀缺。
导演借着朱尔斯之口说道,“女孩成长为女人,但是现在都没有人用‘男人’这个词了,人们都说‘男孩儿’。
”那种风度翩翩的男人正在大规模消亡。
在《实习生》中,导演重建了这个物种。
而与此同时,导演也重建了经验的意义。
这个互联网时代中,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搜索得来,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体验,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概莫能外,但问题在于,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交互的方式,但没有改变人性的需求。
人心之间交互时的温度是数字和光缆无法取代的。
所以,当朱尔斯哭着对本诉说自己感情上的困惑,家庭与工作之间矛盾的时候,70岁的本用寥寥数语解决了对方的困惑,这是经验的意义。
人们从事的职业可以过时——比如,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朱尔斯这家LOFT风格的办公室的前身正是本工作了40年的印刷车间,但是,人性本身的经验没有过时和时髦,生活中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对于人生通达,比任何数据计算都更加有效,人性中最迷茫的部分,只能依靠人性中最朦胧和温暖的部分解决。
这部电影从开头就显露出典型的治愈风格,它是那种都市中人都需要的一块糖,在生活和工作的漩涡中迷茫奔逃的人们,都需要的一杯热茶。
朱尔斯不知道该如何与父母相处,但最终收获了一个精神上的父亲,而本自己也在暮年让自己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这电影有它的问题,过于规矩,毫不出格,从人物到桥段设定都犹如剧本练习簿,但是它毕竟给人们展现了一段温暖的旅程,看着它就像我们看着周围的某个认识的人从迷惑走向通透。
其实两个演员都把各自的戏份完成的非常出色,但我总感觉真正有化学反应的两位演员,哪怕不掺杂欲望、爱情、敌对等种种关系也应该会像是<闻香识女人>里的那个舞一样,所有欲说还休、所有人生、那些宝贵的东西,都在一个舞曲里说完了、讲尽了,那才是真正的完成度很高的“化学反应”。
但是于此同时我真的很厌烦这种老年男性在人生路线上去guide年轻的女性,会让我感觉这电影充满无聊的说教意味,以及确实是这样,这片子很明显就是拍出来媚中产阶级的,换句话说到底是谁70岁了还能像片子里的本一样健康强壮甚至还能boki(这里拍的真的很恶心,讨好中年男的意味不要太明显,安排两个女性对本进行一个争夺更是非常的搞笑),寻找事业第二春,完全就是在美化……“看哦,你们的以后人生也会像本一样,不仅事业有成,还可以指点美女boss,甚至妻子死亡之后还能找到爱着你的比你年龄小好多的专心服务于你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女人哦!
”,刻意回避了很多尖锐的讨论点,我真的一败涂地了。。。。
以及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我们东亚女(尤其年纪比较大的)会很讨厌安妮海瑟薇,因为她的人生简直太完美、太美好了,就像是童话故事一样,家庭、事业、友谊,她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能得到,好比TGW里的Alica,她们是“那个好像浑身都是创伤的白女”,实际上最为恐惧的竟然是死亡之后会在公共墓地里和陌生人葬在一起()在公主日记里她成为了闪闪发光的王国继承人,在恶魔穿着Prada里她最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职场进阶,在实习生里她又成为了那个“传奇般的创始人”,她的人生闪闪发光,没有污点,老公出轨就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最不可跨越、乃至于要分权给CEO的糟心事,但是最后老公感到“愧疚”,她收获了“友谊”与“理解”,她的公司越做越强,她不费吹灰之力的、优雅的、以一个男权世界里温情脉脉的女性形象,再一次,赢得了一切。
以及片子里非常cheap的几个泪点我居然都泪了,一边嘲笑一边泪,好吧我承认你们好莱坞导演有两把刷子……
鸡汤也能得这么多分?
善观察又不卑不亢,知冷暖又礼貌从容,给建议又从不越界,有原则又富有情趣,阅历丰富又从不显摆,做事得当为人合拍,年近七十的Ben堪称我辈典范!本片里又看到了德尼罗老年沉稳知性的一面,真不愧是全能戏神!7.6
这么多年了,着装从M65变成了高档西装,走路的姿势却一点儿没变!
快结尾那段床戏可是真的相当尴尬,差点把剧情引申到烂尾境地。个人感觉完全没必要制造这种尴尬的错觉。全篇对于职场来讲还是有举一反三的启示感,值得一看。
这样的卡司,太失望了。
德尼罗的眼神 海瑟薇的人生
哈哈哈 从助理到老板 Anne Hathaway还是穿着那件藏蓝色毛线衫
简单舒服,在深度上欠缺了点,但在温情上补了回来。罗伯特简直帅炸;海瑟薇真漂亮,表情动作拿捏得很到位,当年给女魔头做助理的小女孩儿,如今摇身一变也成了女强人。P.S.这片子简直是教科书级的穿搭教程啊,海瑟薇的轻熟女OL风,罗伯特的复古正装范儿,每一套都赏心悦目。
打着女性主义幌子的鸡汤电影,关于女主的事业和公司本该是主线,独立的女主和编剧都挺不上心敷衍的,女主形象就是我很忙很强迫症这些都是成功人士标配所以也要装腔作势一下的感觉。一开始说要找CEO是规模太大难以控制,最后编剧自己都忘了这碴,只变成家庭vs事业的纠结。
Nancy Meyers几年没拍片还是变不出什么新花样,真是几十年如一日专注老年人社交关系鸡汤,老路数还是颇动人,加上与时俱进的start-up/female entrepreneur设定比前作有趣多了,但剧情走向和人物性格实在太理想化了,真怀疑她是不是活在网络文学里。
觉得应该在圣诞节档期上映。。买一杯暖暖的姜味咖啡。。看一本轻松快乐的都市电影。。Robert De Niro所有的grandpa电影我都看了。。脑残粉呗。。很喜欢纽约喜剧电影那种温暖明亮的画面。。毫无负担的情节。。温暖励志幽默而又完成度颇高。。也喜欢Anna在电影中的衣着打扮。。美东职业女性的典范
在一种奇怪的感觉边缘游走
伪女性主义电影力作:找一个更成熟的男性导师就好了。
适合吃饭的时候随便看看度过一晚轻松不烧脑的家庭时光,当然,也不在乎第二天继续看剩下的一半。
公司有一老,如有一大家长。好的老人经历岁月沉淀,懂得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去抢座位,疯狂病毒式的传播某件事。女强人就活该被出轨,一辈子单身。结尾过于完美!!!
我觉得这片子很诡异……我总觉得安妮海瑟薇要跟那70岁的大叔滚床单……真的!我一直在想他们怎么还不滚!
片種決定了它肯定是避重就輕的,就是想告訴你人生假如不圓滿還有貴人和次圓滿出現。不過至少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很多東西是不能交換的。
A cheesy yet comforting enjoyment. Robert DeNiro just played a perfect silver daddy in every women and men&#39;s dream, no kidding.( I put women before men hope y&#39;all see what I suggest here
新鲜捧腹的笑料细节:敲字有声、按摩会硬、雷鸣打鼾…拥有一生丰富经验的老姜、再高的学历也需要获得工作认同、找回现代少有的绅士礼节…Nancy Meyers总能在落俗的题材中拍的不俗,最爱的chick flick导演。“希望这只是一时的误判,而不是爱情…这快乐是她应得的” 放慢节奏,享受生活的太极。
三星半。老罗怎么可以这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