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曾少年之小时候

曾少年之小时候,曾少年,曾少年 青春版,Once and Forever: The Sun Rises

主演:张籽沐,张开泰,郭子凡,鹤男,关晓彤,张一山,叶筱伟,吴季峰,海一天,王小木,赵子琪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曾少年之小时候》剧照

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2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3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4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5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6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3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4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5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6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7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8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19曾少年之小时候 剧照 NO.20

《曾少年之小时候》剧情介绍

曾少年之小时候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剧集聚焦于北京胡同里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三组平凡家庭的温暖日常,以三位少年的青春成长,懵懂情愫为故事主线,在青春底色之上,描摹生活烟火气与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动。一个四合院,三位少年、三组家庭,讲述了谢乔、秦川、何筱舟三位少年初高中时代共同成长的故事。以发小友情、学习压力、热血竞技、真挚情谊、青春叛逆、家庭冲突这些专属青春的符号奏响一曲少年们的交响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又见阿郎青梅酸酸你微甜当我成为你大反弹诡厉信号执法者们最爱的你追月EyeLoveYou孤恋花叛逆喜剧:冲出动物园悲喜渔生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天穗之咲稻姬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欲望都市第三季小小食杂铺狙击部队烈日当空水中仙明月守护者黑色处决令撞车前厅李算祈今朝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她死了换皮五十岚夫妇是伪装的陌生人

《曾少年之小时候》长篇影评

 1 ) 给回忆打个四分

当年流行小说的时候我在读什么,居然没读过原著。

好在看评论说原著狗血,那还行,算不上遗憾。

看票圈里说有HK回归、五十年大庆、千禧年跨年等影像,讲85前一代人回忆云云,就拿来看看。

确实,非常适合老朋友周末聚会时随意放着的背景音乐。

作者或编剧肯定是同龄人,点踩得很准,关键性的共同回忆点都提到了,适合当聊天的引子。

主要的三个小演员不错,同龄朋友不错,姐姐和跆拳道男朋友、家长、小叔和老人也不错。

演员加一分。

长大后的演员太出名了,反倒出戏。

剧情相比较而言差了些,属于看几集关掉再打开看不看都可的级别,刘雯雯人设不好故事线不好所以没法苛责人演员。

取景和色调比较舒服,不刺眼,难得,加一分。

老物件找得比较齐,加一分。

口音加一分。

不过,胡同和院子一般不会那么干净。

写个好评,顺道再接个拆迁。

 2 ) 中国版《请回答1998》

胡同儿,划片即阵营,蒙牛火炬、夏利……,满满的回忆杀两位奶奶很出彩,感觉就像自己的奶奶,家长里短中处处渗透着对家人的爱,川子爸和乔乔爸承包了整部剧的大部分笑点,自然幽默。

蠢萌女主,中二男主,帅呆学霸,胖子,霸道姐姐……人物几乎对标了《请回答1998》北京八零后可看,共鸣点巨多

 3 ) 论目标的重要性

一直有弹幕Q《1988》,的确是类似的主题,拍的也是相当不错,虽然讲的是北京的故事。

很羡慕这样的童年,因为,我没有。

我家一直住楼房,我父母也不是跟邻居爱走动的性格。

那个年代,还是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的别人老来家里借这借那。

我父母恐怕到现在都不明白,他们是多吃不会交际的亏,毕竟信息差这个赚钱利器,任时代发展到现在,还是客观存在的。

到我这一辈,也没什么优势,因为,没有玩得到一起去的发小。

你看秦川,他从个SB富二代崛起到考高中,还想考大学,可见“目标”这东西的存在,是有多重要!

我小时候就没有目标,那是因为,我的父母,也没有目标,没有人教过我,要定一个目标,连学校老师,也没告知过其重要性。

我父母还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也没见多有文化,现在来看我小时候他们教我的东西,真是可笑。

最近网上看到很多主题是“时代的眼泪”的晒物,我真想把他们晒出去。

所以片子里的三个主角,何其幸运,能够互相成为彼此的目标:乔乔以小船哥为目标,要考顶级学府;秦川以乔乔为目标,考进了高中。

看完整部片子,我感触最大的,就是这一点。

如果你有幸看到我这篇文章,去想想吧,无论你多大年纪。

你有目标么?

你的另一半有目标么?

你的孩子有目标么?

王健林虽然给了一个小目标,但他说那句话的主旨是,人要有目标!

 4 ) 这就是我的少年

我去他大爷的,我住阜成门内,这特么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嘛,门口乱七八糟现在想想一点都不觉得脏乱差,大冬天穿秋裤往胡同厕所里跑那酸爽,看见乔乔还没感觉,看见雯雯想起我们旁边院里的一个姐姐,大我们两年吧,披肩发那骑车的感觉,有一次在鲁迅博物馆胡同口那理发馆见着她剪头发,我生生坐了一个多小时就为了看她,太青涩太青春了

 5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精选台词】✨“人生不是只有第一志愿”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人,都是因为他的能力跟不上欲望的时候,就会动歪脑筋、就会做坏事” / 💜“怎么能没上场就认输呢” / 💙“今天可能我太倒霉了,但等到好的那一天,我就是运气最好的那个了”/ 🧡“世界在网络中变小,人却似乎变得遥远”/ 💚“青春是命运的开场锣,每个人都会收到年华的来信,将少年时代开封” 【剧评】1997年,是八十年代初生人的青少年时期,也是我呱呱坠地出生的年份。

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四家小孩十多年的回忆让那个年代显得更加温情有趣。

以前的年代比当下时代更具人间烟火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联系更亲切,就像我回老家时感受到的那样,邻里街坊前院后院的大事小情,对于老人家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舒适圈,一个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年轻人会在开车出去打泉水的时候特意绕路过来顺带着村里老人家的水桶帮打水,老年人家的井抽水也会随时给年轻人洗车用,邻里乡亲会帮着出门外出的人收着家钥匙,门前一大块空地被邻里几户人家均分种着不同的瓜果蔬菜以便分享交换,有事没事都能随时去东家西家串个门聊聊天抽个烟喝点酒吃点饭…不像在如今的楼房里,邻里几米的距离被两扇防盗门阻隔,几年都可能没打过照面没说过几句话。

砖墙土瓦隔不断几百米的邻里乡亲互帮互助,钢筋水泥却能阻隔几米的邻居对门寒暄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越来越理性严谨,曾经的人际温情如今只能渐渐的成为偶尔感性怀念的时代情怀。

 6 ) 是青春萌动,亦是烟火人生

不知从哪一天起,头脑里经常会无意识闪过一些年少时光的碎片情景,现在看起来好像有点傻傻的,但是想一想又觉得很天真很纯粹。

最近看了几集正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热播的《曾少年之小时候》,那种十分微妙的熟悉感再一次涌上心头:原来我们都曾经是从前那个少年,一直没有改变。

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北京的金山上》歌曲旋律,以及1997这四个惹眼的数字,《曾少年之小时候》的故事背景也就这样徐徐拉开。

似乎就是围绕着这个世纪之交的千禧年,每一年都有着各自的关键词:1997、1998、1999,再到迎接2000年的到来,每一年都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可以说,这部剧首先在充满怀旧气息的浓郁年代感上就俘获了我的心。

并且,剧中几乎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都能够勾起我对那个时代的怀恋心绪:不论是衣柜上镶嵌着的大镜子,还是墙面上挂着的可收叠木质衣架,小到谢乔(张籽沐饰)手捧着纸质优惠券心心念念的汉堡,大到秦川(张开泰饰)死缠烂打口口声声想要的那台捷安特自行车……不能不说,《曾少年之小时候》在视觉呈现、故事讲述乃至每一个小物件的陈设细节上都非常还原,只要是经历过相同年代的观众一定会深深地感同身受。

再回到《曾少年之小时候》对于人物关系的刻画上,我们首先借由活泼纯真的谢乔,看到了这个四合院里亲密如一家的和睦场景,谁想找谁只需要迈开步子小跨一下门槛就行了,邻里孩子们之间更是不分你我,时不时可以到邻居家美美蹭个鸡腿来吃,由此联想到如今已然习惯了原子化社会的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不禁产生了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三位少年主人公谢乔、秦川和何筱舟(郭子凡饰)分别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个体户家庭和工人家庭,小小的四合院就像一个小社会,充斥着世纪之交年代的邻里和睦和美好人情,以温情态度描摹烟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

《曾少年之小时候》带给我最多惊喜的,其实是几位年轻演员的真诚演技,对,我首先能够想到的一个形容词就是真诚。

对于演员来说,想要演绎出让观众看了觉得真实的少年感其实不算容易。

看得出来,张籽沐、张开泰和郭子凡三位演员都进入了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台词表达还是动作神态都给人以自然流露的感觉,看不到“演”的痕迹。

因此,从他们身上所传递出来的那种青春期少年之间的纯真友情,也就显得格外美好:秦川用汉堡来安慰谢乔的桥段温馨动人,而且充满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在杂志上交笔友的剧情更是特别有时代感,让我也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童年时期交笔友的愉快经历,的确是非常怀念。

从青春叙事到共同记忆,《曾少年之小时候》以小见大,以三位正值青春的少年个体成长反映时代变迁,用一个四合院里的三组家庭浓缩出极具代表性的时代图景,不仅有怀旧感十足的温馨气息,更有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闲话少叙,今晚继续追起!

 7 ) 大火预订,长大后应该肯定不如小时候了

今天看完了小时候,意犹未尽,没有很甜,但是看的很舒服,这部剧没有什么误会,没有什么错过,有疙瘩也能很快解开。

小时候同时也把男女主的心境变化演绎的很好,很真实。

同时,也很现实,家境不好的小舟学习最好,自己上中学大学,家境优异的秦川,可以上三万的高中,可以退学还能去留学。

总之就是期待第二部,希望青年的他们不要逊色于少年。

 8 ) 小小少年 暗生情愫 那种默契心照不宣

一直就对校园青春剧非常有好感,看到B站有推荐,就冲来看了,不得不说非常惊喜。

有的校园剧拍的不错,但剧本总是落了俗套,或者随着剧情发展,要么变成青春疼痛文学,要么主人公人设崩了,但我想说这部剧三个主人公的人设全程没崩,而且故事也基本圆回来了就很厉害,可以看出编剧的功力(毕竟,我也去刷了一遍小说,感觉就非常青春疼痛文学,无病呻吟,作的作死,要是按原著拍男女主人设都得被骂)青梅竹马好磕的点不仅在于两个人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这一层当然导演已经拍的很好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对彼此都有非常非常深入的了解,像是麦琪的礼物一般,提前一步就想彼此之所想,为彼此考虑,而且不以告诉对方为目的,而是默默付出不计回报。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所以能磕到这一点就觉得非常甜。

比如,乔乔因为李强手骨折,第一反应是不要告诉秦川,因为她知道秦川一旦知道就立刻会去替她报仇,这里有个前提是她自己就知道自己对秦川的重要性,但她没有拿这点出来炫耀,或者手一骨折就去找秦川,那也和人设不符。

而是默默承受了一切。

而秦川,虽然不知道乔乔怎么搞骨折的,但还屁颠颠跑去人家里哄人,叫自己奶奶去给乔乔炖汤(真的是胳膊肘向外拐)还帮她翻书,真的就已经把乔乔当成自己非常亲密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做出这些举动,这种心照不宣就是我的最爱哈哈哈哈这种深入了解的默契还有好多地方都能体现,比如乔乔帮秦川写发言稿也非常戳我。

从她竞选领队看其实她对足球知识了解不多,但是,,,秦川肯定经常在她耳边叨叨,她也记住了不少,才能在演讲稿中如数家珍,哇咔咔咔咔就贼好磕还有想说下女主的人设。

真的,要搁我身上,碰到秦川说要和刘雯雯一起回家,我都能炸了,肯定要和秦川吵架,但谢乔呢,她也很生气,但还是因为秦川能忍了。

甚至,在刘雯雯有危险的时候硬着头皮也上了,后来她有解释说是因为秦川的关系,我觉得她是真心的。

她再不能接受刘雯雯,那是秦川彼时接受的人,所以她也是因为秦川才去救刘雯雯的,这种高尚可能只有乔乔能做出来了,要换我,我早跑了哈哈哈啊。

所以说乔乔还是非常值得人喜欢的,也是理智的,虽然是院子的团宠,但非常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很可爱的妹妹!

反正整部剧我是爱了,少年间的喜欢就是这么简单,纯洁,却不自知。

真的,这部有的非常纯爱了,最后秦川都没好意思拉乔乔的手手,但就是让我血压上升啊啊啊,谁懂!!

编剧真的非常优秀了,导演也是很会拍,就是那场雨中足球,不知道为啥一卡一卡的,没太看出酣畅淋漓的感觉,其余的都很棒希望我们的小糊剧被更多人看见,两位小演员未来可期!!

安利安利

 9 ) 《曾少年之小时候》定档0227,3组家庭3种模式,3位少年3种成长

都市校园爱情剧《曾少年之小时候》定档0227。

改编自作家九夜茴同名小说《曾少年》。

北京胡同一个四合院里,住着三组不同背景的家庭,互相帮助相处融洽。

中二少女谢乔(张籽沐 饰)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

胡同一哥秦川(张开泰 饰)成长在个体户家庭。

小船哥哥何筱舟(郭子舟 饰)则是妥妥地工人家庭。

谢乔在教育氛围浓郁模式下的家庭长大,一直都是乖乖女的她,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时,在想跟自己喜欢的人在同一所大学屋檐下读书时,家人苦口婆心的劝说,父母帮她制定的未来规划,都不能打动她,更不能改变她。

原本只是有点中二的她,突然叛逆起来让身边人都措手不及,这算不算她的另类成长?

秦川在欢乐氛围醇厚模式下的家庭成长,一直说一不二的他,在面对有爱说不出口,又一再错过表白机会,只会傻傻承诺的时候,他突然变得十分懦弱起来。

谢乔的梦想就是她的梦想,但是他又不忍心为爱情而伤友情。

他可以为了成就心爱的人远走他乡,也可以为了鼓励心爱的人毅然从头再来。

成长的越来越有担当。

何筱舟在民主氛围浓厚模式下的家庭成长,他就是家长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他能在学习上帮助谢乔,能在竞技上助力秦川,还懂得照顾秦茜(鹤男 饰),能得到三组家长的认可。

我就不相信他从未感受过谢乔对她的爱!

难道他把所有情商都用在跟同学老师相处了吗?

他的成长过于平稳,缺少青春的冲动。

三组家庭的家长们,不仅是好邻居,更是好朋友。

他们一起欢呼庆祝过“97香港回归”和“99澳门回归”,一起给“98特大洪水”捐过款,一起跨越了“2000千禧之年”。

四位少年是发小,也是同学。

他们在屋顶谈天说地,在胡同骑行,放学后打打闹闹。

在一起时欢声笑语,要分离时难舍难分。

他们共同经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剧中充满了北京胡同的烟火气息,展示了时代变迁带来的生活变化。

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家长身上,看到了夫妻间不同的相处模式,看到了朋友间碎碎念的生活日常,看到了邻里间其乐融融的氛围。

在少年身上,看到了学习压力和青春叛逆,看到了懵懂的情愫,看到了莽撞的义气。

三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四位少年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在彼此碰撞和握手言和中收获成长的果实。

 10 ) 一波回忆杀,盘一盘剧里的怀旧单品

这两年已经很少看青春片了,但不得不说因为这部剧又入坑了,简直一集重回90年代!

虽然不在北京长大,对四合院的生活少了点体会,但还是忍不住盘一盘这剧的“怀旧单品”,真实地怀念一波小时候。

一、电子产品1、录像机故事一开始就是香港回归的经典画面,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电视机上面的录像机?

现在都用手机看视频,一键投屏,连DVD机都很少见了,那时候录像机可是奢侈品,好的录像机比电视还贵。

查了下剧里这个松下的当时应该卖到三千多块(夏普的似乎更贵,还有索尼、日立这些日本牌子),但90年代大多数人工资也就一百多,所以不少人都是去录像厅看视频,剧里好几家人围坐看一台电视也是当时很真实的场景了。

第一集的录像机,牌子是Panasonic松下的

第一集里众人围坐看电视。

虽然电视屏幕又小、画质也不清晰,还总是信号不好,现在却无比怀念这种热闹。

2、卡式录像带以前不理解老人怎么这么爱攒东西,结果现在自己二三十岁就开始收集包装袋了。

攒这一箱旧货的女主,简直是世另我。

放大看看,里面宝贝还不少。

这个卡式录像带,就是前面说的录像机的播放介质了。

因为家人是摄影师,从小到大拍了很多录像,一开始都是用这种卡式录像带存储的。

一盒录像带大概有一本32开书那么大,当时满满装了几个铁皮柜,直到后来转成光盘才腾出了空。

现在看到这种磁带还能唤起卡带的恐惧。。。

3、磁带收音机大型的录音机多是磁带广播一体机,有左右两个喇叭,中间有两个磁带槽,可以放音乐,也可以往空白的磁带上录歌,还能当收音机使。

早期结婚必备的四大件——“三转一响”,其中的“一响”就是指录音机/收音机。

第一集里飞利浦的录音机第一集还出现了一种小型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偶尔还会在公园大爷的手上看到,但只能收音,不能播放磁带。

不管时代怎么变,大爷手里的收音机是一直没变hhh4、公用电话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不安电话了,但在没有手机的90年代,在外面临时需要跟人联系,就一定会用到公用电话了。

剧里这种是有人管理的公用电话,一般的小卖部、报亭都会有,另一种无人管理的公用电话,就是我们偶尔会在路边见到的电话亭了。

记得这种电话的计费器是有个单独装置的,电话一通就会开始计费。

记忆里当时打市内的电话是两毛钱一分钟,长途可能就要几块钱了。

5、电子表大人戴机械表,年轻人戴电子表。

电子表是90年代的潮流物件,女主戴的这款不知道是什么品牌(有点像G-SHOCK),现在看也很时髦呢

二、服装1、发饰讲真我觉得女主的发箍挺好看的,这不就是现在流行的宽边法式复古发箍么hhhh,所以流行真的是个循环吧

第一集女主吐槽小时候的自己,这发箍不就是现在的高颅顶神器?

当时还有一种细条的塑料发箍,戴久了勒得头疼(也不排除是我头大)。

还有铁发卡、蝴蝶发夹(超级挂头发!!

)、红头花(演出必备)......戴过的姑娘都懂。

图片来自网络2、小白鞋小时候参加过演出或者大型活动的朋友,应该都被老师要求过准备“小白鞋”吧我小学时候学校门口就有个鞋店,现在想想在那买的最多的就是这种小白鞋。

有的地方管这种鞋叫体操鞋,鞋面是帆布,鞋底是橡胶,标志设计就是脚面的松紧带。

但是对于我这种现在还穿不干净白鞋的人来说,总是新新的穿出去,一脚鞋印穿回来。。。

第一集谢乔骑车穿的小白鞋,白袜子是妥妥的标准搭配3、布鞋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老北京布鞋?

现在好像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穿了,当时也是男孩子穿的比较多。

第一集里秦川的鞋丢了,特意让妈妈挑了一个红底的,看到这忍不住想,或许秦川这么早就掌握了Christian Louboutin的流行密码吗!

秦川:我不要白底的,俗!

三、交通工具1、自行车作为一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看到剧里车轮上的彩色塑料珠还是会很有感触,这大概是当时门槛最低的装饰自行车的方式之一了吧。

还有秦川心心念念的捷安特,跟当时的凤凰、永久、飞鸽牌相比,也是潮牌了呢。

四、家装家具1、皮箱何筱舟妈妈身后的皮箱,应该是当时每个家庭必备的收纳工具。

我们家现在还留着一个妈妈从姥姥那传承下来的皮箱,红棕色的外皮,四角有金属镶嵌,甚至还有流行元素铆钉,完全能当个时尚单品独当一面。

老式皮箱,图源网络2、搪瓷盆抢镜的搪瓷脸盆,一般还得配个脸盆架,里面通常是鸳鸯、喜字、牡丹这类吉庆图案,复古印花也是没谁了。

向糊掉的秦川道歉搪瓷脸盆图源网络五、歌曲1、《北京的金山上》就是第一集里女主跳舞排练的那首歌了,其实是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现的一首藏族民风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广为传唱。

2、《公元1997》第一集谢乔和秦川骑车在胡同里经过时播放的背景音乐。

《公元1997》是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创作的一首歌曲,毛阿敏、田震、韩磊、毛宁等歌星都参与了演唱。

3、《一无所有》女主的小叔在房顶唱的那首歌,也是崔健的代表作。

摇滚音乐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流行音乐形式,并不被80年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可,直到崔健的这首《一无所有》的出现,摇滚音乐才逐渐被社会主流所认可。

4、《无地自容》预感小叔在这部剧里会贡献很多金曲。

第一集里他唱的那句“不必在乎许多,更不必难过,终究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就出自1991年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

5、《Billie Jean》第一集。

不用多说,前奏一出来就知道了,刷到这忍不住再听一遍!

太空步和脚尖踮地的动作是经典!

除了这些,剧里还有很多有时代感的生活元素,街边的理发摊子、挂在电线杆上的篮球筐、走街串巷的磨剪子老人、巷子里的早点铺、放在冰箱里的绿豆汤......看着看着竟然有点感慨。

剧里有句话——“未来是会改变的,而过去不会”。

长大以后回看小时候的日子,好像很多事都忘记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但其实它们一直真实地存在着。

当某一天打开旧皮箱,按下播放键,这些记忆会再次鲜活起来,永远和那个无忧无虑的小时候一样。

《曾少年之小时候》短评

国剧青春最佳。反正这就是我的青春!!久久不能忘怀,大概看了下成人版剧情,终于到了天降不敌竹马的年代了吗!!

6分钟前
  • 十袭
  • 力荐

看了两集想弃剧了,完全没有代入感,二十多年前就有捷安特骑、有耐克穿,还可以去天安门前跳舞。

8分钟前
  • 玛卡瑞纳
  • 较差

如果没买1988版权 那就妥妥在抄 真没必要这么像的

13分钟前
  • 你或像你的人
  • 很差

2024.10.2 真丑

18分钟前
  • 李姓游客
  • 很差

看了几遍都没看下去是怎么回事

19分钟前
  • 最后一颗栗子
  • 较差

还不如小演员就地演了呢

23分钟前
  • 雨湖
  • 还行

从来没有喜欢一部剧而又不希望它出第二部。实在要出就不要换演员行不,导演啊,最后彩蛋实在是有惊无喜啊。

25分钟前
  • 云心
  • 力荐

【弃剧】陪妈妈看的。本来看着分数挺高的,没想到这么难看。首先年轻演员演技是个大问题,其次剧情无聊死了,一集有半集的时间要听着关晓彤的画外音忆往昔。话说关晓彤一点也不像三十岁的人啊?她一露面我还以为我打开《二十不惑》了呢。滤镜还特别黑,看不清脸了都。这个家庭氛围怎么一家比一家诡异。首先男主这个演贝看着真的很不顺眼,全剧演技低谷。还有这个男主也太惨了,无缘无故的要惯着女主天天摆臭脸跟她生气,他姐还天天欺负他,妈妈只给他姐买新鞋,只能捡他姐不要的衣服,还穿着新鞋故意踩男主的脚……

26分钟前
  • 李秋天
  • 较差

看了一点看不下去了

31分钟前
  • Jean.K
  • 较差

演的一般剧情也一般

34分钟前
  • 已被盗号
  • 较差

或许是心境变了,突然不太喜欢这种靠着回忆和情怀吸睛的故事。也可能《最好的我们》把观看的胃口提高了吧。可看,并不吸引。第一集的时候,有种,啊,我不是在看毕业生的学生作品吧。

36分钟前
  • 罗里吧嗦
  • 还行

抄都抄不到精髓

39分钟前
  • 妖精S
  • 很差

也就少年篇看的成,演员也选的很讨喜,挺喜欢这段部分的

43分钟前
  • 天野在远方
  • 还行

刘雯雯这个角色真的是很让人无语,如果这是作者原型的话,那无话可说

48分钟前
  • 力大如牛菜菜子
  • 较差

打了一堆字,算了,文化沙漠,何必再喷

52分钟前
  • 二二得四
  • 较差

剧情故事一般啊

56分钟前
  • 洋洋仔
  • 较差

好看爱看,以及想给刘雯雯两个嘴巴子

59分钟前
  • 力荐

看弹幕说这剧是请回答1988永远无法超越的😂虽然不能说国外的月亮圆,但确实达不到1988的高度,小演员们的演技还有待提高啊乔乔香港回归演出排练很像德善运动会排练的剧情

60分钟前
  • sdhudtei
  • 较差

不是一般的难看,要啥没啥

1小时前
  • 逗逗婆婆
  • 较差

@@@(2023-02-27)曾少年之小时候(Once and Forever: The Sun Rises)(1-25)(先看的《曾少年》,再看的这个;选角和妆造可以,有点神似。这个就完完全全是《请回答1988》的翻版了,当然,本土化得很彻底。感情线复杂。时间线从1997年开始。第2集香港回归庆祝表演落选。第7集高中。第9集一起看三级片。第10集饭岛爱。第13集失恋,路人。第18集喜欢上小舟。第22集姐姐发现自己不是爸爸亲生。第25集男主退学出国。胡同拆迁,街坊邻居各奔东西。)

1小时前
  • 不喝水的鲫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