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影片设计了一段经典的“谈话治疗”。
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并在心理大师弗洛伊德的催眠疗法下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珍惜已经存在的现有幸福生活。
关于病情,并不复杂,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的本身,贝莎不过是一个载体,在她身上他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何况贝莎是一位善于撩拨男性欲望的女人,他会对每一个心理医生说:“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
”人要实现欲望必然背弃伦理、道德。
当他失去妻子孩子时,他一无所有。
没有了心理大师令人尊敬的职位、没有了贤淑善良的妻子、没有了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拥抱,与其美其名曰:得到了自由,不如说在落魄地游荡.....存在主义哲学的确晦涩而深奥,由于我并没有对尼采的著作进行过通读和精读,因此在故事情节背后,以及影片的经典台词中,也许有更多没有深刻挖掘出的思想内涵。
仅有慢慢学习和领会了,按照尼采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探寻到伟大的思想。
完全就是是大师版的心灵捕手,而且还是互捕。
尼采和布雷尔,这两位大师的灵魂近身肉搏,企图拯救对方,战胜对方 可以预料到,那必定是一场徒劳。
正如耶稣所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精神战争本身,就是如同地狱一般的存在。
好吧,来说说电影本身。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莎乐美没那么浪,像个虚有其表的傻女人。
里面的女人都是非蠢即泼,男人却都光芒四射,看来导演或编剧对女人比较有戒心。
尼采的样子比较怂,同我想象中差距较大。
居然还出现了弗洛伊德,戏份太少,而且也未免太年轻。
看得出导演很有野心,想法也很多。
他在电影中填充进太多东西,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拍电影。
他希望在电影中表达出深刻动人的东西,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有些微妙的地方处理的太粗糙,仓促的让情绪来不及发酵,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侯孝贤说:“电影的美应该放在酣畅呈现浸染透了的片断中,无需向谁解释”。
电影不应该妄想呈现整体,而应竭尽全力去酣畅表达那个能够令观众联想出整体的,被整体侵染透了的片断,然后从片断中,让观众自行编织出整体。
这样的片断可以很少,但要丰富真实,那么,这个整体才会庞大宏伟。
而这部电影,导演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懂得片断的价值。
我对台词中的比喻句通常很敏感 比如:一旦他信任你,就会像一只蒸熟了的蛤蜊向你敞开。
这一类的句子很多,是这部电影值得注意的细节。
也是因为如此,我给这部整体失败的电影打了三星。
现在开始试着把一些零碎的想法都记下来。
哪怕完全没有可读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手指如何跟上大脑。
训练自己像说话一样的写作,不要结构,不要逻辑,不要语言的精密。
能这样写作真好,能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始终陪伴着自己。
尽情的同自己说话吧,尽情享受孤独所给予的所有感动吧。
生命令人如此目不暇接,每一秒钟不可能被浪费。
只希望能来得及用文字做画笔,记录下生命中的每个有光的瞬间。
记住,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活下来的。
关于生命中的幻象——和尼采的哭泣有关又无关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我总算,过完了青春期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生命中有的是幻象。
当然,我不是个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一元二元三元四元等等世界的拯救者。
所以,我所说的幻想,不是指窗外葱笼的南国景色,也不是指手上这杯美好的蜂蜜柚子茶。
幻象,是和人有关的。
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既然我们不生活在非洲丛林,又有多少人能都赤身裸体站在众人面前呢?
所以,每个人都有伪装,这不是值得羞耻的事实,而是人生必须的衣装。
只是,有些人穿得比较华丽,有些人穿得比较质朴,如此而已。
当然,也有少部分并不生活在非洲从里却赞同裸体主义者的人(nudism),这里就不说他们了。
幻象骗人,骗得很厉害。
一个最孤傲最不可一世的人,就如同尼采,其实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许软到无形。
一个外表温顺的人,却可以害起人来无声无息,快速干净。
当然,这不是绝对,我没有说所有恶人其实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只是想说,要是只看表面,是要不得的。
是会上当受骗的。
生活也有幻象,满是幻象。
有些幻象是人造的,因为这些幻象是美丽的,我们需要它,于是我们把其捏造出来,然后自得于其中。
这无毒无害,只要我们喜欢,造再多也没有关系。
要命的是,有些幻象,丑陋的不得了,每个人都想要逃避的幻象,却是真实的。
比如,终极的孤独和虚空。
尼采在讲台上指手画脚,喊出上帝已死,似乎无惧于一切,无惧于孤独。
但后来他还是说了“我想要有朋友,我不希望一个人死去,让我的尸体是因为发臭才让人循着臭味发现我。
”于我,纵然,我还没有经历完全年轻的变化,波荡的激动,但是,那近在咫尺的安稳海滩,有时候也让我忍不住想到,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可能有一天,变成一个循环,一个死循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果的时间流动。
时间跟我开玩笑,让我不知今日究竟是今日还是昨日还是前日,然后再我的额头上刻上皱纹。
噢,噩梦噩梦噩梦。
尼采问,“现在,你闭上眼睛,如果有一个魔鬼告诉你,你现在所经历的生命,以前已经经历过了,而且你可以再经历一次甚至无数次,但其中不会再有新的东西,你生命中所有痛苦所有欢乐,所有不可言说的大事小事,会在你身上如数重演,同样的先后,同样的顺序,周而复始。
无限。
考虑你所采取的行动,每一个,都会无数次重演。
那么那些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就会永远不再被经历,你还会采取同样的选择么?
”我不喜欢这个主意,雷尔不喜欢,于是他行动,想要冲破现实,并且不顾一切。
我也曾经这样做过,那构成了我动荡的青春期的大部分主题。
反叛一切。
学校,家庭再加上自己。
反叛者有时候是得救的,但是,那时的我并不能得救,因为我的反叛仅仅是基于盲目。
如果我反叛了现实,却又不知何处可去,这种反叛,就是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所以,当我看到催眠中的罗尔像青春期的我一样,盲目地想要走出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着急了,心里面暗暗骂他是个傻医生,骂这导演怎么这么不开窍,直到后来发现仅仅是一个梦境,于是呼出一口气。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无比确定,自己终于走出了青春期。
生活真美好~Oh yeah
看到中途还是尼采解剖着布雷尔占了半壁江山,心想这是老爸哲学对心理学儿子青出于蓝的反攻。
不过到最后尼采总算哭了,才了解再烂的电影也是要点题的。
哲学哭了,心理学又赚了一笔。
超人败退,犯错的犯人最后把家又圆回去。
孤独哲学是孤独的,绝不止尼采,只要想想苏格拉底是如何死去的。
哲学家多少孤身而立,苏格拉底虽有个悍妇老婆——如果是一种陪伴的话,身为妻管严他在老婆面前也是孤独的,所以天天上街找卖鱼卖肉的吵架……哲学家在心理学家眼里满身是病,但也这种诊断是基于一种心理学家式的常识先断,即孤独生存是在自然交往中形成的。
什么样的人能使周围人都放弃他?
有缺陷是可想而知的。
但哲学家是做了选择的,他们选择了孤独。
心理学在生存方式上基本提倡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要健康要安全感,必须群居,必须小时依赖父母,青春时获得群体认同,老了还要受尊重,不然就不健康就问题多多。
所以心理学家的孤独是一种与陪伴相反的形式。
但是至如尼采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对抗常识的,未必是这样活着更快乐,而是必须如此。
软弱尼采到最后才哭,可是根据心理学尾应效应,你一定记得尼采的软弱多过布雷尔多一点。
布雷尔最后家庭圆满,笑着送走眼泪涟涟的尼采。
但是尼采对自己的软弱是自知的,至少是有预知的,他亲口导出自己的软肋;但布雷尔先是惊慌失措了好一阵(关于这一点倒觉得表演太浮了,布雷尔即使没有尼采那么沉得住,也不必那么露骨地后知后觉吧),后来又游戏式地离家出走。
选择自由私以为,这种形式上的中年出走根本也实现不了真正的选择,因为即便身体挣脱了,道德上仍是有羁绊的,特别是家庭还无法原谅你的时候。
若要选择,在最初明眼摊开来比较,而不要走到中途才说我拖家带口被迫走了不归路。
看过尼采文更看过弗洛伊德,倒没有很认真看这电影。
意外发现有人质疑心理学和哲学没有关系,儿子和老爸怎么会没有关系……至于精神分析对尼采式的存在孤独能做些什么?
存在主义心理学——比如罗洛梅,把哲学中的孤独,在后来就研究成了“焦虑”——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关键字。
P.S.这是心理学的时代了,没有活得那么勇敢的哲学家了;心理学家们总是在强调安全、健康、合作、陪伴,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保守的怯懦?
影片以哲学大师尼采、神秘美丽的诗歌文学家路.莎乐美和著名医学家耶瑟夫.布雷尔为主线,从莎乐美请求医生治疗尼采头疼病开始了整个的故事。
期间出现了心理治疗史上因移情而闻名的女病人安娜.o以及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弗洛伊德。
整个故事穿插着心理咨询谈话疗法的详细过程,而布雷尔医生就是这个疗法的创始人。
如果你的眼泪会说,他们会说什么?
我的眼泪会说:我们自由了。
在布雷尔医生打开大门之前,你从未让我们出来过。
那你眼泪背后的悲伤呢?
那不是悲伤,是那样一种安慰。
这是我第一次展示我的孤独,它在消融,它在消逝。
以上是医生布雷尔和尼采的对话,是完全的信任让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心结,这是一个成功咨询的案例。
影片是以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大师欧文.亚隆的心理分析小说《当尼采哭泣》改编,他通过设计让两位大师相遇,那个时代在他们身上落下的通病,他们各自的智慧和整个咨询过程让病灶得以显现。
最后高傲的尼采留下了眼泪。
对于我,这算是一部心理咨询教学片。
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性、移情、共情、谈话技术、催眠、聆听、提问以及思考方式。
每个要点都在影片中一一呈现出来,让我真实的观摩了一次整个咨询的全过程。
受益良多。
电影拍得比较忠实原著,值得看看。
不过近来我觉得Yalom大人小说的一个遗憾之处在于,他把人们无意识中的东西或者说防御下的内容揭露得过多过于明显,致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心理治疗师天天脑子里就想着性,想着某个来访者如何性感动人,如同他在《诊疗椅上的谎言》中写的恩尼斯。
自我功能比较强的群众会说,看!
治疗师也是人哪!
超我比较强的群众就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呸!
一派胡言,毫无根据!
本我比较强的群众则心里暗喜,觉得找到了知音……但就如同《当尼采哭泣》里布洛伊尔的最后一个梦,也就是他被弗洛伊德催眠的那一次,分析虽然有可能导致病人的付诸行动,但那绝对不是分析的目的。
布洛伊尔通过梦境预演了如何去过自由的生活,发现将内心冲动付诸行动的结果很可怕。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目前的种种防御机制都针对我们过去生活中曾发生过的焦虑,或者是人类共同的焦虑,比如俄狄浦斯关系,如果贸然解除这些防御,焦虑(或者信号焦虑所预示的危境)必然翻涌而出。
一个老练的治疗师会像《诊疗椅上的谎言》中的恩尼斯一样对自己的欲望了若指掌,也会像无数次强调责任(Duty)的布洛伊尔一样并不任由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节选自:http://studentstat.blogbus.com/logs/12013905.html
片尾字母
关于真实人物,先出场人物1:有口音的美女LOU。
专有她的传记
恋上哲学家 (2016)7.62016 / 德国 奥地利 意大利 瑞士 / 剧情 爱情 传记 / 考度拉·卡布里茨-珀斯特 / 妮可·黑斯特斯 凯塔琳娜·洛伦茨片中人物2:男主布罗依尔医生,本尊照片如下:
片子选角再演绎得算神还原。
看学术书,他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由此又不得不提到他著名学生荣格,不在本片中,但相关的危险方法,涉及弗洛伊德。
危险方法 (2011)6.62011 / 英国 德国 加拿大 瑞士 / 剧情 惊悚 传记 / 大卫·柯南伯格 / 凯拉·奈特莉 维果·莫腾森人物3:主角尼采。
尼采奔赴的意大利城市是都灵,此处手动添加
都灵之马 (2011)8.42011 / 匈牙利 法国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 贝拉·塔尔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 亚诺什·德尔日 艾丽卡·博克拐个弯儿,当年去旅行,还曾闲得专门按片找地儿
不能读懂些许尼采的波斯预言家书,音乐可以多震撼一下: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8.9柏林爱乐乐团 / 2007 人物4:弗洛伊德,本片以青年才俊面貌出现:
又能催眠又能分析,梦境里还能追过狂野下水救人。
由他的研究可以蔓延到
歇斯底里 (2011)7.22011 / 英国 法国 德国 卢森堡 / 喜剧 爱情 / 谭雅·维克斯勒 / 玛吉·吉伦哈尔 休·丹西人物5:红头发的年轻漂亮女病人,专业领域的安娜O案例。
意大利曾拍过她的传记
Il giovane dottor Freud (1980)暂无评分1980 / 意大利 / 传记 / Alessandro Cane / Aldo Barberito Marina Berti但语言不通只知道有这部影片,Google过,说她后来写作并积极参加社团从事女性引领工作,具体的资料么……这是本片提到的纪念邮票:
很不错的片子,讲述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一次心灵探险。
看到前3/4时,感觉心理学家弱爆了。
尼采指出了布洛伊尔不堪忍受平淡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身边的诱惑与刺激,但这也使自己深陷黑暗的泥潭。
这其中虽然隐含着布洛伊尔对母性的渴望(细想一下,确实爱情与母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有那么一个人永远在意你、抚慰你,不论狂风暴雨她都能给予你永恒的安慰,不同的只是男人在母性面前可以偶尔脆弱,但是在爱情面前则要担当坚强的角色),但更多的是布洛伊尔对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不堪忍受和对尝试别样生活的渴望。
布洛伊尔被尼采的思维所引导,但尼采却依旧是摸不透探不明。
不禁暗想,尔等区区心理学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人家哲学家经历过多少矛盾与挣扎,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堪称铁板一块。
你们心理学不就是通过与病人的接触,尽快地分析病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嘛。
毕竟不如人家哲学水深。
但是,到最后1/4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布洛伊尔通过弗洛伊德的催眠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别样生活,却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亲手毁灭自己的生活。
心中滋扰不休的幻象被击破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诀窍也就不言自明了。
布洛伊尔的痛苦解决了,尼采的孤独在这二人的对比之中就浮出水面了。
布洛伊尔放弃了对安娜·O忘乎理智的追求,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在等着他。
但是尼采放弃对莎乐美的爱慕,余下的就只有孤独了。
尼采的孤独因其思维的深邃伟大是难以消弭的。
毕竟,有几个在个人生活里如鱼得水的交际达人会去思考这些幽微深邃的哲学问题、穷究人性和伦理而成为哲学家的。
(中国的哲学偏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不在此列)马克思是一个主张工人运动的思想家,罗素是个半道出家的哲学家,能够免俗,但其他大多古典哲学家则多半忍受着深邃思想与之相伴的孤独。
这点倒和我国古代“人生不幸诗情幸”的情形有些类似。
布洛伊尔对尼采敞开友谊之门,意图消解尼采的孤独。
而尼采因哲学家的使命却不得不与之分道扬镳。
看到尼采读自己小册子上的记录时,心中为他伤心不已。
我宁愿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深邃的哲学家,也不愿世上多几个孤独的灵魂。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孤独里游荡。
有时候,浅薄一点也未必会损失什么。
毕竟,不论深邃还是浅薄,最终所要面对的生活都是同样的。
与其驻足思考得出神,倒不如积极勇敢地迈入。
PS 莎乐美真是个西方的婊,撩动这么多的人心自己又能回应多少呢。
弗洛伊德倒是和布洛伊尔的夫人有点暧昧的意思,但未必真有什么。
《当尼采哭泣》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同名心理治疗小说。
影片开头,在尼采眼中已变成“披着宠物外衣的掠食者”莎乐美出于把前情人尼采甩掉的内疚和关切,求助弗洛伊德的导师医学家布雷尔,救救承受着深切绝望要自杀在生死边缘的尼采。
莎乐美这名字相当于我们提到褒姒妲己,仿佛爱上这样的“致命女人”都得发生点杀人流血的恋爱故事。
在王尔德根据《圣经》新约改编的戏剧《莎乐美》中,犹太公主莎乐美因施洗者约翰的坚拒和无视,请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
最终,公主捧着约翰的头颅如愿占有了他的吻。
公主莎乐美用残酷的方式攫取爱,现实中俄国贵族莎乐美则“残酷地”拒绝爱她的男人们,这位受过良好教育、人格独立的女作家堪称“欧洲先锋思想收割机”。
尼采在她身上看到了“可以和自己匹敌的智慧与自由意志”而为之狂热,因她与好友保罗·雷断交,与她分手第二年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她小十四岁的情人里尔克,在她智慧成熟的精神引导下,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大诗人之一;她还是弗洛伊德的密友,与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交集。
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敢跟莎乐美谈恋爱的艺术家最后都被莎乐美搞怀孕了,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所以电影里也把莎乐美的魅力再度放大,布雷尔难抵她的半强塞半诱惑,答应了做尼采的医生。
表面上看,尼采受困于莎乐美的情网,布雷尔沉迷于和病人贝莎移情性的迷恋关系中,可背后牵扯出的是四大终极关怀母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影片多处用意识流意象呈现了这几个主题的具象画面,如天鹅湖上天空巨大时钟,隐喻了对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快登顶却发现爬错了山而身后不断塌陷,无路可退的不自由和无意义感;地面液化坠落进兔子洞似的深渊底棺材旁,隐喻了死亡焦虑。
尼采与布雷尔互治互疗的第一阶段,试图通过调教思想让妄想消失。
尼采用哲学化的理性分析直接攻击布雷尔的妄想,但这些完全是不得要领的热心劝诫,因为我们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有一个巨大鸿沟。
尼采又提出厌恶疗法:想象贝莎屎尿屁、发病等不悦的意象,骂出对她的10项侮辱,没有一个能成功退去贝莎对布雷尔的魔力。
第二阶段尝试了行为疗法,试图通过控制行为让妄想消失。
想到贝莎就吼“停下来”,掐自己;指定时间去想她;想她就投钱币捐给反犹太人(布雷尔是犹太人)的公会。
这些别具巧思的小小惩罚,像驯兽师训练一只用后脚站立跳舞的熊,但人的心智太复杂了,不能用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与人类的忧虑交手。
影片用1882年作为叙事背景年份,是巧妙的时代设置,因为在这会虽有精神科医生但还没有心理治疗这一说呢。
比如维多利亚式对待女性“疯子”的疗法触目惊心,包括监禁入收容所,用水蛭放血,阴蒂切除,频繁性交,或来自“关心的”丈夫的一顿好打,都是把症状病理学化,却无视她们怎么会“变疯的”。
也就是说精神机能障碍,要么赋予超现实的解读,被视为魔鬼附体;要么施以道德治疗;要么被单纯看作生理器质性病变,用药物治疗或辅以催眠暗示,压根就没有我们今天两张舒服的座椅上,心理治疗师跟病人面对面,以谈话的方式释放疏导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回事。
于是在电影中,莎乐美的前情人哲学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老师医学家布雷尔抛开听诊器、检耳镜、眼底镜这些传统医疗器材,通过十几次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地“聊天”,触发了谈话疗法,完成心灵的交换和自我存在的解脱,启示了后来开创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弗洛伊德。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医生勇敢还是尼采勇敢。
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各自看清了人性,婚姻,爱情和欲望。
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
人这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除了在梦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how it feels to live otherwise。
无人阻止我们做尼采亦无人阻止我们选择幸福并相信我们选择的幸福。
成就和幸福感是两回事而两者绝不矛盾。
选择了绵延而悠长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放弃无时无刻迸发的激情,而激情四溢的人生永远是危险和缺少幸福感的。
选择在激情里埋葬和为幸福感献身都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现代社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等同是可悲的构建,但就像宗教,它绝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幸福并苦心经营,在为我们爱的人和事付出中终老一生。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做医生或者佛洛伊德,观察领悟纪录和研究别人的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因为投入过深而痛苦绝望但他们终究不是尼采亦不会做尼采。
但无疑,这个世界需要尼采。
因为篇幅的关系,故事的完整性当然跟原著是没得比的,但是选角不错,也挑出了重点来演。但单独以一部电影来说不好看~
哲学大师洞察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尚年轻.尼采说人要死在适当的时候,自己终死于疾病.经历过太多朋友背弃,无人合一完成自我超越,无人共赴同一桥,是朋友终形同陌路.可谁不是这样. 谁终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身缄默.谁终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电影弱化了布雷尔为打开尼采思想的战略也同时弱化了尼采运用哲学的抵制。这让思想互动产生的火花消逝了不少,也使整个电影更像布雷尔自救的一场征程。总体来说略微有些文不对题。太多背景和人物关系都摆出的略微简陋甚至替换了概念。而我更想不到这片子是07年的。强烈推荐小说。
视听语言的粗糙程度堪比沙漠深处的壁虎皮肤,对精神分析的阐释过于直白和理想化,如果是BBC 的纪录片还可以接受一点,但这居然叫电影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尼采、布雷尔、弗洛伊德、莎乐美。配乐很棒,经典古典交响乐的集合。尼采很疯狂很偏执很孤独,但他教会你去释放自己,perfect your life。
太多场景布置的像话剧,剪辑和故事情节也是分裂式的... 书的原作好看多了... 可能编剧加导演就是想营造一种生活就是虚幻的、充满对抗哲学的氛围,但愿是我看不懂而不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以哲学为旗号的烂片...
这部电影怎么看怎么不像是美国拍的电影,当然了,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可以大致了解一些哲学心理学方面的皮毛,不必当真。
剧作和拍摄表现手法笨拙且用力过度,人物过于脸谱化和说教,唯一可取之处是着重从医生视角出发叙事。Katheryn Winnick很正。
神马乱七八糟的><意识流 胡编乱造
Get到了尼采的孤独。大师不好拍。用很常规的电影语言表现心理分析,对话填哲人思想。节奏较快不拖沓。不知道换其他导演会怎么拍。
= =、我不爱看这种片儿,我品味不行。我就爱看那种傻俗电影。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吧~
自欧文亚龙的同名小说改编,话说这小说编的人物就很离奇。不过这片不像07年拍的,倒像是37年拍的。细节处理太像爱德华医生了。
拍的太粗糙
莎乐美的角色符合期待~但电影拍的一般。
看第三章书看不下去,太男了。早就失去了阅读传统角色作品的耐心,b站解说里布雷尔对于性欲的纠缠吸引我,发现这部剧我居然看过了,没什么印象。从中间部分又看一遍,布雷尔的催眠全篇最佳。尼采的劝说———跳出轮回,布雷尔的幻灭———碰撞真实,全篇最佳。也深刻意识到我并不喜爱“成为”尼采,至少我是一个普通人。“当你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命运就不再是束缚了,你可以通过热爱自己的命运而超越它。”布雷尔有点既得利益者,可能我们是命运悲惨不幸的尼采。最后用史铁生的话结束:我想结束的是痛苦,不是生命。
还是看原著吧
真实的莎乐美长成这样的话真心很有魅力啊~
可以看很无聊的片子的人,这部是极限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
实在缺乏想象力,画面表现捉襟见肘。除了摘抄几句名言,根本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看了开头,感觉不对。医生和杜美莎的初次见面应该像nuit blanche一样,一个阴郁的下雨天,杜美莎第一次姗姗来迟,周围的一切却又那么浪漫。而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好吧。另外这个杜美莎像个妓女,而不像原著中有致命诱惑的蛇蝎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