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Agatha Christie's Poirot Season 13,大侦探波洛探案传奇

主演:大卫·苏切,佐伊·沃纳梅克,菲利普·杰克森,休·弗拉瑟,保琳·莫兰,亚历山德拉·道灵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剧照

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2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3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4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5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6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3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4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5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6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7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8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19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 剧照 NO.20

《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剧情介绍

《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长篇影评

 1 ) Goodbye Mr.Poirot

从S1第一集看到S13最后一集,Poirot陪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看完最后一集哭得不能自己。

我以为Poirot退休后应该过着安稳舒适平静的晚年生活,最后没有任何痛苦地体面地去世;可是,最后一集的Poirot在遭受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后带着自己以为的“罪恶”离开了人世。

他犯罪了吗?

不!

他维护了正义、遏制了凶手、保护了有可能受到伤害的人们,他做了正确的选择。

他的一生都在和犯罪斗争,他的一生也都奉献给了推理。

最后他杀死了一个恶贯满盈却无法用法律制裁的凶手,堵上了自己的名声和生命,他难道有罪吗?

他是最伟大的侦探,他什么都知道。

再见了,波罗。

 2 ) 落幕

最后一集让人心酸,那些快乐的旧时光历历在目,却不知不觉落下了帷幕。

阿婆太厉害了,这个落幕的安排,很契合波洛的名字,跟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赫尔克里斯一样,充满了诸神黄昏一样的悲剧色彩。

我以前看不懂这一本,觉得怎么能这么惨呢?

就这?

现在我才明白,既然要谢幕,这样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波洛终究还是输了,因为对手就是要让他违背自己的信仰,手上染血。

但波洛保护了黑斯廷斯。

阿婆写了一辈子推理杀人,波洛的谢幕也完成了她认知范围内的完美犯罪的描写,她认为完美犯罪是凶手瞅准每个人心里的弱点和缝隙,在旁边煽风点火,蛊惑人心。

达到挑唆别人去杀人的目的,自己兵不血刃,手脚很干净。

当然,前提是这是心理变态者的无差别犯罪。

因为一旦锁定了特定的目标,自己有世俗意义上的犯罪动机,这一招就会失灵。

我目前认知的完美犯罪是看起来像意外的事件。

 3 ) 最后一案

相信这一季,最受关注的应该是帷幕了。

读过阿婆原著比较电视剧,才发现电视剧差的不是一星两点,相比原著,黯然失色。

就整个剧情来看,原著确实做到了层层推理抽丝剥茧,而本剧相比之下就只一味推进剧情。

这里来说一下,个中细节与内心描写(书中写的很详细的剧中没有或者一笔带过)从波罗给老黑的遗言开头说起:大意是经过这四个月,相信连最荒谬的结论都曾经在你脑海中闪现过。

对啊,这就是阿婆想对读者说的话,我也想了很多看似可能而可怕的结论,因为书中细节给了你太多思考和遐想空间,而在本剧中却并没有那么深刻。

首先书中开始就强调波洛知道杀人犯x存在,并与之前四件谋杀案有隐秘联系,并坚决不告诉老黑这个设定(本剧中这一点被严重弱化)。

本着最像坏人的蠢蛋肯定不是的原则阿勒顿起初被pass掉的,这一段书中描写的较为详细,老黑都多么讨厌他,而他本人有多么浮夸。

那么第一个值得怀疑的是卡林顿,因为书中特地交代老头开枪前他出去运动了,这一点本剧也点到了(为后面老黑猜测是不是老头开枪同时他也躲在树林里同时开枪做伏笔,事实上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惜阿婆深知套路,并非如此(当然这是最后才揭晓的)。

其次怀疑科尔小姐,书中对她的各方面描写的十分详细,以至于我对她的手指气质产生了深刻印象,正因为她外表美丽,气质独特,内心深邃,似有似无的存在感,还是上一个死亡案件直接联系人。

而本剧该演员的选择气质的差别导致角色弱化了,毫无吸引力,更不像是可以对象。

当然被弱化的还有护士小姐,大概出现了几幕而已。

要知道,书中的护士是有疑点的尤其是芭芭拉死的时候,她两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呢。

第三个被怀疑的应该是富兰克林及朱迪斯,或者合谋或者单独犯案,这在书中老黑的心理描写写得十分具体,写到他纠结与这两个人,怀疑女儿又否定转向医生。

(剧中写了吗?

似乎没有)接着就是波洛的侍者柯蒂斯了,因为书中其实写到,波洛给老黑的文件箱被人为拿走了很多东西,而且波洛死于心脏病是因为手边没有药物,最可疑的是上一位侍者乔治的一番话,像是波洛有什么难言之隐,这几点都将指向柯蒂斯很可疑。

而剧中由于戏份太少几乎被忽略,而演员一脸坏像倒是可疑。

事实上,书中真的凶手诺顿倒是真的被忽略了,可能原因:1.最主要的就是给人的感觉他的所有的东西就是淹没在人中,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地方。

戏份不多不少,长相不好不坏,人畜无害的样子还是结巴,总感觉他像是被杀的第一个。

2.由于书中细节描写很详细,读者习惯了这样的细节,不会对这些细节起疑心,而后来波洛案情回顾的时候许多细节都能接上。

反过来剧中对诺顿也有2个问题:1.细节处理,由于其他细节比较粗糙而关于他的比较细致,观众就会怀疑。

2.演员本身的特色阴鸷,导致这个人不容易那么被忽略。

总之说了这么多,还是想说对电视剧塑造的波洛跟老黑是有感情的,这么多年了,哪怕看书,大卫苏彻的脸也会浮现在眼前。

那些庄园的重塑,背景音乐的运用都很有亲切感。

但比起阿婆的小说还是有差距的,有机会这本小说真的可以看一看哪怕看过本剧,读完一定是另一番体验

 4 ) 沉重的落幕

第13季第5集在这一集中,波洛已经英雄迟暮,老态龙钟,还坐上了轮椅。

他隐匿在一个庄园中,处理人生的最后一案。

复杂的案件,小黑和他女儿也卷入其中。

英雄的帮手很多都是忠诚度满分,智商负分。

这样才能与英雄成为拍档,就像福尔摩斯与华生,包拯与展昭。

小黑被人挑唆,差点杀人,还好有老友相救。

波洛即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机智的名侦探,他看破云雾,透析真相,心中早有谋划,终于将罪魁祸首绳之於法。

可惜违背了自己的信仰,一辈子秉持正义最后亲自杀人。

反正也是病入膏肓,何不为民除害?

反正也是秉持正义,锁眼里偷看又怎样?

这点真的和王阳明不谋而合,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笑]作为观众,英雄落幕总有些伤感,尤其在人生的最后之际违背自己的理想,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坏人该不该杀,罪行怎么判决?

终究是道德的矛盾点。

与东野圭吾相比,阿加莎的笔触、布局、思想都成熟、深刻很多。

水相与土象相比,还是单纯简单了些。

在波洛系列的最后,阿婆安排了沉重的结尾。

死了,杀人了,但是却完成了完美犯罪。

这也是侦探小说作家的传统情节了[笑]再唠叨两句犯人,这世界有时候比行凶者更可恶的是挑唆者。

一个成熟的、思想独立的人必能经得住挑唆,但是毒蛇往往在人心有所动摇时才吐出蛇信子。

 5 ) Muder is Never Easy

《幕》是侦探波洛的谢幕之作。

这部之后,再也没有波洛了。

当然,波洛这个角色还会一直活在舞台和银幕上,毕竟《捕鼠器》都演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对阿婆剧的生命力还是有信心的。

但是大卫苏切特版的波洛,至此是告终了。

从1989到2013,24年13季,他把波罗出场的作品挨个儿演了过来。

功德圆满。

观众看了电视剧,再看书已经完全是将他的形象带入;读者看了任何一部小说,好奇波洛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视频里都能找到他的形象。

他已然成为人们心目中波洛的不二人选。

对我来说,他就是波洛在三次元世界的代言。

感谢大卫苏切特,您的持之以恒,换来我们的尊敬和认可。

多亏了您,观众不用经历痛苦的换角和随之而生的比较与争执;更不用经历Jeremy Brett拍不完福尔摩斯那样的遗憾。

您是电视剧演员的业界良心!

作为阿婆这样一个多产作家的粉丝是幸福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总有东西可看。

但作为多产作家笔下主要人物的扮演者,我都替您感到为难。

且不说这个人物为办那么多案子至少要活到一百多岁,就案子本身而言,绝妙佳作不但会有一众原著粉挑眼还有一些影视作品珠玉在前;另一些并非佳作甚至较差的作品,为了剧集的完整性还非要去拍。

改编多了说你糟蹋原著,可忠实于原著你90分钟能拍完一个长篇?

带着种种的问题和挑剔,你们把波洛拍完了。

24年,从这部剧9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台上,一直到昨天,这是我追过时间最长的剧。

擦去为波洛老爹流下的泪水,我愿起立为你们鼓掌。

感谢你们!

你们做到了!

波洛老爹是我的爱,我爱彼得爷爷塑造的须发皆白自信乐观洞明世事处之泰然的波洛,也爱大卫塑造的外国味儿十足颇为紧张的波洛,带着一种无法融入而时刻警醒的感觉出没于英国平静的城市乡村。

我爱他跟黑斯汀斯跟莱蒙小姐和贾普警长幽默温馨的互动,也爱他揭露真相面对凶手时的严肃执着。

我爱,并且心疼这版电视剧里垂垂老矣的波洛——《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幕》里那个握着念珠和十字架的波洛。

难忘《东快》里关于私刑与法制的讨论,波罗的爆发。

难忘《幕》里波洛与黑斯汀斯最后的谈话,他期待上帝的宽恕又害怕它不会降临。

对待杀人的态度,是波洛的底线。

他不是不能理解私设公堂和替天行道,他只是不能宽恕。

所以《东快》里他放了凶手之后独行雪中眉头紧皱。

而德文汉小姐有那番“虽然惩罚了凶手可生命依然残缺……”的谈话,表明并没有人能逃脱上帝的制裁。

相似的是《啤酒谋杀案》里面的凶手杀人十多年后承认,虽然当年杀死了那个人,但其实杀死的是自己。

Muder is Never Easy,一旦杀人,必遭天谴;一旦杀人,生不如死。

作为比利时警方的年轻一员,波洛曾毫不犹豫地击毙过罪犯。

但是成为私家侦探之后,他反对个人出于任何目的的杀人。

福尔摩斯能够对自己直接导致罗伊洛特医生的死亡毫无内疚,能够私设只有花生一人陪审的法庭皆大欢喜地放走格兰其庄园的凶手。

而波洛坚持要为自己的替天行道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走过了浪漫主义和骑士精神的时代,进入了更为珍视生命尊重法理的现代。

在这个时代,杀人很难,因为你不但面对的是更为有效的刑侦手段和法律制裁,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生命。

谋杀者杀人之时,已然构成对公序良俗和社会契约的破坏,成为不受保护的化外之民,抛弃了社会人的资格。

凡杀人者,同时捐弃的是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即便是波洛自己也不例外。

在《幕》里,我们也看到了对于生命的讨论和不同的观点,对于夺走无用生命的合理性,朱迪斯表示赞成,富兰克林也在妻子死后马上如释重负地安排起被她耽误已久的事业和生活。

这已经是一个观点开放风气包容的时代,人们甚至不必假装对无用生命的逝去致以虚伪的同情和哀悼。

而波洛仍要为了夺去一个邪恶的生命(即便这是唯一能使罪人得到制裁并制止悲剧继续发生的手段)而杀死自己。

于是我们看到《幕》的结局。

原著是波洛在病发之前就已经将药拿走,静静等候死亡的降临。

剧中是波洛在病发的痛苦中伸向床头的手没有去拿药而是抓住了十字架。

也许只有这样拍才能拍出那句“我宁愿将自己交到上帝的手中”。

在做了无数次正义的执行者之后,真正遭遇了须由自己处以极刑的罪犯,波洛并没有犹豫,他仍是坚定地执行了正义的需求。

但作为杀人者,他只能将自己交予上帝审判。

作为人间正义忠实的守护者,他临终之前对黑斯汀斯说:I have always try to do my best you know. Do you think God will forgive me? 这是全剧最戳我泪点的一句话。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在心里不断地重复黑斯汀斯的回答——You are a good man, the best a fellow could know.你也是我知道最好,最明智的人Mon cher Papa Poirot

 6 ) 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是人的“言语”。

又一次看完了《大侦探波罗》第一到十三季,又经历了波罗的一生,看到他的死,虽然他很平静地接受死亡(“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不会再救我自己,而是卑微虔诚地把灵魂交予上帝,祈求他的仁慈...”),但是我还是久久无法释怀。

虽然波罗没有福尔摩斯名气大,但是我更喜欢波罗。

第一眼见波罗,矮胖丑,连走路的样子都像一只肥企鹅,但是会慢慢发现他不仅聪明,而且绅士、温暖,还有最重要的坚毅,无论事情多难都不放弃,无论处境有多么糟糕都怀有希望与信仰。

波罗曾对一个命运悲惨的晚辈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损坏到什么程度,伟大的上帝之手都能修复...”。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遇到这样的长辈,给我温暖的慈爱、给我睿智的指引、给我强大的安全感。

波罗人物形象丰满,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还会看到大侦探波罗的另外一面,喜爱美食、不爱运动、各种可爱的小情绪等等,让我觉得他有血有肉的存在,以至于对他的死会无法平静,听说赫尔克里·波洛(小说中的名字,也就是波罗)的死讯当时被《纽约时报》以头版发布,可见当时也有许多人喜欢他,和我一样不想他离开我们。

强烈推荐给大家《大侦探波罗》,最后一集也让我见识到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是人的“言语”。

 7 ) 追剧日常

其实很早就断断续续看过了很多13季里的一些单集,这次趁着假期,准备按顺序补完,经典就是经典,真的过了几十年再看,还是很好看,然后今晚手欠地拉到最后一集,也就是波洛的最后一案,我有点泪目,因为最近刚看第一第二季来着,有点不忍心。

最后信里的那句They have been good days. 真的好难受😣,好了,继续刷剧去了

 8 ) 有关第五集

波罗衰老了,不可避免的死亡临近。

然而也许他这辈子都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侦探生涯结束之际杀死一个人,自己成为了所谓的谋杀者。

波罗感到极大的良心不安,他不断祈求上帝的宽恕,在死前紧握十字架念珠。

他是一个虔诚而有良心的教徒,这不容置疑。

然而,在死前他所做的那件谋杀,是否符合良心和正义的规则?

这个疑问不仅仅是折磨波罗,也折磨着这世上每一个人。

那个用话语挑唆起人性原罪中最黑暗的人,并且他精于此道。

当你无从拿到证据,而你知道一个毒瘤就这样在人群中逍遥法外,你会怎么做?

诺顿就是那个魔鬼,蛊惑人心,使人犯罪。

还记得全剧中一句名言吗?

来自Iago——Jealousy is a green-eyed monster。

(嫉妒是一只绿眼怪物)在这个时候,世俗法律不管用,因为证据不足。

魔鬼只在人的内心做工,从不亲自上场杀人。

波罗识破了诺顿之后,直面而来的是选择。

他该如何做?

亲自杀了诺顿?

还是让他继续在人群中煽动起仇恨、嫉妒、愤怒、贪婪......让人们互相残杀?

所谓上帝的正义,何时才会来临?

为何一些作恶多端的恶人过得比好人更好?

为何上帝的审判迟迟不来?

世俗的法律是有限的,至少对于像诺顿这样的人,无计可施。

然而,那位号称是正义之神的上帝,却没有从我们的世界中显现出来,惩罚恶魔。

我也在考虑,波罗替代上帝之手亲自审判了诺顿是否合情合理。

乍看之下,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罪有应得。

不过,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自以为都能替代上帝执行正义,那么人间的世俗法律又有何意义?

而作为人自身,谁敢说完全免于魔鬼的蛊惑?

我们是人,我们做不到。

因此把神的律法通过粗糙的制度模拟出来,也好过某些人假扮上帝。

法律,不能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中。

然而这不等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不需要批判。

我们有无数条法律条文冒充了神的律法,事实上它们都出自人手。

这些法律与神律背道而驰,却以无比强大的国家力量统摄国民。

世间的难题有无数种,留待我们人类去解决,有些甚至根本无法解决。

犹如一个白色的幽灵始终回荡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

可我们也许唯一能够做到的是遵从自己的良心。

就如波罗一样,心怀正义,绝对地谦卑,祈求上帝的怜悯。

让我们把自己的良心,这辈子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灵魂,全部交由上帝来审判。

我想,这样的人就不至于坏到极限。

敬畏和谦卑,正义与爱,终能战胜这个世界的罪恶。

如果我们不能相信,也即失去存活的力量。

 9 ) 再见,大侦探波洛

我们该怎样定义这个侦探呢?

他自信。

用他的“灰色细胞”思考,没有案子破不了。

他孤傲。

没有结婚生子,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侦探事业。

他虔诚。

他始终坚信法律的制裁比私刑更正当,他愿意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请他裁决。

他忠诚。

为了朋友自己愿意承受上帝的诘责,自己手上终是染上鲜血。

他善良。

他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他曾深陷险境而不退缩,也曾拷问自己网开一面。

他是一个古典主义的侦探,秉持最简单朴实的信念,破解疑案,寻找真相。

他是赫尔克里·波洛。

 10 ) 最后一季很精彩,但也让人看了很生气

这一季真的是这么多季里最精彩的了,因为每一集都精彩,不像之前的总是参差不齐。

大象的证词这个题目跟剧情联系不紧密,故事是很有意味的,很像马普尔小姐中的梦中谋杀案还是什么的,有一种过去的时代的韵味。

四巨头就是备胎的中二病,不过用的噱头倒是挺会迷惑人的,波罗的假死也是让人吓了一跳。

死人殿堂的地点选的很有意思,利用奥利弗夫人也是够胆大的,不过最可恶的就是老夫人,只有她的孩子是对的呗😒,别人就得死,明知道儿子是个恶棍,还纵容他,远不如年轻的波罗遇到初恋那集大义灭亲的老夫人,可怜的海缇……第四集我真的是要疯狂吐槽,要保护露欣达,女保镖没问题,可是你定暗号敲那么大声是怕别人听不见吗?

还专门在旁边敲,是怕别人看不见哦😒。

还有,去洗手间不能进去保护吗?

都是女的怕什么?

洗手间有门的吧,站在镜子那又看不见,是面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再说,就不怕凶手躲在厕所里?

就算是男的就不能躲在女厕所了?

就是保护措施不严谨害得露欣达白白死了,这根本不是波罗的错,是警察的问题,毕竟女保镖和男警察一下就被放倒了,未免太菜了吧,对方还只是一个女人而已。

好吧,我承认背后偷袭确实容易有疏忽,但是既然是办案人员,就不能把皮绷紧点吗?

而且该有的敏感度也不行啊,应该要训练的能感觉到有人接近自己才对吧,要不然就反思一下为什么别人都认为警察无能?

还不乐意看到比自己厉害的人,自己不行不知道提高吗?

凶手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模仿露欣达的动作让波罗愧疚可真是够讨厌的,不过她咬指头的动作倒是挺美的,至于那什么初恋,拉倒吧,就是一个没脑子的女人,她配得上“初恋”这两个字吗?

最后一案我反而看了之后没有什么感觉,对凶手都没有对马拉舍那么生气,毕竟人们心理的确有一些压抑的罪恶,只是不一定会付诸行动罢了,当然波罗直接除掉他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我更希望能让马拉舍闭嘴,我最讨厌这种油盐不进的家伙了,说的话又总是惹你生气,你又不能对她动手,真是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狠狠地甩她一耳光,让她闭嘴!

《大侦探波洛第十三季》短评

真的也只余怀念了,编剧和演员一样年华老矣

6分钟前
  • Guruthosriel
  • 还行

决定从13季开始慢慢地往前看,重新回温。David Suchet真的是我最喜欢的波洛,可爱极了。

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读小说的时候就不喜欢最后的故事,案件本身也并不精彩,但是波洛的退场还是让人好伤心T T

11分钟前
  • mn的六便士
  • 推荐

我想知道,为什么英剧的漂亮女演员基本只会出现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成的剧集里??????为什么!!!!

14分钟前
  • hermaphrodite
  • 力荐

第一集很好猜,第二集前面真是掩人耳目,小胡子比利时人~~风姿绰约~~大家都讨厌法国人呀~

17分钟前
  • Vic
  • 力荐

英雄落幕,伤感。

21分钟前
  • jiji
  • 力荐

感谢ITV和大卫苏切特!横跨24年的经典就此完结!这是我们心目中难以超越的电视版侦探剧。

22分钟前
  • modernoriginal
  • 力荐

落幕了。尤其最后一集带着浓重的惜别之情去看,很大程度上对剧情已经忽略了。更多的是对这个剧,这个人物还有他身边的朋友非常的不舍,非常非常的不舍。演员塑造的形象将永远留在心里,但看着他们的老去,实在感觉有些凄凉。含着眼泪写下的,很难控制。

25分钟前
  • 洛川熙
  • 力荐

真的无法习惯这种节奏和情节铺排

28分钟前
  • 欣怡
  • 很差

最喜欢,也是最不敢打开的一本阿婆。

33分钟前
  • 野次馬
  • 力荐

波洛的最后一集,案情一般,但波洛又摘胡子又开枪杀人,的确和之前判若两人。很伤感,波洛的时代,就这样完结了。

34分钟前
  • RDG的栗子树
  • 推荐

英雄迟暮总是会让这些虚构的人物带上一丝不真切的真实感。

36分钟前
  • 天气会变
  • 还行

落下帷幕

37分钟前
  • 林小七
  • 力荐

再见,波罗!向你致敬,大卫·苏切特!

40分钟前
  • 费米
  • 推荐

最喜欢第十二季的东快,可能是镜头语言最脱颖而出的一集。阿婆的故事人情味真浓厚,有时也更想看下不那么从容舒缓的发展,《鸽群中的猫》出现被标枪刺穿的教师时还是惊讶了一下......

41分钟前
  • 青井岩茶
  • 力荐

陆陆续续看完了一整套波洛。非常赞。虽然是探案片,但是有很强的时代感,整套剧集把英国贵族阶层的没落,战争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二战前各种思潮互相冲突这些细节都忠实地表现了出来。

43分钟前
  • 马曳
  • 力荐

终于完结了!最后落下的帷幕,完美呼应了最为经典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波洛最终还是站在了正义这一方,处决了凶手!可是他自己貌似用自己的死进行救赎,这点让我很难受!当法律无法制裁真凶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惩罚他???

46分钟前
  • Toni
  • 力荐

Poirot去世那集太伤感了。总体来说,能看到英国社会复杂的很多方面。表面上是个优雅的绅士国度,可是在这表象里,是很大的不平等,保守,尊重传统或者是守旧。我喜欢那种为了让所有人心里都感到快活的礼仪,却不喜欢那种为了维持某种秩序和等级而设计的礼仪,后者是虚伪迂腐。相比后者,我更喜欢真性情

51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虽然早就看过帷幕一书,但是最后一案还是看得我魂断神伤,波洛在病床上因心脏病发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却喃喃地对着十字架祈祷的场景让人心酸到忍不住泪流盈眶,而最终他赌上了他的名声荣誉甚至一生维护的道德,只为了挚友黑斯汀斯的幸福,甚至维护了他的单纯和正义。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54分钟前
  • 汲汲于尘
  • 力荐

第二集太扯淡

57分钟前
  • 大李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