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最常见的海报上,那个奇怪的汉字“弓”,看起来又像是汉字“琴”,难道是刻意设计的效果?
因为电影中,那个标志性的弓,确实还有另外一种功能:琴。
这显然是在象征:爱可以是琴引起愉悦,也可以是弓带来伤害。
在看过《海岸线》、《时间》后,我对金基德的崇拜逐渐回到正常的水平。
《弓》和《海岸线》、《时间》的关系如何?
在我看来,这都是金基德少有的小品类的电影,和金基德之为金基德的独特性关系不大,却毫不影响作为一部小品型电影的闪光之处。
电影中,老人在养护幼女的过程中爱上了她,并千方百计的想娶她为妻,他和她的关系在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水上世界里是自然的。
他们一起工作,相互看顾,有时候,老人将弓变成琴,拉出美丽的曲子。
当来自社会的人出现在船上,他们或者邪恶,或者以爱的名义,却同样破坏着这里的宁静。
这个没有背景的老人,在船上的时候看起来像极了大胡子的海明威,他对他的世界的把握和捍卫,又仿佛是《老人与海》中那个倔强而孤独的老头。
他建造起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并努力去实现,他成功了,即便是以失败的方式。
在破碎的乌托邦面前,他悲情的纵身一跃,天空和大海在一瞬间变得混沌而又透明,最终他以不在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妥协和不妥协。
电影中,年轻男子作为社会上来的人,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拯救者,还是一个谴责者,他代表社会(包括我们)对老人和女孩的生活进行干预。
他做时候情理直气壮,并且得到作为观众的我们的认同。
在他(我们)的眼里,即便是因为爱,这老人的爱不仅显得自私,甚至邪恶。
他们之间不仅横亘着岁月,还对自由和爱的看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然并不能以岁月为代价自然取得。
老人和年轻人的差异自然在于乌托邦信仰者和现实派的差异,但谁又能否认年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并非简单表达对一个神性世界终将过去的叹惋(电影中射箭卜卦和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金基德是否以此来表达一个衰老而孤独的灵魂(或躯体)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衰老(包括与之相匹配的代际鸿沟)和爱的禁忌在文学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用老人对休眠中少女的身体的亲近,用私语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和岁月乃至世界的绝望,如正在腐败的肉体接近少女的方式一样隐秘而悲伤。
《洛丽塔》说的是对少女的禁忌之爱,纳博科夫想说的除了对自我的不可规约的宿命感,那个年长的以父亲的角色出现的老人在爱情面前,难道不是一样的有岁月的惶惑?
《弓》中的老人那未曾以肉身实现的性爱,显然同时有《睡美人》和《洛丽塔》的成分在内:老年肉体对青春肉体的亲近的禁忌类似《睡美人》,而老人与女孩之间的父女关系,老人以监禁的方式占有的爱及解脱的不可得,和《洛丽塔》则如出一辙。
老人最终以死亡为代价,以放手的方式(没有将代表男性性器官的箭直接射向女孩,而是以一种神性的方式出现)实现了这种亲近,仿佛是金基德《春去秋来》中的神性光辉,又仿佛是源自东方神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传统。
这大概是作为导演的金基德所能为老人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们都会衰老,那时候,世界将会怎样?
即便我们年轻,我们就一定能亲近我们想亲近之物吗?
金基德这个明显假想出来的故事,有时候会因为其过分神性和纯粹,变得虚妄,并迫使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或有的深意。
老人作为虚构的人物,仿佛除了年龄之外,更容易靠近的方式是把他想像成命运中的我们的无力感的拟人化。
这样看来,《弓》甚至不是一部有关爱和禁忌的作品,而是一段有关孤独的琴声。
在琴声里,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并最终不得不以弓的方式决绝或者妥协。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在小说中成功了,创造它的主人海明威在挣扎了一辈子后选择的方式是决绝还是妥协?
我们甚至不能以《睡美人》或《洛丽塔》的方式表达自身,我们除了叹息,在任何行动之前,就已经由内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向我们提出警告。
《弓》中,老人同意放走女孩的同时,将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小船越走越远,绳子勒得老人眼花闪烁,最后的一刹那,他忍不住想用刀子将绳子割断。
女孩回来后他将割开的绳子藏起来,偷偷将刀子藏在席子下面。
他抱着女孩的时候,有些欣喜,有些庆幸,更多的怕是惭愧。
就像我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也面临软弱的窥视,我们的渺小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将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理想之绳用刀子割断。
和《海岸线》的个人性(作为军人的金基德)相比,《弓》里体现了更多作为导演的金基德的东西。
作为一部小品性质的作品,其含义繁复(而不是深刻,因为他的思想和表现手法早就在文学上有更精致的表现),却以一种纯粹、透明的方式带出。
其画面的色调、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加工(剔除无关的一切,使小船、大海、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高度纯粹)仿佛一杯精致的水,任阳光给它不同的角度和颜色。
甚至,即便作为一个一杯不会反射出彩虹的水,它也已经足够美丽。
金基德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
而我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所以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
”她是神秘的少女,不说话,形容美好纯净,如同孩童一般的干净眼神和不解世事的微笑,不带一丝情欲,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她明眸皓齿,绿衣红裙的出场惊为天人,完全一副生命的原生态模样。
她射箭的时候表情坚决冷漠,她坐在秋千上时仿佛仙子,不食人间烟火。
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相对比:老人与少年、弦琴与随声听——陪伴了她多年的老人日夜拉着弦琴完全敌不过少年带来的新鲜,前者意味着禁锢,后者代表着自由。
她的身体在船上被禁锢了十年,但她的心是自由的,至少在认识少年前是自由的。
而大海象征着自由,这艘船象征着孤岛,自由与禁锢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她是生命之源。
她像伊甸园里的夏娃,多年以来都是老人给她洗澡,握着她的手睡觉,她对此安之若素。
直到她认识了少年情窦初开了,她才拒绝老人为她洗澡,也不再愿意让老人握着她的手睡觉。
老人感到伤心,因为少女是他的女儿、妻子、母亲。
老人白天以强者的形象出现,他手持弓箭保护着少女,而夜晚他紧握少女的手才能入睡,每天在日期上打叉才能够鼓起勇气活下去,那日期的尽头是“结婚”。
而婚礼过去之后,老人跳海了。
老人充满攻击性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他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脆弱的面具而已。
与其说老人在保护少女,还不如说少女在庇护老人,她是他的精神依托,她是他的梦想。
少女春情萌动,遇见少年一见钟情便开始挣脱老人对她的控制。
她故意靠在来钓鱼的男人身边,为了激怒老人、挑战老人的权威,她看到老人升起的模样笑得意味深长,她不动声色地赢了,并且轻而易举。
她一直是占上风的,她是老人的女神,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点。
少女很少做决定,唯一的决定是回过头去救老人。
剩下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天由命任由故事发展,弦乐是再好没有的选择。
我们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宿命。
一支箭是如何使少女变成女人的,这完全不是现实可以解说的问题,而是富有禅意与诗意的,更是富有东方神秘美学,保管西方观众看得一愣一愣的。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
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弓的伸缩之间蕴含着力量与美丽的声音。
我情愿这样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金基德【弓】浮生,古船,十年一梦。
欲望,人性,纠割交缠。
荒芜的水域故事,凄楚,离奇。
【弓】。
金基德,十七天的拍摄,诉说传奇。
一贯失语的情结,逼窄的空间,纠缠不清的情与欲。
弓做的乐器,发出二胡似的清音,哀怨凄美,如泣如诉。
是【撒玛利亚女孩】中从窗口坠落的女子,有着一样甜美迷离的笑颜,清澈单纯的眼睛。
寒冷的冬季,即便是飘雪的日子,总也是一袭齐膝的短裙,颜色杂糅的毛衣。
爱赤脚的女孩,有着白晰修长的双腿,青春的身子。
苍桑的老人,有如豆的黑眼珠,孤独倔强的神情。
弓,力量与美的化身,在武器与乐器的转换之间,消逝了青春。
夜夜挣扎的欲念,在手与手的寻找之间,定格。
日历,记载等待的日子。
婚期,是他残存的幽梦。
风潇瑟,裙裾飞舞。
望远镜,望也望不尽的远方。
秋千荡,荡也荡不完的岁月。
光影斑驳。
人群,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是爱情,打破了原本封存的宁静。
乱了,规则。
乱了,心绪。
乱了,重复的日子。
恼恨,愤怒,撕扯,如万箭穿心。
昔日平静的水面,波涛汹涌。
囚禁与抚养,保护与占有,真情与欲念,模糊了,混淆了。
人性,在混淆中被放大。
千疮百孔的佛像,破旧飘摇的古船。
说不清的离愁别恨,道不明的辗转挣扎……没有什么能拗得过一颗情窦初开的少女之心。
孤独凄楚的老人,将绳索,套上脖颈。
生与死的挣扎,在一念之间。
人性散发的光辉,终于可以覆盖欲望。
去了又回。
纯洁善良的天性,视生命胜过一切。
没有悲凄,她脸上只有宁静和微笑。
婚服,明媚。
盛装的女子,格外高贵,美丽。
外面的世界,远了。
英俊的男子,渺茫了。
她,在凄美的乐声中,睡了。
散开的裙裾,洁白如花。
纵身一跃的美丽。
放爱一条生路。
人性的光耀,闪烁。
虔诚无悔的老人,于水上,划了一道苍茫的孤线,沉落,波澜不惊。
朝天射出的箭,消失,又咻咻地嗅着来路,插向它想要的去处。
一箭惊心。
在迷幻的空间,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
初次的处女红,绽放在洁白的裙裾间,如一朵怒放的花。
鲜红,妖艳。
十年一梦的温柔等待,夜夜挣扎的欲念,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慰安。
一箭惊心!
老人--- 张弛之间再强悍的弓 也需要松弛 松弛是为了要继续强悍 琴让男人的松弛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内心情绪的张弛 在大海上 或 细缕吟叹 娓娓旋出 或 翱天悲鸣 撕裂长空 女孩--- 灵魂的成年礼砍断绳索回到大船 她又恢复了久违的微笑 因为她读懂了一种新的情感 那是一种只有成熟女人才会懂的情感 在被爱的震荡中 她收割到了一个心灵上蜕变完成的自己 所以她笑了 这时候真正的仪式才开始 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人与神和兽的区别就在于 人除了有一个兽欲的身体外 还有一颗可以控制身体一切行为的灵魂
老男人对小女孩的欲望一直掩盖着 直到小女孩找到自己的追求 片子最后还是用意识流拍出了小女孩的第一次 时至今日 那画面一直在脑中回荡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这句话出现在韩国导演金基德05年的一部作品《弓》的结尾。
金基德的作品,每部都像是成人寓言,带给我难忘的视觉经验,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掏出了我原始的共鸣,又仿佛是未删改版的格林童话,血腥却又放射出灿烂的人性之光。
《弓》继承了他以往的好几部作品(《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春去春又来》,《空房间》),在视觉上进一步深化了各种隐喻,在思想上不断升华。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本片的最重要的隐喻载体弓,这是一把两用的弓,亦琴亦武。
老人将它改装成一把弦琴,拉出悠扬苍美的乐曲。
这首乐曲由始至终神奇的贯穿着整部电影,无论悲伤,无论幸福,无论平淡,无论激烈,仿佛所有的感情都能用它完美的表达。
除去这首曲子,这部片就几乎算是一部默片,只能偶尔听到配角们几句对白,作为主角的老人与女孩,则没有半句对白,整部片算得上是纯粹视觉的解读。
许多熟悉的意象都带出新颖的内涵,耐人寻味,庄严的佛像,神秘的微笑,浑浊的海水,残破不堪的渔船,锋利的鱼钩……金基德的作品总有一套其自成一格的逻辑,是相当成功的作家电影,更是喧嚣社会中的一方净土。
绿黄红作为主色调贯穿始终,其余的景都是灰蒙蒙一片。
三色的点,画在女孩眼角,是老人对属于自己的物品所做的记号;三色的飘带,挂满渔船,是吉祥的祈祷;三色的丝线,缠在弦上,象征弓的力与美;三色的佛像嵌于橱柜,满载着老人的希望。
整部影片充满着各种矛盾,情节紧凑,对比强烈。
绿象征生,红象征死,黄则是生命的全过程。
六岁时女孩被老人诱拐到这艘孤船上,在这海中央与世隔绝的与老人生活了十年,老人靠着带客人到船上钓鱼维生。
女孩仿佛一张白纸,天真,纯洁;老人仿佛慈祥的爷爷,疼爱,照顾着女孩。
但这一切都只是老人的预谋,可以设想,这位老人,一定是一个孤僻内向的人,他不善言辞,不爱与人交往,甚至从未碰过女人,可内心的原欲总要爆发,他便在十年前,决定带着这个女孩来到船上,抚养她,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她的身上,等待着当女孩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能成为与他心意相通的妻子。
十年来,一切都按照老人的计划顺利地进行着,小女孩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与老人相依为命,老人显得平静而安详。
可意外总会发生,女孩渐渐成长,情窦初开,她的眼里不再只有慈祥的爷爷,而是对外界的人或事充满好奇,老人看在眼里,心里早打破以往的平静,变得躁动不安,直到有一天,老人带回来的客人里,有一位与女孩年龄相仿的男生,女孩本能的对他产生强烈的好感,老人懊恼至极,最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
在这与世隔绝的船上,唯一计算日子的工具就是一本日历,这是一本画满佛像的日历,之前老人总是耐心的,充满期待的,每天划着日子,当老人预感到女孩的心已离他远去,一切变得不可掌控时,他开始欺骗自己,偷着每次将日子划多几日,后来竟然整页地把日历撕去,老人对女孩的占有欲与日俱增。
当着佛像做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真的非常讽刺,不过有趣的是,我觉得这种对待神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十分符合金氏电影逻辑的,他将一种普通人对神的敬畏与乞求转化成为一种与神交易。
当神作为敬畏与乞求的对象,它是高高在上的;但当它变成交易的对象时,它就是平等的,而且所谓交易,是在实现不了时可以追讨的。
还有一处非常震撼的便是女孩荡着船沿的秋千,双脚可以触碰到海面,船身正对着秋千的位置画着一幅华丽的佛像,这个场景非常浪漫。
但这却是老人独特的算命方法,也体现了老人与神是一种交易关系,老人拉着弓,瞄准女孩身后的佛像,女孩荡着秋千,老人随时有可能射中女孩,但老人与女孩都十分平静,仿佛这只是一种仪式,老人以女孩的生命与自己的幸福作为赌注,换取神的预言。
女孩的神秘微笑是十分诡秘的,饰演女孩的演员是《撒玛利亚女孩》的主角之一,以前看《撒》,我就一直对她的微笑难以忘怀,仿佛这微笑背后充满故事,又仿佛它背后一片空白,一种非常暧昧矛盾的情怀,难以言喻。
无酒而醉,谓之青春,在《弓》中,这个女孩总是浪漫的,有灵性的,一切原始的,粗糙的东西都能成为她的玩具,她甚至能戴着拔掉插头的耳机听音乐,她仿佛是纯精神的,这为其最后的高潮埋下伏笔。
从开始的无欲无求,到情窦初开,再到奋力挣脱,到最后峰回路转,一切都是通过她的神秘微笑,锋利的眼神来传达。
金氏电影往往善于用最简单的意象表达最复杂的情感,直接而强烈。
世俗观念与道德在金基德的电影世界里是行不通的。
他有着自己相信的一套的爱与痛,罪与罚,债与偿。
这也是他电影的精华,世俗告诉我们对与错,但我们有权利不妥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反抗自己所憎恶的,这种生存准则弥足珍贵,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本片的高潮,便是最后十分钟,女孩在最终得以挣脱,能够离开老人开始全新的人生时,她毅然决然地决定帮老人完成最后心愿,与他成婚。
的确,一场婚礼,在女孩的心中并不代表什么,甚至还觉得挺有趣,而这却是老人毕生的心愿,所以女孩决定以此报答老人十年来的感情。
将要带着女孩离开的那个男生则代表着世俗成了整个婚礼的见证者,虽然无奈,但他的目光始终是宽容的,善意的,勇敢的。
女孩与老人终于完成了形式上的婚礼,接下来,大家都会好奇,这老人与女孩能成为真正的夫妻吗?
金基德的创造力与大胆作风果然不会令人失望,老人在完成心愿后自尽,投海前向天射出了最后的一支箭,女孩睡在小船上,随即,这箭神奇的插在女孩的两腿之间,女孩则完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激情独角戏,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很荒诞突兀,但我觉得按照剧情的铺排,这是最符合逻辑的发展。
老人也许在生理上早已失去了能力,但他在精神上强烈的想要得到这个女孩,这股精神之力强烈的化身为那支箭,而作为女孩,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否真的欠了老人什么,她认为重要的是老人觉得她背叛了,所以她希望能在最后以己之力报答老人的一切付出,在索取与给予上,两人精神上达成了共识,那一切都可能在精神上发生!
看完金基德的电影,不知为何,我总能找到许多安慰与共鸣,也许在精神上,我与他有很多共同点;也许在现实中,我与他都是精神异类。
看了《弓》。
情绪满得快溢出来,却又找不到缺口。
导演想说的太丰富,片子却一点不重不沉,反而拍得轻灵。
金是尊重观众的,理解它需要观者动脑参与。
你若有心,整部下来都分不开神,没有一个镜头的分寸拿捏不好,没有一处的感情是单一的。
看得专心,自然就累。
于是就又懒。
那些感受没了机会幻化成文字,眼看着它们在胸腔中落下去,冷下去,像看退潮。
《弓》中的原声,绝佳,一曲难忘那种。
里面老人一只独特的胡弓,摇曳沧桑又神秘凄凉。
找不到原声下载,就自己用软件录音,生生往下扒曲子。
还算成功。
此刻就在听了,听着听着又想起那片中的女子,再懒也要记录下来——女子生得好,生得美。
眉发润泽,一双流光溢彩的乌黑眼珠儿永远潮湿温凉。
鲜红的嘴唇微微翘起。
7岁那年开始和老人一起生活在船上,十年未归陆面,这女孩几乎如一头小兽,举手投足尽是天然,任何一个神情都极致纯真,又极致妖媚。
在她身上,美的力量过于直白和无目的性,把由道德界定的童贞与魅惑之分模糊了,糅合了。
一团被压抑的天然欲望在深层潜流,蠢蠢欲动却看不出骚乱,表面仍旧清洁无暇一尘不染——这是最符合东方人的审美的境界和层次。
亦是最让人无法把持。
只有当她真正开心的时候,才会显露出孩子的本色:当用望远镜瞭望到那生平第一次喜欢上的年轻男子的时候,她的脸上迸射出孩童般的彻底的欢快和灿烂,眉宇间的妩媚都被舒展了,抻平了,全都消融到眼角的欢笑里面去不见了,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孩子气,让你看第一眼的时候就被“嚯”地感染,随着她笑起来,合不拢嘴,像被欢快充满的气球,有股什么东西顶着喉咙,飘飘欲仙。
——只写到这里吧。
实在是那女孩给我印象最深,并且我不愿去讲述剧情,因此写整个影评实在是种磨难。
此外,电影中,当真没有任何一处是单一的情感,没有一处没有含义的镜头表现,若要详细解说恐怕这工程太浩瀚;更不要说结尾,那导演一贯使用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高潮,观者绝对怀揣各异理解和感受,光是我自己对其的解释就不止简单一种……因此,这影评,我是写不来。
诸君可以去看影片简介,更推荐直接看片。
总之是金基德又一部让世人惊叹的性灵之作。
看了他自传的一小部分翻译,关于这个男人——刻薄些,就算不说他是天才,起码也有其独一无二的天分。
断断续续写了些,深感今日其实已算非常勤奋。
继续懒……睡觉去。
然而只消眼前一闪,还是能出现画面——飘荡在海面上的渔船。
彩色钓鱼沙发。
女孩乌发轻轻包裹在脸上。
鲜红的唇明媚得晃眼,脆生生地绽放。
仿佛有咬破蜜桃汁水微溅的声音。
力与美的结合,弓弦般紧绷。
那律音缭绕在曙色未明之际。
天穹呈现深湖蓝色。
那咸湿的海风冰凉。
看完《弓》的时候,我特别想飞奔到碟店里把金基德的所有电影全都买下来!
又想起那次在民生挑碟,H尧说她把金基德的所有片子都买齐了,当时把我羡慕得不行。
今天看了电影之后真想跟她全部借来看。
不过又一想,我这人是无比贪婪的,喜欢的书啊,碟啊什么的从来不会跟人借。
只因为我想霸占,所以我自己一定会买。
那我什么时候能买呢?
估计这礼拜不行了,不愿意单纯为了买碟而跑到桂林路。
周末人还特别多。
下个礼拜吧,周四回家坐到桂林路下车就得了。
恩,先这么定吧。
总之,我一定要把他电影收齐,尽量收齐。
我喜欢金基德我变态嘛?
反正我一直没敢跟人说我喜欢他电影,怕人怀疑我不正常。
哈哈,我正常,特别正常,我怕什么呀?
切!
说一下《弓》吧。
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正如金基德的电影一样,语言是很乏味的,他坚信笑与哭才是最好的情感表达。
因为人类的活动是没有撒谎可言的。
它们都是诚实的,无论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是非标准。
看他电影不用累个半死读字幕,可以把全部心思放在镜头发展上,这是我喜欢金基德最初的原因。
他是一个以边缘题材起家的导演。
金基德向来不会只表现正常的情感冲突,他总是把它的极致放大给你看。
为了突出这样的效果,他在电影里往往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都大刀阔斧地删除。
比如社会背景、现实的生活环境、人物的名字、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对白。
《弓》里面,迷恋极端的金基德再次讲述了一个极端的故事:海上漂浮的船里,生活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少女,两人靠用小船把客人接到船上钓鱼来为生。
少女是老人十年前收养的,他准备等她满17岁就与她结婚,可有一天,船上突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少女的心开始如春水般荡漾……也许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
而电影里,他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
所以他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
而老人对少女的禁锢,看起来却是那么的绝望。
金基德的电影向来都有两大偏执,其一,他喜欢把人物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漂流欲室》是个孤绝的小岛,《空房间》他选择一个寂寥的房间,而这一次,他把主人公放在一艘漂流的渔船上;其二,封闭的空间里,他的电影都会产生一段畸恋,本片讲的就是一对祖孙之间的不伦之恋。
金基德对表现残忍的暴力有着永不厌倦的偏好,当少女在把玩两个鱼钩的时候,我有点痛苦的闭上双眼,口里说“不是吧?
又玩鱼钩?
”,看过《漂流欲室》的人会明白我的所指。
好在她只是玩弄了一下。
而用弓箭射人的大腿,才算是《弓》里最为严重的暴力。
另一个残忍的画面,则是老人把缆绳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那痛苦到了极致的神情,真残忍得让人不能看下去。
至于性,对于金基德的电影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老人给少女洗澡的画面非常暧昧,到最后少女独自表演的性爱戏,虽然在尺度之内,但真的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普普通通的一张弓,在金基德的镜头下焕发出奇幻之美。
在他看来,弓是一个防止入侵者的有力杀人武器,一件表达灵魂声音的乐器,一种传递内心情绪张弛的语言。
甚至,他还在影片的最后特别加上了字幕:力与美宛若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这就是《弓》,一个天才导演仅用了17天就拍成的电影。
这个画家出身的导演,靠写剧本成名。
他的电影从未离开过畸恋、仇杀、孤独、绝望和卑微。
从默默无闻到赢得国际声誉,由无法公映到一流电影节的频繁邀请。
金基德已经成功的走到了大众面前。
如今,他是最具争议的韩国导演。
他浓厚的悲观论调为好莱坞所深恶痛绝,而他以他惊世骇俗的影像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的电影,更关注的是生成悲剧的原因,以及被大众视野忽略的各种边缘人。
这样看来,他其实无比悲悯、脆弱。
远不像被传媒定性的那样。
如果你怀着好奇心与优越感逛动物园一样围观金基德,那才是真正的残酷!
我觉得这部电影相当恶心一个在船上被禁锢了10年的少女,无法得到她原本应有的生活,没有父母,没有学校,没有同伴,只有什么?一个恶心的老头和一群歪念头的钓鱼客。
老头并不是养她并不是把她当女儿或是孙女而已为了和她结婚,多么恶心!
遇上少年,装可怜,动粗,自杀最后一刻又后悔,博取同情,最后还要来一个 灵魂交合 从精神和肉体上侵犯少女,恶心!
毕竟十年相处,少女被骗同情老头我觉得情有可原,总是一脸风骚看着所有人我就不理解了,最后一段还一脸享受的样子,恶心!
我可能欣赏不来这样的艺术片,但是看到这些讴歌这段“爱情”,替老头辩护的评论,实在忍不住了,你们都是斯德哥摩综合征吗?
恶心!
情欲、孤独、禁锢、父权、成长、挣脱……,看完金基德的《弓》后,我的脑子里跳出一系列的词语,这部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更加之富于美感的画面和富于东方特色的音乐,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一个老人,一个少女,居住于广阔大海的一艘渔船上,这很像一个禁闭空间的故事,尽管有随老人来到船上钓鱼的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但是哪怕是最后带走少女的少年也仿佛一个局外人,这更多是老人与少女的故事,或者他们各自的故事。
片中的少女完若落入凡间的精灵,在整部影片中她都不说话,只是时刻带着甜甜的微笑,荡着秋千,在来回的晃荡中预测着他人的命运。
而老人,则在慈祥中带着生硬,毫无疑问,一个人在大海中的渔船上生活是孤独的,所以,他需要那个女孩。
在片中,开始交代他是在岸上发现了被遗失的女孩,但是后来在那位少年后来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到,女孩的父母一直在寻找着这个女孩。
这也给我带出了一个“恶意”的怀疑,那个女孩真的是以一个无家可归的身份被老人带回的吗?
会不会是遇到一个可怜的跟父母失散的女孩后,他就将其带回?
老人和女孩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不认为他两的女孩就一定是一种情欲或爱,人们总是容易将一种亲近的感情往爱情上扯,就如《金刚》中非得把女主人公和金刚的感情往爱情上扯,还一天争论其可能性一般无趣。
可以看出,老人对少女的感情中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而非简单的情欲上的。
老人尽管在日历上数着他们“结婚”的日子,但是与其说这是老人对少女的爱,不如说这是老人对少女占有的欲望。
这种占有处于对孤独的惧怕,在他本人看来是善意的,实际上却是自私的,从后来的婚礼上,可以看出,老人是守旧的,古板的,所以他也怀着一种旧有的思想,即跟女孩结婚了,他就占有了她,她就再也不会离开他,他也再也不会孤独,所以,当他发现女孩终究将离去时,他只有跳入大海,因为他已经无法承受孤独。
当然,老人对女孩也是有爱的因素的,在女孩身上,他实际上倾注了男人对女人的所有情感,有爱情,更有父女之情。
片中的“弓”很有双刃剑的意味,“弓”实际上就是老人对女孩感情的象征,他将渔船作为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空间。
就如一个丈夫一般,他看不惯任何男人对“妻子”的任何亲近;就如一个父亲一般,他看不惯外界的任何人对“女儿”的污染。
老人对少女的感情霸道而真挚,所以他一面对任何试图亲近少女的男人怒目而视,却又慈祥的为少女洗澡,紧紧握着她的手。
然而,毕竟他无法将少女的心永远的禁锢,少女在成长中渐渐开始了她的“反抗”,起初更多出于一种对父权的反抗,到了后来则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
老人是痛苦的,特别值得玩味的一幕是当老人放少女离去时却又看上去试图“自杀”。
谈过恋爱而又曾经分手的人或许都能体会他的心情,当你深爱一个人,对方却执意要离你而去时,你总会做出带有表演性质的“自残”行为,试图唤起对方的怜悯,尽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
老人就是这样,他并不想死,所以他在绳子勒紧脖子时,试图用刀割掉绳子,当少女赶回时他又连忙掩盖他的意图,老人绝望下的“胡闹”也让人对他心生怜悯。
从来没有可以禁锢的爱情,只有可以禁锢的婚姻,何况少女已经开始长大,正值无法禁锢的青春,正在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而一个闯入的少年更使得她的离去显得义无反顾。
金基德在少年出现前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之前出现的男人都外形猥琐,对少女有着非分之想,而老人对少女的保护又使得两人显得表面上很幸福。
而少年无疑是一种外界不可抵挡的引力,一种打破禁锢的无声力量,所以少女要循着这种引力离去,所以老人终于要面对现实,在一场“婚礼”后,他跳入大海,既给了少女自由,也给了自己自由,而少女离去时也彻底打破这禁锢了她的船,广袤的大海终究吞没了老人试图逃避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或者说这种环境终究要融入更大的环境,从来没有隔离所,少女终于可以自由的梦想。
本片的结尾一段颇为特别,就像《夜宴》中最后突然出现的飞刀让人们琢磨这刀是谁放的一样,本片最后射出的箭也耐人寻味,更耐人寻味的是最后少女个人在一种情欲般的亢奋下的挣扎,而在挣扎中她的童贞也被“夺去”,或者她有意将它留在这里。
我的理解这也是她对老人的复杂感情,尽管长期的禁锢让她对老人心生怨恨,但是长期的生活又让她对老人有着怜惜和难以轻易割舍的感情。
所以,她宁可将童贞留在这里,将少女情怀留在这里,抛去这一切,她随少年奔向大海,迎接崭新的生活。
《弓》是一部充满了矛盾的电影,而老人似乎总是处在矛盾的中心,老人与少女,老人与少年,老人与外界环境等等,金基德以一个极端的故事讲述着现实矛盾的寓言,可谓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a9229a42bb7a3f79152ee09.html
“Strength and a beautiful sound like in the tautness of a bow.I want to live like this until the day I die.”爱是自私是占有。得不到的迫切想得到,得到后放手却又如此轻松。
蓝光重刷。金基德电影里,是有阉割恐惧、衰老(性无能)恐惧,以及种种围绕痛感的描写,他给这些肉身负累找到了一种混杂着禅意和玄妙气息的解脱方式。一把弓,中间塞一个类似小手鼓的物件,便可完成从发射箭矢的男性威力象征物,到拉响哀伤心灵之声的乐器的转变,这矛盾的两者的结合,就是金基德自己,最有趣的是,当面对青年带走女孩时,老人以吊颈的苦情戏挽回女孩,而女孩返回时,老人悄悄把自救的小刀藏起来了——这一笔透露出老人的狡诈与算计,也是金基德的一处自嘲了(当然不止是艺术家,就算普通人也是人生如戏的)。箭矢擦身而过的算命,青年唤醒的欲望,投海的肉身,见红的箭矢,这些关于灵欲的象征与叙事嫁接的生硬——毕竟主干只是个糟老头子强掳少女的故事,而且韩业云在这里的扮相过于怪诞。美学上依然是金基德的水准,男女主依旧沉默
弓与琴,日与月,船与床,阴与阳,二元的象征,在窥探与表演中,交合为一元的仪式,一场性、或不如说初夜的献祭,通过对肉身的弃绝,男人将自己化为跨越时空的飞矢,将virginity钉入神与凡人之间的虚空。金基德确实引入了新鲜的观看经验,极致的形式如同言语的戒,蓄积着释放的能量,有点像是邪教版的张艺谋,摇曳的特写和色彩的冲撞,从封闭中超拔出只可仰望的对象,但也像其他直男导演一样,沉湎在对女性的拜物式摩写和音乐驱动的仪态里,缺乏对情境合理性的思考(少女衣服哪来的,不按弦又是咋出声的),在将人作为客体、或者说祭品后,他好像再也无法返回现实。
别他妈给我扯爱情,别他妈给我扯孤独。你这么大年纪不他妈找个老太太填补空虚怪的了谁?这锅孤独不他妈背。鸡巴爱情,这他妈算爱情?这算强奸!老子以后再也不看金基德了,真他妈让人恶心。养了十年就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金基德脑子被驴踢了吧
仍然无声的表现
当所有人都世俗地以为老牛要吃嫩草的时候,老人用一种超然的方式完成了结婚仪式,在不伤害女孩的前提下。狠狠打脸小人之心。嫩草究竟是老人想吃,还是油腻男人想吃,还是小鲜肉想吃?生活的灰度之广,堪比海洋。箭➹的意向使用令人大开眼戒。第一部金基德,唯美,惊喜。用“弓箭”“拉出”的二胡bgm是真动听,女主的笑容是真甜美。
依旧膨胀的个人品味,都是一些之前玩儿过的东西。
很唯美的感觉 那只弓箭真是
廉颇老矣,尚能爱否
竟然译作情欲穿心箭,汗……
金基德的电影止于此,受不了他把生活搞得这么痛苦不堪...
爱与占有,新与旧的冲突。
Blue hour#17|2,抽象又难看。所有角色的状态都像吃了shit(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的/思考应该怎么吃的),听到配乐就想翻白眼。
金基德之烂片
故事仍旧精彩,同时令人作呕。
弓是父爱 也是欲望
终于不忍再看,老金啊,这部不行啊,我很难过
很东方
弓箭,曾是保护少女贞操的武器,也是安抚少女孤独的乐器,在这里,更成为与少女交媾的性器。
配乐是大赞了,形式上又另我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