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镌刻在人的记忆里的一定是对于这个人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忘记很多人,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是我们无法忘记一日三餐,无法忘记晚上要睡觉,白天要起床。
这些已然成为了习惯的东西渐渐的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一点大部分人无法忘记,大部分人也无法解释,然而很多时候,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我们无法解释的,恰恰就是我们的记忆。
然而当我们的记忆偷偷溜走的时候,我们能留下什么呢?
就如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叫我郑先生》一样,当一个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个时候,在为数不多的记忆里,你还能记住谁?
郑先生是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现代社会,什么是老人?
一个失去了社会活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当然,这个词语可能有些过了,但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现有的一切已经不再是围绕着自己运转的了。
因为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更新迭代,当一个老人不再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时候,社会自然会将他淘汰,而本片中淘汰的方式更甚,那就是夺走了他赖以生存的记忆。
为什么说老人赖以生存的是记忆,当自己的子女们远走他乡某生活,当自己的好友一个接一个的离世,当自己的伴侣先自己而去,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留下来的就只有回忆。
回忆可以是一个什么方式都夺不走的东西,回忆可以在自己孤独的时候给予自己一种安慰。
回忆不需要依赖外界环境,回忆可以自己做主,这是对于一个人的尊重,也是对于一个老人的依托。
然而这个依托被抽走了。
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郑先生正在慢慢的失去自己唯一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回忆,如果郑先生的回忆再被夺走,那么属于郑先生的就是一无所有了。
没有人在乎郑先生面对未来的时候还有什么留存,因为孤独已经成为了他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当然,在本片中,上天还是眷恋着这个可怜人的。
当夺走回忆的凶徒正在虎视眈眈守着郑先生的时候,郑先生决定自己主动出击去找寻自己过去的记忆,努力的将过去的记忆一点点的找回或者是重走一遍,最终,让它镌刻留下的痕迹久一点。
带着对于过去的期待,郑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旅行途中的郑先生邂逅了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人结伴,虽然是忘年,但是两个人却有着相似的经历,郑先生在寻找自己太太的记忆,而女人则是想要让自己丈夫早一点醒来正常生活,两个人的期待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面对未来的时候,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期许或者留一些打底的东西。
郑先生在这一次伴随着自己记忆逐渐缺失的旅程中慢慢的找回了自己的曾经,然而这个时候,年轻的女人却不见了。
《叫我郑先生》本身采用的是双线叙事,而这样的双线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郑先生用自己的暮年找到了郑太太的青年。
两个人的交集依旧是在说着一个普通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关于爱情的记忆,关于婚姻的记忆,关于相爱的人的全部记忆。
郑先生在面对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想到的是对于这种记忆的重回,而重回的这段记忆里,郑先生所面对的是自己过去跟自己的太太相爱的日子。
这段现实中已经凋零的岁月在美好的时光的映衬之下,显得无比的光辉灿烂,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于老年痴呆症最好的回应。
疾病可以战胜一个人大多数的记忆,但是对于某些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却是无能为力的。
郑先生的记忆就是如此,他并没有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扬自己对于自己的太太的情感忠贞不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患病的他,却依旧是能将自己的最后的记忆留给自己的太太。
这种平淡的,但是能溢出来屏幕的情感就是本片的精髓。
涂们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以及一种执着的理念,即使是一个人在意识的模糊时期,那些无法忘却的事情依旧是无法忘却的。
我们究其一生在寻找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相似,同时也是那么的坚定。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人难以忘记。
即使是身患重病,我们依旧是无法忘记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要寻找曾经有多么的不容易,即使是一个正常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之后,再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曾经的记忆或者是味道也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对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郑先生来说,这样的对于曾经的寻找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我发预知的事情,却从一个有着千万阻隔的人身上看到,这或许是一种启示。
我忘记了全世界,但是却无法忘记你。
虽然本片也有所不足,但真挚的情感总是会轻易的击穿人们渴望温馨的心理防线,我们还是愿意在期待中面对明天。
……你好,再见
有关电影的一些自己的感触:记忆,总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流逝更快,且更无法选择。
所以此类型的电影多数会聚焦于时间和记忆的混乱的描写。
我们会看到同一人物混乱的角色出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身边人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等等,很多时候视角是一个照顾者的视角去体会。
而《叫我郑先生》,我们完全进入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本身的视野里,我们会同他一样有一种念想——不想忘记。
年轻的阿灰不想忘记他的丈夫,此时的郑先生也不想忘记他的妻子,我们也会去抱有幻想让他不要忘记。
随着两个人同时背上了背包,本以为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开始了,可是影片中出现的好多细节,让我觉得阿灰和郑先生的妻子为什么那么像,都喜欢马蹄莲,都爱哭,都喜欢录声音,有着摩托车的经历,线索的增多带来的是记忆深处那脆弱的真相的揭开。
直到那片鹅卵石海滩出现的时候,我能够较为坦然的接受,她们本就是一个人。
这不是一个我们所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老少”相互救赎的公路片,它是一段乱越时空的旅程,是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精神的最后阶段的一场旅行,而这对跨越时空的恋人的感情,让我既孤独,又很温暖。
我第一次觉得可能三十年也不是很长,即使两个故事明明相差悬了三十年,可是他们仍旧那样合适,也会让我觉得他们就是在这个秋季,在同一时间来环岛。
“只要陪在喜欢的人身边,不需要什么回馈,就很幸福了”。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其实会逐渐的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更加关注家里人的情况,最近更加频繁的担心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发,它的随机性让我时刻提防着家里人是否有这个迹象。
因为社会对这个的关注度的增加,使得这种类型的电影增多了一些,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排斥,在每个故事里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剧本设定,它会形成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模版,虽然会有一些俗套的剧情(比如丛林迷路把药丢了之类的),但每一部都有自己新的设定与角度加进去,总归是不错的。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老了,你爱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你将如何度过余生?
孤独是每一个人的最终命题,希望这部影片能够给你答案。
——文:4869一个老人独自来到海边,海水不断冲刷着岸上的礁石,海风吹乱了老人的头发,一只乌龟正在缓慢爬行,这是影片的开始,也是结局。
画面一转,来到老人的家中,闹钟响起,老人起身揉了揉眼睛,挠了挠头发,喝了口水,镜头给到了他与他老伴的合照。
他先喂了乌龟,来到工作的桌前,打开一个老式收音机,插入磁带,播放的是一个女人唱的《雨水我问你》,“又擱是落雨的晚上 雨水泼抹熄满腹酸苦味想起着彼当时 俩人淋雨的滋味 如今剩往事在稀微”
《叫我郑先生》剧照一个人洗漱完毕以后,煮早餐,吃完早餐来到阳台看看已经耷拉着脑袋的马蹄莲,看样子已经被悉心照料了很久,但似乎还是不免枯萎的命运。
老人整理好仪容,带着一个小马扎就出门了,门外贴着房屋征收的牌子,周围也到处都是房屋征收的字样。
老人买了一束洁白的马蹄莲,乘坐地铁来到墓园,他是来看望他已逝的老伴,告诉她他决定和他的好朋友老梁一起去养老院,并且会把她的东西都打包带走。
他把小马扎打开,坐下来准备读报纸,看样子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叫我郑先生》剧照离开墓园,他来到菜市场买菜,和卖鱼的小贩起了争执,原因是他觉得小贩故意卖给他不新鲜的鱼,但其实是他自己忘记了刚刚已经来过鱼摊挑选过鱼了,看到这里,我们都心知肚明,老人应该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老人在别家重新买了一条鱼回家,他边做鱼边记录着做鱼的配方。
今天是他的朋友老梁的生日,他邀请老梁来品尝自己做的鱼,也是让老梁来鉴别与自己老伴生前做的是否一样,结果依旧是差强人意,老梁安慰他已经很好吃了,哪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呢,老人还是觉得很懊恼,随后两人聊起养老院的事情,说那有一个小花园,两个老人似乎都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晚间,老人整理起老伴的衣物,翻出一条蓝色连衣裙,久久抚摸凝视,不能释手,他一定很爱很爱他的妻子。
《叫我郑先生》剧照镜头来到一个码头,画面突然出现一个年轻的短发女孩,蹬着一辆三轮车,穿着像是在海边贩卖海鲜的摊贩,她微笑着跟别人点头示意打招呼,然后在一个卖螃蟹的摊子上买了些螃蟹。
回来后,她用力的洗刷着手上因接触海鲜而被沾染的污泥与腥味,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以后来到病床前,床上躺着一个男人,应该是她的丈夫,她一边熟练地将鱼汤撇进碗里,拿出针管吸入鱼汤,然后通过乳胶管注入到丈夫体内,一边跟丈夫诉说着最近的生活,她说这两天鱼市刚开海,所以她早晚会比较忙,晚上她会去给公婆送一些海鲜,而此时的丈夫依然昏迷不醒,没有任何反应,女孩也并不期待丈夫有什么回应,只是抚摸着丈夫的胸口,帮他将刚刚注射进体内的鱼汤顺进胃中。
《叫我郑先生》剧照故事没有在这里继续,而是回到老人和老梁在码头钓鱼的场景,老梁说起自己跟儿子说要去养老院的事情,老人以为他的儿子会不同意,会舍不得老梁,而老梁自己之前也是这么以为的,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老梁的儿子竟然表现得特别积极,丝毫没有挽留的意思,能够明显感受到老梁眼中和心里的失落,老梁说自己要在养老院找一个老伴,老人也同意,并且说要帮他找到一个合适的,随后又立即改口,说要帮他找到一个喜欢的。
人老了,当然仍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的权利,为什么要将就呢?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得了病,他常常走在熟悉的街道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他认识到他未来的命运——失眠,多梦,空间识别障碍,幻觉,记忆力一点点的消失。
他感到心慌,恐惧,焦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他至死都不愿意忘记的人和事。
老人回到家,将一盘磁带插入收音机,收音机里传出海浪的声音,还有一个女人的声音:“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老人翻出老伴留下的旧物,一盒盒磁带,一张环岛旅行团的宣传页......他打开一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记事本,看到上面写着,“郑先生,我等你”,他不由得泪目,回忆的潮水又侵蚀了他的大脑。
《叫我郑先生》剧照画面又来到病房,女孩戴上耳机开始为丈夫读书,她读着《小城之恋》里的桥段,女孩已经这样照顾她的丈夫三年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的意思,即便公婆都劝她,她依旧相信自己的丈夫。
就在一个晚上,他为丈夫读一本《岛与诗》的诗集时,就是这么一个平常的夜晚,女孩的丈夫微微动了一下手指,女孩像是被雷击中一般惊住,她喜出望外,喜极而泣,她读更多的诗,希望丈夫可以再动一下,她一遍遍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林予。
她像是抓住了一个救命稻草,于是,她决定去环岛,为她的丈夫录下那些诗集中出现过的画面,跟公婆交代完照顾丈夫的细节以后,女孩满心期待地出发了。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焦急地在墓园寻找,寻找他老伴的墓碑,这是他的梦,他开始多梦,电话铃声将他唤醒,挂上电话以后,老人面色凝重地喝了一口水,咽下了眼泪,穿好衣服便着急忙慌的出门了门,他来到他最好的朋友——老梁的葬礼,那个和他一起约好去住养老院的老梁,如今只留给他一张大大的黑白笑脸,他哭了。
无助的他来到老伴的墓前,告诉她这件悲痛的事情,也告诉她他的病情,原本他并不想告诉她的,但现在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去环岛,去走过她生前走过的路,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会忘记的慢一些,他不想忘记她。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说走就走,老人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环岛清单,他的第一站是去红包场,也就是以前的夜总会,因为他的老伴在那里为他录过一首歌,正是磁带里放着的那首《雨水我问你》,老人点了这首歌,他遇到了那个为唤醒丈夫来环岛的短发女孩,女孩拿着老式的录音机,唱了这首歌,她要将这首歌送给她的丈夫。
看到这里,我们都在心里怀疑,这个女孩会不会就是老人的老伴,他看到的其实都是他的幻觉呢?
但是我们明明听到女孩唤她的丈夫林予,而老人是姓郑的呀?
那有没有可能,老人的名字叫做郑林予呢?
但是影片的简介里俨然写着:“郑先生患有阿兹海默症,为了缓解自己对去世太太的逐渐遗忘,郑先生决定在所有记忆消逝前重新踏上年轻时最怀念的那一段环岛之旅。
途中郑先生遇到了一名年轻女孩,相似的心情和交集的旅程让两人在机缘巧合下开始结伴同行……”弹幕里也不断出现质疑与反质疑的声音,我也带着疑虑继续下去。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女孩发现老人似乎有健忘症,提出愿意跟老人同行,他们的路线也几乎一致,他们的下一站是万福鱼店,老人的老伴曾在这家鱼店学习过做鱼,为他做了三十年的鱼,他来这就是为了再次尝到妻子曾经的味道。
来到鱼店后,点了两只鱼,但老人却皱起眉头,这不是他吃了三十年的味道,然而老板却坚称鱼的味道没变,后来老板的侄女过来告诉老人,之前做鱼的是她的叔叔,但去年叔叔去世了,现在是婶婶在做,他们为了不让婶婶胡思乱想鼓励她继续开,味道的确是不一样了,终归是物是人非,再怎么也寻不回了。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后来他们继续向东行进,他们俩相约乘坐第二天第一班火车,第二天女孩果然准时到了,他们坐在海边的站台前等车,老人也开心地向她展示了手中的两张车票,但也向女孩提出了约法三章,第一,吃什么住在哪由他做主,第二,不要问他很多问题,没有第三。
女孩吐槽他很爱说歪理。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在火车上写下最近几天的经历,接下来他们要去他老伴曾经去过的书店。
他们聊起女孩随身携带的古董录音机,女孩说这是她丈夫送给她的。
终于来到那家书店,书店老板正在修理风扇,老人提出想要找一本三十年前的留言簿,老板让他坐下稍等,老人在书店四处参观,书店的墙上贴满了游客的留言,老板搬来一摞三十年前的留言簿,说有一些在台风时被吹散了,老人提出想要帮忙修复,老板便拿来一个新的留言簿给他,老人一边用胶水修复着留言簿,一边找寻着妻子曾经留下的笔迹,终于,他看到了那熟悉的字迹——“郑先生,我好想你”。
老人在妻子的留言簿也留下了:“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
《叫我郑先生》剧照女孩也在自顾自地四处溜达,她翻到一本留言簿,上面是各路游子留下的心路历程,她也在留言簿上为她的丈夫留了言,流了泪。
她停留在门外的一株马蹄莲前,老人也来到这株马蹄莲前,女孩喜欢马蹄莲,就像老人的妻子一样。
今夜是一个雨夜,老人独自在院子里为自己的老哥们烧纸,他对女孩说:每个人都得有个念想,尤其是老年人,不然每一天都很长。
女孩问他,他的念想是什么,他回答说,他就是不想忘记他的妻子,他们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
他们聊起女孩下午为什么哭,女孩说因为她想起了她的念想,不过不是难过地哭,是开心地。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他们进山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老人和女孩走在一个吊桥上,走过吊桥来到一个废弃的铁路隧道,这里也是老人的妻子走过的路,穿过隧道他们来到一片森林,女孩在森林里四处录音,林子里千奇百怪的鸟很多,她让老人在原地等她,但不知不觉她迷路了,天色渐晚,老人决定去寻找女孩,但他也迷路了,他们各自在树上留下记号,最终他听见了女孩的哭声,循着哭声找到了女孩,于是两个迷路的人在森林里越走越绝望,好在他们被上山打猎的猎人发现了,猎人带着他们下了山,他们得救了。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的药丢失在森林里,剩下的药也不多了,但他们还有最后一站——磁带中的那个鹅卵石海滩。
老人不知从哪借到一辆摩托车,女孩却迟疑了,不愿意上车,最终女孩还是上了车,他们来到戏台看戏,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骑着摩托在海岛公路上追风,老人说,他要带女孩去一个特别的海滩。
后来女孩不见了,老人一直在寻找那片海滩,他一遍遍地问路,是的,他的病情恶化了,他的药也吃完了,他梦到他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他从梦中惊醒,墙上镜子上贴满了他写给自己地提醒:打开记事本。
《叫我郑先生》剧照他翻开记事本,每一页都写着去找鹅卵石海滩,直到他翻到记录着那个女孩地那一页,他开始寻找那个女孩,所有人都告诉他,从来都没有一个女孩,从来都是他一个人。
影片开始疯狂地回忆老人这一路的旅程,那个女孩难道从来都不曾出现过吗?
老人在寻找女孩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那片鹅卵石海滩,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女孩站在岸边。
女孩问他,如果他的太太还在,他们会做什么,他回答,也许他们会一起去养老院,在一起就好。
《叫我郑先生》剧照女孩拿出录音机,大声对着大海喊出:“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这时,我们心中所有的疑虑与不确定都被解开,它证实了我的猜想,伴随着激动人心,水落实出的背景音乐,我们确定了郑先生的全名,就是郑林予,年轻女孩就是曾经为了唤醒老人独自环岛的老人的妻子。
《叫我郑先生》剧照“其实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和我在一起。
”这是一场两个人的旅行,平行时空下的相伴,难道就不是相伴吗?
影片的最后,老人独自一人住进他跟老梁看好的那个带有小院子的养老院,老人没有忘记他的环岛之旅,没有忘记那个年轻女孩,他将幻想与现实弄混,但终归是永远活在了他想要活进的记忆中,那里有他的妻子,有他们的环岛旅行,还有那株起死回生的马蹄莲。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END
人类为什么珍贵,是因为他们有限的时间,电影的存在为什么珍贵,因为它们是所有感觉和记忆的延伸。
就像本片里的录音机,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有限和无限的中介,证明时间无法转移永恒的爱,让失去记忆的郑先生和失去时间的妻子在同一个空间再度相遇。
我害怕时间,因为它很过分,它不仅让人面目全非:时间一到,证明你已经年龄很大的印记,沟壑交错的线条还有白发就会出现。
我怎么能不害怕呢,我只是一个俗人,害怕衰老,害怕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害怕我的回忆要用‘’几十年前‘’来开场。
这是本片故事还未开始我已经感到难过的原因。
我的眼泪是为开始遗忘的郑先生而流,也是为开始怀念的我自己。
本片虽然刻意模糊了人物身份,但仍设置了许多线索,一度在暗示郑先生和阿灰踏上环岛旅途的目的是相同的:与自己和解,与时间和解。
郑先生听的录音和阿灰录音的录音机;郑先生妻子有用正字记录的习惯,树林迷路后用正字作记号的阿灰;马蹄莲多次出现,它代表着永恒的爱:它在郑先生和妻子同框、阿灰和昏迷丈夫同框、郑先生和阿灰同框时均有出现过;还有同样有在书店留言、同一首歌《雨水我问你》、同一件衣服、猫头鹰守护神……当最后真相揭开时,原来前文看似不合理的所有细节最终指向本片的主题:爱——藏在细节里的爱。
当大脑失去记忆能力时,这些隐秘的爱像写在纸上的文字一样深刻,让郑先生最后依旧能从面目全非的时间里记起妻子模糊的脸,以及他们曾共享的时空。
可能多年后我也会忘记自己看过这部电影,但我应该会记得曾有一天我独自享有了一面大银幕,共享了他人的一段关于环岛、关于味道、关于雨林、关于海滩、关于一首歌的记忆。
写在前面:匆匆忙忙赶到另一家影院,嘴上咒骂着排片怎么那么少,可思想很乖巧地接受了这一现状。
我的朋友和我吐槽,说到底积压了多少像这样的片子没有放出来啊。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多来点呢,每次都和挤牙膏一样,一段时间来一部。
1.鹅卵石般的疼痛我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老呢。
人可以受伤,人可以死去,但是我无法接受人终将老去。
松弛的皮肤,萎缩的大脑。
讨厌的老人味,失禁的大小便。
光是想想,我便觉得心颤。
同样,我觉得心疼。
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一天会认不出我吗,温热的吻无法印上我的额头,有力的拥抱无法勒住我的肺。
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片子蓄意煽情时,我觉得他没有人文主义关怀。
有些人说主题雷同,全是阿尔兹海默症。
我觉得他没看到事情的同一性——老去的人都是相似的。
本片的元素很典型,老少配,公路片。
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方式,端上来的便是一碗黯然销魂饭。
甜蜜的叉烧,也能吃的你泪流满面。
温柔的海风,割出郑先生的泪沟和皱纹。
我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叙事,因为轻描淡写下是中国男人含蓄的爱意。
而我始终在想,溢于言表的感情是否真的肤浅,而如果藏在心里的爱不说出来又显得痛苦。
所以当影评后20分钟,高潮发力时,一颗圆滑的鹅卵石卡入了我的喉咙。
疼痛逼出了我的眼泪,我开始抽泣,为了郑先生,为了阿灰,为了我终将有一天老去。
2.岛屿上的书都是咸的我一直觉得留言簿有一种不管别人死活的痛快。
写的人洋洋洒洒,看的人异常沉重。
而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挑一张明信片。
花5块钱,写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文字,抛出去。
而当我到家,又或者明信片比我先到家时。
翻开那张薄薄的纸张,阅读上面有力的文字,那种恍惚是很难得的。
所以电影中这个设计我很喜欢,我仿佛看到了我老了之后可以捉弄别人的计划。
如果我死去,我会留下很多线索。
让我的爱人去找寻,去贴着我的脚印向前。
逼着他们了解我的过去,又或者替我做些没完成的事情。
哎呀,这样想想,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了。
郑先生的爱人是顽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人不怕死,人怕忘记。
被人记住是很荣幸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会在一起吃火锅别人只点了羊肉时,指着我大喝一声她不吃羊肉。
爱我的朋友,记住我的细枝末节。
我也记得,你不爱吃黄瓜。
3.古董录音机和雨滴上一次我感受到老物件的浪漫,还是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个随身听。
透明的壳,放入碟片,休休地转。
耳机也是插线耳机,一次只能听一张专辑。
为什么说旧的东西浪漫,可能是因为傻瓜式的简单。
没那么发达,又或者没那么三心二意。
更新换代太快,人们的感情怎能停留。
录下声音,给昏迷的丈夫。
又或者朗诵诗歌,给无意义的爱人。
我想,要是我,一定做不到这样的大无畏。
又或者,我没遇到这样的人。
这种纯粹到极致的感情,是一种拼死拼活的爱法。
已然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才敢说出爱与悔。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
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
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
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
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
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回忆中的语气,认真陈述的语气,喃喃自语,不顾其他的语气。
阿娇那天给我唱了《雨水我问你》… 他们都羡慕我…一场台湾环岛,执拗中捍卫着记忆,如同握剑而立的落魄英雄。
“可比遇着风台天心痛就像雨水拨抹离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
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郑先生每次吃鱼都不开心,鱼店老太太被郑先生盘问的也不开心。
”郑先生一直在找寻和回味她妻子的味道,老太太也想守护和延续她丈夫的味道。
受此启发,深夜还忍不住去看第四遍《叫我郑先生》,想再去发掘些可能忽视的感人细节。
这部电影有太多让我着迷的地方,安静的整体格调、沉稳的叙事风格、略带灰色幽默的台词对白、让人渐渐领悟的推演过程。
整部电影的味道闻上去像是是平淡无奇的福佳白,入了喉才感受到艾帝达姆的芳香浓醇;又好比是坐在匀速行驶的高铁中,速度极快也很刺激,只是它太过舒适让你沉浸其中而丝毫不察。
电影的高潮就在最后,而真正能在结尾掀起高潮的电影实则不多。
这些都是电影的高级所在,也都是让我着迷的原因所在。
但我想,它真正吸引我的原因大概是相信,我相信电影里的故事真实存在,它是平凡也是伟大的。
做平凡也伟大的郑先生或者阿灰,还是人性之初。
“人,总要有个念想。
”这是郑先生的选择,是重新踏上和妻子的回忆之旅,将记忆的碎片,拼成曾经深深爱过的证据。
因为有些事情,做过第二遍以后,可能会忘记的更慢一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又一次次的走进影院,去看看那位在荧幕中的“郑先生”。
那些令人尊敬的电影人、热爱电影的演员、还有优秀的电影,本就该属于大银幕,不该“隐入”小屏幕。
。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生活在青岛的六十多岁老郑,在老伴去世的四年后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于是为了在自己全部遗忘之前再纪念一次老伴,在2020年踏上了她三十年之前同样的台湾环岛之旅。
如果你之前曾起心动念的想去台湾环岛那么推荐你去看看此片,给自己先导过过眼瘾(真的是台岛实地拍摄的呦)。
近期用阿尔兹海默做素材拍片的不少,《妈妈》里是是女儿,这部里是丈夫。
但国内的处理和国外差别很大,国外真是把那些残忍的撕开给你看。
而国内的处理都是让患者很体面与安静祥和,除了反复表现些健忘和偶发的情绪激动外,真的就是个健康老人。
优点是片子的制作还是很认真的,制片是香港方的,监制是台湾的,摄影指导有廖庆松老师,片里有林雪和高捷的客串。
算是两岸三地的合作拍摄了(近年很少见了),又是台湾实景,涂们老师的遗作。
必须得再说下,涂们老师的台词是真好(老一代演员的普遍优点)。
片子里涂们老师还致敬自己的《老兽》骑着小摩托在台南游历,还致敬《杀手莱昂》也和花说话抱盆马蹄莲。
用角色的主观意念作为悬念在国产片里就算是不常见吧。
但放在国外确实没啥新意,描写精神分裂的惊悚片常规套路。
你要注意看其实片中从开始就不停的给你提示,阿灰(这名字就是记忆尘埃的意思,但真的老土,想起了陈道明老师在《无间道3》叫的影子———哈哈哈)家里的布置就是按30年前的,家具,台灯还有随身听都是老物件。
还有无论在排档吃鱼还是在高捷老师的书店里,别的演员都是按看不见阿灰来表演的,还有那俩倒来倒去的猫头鹰平安符,直到最后的底之前,让她穿上涂们老师整理老伴遗物时收拾的连衣裙(这个有些问题,30多年的衣服有点太嘎新了,还有老太太这三十年体型上没有变化吗?
或是老伴特别喜欢这裙子从年轻时一直细心保管,那应该这裙子对她特别重要,但片子里没有交代,只是简单的当提示符号用了)。
用双姓名字有些讨巧。
还有的缺点是,细节上抠的不够,涂们老师生活的房子是按起居多年的旧屋布置的,但墙围子明显是新刷的,风吹雨打四年的墓碑像是昨天才定制的,老郑飞抵台湾按表述是从台西一路往东南逆时针环岛去了台南(走了约四分之一圈),但看外景像是从台东的花莲一路顺时针环岛往南到了垦丁。
还有如果伤处是在上臂肘部能引起植物人昏迷三年吗?
还有居家照顾的植物人除了上面需要打营养液从胃管导食物糊之外,下面还有需要插尿管和挎粪袋,哪儿有那么干净光溜。
剧情结尾的翻转高潮处理真的很煽情(感人),但细反思结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尬。
很舒适的一部电影,陈年往事娓娓道来,画面什么的也很美,可这个配音多好有点不适,播音腔有点重,这不对,不够生活!我是骑自行车环过台湾的,郑先生骑摩托的那段公路海岸线我在原地也有拍照,完全同场景,那么问题来了,他从南往北骑的,怎么最后到了垦丁……方向错了😂然后,鹅卵石海滩在台东……
原来都姓郑,挺不错的。但还可以拍的更好
剧情平淡 没有高潮 好像一个自传体散文 情节太过于简单 看见一段能猜到下一段 但感人性是有的 甚至这种平淡的剧情是给这种感人性是加分的 3分🧐
这个才看了前面十几分钟我就很厌倦,实在不喜欢这种叙事,电影空间真的不要塞一些现实生活中就让人厌倦的桥段
戳心的小岛漫游
关于阿兹海默症的影片,个人感觉故事编排不如《妈妈!》更别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作品,不过这样一部感觉有诚意的电影至少比蛮多或粗制滥造或胡编乱造的国产片更博得我的好感。听到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惊喜下。★★★☆
台词生硬,但剧情好厉害。
涂们的遗作,跟他以往的作品很不同,以往都是基于内蒙的片子,他演的全是那种《老兽》味儿,这部不知是不是台湾环岛回忆,突然全成了小清新味儿了……阿尔西海默症这个题材,这样拍过于浪漫化。但是本片不这样拍个时空交错,剧本会显得太简单。台词不够口语化也是个问题。同样是阿尔兹海默症题材,哈内克的《爱》和奚美娟的《妈妈》在剧本方面都比本片要更胜一筹。
【C】
3.5 涂们的小摩托开得不错 《雨水我问你》
2017年,北电毕业,受好友海鹏邀请,进入邹导儿剧组,与涂门老爷子,王真儿,一起环岛台湾,拍了这部影片。5年了,其中被口罩偷去了三年,也经历了无数困境和压力,如今终于定档,得以面众。难忘在垦丁沙滩夕阳下的奔跑,迷雾山林潮湿的寻找,青岛老街一束捧花的独行,鹅卵石沙滩怒涛的咆哮……可惜,斯人已逝,但记忆不会灭掉。还好通过电影,能与天国的涂老师再次见到,涂老爷子,想您了。
雨水我问你,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
最近阿尔兹海默症的题材有点多——这不是问题,这片的问题在于不说人话——没有骂人,就是说,咱们正常人不是这么说话的,说人话很重要。
萍聚。结束有点类似日本的结果,非常感动。
3.5星,码后简评。又是一个阿兹海默题材的故事,还是一部老一辈相知相守的爱情片,虽然导演试图用一种反转的方式来呈现爱情的持久和真挚,但这样的处理其实有点意料其中了,也许创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烧脑,只是想藉着这种时空同频的陪伴来弥补遗憾,表现老去的孤独,涂们老师在片子中的角色,怎么说呢,还是少了一些些软弱的气质,大概他还是一只老兽吧,带着一些与生俱来的刚强,所以在产生共情方面就会减弱一些,也侧面削弱了阿兹海默老人的状态和处境,相比之下,王真儿更符合这个片子的调调,于是男女主角的化学反应就不会太多。最后,现在台湾这个两个字已经不能在大银幕上提了么,这么规避着,我不理解,但宝岛怎么拍还都是美的。
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忘记的会慢一些
刚开始以为主要是讲阿尔茨海默症的,看完才发现是一个不愿意遗忘那份深情的故事。你的念想是什么?是不想遗忘。其实,得到过才会不想遗忘。如果一辈子爱而不得,是不是忘了也是一种解脱。
#2023001#1.虽然结局完全在意料之中,但表演中透着的情真意切还是很容易让观众共情。2.全片没什么冲突转着,叙述都是简单地平铺直叙,将两个人的感情娓娓道来。3.电影基本上在台湾取景,台湾的山、海、小吃,依然历历在目。
好想再去台湾旅游哦 据说本片拍了好几年了 被搁置了这么久才放映 也不知道啥情况 或者又被改了多少 一开始我觉得老先生对妻子有着不同寻常的思念 看到后面原来是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
票房不能代表质量,如这部电影。题材被大量吐槽,故事也其实没有那么难猜,节奏慢,台词书面,问题都存在。但是还是给了4星,阿尔茨海默病只是个外壳,内核是所爱之人再也不能回应的孤独吧,无论是照顾了昏迷林予三年的阿灰,还是和庄一岚死别多年的郑先生。涂们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