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大范围铺垫,后半段起来了,前面反正是看的有点平淡,里面有特别多的歌曲,完全可以当个歌舞欣赏,而且里面的歌舞涉及了好多个风格,挺惊喜的(唱歌已经是一种传统了.)后期起来了,我是看到后期开始心疼起来了. 你知道那种自己已经失去了,还要去安慰别人,太悲伤了。
so sad 情感抓得很好。
(嫦娥和后羿的故事,别问我为什么哭)怎么说呢,涉及到了中国的元素,尽力融入了中国元素,能看出来已经很努力了. 剧情上,我没怎么挑,我是看下来了,(我可以接受.)原版翻译字幕较官方,有些地方较生硬,可能会看不懂(我有的地方有点)中配挺接地气的,非常可以的。
原版和中配都很优秀,但我主观更推荐中配一些(我是看完了原版,看了一些中配的人.)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动画,每次我刚想表扬它,又看到忍不住吐槽的地方,刚失望又发现了其闪光处,随后又马上被打脸。
总得来说它最大的缺点就是风格不统一,包括音乐风格的不统一,画风的不统一,人物形象的不统一,故事风格的不统一。
这是很多中外合拍片会出现的毛病,而这部影片在角色形象和场景设计的风格不统一太过于明显。
一直认为好的动画是用让小孩子都能看懂的表达方式,讲诉一个令成年人都能产生共鸣的人生道理。
而该片的立意太过边缘化,反应的只是小众人群会遇到的问题,大多数观众看了不是无感就是尴尬,真不是明智的选择。
且把嫦娥的故事硬往上套,使整个故事都显得幼稚。
如果和《飞屋环游记》,《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这样的动画比较缺点就一目了然了。
既然对比了雪人奇缘那就来简单说下这两部的制作背景:雪人奇缘和本片虽然都有pearl studio(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东方梦工厂,由于美国梦工厂已撤资退出所以目前独立出来与梦工厂无关)的参与,但是因为雪人奇缘是美国梦工厂撤资前就开始的项目,所以即使撤资pearl studio依然在制作中占了较多的比重;而本片导演glen keane则是实打实的迪士尼出身,是参与了多部迪士尼二维动画的元老级人物,而本次pearl studio看起来也只是相当于顾问的角色为片中中国文化的部分提供意见,整体制作基本还是在欧美,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吐槽本片像迪士尼的风格,但是本片跟梦工厂毫不相关。
原文:本来只是个短评但是实在槽点太多写不下了——————————————说实话如果不硬套中国元素进去我还是愿意考虑给四星的…现在就有如吃美式中餐一样味同嚼蜡…大概就是一口月饼下去发现是果冻软糖馅儿(是的就是电影里一样的月饼🤷♀️)我严重怀疑他们是先写好了故事框架然后为了讨好中国观众把故事放在了中国,因为整个故事放在哪个环境下都如此受用,设计上也都如此“偷懒”,除了人物做成中国人环境建成中式建筑放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中国味道”进去其他哪怕一丢丢深层次一点的中国元素都不舍得用,月球上的设计就彻底放飞,和地球无比割裂,唱着流行音乐化着欧美妆出场的嫦娥住在闪光版的迪士尼城堡里,这哪里是上月球,这真的不是暗喻全球都被美式文化浸淫并且深刻向往吗🙃;脱离画面单看故事也是破碎不堪,各个角色线都完美平行,除了结尾凑在一起基本都毫无关系❓人物动机也都莫名其妙,小男孩对主角死心塌地,还有绿果冻gobi突然就愿意为了主角做任何事(此处类比冰雪奇缘的雪宝以及inside out的bingbong,他们对主角的一心一意是因为他们在之前就和主角有很强烈的情感基础或链接);还有莫名其妙就开始唱歌,真的不愧是glen keane导演,整个片子都充满了迪士尼2d时代old fashion的感觉,尬的我全身起鸡皮疙瘩,老迪粉我真的受不了…说实话嫦娥的古装造型和后裔的人设真的挺好看,把这两个角色单拎出来原模原样地把嫦娥后裔的故事拍出来都比现在这个四不像让人舒服,同是美国人拍中国背景的故事,本片实在对比得隔壁雪人奇缘高级了不少。
我完全不介意外国人拍摄中国题材,我们的文化被重视和推广是好事,并且已经有了功夫熊猫的珠玉在前,事实证明这条路不是行不通的,但是你用了多少心做了多少事,片子的质量最后是骗不了人的。
也許有過喪父的經歷,這部電影有深深觸動到我。
故事感動,音樂好聽,動畫精緻,只是略嫌3D嫦娥畫得不夠2D的漂亮;開演唱會的嫦娥有讓我出戲,月球上的世界感覺很西洋風,不過慶幸有還原嫦娥原來的樣子帶我回來。
因為是出自Disney Legend Glen Keane之手,所以這部片一定是音樂劇,而且帶著濃濃的迪士尼味道...近年來新迪士尼漸漸流失原有的味道,所以我覺得很感動竟然能在這部作品裡找得到黃金時代(2nd Golden Age)的迪士尼味!
有人說這部片抄迪士尼...我倒覺得自從華特.迪士尼去世後,「迪士尼」就只不過是個品牌,靠動畫師來給它設立好形象,所謂「迪士尼味」也是動畫師們的ideas, 所以動畫師去到哪兒,「迪士尼味」就會跟到哪兒... 若要說representation, 個人覺得這算是很新鮮的作品,沒有很土的「龍鳳」,「陰陽」代表Chinese,還介紹了中秋這個節日給很多老外,有很多老外朋友現在很好奇想多認識嫦娥的故事,還說明年要試吃月餅!
這才是representation的重點吧?
跟全世界分享我們的傳統文化。。
本片還把「烏鎮」這個地方的氣質呈現了出來...誠意十足,比2020花木蘭好太多倍!
是我看过最fusion的片。
对中国文化背景和本土景象的描绘都很细致。
古今、中外,大fusion。
主角小女孩行为举止塑造得很美国,但场景环境描绘得很中国并且很准确(老师说“你今天考第一下次就可能考第30”真是逗死我了)。
小桥流水镇上谈磁悬浮,打乒乓球的弟弟练穿墙术,科技感的月球岩石表面飞过火红麒麟兽。
仙气飘飘的嫦娥出场就开Katy Perry式演唱会,转眼换成古装又化斩男色咬唇妆。
全程惊叹于各种元素的融合,而且佩服对亚洲文化场景描绘的准确。
甚至还看到了日本动漫和韩剧的一些影子。
全程惊叹看完。
如果是以一个我不了解的文化背景做改编,可能我并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复“被击中”又“被颠覆”的感受。
喜欢。
难以置信,这么个充满的各种标签的仅次于一般的动画片居然得了2021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匪夷所思!
叹为观止!
所以最终得奖的是“矬子里面拔大个儿”。
看这这些提名奖,“低幼化”也在全球化ing。
时代在前进,奥斯卡对中国的审美还在原地踏步。
对照很这个片子里嫦娥唱词里出现了中文,全都没有听出来是中文,这个嫦娥形象一定是参考了歌剧《图兰朵》公主的形象,但是这都21世纪了,还在参考以往的经典刻板印象真的要不得,难道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与时俱进嘛?
(《图兰朵》真的是歌剧界的最有名儿无聊的剧目没有之一)。
这个片子令人费解的是他以为视角是国际视野但是还是立足北美市场,不时的流露出高高在上的视角,睥睨整个中国乃至亚洲文化。
貌似感觉就是北美出品方审美标准,因为这样子能卖钱,类似迪士尼出品动画,动画歌曲永远比情节更加让人记忆深刻。
迪士尼法语版永远比英语原版词好。
《小门神》《哪吒》还有《白蛇》真的要比这个强!
中国文化也好亚洲文化也好,你理解就理解,脑细胞不够用不理解就不理解,没必要为了让人理解“变形”成为能理解的样子,不能理解才能有动力去学习理解。
认识一位老师,他儿子在Netfix里任职,Asian American背景让他成为了这部动画的制片人。
反正该吐槽的全都吐槽了,最后跟这位老师说“回头麻烦转告你家哥儿,这钱他们白花了。
”
《飞奔去月球》今天循环了一天,娃超超超级喜欢看……老外很善于用中国元素讲一个关于爱和成长的简单故事……当嫦娥和后裔分开的时候,只有2岁多的娃说,“那个妈妈伤心了……”我问他,“妈妈为什么伤心啊?
”娃说,“因为她再也见不到爸爸了……”因为我们是用网飞看的,所以都是英语配音,但是孩子即使听不懂英文也完全可以理解影片的意思……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欧美的动漫总能全世界流行,而国漫却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外国人必然理解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可是告诉孩子爱是什么和如何去爱,却是全世界通用的……有时候简单的故事反而能打动人心……比起抗争式的自我成长,我更愿意给孩子看这样的动画片,毕竟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我想在他心中种下“爱”的种子。
每次遇到中国题材背景的外国电影,国内影评里总逃不了一句“中国元素,西方内核”。
然而再继续追问本片的西方内核体现在何处呢?
估计在座的各位未必答得出来。
菲菲的父亲尚且年轻,妻子病逝,鳏夫再娶,这都是当今众多重组家庭的一部缩影。
经历了堪比灾难大电影般的2020年,如何告别过去,拥抱未来这却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与迪士尼真人《花木兰》停留在表面的说教,《飞奔去月球》对于家庭主旨更多体现在细节上。
不管是寄托思念的月饼,还是影片最后七大姑八大姨的饭桌闲谈,都足够让人有所共情。
消防栓上的火警电话、高铁建设以及溪边具有象征意义的白鹤可谓细节满满。
本片比较生硬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放下?
”,是一两句交心的谈话和一个努力闯入菲菲世界的臭弟弟就让她move on了吗?
显然说服力不够,这也是我没有给满分的原因。
但作为一部场景服装细节满满,甚至对当代中国人文环境非常有考究的梦工厂动画,仅仅是一句西方内核就搪塞了这部电影,未免也太不公平。
因为爱与成长并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本文无剧透这是一部Netflix出品的动画电影,国外通过Netflix流媒体平台观看,国内则目前正在院线上映中。
看之前查了下评分,豆瓣 6.6,IMDb也是6.6,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电影基本就直接放弃了。
谁让我对动画电影总是格外偏爱一些呢?
于是带着不高的期望打开了本片。
一开场,这别扭的人物建模有点不习惯呀,这中国元素浓得有点刻意呀,这熊小子是美国穿越来的吗,这儿童造火箭也太危险了,没人管么?
……心里止不住在打鼓“是烂片吗?
是烂片吗??
”可是当菲菲驾着中学理科实验水平的飞船飞上天空,故事从写实风的地球进入到幻想风的月球,脑洞大开的月球世界呈现到眼前的时候,节奏突然进入佳境。
各具特点的月宫角色纷纷露面,视觉风格独特的月球冒险紧凑展开,故事推进稳定而流畅,剧中人打开心结的解决方式也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看完之后可以确定,这不是一部粗制滥造靠噱头与情怀唬人的应景之作,而是一部能够自圆其说、故事完整的诚意之作。
虽然算不上尽善尽美,但竟然意外得挺好看!
在我这里它至少值7分。
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剧本扎实,铺垫与呼应、搞笑与煽情、碰撞与和解,都达到了比较高的完成度。
有些情节处理稍显突兀,但都到不了让人无力吐槽的地步。
这个剧本没有什么让人称绝的亮点,但步步为营推进有序,各种娱乐元素填充得当,有萌宠担当,有人物弧光,最终呈现出很好的娱乐性。
这部影片是中美合作制作,本质是部中国元素的美国片儿(人物说话的口型都是按英语调的),导演是曾在迪士尼服务几十年的资深动画师,所以影片形式上是迪士尼风的音乐剧就毫不意外,而中方公司是东方梦工厂(去年口碑不错的《雪人奇缘》就是出自他们之手),这样的混搭阵容,产出的就是这样一份迪士尼芯儿中国皮儿的糕点。
坚持纯粹的人可能觉得不搭,但作为一个单纯的动画迷,只要有趣有益,遥想当年伴随我们长大的那些动画片们,我们想要的本来不就是这样单纯简单的感受么?
5.8分,能看出制作团队有国人参与,背景的中国风黑墙白瓦江南水乡的意境很有江浙地区的风格特色,学校的校服晚宴上的螃蟹中都很对味,而不是老外眼中的唐人街画风。
但是人物的对话逻辑和动不动就唱歌的剧情走向,太有迪士尼那味了,导致中不中洋不洋的整部剧很奇怪,尤其是到女主建成火箭飞向月球开始,剧情开始胡乱起来,靠手搓磁悬浮火箭真的能上天吗?
未免跟现实太离谱。
到月球的画风突变,突然变成奇幻风出现莫名其妙的角色,人物色彩过多像儿童故事,背景简陋像电商宣传片,那个长大像秃头狗似的东西插入那么晚戏份还那么多也不讨喜,姐弟两没什么互动莫名奇妙和好女主角这发型一直到结尾也没换,真是够丑的,但是人物模型还可以亲戚们的画风很真实有中国人的特色,女主的杏眼笑起来也很好看,还有嫦娥的角色很美有很多服装造型,打乒乓的运动服加分一丢丢。
江南水乡,月饼,大闸蟹,嫦娥后羿,玉兔。一切都很熟悉的中国风。应该在中秋节期间上映。
真的不用拍出来的… 硬套中国背景好尬……原创一个会好一点
大杂烩,中不中洋不洋,歌曲强行插入还不动听,描绘的月球景色像个儿童游乐园,缺乏想象力,差评!
才知道去年上映过,实在低幼且有根本的现实不可能性。虽然把苏州、高铁、餐桌、广场舞这些表现出来了,但完全没实现恰当的迪斯尼化活用。
感觉豆瓣评分低了点。这完全不输迪士尼的冰雪,另一个世界的美术风格也与SOUL异曲同工,只是制作细节上不够精美。月球很美,发光的生灵超可爱,超平面的糖果屋世界也挺有特色。荧光视效现在是真的火啊。中国元素的应用也算合理。 【pearl studio】
❶《月亮之上》、张继科、微信,让我好奇英语原声的版本。❷《雪人奇缘》之后的东梦,继续探索传统的新生。这次是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❸蹦吉那么可爱。❹《花木兰》欠的歌,东方梦工厂替迪士尼还了。自己人,别开腔⋯⋯水乡小镇的“音乐剧”尬到我坐立难安,更别提口型清晰可见英语原台词;不过,嫦娥登场是例外,以演唱会的形式,化身流行天后,大胆颠覆形象,或许才是破旧立新的尝试方向。❺尖子班第一名+磁悬浮=载人航天登月。❻李诞配音首秀——“人间不值得”,月宫值得。(“提款鸡”,谐音梗扣钱)❼最后提炼的是放下、接纳、收获新的爱,幸免于烂尾。
画面真的绚烂,嫦娥跳舞那段有惊喜到。就是故事线太简单,当作儿童片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想看地道的中国生活去看许愿神龙吧,好歹还靠谱一点。这只是部披着黄皮白心的香蕉电影罢了。云集了大牌多明星和如此多优秀的艺术制作人员居然做成这样的故事真的令人失望。
东西方文化糟粕的完美结合,后妈把传家宝塞到月饼里给孩子吃,是未卜先知还是要把牙都硌掉喽……
没做好
三口之家的美好生活让人动容,宛如武则天女王风的嫦娥还是让人有点接受无能,画面呈现无可挑剔,但很自我和解哪有那么容易~小兔蹦吉的眼睫毛居然比嫦娥的还要动人耶~
曲儿还行,但我最讨厌说话扭脖子的人了
比今年的那个孙猴子好太多了
广寒宫变成缤纷绚烂的幻月城,会唱跳的嫦娥(长得像黄龄)流出的眼泪像糖豆人,还挺新奇。不过内核还是最俗套的家庭价值观“走出伤痛传递爱”,讲述得也比较低幼。大段迪士尼式的歌舞也没啥记忆点,算是比较失败的融合。
这个蹦迪嫦娥真魔幻地球上的水乡还原还蛮美的
月球碧昂丝好酷,可惜女主角小女孩捏脸捏的迷之像于正
脑洞挺大的~
中国人的审美和长相不是这样的!情节里应该是江浙一带,怎么搞的长的像东南亚人似的,完全是白人眼里黄种人的样子
美国人能不能别再用中国故事臆想了?
可以看作《家有儿女》小雪与刘星故事的一种变奏,不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还是制造火箭的科学元素,都运用得比较接地气,虽然故事依旧在预料之中,但其表达「放下悲伤自我和解」的主题还是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