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雪山值得一看,中心思想不明朗,结局很开放,未来很不确定。
可能正是这样才难得可贵吧。
虽然,当太多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碰上一部没有明确含义的电影,也是需要适应一下的。
这个思想大乱炖里,包括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国家治理和村里传统文化的自治,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神文化与人文化,男与女,城市与乡镇,人与动物,生存与生态,这个单子还可以再细化。
看着这部电影,虽不至于潸然泪下,也是极度心酸的。
我们的村子怎么了?
为什么一条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就这么难找?
这些村民生活在大山里,极度渴望着和外界连通,渴求着外界的事物。
那个两元店里随处可见的恶俗的镜子居然在乡村少女的眼里这么迷人。
为了改善生活,不惜盗采红豆杉的皮。
但是,如果城里人可以随意跳槽,争取更好的生活,为什么村里人求发展的欲望就不可以得到认可呢?
我们还是以一种压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我们的农村兄弟姐妹们。
他们认为,志愿者把熊看得比他们这些人金贵。
可能是的。
至少大部分环保主义者就是。
但是他们不得不是。
在这个经济挂帅,发展至上的时代,不能说话的生命需要有人为他们代言。
在这个片子里面,“村子” 可能是弱势群体,但是在这个GDP高速增长的时代面前,所有的动植物几乎都是弱者。
或许这就是片子没有鲜明观点的原因。
现实太复杂,打人的板子无论下在谁的身上都让我们同样不忍,甚至身同感受。
或许最让我触动的是,村里年轻人心里那股压抑不住的出去的愿望。
在这个我看起来的美丽的村子,他们爬到高处,望向远方,无视周围的环境,心里早就出走了。
邻家年轻人频传的喜讯,荣回故里的财大气粗,渴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在在撩动他们的心。
我要是在那种环境,我也会有同样的思想,哪怕就是为了经历过更多的伤害。
我无法埋怨他们,无论是渴求出走,无论是希望把祖宗拉下神坛,可是我没有办法不为这个两难的局面而纠结。
是不是我们保护了人,就不能保护环境?
我以为我在沿海的所见所闻已经解决了我心里的人与环境的难题:所谓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一个伪命题,那些癌症村,那些在污染中痛苦呻吟的人们,都说明了伤害了环境,不仅是伤害了未来,连今天都失去。
可是确实还有很多传统社区面临着传统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难题: 修桥等于开发,开发等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但是不修桥,等于生活不便,等于没有好的公共服务,等于受制于外来的精明商人。
一道桥,几片红豆杉树皮,承载着沉重的时代命题。
还没有多少解决的方案。
刚好看到一篇年轻人重回农村的文章,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式的田园生活。
这些单纯的想法,追求自然和生活品质的两全,有没有可能带来一种新的解题法。
或许这不是一两批人重回农村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些先锋,这个棋局就没有扭转的可能性。
看了碧罗雪山,多年前的老电影了,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个镜头,就是这样朴实。
信奉熊的村子,却常常遭到熊的侵犯,而他们却不能动手只能躲着,尊敬着他们所谓的老祖宗。
木扒虽无大能,而且常对自己的媳妇发火,可是在媳妇被父亲谩骂无能时却还是出来安慰她,并把自己攒的钱给了父亲,可那是他偷剥红豆杉树皮得来的钱,果然,他入狱了。
为了凑钱保他,父亲将妹妹吉妮许给了他人,不愿从父亲的吉妮决定把自己喂了熊从而换得政府的补贴,临死前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悲凉。
而她的父亲也因此而后悔,却也无力改变。
我无法评价他们的信仰是对是错,也不能去评价,因为那是自己民族的信仰。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为此牺牲全村的利益,政府让他们搬迁,并未让他们对熊做出什么不敬的事情,可老祖却那么固执,若不是负责人警告他们若不搬便会杀熊,我不知道老祖是否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有可能牺牲更多人?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确需要传承,需要尊重,可这不代表每一样都需要坚持,也不代表这些规矩是死的,希望每一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正确的流传,而不是死守不合理的规定,害人又害己。
电影海报
这句话猛地听上去有一点夸张的味道在里面。
但是细想一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个故事,确实是由这个主线引进来的。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除去汉族之外,剩下的55个不一定每一个都能叫上名字。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跟我们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
这是一个大前提,但这个大前提却显得没有那么的温柔可人。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与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定的距离。
当文明的大潮席卷全球之时。
或许他们就如同当初被哥伦布看见的美洲大陆原住民一样手足无所。
在我们看来,大家已经对于这些少数名族的同胞们给予了非常宽松的保护政策。
大家像呵护心爱的小孩子一样,呵护这个民族,但是却少有人思考,这样的呵护,到底是加快了他们被同化的速度,还是真的在保护着濒临失传的文化。
《碧罗雪山》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电影。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55个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的故事,傈僳族年轻小伙子木扒要娶亲了,但是娶亲却耗尽了家中的银财。
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在一片欢笑声中雪上加霜了。
贫穷使得傈僳族人们活的很凄凉。
他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那根绳索桥。
政府一直呼吁傈僳族人们搬出来,但是大家出于对古老祖宗(黑熊)的敬畏都不敢有这样的念头。
长此以往下去,人们却并没有和祖宗有着和睦相处的氛围。
年轻的族长迪阿鲁爱慕着木扒的妹妹尼吉,但是就在这个关头,木扒因为盗窃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而被抓,木扒一家急需一笔钱来帮助他摆脱牢狱之灾。
混混阿达也想着趁虚而入迎娶尼吉。
这个时候的迪阿鲁却犹豫了,伤心的尼吉盛装打扮后,独自走进了深山去寻找祖宗。
因为她无意间获悉,人被熊攻击致死会获得4万元的政府赔偿。
尼吉不想要嫁给阿达,但是却想要救哥哥出来。
但是她的献身却没有为自己的家庭迎来4万元的赔款,反而是加快了政府对于傈僳族迁出改造的计划。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困惑。
生活对于尼吉一家,对于整个傈僳族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族长迪阿鲁应该是不止一次的去询问关于建学校,修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事宜。
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
每一次他得到的回复都是千篇一律。
学校的事情可以用孩子人数不够来搪塞,而修桥仅仅是一句,政府也在挂念就完了。
表面上看,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是真正当你看完了片子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仅仅是一招缓兵之计。
政府想要的是让整个傈僳族人们搬出来,然后对于保护黑熊以及红豆衫来说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因此,即使是傈僳族人们屡次求救,让政府对于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一把力,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失望而告终。
并非政府正的忘记了,只不过是再等着一个时机,让傈僳族人们感受到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是怎样的不便,最终让他们自己非常自觉的搬离出来。
这才是完美的答案。
很可惜,木扒一家仅仅是这个答案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
他们固执的以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最终却无意之间成为了别人的“棋子”。
很可悲,文化就是这样逐渐的消亡的。
我们国家的剩下的55个民族或许人口基数远不如汉族,但是他们固有的自己的文化,也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
我们的保护大多数的时候却是异常残暴的。
所谓的保护文化,并不是将整个族人搬迁至一个利于自己管理的地方集中起来,而是应该在充分尊重他们意志的前提下,为他们留有自己可以发展以及生存的空间。
让愿意出来的人出来,让愿意留守的人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
一味的迁出看起来是一劳永逸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有着自己挥之不去的弊端。
离开大山的族人们在现代文民高度发达的地方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当固有的生存本领不足以满足自身最低的生活成本之时,就是他们破产的时刻。
而这种破产必然带来精神的崩塌和文化的支离。
这就是一种文化消亡的开端。
本片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味,因为无论是那个民族,他们都有着一定阶段的困窘时刻。
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却值得我们思考。
文化的消亡看似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给自己降速好好的回头看看。
或许,那些被我们在文民的路上所丢弃的,其实并不是多么不堪。
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
去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五部华语片是《让子弹飞》、《金城小子》、《钢的琴》、《碧罗雪山》以及《我们天上见》。
这其中,《碧罗雪山》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电影节拿下了四项大奖,又在金马载誉,然而近一年过去,除了偶尔在报纸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类的事,消息全无。
好在四月时候,《碧罗雪山》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再度获奖。
据导演刘杰说,他不愿意吆喝买卖,也难以理解市场规则。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好片子无人理会,排不上院线,观众自然就见不到;一边是糟糕的春季档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满嘴的毛。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拍摄《碧罗雪山》时,刘杰基本处于韬光养晦的一种状态。
他已经不太在意是否能拿奖,或者说送去哪儿拿奖。
他更不在意电影是否能够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里另辟蹊径,是否可以达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
他拿的是国家的钱,说的是现实的事,讲的又是敏感的法。
一般情况下,这必然会促成又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诞生,然而刘杰成功化解了众人的顾虑。
他只是精准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连接了现代与传统,重写那些快要消失殆尽的少数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构成一个牢固的等边三角,它们制造了一片雷区,随便踩上一脚,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而村民恰好处在中心位置,处处受制,步步危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寻得解脱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碧罗雪山》充满了戏剧冲突,里面还有一条爱情明线,纯洁动人。
然而跟祖宗一样,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轻易露面。
所以,电影又演变成了人与熊的正面对抗,胶着不下。
与此同时,祖宗和政府还站在了熊那边,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其实在活与不活的背后,那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一旦他们离开了原乡故土,那么他们还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吗?
显然不能。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让观众沉湎在感伤当中,如能带来清醒的感动和真实的触动,那已是相当之不易。
《碧罗雪山》并没有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来个万箭齐发,批完祖宗干政府。
它只是隐约提到了钱,金钱已经渗入到村子里头,并且开始产生腐败。
即便没有熊的到来,这个村子的躯体损坏,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不算新鲜,但绝不意味着不用再提。
《碧罗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数矛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了爱情上。
它就像雪山下的美丽花环,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慢慢凋谢,守护着那些远去的灵魂。
【玩家惠 专栏】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
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
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
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
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
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
很美的名字。
没看见雪山。
2010年收藏在豆瓣想看的电影里边,这中间,问过影院,找遍网络,询问过卖碟的摊贩,都无所获。
昨天偶然看见别人转发的微博,得知今天影院有一场,毫不犹豫地下班去看。
起初还忍不住吃货的坏毛病小心翼翼磕着瓜子,直到身心都沉浸到故事里边,也感觉到影厅里异乎寻常的安静,自觉地停了下来。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村,有稻田,有朴实的村民,有黑熊出没,通往村外的交通工具是长长的滑索。
日落黄昏的光线掠过的,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原始风景。
比那更美的,是他们朴素却完满的情感。
15头牛娶来的媳妇,起初的高声使唤甚至嫌弃,到后来怜惜、心生爱意,到摸摸媳妇凸起的肚子上山干活一路上的欢天喜地;两心相映的人儿在田地里对着歌谣,却因为不得老祖宗的许可,不能结为夫妻;一边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人生存的需要,如何权衡。
不是人杀死了熊,就是熊把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赶走。
搬迁,从来人们愿意过吗?
久不能忘的,是她找到熊窝时鼓起勇气平复了害怕恐惧后那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动人心魄。
面对死神,她笑了,因为他说,她一笑,他就会更开心;因为他说,如果熊吃了人,政府赔4万;因为她要钱救即将为人父的哥哥,而她死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捧着一扎两万块钱整天缠着她爸将她许配给他的男人。
真的哭起来,是听她爸爸弹着小琴蹲在昏暗的陋屋里哽咽着唱:吉妮啊,我的女儿,你回来吧,回来爸爸的怀抱,我再也不逼你嫁人了……哭得脸皱成一团。
抽纸巾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感慨说,年轻真好啊,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叹自己表达不能青春不再。
有人发微博说,“简单的片子,充满了各种真实厚重的爱。
身心得到了滋养一般,感谢《碧罗雪山》”。
也曾环顾影院,这样一部不如贺岁/佳节大片欢乐,又没有大制作片子的惊心动魄,且没有一位明星的电影竟也满场。
在座的人,我想大都一样,有知,善感。
用这个题目表达两种心境,关于《碧罗雪山》戏内的,戏外的。
戏外有让我心动的人,戏内有让我心痛的现实。
戏外的人来来往往,戏内的人上上下下。
有些人注定过客,有些人注定影响你的人生;有些人拼命哀嚎,有些人却不再说话。
“我是一个特二的人,只会特二的爱,我只是想把一片浮云砸进心坎里。
”我想用这句送给心爱吉妮的迪阿鲁,我认为再适合不过了。
“过往的过去,未知的未来。
往事已定格,未来还要继续”我想把这句送给偷了国冤家烦保冰护候植欲物红豆税杉私树皮而被抓的三大坡的儿子;也送给那个为他生了孩子的胆怯姑娘;更要送给命丧熊口的可爱又可怜的吉妮姑娘,溜绳索的人依然上上下下,可是她已经不再说话。
关于溜索,我查了查,果然是怒江大峡谷的习俗,是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说溜索是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依然很喜欢那个可爱的三大坡大叔,而不是被那个脑残人所念叨的岳父大人。
很少很少看这样的片子。
看了却会不断拿出来回味。
将现实搬进荧幕,变相反应的当代中国人民被政府愚弄的超写实写照。
观看的时候突然想起时寒冰的《小村》系列故事,不仅感叹丑恶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愚昧的人各有各的愚昧。
中国,还需要进化!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0日在上海举行,《碧罗雪山》捧得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3座奖杯,本届电影节还增设了一项评委会特别奖,颁给片中的两位傈僳族原生态小演员汪普则和娜真叶(吉妮扮演者)。
你们会看吗?
这不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
我感觉像是住进了这个村子,看着他们生活,这部片子拍得太真实了。
真是不论贫穷还是富贵,不论身在何处,你总有属于你的烦恼。
小姑娘和小伙子的感情很真挚,但也有各自的烦恼。
小伙子的哥哥出走七年不回,传统的爷爷要小伙子娶嫂子。
但他喜欢的是吉妮。
不能娶喜欢的人,很无助,但你不够勇敢。
绝望的吉妮,傻傻的吉妮,以为自己被熊咬死就能换来4万赔偿,去救哥哥。
上山后,她依旧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村子。
最终同意搬家的老祖宗,此刻他身上的神秘光环消失了。
我很担心结局是小姑娘为了救哥哥,被迫嫁给混混,但是这个结局竟让我有一丝欣慰。
就像另一位豆瓣盆友说的:为爱出走,以身饲熊。
不管到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最勇敢的,都是恋爱中的姑娘。
祝酒歌不漂亮的傈僳男女昏暗木房里的火塘整日醉酒的昏沉状态这些都挺真实的真实得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还有赤贫的无力感也挺真实的无力得如山间缠绕的白雾电影埋了一个冲突却讲得隐喻没有猛烈的抨击政府,也没有刻意揭露伤悲就如同那条奔腾的怒江就在碧罗雪山旁却一直没有全景的出现在镜头中唯一不真实的是这么一个压抑的故事不太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性欢乐以至我走出影院就忘了压抑
人与自然,傈僳族风俗,同情他们的境遇
看了一半,一般了点
就几户人家,还弄出一个爱情悲剧,有点用力过猛了吧。2011.9.15
纪录片式电影还是电影式纪录片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片后的导演见面会上听来的片场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那个小姑娘。大概也许这里面那个小女孩的人生也会从此改变吧
为爱出走,以身饲熊。不管到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最勇敢的,都是恋爱中的姑娘。
有些东西像熊一样是瞎子,有些美丽像姑娘的笑容一样消失在最后一刻,永远凋零而去。
少数民族。情理法。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神作了,题材不错很加分,可惜没有一个地方耐看。★★★
吃人的不是熊,是……
看完好压抑~
百老汇的地段真心偏,暴走赶场还是只买到了第一排,镜头语言连同叙事都是大特写的赤裸裸的新鲜感。青年与信仰,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挣扎很动人。女孩的爸爸引起无数笑声。而MOMA里面的库布里克对于旅行者如我们来说,终究还是地标一般的存在。
太闷了
超喜欢少数民族的感觉,但这片子实在拍得毫无新意,说喜欢的人是因为猎奇吗?这种喜欢简直是侮辱傈僳族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表演自然,很难想象在还有人愿意这么拍电影。缺点是没有用同期声,失去了真实感。
小女孩看到熊的那一刻,笑了。她说,熊孩子,我来了。
200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建国60周年献礼片的“命题作文”,没有合适人选就打算找刘杰“出山”。……… 9月,“广西厂”送来了剧本,这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为了保护灰熊,地方政府号召当地山民搬出村子,山民天天喝酒喝歌跳舞,热烈地盼望搬出去。刘杰一看,便不想接拍,他的第一反应是不真实。……刘杰的拒绝,让“广西厂”颇为焦虑,厂里的负责人很有诚意,表示剧本可以按刘杰的意思来改。刘杰…找了两个编剧重写剧本,但改了两个月还是不行,最后刘杰硬着头皮写了个只有大概故事线索的剧本提纲。不少人认为这个提纲不符合政策导向……有两处需要修改,一是让山民穿上鞋,二是不直接表现女主角的死亡。就这样,从2008年9月耗到2009年春节,刘杰终于同意正式接拍《碧罗雪山》。… → http://ent.sina.com.cn/m/c/2011-07-22/18193366910.shtml
@2012-12-03 00:15:20
不好意思我看睡着了~
山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