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导演的名利场老雷《异形》《普罗米修斯》:宗教、宇宙、哲学、暴力、性、侵略、黑色幽默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终结者》:斯皮尔伯格《E·T》《第三类接触》《头号玩家》《辛德勒名单》:同理心(共情共鸣)、童心(童话家)、温情卢卡斯《星球大战》:自嘲是外太空的肥皂剧,却是很多导演的引路人。
慢慢积累(模仿名家大咖)。
鼓励小盆友想象和创作(不要小瞧12岁小孩)《黑客帝国》:个人选择的高光时刻二、科幻的魅力:太空世界是未知的无限的,可以任意想象和创作。
(人类需要想象)1、从外太空、外星人、怪物、黑暗未来(反乌托邦、末日启示)、智能机器、时间旅行六个角度来剖析了科幻片内核。
2、科幻片都是具有警示意义的。
3、未来是人工智能(AI)的世界,AI算法既优化了人类生活也弱化了人类的作用。
对于AI必须要有限制,千万不能赋予其感情(人性:同理心)。
电子产品只能当工具,太依赖电子产品反而成其奴隶。
4、时间旅行:极可能穿越到未来(近未来的宇宙世界:时间膨胀效应),不能回到过去。
时间旅行是有代价的。
5、只要保留人类文明就会灾后重建。
可是幸存的人将永远带着伤和疼痛,永远不可泯灭。
monsters,outer space,略显无聊。
但alien life,dark future,就显得趣味盎然,而intelligent,timetravel则更进一步,有了几分哲学意味。
其实很多话题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再说什么启迪震撼,有些言过其实。
但若说是以主题为引的科幻小说,电影大杂烩,却又有些低估了。
大神之间的对话,几十年的科幻发展,他没有说的太清楚,却拍的很好看,这足够了。
1.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选择未来2.科幻电影用来警示可能发生的黑暗未来又或者让你知道你已经身处黑暗时代3.好的科幻片让你怀疑现实让你质疑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4.每一种可以称之为文化的东西都有大量的簇拥着和相似的精神需求集群5.人类 we human evolve humanity,yet we create evil.6.对强权服从是自由意志产生的开始,所以自由意志的第一个字一定是No7.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矛盾 说到底是阶级矛盾和人本位的矛盾8.任何一个瞬间都会淹没到历史长河中,就像泪水终究淹没在雨水之中9.(反乌托邦)科幻电影总有一个关键性时刻,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是温水煮青蛙,慢慢迎来黑暗时代。
作为一位电影的爱好者,看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诺兰等大牌坐在一起面对面聊聊科幻电影,兴奋不已。
AMC最近出了部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联合一圈大佬聊科幻。
比如斯皮尔伯格,等同一级别的大佬。
还有最近很火的刘宇昆。
通过分析科幻小说从起初被人们崇拜到如今轰动影视界的成功演变,深度探究人类与科幻小说之间的历史关系及现实意义。
詹姆斯·卡梅隆将担任执行制片人,共6集。
豆瓣截图 9.4分
官网截图 含链接我看了第一期的节目,和大家来分享下大概,具体的请看完整的节目。
节目中提到了很多经典科幻电影,我都有记录标记,感兴趣的可以一部部找来看。
第一期节目主题:外星生命斯皮尔伯格七八岁父亲半夜带他去看狮子座流星雨的经历,他看到流行划过天空的时候,说这些家伙一定是和平的。
后来这个场景被复刻到了电影《第三类接触》中。
电影最开始叫《仰望天空》,指向1951《怪人》。
如何表现演员的惊奇的反应,《第三类接触》中有一个场景。
有东西要降临,小演员卡里要打开门,然后看着那些神奇的东西。
斯蒂文就让一群人穿着巨大的玩偶服,然后他说:“卡里现在开门吧”然后卡里开了门,你可以从他眼中看到惊奇的表情。
科幻电影追问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要做出某种回答对外星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人类,就是当我们发现比我们更高级生命的时候会怎么办科幻作品更加专注于设问,比如一觉醒来后城市上空出现巨大的太空飞船怎么办?
斯:奇幻作品的电影创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保持童心。
威尔史密斯说:
外星人侵略电影绝对是对人类内心黑暗面的隐喻,是人类摧毁自己的星球。
H. G.Wells是一位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最负盛名的早期科幻作家之一。
他想把《世界大战》(1953,他是外星人侵略电影之父)写成我们与自己的冲突。
如果一个拥有更高级技术和武器的文明社会,决定要占领另一个文明,而这个文明的技术又没有那么高级,那会发生什么。
他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写作的时候,英国正在对印度做这样的事情。
全世界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了原子武器的威胁,这时候外星文明代表了发生和核毁灭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
然后快进到2005年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里面更有一种911发生后大灾难的感觉。
斯皮尔伯格说,拍摄《世界大战》和911有关,《世界大战》和911事件是类似的。
美国不是一个习惯被攻击的国家。
卡梅隆问诺兰,你认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还是一种观望的态度诺兰答,我认为任何的数据分析,那些数据会告诉你,有可能。
但个人来看,就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看,最难得问题我们是否想要同他们接触,他们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科幻电影最大的问题之一,而小说没有的问题,就是要呈现一个不存在的真实世界。
这一段是讨论外星人的具体形状,就是外星人应该长成什么样。
提到杰出的创作者:
我们理解理解怪物和他者的一种方式,是试图将它们用某种方式隐射在,我们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
异形是讲两种性别特征混在一起,对我们来说是不能理解和控制的
谈论更深的人性的时候提到了几部电影:2009《第九区》(外星人去主角更有代入感,第九区中的外星人成了难民。
他们滞留在南非上空,而那里就有种族隔离的历史。
而电影的风格是模仿纪录片)让我们思考的问题,什么是人类?
那些所谓的外星人是否比我们更有人性?
(比如阿凡达中)《第三类接触》引出的1982《E.T》,这个故事斯皮尔伯格说本来就不是关于外星人电影,而是关于父母离婚的故事。
给外星人的形象安排些人的动作,引起人心中的共鸣1956《天外魔花》他讲述了一个阴谋,人类被外星人代替。
并在豆荚中复制人,产生新的版本。
体这部电影你不知道外星人是谁,谁不是。
在当时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威胁的影射
沟通一直都是科幻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关于沟通主题主好的一部: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后来被翻拍成了2016《降临》。
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阐明了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最后卡梅隆问斯皮尔伯格,你是否相信有外星人。
斯皮尔伯格: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存在的。
我觉得我有资格亲眼看到UFO.地球就像盛极一时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外星人,然后外星人发现他们地球人拍了很多UFO的照片,所以他们干脆不来地球了,电影单:1962《阴阳魔界》中的一章《为人类服务》有一天外星人来了,人类问你们来干嘛,外星人说,为人类服务。
人类潜进外星人飞船发现了一本书,将其翻译,发现是一本食谱1951《怪人》《独立日》《侏罗纪公园》1985《魔茧》19851996《独立日》:有一场白宫爆炸的戏,在911之前没有人想到有那么大的建筑会爆炸。
《来自外太空的它》(豆瓣译作宇宙访客 1953)《地球大战不明飞行物》《人体异形》19781997《超时空接触》(沟通是科幻小说中重要的一个主题)1966-1969 《星际迷航》《阿凡达》《怪奇物语》(剧)《异形》1979《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大白鲨》2002《索拉里斯星》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2015《童年的终结》1984《异星兄弟》1988《异形帝国》
文章中链接易被吞掉。
大家可以在我的同名公众号(袁倔强)中,获取视频资源。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科幻迷必上的课1984年《终结者》、1986年《异型2》、1994年《真实的谎言》、1997年《泰坦尼号》、2009年《阿凡达》,每一部都是惊世经典作品,还有他导演的其它一些电影都基本上都看过,可以说科幻迷没有不知道这老家伙的。
估计在电影界里按个人而言有史以来没有几个能有如何多的多的经典作品。
看了前面五集《外星生命》、《怪物》、《外太空》、《黑暗未来》、《苍穹浩瀚》,对于科幻迷来说这种访谈式记录片是出于一种情怀,勾起一起回忆或者可以脑补一下,普通观众对此应觉得是浪费时间,没有相对爱好没办法理解的,事情都是这样子的。
——————————————20180615
预言汽车的出现不叫想象力,预言出停车场加油站的出现才叫想象力。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在科幻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真正好的科幻呢?
如果只是换个背景打斗宇宙尺度上的战斗,和十万年前原始丛林里的战斗,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并不是换了个环境打架就不叫打架了。
以神魔为角色设定,以宇宙为空间尺度,然后呢?
还是地球上人类打打杀杀的那一套。
这恰恰是没想象力的表现。
所以这片子让我知道什么是好的科幻
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封面印着宇宙飞船的书。
”詹姆斯·卡梅隆在他最新拍摄的纪录片中如是说。
他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受[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开始拍片,虽然那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事电影事业。
为了科幻,他怼过奥斯卡官方,曾发言认为学院奖对科幻电影偏见很大,觉得好莱坞只是把科幻当做摇钱树,没有正视科幻作品的内涵。
入门级别的科幻电影也就映射一下社会现状,进阶级的科幻电影反思人性、感悟未来。
但真正值得被载入史册的科幻电影,敢于直面“科技是否会毁灭人类”、“世界会如何终结”、“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困扰着我们的终极疑问。
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卡神与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诺兰、乔治·卢卡斯等大导演,出演科幻电影的演员,参与科幻电影制作的幕后工作者不断对话。
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地球是外星人的旅游胜地科幻电影中最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外星生命。
外星人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我们要怎么与它们交流沟通。
外星人来地球干啥,是要用高等文明侵略人类还是友好交流。
心地善良如老斯,在[第三类接触]里设计的外星人,温柔可爱,和善友好。
史皇出演的[独立日]则用震惊影史的一幕“白宫爆炸”,展现了外星人侵略并摧毁地球。
卡神不美化外星人,也不拍它们入侵地球。
直接搞了一部[阿凡达]如果等待外星人入侵才能导致地球毁灭人类灭亡,那么人类绝对会让外星人空手而归。
毕竟,还没等这群高等文明的生物反应过来,人性本身的贪婪和堕落就足矣引领自己走向深渊。
卡神开玩笑说,很多人评价斯皮尔伯格有美化外星生物放松地球人的警惕之嫌。
老斯直言不讳:“我会躲开鲨鱼,但我并不想躲开UFO。
”是啊,谁小的时候还没有一个每天等待被UFO接回母星的梦呢!
而人家外星人呢,卡神觉得“地球就是外星人的旅游胜地,结果它们看到人类拍了很多UFO的照片,就再也不来了。
”
怕了怕了,先告辞了
宇宙是想象力的释放空间为什么要去外太空旅行?
因为可以“遇见”美好的未来。
因为探索是人类的本能。
科幻是想象力的润滑剂。
于是,外太空就给了想象力驰骋的疆域,人类在此投射我们的幻想、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社会学。
所以,卡神说“宇宙符合我们的幻想”。
“(宇宙)范围大的惊人,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者一个我们未来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无中生有’,需要自圆其说。
”宇宙遥不可及,反而有了讨论现实议题,并演绎未来生存、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的空间。
于是,乔治·卢卡斯开启了经典的[星球大战]系列,虽然这被导演认为更多的是拍给12岁男孩看的太空肥皂剧(spaceopera)。
而不是科幻片([星球大战]剧照)但死星上的壕沟,快速移动的空间,还是为科幻流行化注入强心剂。
[星际迷航]更是在太空旅行之中加入对社会文化的映射和反思,比如种族融合和对外战略。
探索太空探寻生命意义经典之作,当属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该片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卡神也很推崇的史诗级别硬科幻在这部“看不懂”的电影里,宇宙是永恒而无限的,人类是伟大而无知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001太空漫游]剧照)“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看过了所有封面上印着宇宙飞船的书;我把[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看了很多很多遍,是它让我产生了要做电影的愿望。
虽然它的视效相当震撼,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提出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如何终结?
科技会毁灭我们吗?
生而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科幻从来都是直面这些问题。
”
怪兽是唤醒恐惧的强心剂对于卡神来说,科幻怪兽片的就是唤起人心底的恐惧与幻想,以及带我们从一场安全的噩梦中逃离。
所以,他很多电影都是从梦境或者噩梦开始。
引出自己童年时期恐惧的同时顺利让别人感受到这份恐惧
老斯:我就笑笑不说话当科学家跳出来说,“我觉得这个外星虫子的样子并不科学”。
卡神给出了答案,我们看[异形]恶心,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进化为我们留下的对某种形态的厌恶。
人类内心深处有着对牙齿、爪牙的恐惧。
所以,79年当异形出现在荧幕上时,当很多观众扔掉爆米花、钻到椅子下面。
它的画面夹杂着很多闪光,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1982年[怪形],发明血液测试抓住了人类最根本的恐惧之一——我们无法区别善恶,和分辨不出我们本身和外星顶替者。
黑暗未来是迷人的存在在纪录片里讨论,黑暗未来有两种:一是人类濒临灭绝的世界末日;另一种则是残酷的反乌托邦社会。
人类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假想末日。
电影每一部都承载了人类预想末日的焦虑从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核战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
让人类灭绝的理由不要太多[我是传奇],一人一枪一车一狗走天下。
活下来是一种负担而不是恩赐
这些关于未来的科幻放大我们的恐慌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
现实世界是否已经是“黑暗的未来”?
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无法分清《使女的故事》中,前一秒你还是优秀的职场女性,后一秒你就沦为行走的子宫。
“温水煮青蛙”的警告在这样的黑暗未来,我们需要一个英雄。
“只有英雄才是你的答案,你的救赎”他们去揭示真相,去对抗反乌托邦势力,他们也许惨烈悲壮的失败,但他们的存在就是希望。
哪怕最终还是走西避免不了的毁灭,但反过来想这也意味着新生的可能。
重建未来
这个过程很艰难,会暴露人性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黑暗未来,就是一场巨大的不可预知的人性实验。
智能机器是人类进化的好帮手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大抵就是两种,一种尊重机器人学三定律的“听话”机器,另一种就是失控觉醒的“不听话”机器。
在卡神看来这个失控的机器是科幻永恒的主题。
厉害的科技失控威胁到人类了早在1968年[2001太空漫游],没有个人“电脑”,只有柜式大型计算机时。
他们创造出了HAL-9000型电脑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智能机器便捷、美好,但是有危险。
当“智能机器可以拥有自我意识,它是另一种生物”。
这种前沿意识带来的思考和震撼,让卡神在电影院狂刷了18遍[2001太空漫游]。
于是,他在自己的[终结者]系列中,让“天网”成为了智能机器失控的代名词。
“终结者”源于一场噩梦最终人类意识到,正是人类亲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
真正的反派归根结底是人类自己所以,卡神觉得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共同进化的关系。
并没有很悲观反观,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他坚持AI要有所限制——“一只手随时准备拔掉电源”。
在这个,“科幻电影”被超级英雄们统治的当下。
卡神用六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与各路大佬侃大山。
无非就是想告诉我们,阿凡达2、3、4还没安排上呢……【误你们可以先补补纪录片里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
-小烨哥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破事儿”
《星河舰队》是特洛伊·多纳休和桑德拉·迪伊到外太空去,对抗巨型虫,然后成为纳粹,这就是一句话简介。
科幻可能是打开视野的最佳方式了。
宇宙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布,你可以书写任何事,打破所有限制,因为未来从定义上就是无限的,即便有限,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是格鲁特”这句对白是整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这是一个关于一只浣熊和一个人类,一位绿皮肤的杀手和一个傻大个的故事。
科幻从不是用于预测未来的,而是选择未来。
它关注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想要去的方向。
《黑客帝国》预言了这样一个社会,人们可以插入一个虚拟世界系统然后迷失自我,人们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因为这样舒适又安全,即使一切都是谎言。
《黑客帝国》是一部完美的科幻作品,因为其中有选择自身命运的伟大时刻。
我们是选择插入系统变成机器的一个个毫无意识的齿轮呢?
还是脱离系统选择生活在一个寒冷黑暗、世事难料,艰苦却又真实的世界之中呢?
我们这个社会渴望将我们的噩梦在大小荧幕上被夸大展现。
所以在我看来科幻作品大部分应当来源于此。
但随着我们进入技术时代以及科学时代,我们的恐惧和焦虑在于这项巨大的人类实验将向何处发展。
最好的科幻作品都是警示寓言。
你可以将《终结者2》解读成旧版特效和新版特效之间的较量。
这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体现出的迷人的讽刺意味。
他们对前沿科技的使用比其他任何电影都有效,但他们所表达的是对科技的警示。
人类天性便有自我毁灭倾向。
《终结者》的剧情,我认为我们一直在对抗这个来自未来的机器人,但我们真正对抗的是一直研发这种机器人的人类。
只有人类意识到我们有可能制造出能控制地球并使我们变得强大的机器,我们就会继续这样做下去。
我们在与创造天网的本性斗争,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我们才是固执的反派,这使得电影中的情节再三发生。
詹姆斯卡梅隆与施瓦辛格对话:我们当时无法预料到三十几年后,当人人用天网来形容背叛我们的人工智能时,我们身处何方。
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你有一种感觉,就像下雨前,你知道要下雨了。
在科技发展的某些时刻也一样,你会有类似的感觉,你会感觉到仿佛某些事即将发生。
我认为现在的普遍共识是我们正处于大雨将至的时刻,或许这一刻会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才来,并且可能并不是个圆满结局,而且没有预演。
你说的对,不能重拍第二场。
不,只能这样了。
詹姆斯卡梅隆与斯皮尔伯格对话:伊隆·马斯克一直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会是机械试图统治人类的战争,不会是核战争。
斯蒂芬·霍金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这非常惊悚,因为这就等于说尽管人类不情愿,也会有种比我们更聪明的棋高一着的物种会以世界为棋局,将死我们,彻底灭绝我们。
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因不作为致使人类个体收到伤害。
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适格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守则抵触。
也即,机器人不能因指令杀害人类。
第三是机器人可以自卫,除非违反第一或第二守则。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讲述的是深空舰队中最后幸存人类的故事。
此前机器人的袭击已经使人类元气大伤。
所以其故事线就是人类起初开始制造机器人来完成他们不想再干的脏活。
随后出于对缔造者的敬畏,机器们自己让机器变得更像我们。
赛隆人有血有肉,就像人类。
赛隆人把自己看作人类的孩子,并认为除非自己的“父母”死去,他们才真正长大成人,所以他们决定在这场末日之战中,彻底摧毁自己的人类缔造者。
表面上看,《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是在说“小心你发明的东西”,但我认为节目深层的含义不在于此。
我认为它是在说,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愿承认他人的价值。
主要矛盾在于这两者之间。
剧中对话:我们是人。
不,你不是。
你并不真比我们强大。
你终究只是一堆机器。
“血肉之躯”是酷刑那一集,这是两个人的对手戏。
问题是,她会因为他不是真正的人类而在道义上少收到谴责吗?
在这个场景中,是人类在遭受折磨,放声哭泣,经历痛苦,还是说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模拟试验?
我们想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战时社会,什么是道德和公平。
但是同时,我们也在剧中检验另一个关于意识与人格的问题。
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是那些明知自己创造的生物和人类对等,却依旧奴役他们的人类吗?
还是那些起义反抗这种人类的奴隶呢?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值得幸存下去吗?
我们可以赢得幸存的权利吗?
剧中对话:要知道,当我们与塞隆人斗争时,我们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灭绝,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
作为一个种族,我们为什么值得被拯救?
这是一个绝妙的问题,赛隆人在剧中从对人类的盲目仇恨演变到与人类个体有了更多接触,与他们有了共同的经历,感受到更多的情感。
然后人类意识到了赛隆人不像他们开始想象的那样单一而平庸。
剧中对话:詹姆斯·卡梅隆与雷德利·斯科特对谈——我和一些人工智能专家谈过,有一个专家直接说“我们要制造人类”,然后我就问“你说人类,你是指有人格吗?
他们有自我,有身份意识。
”他说,“是的,这些都有。
”如果你属于一群很聪明的人类正在制作人工智能,绝对不应该加进去的东西之一,就是加入感情。
因为如果有感情,感情有很多面,其中包括欺瞒、不满、愤怒、仇恨以及爱。
如果一台机器变得足够像我们,足够复杂,到了某一时间,我们是否还能看出差别在哪里?
差别在它有没有自由?
有没有自由意识?
“Robot”这个词来源于捷克舞台剧《罗梭的万能工人》,这个词的意思是工人。
它的贬义则意味着奴隶。
所以我们对于机器人的概念,向来就直接联系到他们是比我们低一级的存在。
《银翼杀手》——所有时光都将流逝在时间长河里,一如消失在雨中的泪水。
倒不是想矫情地说同理心怎么样,但看起来,同理心就是道分水岭,区分开人类和其他事物。
我们是不是正把人工智能王国的钥匙交给机器?
我认为不该这么做,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潜能,既美好,有危险。
发明者常常沉溺于自己的成果中,而不去关心实际产生的后果,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当人工智能摆脱人类的控制时,危险也随之产生。
一旦越界,人类就会遇到麻烦。
有了人工智能,就必须对其有所限制。
你的手必须随时准备拔掉电源。
每时每刻,绝不放松。
我们是由我们所经历的每一秒塑造而成的,而一想到我们可以重新经历一遍,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一遍,这种想法很人性,触及灵魂。
詹姆斯·卡梅隆与施瓦辛格对谈——这是每一个作家在时间旅行的故事里总是在纠结的事,如果你回到过去,在那里做了某些事,造成了你祖父的死亡,当时他还没有让你祖母怀孕,你因此不再存在,但如果你不存在,那你一开始就不会进入时间机器,然后回到过去做那样的事,所以发生了什么?
他们管它叫祖父悖论。
但问题是如果在时间上来回穿梭是可行的,我们还能有自由意愿吗?
因为《终结者》系列电影的核心就在于此,就是自由意愿。
如果某人从未来回来,来改变当时的情况,那我们岂不都是时间线上的傀儡?
詹姆斯·卡梅隆与诺兰对谈——人们总是问我,为什么我对时间感兴趣。
我说,“因为我一直活在时间里。
”我这样,我们都这样。
我们仿佛被困在时间中。
我们似乎是想要抓住每分每秒。
我们什么玩意都拍下来,对不对?
我们绝望地想要抓住当下的现实,但它总会流逝。
时空旅行让我们有机会设问,“要是我们能抓住呢?
要是我们能扭转那一刻呢?
要是我们可以回到那一刻呢?
”这就是所有科幻作品的核心——设问要是我们可以进行太空旅行呢?
要是我们可以进行时空旅行呢?
时间旅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回到过去。
而另一种时间旅行,不仅有可能实现,并且已经在现实世界实现,也就是利用时间膨胀前往未来。
科学上有个被称为“双生子悖论”的理论,主要是说如果我的双胞胎兄弟登上一艘飞船,并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航行,然后再回到地。
当我的那个兄弟回到地球时,他会比我年轻。
时间旅行的故事就像浮士德。
和恶魔讨价还价。
任何事都是一种交换。
如果你把灵魂出卖给恶魔,你便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但最终你会付出代价。
时间旅行很年轻,是个新的概念。
H·G·威尔斯之前,时间旅行是不存在的。
造就威尔斯时间旅行故事的是一台机器,人可以造出这种机器在时间中穿梭,如同火箭在太空中一般。
这个想法令人无法抗拒。
在英文中“时间”和“旅行”这两个单词从未被放在一起使用,直到H·G·威尔斯创造了这样一个角色,他称之为时间旅行者。
如果你回到过去,那么你将碰见各种各样由因果关系导致的问题。
这一观点用一个词组来表达就是蝴蝶效应。
一个复杂系统中的微小改变或微小扰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要从雷·布莱伯利的《雷霆万钧》说起。
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你可以穿越到过去,但你要留在这个悬浮的平台上。
你还可以射杀恐龙,但得保证它是即将死掉的,这样你就不会改变未来的任何事情。
可是有一位傲慢的猎人,走出了平台并杀死了一个蝴蝶...回到原来的时空后,他的未来变成了原来世界的反乌托邦的样子,他几乎认不出来了。
布莱伯利创造了这些具有深意的暗喻,这些暗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后来所理解的诸如时间旅行的概念。
如果你在过去改变了一只蝴蝶,整个未来都将随之变化。
《前目的地》讲述的是一位雌雄间性的时间旅行者。
她在生命的一开始是一位女性,后来被强迫转变性别,成了一位男性。
然后这个男人穿越到过去爱上了女性身份的自己。
然后这位女性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成为了他们自己的造物。
因此这是一个关于雌雄间性的时间旅行禁忌爱情故事。
《神奇博士》里对话——这里有什么邪恶吗?
没什么东西邪恶。
大多数只是饿了。
从食物链的另一端看,饥饿就是邪恶。
你认为你的培根三明治也爱你吗?
博士的第一位扮演者威廉·哈特内尔病了,不能继续拍摄。
于是大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想法,让博士有重生的能力。
这个设定让剧集得以延续,因为我们每隔三四年就会更换主演,这是绝无仅有的。
它有其他层面的哲学性,引人思考,让这部剧有着非常非常丰富的内涵。
人们总是问我,为什么这部剧能吸引这么多人。
我的答案呢,虽然不情愿这么说,毕竟无助于剧集的推广,其实整部剧讲的是死亡。
《神秘博士》有非常强烈的主题,就是死亡。
主角全部死了,我认为这是这部剧最为神秘的一点。
因为在剧中某处,人们能透过电视剧看的生活。
你所爱的人离你而去,但你的生活必须继续下去。
在时间旅行的故事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偷偷地逃避死亡。
人的生命终将在时光中流逝殆尽。
时间这个混蛋。
詹姆斯·卡梅隆与诺兰对谈——冥冥之中,我们的灵魂听到有关时间旅行的事,这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多少又让人觉得安心。
因为时间旅行能告诉你,哪些错误会一直出现。
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向我的孩子解释说,可以用望远镜实现时间旅行。
望远镜能从时间上回顾过去,它是时间机器,是空间角度之外的。
如果从更远处望向最小的那颗星,你看到的是更加遥远的过去。
理论上讲,你可以造出性能更强的望远镜,这样就能看到更久远的过去,是个有些烧脑的想法。
理论上讲,太阳很可能已经在七分半前熄灭了,而我们还不知道,因为光传递到这儿,是需要时间的。
就时间而言,你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在看向现实世界。
就在这间屋子里,你环顾四周就是在回顾时间。
我认为时间旅行故事潜力无限。
虽然小时候也看过一点科幻,但总体来说我成为科幻迷是18岁以后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主体虽然是科幻电影,但科幻当然也是一种文学的存在。
事实上,现在也越来越清楚了,这是当代唯一合法的文学存在。
文学的第一母题是爱情,而科幻的第一母题是生存。
无疑,人类并没有离开地球前往太空冒险的理由,在现实中这仍然十分遥远。
正如片中提到的,人们与其说需要宇宙的浩瀚,毋宁说需要死亡的刺激。
当死亡已经成了活着的唯一理由,好莱坞成了死亡的梦工厂。
21世纪的新人类将如何在爱情肥皂剧和太空歌剧的旋转门中生存呢?
当现实越来越科幻,当科幻越来越现实,我们是不是也就逐渐告别科幻了。
当爱情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科幻,人类还有科幻世界的勇气去面对吗?
科幻电影在灵感上的一脉相承,包括科幻文学、经典艺术电影、老一代的科幻电影、心理学、数学、物理学。
导演们无一例外都在童年通过不同方式开始对宇宙和未来的幻想,从童年汲取灵感。
艺术对科学的启发,科学对艺术理想的实现。
惊叹于科幻电影衍生出的众多相关职业。
E1 Alien Life
E2 Outer Space
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非常感谢值得揣摩。只是,AMC加藏私货真让人讨厌。
看了半集就迫不及待了!各种大型官方解读!爽!|| Alien Space Monster Intelligent Machine Dark Future Time Travel
科幻迷的盛世狂欢。大佬的商业互吹现场。“是我的荣幸……”
难得之处在于见到各电影大佬坐在一起像影迷聊电影一样畅所欲言,这与常见的幕后特辑是完全不同的。里面的有些概念与说法都是影迷们经常会提的,但从他们口中说出还是蛮让人激动。
作为一个科幻迷,看见各位大佬们各抒己见,头脑风暴,火花四射,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依旧精神抖擞,头脑睿智,期待更多视觉盛宴!!!有这么多站在电影艺术顶端的人痴迷热爱着科幻,讨论着科幻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我一点也不怀疑,科幻的魅力还将更加大放异彩。
宇宙与电影。
讲道理 低于预期啥问题都谈了点,啥电影都涉及点,啥导演编剧演员作家都聊了点,但问题就在于,面很广,深度太浅其实随便单拎一部电影,一位导演,都够唠上一季了,但这么多内容却聚在一起,导致一种零碎感(好在功底摆在那里,虽繁却不是很杂)再一点,大伙的空话太多了,大家都带着身份来的,带着过往对彼此的崇拜来的,都要面子,也都给面子。所以,都没那么“抽丝剥茧”地进行对自己和问题的解剖,而更多地是沦为一种互相的吹捧(他们当然也值得吹捧,毕竟都是大神),不过这在我看来,就有失水准了回想了一下,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没有对社会、心理、人类、科幻、科学等形成系统的辩证认识的观众会很完美,但对现在的我来说,完整版谈话的深度或许才更值得我品味以上
可以改名为“美国众神”……
太酷了 又标记了很多要看的电影🎬
只好默默跪下来喊大神…
其实就是老卡秀了秀人脉
太水了,
多数被呈现出来的观点都很平庸,大佬对话火花寥寥。算是不错的美国主流视角的科幻电影科普纪录片,但对于想真正深入思考科幻和科幻电影的人而言没太大价值。苏联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糟糕的美国版都被拿出来了)法国的《阿尔法城》这些略显异质但却很重要的科幻电影都没提。对日本特摄的介绍也只是浮光掠影。PS,不过卡神坐庄也有好处,集中了很多资源,和资料,可以当个科幻电影索引来看
看睡着两次…一些人对不同问题的看法,浅尝辄止,不如讲电影
三星半
没聊出什么新东西
电影小说简单梳理。科幻迷别期待太多。乔治卢卡斯在片中明确说自己的星球大战是“太空肥皂剧”而不是正经科幻,讲得不错
可以看到一堆大神出境。诺兰最后说时间旅行的故事潜力无限,然后出了信条。
大佬确实多,但聊的都比较笼统,只是在些零碎的地方有闪光点。不过不代表不好看,一口气刷完是很爽的。
我现在一看见《头号玩家》和《怪奇物语》式的找梗游戏就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