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也许是最后的狂欢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

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

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2 ) 伯格曼电影导览

7.3自命不凡,我其实也是,不是那种“我家里有的是钱所以不用看别人脸色替别人卖命”式的自命不凡,而是具体到每句话的表达方式,我这样表达才对,你说的都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喜欢弗兰克·卡普拉,我不喜欢,里夫金不喜欢《生活多美好》。

海明威曾经说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摩根弗里曼在《七宗罪》里只同意后半句,我只同意前半句。

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里夫金那本书永远没写出来,就过海德格尔的那种存在时间,认同脑海里自我世界。

伊萨克·伯格教授——如果你们还记得他是谁——是被排除在所有人际关系之外的人,里夫金也是。

我很小的时候看过《野草莓》,并没有感觉到其中趣味。

终于似乎有点明白了,伊萨克的生活是静态的,是死水,但里夫金生活在吵闹中,一种纽约中产的吵闹,又波澜不惊,唯一一次夫妇共同高潮是听到法官对离婚的宣判。

刚刚听医生夫妻吵架过后依然在问你最喜欢纽约中央公园的哪里,妙不可言,纵然以前一定在伍迪艾伦片中见过类似的感觉,还是妙不可言。

也有糟糕之处,当然,因为他是伍迪艾伦,所以又没那么糟糕。

如果要做梦,最好不要提醒大家这是梦,而是直接醒来,这也并不是说一定需要那个睁眼挺身的动作。

如果有旁白,最好不要让那位妻子单独在现实里与法国导演碰面,让法国导演抚摸她的脸,且不说这是谁看到的,这个瞬间的意义甚微,有种做单口喜剧时要把每份有一丁点儿联系的笑话都和盘托出的感觉。

迷影致敬时常能看见翻江倒海的爱意,这几天看了关于卓别林的,关于梅里埃的,反而虚假,因为坏无非就是好过了头。

不过好像大致能明白文艺青年的伍迪艾伦情结从何而来了,也明白为何许多人会反感有这种伍迪艾伦情结的文艺青年了,我没什么伍迪艾伦情结,也没有反情结。

《安妮霍尔》《我心深处》《曼哈顿》《星尘往事》是伍迪艾伦导演上升期,《西力传》是目前观影感受最佳。

伍迪艾伦可能还能拍出了不起的作品,但这部是在说,就算拍不出也没关系,已经有足够多了。

是死亡逼着人们回顾生命,但和《第七封印》里的态度不同,里夫金和死神都在向前看,而非回头。

伯格曼想人们将当前信仰同过去生命的虚无和解,这部影片里是对于虚无的信仰与空虚的生活和解。

当年在《中央公园西路》里写的是“如果让我描述生活是什么,那就是无聊。

哲学家们称之为荒诞,但他们的真正意思是无聊”,而死亡催促下的伍迪艾伦已经开始区分无聊和无意义两种不同概念了。

下着棋慢慢被死神说服,还是别拍了,导演。

《午夜巴塞罗那》的时候还在说这一代人们已经不可能放弃自尊心,毫无保留,在圣塞巴斯蒂安竟然摆出这么一副认命姿态。

死神还真的在淡出,不忘回头叮嘱,那一瞬间还是很触动啊。

秘诀是多吃水果蔬菜,戒断饱和脂肪,一定要锻炼,强度不必很大,但频率要高,别吃加工食品,别忘了结肠镜检查。

 3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4 ) 小老头依旧是那个崇尚欧洲电影,讨论人生、性、存在等哲学命题的电影人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5 ) 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

《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

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

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

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

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

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6 ) 这个85岁的老顽童真的做到了把一个主题拍了一辈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点也不惊喜,还是那个熟悉的伍迪•艾伦,但我就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伍迪•艾伦。

他的絮叨、戏谑调侃、小布尔乔亚情怀等我不再赘述,几乎每部他的电影里都能看到这些经典元素。

对于《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等等这些电影的致敬我也不多分析,我看其他影评有把这一点讲得非常好的。

我更想谈的,是作为影迷、艺术迷的小老头儿,是怎么展现自己艺术情结的。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在电影节上双双出轨的故事。

Sue比Mort小三十岁,当年嫁给他是因为爱上了他大脑里那些缤纷的东西——可要让夫妻生活和谐,光是欣赏对方的大脑可是远远不够,形而下的不和谐终会把那点爱意给磨没,出轨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伍迪显然无意于在传统婚姻爱情观的主题上去深挖,他只想借男主之口聊电影和艺术。

而以这样的故事为框架,一来是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美国导演在一定程度上的划清界限:他喜欢欧洲电影,向往法式浪漫,这样的爱情关系很明显是向《祖与占》致敬。

二来,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也更好展现男主的窝囊,从而方便伍迪戏谑人性。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提到,作家最难写作家。

同理,导演最难在电影里讲电影,再放到伍迪•艾伦身上,咱还可以加一条,他该如何展现自己对艺术、哲学的思考。

这些思考如果没讲好,就会让电影像一堂大学课。

致敬并不难,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致敬的镜头,但很多作品都是以复刻经典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伍迪在喜爱之上对其有辩证的思考,所以你不光能看到复刻,还能看到他的创新,比如末尾对《第七封印》的解构可以说是非常像他做得出来的事了。

(这段真的超好笑)

有一段,当Mort陷入回忆,来到一场家庭饭局上,被要求推荐些电影时,Mort说了稻垣浩的《忠臣藏》和黑泽明的《影武者》,场面瞬间尴尬。

为什么?

或许是因为,他们期待Mort讲一些能在饭桌上供大家讨论的东西,而不是“乱七八糟的”的冷门电影。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品,就像现在的电影节愈发失去它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名利场。

就像Sue所谓对Mort才华的欣赏,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欣赏的是什么。

在Mort的世界里,艺术始终是高于一切的,真正思想上的伟大是他渴求的生活的全部,他要写小说,要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可是身边的人只会附庸风雅,晒晒太阳,在沙滩上偷情,过着小布尔乔亚的人生。

Mort愤恨吗?

或许一开始有吧,但是这点愤恨在他见到Jo医生的时候,就全部瓦解了,然后他也在爱情里盲目,变成了他自己讨厌的、世俗的样子。

由此可见,伍迪对于这些中产阶级的讽刺真是入木三分。

其实蛮佩服伍迪的一点,就是他真的做到了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之前看到一句话忘了谁说的了,那句话说伟大的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虽然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永恒的主题,比如王家卫总在展现痴男怨女的错过,但是咱也能看得到他在不断创新,《一代宗师》就是一部极具野心之作。

但伍迪的故事和角色,总是中产阶级的那点不咸不淡的日常,他从不拍史诗,也似乎没什么社会人文的关怀,对此,他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就是这么个信奉存在主义的、幽默风趣的老头儿,在八十多岁推出的新作依然能看到他旺盛的活力。

我看过许多导演晚年的作品,大多会有一点对岁月的哀婉,或者想讲点什么人生道理,做个留下智慧的长辈。

但是伍迪真的无意于此——更不用提在这个年纪,丑闻重新被翻出来后对于他生活的影响。

不至于像波兰斯基拍《我控诉》一样,但总觉得他应该回应一点什么吧,或者“稳重”一些,不要继续做个“顽童”,但他都没有。

他似乎就从不在意这些,不在意非洲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不在意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伤害,不在意社会上的运动和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排除这些现实主义的“大”情绪,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在巴塞罗那、巴黎或者纽约的街头,一个没那么绅士的绅士遇上一个没那么淑女的淑女,在略显可笑的遭际中意乱情迷,酝酿着属于形而上的“伟大”。

他也明了,人生到底不全是虚无,身体的病痛、现实的情欲都会让一个存在主义的忠实信徒暂时忘掉那些理论,把自己变成啼笑皆非的男女追逐戏里的“丑角”。

所以这或许也是伍迪面对经典电影时的困境:在迷影的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摇摆不定,既希望自己只做个小粉丝,又想做个伟大的导演。

出生太晚的人,看到前人的杰作,都会觉得自己像在等待戈多的傻子,或许新的艺术高度会在自己手里到来,或许它永远不会来。

但不论到来与否,自己在前人面前都该羞愧,为自己天赋的迟钝道歉。

伍迪当了五十多年的导演,他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成一个忧郁深沉的“前辈”或“族长”,他始终在焦虑,哪怕主角变成一个老头儿,他也没有让这老头儿好过,Mort的窝囊也许就是伍迪对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同辈人的感觉。

伍迪的电影很适合在一家小酒馆或者咖啡屋,搞个专场放映,中产阶级们听着爵士乐聊着天,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他的电影,听这老头儿小嘴叭叭,以戏谑的方式揭下这群知识分子西装革履下虚伪丑陋的一面——不过这一点也不会让人生气,因为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荒诞。

 7 ) 伍迪·艾伦:我注定成为不了伟大的导演

自从当年猥亵养女的指控在2017年被重新提起,伍迪·艾伦的工作便不断触礁:先是亚马逊放弃发行他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随后该片主演与曾经合作过的演员们纷纷发声,都明确表示不会再与伍迪·艾伦合作。

失去北美电影市场后,伍迪·艾伦在2019年被迫转战欧洲,拍摄和制作他的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

这部影片于去年九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但媒体评论方面,尤其是北美市场,热度骤降,反响平平。

2020《里夫金的电影节》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很多观影者似乎难以将导演的个人轶事跟作品剥离开来。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之外,他的八卦似乎更好看。

而私事越是丑陋,电影就越无人问津。

伍迪·艾伦导演看完《里夫金的电影节》,作为老伍迪电影的爱好者,我默默地松一口气。

这部电影并没有跟旧日风波产生任何关联,对男女情爱的戏谑也一如既往,台词金句更是不断。

丑闻劝退了国际大牌明星,但还是有路易·加瑞尔这样优秀的欧洲演员加持。

参演的美国演员名气虽然很小,气质上却与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融合得宜。

而女主角吉娜·格申最是神奇。

她有着一张神似索菲亚·罗兰的脸庞,着实像极了一个纯粹的欧洲女人;但她却说着美式口音的英语,举手投足间也有着伍迪·艾伦最热衷刻画的“美国旅欧客”的味道,由此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合。

她与路易·加瑞尔的对手戏更是美得令人挪不开眼。

影片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妻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的奇遇。

丈夫是一位电影教授,妻子是电影制片人,他们与路易·加瑞尔扮演的年轻导演的合作影片在圣塞电影节放映。

身为教授的丈夫见妻子与导演互动亲密,便开始心猿意马。

他不但噩梦连连,随后还意外邂逅了一位漂亮的西班牙女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滑稽的故事。

电影与戏剧行业常常都会被作为伍迪·艾伦电影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公社》《子弹横飞百老汇》)。

而从《里夫金的电影节》这个片名便可以探知,这又是一部拥有类似背景的影片。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充满令人惊叹的巧思和新意。

各种情爱桥段被穿插在整个故事线中,配合男主角因现实而产生的不同梦境,呼应“电影节”的情景。

整部影片,就像是伍迪·艾伦办了一场“致敬经典”的系列短片展: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祖与占》、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布努埃尔《泯灭天使》、伯格曼的《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做梦都是这些电影里的场景,确实是迷影入了魂。

致敬费里尼《八部半》

致敬特吕弗《祖与占》

致敬戈达尔《精疲力尽》

致敬布努埃尔《泯灭天使》

致敬伯格曼《野草莓》伍迪·艾伦对上述这些导演和电影的热爱早已不是新闻,在去年出版的自传《Apropos of Nothing》中,他就提到自己与这些大师级导演的渊源。

尽管他与某些导演仅有通过电话(比如费里尼)的浅浅接触,但伍迪·艾伦还是毫不避讳他们对自己的影响,那就是,他认为自己注定不可能跟这些大师比肩。

以伯格曼为例,伍迪·艾伦曾在自传中表示,伯格曼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

而《里夫金的电影节》的最后一个梦境,正是《第七封印》中死神出现的桥段。

致敬伯格曼《第七封印》按照伍迪·艾伦的一贯导演风格,对经典的致敬自然是以幽默为主。

扮演死神的演员(此处保留一个惊喜)像是彩蛋一般悄然亮相,对白也令人捧腹。

然而,幽默的意味深长令人心有戚戚,如此密集而坦然地致敬自己不能够赶超的导演,有一种妥协又认命的意味。

偶像崇拜最常发生在青年时代不是吗?

所以,也许是伍迪·艾伦认为自己在电影创作上难再突破,因此回顾给予他灵感的作品,将自己树立的标杆公之于众。

这些作品正代表了他理想中的电影,而他自己只是擅长在电影里讲笑话而已,跟他真正所仰望的终究相去甚远。

对于普通影迷,哪位导演更伟大,只是各有所爱的选择题。

固然会有影迷像伍迪·艾伦一样将伯格曼列在王座上;但也会有影迷更偏爱讽刺与谐趣,因而对伍迪·艾伦青睐有加。

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作为标杆的同行自然会激起竞争意识,只是伍迪·艾伦从未在自己过去的作品中流露出想要超越谁的野心。

在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中,伍迪·艾伦真实地袒露了的追求。

他并不是没有野心,但他还是做了自己擅长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做别的。

正如同伯格曼当年邀请他去法罗岛做客,伍迪·艾伦以没办法吃酸奶过活而婉拒了。

但他绝不是不想见伯格曼,在别人看来有些拧巴和固执;但他其实是以退为进,告诉大家他并非没有靠电影名垂青史的理想,同时自认,他不是同样伟大的导演。

我们都知道,伍迪·艾伦注定会靠着电影名垂青史,他早就已经做到了。

而这部《里夫金的电影节》只是老头“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自说自话。

观众当然需要伯格曼的电影,需要费里尼的马戏团,也需要新浪潮作品与好莱坞商业大作。

我们所需要的电影类型与风格永远不会穷尽,更不会减少。

所以,我们也会一直需要伍迪·艾伦的电影。

他的电影总是那一类故事,但从不失趣味。

在《里夫金的电影节》里,男主人公有句台词说,“从政治观念上说,我们会有一个理想世界,但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令人害怕的问题。

”这也许是伍迪·艾伦对于往事再起风波的回应。

现实不会因为被理想化就停止制造新的问题,所以老伍迪一定会继续创作和拍片,继续为观众们提供绵里藏针的讽刺、情与爱的荒诞离奇,以及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

现实如此麻烦,但我们只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影迷的电影节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18日 UME影城(上海新天地店)四星。

非常临时地帮朋友和自己收到了周五晚上的《里夫金的电影节》。

第一轮抢票它就在我的清单里,奈何它火速售罄。

17号,因为临时被告知周五下午要在市区办公,就很紧急地在豆瓣和微信小程序收了票。

没想到周五下午意外加班,只能在暴雨里赶场,地铁站里狂奔,再次重演上周六的生死时速。

说到收票也是挺神奇。

从豆瓣一个哥们儿手里收了张票,因为已经取票了,时间又不太够,只能约好面交。

结果因为我加班,出票的哥们儿赶场,来不及等我,就把票留在了一家久久丫。

这两年出票、收票也不少,第一次通过这种有点“原始”的方式拿到票,觉得很奇妙。

说回电影,其实没有太多需要评价的地方。

伍迪·艾伦对于我来说很陌生,影片里致敬的那些经典电影画面就更陌生了。

不了解他的一贯风格,可能观影体验的确会有折损。

但是抛开这些不谈,这部电影的结构精巧,轻松明快,在一个加班后的周五雨夜看,体验还是十分愉快的。

影片里随时都在自嘲和调侃,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个点是,影片里是电影节,影片外也是电影节,电影里电影外大家都在热闹赶场,节日气氛十分浓郁了。

 9 ) 换汤不换药

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10 ) 看《里夫金》我意识到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老头的脑内电影节。梦回圣塞。餐桌上那段《忠臣藏》《影武者》报菜名笑疯了

6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情节还可以,男主角太丑了,减一星。

10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去法国旅游 不搞个外遇都觉得没好好玩过

12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一个电影粉的大满足!!那么多经典影片的还原,真爽

17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SIFF24#3月13第一次标记,6月15上影节大银幕重看。他是一个作家,所以他可以把一个电影节讲述得如此奇妙。他做了一场未能成真的美梦,但至少让他的肾上腺素飙升。继《摩天轮》和《咖啡公社》之后,又一部风光很好、色调很暖的电影,也同时进行着年轻与衰老这两件事。故事始终不离婚姻、出轨的元素,还有大量伍迪艾伦式的迷影、喋喋不休的调侃与探讨,焦虑与不安,讽刺和自嘲。依然能在看似惬意散漫的旅程和一来一回三言两语的对话之中剖析出婚姻的面貌,更奇妙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次电影节上。从现实进入梦境的片刻,还有把自我投射到电影的片段,不就是我们暂时抽身出现实世界、在一个魔幻城市享受电影节的那一周那十天的时刻吗!华莱士·肖恩也是相当可爱了。大光明看伍迪·艾伦是我做过电影节最有仪式感最幸福的事。

20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力荐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21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伍迪艾伦老头的絮絮叨叨,以及一些小幽默。

23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很差

很难得一个半小时什么都没说

26分钟前
  • 時錐
  • 较差

2021.6.20 上海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旗舰店)

28分钟前
  • 小鲸
  • 还行

伍迪老头的私人影单 借着电影的壳用单视角讲述不变的爱与背叛 故事是否果真如此早已不重要 讲述本身就是记录

29分钟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推荐

大概是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进到这部电影中。当时我对这部片的了解仅限于海报和片名,也没有什么念想。如今看到本片全貌,发现竟然真的是通过梦境走入电影。这个巧合让我对本片好感度增加。而电影本身风格轻松,色调通透,高饱和而不腻,金色温暖,冷色的蓝也是明亮的。伍迪艾伦八十多了拍的电影竟然丝毫不显老气,反而有种梦幻的感觉,令人羡慕。如果说像糖水片,那确实给了我愉悦和解渴的感觉。关于电影的观点和生活的看法很有趣,举重若轻。

34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每年等到他的片子就像过节一样。老头儿的金黄色电影。蹦恰恰,蹦恰恰,让中产阶级的艺术观和道德感都见鬼去吧。加油小老头儿!!

36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本片可謂伍迪艾倫作為迷影型導演最接近電影的一部作品。本片依舊是伍迪艾倫那些熟悉的配方:滔滔不絕地探討存在主義的焦慮,缺乏陽剛之氣的知識分子和自信開朗的青年男性的對比的笑點設計以及對經典電影的戲仿等等。雖然內容毫無創新,但伍迪艾倫用他真實與狡黠的方式發揮了舊瓶裝新酒的作用,在面對中年危機和創作焦慮上的雖然有年華逝去的絮叨,無奈和不甘,但依舊保持了對電影的激情和熱愛。

38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还行

这部好差

43分钟前
  • 夺铎堕
  • 较差

太一般了,可能是作为一部讲出轨的片子,男主角又老又丑又没有魅力(虽然人设是曾经才华横溢的作家),根本无法吸引观众 。

48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较差

剧本陈词滥调而且有些枯燥无味,拍摄也比较敷衍,但最遗憾的是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对其他作品片段的模仿缺乏灵魂,给我一种强烈的“差不多就行了”的感觉,但也许艾伦导的意思是里夫金的这些松松垮垮的脑中剧场是他模凌两可性格的反射。

50分钟前
  • ccycc
  • 较差

退回午夜/爱在档,过往油腔滑调的论题大多有同样油腔滑调的人物兜底,嘴皮耍宝至少不这么拧巴干涩吧。虽不奢求听着舒服,但类似题材恐只有交付给索德伯格们实现了

54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较差

我只是在思考 如果用才华吸引来了花瓶 当才华和知识的保质期过去后 对于花瓶来说这个男人还有趣吗 可能真的会一刻都不想待身边吧 所以寻求伴侣还得有些深层的共鸣。

58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一场充斥着无聊社交却也有一段美妙小插曲的电影节之旅。一边酸唧唧吐槽被热捧的青年装X导演,一边用荒谬的脑内小剧场怀念经典电影和大师们。一路哈哈哈过后还是有点伤感,与主流和时代的格格不入,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意义的永恒困惑,对创作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听我讲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做不成伯格曼写不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关系,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Woody Allen !电影像工作家庭和爱一样,也许毫无意义,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所以别吃加工食品,别忘了做结肠镜检查,健健康康继续拍下去吧,我们追随着你在山坡上推着石头呢!

60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发现我的观影口味或多或少受到了老头的影响,像《泯灭天使》这种神棍片就是当初看了《午夜巴黎》里的戏谑以后去补的,对伯格曼和费里尼的兴趣最早也和老头纪录片里的推荐不无关系。这么说来这个片子更像是一张给我的毕业考卷,既然化用的片子都认出来了(还几度笑昏过去),那么谁给我发一张影迷证啊喂。

1小时前
  • 深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