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德语课

Deutschstunde,偷画男孩(台),画画有罪(港),The German Lesson

主演:乌尔里希·诺登,托比亚斯·莫雷蒂,里维·艾森布拉特,汤姆·格罗瑙,约翰娜·沃卡莱克,松佳·里奇特,玛丽亚·德拉格斯,路易斯·霍夫曼,阿图斯·玛丽亚·马西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德语课》剧照

德语课 剧照 NO.1德语课 剧照 NO.2德语课 剧照 NO.3德语课 剧照 NO.4德语课 剧照 NO.5德语课 剧照 NO.6德语课 剧照 NO.13德语课 剧照 NO.14德语课 剧照 NO.15德语课 剧照 NO.16德语课 剧照 NO.17德语课 剧照 NO.18德语课 剧照 NO.19德语课 剧照 NO.20

《德语课》剧情介绍

德语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执导,改编自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同名小说《Deutschstunde》。这部二战反思小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长两小时影片,尽管无法完美呈现原著内容,但也剥离出来一条主线,很好描绘了人们的亲情友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遭受的扭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雷横与朱仝翼与萤火虫OVA渔夫行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心跳炸弹哈桑·明哈杰:从头来过十月初五的月光六年之痒沙漠情深之五月花开不良关系之如果没有你竖笛与双肩背包OAD单凤北国边缘人一拍即合布赖恩和查尔斯G20峰会德鲁纳酒店野性侵袭拉扬黄蜂第三季闪点行动第三季魔女嘉莉平衡之间赌神之神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勒热夫战役最后的家庭醉酒夫妻走出蓝水河葡萄牙队长

《德语课》长篇影评

 1 ) 撕裂的社会如何教曾经亲密的人们越来越远

片子的语言、环境和色调,对我来说都太熟悉又太陌生了。

常年生活在西德内陆的我从未见过那样冰冷的海,绵长冬季里虽然天气一样阴冷不见阳光,但是在我住的地方,下倾盆大雨的情况屈指可数。

片子里,Siggi问过画家和姐姐,那栋空了的房子里的人去了哪里,是不是已经死了。

画家说,他们一定没死。

姐姐迟疑地说,他们是去了更好的地方。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我曾经和一个德国人聊起这个话题,他说经历过纳粹统治的祖母从不愿意提起这段历史,只是说,“我们都听到过一些传言,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被带走……有人说他们被装上火车送到了其他的地方关押起来,也有一些大胆的人说他们都被处决了。

但是我们都不愿意相信,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了真相……我一直觉得自己对那些人也负有一些责任,保持沉默的责任。

”聊起这些,我有种时空割裂的错觉。

我只见过现在我所生活在的富裕、现代化的德国,而那人和人不断猜疑、割席、撕裂的情景,我同时在许多其他地方见过。

画家那些讽刺纳粹的色彩大胆的画,已经在简中世界无影无踪的李志或者My little airport,艺术像年轮一样,记载着撕裂的社会如何教曾经亲密的人们越来越远。

有次回看2009年Concert YY 黄伟文作品展,听完有许多同过去不一样的感慨涌上心头。

容祖儿唱过《黄色大门》时几乎是泣不成声,而何韵诗唱《痴情司》时做着和当年舞台剧《贾宝玉》一样的造型,并在舞台上讲“红楼梦是一个中国人的悲剧”。

从2019到2022,标签和禁忌越来越多,像一道道裂缝横在人和人之间,让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她转战内地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打开另一条事业的道路。

她专注社运甚至被捕,不再遮掩自己的性向或爱人,沿着随心随心的路越走越远,向外面世界奔驰。

爱人远去不再回头,青山绿水不再依旧。

命运要令我学识奋斗,但我只懂得荒谬。

 2 ) 2019流行烧画?

故事线铺得很好,关于父亲这个角色,冷血执拗,一方面他严格履行他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关乎个人的价值判读。

第一次没收画作,是因为“禁画令”,专制统治严禁绘画写作音乐可以传播思想的方式,官方称其为“堕落艺术”,愚民最好统治,第二次电影里也没有明显提出,战后,马克斯要那幅画大概率是为了自己名声大噪的画展,而家人生气,是因为“绘画自由”的问题。

寻找边界。

三个孩子,克拉斯为了父亲追求的荣耀,被迫成为士兵去杀跟他没有关系的人,他是个逃兵,是个看见动物尸骨就会发抖的可怜人,内心已经极度恐惧被扭曲,父亲代替他们一家人对他抛以冷漠;希尔克像这个故事里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沉默善良可爱知性又勇敢,她可以勇敢离开讨厌的地方,对抗家里主宰的父亲;而西吉,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父亲有意的培养“告状”“潜伏”“伪装”里,他古怪阴郁,不知道可以相信谁,也不知道可以被谁相信,他的精神世界是在Max偶然的教他绘画慢慢构建起来的,还有滩涂上的动物尸体,还有海水沙滩,在犹太人被迫“迁移”的住所(这里,西吉爸爸一定也参与了),总之,主宰是他自己。

那座房子里,主题就是死亡和杀戮,人们的惊恐,愤怒,这就是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而当他的精神花园被父亲有意焚毁,当然应该愤怒,画可以被烧掉,压抑不能,它只会随着心里的火焰越燃越高。

关于西吉之后为什么一直偷画?

他习惯了这样把偷来的画藏起来,是怕被发现,按照童年的记忆,被发现之后,父亲会大发雷霆,会运用职权让马克斯陷入困境,家里会冷冰冰,父亲会讯问甚至殴打辱骂又再次让他做卧底;而他和马克斯的关系,在Max因为他被抓走,他履行诺言照顾他的妻子但最后事情败露,又陷入了上面的死循环。

他很少说话,愿意做的事就会去做,保护画,帮哥哥,不愿意做的会沉默,会自虐报复自己。

即使很多年过去了,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性格和心结又息息相关。

战争结束了,Max是最先放下的一个,他的妻子很早就说过,“当你落入水中时,不会被我们任何一个抛弃”,他帮过西吉帮过克拉斯即使被延斯拒绝也向这家人伸出过手,不计前嫌,父亲是骨子里的自卑心理,他只擅长执行命令,并且靠这个穿上军装,他秉持的心里的正义给他带来了一切也没有比他更善于发挥这些的人。

但是谁能想到,一直被压抑的是西吉 呢?

对比起《乔乔的异想世界》,其实是在同一时期外界环境雷同,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的不同性格,乔乔基于善良,而西吉是被造就了扭曲的性格。

但是在那个时代,怎么做都没有错,如果西吉一家人和乔乔一样,他们说不定会有一样的结局。

虽然,战争的施加者在受害者遭受的苦难面前不值一提,但是西吉的哥哥,爸爸包括自己,都抛出了一个疑问。

战争,真的会有收益方吗?

 3 ) 随笔

从浪潮,到西线无战事到德语课。

如果说浪潮解释了纳粹主义如何产生,西线无战事和德语课就解释了战争遗留下的痛苦。

父亲在为纳粹做事时体会到了权力和痛苦,然后他选择了权力。

他在战后也仍然不忘这种职责,因为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如果他是错的,他效忠的对象是错误的,那他死去的儿子,分离的朋友,将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

所以他会尽责,即使战争结束了。

这可能能解释为什么在战时父亲还在为大儿子的死流泪,战后却把遗像给烧了。

因为他需要支撑自己没错的理由。

孩子被教导尽责,但他根本无法理解父亲。

如果说一开始的藏画只是为了保护教父的作品,那后面只是为了自己安全的锚点而藏画。

明明可以告诉画家和妻子画被藏起来了,但他没有,那么这些画对于他就有了另外的意义。

当属于他的安全屋被父亲烧毁,他只能被迫再去找新的地方。

但是已经没有禁令了,藏画的动机已经不合理。

于是开始偷画,因为这让他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

也或许是尽责的,他是在履行保护这些画的约定。

然后呢。

德语课的标题很讽刺,尽责的快乐。

但真的有人快乐了吗?

西吉写下这篇的时候到底认为是谁尽责,谁又快乐了呢。

在原文中西吉好像在禁闭室重复不断的写下这篇尽职的快乐。

但我感觉他只是觉得这样会觉得安全。

有人给他布置了新的要求——写作文,于是他开始写了,这和保护那些画作一样。

他在禁闭室里写作文的感受,或许和他在藏匿画作的小房间的感受是一样的。

他在最后表示自己偷藏东西而不愿出去。

他可能只是已经不知道如何面对新的世界了。

和他沉溺于履行禁画令的父亲一样。

 4 ) 《德语课》里的画家与画作

△ 豆瓣评分作为小说《语文课》的补充,特意找来电影做对照。

比较关心的是人物、结构和画作的呈现,其中最直观的对比是画作。

小说重点写到的画作有5幅。

第一幅由于导演把“风磨”这个场景改成了“弃屋”,原著中画的“风磨”也就改成了海滩;另一幅画家被抓走时要藏起的画也被改成了画家妻子的肖像。

剩下三幅基本按小说来的,可以对照着原文一起赏析。

《红嘴鸥在执勤》(17’)

原文:“海鸥,我说,全是海鸥。

开始的时候,除了海鸥以外,我什么也没看见。

一只向下俯冲的,一只下蛋的,还有一只在飞行巡逻的海鸥。

不久我就发现,每一只海鸥都戴了一顶警察的帽子,帽檐上是一个鹰徽。

光这些还不算,所有的海鸥还都长得像我父亲,都长着鲁格布尔警察哨哨长的那张长长的、昏昏欲睡的脸,它们的三爪脚上都穿着一双象我父亲那样的一双小小的带绑腿套的皮靴。

”《突然在海滩》(又名《恐惧》)(57’)

原文:这里是一个穿着红大衣的男人,这里是克拉斯——或者说,是一个令人一下子就能联想起克拉斯的人,……。

他(画家)正把男人的那双从红大衣里伸出来的山怪似的脚改短,他正在加深蓝的底色,把大衣的红色衬托得柔和些。

这件大衣在冬天黑色的北海边荒凉的海滩上闪着光——闪着光并违反一切重力原理,因为尽管穿大衣的人用手支撑着走路,甚至在跳舞,但是,像钟形罩似的大衣下半截却并不倒挂下来。

大衣不倒挂下来,也没遮盖住那个男人苍老的面孔,即使他用手倒立着,那老谋深算的样子仍在他那张脸上表现出来。

他的手腕多细啊!

弯曲而保持平衡的身体多少柔软!

他显然在笑,痴痴地笑,并想用自己的笑声来感染克拉斯……他无意识地在我哥哥身上引起的恐惧,一种闪耀着绿白色光焰的恐惧,迫使克拉斯想转身走出这个场面。

克拉斯的手指张开着。

他的头往后仰。

张开着的嘴下的阴影使人感到他是欲叫不能。

很明显,电影把倒立的男人改掉了。

《波浪上的女舞蹈家》( 1:48、1:50)

原文:画的是希尔克,她在跳舞。

她在红色的天幕下,紧挨着海滩,在平滑而又翻滚着的波浪之间跳舞。

她的头发披散着,只穿一件带条纹的短裙。

她的乳房似乎妨碍了她的舞蹈动作,于是,她用一只手按在乳房上。

那张向后仰的脸上,显得厌烦和精疲力竭。

她和海浪一起跳舞,迎着海浪,舞蹈的节奏随着海浪的节奏。

看得出,翩翩的舞姿会使她离海滩越来越远,她将向着大海,一直跳到自己舞蹈终结的地方。

对于画家的评价另外,小说中借评论家之口对画家做了点评,也可以和画作进行比对。

原文:他开始叙说,论述,“从恐怖的自然力的体验者”谈到画家南森的“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激情”。

画家惊讶但却赞同地看着评论家,当他谈到关于画面组成的新概念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时,他点点头,当谈到南森在人的身上寻找人的本来状态时,他也表示同意。

……他提到画家的具有同样意义的画的构成,如表面、色彩、光线和装饰,马克斯·路德维希·南森又点着头。

……他正谈到南森随时随地尝试着把色彩序列统一成一个所谓“整体共鸣”,一个转变与调整一切的色彩总紧张关系等等,对此,画家并不反对;当他谈到创造“整体共鸣”乃是他和伦勃朗的最大课题时,他也不持异议。

……许布舍尔最后说:被感受到的内容如何通过色彩的共鸣结构转变为绘画的,这里展出的作品便是明证。

画家人物原型小说中画家的原型据称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诺尔德。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1867年8月7日-1956年4月13日)是德国著名的画家,擅长水彩,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用色方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名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生于德国和丹麦边境的村庄诺尔德。

早年当过木匠。

1898年,他在被慕尼黑美术学院拒收之后,开始到各地游学,参加私人的绘画培训课程。

这时期他开始接触当时非常流行的表现主义。

1901年移居柏林。

1902年改名埃米尔·诺尔德。

1906-1907年短暂地参加了表现主义画家组织桥社(Die Brücke)。

1913年到1914年间他随同帝国殖民局的考察团到访了南太平洋、莫斯科、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和中国等地。

这次旅行对其今后的创作影响很大。

20世纪20年代他倾向支持纳粹党,但仍没得到支持。

战后诺尔德被聘为教授,他在许多展览上展示他的作品并多次获奖。

他的作品色彩绚丽强烈,在德国前卫艺术中受到很高评价。

找了几幅埃米尔·诺尔德的代表作,可以和电影中的画作进行参照。

△ Large Poppies,1942

△ Mocking of Christ,1909

△ Autumn Sea VII

△ Flower Garden,1908

△ Crucifixion

△Forest Path,1909以上。

 5 ) 三段式 双时空

开场是男主成年以后在监狱中上语文课,然后通过男主写在本子上的一句话~尽职的快乐(主题:为了尽职泯灭亲情、友情,泯灭人性)。

【故事闪回到男主少年时期政府下达禁令禁止画画,而身为命令执行者的警察父亲要监视和自己一起长大的画家马克思(也是少年西吉的教父)。

最后教父被父亲告发,画作全部被没收。

(40:53秒32%)】~时间再度闪回到监狱中的现在时,写出命题作文的西吉被认定何以出去了,但是西吉坚持要写完尽职的快乐。

~【时间再度闪回到从前。

新人物克拉斯出场,他是自己的哥哥也是逃回家的逃兵。

最后四处躲藏的哥哥受伤被父亲亲手送给宪兵。

没收马克思的全部画作。

搅乱马克思妻子的丧礼现场。

自己被英国士兵带走。

看到马克思在小屋里画姐姐的脱衣舞写生被姐姐发现。

(1:36:25)】~再度闪回到现在时,监狱里的过成年生日的西吉,收到姐姐的来信后警察劝说西吉只要交出作文就能被释放,西吉依旧不愿出去。

(1:38:20)~【时间闪回到少年时期。

已经长大的西吉和即将出门的姐姐遇到了被释放回家的父亲。

回家的父亲依旧病态的执行着已经被取消的禁画令,甚至这次不是没收而是直接烧毁。

最后连自己以前藏画的废弃房屋也被父亲尾随发现并烧毁。

过了一夜,马克思画的姐姐的裸体画像被报纸登了出来,父亲和母亲大怒,双方打了起来,姐姐因此再次离家,临走前问弟弟要不要一同离开,弟弟没同意。

弟弟偷了马克思的那副姐姐的画像,被马克思报警调查,无果。

在马克思的画展上,西吉想要偷窃雕像,离开的瞬间看到马克思画的自己,忍俊不禁的拿起了那副画,被设伏在一旁的警察抓捕。

跑了一路警察没有抓到,在晚上埋雕塑的时候被赶来的父亲和马克思抓获,并在第二天被警察带走。

在送往警察局的一路上,尽是战争结束后回家的伤残士兵(1:58:25)】~时空闪回到现在,即将被释放的西吉带着一大厚摞自己写的命题作文离开了监狱。

(1:59:35){导演景别节奏:先近景、特写、镜头深入人物内心情绪,然后再对切,结束后跳全景交待人物所处空间环境,然后再切中景。

}父亲尽责贯彻上司的命令,即使泯灭友情、亲情、人情。

西吉从旁观者一步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父亲,尽责的要保护这些画,直至到偷盗被抓的地步。

 6 )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会打工的

大魔王的两个孩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其中的这个男主角喜欢偷画。

大魔王的爱好则是烧画,这就让大魔王和男主角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这也就为以后父子间的激烈冲突埋下了祸根。

在大魔王烧掉男主角画的时候,男主角表达了抗议。

结果他被大魔王一拳KO。

过了几天女主角那衣衫不整的艺术照登报了,这让大魔王觉得是奇耻大辱。

可是女主角作为女儿却毫不在乎父母的感受,于是大魔王的老婆被激怒了给了女主角一耳光。

大魔王也被激怒了想要过来夫妻混合双打。

男主角想到上次被大魔王揍的一拳,猛的冲上来把大魔王推倒接着男主角狠狠的修理了大魔王。

这个家是没法再呆下去了,男主角想找到一个包吃包住的地方可真不容易。

男主角把画家的一副画偷出来埋在地下。

第二天画家就发现画丢了。

画家找来了侦探,面对侦探的盘问男主角装疯卖傻打死也不承认。

侦探只好暂时把男主角放了,但警告男主角不要高兴的太早,迟早会将他公事公办绳之以法的。

男主角也的确太嚣张了。

就在画家办画展的时候,他竟然又在众目睽睽之下偷东西。

但这一次即使是两个侦探依然没能追上男主角。

因为他跳河里甩掉了追兵。

男主角想将偷到的艺术品和上次那副画埋在一起,就在挖土的时候画家突然出现。

男主角被捕了,从此过上了包吃包住的生活。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偷东西是一种习惯。

不见得家里就一定是穷的揭不开锅。

当他偷习惯了之后,就很难改掉这个恶习了。

 7 ) 尽职尽责的快乐之恶

希特勒政府认为画作是病态的,下令禁止画画,作为警察的延斯是监督这项禁令的人,在所谓的尽职尽责的过程中,他与小时候救过他一命的画家朋友决裂,在生日宴会上,画家的妻子唱起他们小时候经常唱的歌,希望延斯能放过画家,但等来的是他五年的画作被收缴。

权力对人的异化显而易见,延斯认为他是警察,把从战场逃回来的大儿子交给了纳粹处置,过程中毅然决然,因为他奉行的就是要对社会做个有用的人,要尽职责。

只在擦洗大儿子躺过的留有诸多血迹的推车时他表现出一点悲伤,小儿子西吉帮他扶住了摇晃的推车,他说了谢谢,但那点悲伤转瞬即逝,或许他都没有想过他做的是错的,本不该如此的。

与之对比的是纳粹战败后延斯被抓,多年后回家,他的行为模式已经固化,还在坚持那个画作是病态的信仰,国家已经撤掉了禁令,他的警服也撤掉了警衔标志,但他的行为却比之前更加坚定,他烧毁画作,烧毁西吉偷藏画作的无人居住的房子,当西吉想像童年时期帮忙扶住推车,把自己的黑色大衣披在父亲无衔警服之上,想要遮掉这个标志时,延斯没有说谢谢,而是在正在烧毁的画作旁打翻了西吉。

极权➕父权的压迫让一家人极为压抑,影片没有战争镜头,但处于战争中的那种惊惧,恐怖,阴森表现的非常之好,全片没有几次激烈的反对,父亲让坐,其他人就一动不动,大儿子被送走,身为母亲却也没有表达反对,只在听到警署电话接通后啸叫一声然后迅速失声。

当极权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亲密的家人、朋友都不可发出反对之言,这是极权对生命的漠视,对人的异化。

而帮助极权完成统治的,也只是人烟稀少地方的一名普通警察而已,他依靠国家命令,出卖朋友,举报儿子,压制妻子孩子,这是由一名普通人完成的平庸之恶。

正是极权统治之下可以预见的结果。

结尾有点跳跃,对西吉行为转变的描写太少了,到后面有点不理解。

对女儿的描写也是没看懂,她为什么可以不受控制呢?

她在做什么啊?

后面母亲质问她作模特,把身体交给画家使用时她回母亲:那是你的痛苦,与我无关。

也没看懂,不知道是不是我前面漏掉了什么。

画家算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这样一次社会战争,政治形态影响之下,他是怎样一个人?

追求自由的代表吗?

可他也出卖了那幅日落西方的画是西吉画的……怎么理解呢这些。

有机会看看原著吧。

 8 ) 原著小说应该可以带给你更多

在一座叫做格吕泽鲁普的海边小镇,住着警察局局长延斯一家:爸爸延斯,妈妈,西吉,西吉的姐姐。

西吉的姐姐经常不在家住。

延斯是警察局唯一的职员,他负责镇上的安全事务,并执行来自首都的指令。

那会儿还是纳粹当权的时候。

镇上有个画家,叫麦克斯,他和延斯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

纳粹头子不喜欢别人画画,他就下了禁令不让人画画。

延斯严格执行他的任务,严密监控麦克斯的日常活动,不许他画画,还没收了很多麦克斯的作品。

这样一对曾经要好朋友,彼此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

西吉喜欢麦克斯的画,麦克斯也教西吉画画。

西吉不喜欢父亲,因为每次违反父亲的意愿,西吉都会遭到毒打,这让西吉很惧怕父亲。

而父亲总是说,我在帮助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西吉还有个哥哥克拉斯,为了逃避战争从部队逃出。

西吉一开始把哥哥藏在到附近的空房子里,可空房子里动物的尸体让克拉斯感到害怕,他待不下去。

西吉只好把克拉斯弄到麦克斯家里。

延斯发现了些端倪,他横冲直撞的在麦克斯家里搜寻,最后在地下室发现一个地铺。

警察之前已经来询问过了,延斯知道自己的儿子当了逃兵。

在那张地铺前,他哭了。

后来英国人反攻德国,飞机低空扫射,把克拉斯打成重伤,西吉跑去告诉父亲,父亲把克拉斯用小推车拉回家,然后报告军队,军队的人把克拉斯带走。

日子就在这种尴尬和紧张的氛围中过着。

西吉在麦克斯指导下画了一幅画,后来被延斯发现,麦克斯被抓走,很多画作被没收。

后来麦克斯被放回来了,因为他说出了那幅画的来历,这让延斯非常没有面子,延斯觉得他被全镇的人嘲笑。

他自己一直在严查画画这件事情,而自己的儿子却画了一幅画,他又错怪了麦克斯。

恼羞成怒的父亲把西吉的右手压在火炉上。

西吉也为麦克斯告发而愤怒,见到麦克斯的时候咬了麦克斯的手。

他俩扯平了。

西吉慢慢长大,纳粹失败,父亲被抓走,画家又可以开始画画了。

父亲回到家乡,纳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他却认为清算的时候到了。

他烧了挂在沙发上面的那幅画。

西吉提醒父亲时代不同了,却被父亲打了一拳。

卧室里的那幅画,被西吉藏在了老房子里,被父亲尾随发现,父亲把那栋房子整个烧了。

西吉崩溃。

画家发现少了十几幅作品,向警察报案。

这次作为权力机关的警察又来到延斯的家,因为西吉有盗窃嫌疑。

父亲又一次到了尽职的时候,他积极配合警察调查案件。

在一次画家举办的会展上,西吉试图拿走画家的作品,被现场的警察发现,所幸西吉逃脱了抓捕。

他把从画展拿来的雕塑埋在自己藏画的地方,父亲和麦克斯出现在了他面前。

父亲通知了警察,西吉进了感化院。

前面的故事都是从感化院的德语课开始的。

影片一条主线是西吉父亲的顽固,他作为警察局长,脱离人性般的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放弃了多年的友谊,放弃了自己的大儿子。

另外一条主线就是主人公西吉,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的内心没有得到正常的成长。

最后表现在完成《尽职的快乐》命题作文的时候要完完全全的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全部写出来才肯罢休。

在影片最后,西吉拎着打成捆的作文本离开禁闭室。

本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镜头都很美,每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

随便在哪个时间点按下暂停键,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幅带着古典气质的油画。

 9 ) 字数太多了,又来这了……

今天跟后浪观影团又看了一场云上放映,好想整个投影仪,浪费了我这堵大白墙。

终于染指上了后浪的电影活动,和现在电影app合作放映,映后嘉宾是看电影的阿郎老师,关注他很久了,终于见到活的了,虽然也是隔着屏幕,但是能感受他对于电影的研究,对于文学的热爱德国电影,好像是第一次看,以前都是听德语音乐剧,尤其德扎!

太爱了!

现实主义➕严谨➕压抑这部片子也是,有些浓浓的欧洲电影风格,写实,严谨,压抑,沉重,但精致,美丽,艺术,深度Deutschstunde德语课读法:diu te si dangde以前只会Ich liebe dich和Ich liebe dich auch、nien…… 现在又学了个长单词。

真心觉得德语很好听,以前没学后悔了都说下电影,很平静,很让人喜欢枯藤老树昏鸦,二战德村烧画一部非常适合秋天看的电影,昏黄的色调,阴暗的光线,枯萎的植物和沉重的战争侧面表现,所有元素综合而成的压抑之感尤为浓郁 但是大场景、空镜、海边、天空这些画面又如油画般唯美,让人心情开阔,极为舒适。

每一帧都不舍得删除,都能当朋友圈背景图。

“这画是病态的”烧画,成了德镇版的焚书坑儒,它是对艺术的抵抗,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压制与否定 在这其中,画出优秀画作的画家,男主1号马科斯,就成了牺牲品,他的画每一幅都很好看,却都离不开被销毁,被处理,被撕碎,被燃烧🔥的结局 烧画这一段,不禁让人想起了燃烧女子的现象那段,都充满着浓浓的衰败感。

开头那段“尽职的快乐”还没get到是意思……原著里的梗吗?

开头的倒叙,再到中间插叙,然后回归现实,节奏很慢,平平静静地讲述一个“画作检查制度”的人性过程……镜头太美了,想再看一遍

 10 ) “大海对什么都守口如瓶,大海很快抹去了炸弹的痕迹”

纳粹对人性的蔑视,霸凌带来的扭曲,在这对父子的身上全部显现出来,绝对的集权统治下不假思索的恪尽职守和公民义务,已然和正义毫无关联。

少年西吉欣赏崇敬画家和他的画作,不满父亲对画家的迫害,对父亲的抵抗无形中和灰凉麻木的社会成为了敌人,这份天真和悲伤将影响和伴随他的整个人生。

战争结束后,纳粹父亲依然无法停止“尽职”延续纳粹主义残留的荒唐精神,少年西吉更是在感化院里写下“尽职的快乐”,父子俩无一逃脱成为恐怖力量的受害者。

狂热份子也许是少数,也许大多数人也不会双手沾满鲜血,但宗教式的宣传和绝对的集权统治麻木了整个民族,也许战争会结束,黑色的时代也终将会结束,但回忆和反思依然会继续描绘过往,于是,少年不会改变,会依然在灰冷阴霾里艰难度日。

原著作者伦茨也一样,战争和暴力政权都曾在他的作品中盘桓不去,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创伤,无人幸免。

《德语课》短评

德式反思作品,以“堕落艺术”为切入点让人想到《无主之作》,而对所谓尽职精神的反思又类似《朗读者》。节奏缓慢,场景荒芜,不断走神的时候思考的是”成为有用的人”以及”尽职的快乐”这样的自我约束其实无处不在,人类永远生活在社会规训和人性的矛盾之中。

7分钟前
  • 开门见猫
  • 还行

一个海旁滩涂,两户人家,折射出第三帝国对文化和人性的蹂躏和摧残,父亲的人设代表着反人类的第三帝国。摄影上的考究给影片增色不少,每一帧都犹如一幅油画,紧贴主题。有点惋惜的是,对儿子长大后的心理变化刻画不够,略有跳戏。

10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That's what we call art

14分钟前
  • Pills💊
  • 力荐

UCCA紧急中的沉思中间状态云观影。如果这种各路机构合作的限免片能多点,觉得电影院可以晚点开业…

19分钟前
  • Ariel捞月亮
  • 还行

你偷画,我藏画。你虐待我,你折磨我。母亲只是在一旁沉默。我不知所措,难以分清对错。我的姐姐独立勇敢且叛逆。我还有一个教父,他教我绘画,他带我看落日海边的夕阳。你们让我的灵魂撕裂又愈合。然而撕裂的灵魂终究不能还原。坚持要写完最后的作文,忘不下被带走的哥哥。埋在土中的舞女,沙滩上惊起海鸥。

22分钟前
  • 天秤大卫
  • 力荐

很复杂的小孩心理,一边憎恨父亲一边服从父亲;一边喜爱画家一边做见死不救状。这种纳粹教育下的畸形心理在我们社会也并非少见。

23分钟前
  • Soundofwood
  • 推荐

27分钟前
  • 再临尘世
  • 还行

一部又压抑又精致的电影,充满着无形的压力,极致的含蓄与克制下,是无尽的怅惘与失落。政治与艺术,坚守与背叛,支离破碎又似是而非。

30分钟前
  • 稀罕叫啥叫啥
  • 推荐

不聚焦于战争,但是却仍然反应了在纳粹统治期间,法西斯主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荒诞的禁画令,落到普通两个家庭,产生的影响。Jens和Siggi两父子,内心的秩序一直沉浸在,荒诞的禁画令里不能自拔。战后没有禁画令,依然父亲烧画,儿子藏画。他们都有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35分钟前
  • LilyVideo
  • 推荐

故事有些虐心,拍得有点沉闷,画面比较美,情节与德语课关系不多,更多的是与父亲、画家之间的故事。不知为什么,看到后面有些拖拉,只好草草看过。

37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畫面很美 但還是很難不覺得有些過於矯揉的成分 鈍痛的觸感淡化了本該以更激進的姿態呈現的那些

40分钟前
  • Imohag
  • 还行

能感受到一些,但是又不强烈,真的无法共鸣,成功的浪费了两个小时

45分钟前
  • 兽兽蹲在大门口
  • 较差

7分,DTS 6ch/11.3G;已删

46分钟前
  • tiger
  • 还行

有点沉重,不太喜欢看

49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尽职的快乐

52分钟前
  • 🍋
  • 还行

无可挑剔的镜头语言,毫不留情地一帧一帧刻画着人的天性、兽性、奴性

55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推荐

從開始就在不斷揉爛丶撕碎的,已是一張斑駁失色的故紙,那從未爛漫過的陰鬱,能教人產生多少摧美之悲的共情呢。警察與畫家的生死舊交,只是被口頭痛陳;警察背棄的鄉情,只是道具般的群演。演員只能奮力表演情緒,而不是命運。可惜了這麼好的故事,但并不可惜沙龍趣味的所謂考究攝影。 要是曼佐拍,該有多好看。《德語課》

59分钟前
  • 格雷斯
  • 还行

精致而不失力道,战争对于友情亲情的残害,对人精神世界的异化直到疯癫与病态,德意志民族"尽职尽责"的漫长后遗症。

1小时前
  • AlexanderMax
  • 推荐

@法文德国影展

1小时前
  • 仲夏之门
  • 还行

好美丽的滩涂

1小时前
  • 安贞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