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情,怎样才算是激情呢?
故事里的主人公表演了一场真实平淡,但是有感觉充满了激情的爱情故事。
当然,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与我们现在年轻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物质金钱作为基础,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那样过来的,我们完全感受到的就是真真实实的爱情,虽然有争吵,有冷战,有激情。
那个时候的思想很是进步,处处都是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
孙海英饰演的是个军人,有些固执,也有点大男人主义,但他是个实实在在,为了国家可以献出一切的人,孙海英把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石光荣是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无爹妈,当兵了才有口饭吃,在部队好好打仗为解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他和褚琴的婚姻生活,要是在现在,会被骂死的,根本不会让播出来,因为现在很多人他没办法想象那个时代的婚恋观,他们认为人生而自由,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自由是石光荣他们那一辈人用生命用鲜血用牺牲换来的!!
无论是剧本的编排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过于真实,真实的甚至让某些人感到反感,厌恶。
他们可能不是反感这部剧,而是讨厌那个时代,不理解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
可无论怎么厌恶,真实就是这样的,残酷而遗憾,我们只能从中挖掘出点滴美好。
正因为来之不易,而这点滴美好才显得弥足珍贵。
这剧的精髓就在于用真实去触动人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沉浸在剧情之中,不知不觉的感动。
整部剧以石光荣和褚琴的婚姻生活作为中心,战友情,亲情,乡情作为围绕点,虽然叙事上感觉过于平淡,不过剧情并不拖沓。
相反在这种平淡中透露出生活的激情。
很多现代人不是很理解石光荣和褚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刚开始只是源于石光荣简单的爱,单纯的爱,那时的爱没有复杂的套路,与矫情的思绪,就是想占有对方,与其生活在一起。
剥开“爱”字华丽的外衣,这可能就是爱的本质。
得知褚琴结婚,谢枫捣乱被抓,面对谢枫失去爱人的愤怒。
石光荣反问道:你爱她怎么不娶她?
领谢枫无言以对。
对褚琴来说,她是那个年代女性的代表。
婚姻,爱情女性都处于被动,虽说情感的自由但那个年代哪有多少情感是自由的?
面对石光荣这个战斗英雄穷追不舍,自己父母的媒妁之言,领导的组织安排,和谢枫的幻想与捉摸不透的爱对比来说,如果现在来说很多人也会选择前者吧。
这不属于对女性的迫害。
褚琴的婚姻源于一份责任。
这就是一段没经历过爱情就变成亲情的故事。
其实当初很多婚姻都这样,都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建立的感情,彼此相依。
这不难理解,我强烈建议大家去观看。
那些不理解的我更建议应该珍惜与感谢老一辈革命家对他现在所处的美好环境所付出的贡献。
我永远接受不了这种强娶豪夺的情节。
从民国到解放,多少女同志前赴后继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gongchdang的缔造者,向警予女士,创立学校,发动罢工,宣传进步思想。
邓yingchao女士,杨kaihui女士,无不为革命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女性在革命解放中从来不是旁观者,是重要参与者。
然而在这部剧中,女性却是所谓的“为战斗英雄解决生理需求”?
真是可笑至极,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个年代?
难道比民国还迂腐吗?
《亮剑》男主李云龙,虽然文化不高,满口粗话,但尊重女性。
有漂亮姑娘中意他,他担心配不上。
田雨喜欢他,田雨父亲不同意,李云龙负伤初愈也在外面站着求娶所以我是女生也看李云龙这个粗人也顺眼。
那个年代?
清朝珠三角地区,女人不愿嫁人尚可自梳,怎么,那个年代连清朝都不如?
最近重温了一遍经典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是一部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军人艰苦创业的故事。
在这部剧中,石光荣、褚琴等人鲜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坚韧和智慧。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剧的原著作者——都梁。
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厚重感。
《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而剧中的演员们也将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
尤其是饰演石光荣的李幼斌老师,他那充满粗犷气息的表演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除了出色的演员阵容外,《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制作也十分精良。
无论是布景还是服装道具都能看出制作团队的用心良苦。
此外,剧中的重要元素——部队生活和战争场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这种真实的再现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
最后来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吧。
《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爱过!
同时我也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震撼到落泪不已。
这部经典之作无疑是值得我们去永远铭记和学习借鉴的优秀作品!
咱就说,这样的爱情,能不落下心病吗?
落下心病的地方,肯定得长满荒草,风一吹,哗哗作响那种。
你说咱们谁心里没长过思念的荒草,但从石晶嘴里说出来,你就觉得她说的都不仅仅是“对”,而是极其“精准”。
如果你心里反复惦记一个人,那你恐怕这辈子都不能再遇到他了,但凡你稍稍把他放下,他自己没准哪天就从犄角旮旯里冒出来了。
石晶在火车上重遇胡达凯,救了石晶的命,希望我们都能像石晶一样,重获新生吧。
1,一个本来有初恋情人的少女,凭什么嫁给一个她原先根本不爱,并且比她年龄大很多的人?
剧中给的理由是“组织上安排”。
一句“组织上安排”,女主角就要一边哭泣一边同意这桩包办婚姻,敢问公理何在?
2,看着女主角明明另有恋人却在婚宴上说“感谢组织”,我只感觉恶心。
3,组织让女主角嫁给石光荣,理由是“石光荣是革命英雄,年纪大了还是单身,而且看上了你”。
这不是扯淡吗?
是不是革命英雄与男女恋情有何逻辑关系?
哦,难道革命英雄看上了谁,谁就非要嫁给他?
敢问这是什么世界的逻辑。
4,女主角与石光荣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她的初恋也死在战场。
当然,她没有选择离婚的余地,因为一句“组织上安排”就可以把她顶回去。
5,此片比《亮剑》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石光荣强抢一个弱女子,之后又逼婚,整一个土匪。
李云龙虽然也时常出言不逊,但他至少没有打着“组织”旗号把一个不爱他的女子抢回家。
6,我没看后面的剧情。
但是单凭前面的剧情,我只能说什么“组织上安排”都是强盗逻辑,后面的也着实看不下去。
如果说哪部电视剧中的军人形象最丰满,最能深入人心,最有特别之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或许可以拿出来细酌一番。
以往的以军人为中心的电视剧大篇幅的在剧情中描述其勇猛之处以表现想要表达的中国军人形象,以达到宣扬军旅生涯或者塑造令人敬佩的军人形象的效果,要么慷慨激昂,要么雄伟宏大,引起观众的共鸣;不同于传统观念下的军人形象,《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叙事方式的重点剑走偏锋,不仅用部分笔墨描述战场和军人的刚毅,而且更重于描述军人的儿女情长和军人家庭的爱恨情仇,塑造了一幅幅有血有肉、贴近人民生活的战士和子弟兵的形象,使观众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引起情感上的共振。
剧中的石光荣是个刚毅伟大的军人形象,同时还是个父亲,是丈夫;三位一体的叙事将这个形象无限的贴近生活,充满真实感,这正是他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作为父亲,他面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专属于军人的严格与关爱,同时又有不断的矛盾;作为丈夫,他面对妻子有着自己独特的包容,同时又有数不清的争吵;最终妻儿都因为他的极端手段和性格对他产生或多或少的意见,整部电视剧都描写出了很具有真实性的家庭状况,但是所谓“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所凸显出来的,“激情”来源于平淡,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爱,这是这部电视剧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也表现出了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一位军人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和理想主义的生活状态以及从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当然在剧情的走向中,尽管石光荣看似不可理喻,但是实际上正是作为军人的石光荣责任感的体现,褚琴同样在时间的洗礼下,学会了对丈夫的理解和关心,同时褚琴感受到了来自于石光荣身上的那一股炽热的力量——来自军人的品质与对生命的激情——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来自于奉献的激情。
何谓激情?
是轰轰烈烈的大干一番事业?
或许并不是,这部电视剧中的激情,是“平淡的激情”,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穿着创造出无限意义的激情,而这些,都融入了看似平淡的日子中,在最后回望过去,会发现过往的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活的热爱都在里面熠熠生辉。
或许在剧中部分剧情在有些人看来充满争议,就拿石光荣与褚琴结婚来说;石光荣在一次偶然中喜欢上了褚琴,但是为了和她结婚他所采取的手段或许不尽人意:石光荣绕过褚琴直接找了褚琴的父母,通过“动之以情”的软磨硬泡取得了其父母的同意,随后找到上级,强制性的手段的使用以达到和褚琴结婚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褚琴的参与,这一情节使得无数人诟病,也引起无数人的抨击:“何为女性的人权?
女性在这部电视剧里算什么?
”难道这样看似处处充满矛盾的情节真的是这部电视剧的污点么?
或许并不是,如果咨询老一辈的人的观点,他们或许会表现出与人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导演想表现的或许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样貌,他想突出的不是女权问题,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革命先辈们在恋爱、结婚方面的态度和做法,突出了我们历史上先辈们的家国情怀的担当和奉献,当代的观众更不能站在现在的环境中琢磨过去的那种做法,当大部分人民整日生活在战乱的环境中、当人民连饱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正是有如同褚琴这样舍弃小我、忠心向党、热爱大家、顾全大局的令人敬仰的人,才会涌现出众多能够供人瞻仰的革命精神,这样的客观的历史真实不正能体现出这部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充满磨难和坎坷的岁月么?
无限贴近真实才能感受真实。
石光荣的生命和褚琴及孩子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时就凸显出了时代的意义,从一个军人家庭的情感变化中注入了更深的主题,整体来看,这部作品还是一部符合当时大环境的主旋律电视剧,他展示了情节跌宕起伏的家庭历程,宣扬了家国情怀和家国命运相连的情怀,向观众呈现了专属于那个时代的、令人回味无限的激情岁月,是奉献和为了家国的激情。
我总觉得石光荣才是军人应该有的样子,大度,直接,暴躁,简单!
遵守规则,漠视细节!
对政治漠不关心。
用粗暴简单的方式爱着他所有爱的人。
他打了半辈子仗,叱咤风云的!
可时常想起来的却总是那场损失了他一大帮战友的青石岭!
一喝多了,就哭哭啼啼的挨个磨叨他们的名字!
他爱着褚琴,用半辈子时间成功的把她从文艺女青年变成像和平女士一样没心没肺满嘴段子的大妈!
他深爱他的儿女,可三个孩子不是烦他就是十多年不搭理他!
他觉得石林不会是个知识分子但会是个好兵,就专断的绝了他考大学的念头,把他送进山旮旯里去喂猪,于是他儿子变得又坏又葛,天天打猪挤兑战友,还差点让山火给烧死成了烈士!
他坐在两个战友坟墓中间替他们喝了一瓶酒后呼呼大睡的样子,是我见过的最不矫情的怀念!
他当了一辈子兵,摘下领章后抽了半宿烟,和闺女一块儿干了一瓶儿高粱酒后嚎了两声也就过去了!
早上一起来就把自个转型成了个农民。
忙忙活活的掏粪种菜!
从他身上根本没看出来从位高权重跌入谷底的失落,除了空余时间太多闲的慌你感觉不出他有多难受!
他也吹牛,但他不会像李云龙那样告诉别人他打过多少仗!
更不像高大山那样无时无刻不把革命挂在嘴边。
他和人吹的是他怎么会用枪,怎么换弹夹子!
他实在闲的没事就用在战场上练出来的搏杀技术教闺女打架!
整部电视剧的战争场面只有寥寥数笔,但却绝不敷衍,朝鲜战场上他带着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在最后时刻投入战斗时,他只说了句:走吧…… 那种在冲天杀气中的平静确实让人胆寒!
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部剧之后,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视作品,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平。
后来导演康洪雷也说,目前同行还没有拍出超过这部电视剧的作品。
这一点是挺让人无奈的。
作为一步军旅生活剧,无论是它的剧情,演员演技,配乐,各个方面都足够拿来给现在的导演当教科书。
石光荣作为一个故事的发起点,儿女的故事就是支线,石林的成长经历,石晶的爱情故事,全被分段讲述了。
康洪雷导演的水平在国内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之后他拍的《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可以体现出来。
现在的导演拍片追求花哨的镜头,他们都忘了如何把每一个场景拍的扎实。
主角石光荣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邋遢,暴躁,不讲道理,甚至身上还带着匪气。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眼喜欢上了文工团的文静的褚琴,这样戏剧的矛盾就出现了。
越是不完美的人,越容易招观众喜欢,因为他贴近真实的自己。
从整部剧看,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他们的结合是否是成功的婚姻,这个我们放在最后再谈。
孙海英的演技不用质疑,把石光荣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完美。
这部片子最让我惊艳的还是黄海波,要知道他当初演石林的时候只有22岁。
前期石林的叛逆,软弱,胆小怕事,后期的成熟稳重,拿捏的非常到位。
反观现在的某些大牌明星,一对比结果就出来了。
好剧离不开好剧本,剧本中有一些的场景拍的出奇美。
我说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场戏。
褚琴和文工团的战友们坐马车路过一片树林,借着漫天的雪景,他们强烈要求团长下车休息一会。
刚好这时文工团的一个战士带来了相机,他们缠着那个干事,让他给他们拍一张集体照。
干事骗他们已经没有胶卷了,但最后还是帮他们拍了一张。
照片中褚琴和谢枫微笑着靠在一起。
后来谢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这张照片就成了褚琴唯一的回忆寄托。
导演和编剧都是有心的人,这种戏看着简单,实际掺杂了很多的情感在里面。
后来褚琴结婚,文工团的那些人也也解散掉,照片实际上记录的是一群人在一起最令人怀念的时候。
石光荣和褚琴从父母家回来。
褚琴抱着小石林走在街上,石光荣跟在后面,这时候场景是街上还有积雪,人来人往,他们一起慢慢走上电车。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段场景拍的非常美,非常真实和生活化。
我尤其喜欢这一场戏。
在车上石光荣跟褚琴说他又要去打仗了,有可能不会再回来。
褚琴说,啊?
我不准你出事,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
虽然他们在剧中基本都是吵架的戏份,但他们的感情是有过最好的时候的。
褚琴的父亲即将去世,石光荣去医院看望他。
在病床上,岳父留着眼泪对他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岳父觉得能遇到这么好的姑爷是幸运的。
在剧中有一个小细节,石光荣从岳父家离开之后,岳父故意大声咳嗽了几声,故意让周围的人看到,听见。
让别人知道他们家遇到了一个大贵人。
仔细看来,这一幕有些心酸,一个人受了多少屈辱才会做出这种举动,渴望站起来,被别人重视。
石光荣是军队的高官,褚琴只是普通家庭的子女,他们中形成了一种等级差,而石光荣没有在意这些,这是最令他岳父感激的。
时间是让人措不及防的东西,感觉昨天石光荣刚娶了褚琴,一眨眼她的父亲就要离去了。
也就是说,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离开的时候,我们才彻底懂得很多事情。
石林的班长和张永厚都因救火牺牲。
石林带着酒去祭奠他们。
这一场戏黄海波的表演非常难,难在哪里,全程没有台词,也没有大哭。
导演没有平庸的去处理,让石林在坟前说一些煽情话,或者哭的稀里哗啦。
因为当时石林内心的复杂伤感,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
黄海波的表演天赋就发挥在这里了,形体,眼神,情感,酝酿的完全到位。
你能发现这时候的石林已经脱胎换骨,经历了朋友的生死离别和现实的残酷,让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还有就是石晶和胡达凯在火车上那场戏,这是全剧的一个大泪点。
石晶为胡达凯苦苦守候了七年,在火车上相遇时胡达凯应该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在洗漱间相遇,两人的容貌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
胡达凯沧桑了,他们早就不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餐车的对白,台词写的非常华丽,这其实也符合石晶心中压抑了七年的情感。
石晶在责备,胡达凯在隐瞒。
他始终不肯说出离开石晶的原因。
直到石晶哭着离开餐车,胡达凯跟在后面追,不小心打翻了乘客的茶杯,热水烫在他的腿上。
当石晶的看到胡达凯因为打仗而残废的半条腿,彻底崩溃了,紧接着就是嚎啕大哭,她恨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她等了七年的青春在那一刻化为乌有了。
老朋友胡义去看望石光荣,此时他们都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他们喝酒,石光荣对胡义说,我要是死在你前头,你就常到坟前看看我,我就喜欢听你说说话。
这是整部剧最煽情的一句台词。
人生知己难遇,还没来的急一起经历风雨,就突然老了。
石光荣打电话给小五子,他们在电话里一起唱解放军歌。
这是整部剧最动人的场景,从歌声中,他们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石光荣和胡义依依告别,此时他们都已经七十多岁,这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
最后石光荣病到不省人事。
褚琴坐在病床前回忆几十年走过的日子,企图唤醒他。
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让演员去发挥,这一场戏和亮剑李云龙受伤后,赵刚在床前唤醒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褚琴开头说,石光荣你这个逃兵,你休想丢下我不管。
当生命快结束时,他才发现眼前的这个人有多重要。
接下来十八年未回家的石林出场了。
如果要给两个的表演打分的话,我更倾向于黄海波的表演,因为他真的演的太好了。
这一场戏,我是看一次哭一次。
石林走到石光荣床前,先开始仍然没有台词。
站立着,马上敬了一个军礼,看过这部戏的人,都知道这个军礼意味着什么。
石林十八年没有回过家,那一瞬间他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石林趴到床前:爸,你要是觉得打我一顿痛快,你就使劲打吧。
石光荣说,爸老喽,打不动了。
这时候观众的眼泪估计都已经决堤。
重要的戏份用长镜头叙述,串联的戏份用短镜头衔接。
再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短镜头。
石林离开鸡鸣山哨卡,站在卡车上。
干部提议他,路程太远,下来坐会吧。
这时候石林只是微笑摆摆手。
一个小镜头说明石林已经完全成熟。
石光荣有每天坚持在大院里和新兵一起跑步的习惯,一跑就是几十年。
直到有一天,新兵一个个从他身边跑过去,他越想去追,脚步却越慢。
背景音乐一起,观众会想起之前穿插的石光荣年轻时意气奋发的镜头,前后形成一种对比,那种英雄暮年的伤感瞬间涌现在屏幕上。
石光荣和褚琴的结合是否合理,一直是讨论的话题。
褚琴对石光荣并不是没有感情,她最终嫁给石光荣一方面是阻止安排,令一方面是对石光荣的崇拜导致的,可以说美女爱英雄。
剧中有几个小细节,当小五子说起石光荣那些英雄事迹的时候,褚琴的眼神明显是不一样的。
包括在山顶上看石光荣射击比赛时,眼神透露出的欣赏和敬佩。
但他们在性格上完全不贴合,一个粗鲁的土匪式军官,一个文艺的的女青年,他们的结合也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石光荣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你,把天拆了也得娶到你。
褚琴则是,我一定要嫁给情投意合的人。
石光荣敢于付出,不怕挫败,所以得到了最终胜利,谢枫的软弱和等待,葬送了他们的爱情。
老话说的有一定道理,性格相近的人适合做朋友,性格相反的人适合做夫妻。
他们吵架也是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吵吵闹闹但却一直风雨同舟,大概这就是能相守受一辈子的爱情。
我对军旅题材一向木兴趣 离我太遥远了! 这部是个例外
很温情的片子。
看了好多遍
父母喜欢的调调, 跟着看了感觉还不错
(221004无锡i14pm风衣dx,221007ssmem)
石光荣爱情就是“解放军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x10086
现在想想里面的女人真可悲
跟着妈妈看到的片子。。。只记得当时老妈看的又骂又哭又小的,,,
没想到2001都是21年前了,只能说那个还看电视剧的年代选择性不多,那时候看的津津有味,现在回看只有情怀
孙海英演过了
这部剧作为反面教材对我起到了女权主义的启蒙作用。女主角的爱情,事业,个人幸福在男主角有组织背书的胁迫下一点一点被扼杀,大概只有自欺欺人地称这为“爱情”她才能一直忍受到晚年。
无怨无悔的石光荣
时代不同了,不给强暴犯买单。
一对夫妻相濡以沫一辈子
简直不像电视剧,就像生活本身呐。
个人不是很喜欢~~
因为在《演员的诞生》看了凌潇肃演的片段, 于是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原版。
跟着父皇母后看的,其实没看太懂
最大的看点就是“石光荣”的演技。剧情和带出的理念三观,难求认同。
太窒息了,这是什么浪漫的中式恐怖故事。确实如剧名,石光荣的确挺有激情的,褚琴的人生倒是被燃烧了。褚琴人还懵懂,几乎是被半逼迫嫁给了大她17岁的人。上级开导她,追求者和他的下属道德绑架她,父母责怪她不懂事,crush埋怨她,全世界没有站在她那一边的。日子久了,人也麻了,就连自己的东西也要被丈夫送给外人,子宫离婚哪个都做不了主。少说什么时代局限性了,局限之处不就是问题所在么?非得去浪漫化美化这种局限,才能大呼真实?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