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这是我最近好几个月以来,看过印象最深刻的电影。
原本只是因为上班无聊叫同事推荐一部电影给我回家看,结果让我邂逅了这部不管从故事画面背景音乐人物都觉得无比赏心悦目的电影。
我很少看电影,很少看懂电影里所应该传达出来的内髓。
其实这一部也不例外。
只是我会喜欢上,并且觉得精彩。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感情和故事。
而,每个人的故事情感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层次。
电影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画面。
其一,Hubert被妈妈送去寄宿学校,争吵里歇斯底里,最后甩下一句“我今晚死了,你会怎么做”走了,而妈妈站在原地说的那句“那我明天就去死”是多么不经意间就触动心底最潮湿又温暖的地方。
其二,Hubert和Antonin在一间装满五颜六色的油漆罐的房间里,肆意往墙上喷甩颜料,画面层次闪现震动,躺在旧报纸上面欢愉做爱。
画面的美感接壤了两个相爱的人内心的情感。
其三,Hubert在树林里追逐身穿婚纱的妈妈,跌倒然后继续追逐,无法紧握的双手,苦涩的面容和复杂的心情,究竟是想要靠近想要脱离还是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距离和爱。
还有,还有Hubert和他老师之间,很喜欢能够遇见这样一个老师,彼此能够懂得。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一个明白自己的人,是多么让人觉得渺茫又满怀期许。
我喜欢画面表现出来的质感。
我喜欢音乐隐晦躁动的叠加。
我喜欢Hubert的自然卷头发。
我没有看明白。
我又觉得通透。
不止是爱,却又胜过了爱。
而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牵扯无尽的爱并延伸痛楚。
我们应该善待自己。
并且一直深爱妈妈。
疫情期间封在宿舍楼,闲得无聊,突发奇想开了个腾讯会议室,和我妈一起看这部电影。
(之前我分别在16岁和17岁的时候看过两遍。
是曾经很喜欢的电影😂)(以前看得很感动,但是现在20岁和我妈一起看,气氛莫名欢乐...)以下是断断续续的我和我妈的交流。
太长不看版:我妈:①男主其实是老实人,就是有的时候太急躁了(我妈:“其实这男孩除了脾气急了点,还挺老实的。
”)②男主他妈育儿方法不太行③男主的那个中学老师是个好人④男主的男朋友是个好人而且学习好(我妈:“之前那个好歹只带他抽烟,好歹还一起画画”。
)(看到后面说安托万学习好之后,我妈:“其实那安东尼也还不错,学习又好。
”)我:“你竟然认可了男主的官配。
”我妈:“如果只有这2人选择,那不是一目了然。
”(嗯。
只有。
)
于连:勿cue
我妈:①寄宿学校只会让他堕落;②Antoine是个好人。
(其实我也觉得Antoine是个好人哈哈哈)
跨 服 聊 天
我在ex的renren上面看到他的推荐,说起来我竟然还会抽空去renren,我是被北京早晚凉爽白天汗热的天气催眠了还是怎样,一个人沿着大望路就这么嘈杂的走路回家,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的看着窗外的天。
和他很久没联系,许久没有登录的ID只看得到他一人在线,最新的分享记录就是《我杀了我妈妈》。
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喜剧视频,却赫然发现其实有95分钟那么长。
看完了来豆瓣,发现制片地区怎么会在加拿大,还是我听错了里面的人说的难道是法语?
——我从头到尾一直都以为是西班牙语,还自以为是的点评“确有几分阿莫多瓦的风韵”之类的,笑。
原来即使是老外,面对自己的子女是gay,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不过整个电影的重点并不是男猪是gay这件事,而是他和母亲之间纠结的关系。
说起来我真的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电影有任何北美电影的影子,完全就是欧洲范儿啊,还有一个想要沿着海岸骑车旅行的语文老师!
而且电影的色彩和配乐,也全都是大红大绿西班牙的feel。
尤其是男猪家的装修。
男猪挺美的,其bf也很帅。
汇报完毕!
很好看呐。
多兰真的好好看。
法语骂人也很好听啊。
镜头语言很有特点,很多慢动作镜头和定格镜头,慢镜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定格镜头,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但说实话,好像没什么用处。
配乐有特点,Hubert爆发的镜头与配乐配合出色。
Hubert和Channel闹矛盾然后跑去公交上的一小段落处理的非常出色,连续的镜头抖动和失焦把Hubert内心的矛盾和迷惘表达的特别准确。
影片叙事相对流畅,不时穿插有Hubert的内心独白,这条线索埋得巧妙,不但是Hubert的内心独白,还直接推动了剧情发展。
值得注意的还有几个Hubert的想象的镜头,很难说这样的镜头是好是坏,虽然确实对人物塑造有帮助,但插进叙事中难免有些违和,尤其是Hubert对Channel日光浴场景的想象的那个镜头,显得很奇怪。
关于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主要是对特殊家庭母子关系的讨论,影片主要刻画了一个困顿与迷惘的叛逆少年与一个脆弱而平庸的单亲母亲的形象。
母子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距离越来越大的时候,矛盾必然会出现,这也导致了二人之间的冲突与爆发。
两个人是爱着对方的,但是,心灵没有交流,这份爱难以维持,Hubert这样说:“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
”结尾算是开放式的,个人觉得偏消极一点。
多兰为结尾做了许多铺垫,女老师的信、快结束时候蓝盆友的说教等等。
和《妈咪》相比,我更喜欢《我杀了我妈妈》,稍显青涩,但是很有特点,相比较之下《妈咪》虽然看起来精致一些,但是仿佛用力过猛了。
最后,影片很多台词都非常好。
摘一句记录下今日观影。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
在被电影语言冲昏头脑的我觉得技术没有多了不起,但电影是门艺术,我能听到这部电影的诉说,并且为之动容,那么就够了第一次觉得i love you不是一句肉麻的话,无法表达的话,当男朋友对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妈妈和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点有些奇怪,妈妈和儿子前面的吵架很好笑,包括后面妈妈吵着吵着自己也笑了,我就是经常吵着吵着就笑场了,不同的是这些吵架我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我知道我很爱我的妈妈,当然是在我没有回家的时候这好像不是我杀了我妈妈,是每个人的妈妈
1镜头美。
2一些蒙太奇手法看着舒服。
<图片5>比如说最暴力的时候(摔盘子,咆哮,群殴…)放慢剪辑+BGM(像花样年华),使片子不至于聒噪,还增加了艺术性。
还有加快剪辑的地方(童年回忆,咆哮时)同艺术性的效果。
但在情绪最高点的地方以此方法作为出口,缺了点什么,没交代一个结果,没有转折和递进(王墨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渲染氛围啊情绪啊,但情节有个结果还是会老老实实的交代,比如人物关系的转折递进,但多兰没有)<图片4>比如说多个特写镜头组接(好像叫杂耍蒙太奇)(比如开头的时候母亲的吃相几个镜头组接到多兰眼睛的特写,比如多兰房间里几个海报人物特写镜头组接到多兰写日记,还有买水果那里…)节奏欢快,立意明确,这应该是常见的手法,也很符合这个片子<图片2><图片3>比如说插一个主观臆想的镜头(想象妈妈日光浴的镜头,被告知送去寄宿心里碎了一块玻璃的镜头)用的很好,感觉很灵动,跳脱,轻快,好像有意打破对峙画面以及气氛的僵硬<图片1>比如说录DV,(好像是自言自语,所以不是打破第四面墙?
)又是黑白的,但觉得形式很好,却没有很好的效用,既不是和观众对话,也不是内心更深的独白,讲的还是吵架时候的内容,也没有推动情节的作用,最后他妈看到了也没什么明显作用,因为说的那些话不就是他平时对他妈说的吗(说到类似手法还是超脱的效果最佳)3故事内容方面,其实让我想起四百击,同样的少年时期和父母疏离被送到寄宿学校,同样的没啥转折推进,只讲某种状态。
但是多兰这部片生活化许多,吵架之多身临其境,母亲的立场和孩子的立场都看得太清楚了,就是因为太生活,我就更多了要得出一个结果的诉求,以及升华观念的诉求,(毕竟想要电影的观念凌驾到自己之上才好看)但他只给我一个状态。
不是褒也不是贬,单纯觉得缺了点结果。
与zheyiyang讨论有感:1没有暗文本余味不足(暗文本参考布达佩斯,蓝白红.另:暗文本的真实含义是未说出却可理解意思的文本)2基本靠讲的方式不够电影(旅程终点)3光有艺术性是不够的(多兰vs韦斯安德森)4抽离故事要看是否需要,有无作用(dv 旁白 讲故事 打破第四面墙)(ps.旁白的视角有没有改变)5是展示状态还是轮回(像四百击还是像醉乡民谣?)(没啥层次性)6大小格局预期不同,同类对比(钢琴家vs裘皮)7素材库和人生阅历(多兰vs波兰斯基)
靠小聪明,及无畏的年轻的心,为不断完善的小宇宙搏杀出一条康庄大道,即便这是故意设计的一种发泄私欲的笔致,是巧夺了贩卖青春所得的利路,如果这是一本小说,我依然会愿意阅读它。
回悟这样的感受,可以得出结论,《我杀了我妈妈》剧本很优秀。
再客观看待哈维尔.多兰自编自导自演的才华,十六岁编写此故事,17岁开始自费拍摄,后因经费问题遭遇小挫折,最终得到加拿大魁北克政府代理机构SODEC的协助,经历了一个适应市场的小成长,把商业的制作概念转换成独立电影的拍摄模式,19岁完成整部电影。
并在戛纳电影节收获艺术电影、SACD以及青年视野三项大奖,代表加拿大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等,以如此与众不同、年轻有为的幕后背景考量它,就更有值得赞赏的深度浮现眼前了。
会讲故事的多兰为电影开了个好头,这位小朋友显然很有主见,对事物也有独到的见解,有艺术涵养的他,还拥有易感的心、敏锐的眼光及哲学家思考问题的习惯,知道如何把观众引入到他的独白与生活中,在别人对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电影开始,莫泊桑的话,像注入进故事血液里的文艺细胞,用理想化,救赎后的心智先肯定了母与子间深入骨髓的爱。
接着,十六岁的男孩子于贝尔在黑白的镜头里,开始质疑他所受教育教化的真理。
在于贝尔的眼里,他的母亲似乎是个特例,母亲毫无品味的喜好,世俗虚荣的脾性,冥顽不灵的无知与固执,将从一帧帧充满火药味的画面里生长出栩栩如生的样貌来。
当然,母亲也有可亲可爱的一面,却可怜地只剩下背影,并埋在了于贝尔四岁之前的记忆里。
有时,生活并不爱每个人人,它若抛弃了成年人,成年人就会用不自觉的冷酷抛弃他们的孩子。
蛋糕上的奶油胡乱地抹在母亲的嘴角处,不停舔食手指上残留的奶油、蛋糕屑,母亲不雅的吃相在主人公于贝尔的面前,像刺眼的光,激怒着他,使他无法克制地表露出鄙夷的眼神,厌恶的翻白眼,还有微妙的心理、举止。
母亲一边开车一边涂口红,并撒谎否认自己闯红灯,而对于贝尔的主张总是心不在焉地敷衍过去,这种秀才遇见兵无道理可讲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在高八度的嘶吼中,平息,拱起,再平息。
可是,母亲始终不懂,她离前进的时代越来越遥远,她滞后于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生活方式,那是需要用大脑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掩耳盗铃,以家长的淫威暂时囚住弱者的精神所能保住的太平。
母亲很爱于贝尔,只是独自抚育的艰辛与生活的磨难,无形中改变着她,她自保地钝化着敏锐的情感细胞,只用无谓与固我麻木自己。
所以她爱得没章法,爱得笨手笨脚,爱得一无所知。
她不知道于贝尔是个同性恋,她不知道于贝尔的精神世界需要一个家的温暖,她不知道她一旦试图改变自己,那不仅不是迎合孩子或向孩子服软,那会获得尊重生命后回报给她的敬仰,她还不知道她的榜样作用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少年对美好、甚至也可能是女性形象的全部幻想(绝大多数是天性,但也不能否认有些性取向抑或对待婚姻等两性关系的的颠覆源自后天的成长教育,不幸的遭遇,极端的仇恨)。
可是,她又有坚定的意志,试图去摆脱一切她所不愿承受的压力,那就像是人的本能。
所以,她的伟大在不可爱的所作所为中,荡然无存了。
面对这样一位母亲,必须依附于她,无法独立生活的于贝尔,他表现极佳,半自传体的说法得到验证,他并非在演,是在呈现自己。
于贝尔的生活如此,爱恨交织,不得不说,不得不忍受并无奈试着去纠正眼前令他厌烦透顶的一切,因为障碍是一座大山,让叛逆期的少年如此疯癫的女人是他的母亲。
或许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些与之前相悖的观点,那是在多兰冷静而又客观的镜头里传递出的,在一个单亲家庭,孩子是悲剧的牺牲品,同时母亲也是最令人同情的可怜人,为了孩子她们抛弃了自我,绝大多数是身不由己的。
所以,换位思考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像那位女教师所言:你无法忍受你的妈妈,也许你妈妈也因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难过。
说到这一点,于贝尔是不成熟、自私自利的,接近尾声的片段中,安东尼指出于贝尔只考虑自己,从不为别人着想,是用可怜伪装着的可恨之处,这种个性在我们成长中真实存在,我们并不都是正确的。
于贝尔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经历了歇斯底里的对抗后,在疲惫的绝望中,一面臆想着母亲离世后的葬礼,一面向不可预见但终将到来的未来走去了。
这部电影的名字起得非常妙,不仅与剧情相关,还有引人思考的寓意。
电影中那位替于贝尔发表散文及小说,投稿应征新人奖的女教师,在她揭穿于贝尔的谎言时,那句笑话,你杀了你妈妈,不仅存在于戏中于贝尔文学作品的主题里,又是这部电影的题目,这看来是很成熟缜密的逻辑结构。
类似这种情节上的巧妙编排,在多兰的处女作作品中可不是偶然的灵感迸发,似乎已形成了一套很熟练的叙事结构。
其中支撑全重的承重墙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面儿上,于贝尔与母亲是一组,女教师与父亲的故事是另一组,再一组是于贝尔男朋友安东尼与母亲的关系。
可是这又不是单一的并联,参与进来的配角,寄宿学校的同学甲,于贝尔的父亲,安东尼母亲的男朋友,即使是一个镜头,他们也同故事主人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亲情、情色、矛盾、冲突、友谊、假象、歧视,包罗万象,却不显做作,节奏流畅,极具戏剧张力,一路不停地展现病入膏肓的母子生活,透露出的是不健全的家庭背景这一现实。
说到于贝尔与安东尼的同志爱,电影的噱头或许是男色、男同,但主题应该是破茧而出时大方袒露的成人仪式。
介于小说与随笔之间,声嘶力竭的咆哮与没有气口的焦躁,母亲保护下的纯净、平和与寄宿学校内毒品、斗殴、放纵与荒唐,动静中勾勒了终将结束的青春期。
而在有关成长的困扰与迷茫中,用极其特殊却又能引起共鸣的个案,通过DV日记中留存的我的样子,把社会、学校、家庭推到讨论成长教育的讲台,在无法撼动的环境与我之间,引出了一系列值得从新界定、决断的社会问题。
总之,电影《我杀了我妈妈》是一部很讲究的影片。
无论是画面还是电影配乐,都在无声无息地传递着小导演多兰的不俗品位。
有古典的凝重与艺术底蕴,又有现代的浮躁与生活气息。
而对于贝尔这种人物角色,从娘胎里带着吃饭的天赋来到世间的天才,或许也是在影射自己,的确多半是性格乖戾,才华横溢的怪人。
最重要的是在使自己的性取向合理化时,虽然没有露骨的呐喊,也不解释它的根源是否在天性,但多少能嗅到他的抱怨,性情转变与家庭有关系,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地活着,伤害别人,且拒绝被伤害,可是对内心深处的我却无能为力。
同时故事带出的各种感觉,又让观者怀疑,于贝尔欲拉来众多名人同志前辈为己助阵,并与之为伍的自豪与宿命论表现强烈,这也能理解,人都喜欢天下大同。
或许,残酷本身就是成长的主旋律。
结尾多兰要表达什么?
跳跃的画面剪辑,金灿灿的田园风光,穿着婚纱的母亲与他隔空相遇,他奋力追逐,难道他本不该来到这人世?
他又像回到母亲腹中的婴儿一样蜷缩在浴缸中,他剥落掉了一直代表母亲的泥娃娃脸上的泪痣,他与母亲十指相合,四岁前幸福的画面复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会化解所有的憎恨,多兰可能完全明白了他与母亲间永远割不断的情。
还有自省之意,只有成长了,才会读懂母亲,她们如此美丽可爱。
第一,导演画面感很好,几乎是每个场景,其颜色的搭配、物品的放置、疏密的程度都很讲究,可见导演是很用心地在制作这部片子。
观影期间我一直感叹其画面的精致,电影大部分画面截图下来就是一副精雕细琢的画。
第二,导演自编自导自演。
作为一个1989年出生的孩子,让人感觉很惊艳。
就导和演两方面,他算是做得面面俱到了。
还要再苛求什么呢?
即使现在风格不成熟,但前途不可限量值得期待。
第三,平心而论,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的剧情挺无聊的。
母与子的不断争执与对峙,翻来覆去,反复无常。
还好里面的演员演技都挺到位,男主长得够好看。
不至于让我看不下去。
总体而言,是部很个人的文艺片。
导演的风格很新颖也很个性化,我相信他另外的片子我可以不费劲地认出他——画面感太好了。
节奏稍显拖沓。
但依旧是部上乘之作。
题目惊世骇俗了点,其实是部小资的亲情剧场。
估计抱着看惊悚片的心情去看该片的人内心多少有点憋闷(我就是。。。
)另,导演本身也是gay,长得真好看。
昨晚网络突然断掉,于是连看三部电影才睡。
正好跟我妈是冷战期,我再也不用顾忌她会因为我没睡觉而咆哮,甚至关掉闹钟,让自己睡个天昏地暗,也不再给她做晚饭,不再刷锅刷碗。
谁让她说我什么都不干,哼,难道我真的什么都没干? 看吧,看我以后还会做什么,如果不按你说的"什么都不干"去做,真的太亏。。。
无休止的争吵,从我记事到现在,我甚至不知道母亲大人还有没有一张和善的嘴脸。
对,嘴脸。。
想起她我就烦躁。。
从小就盼望着快点长大,翅膀硬了铁定离开,跟她在一起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对我来说都是折磨,不过长大之后她就很少打我了,因为我已经可以跟她抗衡了,哈哈! 在家待的越久,就越互相厌恶,她总是看我不顺眼,就会拿经济要挟我,而且我讨厌她的咆哮腔,讨厌看到她那恶人一样的嘴脸,我一刻也不想再看到她听到她!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二十多岁了还是这么叛逆,比起青春期的时候有增无减,在她面前满满都是抵处和反抗情绪。
所以必须离开! ! ! 看电影的时候简直就是在看自己,他们吵架时我总忍不住笑,而每当他对妈妈说我爱你我又总忍不住想哭。。
我是如此恨她,可心里还爱她,这爱又无法割舍。
其实我想杀死我自己,这样才够泄愤,才够报复。
离开她,再也不想回来说。
而这一切,都是妈逼的。
真想从没来过这世上。
都是剧透!
男主妈妈的妈妈有躁郁症,我怀疑男主妈妈也有。
男主(也就是宇柏)从寄宿学校逃跑,寄宿学校给他妈打电话,就说了几句而已我个人感觉好像不是太重的话,他妈就发飙了,嗯?
竟然冲着一个陌生人大吼大叫,这样子我很反感。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不定时爆炸,不知道那句话会引爆情绪炸弹,然后瞬间低气压,和这种人一起总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我还觉得男主妈妈就故意气他。
我从我自己这个年龄段看这部片子,觉得他妈啊,有时候真的忍受不了,有时候又觉得有她在就很安心。
最让我动容的他妈送他去寄宿学校时,他爆发了,末了,他说:万一我今晚就死了呢。
然后他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他妈看着他的背影说:我明天就死。
诶?
我反应了一会。
他妈平时看着总是挺自私的,不怎么关心孩子,甚至都觉得他妈可能都当没这个儿子一样。
但她说完那句话之后我就觉得他妈真的爱他,能看出她说那话时眼神里的坚定,她是真的想要对他好。
影片开头他妈那个吃东西的一系列动作让我烦,对,很烦,尤其是吸溜手指令我毛骨悚然。
总觉得他妈是故意做出来这些气他,故意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有种受虐倾向?
还是纯粹喜欢和他吵?
他妈这是真的不容易,摊上一个这样的男人,因为害怕而离开他们母子俩,我想这也是促使他妈变得有些奇怪的原因。
虽然男主单亲,总是被他妈冷嘲热讽,不过三观确实很正,没有痛下杀手。
只有一次对他妈动手,紧接着就跟他妈道歉了。
很心疼他,那么希望和妈妈搞好关系,妈妈总是逃避,总是躲闪,总是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总是表现得一副不care他儿子处境的样子,这又是何必呢,爱他就尊重他,爱他就听他说话,爱他就和他沟通。
忽视解决不了问题。
特别喜欢电影的慢动作,背景音乐配的也恰到好处。
还有影片穿插的一些貌似与其无关的东西,额,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一些是他受不了妈妈而产生的幻想,有一些为了渲染那种家庭紧张的氛围。
最后 我没有杀我妈妈。
泽维尔真的是天才,也像疯子,永远不知道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多么需要爱,过于溺爱一个孩子少了阳刚之气,不会健康的环境,会对一个一个孩子的一生造成多大影响
这小孩儿有前途哇,最打动我的是儿子一直很努力,努力改进关系!
有点矫情
电影有无病而学呻之感,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导演来说很优秀了。
Anne Dorval 和Suzanne Clément 这两位是好演员。
美好都凝结在逝去的时光中,就像每到夜晚他都想起母亲阳光下的笑脸。爱有多深,就有多痛。
什么都没拍出来……
我不懂艺术
就是很吵有木有。。。
自编自导自演,男主角很有气场的,特别带眼镜的时候
画面很美,每一分都是画。故事很生活。
手法稚嫩,但有新意
我跟我妈关系还挺好
【我在自己的王国里。】喜欢这样的故事,他们深爱着彼此,他用他的叛逆去获得她的关注和宠溺。他长而卷的刘海,阴郁得就像他青春期骚动的眼。
高级无聊2009-12-23我日你啊。编,导,演就算了,长成这样就是你的不对了(还是89年的就更不对了。。))
很多桥段用到《花样年华》里的弦乐加慢镜,因此风格很王家卫。鉴于是20岁的青年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除节奏有点缓慢外,整体上算上乘作品。结尾处母亲的爆发可以拿个小演技奖。
这电影怎么这高分啊 都被帅气又年轻的导演兼编剧吓到了么 换个丑的还会这高分么
看来这种特别文艺的电影还是不适合我
有点像学生作业
步调很舒服,自白,配乐都很好。不过我觉着他妈特欠,是说我也还在叛逆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