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B站自媒体UP主自组团队拍摄的纪录片, 我是在看到第三集《迷失东京》后 ,才透彻的看懂了《未麻的部屋》这种不明觉厉的影片,明白了日本的社会构成。
那些在国内爆火的日剧,没有一部把日本女性或者说日本艺人在社会意义上的分工、地位明明白白的道出。
第三集先从一个3个孩子的母亲引入,她白天是普通的事务员,晚上在夜店工作。
然后采访一个68岁仍在工作的大叔,说他减压的方式是看少女偶像的演出。
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艺人就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是日本社会运转的润滑油。
日本的艺人们或许在从艺的初期就被教导着承担这份责任,被赋予了这种“荣誉”。
认清此事,就能厘清很多日本艺人身上所发生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其背后的逻辑。
而这种情绪只有通过旁观者的拍摄才能看出来——如果是日本作者拍出来给观众看,观众可能以为这是一个社会奇谈,只关注到具体的人。
而旁观者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这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显露。
偶像团体、AV女优以及黑道,都是日本社会压力的应力释放构件。
而其从业者,也大多来自承受压力对大的底层家庭。
他们就像弹簧一样,吸收着来自各界和自身的压力。
有的人经弹,表现的不错。
有的人不经弹,可能就会断掉。
第三集里那个从事黑道后因诈骗银行被判刑,出狱后组织义工团体给服刑人员写信进行社会关怀的大哥,他就是一根承压能力极强的优质弹簧。
他的家庭,他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抉择。
后面对几位色情行业从业者的采访,基本符合我的想象。
社会由人组成,而社会的形态则由被组织起来的人所决定。
日本人和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爱欲恨贪嗔痴。
正如黑道这种动辄刀枪相向的行当,也需要特定的纹身、语气、仪式之类的形式表演;正如为了逃离抚育孩子的辛苦而选择兼职陪侍的母亲说“与客人交流很快乐”;正如因为“喜欢做爱”而被介绍去拍AV的男子,因为“想要靠AV女优的头衔在夜店拿到更高价钱”而去拍AV给自己的女子;他们为自己叫卖。
同时他们也消费他人。
只要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那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因为我付费了)。
如果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那就要更加卖力的为自己叫卖。
只有那个流浪汉,是游离其外的自由人。
但自由也是有代价的。
而这,就是“市场经济”。
为了市场信心,日本才有那么多的“不可明说”,而我看了许多日本影视剧作也只看的懵懵懂懂。
直到看到这部《迷失东京》。
好看真的好看,不止迷失东京还有核污染那期。
没什么主题升华但就是平实具体深刻有趣好久没有看到能好到这样好的片子。
饼叔的逻辑很熟悉,但是又觉得远古,类似的感觉可能只能追溯到《看见》,虽然这本书现在已经被玩成了拐卖人进新闻学入坑之作哈哈。
直到看到幕后制作片他们提到陈虻,原来是因为他啊!
那个提出““要关心新闻中的人”的人,提出“一深入就深刻”的人, 那个敢在年会上把部门内斗做成节目播放的人,那个影响了柴静又莫名其的影响了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以至于可以让我走到现在的人,从他到饼叔都是饱含着对新闻初心的人啊。
其实之前看到他们去加沙的时候我就有心被撞击的感觉了,原来世界上正在有人认同我的欲望而且真的做出行动了,或许食贫道的忠实观众里也会是看见或者东方时空的观众吧。
陈虹啊你到底是怎样的人,能在去世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还透过层层作品闪耀着光辉,做片的理念依旧让观众买单,东方时空当年到底是怎样的盛况。
深夜了有点激动,因为在睡前突然刷到了柴静两天前发的…柴静谈陈虻…点开才把这又串联起来然后又发现饼叔也在东方时空待过,这奇妙的感觉,此刻我的青春形成闭环(也许可以这么用吧)不过真好,东方时空的命脉用自媒体的形式留存下来了,一个在YouTube一个在哔哩哔哩。
重点采访了两个人,一个原怒罗权黑帮组织成员创始人之一,汪楠。
一个演了一年的AV女优,泷泽萝拉。
怒,代表对日本政府的愤怒;罗,代表组织的团结;权,代表维护权利。
父母都是中国人,在日本骗公司钱,不搞个人,回中国建学校。
二战之后黑帮人数从6万减少到2万,治安环境好监狱是空的,导致痴呆老太太偷东西也被抓进监狱。
汪楠在监狱里读了三千本书,出狱退出黑帮,开书店招从监狱出来找事做的人当社工。
AV男优的面试,10分钟射三次才算合格,拍摄性爱和真实不一样,为了展现身材好看,摆各种姿势。
大部分年轻人对AV不感兴趣,都是70岁以上的买碟片,心里想着这些事才年轻。
泷泽萝拉说日本很容易被当成一个变态的国家,这个工作会影响现实生活的恋爱,就像出租车司机周末不想去兜风了。
风俗店中年女工说因为少子高龄,很少人去给祖辈扫墓。
最后说每年日本会有三万人独居老人死亡,那种人体自然油脂分泌的腐烂恶臭,导演都受不了,而清理出来的一整套漫画,让人感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压抑,是日本人形容在东京的生活。
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自律心很强,是日本人对自己的评价。
“单亲妈妈陪酒女、怒罗汉和黑帮、AV与泷泽萝拉,从风俗业、黑道到色情业乃至社畜,孤独成为日本社会的敏感认知,这里所有欲望都可能变为商品,甚至最后人都变成了商品,不想麻烦别人的日本人可以孤独到独自老死,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尽头却是孤独死。
”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这是我最近第二部纪录片吧,整体的形式我对它的认知还没有到可以鉴赏的地步,还是不太能抓住我,偶尔会走神,不知道纪录片是不是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化的混乱感,像在看综艺,又像在看电影,又像现实拍的纪时视频。
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多都可以学习!
很有意思时而黑白的转场;三个部分的名字白日梦,灰无记,黑陆离,每个字奇妙的联系起来;还有拍列车镜头动车相对静止车动镜头相对静止的重复镜头……内容上揭示东京这座城市中平凡人们的没那么"平凡"的职业,孤独的人和孤独的城市。
内容上没太大感想,写不太出很深奥的语句去展示这部片子的内涵,但不可否认是有的,我呀现在来讲还是没耐住记录片独有的那份平寂呢,哈哈慢慢来吧,好困晚安!
“听说那里人都是骑骆驼上学啊,还有他们用手抓着吃饭,不错,我们去拍一拍。
来到XX某个偏僻的小镇,哇,他们真的有人骑骆驼上学啊,真的还有在用手抓着吃饭,看来他们过得真的很差很压抑。
”“听说那里人都喜欢打太极,不错我们去拍一拍,来到某个公园,全是打太极的人啊,他们真的很注重养身,我来拍几个升格,来感觉了不,采访一下发现,其中几个都是留守老人呢,看来这个国家平时真的挺压抑的。
”“听说那边的美食最出名的就是毛蛋,不错我们去拍一拍,..................................,看来这个城市人都来吃这个,真的过得很原始,这个国家的人也听原始落后的。
”来来来,坐下来策划一下,下一期拍日本,看看什么话题会爆,那肯定是黑社会和色情行业啊,再加上平台用户加持,不爆才怪了,那我们就去拍拍,一定要强烈对比,纸醉金迷加升格,落寞的眼神加喧闹的背景,这感觉不就来了吗,再找几个相关话题的大佬采访一下,吹吹牛逼。
懂了,这个国家人真苦真寂寞。
2024年了,还有人以黑社会和色情行业作为噱头拍东西,真的笑死人了,你去报个日本旅行团,导游一路给你讲的段子都比这片子精彩。
这几样东西能反映社会吗?
能是能,可是有点过时。
能够定义社会吗?
显然差得远。
这几样东西就跟太极毛蛋一样,只是别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甚至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不太在意的东西。
作为旅游名片还行,你要是以此来探讨社会,或者说当今日本社会,那就太儿戏了,哦,你是自媒体啊,那没事了。
配合着大量无意义的镜头,一顿弹幕输出,他们活的好寂寞好孤独好累,你可知道人家干的工作时薪多少?
你可知道人家节假日不调休?
真的笑掉大牙,杞人忧天。
并且东京就是东京,想要代表全部日本还是差点意思,就跟浙江上海人引以为豪的饮食习惯一样,做菜清淡无味,美其名曰食之本味 ,但是你只要出了浙江就发现全国也就浙江上海这样吃而已,充其量占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几。
真的,我奉劝大家,这种东西当做自媒体视频看看乐一乐得了,你要是觉得引发了你的什么思考或者觉得更了解日本社会,那我劝你醒一醒,人家大部分人衣食住行过得挺好的,毕竟生育率和平均寿命都比我们高得多。
还是那句话, 哦,你是自媒体啊,那没事了,就是别叫自己纪录片。
我想,欺软怕硬和慕强应属人类的劣根性,是每个个体都多多少少会存在的性格倾向,但当这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当其冲的性格特点,便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说着礼貌的话,摆出谦卑的姿态,却做出最激进、最极端的事,如此扭曲和矛盾的民族文化,究竟会不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困扰呢?
当一个国家自身都无法正视自己的历史,用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歪曲事实的低劣手段掩盖那些令人羞耻的真相,我们又如何要求它的国民能够正确认识他们的先辈给世界带来的苦难?
当一个国家把侵略者当英雄祭奠,把弃国民于不顾的战犯当牺牲者缅怀,把掠夺当做共建,把战争美化成开拓,我们还有必要期盼它的后世能够以史为鉴、拥抱和平吗?
乔治·桑塔亚纳的声音时时萦绕耳畔:“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于是我们时常忧虑,日本终将再次挑起争端、颠覆和平,可是历史的车轮却正在以另一种容易被人忽略的形式从我们的面前缓缓驶过——福岛。
曾经,无法直面战争颓势的日本政府以封锁消息的方式堵住了国民的耳朵,在明知战败已成定局的前提下,依然把千千万万年轻的国民投入前线,拱手送给苏联以满足其对战俘数量的要求,把无数抱着回家的期盼踏上列车的关东军运往了苦寒的西伯利亚;而现在,面对福岛尚未解决的核辐射问题,日本政府又以更改标准、更换检测机构的的方式,试图蒙住国民的眼睛。
如果说,在科学研究或学术分析中,个人只能作为定量分析的数字,而其个体价值不得不被忽略,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每一个国民的生命发展权是不是应该也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
一个把核辐射治理问题当成填色游戏的政府,一个把粉饰之下的太平欢乐置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真实的幸福健康之上的政府,是否值得国民的信任和选择?
我看到在日本生活的一个个简单而真实的人:把不同类别的垃圾认真分类打包的奶奶,流浪了二十年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爷爷,被家人放弃、渴望收到一张新年贺卡的犯人,单纯因为喜欢做爱而加入AV行业的男优,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凌厉而纹细细的眉毛的黑道人士,昼夜不停地为生活努力却依然会在为将来可能孤独终老而湿润眼眶的妈妈,广场上大汗淋漓也尽情舞蹈的群众,对着孤独而死的老人房间默哀的清洁工,宿醉后路边呕吐的年轻人,地下通道的歌手,地铁中的上班族,拥抱的情侣,吵架的恋人……我本以为会看到狂热,看到偏执,看到礼仪之下被压抑的、无处释放的不甘和愤怒,可是我看到的,只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为生活奔忙,为义气出头,为遗憾叹息,为爱热泪盈眶,恰如你我。
哪怕是黑道,哪怕身处风俗业,哪怕一直在流浪。
从愤怒到不解,再到难过——为扭曲的武士道精神下挣扎的善良而平和的人们难过,为被日本政府当做冰冷的数字、屡次被忘却和抛弃的民众难过。
“在镜头这个小框里拍到的人是明星,那这(镜头以外的)部分照到的人是什么呢?
是民众。
所以简单点来说,所以国家要是想拍的话,国家要是想去展示的话,就不能只拍中间的人,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应该出现在画面里,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再加以解释说明,这才是现实”。
历史有记忆,现实也有痕迹。
希望日本,不要逃避责任,不要掩盖问题,看看历史,也看看现实。
哪怕是为了这群即使孤独、即使压抑,也始终热忱而单纯地生活的民众。
“我希望拍一部像迷失东京一样的纪录片”,是朋友很高的赞誉让我对这部片子充满了兴趣。
“40w的投入但现在b站已经700w人付费观看了”,商业化的成功更让人惊叹。
也许带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看完以后才会有些失望。
(我只看了迷失东京,这里说的也是关于迷失东京的感受)最让人失望的点是,原本期待作品会呈现一个真实的东京,媒体刻板印象背后的的东京,隔着东海隔着文化面纱后难以看穿的东京。
但纪录片中讲述的故事,选取的视角却是刻板印象的继续呈现和复刻。
《如龙》一样的日本黑帮,如数家珍的AV女优,发达的情色产业,孤独死流行的超老龄化社会。
这些已经是流行了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概念,无需再多一部片子描述。
如果聚焦这些已经讨论很多的内容,那也可以有一些更深度的挖掘。
但片子里这种挖掘也是不够的,比如AV从业人员那段,过于聚焦他们拍摄性爱与真实性爱感受区别。
但对于从业状态,甚至这折射的社会现象探究都不够。
比如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书信对谈《始于极限》谈到的女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中的个人思考。
不是要对比二者的深度,但至少这些已经很出圈的相关内容,是否可以作为参考和思考的起点。
这种点到为止的浅显,让大家只能看到一个浮于表面的噱头东京。
黑帮、AV女优、流浪汉的金句点缀真的能代表东京吗?
并且在整个片子里,“东京对你而言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都只是像点缀,好似也没有去探讨个人与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文化相关的话题。
有一些可以深度的人和事,却好像又浅尝辄止了。
比如频出金句的流浪汉,纪录片里沦为了穿插BGM,但他为什么选择流浪,他的流浪生活是怎样的,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他的流浪做了什么支撑或者排斥吗?
同样是写流浪汉,《东京教父》是不是也可以作为借鉴和起点呢。
比如,带着3个孩子还要去snack店上班的妈妈,她是如何看待这份职业的,她白天的工作是怎样的,她需要挣多少钱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她提到过的养热带鱼的丈夫呢,怎么完全消失了?
我希望知道她的故事,而不是看她在店里唱5分钟的歌。
那个头发花白但在应援现场跳得忘我的大叔,他又会有什么故事?
为什么头发都白了的年龄,会把自己对美好的向往投射在年轻的偶像上?
如果只停留在坐在茶餐厅里描述二十年前就有的现象,那提供不了更多的价值。
大部分的有冲击力的视觉画面,都沦为了穿插和背景。
比如开头不久很长的地铁通勤混剪,很漂亮的视觉,但希望传递什么呢?
为什么在窒息的空间,疲劳的通勤感后,接的不是普通上班族的故事呢,不是东京住房通勤相关的信息呢?
很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东京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打工和北京不同吗?
不同在哪里呢?
也许标题让我误导。
大量中国青年迷失在北上广深,迷失在高度现代化社会里,迷失在互联网的信息浪潮里。
我以为作者会观察同为现代化大城市,但中国年轻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京,又会是一番如何的景象。
但显然,只是强化了一些互联网里东京的噱头标签。
这不是迷失在东京,而是迷失在互联网了。
这种不适感,在最后探访孤独死老人家中的时候达到顶峰。
作者一直在强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臭”、“这里地板是黏糊糊的”、“液体留下的痕迹”、“我这双鞋子不要了”,以及各种虫子的特写。
继续把一些噱头的、博眼球的东西贯彻到底,甚至失去了对死者的尊重。
但更应该看到的东西却没有了,什么样的老人会孤独死?
他住在什么街区,为什么没有人发现,他生前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只有那一套套漫画好像让我们得以一窥死者生前的一点画面。
整部片子中,黑帮老大那段是最完整最好看的。
其他部分都太零碎浅薄了,可能也有语言差异问题吧。
看来40w拍片子的确还不太够。
对作者做这件事情是敬佩的,有这么多人愿意看一个纪实的东西也挺好的。
但希望还是再深度一点吧,做过记者的人,可以更深度一点的,不要迷失在互联网里了。
在抖音有很多剪辑做这个,从40w投入到如今b站700w人付费观看,这部纪录片最近热度有点高,豪哥看完后反响不错,很少看纪录片的我早早计划着晚上和小梅一起看。
小梅坐在下面还有点冷,网络也有点卡顿,刚到学校上了一天课还很累,所以今天中午才看完。
说到日本谈到东京,不是说吸人眼球,深度的从文化,运行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是离不开黑道、风俗业、情色业,纪录片也是着重这些作为切入点。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看的最入迷的是十三岁随离异父亲来日本的汪楠,可能是我看过东京复仇者、热血高校类似作品,对他的经历能脑补很多想象,在青春期的时候赶上了最后一波日本的黑帮热潮创立了为在日华人“伸张正义”的日漫式的社团组织到加入了日本最大黑帮之一,期间因银行诈骗坐过十二年牢,电影般的经历,平平淡淡的笑着接受这个vlog形式的采访,迷失东京里没有很多科班,传统的媒体味,套话的补充,说教的形式话,看起来不那么讨厌,放松的很。
像是大彻大悟一样的汪楠让人感觉到那种是非之后的心如止水。
片段穿插着剪辑,一些音乐,让我一下聚焦到他们的故事经历,透过他们的世界观角度与整个城市互动,整个城市正面和反面的感觉。
还采访了一位带着儿子的单亲妈妈,在从事陪酒女行业,一位日本女优。
也有点觉得有时候这个记录者有些问题抓不到重点,作为央记还感觉有时候感觉有点不怎么让人很舒服。
魔幻现实,比现实还现实的现实。
世界是多极化的,社会是多样化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构成了远离我们日常体验的未能认知的各类领域。
从2014《我的要求不算高》到2023年的《东瀛大宝荐》无不讲述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的魔幻性。
严格来说《东瀛大宝荐》不算纪录片,因为是有主观情绪。
但却鲜有影片能如此奇观化呈现总所周知但鲜为人见的的日本,在这方面来说,这影片是极为珍贵的,《迷失东京》包月充电的12元给得值,而这更加肯定了我对日本的刻板印象。
日本现在的社会是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服务业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科层体制无处不在,亲密关系被体面的保持距离的社交关系取代,整个现代日本是建立压制之上的国家,被压抑的爱退行为性欲,无处释放的压力和痛苦最后只能转向自身,即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人们总是批判带着面具的日本人伪善和虚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现代社会影响的,在这个推崇理性的现代之中,每个人都被当做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零件相互之间也视对方为零件。
个人化或孤岛生存状态,不仅在于人被资本和权力异化了,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
孩提时代纯真美好的亲密情感被阻隔在冰冷的计算之外,理想世界无法突破重重的现实而只能停留在讲述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深陷入繁荣昌盛的迷梦。
记得里面的流浪仙人说的一句话,国家要是想去展示的话,就不能只拍中间的人,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应该出现在画面里,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才是现实。
所以饼叔拍了: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白天晚上打两份工的妈妈,她一天都在笑,在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她再也笑不出来了,却在走到家门口时被通知又有客人来了,她还得回去陪酒,疲惫才是她真实的表情。
也有复杂的人——汪楠,在日本创立怒罗权黑道,讲义气出狱后又建立公益组织给监狱里的缺少关爱的人写信,但在片尾却报道他再次被抓入狱的新闻,人性真的很复杂,尤其和后面那位真正在通过工作赎罪的黑道大佬一对比,更能看出俩人的不同。
镜头语言和穿插的表达都刚刚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微妙。
还有黑道表演性质的葬礼,横向和纵向的视角穿插,感觉和前面汪楠说的表演对比会显得特别黑色幽默。
东京这座城市里也有奋斗的人,街头歌手唱的不要放弃梦想,努力活下去,真的好听,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各个方向生长的人。
也有拍泷泽萝拉,退役女优和现役女优男优说的话,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
饼叔身后的整个团队都配合的太好了,摄像剪辑配乐导演,一整套下来这部片子让我通过看日本的众生像,也看到了我自己,人都在照镜子,看到的善与恶,都是自己,观自在,观自在。
因为看过很多日本方面的书 所以这期纪录片的印象一点都不奇怪 记住了汪楠这个大哥
至此已成艺术,这部纪录片引发中国人深思
《迷失东京》,主要在拍那些边缘的、在灰色行业游走的人群: 有深夜陪酒每天只能睡2-6小时的单亲妈妈,68岁还在为女团应援的日本社畜,入狱14年看了三千多本书的黑道大哥,孤独死的老人,做过牛郎培训师的av女优。 基本上后半段就是围绕着日本色情行业展开叙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性剥削无处不在的国度。性风俗店,snack,粉色沙发,girl's bar各种各样的形式,只要花钱就能方方便便做爱。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在《东京女子贫困》里可以看到更深刻的阐述。 作为自媒体追求刻奇话题在所难免。只是不希望观众和导演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快蕾。戴锦华老师说的好,希望我们朝向弱者的认同,不仅是为赢得自我抚慰,更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是我们看看能不能尝试去改变造成这些问题和苦难的现实的力量。
三个专题看完,这个略不行,可能对日本文化有一定了解,也没多猎奇,二次元音乐和慢镜头过多,显得有点做作。
中规中矩,适合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毫无了解的人看(但是b站上有这样的用户吗😂
黑道部分内容蛮有趣的风俗部分,有些不适,但记录真实,也是挺有意义的看完觉得很压抑生活实在不容易以后一定要多清理垃圾,less is more
《迷失东京》单集封神,从黑帮大佬到流浪老者,从风俗业从业人员到努力养家的单亲母亲,东京的梦幻、浮夸、灰色甚至最后的孤独尽显无疑,把日本经历“失落三四十年”后的部分现状捕捉得巧妙而又文艺,镜头语言和剪辑堪称完美;尤其是对风俗业的采访角度新奇却又深刻,人的欲望和快乐原来都可以被商品化、资本化,“不想麻烦他人”的日本人好像陷入了这个怪圈无法自拔 @bilibili
还行,但都是被拍过无数次的东西,没啥新意
猎奇片,奇怪打光,刻板空镜头专场与穿插。
仿佛黑道宣传片。相同套路我们甚至可以拍一个迷失北京、迷失上海……
拍摄和煽情手法很花哨,选取的三个视角太妖魔化景观化了,完全没有客观呈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意图,博人眼球的陈词滥调,既没深度也没新意。夜生活部分更是登味冲天。
虽然表明了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去看,但还是太猎奇了吧。有不错的采访对象,但错失了很多问好问题的机会。
像我这种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日剧动漫特摄和历史课本的人,这片子给了我不小的冲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生动的日本社会。
拍黑道和AV真的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
对于纪录片来说个人观感是不及格的 表达的内容都只浮于浅表 只能算是一个超长vlog而已
整体骨干其实挺像是用AI写了一个“帮我整理一下第一次去日本旅游的人都想看些什么”大纲,然后“帮我丰富一下这些典型场景:黑帮、歌舞伎町、AV女优”,就非常的刻板印象,我不算严格的女权主义者,很难得被触发“为啥只拍女性消费,不去拍牛郎?”的心理,想必是男性制片团队的庞大ego意淫作祟。
太表面了,没有任何深层次的东西,几个噱头在一块成了个新的噱头(这个片)看的挺让人失望,短短2个多小时说了好几个角色,个人觉得不能称之为纪录片,只是短视频合集,依旧碎片化
形形色色,日本只是东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感觉缺少一些完整性,可能受限于题材。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黑帮老大出狱后做义工的故事。
食贫道里最有意思的视频毫无疑问是日本这集。